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要素,全面覆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特收集了一些高中教案范文,与大家分享。
3、知道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过程。
方法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会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情感。
2、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辩证看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的全过程;了解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教学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测量方法、探究表格的设计和实验结论的归纳。教学用具试验用具:小车,弹簧测力计,大砝码,纸,棉布等,长木板。
1、演示实验:趣味实验。
1)不用力推时,小车静止,水平方向受力分析。
2)用一定的力拉小车,小车未移动。
提问:小车处于什么状态?水平方向受哪些力作用?
3)滑动的小车在桌面上停下来。
提问:小车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4)滚动的小车在桌面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生: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所以处于静止状态。
生: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拉力和阻力作用。
生: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受到阻力的作用。
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摩擦现象。
2,3,4中摩擦力分别是什么摩擦力?
板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摩擦力的产生。
1、学生体验:摩擦力产生条件。
学生实验:
手在桌面上滑动(滑动摩擦)。
滑而不动(静摩擦)平放不动(无摩擦)。
2、教师点拨: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运动时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1、摩擦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
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小车静止。
提问:此时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
静止时,在水平方向上合力为零。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
(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2归纳学生的猜想:
(教师说明,水平面受到的压力等于物体重力)。
3设计实验: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研究问题——平抛运动,我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合作的方法来全面体验和感悟实验探究,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物体的初速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设计出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不被教材所束缚的创新实验方案,突出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创新。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经生与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得出较合理的多种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方案。
四、教学资源。
书籍、资料、网络等。
教学流程图。
知识回顾。
提出问题:如何得到运动轨迹及初速度。
处理问题:实验探究。
设计方案。
分组实验。
处理数据。
描述轨迹。
计算初速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抛运动,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2)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什么?(给学生总结一下)。
(3)那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并计算初速度,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讨论计算,得出实验结论。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1)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方案来研究平抛运动呢?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交流,汇总设计的方案。
结论:
方案(1):利用斜面小槽等器材,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nf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
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5
1、定义:
摩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擦压力的大小。
力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小压减力。
4、增大摩擦增大压力减小摩擦使接触面光滑。
力的方法使接触面粗糙力的方法变滚动为滑动。
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分离。
文档为doc格式。
。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多媒体。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多媒体。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3.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探究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
五.教学内容:
(一).新课引人:(用小游戏引出摩擦力)。
小游戏一:在一分钟内看谁用筷子夹起来最多?夹起小球最困难的是什么?
(二).新课内容:
做一做:1。
2
3
老师讲解摩擦力分类,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老师不具体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活动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一的体会进行猜想)。
预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接触面上的压力。
接触面的面积。
物体运动速度。
2.设计实验:(设计思想为控制变量)。
(1)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控制不变。
改变。
比较。
这里学生将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三:学生自学测量滑动摩擦力。(老师通过多媒体提示关键词,并适当的加以练习。)。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其他组交换意见后进行对比实验。
(3)总结结论:
(4。
(与接触面积的大小、速度无关)。
学生讨论:
预案: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大越好,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小越好。
老师:是不是说摩擦力的存在有利也有弊呢?如果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增。
大它,如果是有害的我们就应该减小它。
活动四:小组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力和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加润滑油。
4、变滑动为滚动。
汇报结束,学生看大屏幕,并提出问题:
图中的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增。
大有益摩擦力的或者是减小有害摩擦力的?
学生汇报:
首尾呼应:说说任何提高筷子提米的成功率?
学生汇报:
本节内容小结。
六.板书设计:
摩擦力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上的压力。
2、接触面粗糙程度。
1
2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
2、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老师还是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应多些机会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语言表述能力。
当堂检测。
1.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上来看,它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轮胎做成圆形,有利于减小摩擦。
b.坐垫下有许多根弹簧,目的是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c.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跟和刹车把套上都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增大摩擦。
2.假如没有摩擦,下列哪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a.地面上滚动的球很难。
b.手拿不住笔写字。
c.人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如飞。
d.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火车沿铁轨推动。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二第一章第三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对后面斜抛等曲线运动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影响。前面学生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已有初步的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初步特征。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注意轨迹是曲线的原因是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并且这两个分运动互相独立。
(4)会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知道分析复杂运动时分解或合成运动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简单化。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入,创设矛盾所在,提出问题。结合平抛仪实验,动画,平抛与自由落体运动对比的频闪照片,逐步加深对平抛运动的认识。并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运动的分解,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
(1)平抛运动的整个过程较快,学生无法从视觉上直观看清其运动的轨迹。
(2)如何进行运动分解,如何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分解。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器材。
斜槽轨道、小球、木板、白纸、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教学过程:
1、叙述式。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
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二)交流、讨论及猜想。
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三)实验与探究1:
(演示2)在如同2所示的装置中,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o相等,将小铁球p、q分别放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o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结果是两球发生碰撞,增加或者减小轨道m的高度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教师引入问题:这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四)实验与探究2:
如图所示,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c,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与此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改变实验装置离地面的高度,多次实验,两球总是同时落地。(用耳朵听声音)。
问题创设:a、b两球同时落地的现象,得出什么结果。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呢?
学生:x=vot?y=gt2。
教师:我们要求出物体在t秒末的速度,怎么求呢?(如图所示,物体在t秒末位于b点)。
课外探究。
用摄像机拍摄小球的下落过程,输入电脑,由视频工具按帧播放小球下落过程,抓图、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将各帧图像叠合,从而得到小球运动轨迹。通过叠合照片与实际实验装置的大小比例,可分析小球的运动。
速度:
水平方向:vx=v0。
竖直方向:vy=gt。
合速度大小:
合速度方向:
位移: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
合位移大小:
合位移方向:
表格式。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视频、图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实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运动场面:篮球、垒球、铁饼、标枪…。
生活场面:喷水枪、扔东西…。
军事场面:导弹…。
观察ppt,思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认识到抛体运动的普遍性。
(抛体运动的定义)。
提问:
大家看到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抛体运动的概念: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只受重力。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抛体运动的轨迹如何?
抛体运动的是一种形式的曲线运动。
总结归纳,回答问题。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与抛体运动的概念,描述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三、探索新知,形成概念(平抛运动的定义)。
提出问题: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1】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
【演示实验2】钻有孔的塑料瓶向外喷水。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动画。
建立概念,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重力。
让学生举出上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如:射击的子弹…。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ppt的flash动画演示,并尝试描述平抛的定。
义。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联系生活,举出平抛运动的实例。
为下面探究平抛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技能目标。
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新课引入情景引入:
故事引入:在荒芜的海岛上,饥饿的小猴捡到了一个核桃,请同学们帮小猴想想,要怎样才能把核桃打开。
情景引入:纷飞的雪花一直是大家的最爱。我们爱它的白爱它的软,但是有时就是这看似温柔柔软的皑皑白雪却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这就是雪崩。(出示幻灯片图片)。
提问:为什么漂亮柔软的雪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是因为它具有潜在的能量,一有机会它就会把能量释放出来。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p表示。
提问: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也就是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的做出猜测,并说说你的理由。
实验定性验证:(教师演示)。
将大小相同,装有相同水的瓶子从不同高度下落,使其穿过蒙有不同数量报纸的空桶,观察两个瓶子能穿透的报纸的数量。
将大小相同,装有不同水的瓶子从相同高度下落,使其穿进蒙有不同数量报纸的空桶,观察两个瓶子能穿透的报纸的数量。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重力做功来寻找一下重力势能的具体表达式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三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
质量5kg的物体自由下落10米。
质量5kg的物体从高10米倾角30度的斜面滑到斜面底端。
质量为5kg的物体从高10米的不规则斜面下滑到底端。
师:同学们观察上面三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什么不同点吗?
师:通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即:wg=mgh1—mgh2。
重力势能。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g=mgh1-mgh2=ep1-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将质量是2kg的小球放在2楼的地面上,该球的重力势能是多少?一直g取10米每二次方秒,每层楼高3米。
师:大家得到的答案不同,主要原因是大家选择的高度起点不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参考平面不同。
从大家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不选择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值也是不确定的。所以选择参考平面应该是我们确定重力势能的第一步。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选择参考平面——高度为0的面,也即重力势能为0的面。
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高度为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表示重力势能的大小。
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从研究问题的方便出发来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例题: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9.8m/s)。
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重力势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02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新课教学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mgh1-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g=mgh1-mgh2=ep1-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1、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平抛运动的情景。以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2、通过复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结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学生建构平抛运动的规律。而学生构建探究平抛的规律,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
3、通过多手段教学,比如实验、媒体等,呈现多信息,吸引学生投入课堂。
4、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激发学生潜能。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建立平抛运动的概念,并且能理解把平抛运动进行分解的研究思想。
2、在分解平抛运动之后,学生依据实验,再结合直线运动的规律,去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在通过自己探究而得到的结果中,必然要加深对平抛运动的理解。
3、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体验合作、学习合作。
4、在学习完平抛运动之后,布置学生设计验证平抛规律是小实验。
三、学习者分析。
1、生活经验:全体学生对平抛运动有一定的认识,较多的学生能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知识基础:矢量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利用这些基础,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建构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探究能力: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分析自由落体运动频闪照片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例子,学生能得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理解其条件和运动性质: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为g。
2、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分析,学生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通过规律的应用,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并能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归纳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3、通过分析“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和“平抛运动录像片”,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成功。
4、通过分解平抛运动,学生体验物理学中“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平抛运动的实例分析和学生实验,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探究,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研究的喜悦。
3、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体验合作的成功。
五、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平抛运动的概念和规律,以及规律的应用。
2、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课本第10页图1-3-5“比较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其flash课件。
2、课本第10页图1-3-3“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3、课本第12页图1-3-10“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示意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4、小实验视频:手枪打靶子弹的轨迹。
5、玩具水枪。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引入新课:
介绍小实验:在桌面上方放置一水平轨道,在桌面放置一目标物体(轨道正前、正下方),要求从轨道推出的物体能击中桌面目标。
要求学生观察小球离开轨道后的运动轨迹。
提出问题:怎么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
引出课题: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学生代表到讲台动手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估计学生:需要不断的调整才能击中目标。
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可能回答:改变推出速度,改变轨道高度)。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课堂,鼓励学生参与。
为处理实际问题埋下伏笔讲授新课。
(一)平抛物体的概念:
【第一步】教师利用“玩具水枪”
水平射击。
并提问:初速度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离开轨道后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
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第三步】:教师协助学生提出平抛运动的概念。
教师板书:平抛运动的概念。
提问:能否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第四步】:教师提问:平抛运动的性质?
教师板书:平抛运动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过渡语:
肯定学生的回答。追问:水平方向是什么运动呢?竖直方向又是什么运动呢?
【第五步】:演示实验。
教师介绍:a、c球静止开始同时释放,下落高度相同,同时离开下滑轨道,c球在光滑水平轨道运动,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a球做平抛运动。
【第六步】:提问: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继续引导。
教师板书: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继续追问: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水平方向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第七步】:演示实验。
教师介绍:用平抛竖落仪演示做平抛运动的小球a和自由落体小球b同时落地。操作: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小球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小锤打击的力度不同)。
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以上实验。
【第八步】:提问: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继续引导。
教师板书: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继续追问: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为什么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板书: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初速为零,做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播放实验视频):
手枪子弹打靶轨迹。
【第八步】:分析“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数据。
引导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
过渡语:通过以上大家的分析,实验,我们可以把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那我们就分别从两个方向来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
【第九步】:实验探究。
教师介绍:课本第12页图1-3-10“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示意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eqo(sup7,sdo5(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eqf(w,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eqo(sup7(),sdo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事件1]。
教学任务:承接上一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由上一节“电源和电流”知道,电路中之所以能有持续的电流,是因为在电源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导线中存在着电场,导线中的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正极向负极运动。
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提出,电源的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在电源内部也应该有电场。那么,在电源内部电荷是如何运动到两极的呢?对于电源我们能知道一些什么呢?这一节就来研究电源。(投影展示图1。)。
图1。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学生讨论:
电源内部电荷是如何运动到两极的呢?
结论:
电源内部应该还有除了电场力之外的其他力。
推进新课。
[事件2]。
教学任务:提出电源中“非静电力”的概念。
师生活动:
推理:在导线中,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由电源的正极移动到电源的负极,在电源内部就要不断地有电荷由负极移动到正极(假设移动的电荷是正电荷),而电源内部也有从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所以就要有除静电场力之外的“非静电力”来搬运电荷。
【演示】利用化学电源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金属板插入酸溶液中,板与溶液之间出现电势差,而且电源的极性与电场力移动电荷的方向相反”。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得出“由化学反应提供非静电力”的结论。
学生讨论:
图2。
发电机是通过什么作用提供“非静电力”的。
结论:
电源提供“非静电力”将电荷由负极搬运到正极,满足形成持续电流的需要。(投影展示图2)。
[事件3]。
教学任务: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势能。
师生活动:
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克服电场力做功,使电源储存了电势能。
通过上面的铺垫让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电源是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结论: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事件1]、[事件2]、[事件3]整体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事件4]。
教学任务:分清内外电路,明确整个回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师生活动:
【演示】。
连接如图3,闭合开关,灯泡亮。
图3。
观察与描述: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整个回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总结与归纳: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整个电路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电路指从电源正极经过导线、用电器再回到电源负极的那部分电路,在外电路中正电荷是从电源正极向负极运动,而内电路是指电源内部的那部分电路,正电荷在内电路中是从负极向正极运动。
在外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在内电路中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事件5]。
教学任务: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比较。
(1)外电路要有持续的电流,就必须提供恒定的电压。在这个恒定的电压的作用下,电场力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压u等于电场力做功w静电力与移动电荷q的比值。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
所谓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在这些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都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磁感线的基本特性:(1)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2)磁感线不相交、不相切、不中断、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从指向;在磁体内部,由指向。(3)磁感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磁场而假想的物理模型,在磁场中并不真实存在,不可认为有磁感线的地方才有磁场,没有磁感线的地方没有磁场。
2、安培定则。
判定直线电流的方向跟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时,安培定则表述为:用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的环绕方向;判定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时要统一表述为:让弯曲的四指所指方向跟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电流或通电螺线管磁感线的方向(这里把环形电流看作是一匝的线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
3.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学习过程。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
(2)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产生的。
(3)磁性材料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可分为材料和材料。
2、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处处相同的磁场叫匀强磁场(uniformmagneticfield)。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直线。
3、磁通量。
(1)定义: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面积为s,则b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magneticflux),简称磁通。
(2)定义式:
(3)单位:简称,符号。1wb=1tm2。
(4)磁通量是标量。
(5)磁通密度即磁感应强度b=1t=1。
课内探究学案。
例1、有一矩形线圈,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成角,
如图所示。设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面积为s,则穿过。
线圈的磁通量为多大?
例2、如图所示,两块软铁放在螺线管轴线上,
当螺线管通电后,两软铁将(填“吸引”、
“排斥”或“无作用力”),a端将感应出极。
例3、磁铁在高温下或者受到敲击时会失去磁性,根据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其原因是()。
a、分子电流消失b、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大致相同。
c、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杂乱d、分子电流的强度减弱。
三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磁感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感线的定性地表示磁场强弱。
2、磁感线,在磁体(螺线管)外部由极到极,内部由s极到极。该点与电场线不同。磁感线。
3、若某个区域里磁感应强度大小、方向,则该区域的磁场叫做匀强磁场。它的磁感线是的直线。
4、对于通电直导线,右手大拇指代表方向,四个弯曲的手指方向代表方向。
对于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右手大拇指代表方向,四个弯曲的手指方向代表方向。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根据安培假设的思想,认为磁场是由于运动电荷产生的,这种思想如果对地磁场也适用,而目前在地球上并没有发现相对地球定向移动的电荷,那么由此判断,地球应该()。
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无法确定。
2、关于磁通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匀强磁场中,穿过一个面的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该面面积的乘积。
d、同一线圈放在磁感应强度大处,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一定大。
4、如图所示,在条形磁铁外面套一圆环,当圆环从磁铁的n极向下平移到s极的过程中,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如何变化()。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
d、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大。
让小朋友在活动小认识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小朋友对摩擦力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
操作技能的掌握。
汽车玩具、积木、瓶子、笔、拔河绳等。
1、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让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脚搓地面,然后说说感觉?(有一种力阻碍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让小朋友扫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扫帚与地面问、板擦与黑板间、布与玻璃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辆同样的小汽车在相向斜画的积木上往下滑,其中两个斜面上分别铺有一块毛巾,一块手帕,让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辆汽车走得最快,哪辆汽车走得最慢,说说为什么?(铺有毛巾的斜面上的汽车走的最慢,因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铺有手帕的汽车走得最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1)拧紧的瓶盖打不开怎么办?引导小朋友回忆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觉。尝试用肥皂水把瓶子打开,因肥皂水可减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自行车链子转动不灵活怎么办?(给幼儿提供石蜡、柴油让小朋友尝试,用减少摩擦力来解决问题?)。
(3)你手中的钢笔怎样才不易被别人拔出?爬杆时怎样爬的快?(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活动,从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紧(或夹紧、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办?(穿上带花纹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煤灰和黄沙,加大摩擦力)。
把材料放入操作区便于小朋友继续操作活动:
下面的问题是问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用力系鞋带?滑冰鞋上为什么装有铁轮子?
有些科学概念在活动中的出现,不是让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师理解指导,因小朋友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在实验活动和游戏活动小渗透科学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懂得粗浅的道理。
1.知道核裂变现象,理解核裂变放出巨大能量的道理。
2.能根据质能方程计算裂变放出的能量。
3.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什么是临界体积。
4.知道聚变反应,理解聚变放出巨大能量的道理。
5.知道可控核聚变反应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结合能的学习和计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了解核反应堆的原理及核电站的作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应用,体会物理学的价值和威力。
教学过程环节检测内容检测结果。
及补救措施针对。
教学。
重难。
点的。
当堂。
检测。
反馈。
教反思。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入1.复习引入:原子核的结合能如何计算?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核蕴含了巨大的能量,今天我们学习原子核能量的两种应用核裂变和核聚变。2.核裂变1.概念:重核分裂成几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现象称为核裂变。
2.练习。哪些属于核裂变反应。
3.核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核燃料与煤释放能量的对比。(具体计算留作作业)。
4.链式反应、临界体积的概念。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由于物体运动,在物体的表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nf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
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应用摩擦的例子,说明哪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做法是为了减小摩擦,分别运用了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的哪种做法。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2.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认识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激光应用的资料,培养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的学习,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激光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究力量,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以及激光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教学方法】。
1.通过对自然光的分析,提出激光的相干性.
2.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初步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广泛应用.
3.通过收集激光方面的材料,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知识.
4.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激光知识的'了解.
【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投影仪、三段有关激光的录像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激光是自然界没有的光,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与自然光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光和激光(投影)。
自然光(例如白炽灯)激光。
原子发光方向,时刻不确定。
频率不一样。
不能发生干涉。
非相干光。
频率一样。
能发生干涉(双缝干涉实验)。
人工产生的相干光。
都是原子受激发处于不稳定状态发射出来的。
[师]通过上表的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到,激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人工相干光.激光还有许多与自然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阅读课文整理的表格展示出来.
(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整理得很好,选出比较全面的一组投影(如表20―2)老师简单讲解)。
[师]其实,激光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方面的介绍很多,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开展课堂交流.
(二)激光的应用。
(分组介绍,同时教师提炼要点并板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收集整理了激光在相干性方面的特点,激光是相干光.可用来进行光的干涉、衍射等实验(科学实验),由于原子的发光不是无限制持续的,每一次发光与下一次发光总有一个时间间隔,只有同一光源在同一发光时间间隔内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才会发生干涉,所以原子发光的平均时间间隔称为相干时间,在相干时间内光的行程称为相干长度,激光的相干长度可达几十千米,相干性较好.
第二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整理的信息中,激光的另一特点是激光的亮度特高,近年研制出的强激光的亮度要比太阳亮100亿倍以上.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是集中在沿传播方向的一个极小的发射角内,亮度就会比同功率的光源高几亿倍,在极短时间内会辐射出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一点时可产生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度的高温.
第三组除了前面两组介绍的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激光的单色性好,自然界找不到频率“纯净”的光,各种频率的光总是混杂在一起的.但由于激光器中光学谐振腔的干涉作用,只有那些满足谐振腔共振条件的频率才能形成激光输出,不满足共振条件的频率,都在谐振腔内干涉相消了,因此激光的频率单一,单色性非常好,拿氦氖气体激光器来说,它产生的光波长范围不到一百亿分之一微米,完全可以视为单一而没有偏差的波长,是极纯的单色光.
第四组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中,除了前面三组讲的,还有一点,激光的方向性好,一般的手电筒或探照灯聚光虽然很好,看上去它们射出的光束是笔直的,但在一两公里后,光线就发散成很大一片,亮度明显减弱.而激光射到这个距离上基本没有发散,激光是方向最一致、最集中的光.
[师]前面几组同学从激光的特点角度阅读收集了很多资料,都比较好,虽然其中有些材料我们不能完全弄懂,但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学习机会,到时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再来交流激光应用方面的资料.
第五组(阅读)。
激光具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它是精密机械加工特别是微电子工业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激光对金属打孔、切割、焊接、淬火,激光代替机械刀具和刻刀直接加工大型和微型元件,具有普通机械加工不可比拟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打直径0.1mm到几微米的小孔.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可以几千分之一秒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表面十分整齐光洁的小孔,激光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可以控制激光束将材料逐层“烧结”而形成实体零件或模具、模型.它可快速制成精密复杂或不规则图案的机械零件.我国已经研制成功激光迅速自动成型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并迅速进入国产化、商品化阶段.
第六组(阅读)。
激光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广泛应用,用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可诱发遗传变异,缩短种子发芽时间,育出的秧苗生长比较快,长势好,粗壮且均匀整齐,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性能,提高产量.把激光技术引入果树裁培,能改良水果品质,提高水果产量.用激光照射牲畜家禽鱼类,能促进生长发育等.
激光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相当广泛,“激光刀”能有效地局部加热凝固血管,出血少.而且“刀”不与组织接触,不用消毒,激光刀很锋利,切割软组织和硬组织都一样快捷,还可应用激光对穴位照射,给穴位输入能量,无痛、灭菌、快速、安全.
第七组(阅读)。
激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光纤通信中,激光作为信息高速传输的载体作通信载波.它还是信息高速处理的载体,光学计算机有着普通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点,这种计算机运算速度高,传输信息量大,激光应用在信息存储领域,使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存储成为可能,像课本上介绍的dvd实际上是一种存储数据的磁性媒体,它可以双层双面使用,运行时间高达484min,储存量是vcd的几十倍甚至数十倍,可多达17gb.
第八组(阅读)。
目前,激光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在国防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模拟等技术的应用.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干扰武器、激光防空武器等,这些武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光制导能快速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用激光点燃核燃料是目前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预计在2010年左右能够用激光实现核聚变,能源危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很多准备,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一定很有收获.我也给大家收集了部分与激光相关的录像资料,请大家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学生:s与t成正比。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依据。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多媒体。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nf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
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应用摩擦的例子,说明哪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做法是为了减小摩擦,分别运用了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的哪种做法。
五、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52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