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春望教学教案(实用20篇)

春望教学教案(实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逐步深入学习中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教学的参考和借鉴。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5)、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教案

一、导入课文。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句。

(一)走近诗人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揣摩诗意品味诗情。

从,我读到了诗人。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邺戍妪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一、导入(复习导入)。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初中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环节和作业设计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注重诵读教学与自主探究,体悟文章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因此,针对《春望》这篇诗歌型的文学作品,侧重让学生从诵读和探究中体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教材。

分析《春望》选自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作年代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处处呈现出沦陷后的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五六句写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情。

分析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但由于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之学生处于和平安乐的年代,对于杜甫当时国破山河的离别亡国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难以体会。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接触过类似的爱国诗歌,但对于诗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对于赏析诗歌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背诵并正确默写整首诗歌。

2.通过文章注释能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意象,加深理解,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体会和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赏析诗句和分析重点词语,老师加以点拨,学习名句赏析方法,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深刻领会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重点。

难点【重点】:

通过体悟诗中关键词,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赏析能力,掌握文章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切感受诗人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解决。

办法。

1.通过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字,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从而提升赏析诗歌的语言能力、学习“情境交融”等的写作手法。

2.教学过程中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教师引导点拨,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

准备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在预习过程中,解决生字词,通过朗读初步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师:掌握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制作ppt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方法教法:提问法、点拨法、材料分析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教具。

多媒体、

板书、

黑板、

粉笔。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的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回忆同学们眼中的春,吸引大家走进诗人杜甫眼里的。1.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用一个词来形容。

2.接续:现在让我们跨越千年之前,回到公元755年,走进诗人杜甫,看看那时在他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积累的词汇,回答老师的问题。

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春天。

吸引大家的好奇心,引发同学们思考,杜甫眼中的春天与寻常人迥异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

《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春望》教案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归纳: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凶狠)妇(凄苦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春望教学反思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提一些不找边际的问题。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的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们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了课文的难点:查理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是文章的`灵魂,通过学生的质疑,解题。最终促使学生感知、感悟,既突出了课文的教学目标,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自己周围的同学、伙伴,去读去感悟,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把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春望教学反思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春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课后听取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意见和建议,自己也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听了很多的课,以及自己上了很多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别是最近,钻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着如何去钻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对于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去钻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还有很多。

我在准备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材料,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我想,这是我能够上好这节课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让学生们被杜甫的这首诗,被杜甫的伟大情怀所感动,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动是很重要的,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都落泪了,我要将这种情感带入我的课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感悟。

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尽快进入课堂,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你如果不钻研教材,不钻研你的学生,学生想到的,你没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读文本呢?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据教学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组织、再创造。才能有效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才能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

有几个学生的发言让我难忘。“泪”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学生们说此字颇奇,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满面”已是极度夸张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泪水呢?这样的泪水究竟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的突然而猛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悲愤,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思亲,还有的说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无限伤感的泪水,不同的孩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每一次的感悟都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所以,我把这句话出示出来之后,在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孩子们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读了出来,这使得整个课堂情感得到了一个提升,也使得我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望”杜甫的一生,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道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战争的诅咒……了解杜甫是我这堂课的一个愿望吧!似乎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里成长起来的,我希望孩子们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我选择了几首易懂的,流传较为广泛的诗歌来进行课外拓展,首先是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些诗句走过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杜甫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爱得深沉。

《春望》教案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

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

教学。

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春望教学设计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出示目标

1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五、合作提升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时间8分钟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六、当堂检测

1、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内容?

2、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七、抽查清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诵读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春望教学设计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春望》教案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两课时。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搔浑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

杜甫。

景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忧国。

恨别鸟惊心。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望》教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赏析。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