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力求提供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以下是一些高三教案的精选范文,期待大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借鉴和应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体味感恩之情,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
2、通过翻译课文,理顺思路,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ppt课件音频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是什么呢?(预设回答:《陈情表》)。
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可谓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见课件】。
1、听配乐朗读。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谈读课文的总体感受。
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相关知识简介】。
1、陈情的含义?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表:文体,属奏议类,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见课件】。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充分预习,自主答疑。
1、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陈”的目的:愿乞终养。
怎样陈情?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提出孝之大理。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见课件】。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以情动人。)。
知识整合:1、文言实虚词。
2、翻译句子1、学生读课文并分组朗读。要求:朗读整齐、声音洪亮、读音正确、断句清楚。
2、给优秀学生掌声。
3、学生完成相关提问及投影练习。
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2、了解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巩固相关字词及文言知识。
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究第一段】。
第一段陈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
祖母夙婴疾病)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目的:博得晋武帝的同情怜悯。【见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翻译文句,并质疑难懂字句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完成练习。背诵第一节。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测】。
【鉴赏第二、三段课文内容】。
讨论:李密先后被举荐或任命做什么?
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尔既须终养祖母,为何出仕伪朝?)。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处于忠与孝的矛盾中。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5、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体悟本文情感。
请轻声朗读课文,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
引导:“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
言表。
四、作品拓展。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五、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6.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记得那是十二月,当八十年代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进修。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提问尖钻古怪,几乎让他所有的学生领教过什么叫‘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这位教授点著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地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我坦诚地告诉先生,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了竖大拇指。
教授两手插入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看教授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那张脸,慢慢地说:“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
教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来自北京中国?”
窗外,雪花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种几乎凝固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位台湾同学。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连眼皮也不眨一下,冷冷地慢慢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室里响起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过来一句话:“您走遍中国了么?”“除台湾省外,先生。”“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我走遍了大陆,但我无法走过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先生。不过,待到海峡上搭起桥来,台湾与大陆连成一片的时候,我会‘走’到台湾去的,先生。”’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不笑,而是接过我的话头继续问:“您是否知道,邓小平先生打算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呢?”
“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不过目前,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暂时还不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未,目前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
教授挪了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光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站起身,离开讲台向我走来。我这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上讲台,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俩不约而同地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12.对话时,答问要机敏,要有针对性,也要注意双方的身份。试以文段中“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为例,说说“我”的答问好在哪里。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 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愿乞终养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帝:你们祖孙相依为命,一个恩重如山一个小道可嘉,你的孝心有所耳闻。你不去做官就太可惜了从以上的诉说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顾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这样他们祖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相依为命)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密现在是祖母唯一的感情支柱和生活依靠,他怎能对祖母置之不理呢。)
表演2帝:李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又蜀汉旧臣,我还是希望你能继续为国家效力李密臣何尝不想做宦达致人皇上一再委以重任,太守推举我为孝廉,刺史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掉了,没有赴命您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皇恩浩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皇上您,确实是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臣实在无法赴任,皇上,就答应臣的请求吧。
帝:大胆李密朕被你一次拒绝,看来你不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李密:进,去入朝为官,就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坚持不肯奉诏,便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李密狼狈不堪处于一种忠孝两难的境地。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帝:既然知恩,为何不图报呢?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
李密:(镇定自若)我之所以这样做,更主要的还是成全皇上您啊!:帝此话怎讲?李密皇上您一直推崇孝道,,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国策,就是要在全国营造人人恪守孝道的氛围,?我照顾祖母,正是按照您的旨意去做的,如果我弃祖母就高官,天下人不仅骂我,更会损害了皇上您的名声,动摇了我们圣朝的基业,那可是千古罪人啊!
我愿意活着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和家庭凄苦,突出祖孙二人的特殊关系,把对方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气氛中,引出祖母“躬亲抚养”的艰辛不易,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然后表明自己愿意奉诏,不是有意要违抗圣旨,但又以刘病日笃,自己处于狼狈境地,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又抬出晋武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晋武帝对他的怀疑。最后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融理于情,融情于事,以情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史书上记载:“。”让照顾祖母的任务,由地方官和李密一起分担。还感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从这惊人的效果中,可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3课时。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期功强近常在床蓐猥以微贱岂敢盘桓侥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六、训练巩固。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则把《陈情表》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板书“忠孝”二字)。
二、范背。(5分钟)。
三、生读。
同时注意寻找古今异义词,等待汇报交流。并划出文意不明白处以提问。(10分钟)。
学习活动:条理缜密的构思品读精粹的语言。
四、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奏章?(除臣洗马;愿乞终养)。
五、
1.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作者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境地。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尽孝)?能否对这种尽孝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尽忠)?能否对这种尽忠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可能司马氏王朝的猜疑,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提出“区区不能废远”的。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地帝的猜疑。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表意严密完整。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成语: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七、作品评价。
(一)通过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
1背诵全文。
2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3.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题解。
二、课文分析。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三、鉴赏要点。
1、逻辑严密。
2、章法多变。
四、作业 。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gzhenggongwen/30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