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优质15篇)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优质15篇)



三年级教案是为了指导和规划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准备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三年级数学分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l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l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l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乘与除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5,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5=6×7+4=4×9+7=8×6+3=。

2、笔算。

(1)出示214×5,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1人板演。

(2)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时怎样算的,十位上为什么是7?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情景图:

(2)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列式)。

(3)你会算出结果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5)验算:请你们用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6)比较复习题:这一题和我们刚才做的一题又什么异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计算过程,重点要让学生说一说第三题:为什么十位要向百位进“4”,百位要向千位进“2”。

小结:做连续进位的乘法,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该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再横线上写几,算出是多少。

2、练一练--2。

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说明原因,然后改正。

3、练一练--5。

(1)学生观察,说明错在哪里?让学生说说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什么?

(2)学生独立进行改正。

4、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1、3。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1、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蝴蝶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学的图形王国里有很多蝴蝶的亲属,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下。(介绍多媒体出示的对称图形)有捕蚊子的小能手蜻蜓,有晶莹剔透的雪花,色彩艳丽的花朵,这一位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认识了,谁能替老师介绍一下?对,他是达q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不过是两个。还有对称的叶子,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和剪纸。哎呀,他们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同,怎么是亲戚呢?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汇报)这些图形如果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试一试。(师对折)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学习关于对称的知识。孩子们,看了这些对称图形你觉得对称图形看起来怎么样?(生汇报)。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美,下面就让我们用双手来创造美。老师想剪一个对称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好,剪得两边一样呢?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一会儿告诉老师。(生汇报师剪)你们想不想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好了,快快动手吧。(生剪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来看,我们剪的这些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线把对称图形分成两部分,如果沿着这条线对折,两部分就会完全重合,我们给这条线起个名字,叫对称轴,我们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师示范画)给你剪的对称图形画上对称轴。

课间活动《粉刷匠》。

除了这些,对称还在绘画、工艺品、建筑等方面广泛应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师介绍)。

三、新知运用。

1、孩子们,关于对称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有一些图形快要考考你们,(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就藏在数学书的68页,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对称轴。(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明确一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有2条、3条、4条、5条或者更多条)。

2、对称轴你们会画了,有几个老朋友想请你们帮忙。看他们有什么要求。------我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圆)每个小组都有一组这样的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到对称轴后给同组的人看一看。(生汇报)。

3、今天还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他们是谁呢?只要你画出他的另一半就知道了。(生画并订正)。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汇报)你们真是聪明又爱动脑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在今后你们一定能够运用对称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竖式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

丰收了,果园里一派热闹景色,同学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挺远的,怎么去?坐火车去。

1、口算。

2、竖式计算。

二、出示课件。

同学们帮帮这两只猴子。

三、回报,交流。教师点拨评价(自学)。

1、学生用学具摆,说说过程。

2、口算过程。

3、竖式计算。

问:竖式计算中,商2表示什么,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告诉小猴子,怎么办?

同学们,以上三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摘得这两个果实?

69÷3=。

四、拓展问题,(出示课件)。

两只猴子刚要吃桃子,又来了一只猴子,怎么办?

用学过的方法分一分,并说出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五、展示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讲解。

1、用学具摆一摆,说过程。

六、强化练习,延伸。

448÷4=726÷6=。

先自学,在合作,每组选出代表汇报,

回答: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学们,很能干,帮助猴子解决了很多问题,下面一、二组计算56页左三道题,三、四组计算56页中排三道题。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找同学汇报。

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加猴子们举行的水果展示会。

3、出示课件。

安1个梨,2个香蕉,4个苹果的排列方式。摆了48个苹果,要多少个梨?多少个香蕉?

先自学,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选出最好一组。

七、师生小结。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果园里游玩,还帮助猴子们解决很多问题,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三年级《数字编码》数学教案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感受数字编码的简洁方便。

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比较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等数字编码的含义和数字编码的简洁。

2、教学难点:了解数字编码的规则,初步学会科学合理的编码。

让学生回家通过请教家长,或者上网搜索各种数字编码,并了解其中的含义,再搜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还有现在所住的地方的邮政编码。

(一)激趣导入。

预设:因为307代表3楼7号!(307是3楼7号的.简洁表示)。

师:酒店将3楼7号简洁的用数字307表示,那么5楼8号怎么表示呢?2楼11号呢?看来这样的房号大家都能看懂!

2、在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数字号码。你们能说一说吗?

3、你们认识这些号码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课件点击出示:(预设:从邮政编码上可以看出信件要寄到哪里、从汽车车牌可以看出是什么地方的车、从电话号码可以看出是哪里打来的。)。

4、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这些号码都是由什么组成的?(数字)。

像这种由一个个数字编成的号码,我们把它叫做“数字编码”,这些编码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探索有关数字编码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字编码)。

(二)自主学习(了解身份证号码和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我们去高铁站买票或者坐飞机的时候,售票员都要我们出示什么呢?生齐答(身份证)。

师:对了,我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用来表示自己身份的号码。身份证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号码里面隐藏了好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师:这是我的身份证,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身份证里有哪些信息?

生:身份证里面有性别、名字、出生年月日、地址和身份证号码。(学生一边讲,老师一边指)。

师:(重点出示身份证号码),身份证里面最重要的信息是身份证号码,这是我的身份证号码,你们知道这些数字包含了哪些信息吗?猜一猜。

生1:从身份证倒数的第二个数字,我看出了老师的性别,如果倒数第二个数字是单数,那就是男的,如果是双数,那就是女的。

师:到底他说的对不对,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下。

生1:请大家看看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倒数第一个数字,是0、2、4、6、8的请站起来,(全班的女孩子都站起来了);是1、3、5、7、9的请站起来,(全班所有的男孩子都站起来了)。

生2:从老师的身份证号码中我知道了老师的出生年月日是1990年7月19日,第7个数字到第14个数字说的就是出生年月日。

师:老师有疑问了,老师是7月份出生的,为什么要写07,而不直接写7呢?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你们的身份证号码,找出同桌的生日。

师:老师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是双胞胎,两个人的身份证会不会相同呢?其实,身份证号码还有其他的信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小视频。(出示讲解身份证号码数字含义的动画)。

师:谁知道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号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师:你想知道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学生自学书本第77页)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信息。

(三)合作交流(运用编码,设计学号)。

师:数字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呀?(出示材料要求)。

背景材料:

今年我们新校区科学城小学开始招生了,明年打算扩大招生,明年一年级新生有8个班,每班35人,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教学处主任需要给每个学生设计一个学号,你能帮帮她吗?。

要求:

1、准确、简洁、唯一。

2、设计的学号是六年不变的。

师:想一想学号中应该体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比较重要?(入学年份、班级、个人序号、性别),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师:展示评议设计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设计呢?出示学校学生学籍号,让孩子们对照自己的编号进行一下对比,进一步感受编码的特点与规律。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就设计好了学号,而且反应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做法转告给编学号的老师,以后他们在编排学号时就可以采纳这些方法和建议了。数字编码真是又方便又快捷。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未来社会将更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有待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设计。

三年级《数字编码》数学教案

各位老师下午好:

早上听了3节课,下午还要听我们的教学体会,大家很辛苦。首先要感谢雷老师给我创造一次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感谢教导处和我们四年级每位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午我要讲的是第1、3、6、9四个单元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有所帮助,我们先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浏览。

1、位置与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有必要了解一下主要教学目标:

认识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的路线。

2、教材中安排了5个例题和2个练习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体系。

再一下本套教材对“方位”的编排体系,在第一册课本第18页学习序数第几时涉及到“左右”的方位,在第102页的思考题中提到了“前后面”。

第二册教材第一单元《位置》中,学习“上下、前后、左右”,如把这“上下、前后、左右”3组相对方位综合在一起的话其实就是三维空间,《找位置》中的第几组第几个其实就是渗透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而本册教材要认识的八个方向和看地图的知识,就要借助前面的知识学生对八个方位的认识。同时又是为后续学习服务。第八册教材中编排了“东偏北30度方向的1千米处”,是在本册八个方位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参数来确定一个点。这其实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极坐标内容,另外与位置与方向有关系的还有:第四册的《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两个阶段第三册的“观察物体”(实物);第九册的“观察物体”(立体图形)。其他学科上象第一册语文课中有一首《东南西北》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在第五册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已接触到“地图上的方向”。了解这些内容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下面来谈谈本单元的教学思考。

二、教学思考。

1、对主题图的想法。

课本p2,呈现的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场景不熟悉,且现在还看不懂平面图,教学时建议把主题图换成学生熟悉的本校校园图。等教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再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描述图中各建筑间的位置关系。

2、认识“东、南、西、北”(例1)。

这节课早上已做了精彩的展示和点评。

3、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

(掌握好例1的知识,例2、例3可以整合成一课时来上)。

例1主要是实际情境中的“东南西北”,例2是从地图、抽象、平面的概念上认识“东南西北”。学习例1时,学生已经熟悉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也知道了四个方向的排列特点。教学例2时,只要求学生画出校园四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就可以了,画图时最好四人小组不同方向坐,因为一般孩子画图时他面向哪个方向,就会将那个方向画在纸的上方,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东、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南,各种情况都有。只要建筑物与方向相对应,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的都是可以的,其实建筑施工平面图上有时不是将上方定为北的。而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统一上方定为北。学了例2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以后画平面图或看地图时一般要面朝北,这样能使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一致,不管是画、看地图会更方便、更清楚。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例2所学的4个方向去描述一个连续的一条路线,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心点(参照物)在变化,去体育馆可以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在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同一物体针对不同的参照物所在的方位也不同。(如图中书店在...).做一做路线的描述要“方向+距离”。练习一有两个方面1、2是生活中的方位(教室、自己房间四个方位上的物体),地图上的方位第3、4题,第3题标出北。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描述行走的路线(八个方向)。

例4、例5认识八个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与前面例2、例3的编排基本相同。

例4只不过是在原来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再添上其他的四个方向(课件),这里有学生说“东北”“北东”习惯性的说法。再认识指南针帮助理解记忆八个方向,最好让学生也做一个方向转盘。

教学例5时先利用例5的图复习一下八个方向,以动物园的中心为中心点,说说各动物馆分别在什么方向,再解决去熊猫馆怎么走?这里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同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怎么走较合理?(优化)。

做一做中公交车行车路线的描述,要注意中心点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在转折点处标上“十”字有利于中下生的准确辨认方向,描述从火车站--动物园、从动物园--火车站的行车路线。

5、几点尝试:

1)自制“指向盘”,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虽然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早晨,面对太阳,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前后相对相对学生没问题,但要准确说出左边是(),右边是(),就有难度“。部分学生就束手无策,其实这类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有时也要想一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指向盘“,利用”相对性“+”顺时针“转动”指向盘“等手段帮助学生辨别方向效果好。教学时我们组每位老师自己也做一个,上课是贴在黑板上.

2)描述方位与行走路线时,要求学生指出参照物(中心点)。

物体所在的方位,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教学中学生对”()在()的()面“。这类问题错误率很高,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知识掌握不好,而是对这种句式表述,到底以谁为中心不理解,学生往往是在图上先找到第一个物体以第一个物体为中心再去找第二个物体的位置,这样与题意恰恰相反。所以对这种句式要告诉学生要以第二个物体为中心,并且在这个中心点上画上”十“字。另外在描述行走路线时,让学生在转折点上也标上”十“。熟练以后,自然就形成空间表象。

如(课件)。

3)丰富练习的形式与内容。

a、在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和辨认方向(如:在校园中、教室、家中、街道路标上辨认方向),(数学--《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b、在游戏中练习(如:交警指挥交通、蒙眼指方向、找方向等)。

c、向学生介绍练习站。

d、学会看所在城区的区域图(教室里贴一张本地区的城区区域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字编码》数学教案

1.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广泛应用,掌握编码编排的规则,初步学会编码。

2.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建立编码思想。

3.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探索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编排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数字来记录信息,学会编码。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高信件传递速度)。

2.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你知道是什么吗?

(身份证号码)。

(二)探索新知。

1.了解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则。

出示国内各地邮政编码。

(1)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由6个数字组成。)。

(2)你们觉得这6个数字应该体现哪些信息呢?

(3)谁能介绍邮政编码的'资料?

(我国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位制的编排方式。以行政区为划分基础,采用六位数字,分四级编到投递局。其中前两位的组合表示省、市、自制区;前三位的组合表示邮区;前四位的组合表示县(市)局;最后两位数则表示投递局。当某个省的区域太大,前两位仅由一组数字表示不够用,所以选择相邻的几组数字。像浙江省,它的前两位可以是:31、32)。

(4)我们以邮政编码“448268”为例子。

(5)咱们学校的邮编是多少?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了解身份证号码编排的规则。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身份证号码,带来了吗?

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再猜一猜老师身份证中的号码表示的含义。

(3)汇报:把我们同学在小组中研究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及时评价学生的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

(4)小结:身份证的前两位表示省,三、四位表示市,五、六位表示区,七至十四位表示出生年月日,十五至十七位是顺序码,还表示性别。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就反映出这么多的信息,它更加科学、简明、方便,这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你知道这些编码包含的信息吗?

(车牌号、电话号码、楼号……)。

2.试试看,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

数学的三年级设计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1)排列、组合。

(2)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集体备课教案。

中心发言人崔振梅时间9月讨论意见。

课题: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本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是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法与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学习,亲自调查家庭人口数,喜欢的玩具等,体会数据的作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1、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体验了解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是重点。

学会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方法是难点。

第二课时:

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的方法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二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二4、5题。

数学三年级分数加法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数学三年级分数加法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2)质疑: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否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的边、角藏着哪些秘密呢?(白板演示:使用白板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向学生介绍像这样相对的两条边称“对边”。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色彩功能将两组对边用不同颜色表示出)。

生2:四个角也相等,并且是直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师: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从直观上的感觉,那么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生拿出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直尺工具分别量出长方形对边的长度,验证猜测。)。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通过旋转、平移测量出每个角都为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生4:对折两次后再量。只需量一次。白板演示:再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进行测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白板演示:利用放大镜将所有的长方形放大,并利用遮屏工具将其他图形遮住。)。

2.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直线功能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长方形,教师再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将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折纸验证: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片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知识拓展: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3.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围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边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批注功能将长与宽表示出来,并在上面写上长和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师: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师: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使用直线工具画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其中一条边上写上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延伸拓展。

1.猜一猜。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o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地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白板演示:利用直线工具画方格,并指名学生上台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长和宽吗?(指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标出)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拿出6个小正方形)。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白板演示:指明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4.量一量。

五个肘白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该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o厘米,宽2o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白板演示:让学生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的个数是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个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2)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教具:校园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位置和方向》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关于东、南、西、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经历了闲适的假期生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的假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后,开展了用手势表示方位、快速转向辨认方位、游乐场里的小导游、学校方位我知道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3、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让学生用所学方位知识介绍自己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并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操场上,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里各个方向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学生用二年级所学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知识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学校的位置,从而产生疑问冲突,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出示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今天我们用东、南、西、北这些新的方位知识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开课从学生熟悉、现实的生活中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强烈地探求欲望。)。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学会辨认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你观察过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吗?

(学生齐声回答从东方升起)。

师:现在坐在教室里观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个方向画出太阳?(指名一个学生画,同时老师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面)。

师:从黑板上太阳的位置,你能知道我们教室里哪一面是东面吗?请大家面向东面。

(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原有的方位知识帮助认识东、南、西、北)。

(在生活中学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2、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师: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样确定呢?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发现:东与西相对,南与北向对)。

(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挖掘学生内在探索新知的能力。让学生不拘一格,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求证新知。)。

3、游戏激趣,巩固运用。

(1)用手势表示方位。

老师说一个方向,学生迅速用手指出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培养快速应变能力)。

(2)快速转向辨认方位。

师: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面向东(生: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面向西(生:前西,后东,左南,右北)。

(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1、用东、南、西、北描述教室各个方向有什么物体?

2、模拟情景:说出物体所在的方位。

师: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公园里的游乐馆,它们分别是海洋动物馆、马戏表演馆、

海豚游泳馆、儿童影视馆。

(请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

游客:请问我要去海洋动物馆该怎么走?

导游:向东走。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介绍自己的房间。

师:谁能用我们学习的方位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

(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自己房间各个方向分别摆有什么物品)。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简单画出某某同学的房间布置图。

(展示几幅画得比较准确的图)。

(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学生先在操场上仔细观察,然后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1、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2、学生介绍校园的物体分别在什么方向。

3、学生之间开展一人提问,一人解答,并尝试根据所给方向寻找目的地的活动。

(从课堂学习认知回归实际生活运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我们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的原则来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将数学经验归纳整理成数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寻规律、整理的知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小小设计师》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交通标志,体会对称与不对的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吴老师收到了一份海报,谁来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海报。

师:嗯,你读得真清晰!请坐。

师:这一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的活动任务是:设计校园交通标志。

而且,要和什么有关?

生:人车分流。

师: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回顾复习。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享资料。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欣赏交通标志。

师:你真会发现!

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生: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师:你总结得可真好!

三、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师:在“人车分流”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校门口、操场……。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有些地方吴老师都没想到。

师:如何设计出一个与“人车分流”有关的`校园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突出主题;用到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四、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师:小组活动之前,吴老师这里有几点要求:

学生分组读活动要求。

师:对于这个活动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

吴老师这里有一点提醒:活动时间有限,一定要合理分配。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活动开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完成,都停下来,分享的时间就要到了。

师:听清楚要求的孩子请坐端正。

好,各组开始。

师:音乐停止了,分享的时间到了,给你5秒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桌面,同时,各小组上交你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真漂亮!谁愿意分享给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分享,吴老师觉得大家真了不起!

五、收获体会,总结全课。

师:在设计“人车分流”交通标志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说收获。

师:学有所得,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请拿出自我评价表,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咱们学校会更加秩序井然!探究,让数学更好玩!

三年级数学教案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科目设计教案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