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考。
看了《东京审判》让我感慨,我觉得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电影让我们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审判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也许是潜意识里受那句“是中国人都应该去看一看”的话的煽动,才去看了学校组织的这场电影――《东京审判》。
看了《东京审判》让我感慨,我觉得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电影让我们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激发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限热情――《东京审判》是一部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为学生、成人详细地阐述了抗战年代日本人与我国人民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日本人的残忍,更具体的是战争的残忍,战争像一张血喷大口,吞噬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日本人为了那一点点的领土问题,而大兴杀戮,全然不顾人民们的生存与安危,另一线索便是爱国的精神,中国人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斗,为了保存那一点小小的骨气,而宁死不屈,骨气虽然小,但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应有的品质与精神,那博大宽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光荣!
我们不知道来自民主国家的11名法官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了谁,代表中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梅汝璈法官也不知道。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策划者、组织者理应处于绞刑,但是我们不能说那5位法官没有仁义道德,因为他们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们代表了自己国家在这个战争上的立场和利益。
最让人气愤的是,东条英机居然说道,“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是正确的,我们还会继续发动战争”,每一个中国人听了这句话后,只会更加激起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对东条英机的憎恨,所以可以理解我们的国民直到今天为什么还拥有如此高的反日情绪。中国人没有错,我们的反日情绪全部是日本人带来的。
还好,最后还是同意对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处于死刑。虽然,这个结果来得太漫长太惊心。
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多,经过817次庭审,终告结束!日本战犯被处了死刑,东京的审判给人留下了那永远不争的事实:正义,永远都是会战胜罪恶的。
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正义感、有血性的中国人来讲,这部电影是不能不看的,它不仅阐述了一段令人无法忘却的历史,还具有十分强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罪恶是永远战胜不了正义的,只要做了不该做的、违背伦理通德的事,就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日本这个曾经对中国欺辱最深的国家当时的情景,以及发动对华战争的罪魁祸首的真正嘴脸。当电影中的全部被告被判死刑时,不仅是电影中,整个看电影的人都爆发出了雷霆般的掌声。他们都为侵略者得到应有的惩罚感到快乐,他们都为这部电影所感染、所震撼。而那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日本侵略者最终还是受到了制裁,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是天理不容的,是十万中国人不可饶恕的。
我们要牢记这一历史,勿忘国耻,永远记住那胜利的一刻!
日本发动的法西斯战争,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深久的隐痛。战争就像一个怪兽,吞噬着生命、荣誉、国土,也在吞噬着热血和理想。如今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人们淡忘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中日八年战争,观看《东京审判》并不是要我们引起我们对日本的仇恨,而是告诉我们事实,让我们记住历史,接受教训,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生活。
虽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还是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在审判开始,关于各国法官座次排序的时候,中国被排在了美国英国之后,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抗战时间最长,牺牲最大,应该排在第二位,而不是在英国之后。
在面对卫勃庭长说:“这次审判是采用英美体系,对于这次审判是件愉快的事情”,梅汝璈博士据理力争说:“这是国际法庭,并不是英美法庭。我来东京不是为了愉快,我的祖国,遭受日本侵略长达五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审判日本战犯,是一件严肃、沉重的任务,绝不是愉快的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打过霸权主义的存在,大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着政治。所以我们要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这样在政治上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梅汝璈博士的据理力争为中国赢得的不仅仅是面子,更是尊严。这其实是对中国的一种侮辱,梅汝璈博士据理力争,争得第二的位置,挣得其实不是位置,而且不仅仅是面子,更是中国的尊严,更是对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肯定。
广濑一郎作为东条英机的辩护律师,在上庭的时候提出要求庭长卫勃回避本次审判,而且对法庭上的所有的法官的资格提出异议,认为这次审判完全依据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和偏见,依据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民间感情来主宰这些曾经为亚洲和平和共同繁荣呕心沥血的公务人员的生命,对法庭的公正性严重质疑,也为法律的尊严感到悲哀。还说日本同中国之间的战争只是兄弟间的争吵。我想他是多么愚蠢,竟然把那么残酷的战争说得那么轻松。那么多的人命在他的眼里似乎一文不值,这样的人又是多么的可悲,一点都不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也许是他们受军国主义、大日本主义、天王主义的毒太深,但无论如何战争是错误的,他们应该承认而不是狡辩。
在《东京审判》过程中,在问到发动这场法西斯战争是否有罪的时候,土肥原贤二、板恒征四郎等等一声声无罪,在我耳边环绕很久都无法散去,一声声无罪,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想他们怎么这么顽固不化,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还认为自己没有错,认为自己做的很正确。对待这样的人绝对不能手软,要给他们一点教训。
我对审判中东条英机的话语记得最深刻,他说,日本帝国的政策乃至当年合法,其职位的官吏所奉行的方针,不是侵略也不是剥削,只是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程式列事。他还说如果他和他的同僚无罪释放的话,他还会继续发动战争。看到这里不仅心里生气,而且有点担心。生气的是日本竟然把发动这场战争说成是正义的,好像他们受审判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现如今,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战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日本的各种动画片、电影进驻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意识,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而如今中国却很少有人记得那八年的战争,中国对这方面的教育业越来越少。现如今的中国人沉浸在各种娱乐之中,各地大办娱乐节目,其实这会麻痹中国人的意识。作为当下大学生的我,其实以前也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应该好好了解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的教育也应该更加重视那段历史的教育,接受经验教训。
影片开头通过梅汝璈博士给我们描述了战后横滨和东京的凄凉落寞的惨象。横滨和东京所有的工厂都被炸毁,街道也都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受伤的民众。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杀死了日本十多万民众。美国在东京投下两千五百万吨的汽油弹,炸死东京八万多人。在中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烧杀抢掠,在南京杀了30多万普通民众和士兵,中国总共死了三千五百多万人,无数的地方被毁灭,成为一片废墟。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日本发动的这场法西斯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不仅是对中国的灾难,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巨大的灾难。这给我以巨大的震惊,我知道利益是战争的目的,但是生命不应该比利益更重要吗?生命不应该比利益更值得敬畏吗?生命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吗?难道在他们眼里生命就那么不值钱吗?我始终坚信生命永远不应该被利益所代替。
正如梅汝璈博士说的:“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我并不是提倡我们要记恨日本人民,要报复他们,但是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不应该止步不前,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要记住历史,记住教训,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
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的《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量刑问题上产生很大分歧,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有这么一个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在一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她于是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了,春花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这些,真实而客观,战争不仅害了中国人,同样也对他们的本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所以这一场审判就更为重要。要向那些罪人们讨回血债的不仅是中国人,他们更应该向自己的国人有一个交代。在这场审判中,我们不仅要惩罚战犯,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要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那些死难者,为了那些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向那段历史肃穆,向那些伟大的中国人致敬。
。
这时父亲已经游了过来,近距离看清楚了巨蛇面目,牛头蛇身,蛇身上纹着古朴花纹,双眼如盘,蛇头上有斑斑伤痕,仔细一看那蛇头上竟然带着一小型青铜面具,父亲浑身恶寒,忍住心中的惧怕,举着大葱拍打着水面,这黄教授果然猜得不错,这巨蛇竟是真的害怕大葱。见父亲手中握着大葱,蛇身一阵颤抖,口中冒出一阵白沫,发出类似小孩的哭喊声,便是迅速朝湖底游去,呼吸间就不见了踪影。
父亲长出一口气,全身寒冷如同坠入冰窖,刚才也没觉出腿软,这时候却手足同时发软,往水里看一眼也觉得头晕。
父亲走上岸边,黄教授跟王建军急匆匆赶了过来,问父亲有没有伤到。
就在父亲回话的时候,岸边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父亲,黄教授,王建军三人眼前一黑,‘噗通’,‘噗通’,‘噗通’三声掉到了一个石道里。
王建军晃了晃脑袋,从背包里掏出手电筒,看了看四周道:“好像掉到地底下了。”
“刚脱虎口,又入狼窝啊。”父亲抬抬头自嘲道,“这上是上不去了,先看看这石道通哪吧。”
王建军举着手电筒走在前面,父亲跟跟黄教授走在后面,这石洞湿气很大,人一进入石洞立即有一股湿气扑面而来,粘在脸上黏糊糊的。
走在前面的王建军对黄教授说:“听前面好像有水声。”
父亲看了看王建军,道:“过去看看。”话音刚落,这时石道里忽然响起一阵嘎嘎的声音,声音洪亮而又凄凉。父亲心里一阵发毛,轻声道:“你们听了吗?”
王建军跟黄教授点了点头。
三人爬在石洞里大气不敢多喘两下。
过了半响,王建军道:“会不会是风声。”
黄教授摸过身旁的一块石头放在胸前,轻声道:“先别动,等等再说。”
这个时候,又是一阵嘎嘎的声音,声音由远而近,好像什么东西从洞口那边进来了。这声音像是青蛙,但比青蛙声又多了些许冷清。
父亲指了指手电筒示意王建军,先把手电筒关掉,会不会是这束亮光把什么东西给引了过来。王建军关掉手电筒,马上靠了过来。
关掉手电筒石洞内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父亲把石头放在身前护着心脏,支起耳朵听着石洞那头,果然,听那石洞是爬近来东西了,父亲首先想到的是那头异兽,不过转念一想,这石洞如此狭小,那牛头巨蛇是不可能爬进来的。
那东西越爬越近,伴随着一阵冷气扑面而来。王建军极力控制住自己的颤抖,双腿开始不停的**,父亲抽出一只手压到王建军的腿上。
突然王建军惨叫一声!
“啊!啊!有什么东西…啊…爬到我后背上了!”
这一声叫喊在这石洞中格外响亮,黑暗中父亲一阵心慌,不知这王建军碰上什么了,叫的如此惨烈。就在胡思乱想间,父亲觉得后面一阵凄冷,有什么东西爬到后背上,伴随着一阵恶心的臭气!
父亲猛的一抓那东西,只是摸到一手粘乎乎的肥油一样的东西,湿滑无比,肯本抓不住。右手拿着石块毫不犹豫就砸向了后背那东西,那石头砸到‘肥油’丝毫力道不起,竟然是没入了‘肥油’当中。
就在父亲抽手时,洞内亮光闪现,黄教授手里拿着手电蹲在地上照着父亲,父亲回头一看,只见一头白乎乎肥腻腻的虫子趴在背后,虫子脸型类人,嘴里还不停的吐着白丝,父亲这近距离一看,吓了一跳,呆立不动。
黄教授也是一阵心惊,喊道:“这是尸虫。杀不死的,千万别动它。别动,别动。王建军?王建军?”
黄教授拿着手电又从石洞里照了照,看见趴在地上的王建军,此时王建军血流满面,浑身**不止,背后的虫子胰父亲的那一只大了一号,趴在王建军身上一动不动。
黄教授把王建军扶起,王建军眨眨眼,颤声道:“那是什么虫子。”
“大一号的尸虫。”
父亲隐约看过有关尸虫的记载,道:“这虫子应该不会咬人吧。”
黄教授点点头,“尸同湿,按古书上记载应该是湿虫,样貌丑陋,依人脸型生长,一般出现在地底深处不见天日的地方,吸收地气而生,化作淤泥而死,只会吐丝猎食,不会咬人。”
“不咬人,那王建军这满头血是怎么弄的?”父亲有些狐疑。
王建军看了看父亲,脸色有些不自然,道:“自己碰到石壁上了。”
原来这尸虫爬到王建军身上,后背一凉,这王建军一惊,忘了身处石洞中,猛的跳起来磕破了脑袋。
父亲心里有些好笑,撕下衣角给王建军简单的包扎了一下,道:“难道一直背着它?”
黄教授轻声说,“这尸虫有些点类似太岁,你就算是把它撕扯成一小块一小块它也不会死,此虫水火不惧,只要不惹到它,它在你身上趴一会,没有嗅到尸气,自然而然就会下来,不用管它。”
父亲一听,也只好如此,虽说这虫子长相丑陋,浑身油腻,又会吐丝,但一袒咬人,父亲就不担心了,先背着就背着吧。
王建军更是一百个不乐意,脸拉的老长,背着一条这么恶心的虫子,一回头还能看到一张人脸,换做是谁,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黄教授道:“按理说这尸虫应该出现在周围有大量尸体之地,怎么会出现在这石洞内,莫不是这石洞就是一个埋尸之地?”
父亲道:“现在下结论还有些早,我们还是先出去这石洞再说吧,听那水声洞口也不远了。”
爬了有十几分钟,隐约看见光亮,出口在即,这两条尸虫也缓缓从二人后背爬下,没入黑暗角落躲了起来,黄教授拉着王助教悄悄朝远处走去,生怕这丑陋的尸虫跟上来。三人大步离开,均不敢大声喘气,可想这尸虫有多丑陋。
亚门心中燃烧着正义之火,他也为那些因为食尸鬼失去家人的人类感到悲伤。可是在他不断驱逐食尸鬼的途中,却忽略了了人类和食尸鬼可以和平共处这一点。食尸鬼也有思想,假若好好沟通的话也是有可能达成和平生活的。他一直都在驱逐食尸鬼,发生的事情也让他更加肯定自己的做法正确。
金木介于人类与食尸鬼之间,所以他看得比亚门清楚。
花了将近四天时间间间续续地读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留意到蒋方舟叙述如何战胜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蒋方舟回忆,从年少成名到如今,因为成长环境让自己有意无意地迎合大人,蒋方舟上来就说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同学询问自己这么多年和谁产生过真实的关系的时候,自己愣住了!因为同学说的这个真实的关系是可以向对方生气或者是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情绪,但是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直到现在说自己根本没有和说产生过真实的关系!自己一直都是讨好型的人格在为人处世!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可怕,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二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自己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但是不会表现出来,这个让她的世界观非常的崩塌,让她想到自己前活的是否是正确的,因为她从小是生活在,对别人很礼貌,对别人很恭恭敬敬,对别人来说是一种礼仪,但是对于自己是从小到大的一种生存方式,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从小的生活环境都是别人比她大,比她成功,他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即使是错的,也会去迎合。后来在,一整年的时间都是在东京,没有学日语,不懂任何的语言,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就把自己放逐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为她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所以不必在乎他人的评价,在这一年中也没怎么上网,也不会在乎社交网络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每一天都是写书、看日记、看展览,后来他发现在东京的一年某种程度上治好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给了他一个机会可以从很远的距离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所处的网络环境实际上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这样的范围,每天在朋友圈发的内容,你期待着别人给你点赞,期待着别人给你打call,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但是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像很多女生会用美图秀秀等拍照,等有一天他忘记开美颜,她会发现原来长这个样子啊,她会被真实的自己给吓到,因为真实的自己,已经变得非常非常的陌生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她很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去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这本书收录了蒋方舟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的日记,每篇字数都不多,记录了她在日本生活的日常状态和感想,比如参观景点和展览、与朋友会面等。
《东京一年》里看到的是一个冷静而沉稳的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的孤独感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蒋方舟在文章里说:“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但是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我搭建的监狱里”。这话的意思是看见自己的内心,要一点孤独,因为在孤独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审视我们的内心。所以蒋方舟说,旅游的目的就是找回自己。无目标无追求的在东京生活一年就是寻找迷失的自己。东京是作者选择的地方,作者的目的是修心,所以其实本书并不是一个旅游指南亦或是东京解读,更多的还是作者对于自己的解读:“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少年老成,我理解严歌苓写的小说中出现的那个少女,作者的影子,她的思想历程,某些灰色、阴暗的存在。但是,却无法理解此文作者的成长给她带来如此的思维方式,那通篇他人文章、作品、观念的引用,似乎已替代她本人的思想,有一种强逼深思的感觉。这本书就是日记兼杂记,个别文章很精彩,读来有滋有味。但也有一些拼凑合成的感觉。不过,通过她的行走,跟着她的文字,仿佛自己也放松闲逛了一把。得知更详细的东京信息,成了我读这本书的收获。我很欣赏蒋方舟,虽然这本书没有什么文学意义,但是仍不失为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蒋方舟在书的序言里写到,这几年自己很反感的一句话便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她认为,“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她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比如,在日本和父母同游才发现彼此生活观念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她也会在吃饭时故意乖巧地露出惊喜的表情去赢得别人“卡哇伊”似的称赞。
东京的一年,似乎让蒋方舟更谦逊踏实地去凝视生活的琐碎日常。“当你有一大段时间等待去填满,没有工作安排,那么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更认真地记一次日记,或者更久地去凝视一幅画,更深地去凝视自己的生活和剖析内心。”。
知道蒋方舟这个名字,始于初中看的《疯狂阅读》。我一向很欣赏中国当代女作家写的文字,从三毛、雪小禅、一路开花到七堇年、安妮宝贝再到笛安、盛可以。但蒋方舟的书,从未读过。
《东京一年》这本书,是大四的时候在掌阅书城知道的。由于对在日本生活的向往将其加入书单,最近开始翻看。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对这本书是有失望的。书由作者的日记和短篇小说《雨男》组成。但这不是一本生活随笔,而是一本杂文集。通常我所以为的日记是记录事件、发泄心情的载体,但《东京一年》里的日记显得更有思想力。
蒋方舟前往东京生活一年,是源于歌德。1786年,在魏玛生活了十数年,身兼要职的歌德由于创作热情被工作消磨,决定放弃一切逃往意大利,重新寻找自己。蒋方舟也逃离了“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来到了东京。
但东京是冷漠的、排外的。不会日语的蒋方舟在东京过着被隔离的、真空的、孤独的生活。“认真也是孤独的结果”,为此,她需要把每一件事情都想得更长远以填充自己的生活。
在日记中,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美术馆。美术馆是个有些神圣的地方。它静,并且追求思想的碰撞与松弛。蒋方舟通过画作去讲述画家的生活和心境,并思索当下,行文也极具想象力,有很棒的观点。很羡慕具有艺术鉴赏力和思考力的人,我对于艺术作品只会陷入呆滞。
不得不佩服蒋方舟的阅读量,还有她的讲述力。日记中有很多篇章更像是读书笔记。我猜那些书应该也是东京一年间读下来的书。她用很简练的语句讲述着川端康成、向田邦子、远藤周作笔下的.人物,却十分生动,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欲。日记中还穿插了江绪林老师的自杀事件、日本人对于性的推崇以及爱情、写作、生活、未来的种种思考,每一个观点都极其具有深度。
但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顶着天才少女作家的名头一路顺风顺水,然而,却并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除了散文《审判童年》)。东京一年的生活使她“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那么,然后呢?与她同一时期的韩寒和郭敬明早已有了更多的领域,而她始终坚持在写作的岗位上。我不知道她的现状或者更多关于她的事情,但我希望她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歌德也好,蒋方舟也罢,逃离的生活我也有过。大二下学期,与室友关系破裂、把精力投入到无聊的课本和不感兴趣的会计学上的我,决定搬到校外独自居住。将近一年的校外独居生活,我慢慢放弃了课本,逃掉几乎所有的课。蒋方舟的一段话很适合描述我那时的状态,“本来这是很好的可以“思考人生”的阶段,但我也知道在异国的人生是短暂而不真实的,思考也是一种徒劳。于是彻底放松,放松到了麻木的程度”。那段时间,我大概是不带感情地在活着的,我感受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吃各种以前从不舍得花钱去吃的东西,加入学生间自发组织的狼人杀社团,留长发。那时候的生活于我而言,像是一场救赎,也像是迈向深渊的迷茫。
我是沉沦于那样的生活的,只是后来被辅导员劝回了宿舍。我告诉导员在校外住我可以获得更多成长,但导员回了我一句在宿舍住就不行吗?唉,不是一路人,但也不想让她难办,就遂了她的愿。
歌德写信给他的母亲,说他将变成一个新人回去。我在逃离的生活里也变了很多,重新思考自己,后来做了冒险的决定,去了北京。
说是变其实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变。蒋方舟总结得很好,“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2.弱小的人能够保护什么?又能拯救谁,如果没有力量的话,只能等待被杀死和掠夺。
4.错的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
5.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差别只在于强者和无法分清事实的弱者。不对!真正错误的不是这个世界。的确也有喰种走上错误的道路,但是也并非全部喰种都是那样。应该要,更加地相互理解。人类是,喰种也是,让世界扭曲的不只是喰种,你也一样。
6.与其伤害别人,不如成为被伤害的人。
7.人的生存只有两种:“美丽地活着”或者“为了美丽的人而活着”。
8.1000-7等于几?
9.兔子太寂寞可是会死的!
10.无法舍弃两个方中的任何一方,那不是温柔,那不过是软弱罢了。
11.你的意思是你愿意接受我了吗?
12.不对....不是那样...我只要超越你就好了!
13.你觉得被圈养的鸟儿为什么无法自由地翱翔天际?是因为鸟笼不是属于它的东西。
14.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利。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
15.在我感到艰辛痛苦的时候,给予我支持的,是大量的虚构故事。
16.所谓生存,就是吞噬他人。
17.已经坏掉的我,干脆停止呼吸吧!
18.你原本打算吃掉我所以就算被我吃掉,也没有资格抱怨吧。
19.你以为事到如今,我还会怕这种痛苦吗?接下来,轮到我了!
20.只要是正义的一方,无论手段多么卑鄙都可以被原谅。
21.要么变强改变一切,要么一直做被伤害的人。
22.我在这个世界寻找希望,却一直寻找不到;所以我只有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绝望。
23.你是唯一一个在两个世界中,都有容身之处的人。
25.掠夺。与罪恶无异。我等,自降生的瞬间以来就在不停地掠夺。食物,有往来的人,就连血亲也不例外。活着就意味着无休止的杀害,屠戮和掠夺。生命。生命即为罪恶之本身。我知道我是恶。尔等依然。来吧,过来杀我吧。我也会。杀了你们!
读这本书时,我正遭遇低潮,当我做下一个决定时,周围大多数都是反对和沉默,只有妈妈肯定着并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那段日子,我都拿着这本书在附近的大学教室里读,完全沉浸在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声中。每天如此,到晚上才回家。一次,当我读到书中的妈妈做好饭菜等待儿子和他的同事回家的场景,我突然想回家,真的就是那一刹那,妈妈给我打电话来,叫我回家吃饭,当时一直隐藏的连自己都忘掉的暖流涌向全身伴着这样的感觉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只能说,虽然这是世上最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却不是每一个人能真真正正体味并珍惜的情感。
为什么我只在乎自己被周围抵触的感觉,而不在乎妈妈对我每天早出晚归不言不语的担心?为什么我不能发现家人的关心和体贴?年轻的我只管走路,只管享受过程中自己的心境父母默默地经营对自己的爱,自己却任由长长的时间拉着淡忘。
这本书在提醒着我们,年轻的我们不要忘了年迈的父母。因为我们都不想走过错过。
这是一本讲诉母亲的书。讲诉了主人公从一名7,8岁的小孩,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同生活,读完小学,初中后,离开母亲去外县上高中,考取东京的大学,最后在东京找到工作并与母亲一同生活直至母亲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发生的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与母亲的情感累积过程,在母亲去世后,这种感情最终升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东京塔》讲的不仅仅是亲情的故事,更多的是成长的故事。长大让我们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的感动,长大使我们的亲人逐渐老去和死亡,长大也让我们陷入对大城市,对所谓理想的追求漩涡中。可正是长大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完之后,我想,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而当明白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的爱所有爱你还有你爱的人。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半信半疑的借了《东京塔》这本日本文学,还和朋友打赌看后是否会流泪,事实证明我还是很坚强的,只是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为书中构筑的强烈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在不顺利的家庭关系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执著于亲情关系的凄美令人垂泪。
《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母亲写的一篇日志,日志中说到: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莫过于亲情。父母、子女,一代一代的延续,而父母对子女却从来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从未想过回报。而无知的我们却想当然的接受,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读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考的想法,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点挣钱孝顺父母以及亲人。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这是一个真挚而又细腻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也是我看过的所有以非爱情情感为主题的电影中人物刻画最真实,叙事手法最细腻的一部电影。
偶然一次我发现了《东京塔》这部电影,电影中有一个剪影,母亲拉着年幼儿子的手在漫步与之相衬的是这样一小段话:“老妈就象是橡皮擦,越擦越小,小时候是你牵着我的手,走过大街小巷。现在,就让我牵着你的手,走完最后一段路......”这段话让我很有感触,且不说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各种意外事故了,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有些爱真的不能等。
事实上当我对一部电影用到这些褒义词的时候,通常是在说日本电影。《情书》、《在世界尽头呼唤爱》、以及岩井俊二的几乎全部电影,这些电影的成功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感人肺腑,更多的时候他们让我感同身受,觉得这就是身边随时在发生着的故事,甚至我可以从主角身上找到自己过往生活的影子。生活化的场景、人物、对白、甚至是看似简单的情节设置,导演和编剧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恰到好处地为观众的情绪变化做好了铺垫,观众可以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投入到故事中去,处在每一处情节的背景中思考问题,情绪也随着角色起伏变化,一切好比是亲身经历,感受来得深切、却又真实。
主人公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位高大挺拔的成熟男人,这样的成长背后源于母亲毫无保留的爱的关切,生活上、工作上、爱情上,母亲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当主人公由于学业倦怠而想要放弃的时候,母亲没有一味地责骂,而更多地是一种关切、一种提醒、一种对孩子能够成熟的期待,往往这样的期冀远比责骂和怀疑更能体现出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反之当主人公经过打拼小有成就之时,他向母亲寄送了自己写的书,母亲立即打回电话给予儿子十万分的支持和肯定,眼光里透出无限的欣喜和感慨,而这个时候,事实上母亲已经由于过度操劳而换上了癌症,唯有儿子的成长,让她暂时抛开了病痛,快乐的心情仿佛如同过往单纯朴素的家庭聚会上所经历的那样。
片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最早的父亲的青年时代,那时候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直到影片最后主人公拿着母亲的灵牌最终登上了无数次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的东京塔,完成了与母亲也是与自己的承诺。东京塔见证了一家人的生活,见证了一家人的情感历程,更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登上东京塔的那一刻,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所经历的30年中发生的一切。虽然只是一座无声的建筑物,但它对于主人公是如此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观众和影片本身而言,它也成为了该片最好的“轴心”和情感线索。
作为一个还不算太“老”的影迷,《东京塔》给我带来的感动是持久的。我又想起来那句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评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东京塔恰恰是取材于生活中最最普通而又简单的故事情节,父母离异、异地求学、他乡就业、照料病母……看似普通的故事情节经过导演和编剧的整理使得故事更为流畅、饱满、充满温馨,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更是无与伦比的真切细腻。2个小时的片长,而我经历的确是主人公与母亲的30年,我想也只有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超越时间、空间束缚的情感抚慰。
也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儿子对于母亲的不积极的一面,而回想母亲对于我的照顾,却自始至终是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真实而质朴的情感。和主人公一样,我的生活一路有母亲伴随,她关注我、帮助我,为我快乐,也为我悲伤,我的每一次进步她都陪伴在我身边……我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母亲。而现在的我就好像是影片中主人公在找到工作前的状态,依旧对生活和未来赶到迷茫无助。或许人人都会经历那样的阶段,但生活是无法复制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做好母亲的儿子,更多地与她交流,并伴随她一同面对未来就是我最大的责任。无论在工作中是否会非常成功,我已经做好了决定,孝敬母亲、孝敬身边的亲人,直至生活的尽头。
从作者幼时的回忆开始,点点滴滴。
我们都会对妈妈做同样的事情,虽然内心很爱她,但仍然不住地嫌她罗嗦,讨厌被管东管西。有时候在想,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跟妈妈太过熟,知道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都会对我们敞开家门原谅我们的人,妈妈一直是那个无条件为子女奉献的人。
我欠了妈妈多少?不知道,也不知如何去计算。妈妈为我们奉献了多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衡量。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报答,我有一种负罪感。对于我曾经犯过的错,既觉得愧疚,也觉得无奈。有些错误我想要弥补,但事实是我肯能将,永远也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永远。于是我越来越不安。我想要让妈妈快乐,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某些自私的原因让她再做出让步与牺牲。因为,妈妈总微笑着为你收拾着你混乱的世界。
世上有很多种思念,但是没有哪种思念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思念那么强烈、那么执著。
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或许这个时候人真的会获得某种可靠、真实的东西。
这是一本日记集,记录了蒋同学在东京做交换生时每一天的点点滴滴。我跟着蒋同学又去了一次东京、奈良、京都、大阪、还去箱根泡了温泉。
还跟着蒋同学一起参加美术展、画展,一起去看歌舞伎表演。
好羡慕她,可以这么深度的体验一个地方,而我就好像她书里描写的走马观花的游客。
我觉得不能,原因一是确实受时间所桎梏,每天要赶无数的景点,能够把美景合照完就不错了,更别提去细细的欣赏各种展览;第二是我确实没有蒋同学那么深厚的底蕴,每次看到一个景点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相关的典籍。
也许我的日记会像一本照片集,而她的日记更有深度。
但我还是要坚持每天写作。
也许没有读者,也许有的时候会绞尽脑汁的想题材,也许写出来的文章让自己眉头一皱。
但是如果不写,我的生命到了尽头的`时候就剩下一张一张的照片,各地打卡美景的前面,是眼神空洞的我。
我更希望到了那个时候,我能留下一本给自己的书,可以和过去的自己交流,幼稚也好、搞笑也罢,可以看到自己思想一点一点的改变。
所以我现在啊,在20xx年的开始,又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开始追自己记日记了。我害怕自己的生命越来越浅薄,看过的书和电影、演奏过的曲子、旅游过的地方,都随着合上书页、关掉电脑、盖上钢琴、回到家中而溜走了,变得越来越稀薄。我想留住它们,留在我的生命之书里。
想想自己的那些担忧:
没有读者也许会很寂寞,但我是在梳理自己的生活、在反思反省、是为了让自己更厚重。如果能收到反馈那是最开心的,但是如果没有,自我成长也很开心呀。
没有题材,哦这个担忧确实存在,但是只有这样的压力才能让我不断的去输入,给自己一点点压力,才能进步。
写出来的文章太差,哦没关系没关系,什么阶段就只能写什么样的文章。如果文章太差,那说明我这段时间的学习还不够,那更应该坚持去写,以后给自己看到蜕变。如果不写,那就永远这么差了。
蒋方舟在序中说:“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停下来,观察与思考,沉淀与升华。
所以,苦苦思索的你,或是行云流水的你,是对生命负责的你。
你认真写作的样子真可爱。
“人和人大概是因为空气而相互吸引的吧。”记不得是什么时候,诗史曾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并不是因为性格和相貌,而是空气。是一个人向周围散发的空气。我相信有这种动物性的东西存在。”透觉得诗史就有一种动物性。在她身上能改到一种自己没有的力度和活力,常常让自己不知该怎么才好。
生活在一起和心心相印是不一样的。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谁都没有受过伤。即使天生有些残疾或者什么毛病,或者是出生在缺乏温暖的家庭,出生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是健全的,没有受到丝毫伤害。很难得,对吧?可是出生以后,人就开始不停地受伤害了,一直到死,伤口只会越来越多。不管谁都是如此。”
耕二喜欢大龄女人是有理由的,就像他曾对透说过的那样,并不是因为大龄女人的身体有什么特别,或者是因为她们无需为钱烦恼,也不是因为和她们一起走在路上会引人注目,更不是因为她们不会严肃地追问将来会怎样,而是因为一个极为单纯的理由。
诗史什么都有:钱,自己的商店,还有丈夫。
“我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诗史这样说道,“虽然说不上特别幸福,但幸福与否又能怎么样呢?”
透觉得诗史就有一种动物性。在她身上能改到一种自己没有的力度和活力,常常让自己不知该怎么才好。
“在这儿一起读书的感觉很好的。要是还有月亮,气氛就更好了。”
不是嫉妒摄影家和诗史那么亲切的接触,而是嫉妒他的年龄。这个人知道自己无法知道——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的那个诗史。
喜美子穿著黑色的内衣。她身体瘦削,几乎一抱就能碰到肋骨。但是,也许是得益于学习弗拉明戈舞的缘故,她的四肢线条优美、肌肉丰满有力。不过,她认为自己的手太大,说自己的自卑感就来自于此。
透终于发现了不依靠任何人的、完全独立的自己,他对自己找到了真实的自我颇感满意。那是自然的、自由的,也是幸福的。而且,这样的自己完全是因诗史而存在的。
幸福与否又能怎么样呢?透当时根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不过现在,他却觉得自己好像有些懂了。只要是诗史给的,即便是不幸,也比其他任何幸福都更有价值。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本来这个暑假和同学约好去东京的,由于同学的突然有了男票,这个日本行我就不好参与了。不过对我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去哪里,而是是否出行。旅途的所见所闻当然是很多人旅行的最重要所得,我却是很享受回到家的那种感觉,非常的熟悉因为离开又有点陌生,也许是重新认识本来熟悉的地方,也许是疲惫的旅途让我觉得突然可以轻松。很难用言语去表达。
读《东京一年》,“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的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旅行增加了大把的时间,如何消磨?一本书,一杯咖啡,或者一处风景。
《东京的一年》提到说“我还无法克服一个吃饭的羞涩,”我读的时候,做的笔记是这样子写的(因为是在京东阅读上面看的,可以划线做笔记真心是非常的人性化):克服了一个人吃饭的羞涩,依然无法克服一个人看电影的紧张。我其实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说服我自己进店一个人吃饭,也花了很长时间慢慢的吃饭而不是快速的吃完就逃出店铺,可能电影的不如吃饭刚需来得重要,所以这些年,我基本上一年只会去电影院看到1-2部电影(如果刚好有朋友约可以达到1-2部)。
“当然会寂寞,但似乎也忍受不了你侬我侬的同居生活。理想的状态是工作时能看着自己的伴侣,两个人像是在高中的教室,午后休息的时间,其他同学还没来。你看着他前排的背影,他在做题或者是趴着睡觉,这个背影就成了你黑暗岁月中最大的支撑。”(《东京一年》)虽然一个人吃饭看电影看医生等时候会显得很孤独,但是保持单身的原因不外乎害怕同居的迁就。记得看papi酱一个视频说到外向乐观的人,主要是怼哪些认为乐观的人没有难过的时候。然而时这样么?就我个人而言,我会觉得外向乐观更受社会欢迎,而我合群爱笑并不代表我喜欢合群,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也非常需要独处的时间,所以我是一个乐观的还是内向的人呢?也许这个就是保持单身的原因之一吧,抑或是我害怕爱的对方看到私下的我不同,被爱的人否定?---自我剖析不够客观,也太赤裸。
最后,能看到这本书真是觉得很幸运,首先引起很多共鸣,其次的话,书中提到很多艺术家作家让我可以开拓知识面。再者,觉得幸运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主观上我是非常不喜欢蒋方舟的,一个作家每天出现在各大节目,我认为作家应该是清高的、孤独的,喜欢藏在暗处观察的那一群人。而经常在京东阅读翻阅新书推荐这本就试读了下,看着看着就购买看完。发现这个跟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子如此的深刻洞悉。这件事也让我自我反省了下,先入为主是一件多么不好的事,对别人是一方面,而对自己是莫大的损失。
对于川端康成的作品,我只在高中时读过他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片段。当时只觉得他的文字很纯净,很细腻,清新而空灵,以至于过了十来年,虽然没有再读他的作品,但是他文字的纯净细腻之感还是让我记忆深刻。就像小时候尝过一次的美味,虽无缘再尝,但那美味的口感始终难以忘怀。
《东京人》算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他的作品。整个故事围绕着东京的敬子一家展开,故事娓娓道来,就像展开一幅素淡的工笔画一样,这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的开头,因为与敬子同居的“丈夫”俊三破产而失踪,看似和谐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却矛盾丛生暗流涌动。接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在矛盾中一点点地展现出来。他们迷惘、忧愁,好似生活在迷雾之中,他们欢笑、哭泣、愤怒、犹豫、担忧,他们是东京人,也是普通人。而从他们身上,我们似乎也能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以及那种永远逃不掉的对现实的无奈。
敬子美丽,善良,充满干劲,是个人人喜爱,人人羡慕的女人。可就算是这样一个女人,也害怕时光容易催人老。在陷入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昭男的爱情后,又陷入相爱不能相守的恐惧中,甚至吃起自己最爱的养女弓子的醋来。她渴望与亲生子女——清与朝子享天伦之乐,可清与朝子却与她疏远,却与俊三留下的弓子亲如母女。她虽与弓子更像母女,但缺少血缘的联系,她与弓子之间也有一层隐约的隔阂。
可是俊三离开后,弓子在这个家中生出一种寄人篱下的无归属感,再加上清对弓子情感的逼迫,以及她察觉到敬子与昭男之间的暧昧之后,弓子带着伤心和愧疚离开了敬子家,住进了姑母的家中。可就算住在姑妈家,她依然觉得自己是敬子的女儿。可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又让她心怀不安,她知道敬子想撮合她和清,好真正地成为一家人。可是弓子对昭男怀着隐秘的爱情,难以言说。
昭男与敬子陷入了激情热恋,但同时又对弓子怀有朦胧的爱恋,直到后来他得知俊三并没有死去的消息后,便无法继续与敬子的热恋,但是碍着敬子,他也无法再与弓子相恋。两难之下,他只能远走法国。
小山给不了她要的爱,可是回到家里,她又是一副孤僻冷漠的模样。与哥哥争吵,与母亲疏远,可内心对于温暖与关爱的渴望却越来越浓烈。直至最后她选择与小山离婚,决心要独自生下并抚养孩子。。
清与朝子常常争吵不休,对弓子抱着超越兄妹之情的男女之爱,在弓子的父亲俊三失踪之后,为了确定弓子的心意,清对弓子紧逼不放。这反而让弓子与这个家的隔阂更大,最后弓子匆忙逃到了姑妈家,而清也在被弓子多次拒绝之后,常常在外游荡,刻意与家里保持着疏远的距离。
我们想象中的家庭本该是和谐美好,温暖相依的,能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多数的家庭总是矛盾重重。就像敬子一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每个人都有迷惘,会有喜乐的间歇,也会为人生忧愁,无奈中寻找希望,挣扎着向前。
敬子一家人人人似乎都有着难以达成的愿望,生活充满了求而不得的无奈。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总有许多的无奈。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过故事的结尾,敬子与昭男在机场遥遥相望,四目传情;弓子回到了敬子身边,与清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清不再逼迫弓子,却愿意为她真诚的付出;朝子下定决心与小山离婚,决心生下孩子独自抚养。
一切的矛盾冲突都渐渐归于平静,每个人都在成长,都慢慢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该如何继续下去。故事戛然而止,但是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还将继续探寻我们的人生。
人生的一切迷惘,一切喜乐,一切忧愁,一切无奈。最后都会归于平静,但从来不会消失。
初读《东京塔》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喜欢。应该是年纪小阅历浅罢,“这本无意间翻到的书啊,太过于平凡了,以至于有些儿乏味。”粗略的翻阅之后在心里暗想着。平淡简单直白的文风,点点滴滴又琐碎的流水账一般的杂事...和那些引人入胜情节波澜的小说们比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直到很久以后看完小田切让主演的那部同名电影里主角牵母亲手过马路那一段暴风哭泣之后才又觉得实在应该翻开这本书再读一遍。果然,许多感人的`细节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发掘呢。
就算工作再辛苦也从没有抱怨过的妈妈,为了让我在早饭吃到喜欢的米糠腌菜而定好闹钟凌晨起床做准备的妈妈,偷偷往要去寄宿学校的我的行李里面塞钱的妈妈,明明手头不宽裕却二话不说为我买下机车的妈妈,就算患病也依然一心支持着我的妈妈...虽然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是呢。
就像步履不停里外婆的炸玉米还有院子里的黄蝴蝶和紫薇花。就像一一里小朋友们的合影嬉闹,对教导主任的恶作剧还有按下快门那一瞬间舅舅的后脑勺。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未必每个人都会经历惊险曲折或者大富大贵。但是那些平凡生活中温柔的日常也同样的伟大和来之不易呢。
夜晚奋战学习时桌边温热的牛奶,和朋友们出去玩晚归时车站边路灯下的影子,刚入秋的一声声“穿秋裤”的唠叨。
你看,这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作者:顾一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59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