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演讲稿需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练习,确保演讲者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一些演讲稿范文,它们既有深度思考的内容,又有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ppt1展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一个同学能够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生1、评价)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确实是美轮美奂
ppt1展示“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二、 整体感知:(落实目标1、2)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认真听老师诵读课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题
ppt2展示画面及播放配乐
师范读课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准字音集中学生注意力;读出情感为下面讲解做铺垫)
第一题:学有所得
挐( ) 毳( ) 淞( ) 沆( ) 砀( )
堤( ) 毡( ) 强( ) 喃(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学生展示完成情况并评价
一分钟准备后,生范读(生2)评价后齐读
ppt3展示教学目标
1、 读准音节
2、 读懂文意
3、 读出情感
俱绝: 是日: 挐: 毳衣: 雾凇沆砀:
一白: 焉得: 此人: 强: 客此: 舟子:
根据所做第二小题,小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还有那里弄不明白?(生4)
若有就让学生提问解答
若无就进入下一环节
三、 深入研讨:(落实目标3)
(一)景(抓重点)
ppt4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
这两个句子你能够翻译出来吗?(生5)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
描写(齐说)
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
再具体的说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描写?
晚上西湖雪后的环境(生6、答案不确定师引导)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们这两句话能不能改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后)
不能,就第一句而言,在读的时候你看老师的手势能不能说说出不去掉的原因
师肢体语言展示(无“与”只是,手势是不连贯的有“与”之时,手势连贯,表达出茫茫然何其大之感)
学生发言(生7)
ppt5展示
山水之乐、天人合一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
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
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秋思》······,对了就是白描(识
识点讲解白描手法)
好,一起来读这两句,看能不能读出这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齐读)
(二)心(看性情)
(生9)
“是日更定矣”
“是日”是那一日?【大雪三日后】
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湖上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湖上非常的安静
ppt6展示天气晴好时西湖游人之盛图画
因为冰天雪地又是在晚上,所以人们没有一个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去西湖观景
作者在别人不去的时候去西湖,作者难道就不怕冷吗?【拥毳衣炉火】一个“拥”字写出作者环境的寒冷(赏析“拥”字,让学生表演,突出环境的恶劣)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愿意外出,更别说是可有可无的观赏雪景了,但作者却乐此不疲,说明作者怎样?(联想《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有闲情雅致
那作者又和谁去看雪的呢?
“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从未入仕。
高祖买表,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以当箭弹。40年所积,荡然无遗。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罍、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课文:
(一)读准字音。
1.师范读;生跟读(半句跟读)。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理解难词。
1.拏一小舟。
(1)指生带读。
(2)“拏”的意思?(生:“拏”通“桡”,撑船的意思)。
(3)齐读。
2.毳衣炉火。
(1)指生带读。
(2)仔细看“毳”,你估计它跟什么有关?(生:跟毛皮大衣有关,毳衣就是毛皮大衣)。
(3)齐读。
3.雾凇沆砀。
(1)指生带读。
(2)谁知道“雾凇”?(生:水汽凝成的冰霜)。
谁知道“沆砀”又是什么意思?(生:白雾弥漫的意思)。
(3)看雾凇图理解,边看边齐读“雾凇沆砀”
(三)再读词文。
1.再读词文,要求:把刚才难读的字词读准。
2.齐读词语:拏一小舟。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3.以上三词都和词中写的一件事有关,什么事?(板书:看雪湖心亭)。
(一)品读人鸟声俱“绝”
2.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看(示诗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指3生读;齐读,读出这是一场——大——雪。
3.反复品读。
如果平日去西湖可能会听到什么声?(生:人声、水声、乐声等)。
这时候还能听到人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水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鸟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在这时候你感觉如何?(孤独)。
中间有个字把这感觉写出来了,是哪个字?(生:绝。圈出)。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那首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示“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指生读,问: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岱出行带人了吗?哪个字告诉你?(圈出“独”)。
板书:独游。
2.有没有问题要问?(生:为何一人去?)。
明明有带舟子(船夫),为何说是一人?(生:舟子在他眼里不算是同伴,他内心是孤独的)。
(三)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
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船就这么向前走了,谁来读?(指3生读)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圈“与”)。
2.对比“天云山水”和“天与云与山与水”的不同(生:后者写出了雪的大,天地连为一片)。
3.还有谁也仿佛和它们合在了一起?(生:张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生:天人合一)。
板书:(独游)天人境。
4.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次。
(四)品读"量词"。
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品味量词。
四周的景物在张岱眼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竟然神奇地看到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来长堤是“一条”,湖心亭是“一座”,舟是“一艘”,人是“两三个”。这些景物在张岱的眼里变得——渺小了。看上去是数量词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张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心境)。
2.师生合作读。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五)上阙小结。
1.师引读,生齐读上阙。
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不去苏堤看雪,我不去断桥看雪,我偏偏要去湖心亭看雪。读——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我也没有带家人,也没有带朋友,甚至随行的舟子在我心中也算不了什么,我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看——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于是,我就这样沉浸在这样的境界,我忘记了时间,我忘记了自己。——。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孤独、超凡脱俗、喜爱大自然等)。
3.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把你们所讲的意思统统囊括其中,把它圈出来。(圈“痴”;板书:都云作者痴)。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品读“强”饮三大白而别。
1.这样一位痴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作何感想呢?请一个学生来读读。(读下阙)。
2.他独自出来看雪,你估计到了湖心亭会做什么?(生:静静地发呆)。
3.但是,他到了湖心亭干了什么?发呆了吗?(生读下阙)。
4.谁干扰了张岱的心境?喝酒喝得开心吗?(“强饮”表示不开心)。
(二)品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此时的湖心亭不再是张岱想要的湖心亭,因此他喝了酒就走了。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实,此时的张岱有话要说,请你在书上空白处写下,以“舟子啊,舟子啊”为开头。(生反馈张岱不认同这二人为痴)。
2.张岱会对舟子说这些话吗?(不会,舟子不是他的知己)。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西湖听——生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景色听——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境界听——生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板书:谁解其中意。
(一)总结板书。
这首词的内容尽在黑板上,师生合作读: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二)朗读全词。
生齐读;师配乐读。
板书:
独游天人境。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情。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
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
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
(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
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
(3)“拉余同饮。”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
(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
(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
四、文人痴心读中悟。
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明确:“痴”。
(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
1.张岱,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
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那年下了很大的一场雪,四周都是迷茫的白雪,平时的人声、鸟声都不见了。
一夜初更以后,我偶然兴起,起身去外出看雪。于是独自乘着小舟,披着毛皮大衣,拥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环顾四周,只见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一种冷艳凄清的.美感,便在雪中迎面袭来。远处一片苍茫,整个世界似乎唯我一人.其时浓雾布满湖光山色,远望天边,山水和浮云相连,白色成为最美的画面。而在这粉妆玉砌的的世界中,能看见的风景只有长堤上的一抹淡痕,湖心亭的一角栏杆,以及我们这条船上的三两人而已。
不知不觉来到了湖心亭,平日有许多人,可我想在这种天气里应该不会有人了吧……。
走进湖心亭里,发现竟有高人捷足先登,两位书生铺着毛毡,对坐下棋饮酒。一个书童在边上烧酒,炉火正温,白衣胜雪。
我非常开心能遇见他们,二人对我的到来也很高兴,说他们没想到还有人会大雪天出来游赏美景,于是拉着我一块畅饮。我们边饮酒联句,边欣赏雪景,只见远处山峰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冰花弥漫,三人把酒交欢,实在快意非凡。我连饮三大杯,畅然而别。问两人姓氏,原来是南京那边过来的客人。我辞别二人,下船准备回家,偶然回头,见二人依旧倚杆望我,依依招手.我微笑挥手示意,袖上已染满雪花.冷气此时才涌上心头.我不禁机灵打了个冷战.耳边听见舟子喃喃自语到:“我原以为相公是天下一号痴人,没想到还有人胜似相公。”
文档为doc格式。
。
张岱走的时候,不知湖心亭有没有一场大雪相送。
他是来自崇祯的流亡者,也是大厦将倾的目击者;他是折鼎病琴的友人,却也是长天之下风月无双的歌者;他是一个时代式微的残存,也是西湖边深埋千年的酒香。
没有人愿意一位文笔峬峭的诗人离开,没有人愿意一位可爱浪漫的文人离开,没有人愿意一位胸有家国的君子离开。可是,垝垣总归是要塌的。
他走了,一个时代终结。
我要为他落下泪来,一个把伤痕酿入欢乐的.人啊!《陶庵梦忆》有如栀子,馝馞又清雅。张岱的“梦忆”是风月,是明朝十万八千里山河无边无疆,更是蕴在达官显贵、江湖草野生活里的社会风趣。那一个个月明的夜晚,他用半杆笔和一方破砚写下四海奇崛之景,写下九州瑰丽之风物。那一个个大雨的凌晨,他在故梦中惊醒——他梦见雕栏玉砌犹在,也梦见十万铁骑的哒哒马蹄。“我要为故国留下点什么……”,他也许这么想。于是有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天下匠心之精妙、六合潇然之辰光。
张岱留下了一个时代,他也把自己留在了那个时代。
而今我读《湖心亭看雪》,读张岱,在山水野趣和赏天谈地的风雅情趣里、在闲平雅致的字字章章里所见的,是他一生的执着和沉湎。
再读湖心亭,“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至此,才明白杨诚斋先生那句“有腔口易描,非天才不辨”。
他走了,湖心亭一夜纷飞大雪相送。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习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山水之乐
雅趣世俗之外
痴情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2.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雪后奇景的赏析。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
1课时。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通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是一处迷人的地方,它位于湖边,四周被青山环绕。每当冬天来临,湖心亭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冬日里,我可以在湖心亭欣赏到美丽的雪景。
当我走进湖心亭时,我首先被它的宁静所吸引。湖面上的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景色。这时,雪花开始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渐渐地覆盖了整个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雪花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颗颗小小的钻石。
我站在湖心亭里,凝视着湖面上的雪景。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是一幅画卷,将我完全吸引住了。我看到了树枝上挂满了洁白的雪花,它们显得如此纯洁而美丽。湖边的芦苇也被雪花覆盖,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舞动的精灵。
湖心亭旁边的小路上,雪花被踩得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踩着雪花,感受着它们的柔软和冰凉。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湖心亭看雪,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它让我忘却了烦恼和压力,带给我内心的宁静和放松。每当我来到湖心亭,看着湖面上的雪花飞舞,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总之,湖心亭看雪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冬天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在湖心亭,我能够静心欣赏雪景,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我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再次来到湖心亭,继续享受这美丽的雪景。
南方。
冬日。
白雪。
雪花洋洋洒洒地落下,淋漓尽致地谱写着它的美丽与悲哀。小舟划到湖中,弯月下仅见得长堤在雪中抹出一道痕迹。风过处,湖心亭吹散一缕雪,我的船也划出野草般的记忆。
走到亭上,只见得两人对座喝酒。两人见我,惊喜不已,盛邀我与他们一同饮酒。风一缕,雪一幕,酒一杯,友一位。这一切,原本对我,何尝不是一场美丽的相遇?然而几年奔游几度沉浮,虽不知方向,故国却始终在我心中依旧。寒冷跌进我的发际,粘上了衣服,慢慢融化成美酒,流进了心扉,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痛!痛!痛……痴痴地问了一句,你们是哪里人,怎么也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来赏雪?两人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罢了。我点点头,在孤独和痛楚里告别他们,走向来时的船。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是啊,相逢何必曾相识!沉沦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
冷不算刺骨,月却凋残得可怜。
我停留在小舟上,像是一片舞倦的雪花,无力飞去。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 长堤一痕 一 喜 下船 此等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师: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开记忆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诗句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师:同学们分享的诗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却说过这样一段话:“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学生齐读)。
师:他认为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能够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领山水之绝色、悟作者之情怀。
二、读美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明清时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字,你们有30秒钟的准备时间,敢挑战的就勇敢的举起你的手。
师:全部正确,向他学习,每个词语读两遍。
(有错误时:咱们同学都读的跟他一样吗?学生纠错后。嗯,第一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勇者担当,第二位同学是汉字小英雄。)。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请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会找同学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兴致盎然。哪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女生读一段,男生读二段)。
师: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开启了朗读之旅。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呢?从字音、句读两方面评价。
师: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捧书端坐,大声地朗读这篇美文。(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和整齐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
那两个小组把你们积累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回去后继续疏通文意!
(生:自主学习)。
两个小组展示翻译。
(生:张岱在下雪后,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师:概括的很到位。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三、精读赏析。
1.咬文嚼字品痴行。
生:绝。因为绝写出了大雪之后,湖中一片安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师:嗯,这个绝不仅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后的冷清寂静,还给人一种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选择这时候看雪,表现作者冒寒赏雪的雅兴。可见他的痴。老师突然想起,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师,我觉得独也能体现出他的痴。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现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2.身临其境赏痴景。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张岱眼中的雪景。
(生:读)。
师:痴人眼里出痴景。这片景奇在哪里呢?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边自由朗读边思考,然后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一个“一”字,写出天地间一白茫茫的,浑然难辨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感觉。
师:分析的特别好。你能尝试着读出那种感觉吗?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语速应该慢一点)。
师:在你的朗读下,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空阔的白茫茫的世界。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别的想法?
生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苍茫辽阔形成对比,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师: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读一读吗?
师:大家说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呢(低一点)?
(生:低一点,要越来越低,因为后面作者写的时候给人感觉越来越小,最后好像都没有了一样。)。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读出了人和景越来越渺小的感觉,也读出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下面,我们一起将整片雪景朗读一遍。
师:这种写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过多的渲染。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带着这样想象,试着齐背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内心。
3.知人论世悟痴情。
师: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痴情呢?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两人铺毡对坐,饮酒赏雪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要强调他们是金陵人呢?“金陵”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金陵”这是明朝的称呼,他乡遇知音,这两个金陵人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其实在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称呼是属于明朝的,“崇祯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师:我们了解张岱的生平经历。张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一直到死。他主要写了两本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名中都有一个梦字,张岱自己告诉我们书中内容“想余生平……”,所以书中缅怀了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地痛。
四、悟奇情。
师:(音乐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找一名读的很好的同学)。
师:这位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西湖,走进了张岱的梦,走进了他的家国情思。
(以他为榜样,我们再次捧读课文。机动时间)。
师:在世人眼中,他如“痴”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来人生恰似一梦。
(板书:痴心似梦)(将“奇”画出来)。
师总结:
这就是奇人张岱,他将自己的满腔奇情尽赋予西湖奇景之中。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鱼都有思恋故旧的情感,那么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读懂文意;2、感情痴情;3、品读画卷。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目标)。
二、读懂文意——完成目标1。
1、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师提示学生注意“强、更、芥”的读音)。
2、一生再读课文,注意读时的感情处理。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4、学生自读课文,据课下注释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询问。
5、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学生齐读课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写内容。师做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悟痴情——完成目标2。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痴)。
2、舟子语中的“痴”是什么意思?(结合“喃喃”的意思来理解)。
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
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5、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7、生齐读“到亭上······强饮三大白而别。”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读出激动和欣喜,并让生翻译这个句子。
8、“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呀”,那么,什么样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客,请将这句话说完整,“湖中想不到还有如此的人呀”(生可填写“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闲情逸趣、痴迷于山水、清高孤傲等等)。
9、那么张岱见到金陵客以后,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样满心激动欣喜呀?(通过品读“拉、强、别”等相关词句,体会张岱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10、张岱哀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来理解他的故国情结)那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故国情结呢?(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四、品画卷——完成目标2、3。
2、生齐读“雾凇······而已”句。并翻译出来。
3、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文字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白描)。
4、什么是白描呢?(投影展示白描原是作画的一种技法,并展示齐白石的“虾图”并分析白描的留白效果)。后来,移用到文学创作中(投影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并体会其效果)。
5、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
6、好,继续品读,哪些句子是总体描绘?总体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广漠、空旷、寂寥、梦幻、朦胧等)。
7、哪些句子是特定镜头?试着品一品。(大与小、动与静、远与近、点与线、方与圆等)。
8、在如此广漠的天地之间,张岱为什么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没有家,心没有归属感,内心漂泊无依)。
9、再读写景句,边读边想象,并试背写景句。
五、总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
以《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的痴情》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58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