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实用17篇)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实用17篇)



编写教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知识进行差异化教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教案范文,其中包括多个学科的教案,希望能够满足教师们的需求。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3、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池)、(铁钉)。

4、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5、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6、实验证明: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7、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8、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电磁铁的磁极就会发生变化。

9、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10、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11、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

12.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二.问答。

1、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那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请你谈谈电磁铁为什么听话?

答: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可以改变。

3、怎样才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答:可以增加串联电池的节数、增加线圈的匝数、使用更粗的铁钉的方法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答:此时钉帽一端是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5、电磁铁有什么用途?

答:开关(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电铃,电话,电报机、电动机、收音机、包括音响的喇叭,都用到了电磁铁。

6、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我们是根据什么道理找到南北极的?

答:电磁铁有南北极。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来研究:电磁铁通电后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引,另一端与小磁铁的北极相吸引,这就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根据的道理是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昵、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而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称呼她为“妈妈“,同学们这样称呼她,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妈妈这样称呼她,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少白的一组诗--《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用笔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解决,争取读得准确流利。

2.交流反馈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听读正音。

(2)集中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边读课文,边感知内容,说说每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交流,反馈。本组诗以一个稚嫩可爱的儿童形象向祖国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4.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些收获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认读、听写生字。

2.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品读感悟,知道朗读。

1.学生自读自悟: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那些话?你读懂了哪些?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诗句?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悄悄话”?在诗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1)《称呼》一诗通俗易懂,语言富有儿童情趣。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我”“爸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祖**亲有千千万万的儿女。“母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拉近,更加形象化。最后一句,则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感到无限光荣,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2)《年龄》一诗第一句用“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用“火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补充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信心、决心,学习第二、三句。

(3)《画像》重点指导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您的中国娃。我正决定找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谈谈对祖国的印象,谈谈祖国的英雄儿女以及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最后两句说要照着英雄的样子描绘祖国,这表达了自己愿意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句。

(1)学生齐读。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诵读,当堂背诵。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拓展延伸。

对于祖国妈妈,你有哪些悄悄话要对她说?学做小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课堂小结。

写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作为资料保存吧!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称呼--祖国妈妈。

年龄--越活越年轻。

画像--长得像妈妈。

课后记:课文由三首相对独立的诗构成,通过写和“祖国妈妈”说悄悄话时遇到的几个疑问,从多方面表达作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课文不仅使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了“祖**亲”,也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厚,教学时我仍以朗读中激发情感,读出感情,熟读成诵。学生也很积极,效果较好。尤其在课末“请把你的悄悄话说给祖国妈妈听”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给了我不少惊喜!

课题:2.香港有棵老榕树。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图片,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地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提问学生: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游客老榕树》。

2.出示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检测反馈。

(1)字音。

(2)字形。

(3)理解词语。

(4)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香港人为保护闹市一棵百年老榕树而采取了最昂贵的保护措施,使之成为香港乃至全世界最贵的一棵树,盛赞香港人对老榕树的爱和尊敬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再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理解生词,感知主要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各自总结一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难。

1.边读边画,提出各方面的疑问。

2.交流自己的疑问。

3.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这棵老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棵老榕树的昂贵究竟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3)“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为什么要写一位老作家访问香港的往事?

(5)第12自然段的朗读语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6)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4.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班内汇报交流。

5.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教师朗读《鸟的天堂》。

2.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将自己的其实总结一下吧!

课题:3.城市的明眸。

教学目标:1.认读“眸,辟,韵,矗,廊,禹,襟”几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似,旋,分”。

2.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与青岛雕塑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人的内心,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城市也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无限风光,感受城市的美。

1.教师板书“明眸”并教读字音,解释意思,即明亮的眼睛。

2.板书“城市的明眸”。

3.展示青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最深的印象。

4.揭示课题。

给你信箱最深的是青岛的雕塑,这就是城市的明眸。

二、初读课文,自学自词。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词。

2.辨析3个多音字。

三、再读课文,自学交流。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比喻手法运用来理解,“城市的明眸”指的是精美的雕塑。结尾强调领悟这些雕塑为城市增添了许多风景,“倍加亮丽了青岛”,多么“使人迷恋”,所以说他是“城市的明眸”。

(3)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结尾的写法。

以“城市的明眸”开头,又以“城市的明眸”结尾,这就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

a.介绍了文化名人雕塑园,海风园,海韵园等,写得做详细的是海涛园。

b.先是介绍海涛园主题雕塑“天地间”,又介绍做令人动心的“世纪长廊”,以及令人感动的盲文说明图的设计细节。

c.写出了海涛园雕塑的特点,突出了设计这的人文关怀,不忘给盲人装上一双“明眸”。

(4)教师相机点拨,这部分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5)展示收集的有关青岛雕塑的文字或者图片资料,欣赏、感受青岛城市的魅力。

四、感情朗读,领悟真情。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读出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六、课堂小节。

总结一下本课的收获吧!备注:

板书:

3.城市的明眸。

精美的雕塑。

名人园海风园海韵园海趣园海涛园。

建设者的聪明才智。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仍放手让孩子们自学,经过四年级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错。但是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是不够的,课文详略得当,我以此启发孩子写作要仿效。

板书:2.香港有棵老榕树。

超级待遇。

香港人------老榕树。

明智远见。

课后记:在学习本文时,开始还不错,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较充分。但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淡下来了,教学变得很费力也很勉强,如最后一段“只有懂得爱之物和尊敬植物的地方﹒﹒﹒﹒﹒﹒奇迹的地方”这一句的理解,感觉是自己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孩子们的。

课题:口语交际1.名字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备注:

板书。

课后记:在上这次课前,我先讲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的故事给学生们听,引导他们自己去准备,探寻自己或者家人名字的故事。

教学后,我一时倒,要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就压引导学生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口语的目的。同事也可把品德教育融汇到交际过程中,以此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课题:习作1.家乡。

教学目标: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想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查阅资料,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历史、特产,知晓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组有关家乡的精彩图片,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审题立题,拓宽思路。

1.回顾引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香港有棵老榕树》《城市的明眸》的写作特点,谈谈作者是怎样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的,运用了那些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2.引导交流。

指导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说说家乡有哪些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

3.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自作提示,交流了解本次习作要求。

4.交流方法,启发选材。

(1)格局所选题材,分组交流。

(2)明确习作着眼点。

a.介绍家乡的风景,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b.介绍家乡的特产,应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写出来。可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

c.介绍家乡的变化,应抓住变化做大的一两个方面来写,不比写得面面俱到。对变化前后不同面貌的描写,对一些具体是咧的叙述,要生动具体,表达出自己喜爱极爱轩昂的感情。

三、构思准备。

学生构思,准备作文。

第二课时。

一、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自主评析,修改完善。

1.学生交流习作初稿,学生评议。

2.教师指导点评。

3.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教授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粗读全文--细读全文--精读全文。

三、交流习作,展示成果。

1.班级举办一次“爱我家乡”的习作专刊。

2.学习他人习作,谈写作启发。备注:

板书。

课后记:

我觉得写好这篇作文一定要学生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然后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写作顺序了。另外要发挥想象,这样可以让文章生动,文章最后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年级英语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第2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认识“纹、潮、仰、翻、腾、琴、渔、帆”等8个生字,会写“纹、映、仰、翻、滚、奔、腾、琴、奏、帆、睡、闹”等12个生字。理解“穿梭、绽开、滔天波浪”等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培养想象力。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2.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激发情趣。

1.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心中的大海是怎样的?

2.学生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4.揭示课题:(展示第四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诗歌后认读生字词。(展示第五屏)。

[2.去了拼音,还会读吗?(展示第六屏)]。

3、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4、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5、检查读文情况:

6、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师范读学生跟读、集体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字卡,认读本课生字并进行组词造句。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1)自主学习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4)小组汇报对其他生字的记忆方法,教师点拨,对比、区分形近字。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

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本单元前两课为教读课文,后两课为自读课文。教读课文每两课时完成,自读课文每课一课时完成。

进行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进行自读课的教学,更应该体现由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种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教师作出结论。这种方式适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级使用。另一种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课文的任务交给几个或几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拿出分析意见,在课堂上各抒已见展开讨论。教师不要下结论,让学生对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课下继续进行思考,在校刊上发表他们的意见。这种方式适合于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较高的班级。

一荷塘月色课文说明。

一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构思。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三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而《绿》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浓烈。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写作时代不同。《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则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的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的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这些看法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各抒己见。对于“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种说法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实在不能说笼罩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而应该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悉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以引起思考。

四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什么这样说呢?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看,他是一个很擅长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觉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咎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笼罩在下文那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

第4段写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写月色,先正面写,后反衬。

第6段照应第二段,再写荷塘四周环境,着重写树。

在作者笔下,这是个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四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统观全文,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和哀悉融为一体,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五语言特色。

这篇散文用词准确生动。

如《荷塘月色》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了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有100个小方块的.卡片。

学生回答。

提问:再加一叠,是多少个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结合教材第3页四幅情景图将“十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4、认识“百万、千万、亿”

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5页第5、6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理,进一步深化对两步算应用题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写出得数。

35-5x4=63-(35+14)=32-5-7=。

19+3x9=45+8-39=8x9-38=。

二、判断题。

1.甲数是35,比乙数多8,乙数是43。

2.80减去7的4倍,差是52。()。

3.第一个加数是15,第二个加数与它相同,两个加数的和是45()。

三、填空。

(1)34加19的和是____________,再减去47得____________。

(2)6乘9的积是____________,再减去39得____________。

(3)89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加25得____________。

(4)76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减去19得____________。

四、列式计算。

1.6乘4的积,再加上35得多少?

2.81减32的差,再减23得多少?

3.68减41与19的和,差是多少?

4.78减6与8的积,所得的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校园里种了78棵树,其中有25棵松树,27棵柳树,剩下的是树。杨树有多少棵?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100米的路,每天修8米,修了3天,还剩多少米没修?

4.有16米布,做床单用去5米,做衣服用的米数和做床单用的同样多,还剩多少米布?

5.一箱苹果,吃了28个,剩下的苹果每天吃5个,可以吃7天。这箱苹果原有多少个?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语言。。

课前学习:1、查字典,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体悟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朗读。

三、对比阅读,拓展思维。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区别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每位同学两张同样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出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分数(投影片出图)。

2.口答填空:(投影片)。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3.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7和932和29。

(要求说出9比7多2个自然数单位,32比29多3个自然数单位。)。

教师:两个整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包含自然数单位的多少来比较大小,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请同学说一说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教师把两张正三角形贴在黑板上。问:请说出阴影部分各是多少?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老师:说一说下面各组分数中,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4页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集体订正。

学生口答的后教师板书归纳:

口答练习: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请自己说出两个同分母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一位同学说出两个同分子分数,另一位同学比较它们的大小。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5.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哪些分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作业:课本95页练习二十,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看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的分数范围扩大到同分子的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比较分数大小的最基本的方法,基本方法必须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案设计时,不仅考虑到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更注重了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上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比”的算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直观图形、动手折叠等,使学生对算理的理性认识,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为三层。通过直观图形启发学生从分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比较方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巩固比较方法与算理;引导学生概括比较方法和进行练习。

第二部分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两层。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从感性上增强对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的认识,从而理解“看分母”的算理;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和进行练习。

第三部分对比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找出不同点,并通过练习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

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组织评价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马说》(二)。

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复习导入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特点。

2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

3问题设计:(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思考、交流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互评价。

3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思考、交流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

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第二单元练习六

3、读课文第2~7自然段,找到“鲸不是鱼”的依据。

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读课文,从第2、5、7自然段中找依据。

二、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1、鲸是怎样进化的?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你发现鲸的进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非常漫长。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学3~7自然段,体会说明方法。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第3~7自然段,提取重点内容填表。

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鲸。

()鲸。

说明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小组同学交流体会。

2、汇报交流。

(1)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填写表格。

(2)师生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判断“须鲸吃虾和小鱼”对吗?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读须鲸、齿鲸、虎鲸吃食的句子,其他学生体会它们吃食有什么不同。

c、指名学生上黑板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请一小组的学生表演鲸是怎样睡觉的。

e、说说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

3、自由读第3~7自然段,修改表格。

四、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1、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才使我们对鲸由陌生到有所了解。

2、读写结合:为了让鲸能被更多的人认识,以“鲸的自述”为题,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写鲸的某一方面特点,注意尝试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3、学生写文,教师巡视指导。

4、几种交流,互相评议。

板书设计:

形体特点大作比较。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须鲸齿鲸列数字。

9、鲸食物。

生活习性呼吸举例子。

睡觉。

生长打比方。

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我长着一双黑黑的眼睛,长的像一只海豚,而且还生长在长江中,你知道我是谁吗?嘻嘻!我就是可爱的江豚。

长江是我唯一的家,在这里我有爸爸,也有妈妈还有小伙伴们。水里有水草,还有美丽的珊瑚。长江十分清澈,从水面上看都可以看见水底下美丽的石头!

不知什么时候,长江变了,一张张大网把我的小伙伴们捉住。水里的塑料袋、易拉罐……随处可见,长江没有原来那么清澈、安静了!上面全都是捕鱼的船只,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被捉住。水底再也没有水草和珊瑚了。望着陌生的长江,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再也找不到小伙伴们了。再也找不到爸爸妈妈了。

有一天,我游的江面上,发现原来这些大网、垃圾、捕鱼的船只都是人类造成的。我真想告诉他们:人类,长江是我们江豚唯一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家,我们想要一个安静、清澈的家,像你们这样会让我们的同类死的更多,甚至可能灭亡。请你们清醒清醒吧!别再用你们那贪婪的双手捕捉我们了!

这时一张大网向我扑来,我被捉住了,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原来的长江,看到了美丽的珊瑚,看到了水草,看到了清澈的江水,看到了爸爸妈妈,也看到了我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我真希望长江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我爱长江!

六年级:李子翌。

上一篇:谎言家族的聚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五单元作文指导:缩写

大家都知道周瑜一直很嫉妒诸葛亮,一直也不服诸葛亮。

有一天,周瑜以军中缺箭为由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并希望诸葛亮不要推脱。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以为诸葛亮中计了,很高兴,又叫军匠故意延期,最后要鲁肃去探听情况。诸葛亮要鲁肃借他二十条船、军士和草把子,还叫他不可以告诉周瑜。

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叫鲁肃同他一起去曹营取箭。这时正是大雾天。船一字排开,船头向西,船尾朝东,又叫军士骚扰曹操。曹操见大雾天敌人来攻,便叫弓弩手射箭,船的一边插满了箭,诸葛亮把船调过来,等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才下令回营,曹军想追都来不及了。

周瑜知道借箭经过后,长叹道:“我真不如他。”

鲁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设计。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幻灯片、课件。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欣赏设计。

教材第7~11页。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春天:温柔、轻盈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