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的语言应该朴实、实用、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长句。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一直秉持着“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
《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于是把我的感想写了下来。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要进取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资料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构成一种自主学习本事。
二、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景,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仅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提高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本事、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当多元化,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
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状态不太梦想,可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坏,这是大多数教师都承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听到教师们报怨我们的学生呢?我想这其中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一个衡量学生的`标准问题。我们的教师,大多还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有很多教师在这一点上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数论”的观点。
应当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知识,它更应当包含学习做人。而我们的教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有的教师开玩笑说:“学生怎样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做人教育。教育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
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课改,其实要改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而这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育人观念,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期望借着这次课改,能真正地转变“唯考试论”“唯升学论”的观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的本质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己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只有自己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老师就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内容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特别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但是真正参与的老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老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形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老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篇二:《走进新课程》读后感:理想与现实。
新课程的改革应该说顺应了现实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教育改革。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改革,就不难理解新课程中所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就体育教学来说,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正真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的人却为数不多。此种现象在偏远小规模学校尤为严重。
一、学校价值目标与新课程相悖。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且要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把体育艺术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不仅增加课时比重,而且规定了学生每天不得少于一小时的活动量。然而,现实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这个规定不过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究其原因,归根是学校需要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往往是被考试的分数和排名所替代,没有分数,教师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在学校偏重追求分数的考核制度下,变得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举个我遇到的案例: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有严重的高血压,而且有晕倒的经历,对这样的学生,在进行体育中考1000米训练时,在征求了该学生和其家长的.意见,决定让他选择免考。而学校的要求却是希望我去做学生思想工作,并要求其参与练习,并下达了达标的目标要求。一方面是学生现实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参加这项运动,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达成教学质量目标而强硬下达的目标要求。作为体育老师,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选择,难得的是你的选择未必能被理解,你的付出和努力也许就因为这样的一位学生而被全部否定。在面对一些营养不良,甚至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学生,为了最求以分数标准衡量的价值时,也不得不狠心让他们参与体育中考训练,我不知道,这样的体育达标对这些学生而言是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还是相反的会对他们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我没有科学的数据佐证也不敢乱下断言。有一点是可以说的,他们真的感到很痛苦。
二、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也没有真的转变。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面是要推动我们的观念转变,建立新的理念。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仅仅是把这些理念和观点当做口号来喊喊,实际行动却维持不变,或变本加厉。新课程中要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我们现行的课程中,应该没有主副之分,而是学习时间比重的分配问题。现实中,体育艺术在学校课程中是没有地位的。很多体育老师在这方面做个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与领导搞好关系,自己努力奋斗取得优异成绩,然后学校才会有点重视。这是在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进步之举吧!(当然在城市学校或大学校这样的事情可能并不明显)在农村学校这样的现象是很严重的,严重到国家规定的课时不能满足,部分体育艺术课程也被挤占挪用甚至取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部分体育教师贪图闲逸也是导致这个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呢!在常年的应试教育的反复锤炼中,基本丧失了“自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追求知识的渴望,更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试卷中的题目,如果老师没有讲过,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可以错,哪怕这些题目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如果在体育训练中,如果没有老师时刻的督促,他们是不会练习的,哪怕告诉他们这样锻炼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有益,或是考试需要这样的练习,他们也会能偷懒就偷懒的。他们是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对他们而言学习时痛苦的,是被逼的无奈选择。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正真主人。当然,这其中老师也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果仅仅把教师作为一项职业,把教书做为一种谋生,那么教学的激情很快就会消退,自己的发展也会停止。当新课程改革刚实行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上课,怎样上才是一节好的课。到现在,目标渐渐清晰,评价制度也逐渐形成,对一节好课的评价逐渐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融合。我们开始尝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开始提倡少说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我们开始重新学习新的理论,吸取好的经验,争辩教学的评价机制。这是教师获得新生的开始,是我们真正开始体现自己价值的开始。因为,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身,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仅让他们在现在受益(感到快乐,增强体质等),并让他们建立了合作、竞争的意识,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得益。教师自身的价值追求就是做出对自己的学生,对这个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教师自己要有理想,有目标,虽然现实往往很残酷,虽然现实往往与我们的理想想背离。我们应该坚强的面对这一切,有时我们需要有改革与突破的勇气,不断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人生只有在不断实现自己理想的奋斗道路上才会变的有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全面铺开,在经过暑期的课改培训后,我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点以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新的认识。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的憧憬,以及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观、人才观、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初步理解,我深深感受到今后工作的压力和身负的责任与重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武昌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我区全面实施应用。根据我校的部署,今年秋季,我将担任起始年级教学,将进入新课程研讨和教学工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动与改革。这必将对我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以往的教育,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忽略了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我们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课程――科目。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须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应当依据怎样的课程观和知识观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首要的问题。本次课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我们在超越新课程中成长;在成长中推进新课程的应用,推进新课程向着时代变迁的新一轮的超越。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一、“视教育为艺术”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它的对象更加特殊,因为教育培养的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现实中很多人已早厌倦了教育这种日益重复单调的工作,这些人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认识教育艺术的含义,其实今天的教育不再是接受和继承,而是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同时,施教者也能在对事业的奉献中使自身的生命和才智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这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唯有懂得了教师生命的真谛,懂得了教育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才能更爱教师这一职业,才能去奉献,也才能展现和擦亮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
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革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活跃,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3、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4、焦点争论。即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有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5、质疑问难。即在学习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6、专家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研究报告,在“专家研讨会”上,进入专家角色,展开研究学习。
7、实验操作。即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8、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
9、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它各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涉猎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专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论文。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天的青少年已不是几年前的青少年了,更不是十几年、几十年前的青少年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远远在我们成年人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以往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四、走向新的教材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一、教材改革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的统一。
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承载着儿童大部分的精神发展,无论是能力还是观念态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警示和鞭策。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忽视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失去其知识的追求,可能最终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对知识的观念变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的全面体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个人知识》中,对传统的主客观分离的知识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把知识看成是一种求知的寄托,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的美视为知识的理性内核,还原了知识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同时,他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因而他认为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正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最终使自己骑在车上不致摔倒,这种技能也是知识的一种,而它的不可言传性却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不是主观的,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波兰尼这种关于知识的看法对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主客观全面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变得非常必要。
新一轮教材改革,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共同知识"的客观的、逻辑的、共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是我们以往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主体。而今我们更需要关生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常常因遭到忽视而无缘于中小学教材,所以更值得倍加关注。这种个人知识进入中小学课程领域,将直接引起我们学习观的转变,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的知识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就要坚持双重来源,一是文化传统,一是生活实践。坚持文化传统,以文字、符号、表象等反映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明精华,使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材体系中都能找到明显的印证。以先进的学科观念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对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这些都是教材设计要坚持的方向。坚持关注生活实践,则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
二、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学习的教材设计。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最终将导致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教材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是教材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过去,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核。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材的编制过程以及教材的教学过程,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教材革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材设计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适当地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片面追求。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地思考,等等。
三、教材改革的教师观: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铜、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
尊重教师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将扭转教材编制者和教师对教材的传统认识,建立更加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观,将给教材设计和编制带来新的方式和方法。
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考虑教师的需要和创造,应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对教学策略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和建议,是教材设计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为教材设计带来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主体性教学、探究--发现教学、合作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等,这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的设计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单纯规定和建议教学方法,会窒息和扼杀教师的教学创新,因此,教材要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思想。
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要求教材不仅要关注呈现作为结论的知识,更要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力求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注意体现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
四、教材改革的技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负载在教育工具上的科学因素以理论或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到我们关于课程、教材、教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等等。
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我们对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
5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
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改变,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关的课程工具。
五、教材改革的整体观:走向统整的境界。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统整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教材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
教材的统整,要求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明确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教材的统整,要求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科化的倾向。教材设计要兼顾三大要素,即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要注重学术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充分利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的教材体系。目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科本位论的偏向,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在统整的背景下,各门学科对学科性质、目标和任务要定位准确,分清学科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研究和遵循学科的特殊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设置不同主题等形式,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统整。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统整中获得平衡。
应该注意的是,教材调整的目的不是教材统整本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材统整的意义也不单是在于我们创造统整的方法,而更要关注统整背后的推动力量,即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素质。
。
带着岁月的痕迹,带着收获的喜悦,我从课程改革的年轮中走来了。回首课改路,那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迷茫与苦恼、冲动与理智、辛劳与收获,令我百感交集。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潮头涌来时,我有幸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弄潮儿。回想两年前,当自己带着贫乏的知识和经验真正置身于课改大潮,一切都感到新鲜,同时又是无知得措手不及,我就像一株久旱的枯草贪婪地吮吸着课改的甘霖。曾以为颠扑不破的教学真理正被重新审视,未曾听过见过的名词理念却急风骤雨扑面而来,看似异常活跃实则闹哄哄的课堂,备受瞩目却不尽人意的学习成绩,新与旧的交溶,进与退的交锋,机遇与挑战的同存,这一切的一切引人思索,撼人心魄,是固步自封还是乘风破浪?一时之间,竞有些不知所措了。
然而,课改教人深思,实验催人奋进。当我迷惘、困惑时,是研读实验书籍、网上浏览交流、撰写案例反思让我不断更新观念,从容面对实验问题,并竭力寻找解决方法,坚定前行的脚步。而当众人高呼“孤馆闭春寒”“一笔定乾坤”的年代已远去时,是听课研讨、培训交流让我知道自己并非孤家寡人,孤掌难鸣,一同站在课改这条战线上的还有那么多可敬的领导、可爱的同事,我们一同奋进,将一起到达成功的彼岸。记得,我非常精心地准备了一堂研讨课,想把我所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想让老师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可学生们都“不配合”,孩子们都被我设计的那些热闹的游戏吸引住,只顾自己玩去了,我只好费力的把课文讲完,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领导和老师们的评价是:“你还是老调重弹”;“你没能做到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你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在这“出师不利”之时,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特别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你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在刘副校长的指导点拨下,在和教研组同事们的讨论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我一方面加强学习,一方面努力实践。课堂上,我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我也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尽量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此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便在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探索。学生们“活”起来了,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气氛: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老师,我们最喜欢学习了!”……一句句的话语激励着我和学生们不断地成长。此后我上的几节研讨课,其质量比以前有了提高,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行的肯定。
如果说领导英明的决策、同事们真诚的关切是课改路上的指明灯,那么来自学生奇妙的童真心声和那真诚的情意则是我不懈探索实验的动力和源泉。“陈老师,你今天穿的裙子真漂亮,讲的故事也好听!”下课后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对我这样说,顿时,我的心中装满了满足与甜蜜。“老师,我能编儿歌让大家很快记住‘闯’这个字。小马小马真可爱,蹦蹦跳跳真灵活,闯进人家真厉害,吓得人家跑得快!”这儿歌编得真是绝啊。我不禁在心里暗自赞叹起来!老师们,你有多久没有听到过这天赖般的心语了?你有多久没有聆听过花开的声音了?是新课程,是新课程让我们走进了这片莺飞燕舞的广阔天地,是新课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明天繁花似锦的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教学中我们一起体验着创新的快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交流中我们一起用爱编织希望、用心装载歌声。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将继续投入到课改的伟大实践,接受课改的严峻挑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丰富自我,与新课程共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改之路漫漫兮,吾辈需努力。我们在探索课改的奥秘,我们在开辟课改的航道,我们在寻找课改的真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新课程标准》走进心灵、撞击心扉。我们在浇灌课改实验之花,我们将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
自小,就崇拜老师。一代名师孔仲尼,垂范千古,令多少帝王为之逊色;“为了培养伟人,我来做教师”的应聘回答,道出了多少为师者潜藏于心底的雄心壮志。
当我真的步入教师这个职业时,我的老师就告诫我——教师职业是一把光辉闪烁的双刃剑:教书育人,陶冶激励,铸就英才,是教师职业对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发;而学无专长,德无垂范,毫无修改开的教学则有可能使黄金变成废铁,使珍珠永埋地下!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有那么多漂亮的瞬间,让我忽视;有那么多要害的时刻,被我垄断;关闭孩子们求知心窗的,不是别人,恰是我自己!是我工作到深夜,近乎完事的课堂教学设计,堵住了孩子们泉涌的思想之流;是我滔滔不绝、规范细致的讲授,浇灭了孩子们自由驰骋的想像;是我连篇累牍、整洁划一的练习、测试造就了孩子们的单调乏味,是我小心翼翼、惟恐其越雷池一步的护理,折断了他们奋飞的翅膀!是我,是我自以为是的教育扼杀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自主!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老师只是那个伴奏者!答应他们“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气、布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长成参天大树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鲜花和绿草同样让大地焕发生气!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百炼成钢,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记得那个看“绿太阳”展览的故事:三个孩子跟随着老师去观赏绿太阳的绘画展,第一个孩子说:“太阳是绿的?这怎么可能?它明明是红的。”第二个孩子说:“多美呀,绿色的太阳!生活竟这样奇妙!”第三个孩子说:“绿色的太阳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听着他们的评论,老师微笑着,肯定了他们的感受。许多年过去了,第一个孩子成了一名物理学家,第二个孩子成了一名艺术家,而第三个孩子则成了一名化学家!不能说因为这次画展,他们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宽容,才让他们有了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爱护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珍视他们的体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呵护!懂得了这一点,在恨铁不成钢的遗憾里,就会多一点老师的反思!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他们行进于新生活的双翅!一路行进的是学生,教师是那个向导!指明方向是教师的责任,而选定路线、选定行进的方式却是学生的权利!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是教师的义务,但绝不是小心翼翼的牵手同行,因为攀高跌沟、摔跌滚爬的体验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学费。
做英师,育人才,是我如今的愿望,我知道,断了的翅膀,可以医治,迷失的方向可以重新寻找,凤凰涅磐,有着毁灭的痛苦,才有新生的喜悦!我也知道,说起来轻易,做起来难;我还知道,前进的路上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成绩与失误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这课改的大浪中,我希望我们所有同仁都能够搏击浪头,真正地尽到教师的职责,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走进新课程演讲——感谢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小雨,我让小家伙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缢,听听外面是什么声音?这时一双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说:“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声音。”有的甜甜地告诉我:‘那是彩虹庆祝丰收的声音’有的欢快的说:“那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的说:“那是蝴蝶跳舞的声音”是怕跑美丽的蝴蝶吧?我告诉孩子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正用自己指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
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扔象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实施。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不仅是术语上的变化,也不仅是总体框架和体例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英语教育理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英语教学领域一系列的革新,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顺应形势。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订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
1.改变教师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英语教学的焦点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演讲者,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2.改变学生观。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公民的外语素质。除了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外,高中英语教育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后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中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教学目标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学生学完基本的必修课程后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修某些课程。
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均已被列为英语课程目标,旨在让所有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让所有学生都学会学习。例如,七级情感态度目标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等。英语学习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教学材料。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状况、学习潜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3.改变教材观。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学得被动。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设计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实现教学互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材观。例如,教学sefcbook2aunit4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性学习任务:
(1)调查了解某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2)收集有关灭绝动物和濒危动物的资料;
(3)提出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谓一举两得: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为教学增添更多的资源;而探究性学习则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改变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以测试为唯一的评价形式。新的评价观认为,英语教学的评价包括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不同形式。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让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标做了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界定。它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其中一些教学目标是难以用测试的方式和量化的形式来评价的。而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参与程度,又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练好语言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
教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活动,它包括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交际性和情感性等因素。
1.英语教师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例如,七级目标中的“说”要达到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能根据命题,稍做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尤其是要有标准的语音和语调。教师的语音、语调准确,学生才能正确模仿,也才有更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学习英语。
2.英语教师必须运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有直接影响。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呈动态发展。大多数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语言观设计了新的语言学习项目。这些教材代表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新编教材是无法展示它的新意的。例如,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project项目,由阅读材料和完成项目的四个步骤(调查、走访、讨论和文献检索)组成。这显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属于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分工合作,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summingup和learningtip项目,这为学生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话题,也为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提供了条件。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
(2)运用开放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各种有利于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活动。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活动。
(4)注重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5)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文化意识和跨学科意识。
(6)注重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3.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使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持兴奋,集中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教学节奏,增加信息输入量。例如,在教学牛津版教材module2unit1wordpower时,对于spaceexploration的内容,教师通过口述或板书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solarsystem,earth,mars,rocket,launchtower.spaceshuttle,spacewalk等。
4.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必须按照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包含三层意义: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和收集文化背景、文学艺术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某一话题展开查阅、讨论、研究和练习活动,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3)以课本为中心搜集或编写补充材料,包括阅读材料、活动材料、练习材料和测试材料等。这种创造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师自编的材料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才能教好英语,才能与学生交流,也才能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对英语教学充满热情和信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其次,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以热切的期望、真诚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不失时机地影响学生。
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是语言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活动的主宰者;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耐心地启发和诱导,不能急躁、责备或埋怨。由于课堂是活动式和开放式的,因而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教师应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各种偶发事件。
最后,英语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研究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能力。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八条评价原则。这八条原则更新了以前“测试=评价”的观念,建立了新的评价模式。八条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各类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和树立信心。围绕这个中心原则,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必须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体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新课程标准理顺了教学、评价和考试的关系,倡导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妥善结合,即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参与活动的程度做出评价,对他们语言的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给予肯定。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都注意到了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比如,人教版教材采用了任务型学习的新理念,设置了listeningtask.speakingtask和writingtask等项目,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评价。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很难用终结性测试等量化手段进行评价,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检测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和趋势。
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评价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多种活动过程之中,并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些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已经设计了自我评价的项目。例如,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self-assessment板块,让学生对单元的各个学习项目按五个等级进行自我评价,并算出百分比。教师要利用这一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为下一步学习制定计划。形成性评价可以评价学生的诸多能力,如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与人讨论与沟通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有条理地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等。
3.注重评价技巧和评价语言。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想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课堂设计要合理,评价要易于操作。
(2)课堂活动的认知水平和完成任务的要求要适当,不可太高。
(3)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态度,注重鼓励和引导。
(4)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方式要多样,可以用表情、手势和眼神等代表教师的语言。当学生表现较好时,教师可以用以下评语:
ithinkyoudeservethehighestpraise.。
youreauydidagoodjob.。
yourpresentationiswonderful.。
there'snothingtofeeldiscouragedabout.。
当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的勇气时,教师应如此鼓励:
cheerup,boy!
wefeelyoushouldgoahead.。
youhaveourwhole-heartedsupport.。
4.变换终结性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考试是评价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考试这一评价方式也要按照新的评价观进行调整。评价不一定都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也可以采用教师写评语、评等级、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从“测试”到“评价”在观念上是质的飞跃,只有充分认识新理念、新要求和新目标,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实施评价。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教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高尚的情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教师要有战略的高度,精心培养他们,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具有较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渊博的科学知识,在文化修养上逐渐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教师不求甚解,不钻研业务,只有勉强应付,那会误人子弟,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人才来,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有广播的文化科学知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较深的造诣,并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适应科学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三、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人才质量,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运用教育规律,教师要学习普通心理学、教育学,通过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改革,不断研究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使教育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素质。
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案中压缩了课时,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依然在课堂上,因此如何把知识与能力最为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应是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探索授课的新模式,设计好每一堂课。努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创新的表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的课堂学习,学到知识,学到方法,开启思维。
五、教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
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因此,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学习各个领域的所有知识,因此在某些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也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六、教师要具有吸收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通过传递信息,使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再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教师要有创新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阐述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和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于组织学生,使学生迅速地增长才干的能力,总之,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七、教师应向“创造型”的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创造性的人才,这需要有创造型的教育,即热爱创造活动,在课堂中,表现出创造性、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做一个好老师有必要做到“十个学会”
第一、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秉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第二、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老师要有等待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师,你不能轻易说我对学生已经用尽所有办法。
第三、学会倾听。更多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
第四、学会欣赏。哪怕孩子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第五、学会赞美。老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爱是需要表达并付诸实践的,不少老师表扬学生的词汇过于贫乏单调。
第六、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第七、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第八、学会表现。老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第九、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教育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做得对与错。
第十、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有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八、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12种素质。
一、友善的态度。
“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
二、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
“老师应对我们有礼貌。我们也是人。”
三、耐性。
“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在您听来也许可笑,但只要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听人。”
四、兴趣广泛。
“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
五、良好的仪表。
“我立刻就喜欢他了。他走进来,把名字写在黑板上,马上开始讲课。你能看得出他是熟悉教学工作的。他衣着整洁,事事都安排的有条不紊。她长的并不漂亮,但整节课瞧着她,我没什么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自然。”
六、公正。
“老师,只要您保持公正,您对我尽量严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严格。”
七、幽默感。
“他讲课生动风趣,幽默活泼,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八、良好的品性。
“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九、对个人的关注。
“老师只和好学生谈话,难道他不知道我也正在努力吗?”
十、伸缩性。
“老师,请您记得,不久之前您也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
十一、宽容。
“她装着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十二、颇有方法。
“忽然间,我能顺利完成我的作业了,我竟然没有察觉这是因为他的指导。”
感谢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走进新课程演讲稿。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
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各位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
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小雨,我让小家伙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缢,听听外面是什么声音?这时一双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说:“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声音。”有的甜甜地告诉我:‘那是彩虹庆祝丰收的声音’有的欢快的说:“那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的说:“那是蝴蝶跳舞的声音”是怕跑美丽的蝴蝶吧?我告诉孩子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正用自己指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
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也许我们扔象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也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教师应怎样适应新课程。
摘要:课改工作实施多年来,广大教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学校的统一组织下,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了不少课改理论知识。这不仅使每个教师储备了一定的课改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指导。那么,教师应怎样去适应新课程呢?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谈了认识。
一、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给自己“洗脑”,而且要为自己“充电”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知识的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我们每一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以前我们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教参,围绕的是课本,着眼的是知识,强调的是答案,应对的则是考试。而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我们不仅要给自己“洗脑”,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及时充电。如,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1)专业知识要全面;(2)科学文化知识要深厚;(3)教育学、心理学要懂;(4)现代教育技术要精,体现“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要求。这就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应对。
二、寄予学生情感,让学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情感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赋予教学以情感,课堂教学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学生不是一个闲置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权威性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为与学生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到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和教师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不要怕学生回答错误或暴露问题,也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应该及时肯定和尊重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适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有所发现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去探究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不仅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回想对比一下,我们在教学中,虽有诸如讨论、合作等新的形式,但仍然是教师“垄断”课堂,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即便是观摩课,也是经过教师“精心”导演,并花去数节课时间反复演练后,供听课者们欣赏的华而不实的“实况录像”,而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课堂随机教育资源,真正让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合作的自主学习空间还是比较狭窄。
因此,我们要怀着一颗童心,带着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用自己储备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建构新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工作,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并努力去上好每一堂课,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学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樊钦平,王锐,何嵋,等。高等师范院校怎样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好处,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小雨,我让小家伙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缢,听听外面是什么声音?这时一双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说:“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声音。”有的甜甜地告诉我:‘那是彩虹庆祝丰收的声音’有的欢快的说:“那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的说:“那是蝴蝶跳舞的声音”是怕跑美丽的蝴蝶吧?我告诉孩子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正用自己指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
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扔象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学习方式。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信息素养亦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可处在教学前沿的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下面就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巨大冲击,谈一点看法。
信息技术是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活跃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在一堂数学课上,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逐层呈示,定理和概念等知识点不是一览无余,而是通过超级链接才能展示出来,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至于练习课,则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学习。不论何种程度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就会给予"好极了"、"你真棒"、"请多努力"、"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又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由于年龄的限制,有些项目如体操、背越式跳高等,很难按要求作出正确的示范,而且任何一个体育教师也不可能"逐帧"完成慢动作。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根据需要,把一个技术动作分解成"组件"教学,并配以逼真的音响效果,不怕学生不领会其要点,理解其精髓。学习进度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无疑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改变着学习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以往经验。人们不再仅仅依附于教师、书本和生活经验,不再必需一个固定的班级、不必每个人按同一步骤学习同一内容、不再遵从于同一评价标准,而使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从根本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它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知识的学习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1][2]。
有人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成败在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吃透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那么进行新课程改革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回,广大的一线教师并没有很多的机会去学习新的课改精神;少数人接受的培训,也是经过国家、省、市、县、乡镇一层层培训,最后才轮到他们。这种培训,不仅时效性难以保证,还极容易‘变形”。
课改现状――新生的,也是困惑的。
新课改的难点在农村,现在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很艰苦,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如果众多的农村学校被遗忘,那么新课改也只是一句空话。目前我县教师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上有以下不足:
l、课程特点把握不住。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缺乏全面而深入理解,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上成了看图说话课、音乐课、劳动课、口语交际课等,没把握住课程特点。
2、课堂为热闹而活动。有些教师为体现课程的活动性,整堂课设计了太多的活动,四十分钟的课堂设计了七八个活动,每个活动不过三五分钟,学生活动不深入,一节课下来,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往往只为活动而活动,学生收获甚微。
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泛用。“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有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有的活动没有合作的必要,有的学生对合作的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仍等同于个人的认识,收效甚微,其结果仍然是“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
说课推动――参与着,并收获着。
面对众多的农村学校,如何尽快地帮教师走进新课程呢?
1、城乡联动,典型带动。我县县直小学四处,无论在教学设备。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优于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研讨会上,我指导县直小学教师执教研究课。有一位教师执教了二年级的《我的好习惯》一课,本课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乐于表现,但缺乏坚持性的特点,设计了五个紧相衔接、环环相扣的活动―一(1)表演欣赏活动:我有哪些好习惯?表演给大家;(2)讨论交流活动:我的好习惯好在哪里?它带来什么好处?大家来交流;(3)自我成长设计:我还要养成哪些好习惯?(4)献计献策活动: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大家都来出主意;(5)动手制作活动:试一试,做一张行为习惯养成表。执教教师课后进行说课,阐述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指导思想、教学反思等。不难看出,本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做到了以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去把握教材要旨,去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了既新颖义实在的主题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说课情况,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各抒己见,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自由的沟通,在对话中提升对课改的理解。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在追问中探询更有效的路径。一起来反思教学行为高课改的理念的距离有多远,互相启发,携手向前。
2、说课拉动,活动促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使全县教师,特别是农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更快地适应课改需要,打造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发展呢?我县举办学校、乡镇、全县一系列说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参与。如一年级新教材刚用了两个月,全县举行了品德与生活说课比赛,比赛中涌现出了不少好的教学设计,如一位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主题活动,活动过程如下:
(1)唱着歌儿找朋友:唱歌曲《找朋友》,自由找自己的好朋友;(2)说你说我真欢喜:小朋友在小组里互相介绍自己,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小朋友在班里介绍自己;(3)快快乐乐共游戏:学生分组游戏;(4)互相帮助同进步: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怎么办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5)唱着歌儿齐努力:师生齐唱《当我们同在一起》。这一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意向,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寓教于乐,受到一致好评。当然,说课评比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生活课当成看图说话课,有的当成了劳动手工课,还有的当成了美术课、音乐课。面对种种问题,与会教师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最佳活动方案。
3、全体互动,评价撼动。对于二年级新教材,全县都没上过,等暑假开学再研究教材,必然事倍功半。我县在假期新课程培训活动中,针对新教材,各乡镇分单元准备并进行说课。二年级上册共四个主题单元、12个主题活动,我要求每乡镇自主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几位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设计活动主题,并进行说课。为了使说课活动有实效,我要求说课教师做到以下几个结合:(1)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2)说课与写说课反思相结合。参与说课活动者写说课后的反思,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积累宝贵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3)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说者、看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评说才有的放矢,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形式,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这样,资源共享,一册教材全部研究一遍,既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课例,也暴露出许多不足。针对说课情况,全体教师进行评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教材的了解,事半功倍。
回顾收获――一感受着,并享受着。
通过两年来的说课活动,实验教师共同探讨,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参与说课的实验教师体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l、理念趋新。说课活动是课堂外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注重深层次的集体研究,由于把教师带入到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深入的研究,不仅要广泛的研究教育理论,还要参与说课活动,这种集体探讨、各抒己见的研究活动,使教师理论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民主、平等、参与、合作、探究、体验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勇于实践。
2、方法趋活。说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它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观察式、发现式、研究式、联想式等使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相互交流。课前说课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课后说课则是对教学的反思和修正,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相互交流。
3、信心趋足。说课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同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说课准备过程中下更多的功夫。参加说课实验使教师与课程和学生共成长,教师在实践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自信心不断增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以春潮般的汹涌席卷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走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相信,只要全员参与,指导得当,说课必将推动新课程改革。
20岁那年,我带着我的梦想,带着那一股子的豪气,踏上了讲台,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确切地说还只能算是一个充满幻想、稚气未脱的大孩子。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应该是飞扬着激情,应该是燃烧着理想,应该是闪烁着青春,是一个教师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地方,而我的教鞭也就如神话中的魔棒,只需轻轻一点,便是一幅桃李满天下的悠然境界。
记得我第一次公开课,课堂上座无虚席,听者鸦雀无声,不用说我的那些学生,就是那些听课的老师也仿佛被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讲镇住了。我心中那份得意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校长的一番话为我敲响了警钟,他的话似乎现在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教学不仅是教的问题,更是学的问题呀!只有让孩子们主动活泼地学起来,才是成功的教学啊!也许当时我有些委屈,但是现在真心感谢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校长,是他在我踏上教师生涯的第一步时给我有益的指导和最大的帮助啊!
终于,新课程昂首走进郊区,首当其冲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一场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我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开始真正领会教育的真谛。开始冷静回顾自己走的路,使我有勇气说出自己的不足。渐渐地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我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这时我更理解了一句话:只有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引领教师们走入了新的科学天地,让他们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整合地理解其要义,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我们的课堂在改变。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不但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个性化感受、体验。其次课堂活起来了,传统教学中的较为普遍的闷课不见了,教学过程开放了,形式灵活了,情景逼真了,学生得到了解放。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问题多了。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一张张小嘴说起来了。教师走下讲台,学生上台表演。《群鸟学艺》孩子们带起头饰,高兴地表演起课本剧。口语交际课,我把辩论带入课堂,孩子们各方有理有据、斗志斗勇。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栏目也是我和孩子们的老朋友,开心词典、幸运52、正大综艺、实话实说,让学生自己去策划,自己去组织,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获得。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习。孩子们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老师们都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的了不起。
这时,孩子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一个和他们对话的大朋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课改,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参与着、学习着;是课改,让每个教师快乐地创造着、合作着。
看着孩子们的进步,我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一个教师肩上的责任之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是谁这样说过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矿石,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绽放出光彩。为了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就应不断去学习,大胆去探索,将课改进行到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条路一条无数教育者艰难跋涉的希望之路。
课改之路漫长,探索永无止境,让我用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师在进入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将随着课堂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中的知识,将改变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结构。教师在新课程的讲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境况。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权力型社会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改变了课堂中旧有的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教师由权威变为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获取者。教师对学生所担负的责任,更多的体现是促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促进学生发展”的技能。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1.学习指导技能。
新的学习方式,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围绕听课、记忆、迁移、背诵、演练等接受活动进行;新课程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课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体验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信息收集指导等。
2.合作技能。
新课程的综合化、社会化、民主化的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包括: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与家长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更加紧密的合作。因此,教师需要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学会与人合作,以适应具有综合特征的新课程的需要。
3.课程设计、开发技能。
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课程具有开放性。拓展课程的空间、开发课程资源,是教师的一个新的课题。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组织计划的设计同样重要,它将影响新课程在实践层面上的切实实践。
[1][2]下一页。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2002年的炎热夏季,吹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凉爽晨风,这晨风吹进每一位教师心头,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由内而外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的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地进行尝试,将新课改下的语文学习变成我和孩子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在情与情的交流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我和学生们成了伙伴,新课程走进了我和孩子中间。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情感根据课文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我觉得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的感悟是激发学生浓烈情感的诱因。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自身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然而,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本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恩师,想起了老师所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于是在备课时,我就饱含深情地吟咏着,在课堂上,我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导为情感熏陶。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怀着对恩师的无比尊敬和爱戴之情朗读的诗歌,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停顿、重音、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等的技巧指导,孩子们便把那种发自内心地对老师浓浓的爱,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又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与学生同朗读,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身为老师的我,也曾经是一个让老师操心的学生,心中也燃烧着对恩师浓浓的情。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没有抑制这份情感,而是尽情宣泄,并让他们受到感染同时,也拉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树立着老师曾经和我一样是学生,现在也跟我们一样爱老师,所以,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进一步浓厚,朗读的积极性也就更高,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了起来,朗读趋近完美。
其次,通过扩展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也是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学生说到喜欢第二小节时,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老师疲倦吗?一个简单的的扩展式谈话,让学生把他们眼中老师的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们有的说:老师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来打扫教室,很辛苦。有的说:老师每天中午都要为我们盛饭,自己都不能坐下来好好吃饭。有的说:老师每天还要为我们批改作业,很晚才能回家。还有的说:老师每天都为我们操心,我们犯错误惹老师生气,可是您还得忍着气,给我们讲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心与心的沟通,是情与情的交融,一句句,一声声,都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使大家尊敬老师的情感达成共鸣,便有了那发自肺腑的老师爱你们!我们爱老师!的'深情!
第三,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在教学《假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儿童的不幸,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泪。这时,他们再读第三小节时,就能把那种对于不幸的人的关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在让学生续编课文时,他们考虑得也都是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送去温暖,来表达他们的爱。
第四,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我首先为学生范读,我真的被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所打动,那一刻仿佛就在眼前,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与兴奋,眼里竟流出了热泪,挥动着手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孩子们看到了我的表情和动作,也被我所感染,都站了起来,同我一起欢呼,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次达成了共鸣。
总之,这一次次心灵的碰撞,这一次次情感的交融,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情感光环。我和我的学生们将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40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