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识字名师教学设计(实用15篇)

识字名师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到评估和反馈的环节,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下是一些关于教学计划编制的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计划。

《识字》教学设计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比较“礻”、“衤”和“宀”、“穴”两组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词语,能借助图画学会词语,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能够区别形近偏旁。

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2课时。

通过图与偏旁的比较认识带有“礻、衤”5个生字,能熟读词语,学会词义。

正确书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能够区别形近偏旁。

课件、收集神话故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借助图画,初读韵文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看图,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词语,读准字音。注意平翘舌——祖、祝。

2、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

(多媒体出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学习“福”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3)全班交流。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礻”或“衤”这个偏旁。指名回答,及时范写字。

四、诵读词串,学习拓展。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指名读。

2)出示图。小朋友,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请你们拿出自己搜集的神话故事和有关祖先的知识交流交流。3)说话训练:对你的好朋友说一句祝福的话。

4)齐读这组词。

5)出示“裙子、裤子、衬衫”。

6)小朋友,“裙子、裤子、衬衫”都是衣服中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衣服名称?

7)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8)连起来诵读每一二两行。

五、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福、衬、衫、裙、裤)。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朗读生字以及韵文,练习写字。

识字7。

神话、祝福、祖先。

裙子、裤子、衬衫。

通过图与偏旁的比较认识带有“礻”和“衤”5个生字,能熟读词语,学会词义。

正确书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能够区别形近偏旁。

课件。

一、复习检查,激趣导入。

1.开火车抽读学过的生字词。

2.指名说说“礻”和“衤”的用法。

3.过渡激趣: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带有“礻”这个偏旁的字大都与——神仙、祖先有关,带有“衤”这个偏旁的字大都与——衣服有关,只要我们根据意义来识记,就不会把偏旁写错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7”(板书),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谁能最快最准地在今天学习的词语中发现规律。

二、探究规律,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自由读第三、四行,注意读准字音,词语连读。

2.检查自学情况: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练读中认识想对应的事物。

3.小组讨论学习:找一找这些词语中的规律,想想实物、古文字、偏旁的联系。

4.全班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室、宅、家”三个字都有“宀”这个偏旁,“窝、窗、窟、窿”四个字都有“穴”这个偏旁。)(出示“宀”和“穴”。)。

出示“宀”和“穴”的演变过程。

5.引导学生小结。“宀”表示房屋,带有“宀”的字大都与房屋有关;“穴”表示在土坡或山坡上挖的洞,带有“穴”的字大都与洞穴有关。

6.齐读第三、四行。

7.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宀”和“穴”偏旁?

三、诵读全文,总结拓展。

1、集体诵读整篇词串。

2、总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奇妙,有些字只要根据字的偏旁就可以理解意义。课后,大家可以找找平时容易写错的字,用上今天学到的本领,想想有什么好方法来分清、记住这些字。

四、识写生字,培养习惯。

1.练读生字并组词。室、宅、庭、窝、户。

2.看笔顺图,在课本上按笔顺描红,并想一想怎样记住它们。

3.交流:你学会了哪个字?做小老师教教大家。教师点评。

4.学生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

1、朗读背诵词串。

2、练习默写生字。

识字7。

窝、窗、室、宅、户。

名师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太守老骥。

屋舍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便扶向路。

诣太守欣然规往无人问津未果,寻病终。

3、翻译句子。

(1)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才通人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名师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名师教学设计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

1、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2、19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三、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四、合作探究。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那条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2、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条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已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3、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五、探究主旨。

1、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与不可逆转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六、比较阅读。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比较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有些忧郁惆怅。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饱含哲理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歌,我们或许对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我们只有从不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识字》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在森林王国里住着许多珍惜动物,它们可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想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吗?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这份美好的憧憬进入这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有着潺潺溪流、碧波荡漾的野生动物王国,和它们共享这欢乐的一课。

2、播放影片。师:睁大你们的小眼睛,仔细看清楚了,你们都认识哪些动物?

二、初读。

1、师:看来这里的动物还真不少,你认识哪些动物呢?能和它们打声招呼吗?

2、学生交流。

3、师:看来这里的大多数动物你们都已经认识,真了不起!想要进一步去了解它们认识他们吗?那就让我们赶紧走进识字6,好好地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争取和这里的每一位动物都成为好朋友。

4、师:请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翻到识字6,借助拼音读准这里每一位动物的名字,这可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5、学生自由朗读。

6、指读。

师:看,**小朋友用姿势告诉我他已经读好了,你们有把握把他们读好吗?把你认为读得最棒的一组词语展示给大家。

7、师:真不错,都读准了,这些动物们听到了心里肯定非常高兴,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和他们打声招呼吧!

三、精读。

2、出示识字6的韵文,指读,互评(没有拼音老师的指点,我们同样读得很棒!)。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读(你最喜欢哪组动物?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他们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图片,讲解并指导朗读。

第一组:威武勇猛第三组:机灵活泼。

第二组:漂亮美丽第四组:憨厚可爱。

狮子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呢?你能读好他吗?想听听他的声音吗?(播放狮子叫声)让学生感受他的威猛。

大象的耳朵怎么样?像什么?鼻子有什么用处?

老虎是百兽之王,它的额头上有王,指导读。想听听他的声音吗?(播放老虎叫声)让学生感受他的威猛。

麋鹿也叫四不象,你们看看图再猜猜它为什么又叫四不象。

棕熊看起来很憨厚,但它跑得却很快,而且它还很灵巧,是捕鱼高手,同时它的力气也很大,可谓是力大无穷。

袋鼠,它前面有一个小口袋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吗?我们中国的国宝是熊猫,猜猜看,袋鼠是哪一个国家的国宝?(澳大利亚)。

6、师:通过近距离的观看,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了威武勇猛的(生读),漂亮美丽的,机灵活泼的,憨厚可爱的,有没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他们呢?是不是更加喜欢他们了呢?那就把你们对他们的了解、喜爱融入到你们的朗读中去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及游戏。

2、学生交流。

3、师:看来,你们了解的动物还真不少,老师要向你们学习。我这里有一句话你们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出示: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凶猛的狮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我喜欢(),因为()。

4、师:给你们一点时间自己先说说看。

5、指说,学生交流。

6、师:真不错,在我们教室里呀还有一群迷了路的小动物,你能把他们安全送回家吗?请领到小动物的小朋友上来把他们送回家。(贴图)。

五、升华。

1、师:这些迷了路的小动物都被热情的你们送回了家,可是你们知道吗?世界上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因此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不断地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听说,一位女大学生曾经为了救一只掉进沼泽地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未来地球上的小主人,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和它一样,担任起保护地球上一切生灵的责任,最后让我们用最深情最响亮的声音再次和这些朋友们打打招呼。

2、学生朗读。

六、教学生字。

2、猩和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名师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生:也是爱的体现。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名师教学设计

《乡愁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诗情: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请你再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六、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读书心得。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识字》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引导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一、游戏激趣,巩固旧知。

1.生字宝宝找朋友,送生字回家。

2.学生齐读一遍:胡戏棋钢观弹。

二、观察生字,发现异同。

1、游戏火眼金睛大比拼!要把这几个字写正确,哪些地方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呢?

2.小组讨论怎样把生字写得更美。

学生汇报要点:笔画穿插,左窄右宽,左右高低不一。

3.演示图——左窄右宽书写要领(前几课已经学过)。

4.按照左右高低规律给生字宝宝重新排排队?(归类)。

钢和胡一对:左边高观和戏一对:右边高。

弹和棋一对:一样高(出示示意图)。

三、一帆范写,规范双姿。

1.全班跟一帆老师做坐姿操。

口诀:两点靠,八字形;头抬高、脚放平。

2.一帆老师范写“观”。

3.正式提笔前一起做握笔操。

口诀:笔拿高,一关节。两点靠,两点捏。掌心空,立掌写。

四、学生书写,点评指导(观)。

1.师:现在小朋友一起来写右高的字——观。描一个,写一个。

老师巡视,提醒坐姿,指导书写,共性问题一起提示。带红笔圈画出写的好的字。

2.点评“观”

展示同学的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3.余老师展台范写“观”。(钢笔书写)。

4.跟进练习写“观”,同桌之间点评。

5.再次展评“观”字,肯定并提出表扬。

6.用写“观”字的方法,写另外一个右高的字——戏,描一个写一个。

五、一帆范写,书写四字。

1.一帆老师写左高的字——钢。

2.同学写剩下的四个字。写一个,临一个。

3.老师巡视指导,并给同学写得好的字加上五角星。

4.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举一反三,延伸总结。

1.温故而知新。说说“到”“壮”书写注意点。

2.多观察,多用心,认真写,字越写越棒。

《识字》教学设计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和含义。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资料袋。

1、生字、词语卡片。

2、学生收集的成语及成语故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和成语故事?把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好吗?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

(例: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朗读。

1、小组同学读成语,互相说说读了成语你懂得了什么。

2、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如:师生对读、生生对读、齐读、小组读等。

三、讲故事。

1、讲讲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说说自己懂得了哪个成语。

(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感知成语的意思、形象、具体。)。

2、说说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这些成语。

1、出示第一组成语,学生练读,指导字音。

2、出示“寸、益、彰”三个生字,读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字音:“寸”是平舌音,“彰”是翘舌音。

识字方法:减一减:寸——村。

换一换:障——彰。

3、看字卡,说词语。

五、自学。

1、学生总结第一组四个成语的学法。

2、学生自学第二、三组成语。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六、汇报。

1、读一读要求认识的字,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2、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成语。

3、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并说说为什么。

4、讲故事。

1、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找出自己觉得不好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补、拔、功、助、取、所”6个左右结构的字,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书写规律自主练写。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纠正不足之处。

写“落”字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结构,而不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三点水旁的字。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自己评评,看看有哪些进步,同桌互评,共同进步。

八、练习。

1、把成语填完整。

()苗()长()到渠成()井()天。

取()补()相得()()瓜()蒂()。

一叶()()徒劳()()。

2、把你收集的成语写下来,和同学互换,互相读一读、记一记。

3、把你积累的成语中的生字做成卡片,以备复习时使用。

识字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们启示也很深刻。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并把学习语文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1、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2、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一、游戏导入。

1、做实验折筷子:咱们班谁的力气比较大?(折一要筷子。)谁认为自己的的力气是最大的?(折一把筷子)。

2、做了这个实验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3、学生讨论得出“团结”的力量很大。并完成学习卡片:团结起来。

力量大,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

4、看书83页上面黄框框里面的话,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出课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几句团结合作的谚语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长说一下早上检查读课文的预习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领读。

4、你喜欢哪句谚语。

5、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合作一起把这些谚语读一读好吗?(一个小组读一句。)。

三、检查认识的生字。

1、一个小朋友学习好不算好,大家学习好那才叫真捧呢!大家一起合作学习我会认里的生字好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读一读。

2、小组汇报。

3、找学生领读。组词说话。

4、说一说这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5、完成练习册28页2题。

四、理解感悟,读读说说。

1、认识了生字,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课文。

2、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团结起来力量大的谚语多好啊,现在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师前半句,生后半句。)。

3、同桌的小朋友,你们像这样试着读一读。

4、男女生合作读一读。

5、读了这些谚语之后,相信你们有自己的理解。小组内说一说你对这些谚语的理解。

6、瞧大家刚才合作得多愉快呀,现在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你们理解了哪些谚语?

7、学生一边汇报,老师一边讲解。学生试着背一背。

8、还记得老师昨天留的检查前置作业吗?小组内背一背你搜集的谚语。9小组交流,汇报。学生领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小朋友们把这条谚语记在心里。我们可都要珍惜时间呀。

10、布置前置作业:回家继续搜集谚语,下节课我们评一评“小小谚语专家”。

四、全课总结、布置前置作业。

1、谁来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会背的站起来背。

3、这些谚语让我们看出了“团结”的力量有多大。告诉我们平时,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与朋友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做一位健康的新世纪的小主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多年来,对于识字教学的探讨我却不够重视。怎样让孩子们在识字教学的课题中也能像其他的课堂中那么积极活跃、热情高涨呢?怎样转变孩子们的识字课堂习惯呢?经过多次探讨,我认为还是有办法能识字课堂变得丰富高效起来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针对学生们对识字教学的兴趣不够的情况,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例如:猜谜语、歌谣、做游戏(开开小火车)、做比较等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会了生字。从授课的效果看,我自己认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比以前普遍高涨,学习兴趣较之以前浓厚了不少,识字的速度也快多了。再加上老师不断地对他们予以鼓励和表扬,孩子们学得很开心。这对我也是一个鼓励,今后我还要继续探讨高效、生动的识字教学课堂。

识字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2、能看图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1、看着拼音把字音读准了。

2、特别要对照图,看看哪些图能帮助你们记住字形,哪些图能帮助你理解字的意思呢?

好,就请你们把书翻到84页,自己来学。

(一)教学“亭”、“停”。

小朋友,你们刚才自己学了,学会了吗?

亭:

1、出示“亭”字。

2、谁学会了这个字?谁来读准它的音?

3、你是怎么记准字形的呢?

4、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啊——丁。

5、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形,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

6、一起读准它的音。

停:

1、演示课件。

2、你们看啊,有个人走过来啦,到了亭子边,怎么样啦?

3、出示“停”字。

4、这个字我们以前记过,有了字形,谁来讲讲它的意思?

6、除了“停下来、停住”,停还可以用在哪儿啊?

【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扩展。】。

比较:

1、出示:“亭”和“停”。

2、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却各不相同。

(1)指亭。读,什么亭?

(2)加个单人旁呢?

(二)教学“鸟”和“鸣”

鸟:

1、看,树林里还有小鸟呢!

2、出示:“鸟”。

3、“鸟”是个熟字,你们看,“鸟”的字形多像只小鸟啊。我们一看到“鸟”这个字,就能联想到小鸟的样子。

鸣:

1、“鸣”是这节课要学的生字。谁学会了,谁能读准音,说出它的意思呢?

2、边演示边说,一看到鸟字旁边有个口字旁,就知道是小鸟张着嘴叫,就是“鸣”。

3、多有趣啊。读准它的音。

4、我们常常把“公鸡叫”说成“公鸡打鸣”,就是这个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鸣开始是指鸟叫,后来鸟、昆虫叫都称为鸣。

(三)教学“闻”。

1、你们注意了,有个小朋友听到小鸟叫得这么好听,他怎么样了?仔细看看。(演示动画)。

2、出示“闻”字。

3、谁能读准它的音,说出它的意思?

4、打开门,干什么呢?(用耳朵听)这就是闻。

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不仅读准字音,还说出它的意思。

5、“闻”这个字很好记,听的时候要用什么?所以门字框里有个耳。

6、一起读准这个字。

7、闻就是听的意思。想想平时闻字还在什么地方用到呢?

8、“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你们听过吗,是什么意思呀?(闻就是?见呢?那百闻不如一见呢?)。

【有意识的给学生一个词汇,长期坚持给学生的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面,我来说字的意思,请你来找这个字。

9、(1)人来小亭边,不走了,是哪个字?

(2)打开门,用耳朵听是什么字?

(3)小鸟张着嘴叫呢?

(四)比较总结。

1、边说边打开实物投影。

刚才小朋友自己看图识字,学得不错。自己看图就把这几个字学会了。有的字要借助图来记准字形,有的要借助图来知道字的意思。

2、看看,今天学的这几个字,哪几个字的字形就像这个东西的样子的,哪几个字是一看到字形就能知道它的意思的?请小朋友好好想想,小组内还可以讨论讨论。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光学会这几个字,还掌握了这种学字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一首诗,怎么学呢?

1、静音。

2、请小朋友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小诗的意思。

3、取消静音。

4、谁来读给大家听?

5、(1)“人来…侧耳听”。

点击:侧耳。

读准这个词的音。“侧耳听”你们都懂吧,什么意思呢?做个动作看看。

2、他为什么要侧着耳朵,那么认真,用心地在听呢?

a、什么原因呢?

b、是啊,林子太深了,树林里有那么多的树,长得很茂密,小鸟在林子的深处呢。(点击:深)。

3、所以是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

(1)读准这个字“但”。

(2)你知道这首诗中“但”的意思吗?在字典中,但有这两种解释:a、只;b、可是。在这儿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但就是“只”的意思。

4、这首诗把我们带到幽静、美妙的环境中,能读好它吗?请你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读读。之后各小组推选一名读得好的小朋友。

(1)个人读、小组读。

(2)请2名学生读,2名学生评价。

(3)集体读。

5、我们试试背背这首诗。

(一)字音。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去掉拼音读。

3、出示生字,检查读。

(二)字形。

耳:

1、帮助记住“耳”的笔顺。描红。

2、指导写“耳”:短横向上仰一点,两竖平行写得要直一些,短横收笔在中心。长横左低右高,收笔靠近横中线。

范写。学生写。

1、记闻的笔顺。描红。

2、指导写闻:门字框竖要直,横要翘,折要直,钩落地,耳字不能写得满,长横不要连着门子框,要留缝隙。

识字教学设计

2、继续了解象形字的来历。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认识15个生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课前导语: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古时候的字,你们想认识吗?你们猜,它们各是什么字,好不好?

一、学习“日”字。

1、出示实物图片“日”及象形字“”。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是太阳,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日”。

2、认读字音,识记字形。

“日”的读音就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第四声,大家读谁会组词?

日子、今日、日本、红日圆圆。“圆”也是一个要求认读的生字,大家想办法读一读记忆。

师:生字卡片“日”图上画的与象形字,与现在常用的字“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生:古时候的“日”字是圆的,现在的是方的。师:日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字?目字、口字。

日的笔顺:师:翻开书,日字在田字格里怎么写?

3、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

二、学习“月”、“水”、“火”三个生字(方法同上)。

1、认识笔画,“了”(横折钩)“又”(横撇)。

2、水的笔顺:3、火的笔顺:

第二课时。

1、认识本课生字,其中“山、石、田、土”要求会写,认识笔画竖折,通过观察,比较,继续了解象形字的来历,激发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渗透环保、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4个生字。

2、了解象形字的来历,激发识字兴趣。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日、月、水、火”,指名认读并组词。

2、出示词语卡片“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红红。”学生齐读。

二、学习生字“山、石、田、土”。(方法同上)。

1、学习“山”字:翘舌音(),认识基本笔画竖折();笔顺:

第一笔是竖,在竖中线上起笔,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2、学习“石”字,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笔顺:

规则从上到下。

3、学习“田”字,读音:()笔顺:

规则先里边后封口。

4、学习“土”字。读音:()笔顺:

第一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三、看图,独立拼读音节词语,认识生字“青、地、泥”。

青山石头田地泥土。

读准后鼻音,“青()”和鼻音“泥()”

四、小结:渗透环保教育。

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与“山、石、田、土”是分不开的,我们应爱惜水土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名师教学设计

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添画各种鱼类。

2.能用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

3.初步发展幼儿协作能力。

借助波浪线交织出的图形进行创意想象,并能大胆添画各种鱼类。

1、ppt课件。

2、画纸,kt板,蓝色记号笔、水粉颜料、

一、开始部分。

1、教师ppt出示大海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们看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你在海面上发现了什么?(波浪)他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画一画?(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叫波浪线)。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尝试绘画波浪线。

当大风吹过来时波浪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波浪)当风轻轻吹的时候呢?(波浪小小的)他们想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呢谁愿意来帮助他们?他们还可以怎样手拉手?(波浪线越长,我们的海面就会越宽阔,当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波浪手拉手连接在一起,就会像辽阔的大海一样。)。

2、ppt播放海底世界图片:

大海不光有宽广的海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呢?你都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小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

看看这是什么?(海蛇海鳗)他们长什么样子?海里不光有小鱼,还有好多美丽的植物呢?

4、借形象想,添画小鱼等海洋生物(把其中的一幅拿到前面来)。

(1)教师引导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和水草,可真漂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用的可是神奇的画纸,现在已经有美丽的海洋生物藏在里面了,看一看你们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小鱼海蛇海鳗和水草吗?(请2-3幼儿上前回答)你找到了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就会更像了?还有谁发现了他们?(如果幼儿没找到,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他的'头在这里,身体在这里,如果我把他画出眼睛和尾巴,添上鱼鳍,大家一下子都能发现他。)。

那你们来看一看李老师还能找到什么?(一连串的小鱼)。

(2)幼儿尝试添画海洋生物,教师指导。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取一盒颜料回到刚刚才的位置找一找你们的大海里有那些美丽的小鱼吧。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会更像呢?)。

5、作品展示。

教师:哇,大家发现了这么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啊,谁来讲一讲那个是你发现的?你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除了你画的小鱼你还喜欢那一条小鱼,我们也来夸一夸小朋友的作品吧!后面还有小朋友的作品呢,他们也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结束部分。

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识字教学设计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圆、饼、端这4个生字的。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上的4个生字。

完成《补充》剩余

说给父母听: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

名师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太守老骥。

屋舍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便扶向路。

诣太守欣然规往无人问津未果,寻病终。

3、翻译句子。

(1)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才通人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