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2024年月光曲反思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4年月光曲反思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学反思

经过再三斟酌,我选择了《都市精灵》一文作为开课内容。这是一篇随笔,揭示了现代都市连鸟雀都不常见的现实,倡导“善待自然,优化自然环境”的理念。这个理念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让一个认知水平还尚浅的初中生,从内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贯彻它,可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语文课的学习还要考虑到人文性。怎样把课上出新意、上得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在我心头。

于是,我设置了“文章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动物?——作者对这些动物流露了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动情,哪些画面生动、精彩?谈感受。作者满怀激情地描写对比鲜明的画面,想呼吁的是什么?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体会。”进而“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样来体会感情和作者的观点呢?让学生精读、品味。具体的`做法是:抓重点词句段,谈画面生动在哪,谈内心的感受。对观点的提炼,设想从议论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语文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堂课最为精彩的,我想是结尾。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其实也是对人类的一种呼吁、警示,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发现问题后我们要反思今后应怎么做。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为绿色奥运献计献策”的环节,展示图标,让大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导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正是对文章主题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阅读与体验,使文本阅读实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于听写读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展能回归文本。

课上完了,可也留给我一些想法。为何构思一度“难产”?对《新课程标准》,我究竟读懂了多少?对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学中我思考了多少,又运用了多少?新课程理念不是针对几堂公开课的要求,应该渗透在常规教学中啊!我常常会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头脑简单”,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转变观念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自己疏于反思啊!

月光曲教学反思

上《月光曲》第三课时时,原文有这样一段话: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我问学生:“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问题了吗?”

争吵声此起彼伏,竟吵得脸都红了。学生最后等着我给他们做评判。

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说他没有回答,也可以说他回答了。”

学生一听我这答案,都不解。我接着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说他没有回答,是因为他没有用言语回答;说他回答了,是因为……”

学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声作答。”

师:“说得好,这就像我们前面学的课文里的谁和谁?”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

师生共同回顾俞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

师:“为什么贝多芬先生不用言语回答而用琴声作答呢?”

生:“因为盲姑娘是她的知音。”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

生:“因为盲姑娘不认得他,却能根据他弹的曲子判断出他就是贝多芬,所以是知音。”

师:“是啊,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还需要用语言回答吗?”

生:“用不着了,知音能相互了解,彼此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师:“所以他用不着再回答了,因为答案已经在盲姑娘心里了,于是他就说”……

生接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到此,争吵结束了,学生的思想也统一了,更好的`是,学生们充分地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有感于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声的知音.说来,我还真感谢这次意外的争吵。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其美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第一课时一上课,我紧紧抓住题目“月光启蒙”展开教学。

师:围绕课题,你们会提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1:我们要知道是谁在月光下启蒙谁?

生2:我要了解母亲启蒙他什么?

生3:母亲为什么启蒙他?

生4:母亲是怎样启蒙他的?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围绕这四个问题学习。请大家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

评析:学生在我以上的话语激励下,立即投入了朗读、理解,学生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十分钟后,学生依次从课文的语句中以及上下文之间找到了答案,学生分节读文比以前读得课文更流畅了,语句中情感的投入更多,他们真真切切地走入了文本。

学生自主阅读,找到需要弄懂的重点——“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我尊重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学,学生学得主动而自在。《月光启蒙》让我享受了一次流畅的教学过程.孩子们真好,在课堂上我分明能感觉到他们的投入,与他们的眼神的交流,聆听他们精彩的发言,朗读,让我享受着教学的过程,体验着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

第二课时我采用变序法教学,直奔中心段落——文章第十四自然段,点明了母亲的勤劳、聪颖、智慧。这节课我就紧紧围绕重点语句“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几句话中能看出这是位怎样的母亲?

生1:我读出她的智慧,因为母亲不识字,却能巧妙地利用自己擅长的民歌民谣来启迪我的想象,她真会扬长补短啊!

师:你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评价准确,并联系上下文来读文,真会学习。

生2:我来补充:母亲是在月夜浓郁的环境中给我唱民歌的,我从第一节中我还读懂了月色美,在这么幽美的夜色中,母亲巧妙地利用她,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让混沌的我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3:对呀,母亲就是用歌谣启迪我的想象,让月光伴着我,同时还把自己对故乡的爱传给了我,她多么聪颖啊!

另一位孩子紧接着说道:“原来,估计作者和我们大家一样,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只是看见星星和月亮,但是在受过母亲启蒙后,在作者的眼中,天空已变成了高深莫测的世界,满是神话故事,天空变得神奇起来。”

生4:我从母亲唱的第一个歌谣中体会到母亲其实在教育我要讲究卫生。

师:你的发言真表明你有悟性,你读到了“母亲”的内心去了。

生5:我从第二个歌谣中读出了母亲她在教育我要不断奋斗,不断追求,造出一大片楼群。在那么清苦的日子里她敢于憧憬,表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真是好样的!

生6:我从母亲给我唱起的童谣中读出母亲在教育我要从小勤劳,要懂得帮助家长干家务,这样才会是个好孩子。

生7:我读懂母亲教育我从小诚实,说谎、偷懒,到头来是没有好下场的,就像走投无路的老鼠一样。

生8:我从第三个童谣中读出它很押韵,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母亲真是不简单!

还有一位孩子说道:“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那时,月光洒满了小院,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作者被母亲搂着,抬头看母亲的时候,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母亲,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我在孩子情绪高昂之时,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用低沉而缓慢的语气,讲述着下面一段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讲述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他们的心也在感受着啊,当我哽咽着讲完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满脸的悲怆!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评析: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用一个中心段带领学生一起被文中优美感人的画面所感动,一起被文本明快、流畅、含蓄的语言所吸引,一起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协作技巧所折服。我惊叹这样组织教学把我这些心灵的感动传递给了我的学生。他们的感动胜过我的感动,这样,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也相继突破地自然而顺畅了。

感觉真好!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那就是反复读文不够,组织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形式朗读的不够,对一些基础落后的学生关注的不够,自己还有必要在这方面改进。

月光曲教学反思

我在录播室上了一堂公开课。

下课,我就开始自己反思。因为,我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下课铃还没响,我就组织学生下课了,听课教师,也是带着一丝缺憾,离开的……说真的,为了这节课,我也付出了努力。从学习目标入手,到导学案的编排,教学设计的设置,说课稿的整理等等这些,我都是在为本节课做准备。只可惜,我对教材挖掘,还是不够深刻。以致上课语言组织,异常差劲,对课文资料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对这节课,我将做出认真而深刻的反思:

上课前,我本应预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或者,在放一块表,有了时间的保证,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完整。下次,坚决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朗读,确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由于我的疏忽,在进行过程中,没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句的。或者说,不会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更不要说赏析句子了。总之,就是,下一步,我需要在朗读指导上狠下功夫。

语文课堂,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准确。在什么场合,用哪个词语,哪个语气,都十分重要。比如“幽静”这个词,学生将其解释成了“秀丽,宁静”。我却没有认真思考,跟着错下来了。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忌讳的事。而我,又没在意,所以,会感觉很失败。

是啊,学生评价,在课堂上应当算作一个亮点。可是,我却不敢尝试,或者说,不敢放手,把机会还给学生。像生字词的错误,完全能够经过学生的自查来完成。而我……评价,我以后也要试着尝试。另外,在书写板书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明,哪个同学设计的对,哪个不对。不对的,应擦去。

比如,配乐朗读部分,音乐应贴合文字。低潮高潮,要有起伏,要得体。这就必须精心设计。并且,配乐时,声音不能过大,不能来的突然,等等。

感激学生的密切配合。我们每个教师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他们的帮忙下,我会努力提高的。同学们课上都听得十分认真,无论表演,还是回答,还是小练笔,都很精彩。期待我们共同提高。总之,经过这次授课,我受益匪浅。相信,虚心请教,默默钻研,会让我“步步惊心”。

月光曲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文中没有描述“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经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可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教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当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午时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境简便悠闲,此时心境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境变成得十分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并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活力顿时而生。)

只是,教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问题设计还应当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文章讲述的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教学本文时,我紧扣课题“启蒙”两字,让学生了解了“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对我的教育使得“我”成为诗人、作家,让学生体会此刻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激之情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时,结合学生的质疑“母亲为什么在月下对我进行启蒙,她为什么不白天教我呢?”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月光下启蒙之美。

接着,我们按照作者的回忆的思路,以母亲的启蒙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紧扣“民谣、童谣、故事、谜语”帮助学生学习。

(一)读歌谣,感受歌谣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

(二) 听歌谣,体会音韵美;听歌谣,感受母亲歌唱“如三月的春风,像小溪的流水”,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三)悟情感,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在月光下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这节课,觉得拓展不够。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弹性,诸如时代背景的简介、知识的补充、信息量的拓展,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实施德育渗透的广阔空间,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

《月光启蒙》的原文中是这样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可惜我在拓展中并没有抓住这一点。今后讲努力改善。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昨天做了学校公开课,我选择了《月光启蒙》。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整个教学设计由质疑到解疑。先由课文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最美妙的。”入手,提出问题“夏夜的美妙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月夜的美,母亲形象的美,还有母亲的声音美”三个方面着手走近文本。再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为什么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生发开来,理解母亲的伟大。在文本的处理解读方面我着重围绕歌谣、童谣展开教学,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第二、理解“芳香的音韵”,我是这样处理的:理解歌谣的内容后,这么有诗情画意的歌谣,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母亲那深情的吟唱,(听音乐),再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在这美丽的月光下,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的歌谣,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跟着母亲来唱一唱,幸福、停留在这一刻、深深地陶醉了,感觉很美妙、听着母亲的吟唱就像闻到花儿的芳香,就像听到美妙的音韵,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这就是“芳香的音韵”理解水道渠成,很自然。

第三、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理解后,我用引读,让学生体会其中作者说这段话时的感情(感激、怀念、敬爱、令人骄傲、自豪)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还有深深地怀念之情。为此我设计的练习是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的形式:感谢您,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加上深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悲伤、难过、沉重、怀念)。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但自我感觉也有许多遗憾不足之处:

指导朗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抓住了重点词语“轻轻地”“甜甜的”“深情地”体会感悟,但感觉还读得不够到位,如:有的读时突出了“轻轻地”我听出来了,母亲是轻轻地吟唱歌谣的,能不能读的再“轻”一点,让学生再读就更好了。还有就是准备好的音乐没有播放出来,减弱了情景感染力,这也是事先准备不够充分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绝对不能再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