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不仅是教师的工作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我们可以从这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3、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了解《水浒传》。
1、(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2、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
(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1、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1、读课文第3 ~ 7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鲁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
(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重难点: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粗中有细。
听语言智勇双全。
……。
一、活动目标:
1、课前通过《激情燃烧桃花海》活动,让学生了解,各个桃花观赏点地理位置,能用简练的语言介绍给同学们。
2、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懂得桃花朵朵开的背后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4、把自己理想与为家乡做贡献的榜样结合起来,树立爱家乡,长大以后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个个桃花观赏点的景色特点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2、教师准备,学生看不到的补充资料。将学生的资料进行整合。
三、活动过程:
(一)、激情燃放桃花海。
1、4月的平谷,草长莺飞,春暖花开,22万亩桃花争奇斗艳,云蒸霞蔚,绵延百里。咱班同学在4月十九、二十号两天也走进了桃花海,加入到激情燃放桃花海活动中。
看同学们带回的照片。
出示:学生在桃花海中拍的照片。
渡:你是在哪看的桃花,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出示:平谷观赏桃花景点示意图。
2、生按电子地图,分别介绍观赏地点。并介绍相关的景区。
包括(小峪子村万亩桃花海亲近桃花、(车子向大华山镇小峪子村南驶去,这“桃花源”深处有更迷人的风景。沐浴着阵阵桃风,翩然坠入万亩“桃花海”。站在桃花海赏花区的观景台上,放眼俯视,你才觉得刚才看到的桃花果然只是一道小小的“开胃菜”。因为刚才都是在和桃树等高的地面平视,看到的只是有限的一株株的桃树和桃花。而欣赏桃花站在高处才最妙,一下子有了波澜壮阔的感觉,甚至可以感受到微风中层层桃花海浪袭来,难怪这里叫做“桃花海”呢。看着看着,慢慢地觉得好像自己已经被卷进这波涛汹涌的桃花海了,周围全是桃花,似乎都可以听见桃花的呼吸,吸纳着天地之灵气,吐露着芬芳。
小金山登高远眺桃花、(位于大华山镇前北宫村南的小金山,在静怡的眼里,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耸立于万亩桃花海中十分富有灵性的“小岛”。峰顶建有观景亭,是平谷花海全景最佳观赏处之一。站在山顶放眼望去,皆是热闹的花海。喜欢摄影的静怡最中意的桃花观赏区就是这里,因为这里的高度比“桃花源”、“桃花海”观景台的位置都高得多,最能尽兴地欣赏到那铺天盖地的桃海,当然更能拍出满意的片子了。)。
穿越百里桃花走廊观赏桃花,
挂甲峪新农村赏桃花,
泉水峪喝泉水赏桃花,
西峪水库戏水赏桃花。
老象峰登高赏桃花。
小结:
难怪平谷区宣传部副部长沈大军表示,只要走进平谷的山水间,无论是在那里,百里桃花总与游人相伴;漫步在田埂小径间,徜徉于花海之中,游客自己也成了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将充分体会到与桃花亲密接触的快乐。
(二)、桃花红。
1、领略桃花节带来的好处。
让我们回忆一下,在桃花节上,还有哪些事物象桃花一样热闹?
(卖东西的,农家院)。
你看到当地的人都卖什么?受欢迎吗?
估计:野菜。
粗粮。
大棚桃、草莓、火龙果(视频)。
工艺品:鞋垫、中国结、桃木剑。(视频)。
大家用完整话谈体会。
小结:
出示:直接收入的数字。
全年旅游人数680多万人桃花节旅游人数80余万人。
总收入达到5亿元2563.32万元。
4.19日。
一天一家接待游客人数一家约收入华山地区共有农家院数总收入。
农家院。
估计:1、让更多的人认识平谷,了解平谷。扩大知名度。
2、招商引资。
过渡:到那时,我们就能自豪的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美丽的家乡。
播放桃花节的相片,配音,
(三)、桃花解人语。
今年的桃花,因北京奥运气氛的日益浓烈而更加娇艳美丽。
为了迎奥运,今年平谷区实施了“四十万人齐参与,文明整洁迎奥运”的行动,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多项迎奥运活动。呈现在各位游人面前的是美丽的桃花海,优美的环境。置身其中,不禁想到很多人,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的桃园默默地奉献着,为家乡的建设做着自己的努力。
小小桃花能读懂人的语言,他此时会将微笑送给谁?
写一写,结合自己的理想将此时的桃花笑脸送给你觉得和桃花一样美的人,让他传达你深深的敬意。
估计:农民、教师、修路的人、捐资助学的人、科技人员。。。。。。
每颗桃树多有开花的心,只要它聚集足够的能量,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就像我们的家乡,有了各行各业建设者,万亩桃园就会浩气长存;就像同学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不断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篇课文是根据《水浒传》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庄》改编的。讲述了花和尚鲁智深在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因天色已晚,便借宿桃花庄刘太公家。听闻桃花山上打家劫舍的大王要强逼刘太公小女成亲,便灵机一动,躲进新娘房间,假冒新娘,待那大王揭开床帐时,鲁智深拳脚相加,只打得那恶人乱叫。鲁智深既惩治了恶人,又保护了刘太公的小女,是一个身手不凡而又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细细研读了教材、教学参考书、还阅读了《水浒传》的相关章节,上网了解了鲁智深与李逵、张飞得不同之处。围绕这节课,我们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老师们严密的思维;在教法设计中,我学习了老师们以生为本的理念。从第一次写教案到上课,我修改了7次教案。备课如同抽丝剥茧,要一步一步地深入到文字的内部,教学的层次才会越来越清晰,教学的效率才会越来越高。
一、抓住主线,理清思路,升化主题。
课堂教学以问题“鲁智深是怎么知道刘太公家有不平事的”开始,然后研读“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学习,引领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探究性地阅读文本,揣摩鲁智深的内心世界,逐步了解鲁智深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士,最后升华学生对“侠”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行侠不是简单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不仅要有勇,还要有谋,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和保护受难的弱者。
反思:以故事的情节发展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习,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循序渐进地深入鲁智深内心,逐步树立一个智勇双全的侠士形象。
二、抓住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
这篇课文看似没有一处对主要人物鲁智深的内心描写,却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这都归功于作者精炼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鲁智深的侠士形象。难点是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学习作者简练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然而,这些句子散落在文章当中,怎样抓住突破口精讲精练呢?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时,确定了重点理解的句子,并通过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效率更高。
学习课文3-7自然段,探究“鲁智深是怎么知道刘太公家有不平事的”的时候,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鲁智深的语言来体会他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揣摩人心,是个有谋略的人。这个部分由五句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我重点教学两句:
1、智深听了,想了想说:“既然这样,我倒有个办法,保管叫他回心转意,不再娶你的女儿。我在五台山学过如何劝人,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能把他说动。今晚叫你女儿藏起来,我到你女儿房里去劝他。在这一句话中扣住“想了想”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想什么,从而弄明白鲁智深其实是看出了刘太公的`难处,想到了刘太公的顾虑,找了这个借口让刘太公放心地接受他的帮助。
2、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在这句话中扣住“故意”引导学生思考鲁智深为什么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他是看出了刘太公不愿意说而用这种方式诱导刘太公把话说出来。
学习8-11自然段,探究“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鲁智深动作的词感受鲁智深的身手不凡,嫉恶如仇。此处,我重点进行教学的有3句话:
1、等那大王揭开床帐,探进头来,智深趁势揪住他的头巾,一把便拖下床来。这句话中引导学生从一揪一拖中感受鲁智深对恶霸的毫不留情,身手敏捷。
2、灯光中,只见一个胖大和尚,骑着大王在床边打。这句话中体会一个“骑”字,从中想象鲁智深的英雄之举,恶霸的狼狈不堪。
3、为首的喽啰大叫一声:“赶快救大王!”却不及智深反应快,挥了禅杖就打了出来。这句话从“挥”体会鲁智深以寡敌众的那种无畏的精神,武艺的高超。
反思:抓住重点词句,前迁后连,联系上下文学习课文中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难点,又引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把文本读进去,说出来,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40分钟的课堂更有效率。
虽然教学设计过程时比较扎实了,但是在执教的过程中,我还不善于机智地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因势利导,课堂评价简单肤浅,因此课堂上老师“教”的成分还是比较重。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要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课堂上更多的关注学情,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点拨,更精炼的评价。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陶渊明。
“美”“乐”“奇”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3、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了解《水浒传》。
教学设计: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三、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鲁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
(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四、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1、观察制作好的立体桃花,尝试用剪好的花瓣、将两片花瓣对折、撕掉双面胶贴出立体的桃花。
2、能够根据儿歌提示将两片花瓣对折,撕掉双面胶背靠背贴在一起。
3、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尝试用剪好的花瓣、将两片花瓣对折、撕掉双面胶贴出立体桃花。
根据儿歌提示将两片花瓣对折,撕掉双面胶背靠背在一起。
桃花图片、美术材料(剪好的桃花,画好的树枝图片)。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教师:“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迎春花开了,梨花开了。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猜猜它是谁?”
二、出示图片、师幼共同欣赏。
1、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教师:“我们看看桃花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你们看看桃花长在那个地方?“。
3、教师:桃花长在树枝上,它是由五瓣花瓣组成。
4、教师小结:桃花是粉红色的,它是由五瓣花瓣组成的。桃花可漂亮了,今天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来做立体的桃花。
三、教师示范对折步骤。
1、教师出示剪好的桃花,边唱儿歌边示范。
教师:“小花瓣,拍拍手,捏捏小后背,1、2、3、4、5飞到树枝上,我要给我的好朋友留个位置,我们忘了什么呀?是不是还没有把双面胶撕掉。
2、请个别幼儿尝试对折花瓣,让幼儿进一步熟悉儿歌。
3、教师出示做好的桃花,请幼儿观察画中的桃花怎么了?(好朋友没有紧紧的靠在一起,它没有好朋友)。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在贴桃花之前要先撕掉双面胶。好朋友要背靠背紧紧的靠在一起。
五、活动结束。
教师:“哇,小朋友做的桃花太漂亮了,我们把它展示出去,和大家一起分享。放学爸爸妈妈来接你,你可以爸爸妈妈欣赏你的作品。告诉爸爸妈妈你是怎么做出这么漂亮的桃花的。
1.能观察桃花的颜色和特征。
2.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活动场地-桃树林。
2.《幼儿画册》(第三册p17)。
一、欣赏桃树林。
老师和幼儿一起来到桃树林,说说桃树、桃花的名称,感受桃树的美丽。引导幼儿从远处观看,再走近观看。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陈彩霞。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哲理散文,作者从种树人怎样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事实和与种树人的交谈中获得启迪,感悟人才成长的规律。从生活小事入手,洞见人生智慧,是林清玄作品的基本特点。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充分地读。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美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或选择合作伙伴自由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获得情感的愉悦。
【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
二、深入地悟。
(一)对种树人言行的悟。
1.悟种树人浇水事实。
“树苗种下以后,……有时水浇得少。”
(指导要点:从时间不定、浇水量不定体会种树人浇水的没有规律。)。
2.悟种树人如此浇水的道理。
“种树不是种菜种稻子,……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也是风一吹就倒了。”
(指导要点:种树人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不定期定量浇水是模仿老天爷的下雨,是给树苗一个和自然相似的生长环境,对树苗生长有很大的好处。二是说假如定期定量给树苗浇水,会带来什么后果。以上两点都要引导学生感悟,要让学生明白两层意思表达同一个思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无规律浇水的科学性。)。
(二)对“我”所思所悟的悟。
1.“我”对种树人浇水行为的疑惑。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会知道会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会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指导要点: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没读到这篇课文,也没看到有人这么给树浇水,自己会怎么想?从而明白作者的疑惑。)。
2.“我”对在不确定中生活的感悟。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到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要点:1.联系到“树”:浇水无规律,树根扎得深。2.引申到人: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独立自主的心。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什么是“生活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生活有什么好处。如学习中的不顺利,遇到难题自己做,能提高做题能力,如果一遇到难题就有人讲解,那么再遇到没做过的题型就做不出来;工作中的不顺利,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增长才干,假如别人给创造好各种条件,一有困难就有人帮忙,就不可能磨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率地说。
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怎样想就怎样说,直率地说,不隐瞒自己的想法,不怕说错。
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下面的话题说,老师给予指点: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希望学校或家庭用什么方式教育你?
3.当你今后走上社会,可能会遇到什么挑战?如何提前做好准备?
1、尝试用吹画的方法,吹出桃树的树干和树枝,用棉签点出桃花。
2、能大胆作画体验其中的乐趣。
桃花景色图片、棕色、粉红色颜料、白纸、毛笔、棉签、报纸、范例、投影仪、抹布。
一、出示桃花景色图,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桃花,引导幼儿观察桃花的结构、形状、颜色。
(1)教师:“春天来了,桃花露出了美丽的笑脸,你看它长在哪里,是什们样子的呀?”
幼儿:“长在棕色的树枝上,每朵花有圆圆的、粉红色的花瓣,它有五个花瓣围起来的而且紧紧地挨在一起。开得很漂亮。”
二、引导幼儿学习吹画和用棉签点画的方法。
(1)教师:“今天老师把这么漂亮的桃花画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出示并分析范例:“这棵桃树的树干和树枝是用棕色颜料吹出来的,然后,再用棉签蘸粉红色颜色点上桃花。”
(3)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吹画桃花的树干和树枝的方法以及点画桃花的方法:
(4)先用毛笔蘸上棕色颜料,点一点在纸的下半部分的适当位置,对着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左或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状。
(5)吹好树枝后用棉签蘸上粉红色颜料,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点画桃花的花瓣。点画的时候要先看好位置,花瓣要均匀的排成一个圆。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小朋友想不想也画出这么漂亮的桃花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做吧。”
(2)教师:“先用棕色颜料吹画桃花的树干,再用棉签点画桃花,注意不要把颜料弄在身上。”
(3)教师:“先用毛笔蘸颜料注意不要弄到手上,吹画时注意不要吹到衣服上,毛笔用好后放在抹布上,棉签用好后放在颜料盘里。”
四、展示全班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同伴作品,教师评价,结束活动。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一)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2课时
cai.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自学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的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6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初步感受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鲁智深图片,看到这个人的图片,你有怎样的印象?
2、介绍〈〈水浒传〉〉,并介绍小说中的人物鲁智深。
3、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根据小说的第四回改编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认读词语。
2、理请小说的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反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鲁智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的途中,因天色已晚,决定借宿桃花庄。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鲁智深了解到刘太公的小女被恶人强逼成亲的事后,决定帮助他们。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鲁智深假扮新娘,痛打山大王。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鲁智深痛打山大王,吓跑喽罗,解除了刘太公心头的烦恼。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课文介绍和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智深一路上不投寺庙,只住客店。?
2、交流读书感受。
3、师读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4、鲁智深是怎样在桃花庄行侠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3、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了解《水浒传》。
教学设计: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1、(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2、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
(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三、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鲁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
(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四、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目标2、3。
目标2、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a、美好b、吉祥c、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
(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a、与外界隔绝之地。
b、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
(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
(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
(3)小结过渡:
——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
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陶渊明。
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君契。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隔
和——绝境——精神。
幻
千古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种树人,来揭开心中的疑惑。
课件展示(种树人的奇怪表现)。
1、当我们见到种树人的奇怪表现时,相信你的心头一定涌出了很多的想法和问题,请你大胆地说出来?(生答)。
2、看来我们的心中有着和作者一样的困惑。作者是怎样问种树人的呢?(用疑惑的语气读)。
课件出示(作者的问话)。
思考:语重心长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种树人你好,请问应该什么时间来浇水呢?谢谢你,请坐。
种树人你好,请问应该多久来浇一次水呢?
种树人你好,我想问一下,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这个“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种树人,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新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看来同学们都是合格的种树人。我们都理解了种树人的良苦用心,种树人的用意是什么?(板书;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更何况育人呢?种树人的'一番话,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问,而且使我们悟出了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课件出示)。
谁来读一读这段饱含激情的文字。齐读。
生活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呢?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学生谈感悟)。
你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而桃花心木有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课件出示)。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以“桃花心木”为题,作者仅仅写的是桃花心木吗?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就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希望同学们都像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才。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教学改进与随记。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理想的社会情感的寄托。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gzhenggongwen/29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