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言(热门18篇)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言(热门18篇)



学习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之一,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接下来是一些来自名校学生的学习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5日至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言

9月30日,贵州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谌贻琴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部署全省政府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工作,对意识形态等工作提出要求。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科书,是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战略任务书。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上狠下功夫,引导全省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把加强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谋划“十四五”发展等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精心组织、宣传普及上狠下功夫,在全省政府系统持续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推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更加清醒认识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全省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全省政府系统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了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创新,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道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开卷第一篇《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就是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建设规律的把握和运用上不断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的30多年间,在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新的阐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进行新的部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进行新的描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每个专题,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一是学懂弄通,提高政治站位。要研读研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这一重要著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懂、弄通、做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增进高度的政治、思想、理论、情感“四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忠诚维护核心、坚定看齐核心,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实现新作为。

二是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熟练掌握和运用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谋划、决策和推进工作,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学习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谋划好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中央和省、市、县委召开的重要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出台的重要文件或领导同志作出的批示指示,能在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第一时间贯彻执行,推动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三是践行宗旨,提升服务水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从政理念,坚持把“人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保持尊民、爱民、为民的感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强化各项联系群众制度落实,扎根基层,时时刻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党课发言

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政治能力,概括起来包括政治谋略和政治策略两个层面,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其时代内涵,而对于不同职位身份的党员干部而言,又有其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第一,保持政治定力。新时代有新矛盾、新问题,党员干部要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在“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政治原则问题上态度暧昧、信仰动摇、方向迷糊、模棱两可等问题。

第二,提高政治研判力。新时代有新目标、新任务,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新形势、分析新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研究问题、开展工作,一切服从和服务大局,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克服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目光短浅、等待观望,搞本位主义而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

第三,增强政治鉴别力。新时代有新机遇、新挑战。党员干部要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工作中善于鉴别和遏制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警惕和遏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潮。克服在政治是非面前置若罔闻、任其蔓延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第四,提高风险处置力。新时代有新风险、新考验。党员干部要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提高政治警惕性,在改革发展中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转换通道,将各种政治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坚决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五,增强政治担当力。新时代有新使命、新要求。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强化政治担当,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错误敢于承认改正,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斗争,发现违反政治纪律、危害政治安全的行为敢于坚决抵制,对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和不良风气,绝不能听之任之、逃避责任、失职失察。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要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切实增强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把握精髓要义,与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就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二、重担当,尚实干。

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英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静下心,仔细翻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中记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字里行间中透露着领导智慧,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的进步,确是“厉害了,我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增强每一个国民的自信、自豪。

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中,大多都没有坦途,都需要我们用努力和奋斗来成就,相对安逸的工作不适合共产党员,在我们身边,也有着一些榜样,他们用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用他无比坚定的信念和甘于奉献的品德,甘愿成为“燃灯者”,用他的生命点亮艰辛之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情怀。提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同志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所必须具备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的生动诠释。共产党员努力工作就是为民、就是公正,充分发挥作用,服务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拓展民生,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普通的党员,应该考虑如何把高屋建瓴的信仰,落实到具体工作:一是要当排头兵。在新形势下,必须担当在先、奉献在前,时刻不能放松廉政这根弦。时刻想着为人民谋福利。在工作中都要坚决维护公民权利,主动服务。在遇到疑难、复杂工作时,主动调研,迎难而上,坚决不损害人民利益行为、不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二是要守住底线。生活不奢侈,在思想上不能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勇敢担负的重任。在反腐败面前,都要做到对无禁区、零容忍,牢牢守住廉政的底线。

年度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交流发言材料【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收入了2020年2月以来,体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稿,全景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征程。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直面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本人原原本本地通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干部践行初心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对我们每名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勇于担当作为都有深刻启示。当前,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学出忠诚觉悟、立起信念信仰、扛起使命担当,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主动担当、有所作为。

一、看齐追随,忠诚坚定。

忠诚是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支柱、不变的灵魂底色,更是担当尽责、奋勇向前的无穷动力。忠诚不会与生俱来,它传承于红色基因文化积淀,检验于生死严酷斗争实践,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定,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更是当代共产党人灵魂深处复兴民族的家国情怀。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高调的表态,必须落实到行动上,用行动来体现,以行动来检验。作为党员干部,就要从红色文化中固本育元,从英模故事中强身补钙,始终以“铁心跟党走”的觉悟坚定向党看齐,以“满格忠诚度”的行动坚决拥戴核心,自觉把忠诚深植血脉、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担在心头、把行动落在脚下,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中践行对党的忠贞誓言,坚决维护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指挥,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骨干中坚。

二、履职尽责,勤勉敬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到下都有表现,要切实加快解决”。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勤勉敬业是一种美德,是党员干部的职业操守、精神状态的重要体现,关乎民族复兴大业。但现实中占着位子不干事,履行职责不出力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亚担当”,怕干多了出错,干错了惹事,工作挑三拣四、畏首畏尾,遇着好处向前冲,碰到难题使劲推;有的“伪担当”,干多了抱委屈,工作消极应付,敷衍塞责,庸庸碌碌混日子,四平八稳守摊子;有的“假担当”,表态很好,落实很差,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党员干部承载着领袖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必须树牢“无功就是过,不进就是退,平庸就是错”的思想,以“革命事业高于天”的昂扬状态和“垂范以身冲在前”的冲锋姿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和艰苦奋斗之风,带头弘扬优良传统,带头践行党的宗旨,带头强化使命担当,带头勤奋履职尽责,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能,自觉把“履职一地,造福一方”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把工作当事业,把勤奋当习惯,始终保持一股勇猛的干劲、一股拼命的精神,对本职岗位充满感情、对份内之事饱含深情、对各项工作倾注热情,做到岗位平凡不忘肩上神圣使命,职位虽小不失奋发有为之志,工作繁重不丢敬业尽责之德,在精心谋事中体现作为,在潜心做事中彰显风采,在主动担责中对恪尽职守。

三、克己守正、廉洁自律。

干净是党员干部的鲜亮底色,是担当作为的基石和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身净才能自身硬,自身硬才能敢担当。古人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今天,世情党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党性修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作风正形象好,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无形名片,但在不良风气面前,谁都没有天然免疫力,谁都不是铁打的金钢百毒不侵,必须经常回头看一看,从自己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动力、振奋精神;必须经常扪心问一问,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必须经常停下想一想,现在所做的事、所走的路、所追求的东西,是不是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要常有是非之明,常具谦让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常念法纪之规,常戒非分之想,常修从政之德,时刻牢记“广厦千间,夜卧六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的道理,时刻谨记“小节不慎,道德失衡,小节不拘,终累大德。”的教诲,纠治“五色目迷、漠视法纪、任性妄为”的坏习惯,克服“与己无关”的无知心理、“自我原谅”的麻痹心理、“查不到我”的侥幸心理、“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时时处处用干净担当这把尺子校正人生方向,把握行为尺度,坚持不钻“小空子”,不占“小便宜”,不养“小毛病”,不打“小算盘”,不受“小意思”,不求“小安逸”,不搞“小圈子”,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

中华文化善于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先哲坚守儒学主体地位,但也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儒学正是由于以丰富多彩的众多文化为源头活水,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博采众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习近平同志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结合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强调实践智慧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宋代以后儒学中“实践”概念广为运用,而实践和躬行连用甚多。明代的王阳明指出,智或知应当是良知,而良知必须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经世致用”。中华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且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而,“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信念、理想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范本,放射出灿烂的人文之光。书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又为全体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应对新常态、克服新困难、开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长期在人民银行工作的党员干部,学习此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修身要做到笃学实诚。修业先修身,人的素质品德决定了他的能量与作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自身的修炼,努力做到脑中有学问,心中有信仰,行中有戒律,胸中有理想。脑中有学问就是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学习,视学习为责任,为使命,通过学习不断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具备适应新常态解决新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使自己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与激情。心中有信仰就是要求自己对党忠诚,时刻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政治理想与政治品格,践行党的宗旨,努力做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行中有戒律就是要求自己知耻有止,懂得自省自警自律,做到有敬畏,守规矩,正作风,树形象。胸中有理想就是要求自己心怀美好,能用超越现实的眼光来判断和把握,不为现实的一点困难与挫折吓倒,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努力做到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二,工作要做到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是要求,实是行动,严要求最终要通过实际行动得以落实与体现。身为人民银行的党员干部,我们始终要牢记自身职责,自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工作的脚踏实地体现在思路实、举措实、作风实等几个方面。思路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自觉把握新常态的前提下顺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既不过于悲观低调失掉自信,也不过于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举措实就是要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看实绩,真抓实干,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真正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实做好。作风实就是要经常用“三严三实”这面镜子正衣冠、找差距,不断匡正人生追求,校验责任态度,自觉培养吃苦精神、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少一点个人得失的盘算,多一点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个人荣辱融入事业成败之中,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干事业,尽心竭力谋发展。

第三,必须强化对党的责任,始终以廉政作风为重。一要规范权力运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积极修订完善各项处室工作制度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三要始终反腐倡廉。进一步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处室负责人为重点,面向处内所有党员干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深化“签字背书”和谈心谈话等制度。对反腐倡廉坚持常抓不懈,对拒腐防变做到警钟长鸣,以增强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底线意识。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近期,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开展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永远跟党走的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并就如何紧跟党组织的脚步开展了讨论,我就此次学习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增强看齐意识”和“守规矩,讲规矩”就现今党校存在的一些人在党校讲课时传播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有的口无遮拦、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妄加议论,有的专门挑刺、发牢骚、说怪话,有的打着党校的金字招牌随意参加社会上不伦不类的活动和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有部分人借着职权之便,对自己的有利的大行方便之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毫无身为党员的自觉性与自律性,没有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或做一些损害党组织利益的事情,对这种现象随少有发生,不过并不代表着没有,一旦发生那就代表着一方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对党组织对整个国家都造成里损害,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我们必须紧跟党组织的脚步,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利益,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就是什么,为了全中国的繁荣与昌盛,坚守党的底线。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现在的繁荣富强,,党的领导总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进行考量,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的追求就是党的追求,人民的期望就是党的期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跟着党走呢。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要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我们要把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前段时间,单位统一给我们发放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开始认真深入看这本书,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第五部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专题,当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突出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不忘入党时的初心。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牢记党纪党规,坚决守住“底线”,坚决不碰触“红线”,面对世上的种种疑惑,毫不犹豫说“不”!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感想

党的十九大用“8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对此都有比较充分的反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部著作中“现代化”作为关键词出现了60多次,“伟大复兴”出现50多次,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都是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展开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解决对策。这就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这一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载体。习近平同志这方面的文稿极为丰富,这部著作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设立了专题,并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着重抓改革落实。他强调,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一时期,围绕这一目标,习近平同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建军之本、强军之魂,着重阐述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等问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一时期,深刻阐发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尤为卓著,理论创新成果十分丰富。习近平同志着重阐述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问题。

对于怎样更好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的著作中都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同志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看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后,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论述,他善于引经据典、思想精辟深刻、鞭辟入里,并且结合他自己的经历谈了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和体会,语言生动,也非常接地气,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感染力。我结合自身工作,认真思考,得到以下心得体会:

一、在新时代下党员干部必须自我加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使命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因而,纪检监察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要有“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恪守职责、义无反顾。要心知敬畏、心存戒惧、严守底线,做到自身清政廉明,站得直、行得正、坐得稳,讲纪律守规矩,执纪就有大义凛然的底气,履职就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要切实增强履职本领,包括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纪本领、群众工作本领和狠抓落实的本领,适应新时代履职的要求,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二、在新时代下必须从严治党,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国家实行监察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工作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力量更聚焦。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纪检监察工作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必须强化监督、严格执纪、严肃问责。作为纪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针贯穿于工作实际,切实提高机遇意识、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干事热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工作和生活中带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三、在新时代下党员干部必须“知行合一”,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好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优秀思想。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有所为。纪检监察干部从事的是“得罪人”的事,但同时也是教育人、挽救人的工作,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既要敢于当“黑包公”,勇于与一切消极腐败行为作斗争,又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党规党纪宣传到位,入脑入心,不折不扣落实好执纪“四种形态”,在实际工作中勇于直面矛盾,敢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一股奋勇当先的冲劲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共同为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后感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踊跃订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能力,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理论学习对党员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提升理论学习水平,不妨也从“数、理、化”入手。

善用“数”字资源。近日,有平台连续推出“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项答题,党员群众们纷纷通过在线答题的形式,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成果,实时更新分数,加深了学习记忆理解,掀起了“比学赶超”式的浓厚学习氛围。从纸质书到数字屏幕,学习的形式在变,但是学习的本质不变。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数字化学习有着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做“技术小白”,在继承发扬传统学习方式优点的同时,也要善于使用数字信息化平台,通过在线答题、视频会议、网络直播等新方式,充分利用线上数字资源,丰富理论学习载体,不断扩展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强化“理”论支撑。理论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才能真正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原著原文是根和源,党员干部要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原文的学习研讨,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权威著作,要原原本本学习、原汁原味领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推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身解决困难、推动工作的能力。

坚持“化”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学习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用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理论学习融入实践,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找准切入点、找对路子,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理论解决难题,切实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该书将这79篇文献分为18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是建设生态文明,收入了谈话、讲话、贺信各一篇,在其他专题中涉及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等内容的文献还有10篇。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建设方针、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更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一大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谈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在谈到对人民的责任时,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的重要途径。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是务林人的神圣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他指出: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他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他在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和中央决策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他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根本措施和有效载体,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他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他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他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效益、环境损害等指标和实绩是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是新型政绩观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的有力举措。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中国人民不仅要建设好美丽中国,而且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亲自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做了题为“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演讲。他向与会者阐明: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他强调: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资源节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他在演讲中提出了4点愿景。在亚太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愿景中,他指出:单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增长不可持续,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用创新发掘增长动力,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把生态环境作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较多的十大领域之一,而且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他还把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作为第十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门说明。他指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他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他指出: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他阐述了国家行使所有权与行使监管权的区别: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他强调了山水林田湖的相互联系。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他在说明中最后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山河秀美是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生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把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既抓顶层设计,又抓督促落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增添了动力,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认真履行好第一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以最严格的监督、最有效的管理保护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内容涉及道路方向、理想信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依法治国、文化建设、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党的建设以及工作思路和方法等十二个重要方面。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这些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一批通俗易懂但又思想深邃的语言,如“为民担当”“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出真知”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无不体现着为民、务实、担当的思想,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理念。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执政理念,对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在我们有身边,现在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庸懒散贪”的现象。有的好人主义盛行,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只摆谱不弹琴,只吹哨不上场,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一心只想当太平官、省心官;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

“心底无私天地宽。”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担当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党员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

第一、涵养一心为公的正气。敢于担当,首先要出于公心,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一事当前,首先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而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前途。有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还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这更能体现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冲在改革发展的一线是勇于担当。

第二、永葆干事创业的锐气。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精神面貌好、思路方法新、干事劲头足,发展就快、变化就显著;作风因循守旧、遇事得过且过,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有敢为敢当的精神,有善做善成的本领,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总书记十分强调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要有“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钉钉子,得钉到点上,连敲七八下才能牢固。对大事、难事、要事,要拿出拼劲和韧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要“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对民众承诺了的事就要赶紧办,拟定了的计划目标就得马上干,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就应立即改,干就要干出样子,干出成效。三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有定力和胸襟,认定的事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因成就而张扬,不因挫折而气馁,不因见效慢而心浮气躁、迷失方向,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第三、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一个干部的担当、责任,最重要的是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还有许多难题需要_、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这都需要在党内大兴敢于担当之风,锤炼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的品格。

第四、夯实善打硬仗的底气。能力水平是担当的底气和根基。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既要有激情、有韧劲,更要办事管用。办事管用讲的就是要有能力、有水平。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注重实践培养,把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提升能力、锤炼意志的阶梯。只有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分为17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其中,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我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因此,我院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并通过选修课、举办讲座、参观古迹、社团活动等形式,学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要以学前教育和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为重点,编写中华优秀文化读物,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民族服饰和手工等作品,在《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并通过官网、微信、微博、微电影、广播站、橱窗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文本的,非文本的,还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呈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一方面,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我们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涵养文化自信。在专业建设中,我们要提炼精选一批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课堂教学;要开展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要加大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合作力度,推出一批合作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实习时,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诚实守信、吃苦肯干的人文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传播和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坚定文化自信,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