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体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概念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二)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一些教师收集的速度。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火箭燃气每秒喷射约为2千米。
猎豹奔跑每分钟行1800米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蜗牛每小时行8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
师问:“那有多快”?
学生兴致高涨地说:“滴答一下,就8米多”。
师说:“是啊!滴答一下,刘翔就从讲台的右端,冲到门口了。”
学生哈哈笑起来。
课件又出示: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
生说,“更快!”
学生很自然地换算出了猎豹的速度30米/秒,比刘翔还快!
师又说:“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教室的一端跑到操场去了!”
学生又呵呵起来。
师又问:“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
学生说:“蜗牛”。
课件出示:蜗牛,8米/时。
学生说:“刘翔一下,蜗牛要爬一小时”。
大课件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这就是为什么在电闪雷鸣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速度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也是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基础。通过教学,我得出了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我整个课堂重设了几个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来体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判断物体的快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对路程和时间两个量进行感知。
二、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方法,突出方法多样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三、密切联系生活,激活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的奥运会场景,学生运动会场景,公路上的"限速标志"等学生很乐于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进一步巩固对速度的认识,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
四、借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有效突破知识重难点。教学中,我很好的运用了课件。让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五、不足之处: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大部分同学都掌握并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这样设计,思路比较流畅,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堂有些环节操之过急,还需要更多耐心地静静等待。我会积极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不足,并努力进行弥补,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再更上一层楼。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知识单元分析】。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我觉得后一块内容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教师的补充介绍刘翔跑步速度大约是每秒8.5米、猎豹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300米,蜗牛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8米。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到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再到光速的不可想象,让学生一次加一次的惊叹,最后戏剧性的出现慢速的蜗牛。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2、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速度的写法和读法也是先问一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的,若是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学生。
3、特别注意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掌握本堂课教学的目的。另外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像三星级的题目较难,就满足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在很多方面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没能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的内容入手,以及在理解速度时没能让学生谈及自己生活的实际,没能在这里留下精彩的一笔,而是草草的将学生生拉硬拽拉到速度上了。
2、本课的重点是什么?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老师都认为应该把重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放在重点。事实上,教材的速度含义的理解应该作为本课重点,应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比较他们的速度。而我对速度的处理得比较肤浅。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幻灯片演示课件。
【学生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它们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
(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明确路程,时间。
2、引导学生思考:谁跑得快?(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谁跑得快?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1)比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比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今天下午,我自己解开了一道数学题。这道数学难题给了我一个小启发。
我想了一会儿,想不通,就把这道难题放下,先做了其它相对容易的的题目。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新想起那道关于路程与速度的题目,用草稿纸列解出来:
1小时30分钟=1.5小时,40千米∕小时×1.5小时=60千米(总路程),
40分钟是1小时的三分之二,60÷2=30千米,30×3=90千米∕小时(回来的时速)。
晚上的时候,我一翻看答案,果然是90千米∕小时。
这个小启发就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先做容易的,再静下心来攻克难题,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教学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被安排在第五单元《除法》的第二小节,是在学习了除法的相关知识并已经接触过和路程、时间与速度有关的问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也可以进一步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本部分内容教材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可以称之为速度,而不需要学生知道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比较哪个物体运动的快的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学生知道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路程、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也注意了算法的多样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2、在研究三者关系的过程忠,学生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幻灯片演示课件。
创设情境,理解关系,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1、徒步大会。
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你知道吗,大连还是一座国际徒步城市呢。上个周六周日就是大连市第五届国际徒步大会。淘气和笑笑也参加了这次徒步大会,我们看看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出示图片:
问:淘气和笑笑谁走得快些?
1)先估算一下谁走得快一些。
2)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很准确地知道谁走的快一些?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看谁的方法好还多。
3)教师巡视指导,估计会出现的正确情况如下。
a、看一看谁的速度快。
140÷2=70(米/分),300÷5=60(米/分),因为70>6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b、看看在同样的时间内谁走的路程长。
140÷2=70(米/分),70×5=350(米),因为350>30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300÷5=60(米/分),60×2=120(米),因为120<15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c、看看谁在同样的时间内走的路程长(都走10分)。
140×5=700(米),300×2=600(米),因为700>60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4)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要说清是通过什么来比较的,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
[介绍速度及单位:因为路程单位是米,时间单位是分,所以这个速度单位就是米/分]怎么求速度?求速度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板书公式)。
3、问:看看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你能根据这种联系说说如何求时间吗?(板书公式)。
4、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知识(板书课题),知道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些关系来解决几个实际的问题。
5、练习:[学生的回答要说清楚解题的依据]。
2)谁先到达少年宫?(求时间)。
3)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练习:根据第一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得数。
50×4=20030×70=2100。
200÷4=2100÷30=。
200÷5=2100÷70=。
看到因数与积的关系,你认为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三个关系式中,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哪个数量关系式就可以了?(“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了解速度的实际意义。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是一个很好的数据,那在生活中你都了解了哪些和速度有关的知识?(生举例)。
2、出示下面两幅图片。
然后才会听到打雷吗?
[看来数学还能帮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呢]。
3、出示下面三幅图片。
飞机起飞的速度大约是()千米/时。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高速度。
不可以超过()千米/时。
4、高速公路上的违章。
1)师:2007年5月25日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出示新闻报道题目]。
宝马变“疯马”速度赛飞机。
2)你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出示新闻报道]。
引导读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到时间时问:根据这两个时间纪录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速度。
交流计算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吗,2006年因超速引发交通事故而发生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0000余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呀,只有遵纪守法才能生活的更美好!不过,有个物体它的速度快得不得了,交警就管不了。神舟五号飞船的运行速度就达到了8千米/秒,也就是(28800)千米/时。
解决实际问题。
1、从小敏家到高速公路入口车速为800米/分。
2、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大约为110千米/时。
3、从小敏家到高速公路入口开车需要10分。
4、沈大高速公路全长大约有330千米。
5、在老虎屯收费站小敏的爸爸看到了下面的标志牌。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暑假我们全家去三亚旅游。
在南京禄口机场候机厅,爸爸问我:“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从南京飞到三亚用了2个半小时,请问两地之间距离?”
“飞机每小时800千米,2个小时也就是1600千米,剩下的半个小时也就是0.5小时,所以800乘以0.5等于400千米,两者相加是20xx千米。”
“不错!”爸爸继续提问:“如果让飞机加速到每小时100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呢?”
我很快就得出了结论:“20xx千米除以1000千米等于2小时。”
“如果飞机再快点,每小时20xx千米,那要飞多久?”
“我们只要一小时。”我觉得问题太简单了。
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但是妈妈不喜欢坐飞机,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既然妈妈害怕飞机坠毁,嘻嘻!就只能骑毛驴了!”我开起玩笑来。
“假如一头毛驴每天大约能走100千米,那么需要多少天才能到三亚?”
“20天。”我们总共才玩5天,她骑到三亚却要花20多天。等她到三亚时,我和爸爸那时早就回南京啦!
“那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原来这才是爸爸真正要问的内容。
“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呈反比关系。也就是速度越快,所用的时间就越短,相反如果速度越慢,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我思考了一会儿道。
“真棒!”爸爸夸我理解得对,“你看,其实数学也挺有意思的!”
挖掘"童心"、"童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一开始就设计“羊队和狼队的跑步团体赛”的环节,让学生来体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判断物体的快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对路程和时间两个量进行感知。
教学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方法,突出方法多样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用生活中的"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公路上的"限速标志"、"指示牌"等学生很乐于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进一步巩固对速度的认识,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
为解应用题积累了一种好的方法--画线段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解决数学问题。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方法,从而更加清晰的提炼数量关系式。
教学中,我两次用到微课教学。第一次是关于速度单位的由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速度和速度单位;第二次是用微课来梳理知识,打通本课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大部分同学都掌握并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反思这堂课,感觉稍精心准备一下的课,效果就是不同。这样设计,思路比较流畅,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反思本课教学,总体上还不错,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教师说的话偏多;
2.课堂有些环节操之过急,还需要更多耐心地静静等待。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我会积极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不足,并努力进行弥补,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再更上一层楼。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排行榜,使学生知道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合作学习。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大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公共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比一比谁跑得快?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幻灯片演示课件。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它们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
(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明确路程,时间。
2、引导学生思考:谁跑得快?(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谁跑得快?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1)比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比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求速度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速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生活中,对“速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模型,是需要经过学习逐渐明确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这一部分,我结合亚运会这一特殊情境,通过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输赢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比快慢的多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时,又怎么比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自然地进入新课,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种愉快。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反思本节课,觉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仔细琢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感知速度的快慢。然后在引导理解求出的速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中概括速度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怎么样,跟同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了,因此我自己也觉得挺满意的。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我会加油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
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二)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一些教师收集的速度。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火箭燃气每秒喷射约为2千米。
猎豹奔跑每分钟行1800米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蜗牛每小时行8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师问:“那有多快”?学生兴致高涨地说:“滴答一下,就8米多”。师说:“是啊!滴答一下,刘翔就从讲台的右端,冲到门口了。”学生哈哈笑起来。课件又出示: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生说,“更快!”学生很自然地换算出了猎豹的速度30米/秒,比刘翔还快!师又说:“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教室的一端跑到操场去了!”学生又呵呵起来。师又问:“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学生说:“蜗牛”。课件出示:蜗牛,8米/时。学生说:“刘翔一下,蜗牛要爬一小时”。大课件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这就是为什么在电闪雷鸣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
10月22日,我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赛课中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就是《速度时间与路程》。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我觉得后一块内容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教师的补充介绍刘翔跑步速度大约是每秒8.5米、猎豹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300米,蜗牛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8米。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到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再到光速的不可想象,让学生一次加一次的惊叹,最后戏剧性的出现慢速的蜗牛。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2、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速度的写法和读法也是先问一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的,若是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学生。
3、特别注意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像方慧燕、郑佳慧、方念楚、张欣、毛一多等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人。让他们也能掌握本堂课教学的目的。另外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像三星级的题目较难,就满足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在很多方面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没能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的内容入手,以及在理解速度时没能让学生谈及自己生活的实际,没能在这里留下精彩的一笔,而是草草的将学生生拉硬拽拉到速度上了。
2、本课的重点是什么?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老师都认为应该把重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放在重点。事实上,教材的速度含义的理解应该作为本课重点,应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比较他们的速度。而我对速度的处理得比较肤浅。
3、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不多,放的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放手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老师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放手给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或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难度不大,但要求画线段图,尤其是标准的线段图,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们都知道,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线段图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涉猎,所以学生画的可能不够准确或有误。此时,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经历准确画线段图的过程。在线段图的生成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的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而这3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火车、自行车、运动员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教师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师选择了“题中题”的形式,即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中设有小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角度问题的争议和思考,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通过多样化的算法,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从中体会到三者关系的紧密。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求速度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速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生活中,对“速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模型,是需要经过学习逐渐明确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这一部分,我结合亚运会这一特殊情境,通过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输赢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比快慢的多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时,又怎么比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自然地进入新课,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种愉快。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反思本节课,觉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仔细琢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感知速度的快慢。然后在引导理解求出的速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中概括速度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怎么样,跟同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了,因此我自己也觉得挺满意的。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我会加油的!
文档为doc格式。
。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
幻灯片演示课件。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它们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
(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谁跑得快?(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谁跑得快?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1)比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比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今天,我又学会了一个新知识,那就是——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学了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我的计算速度快了许多,学习计算更加轻松.举个例子说说吧!比如:367+498=?我只要这样想:把498看作500来加,然后用367+500,发现多加了2,于是我便在和里减去2,结果得到865.而796+295呢?我这样想:796可以看作800来加,而295可以看作300,一个多加了4,另一个多加了5,于是算式就变成了800+300-4-5=1091,瞧,多方便呀!
学完了加法的简便算法,再来学习减法的简便算法就容易多了.如:483-299,嘿嘿,我脑袋瓜轻轻一动,就有方法了.我先把299看作300来减,因为多减了1,所以只要结果中加上1,就是用483-300+1=184,这样就好算多了.不过呢,我可警告你一句:计算减法最好别动被减数的主意,要不可就麻烦咯!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因为它让我学会迅速的计算结果,数学真的是让我回味无穷。
【四年级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日记集锦】。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求速度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速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生活中,对“速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模型,是需要经过学习逐渐明确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这一部分,我结合亚运会这一特殊情境,通过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输赢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比快慢的多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时,又怎么比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自然地进入新课,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种愉快。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反思本节课,觉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仔细琢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感知速度的快慢。然后在引导理解求出的速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中概括速度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怎么样,跟同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了,因此我自己也觉得挺满意的。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我会加油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48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