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评估和反馈措施。这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郑光程。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并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二、整体感知。
《琵琶行》就是诗人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写的一首抒情气氛很浓的叙事诗。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作者借叙写琵琶女的娴熟弹奏、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抒发自己受迁遭贬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请同学们打开书,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2.放琵琶音乐磁带,教师声情并茂朗诵全文。再学生朗读,加深整体感知。(朗读将在授课中多项进行)。
3.提出问题,同学分析思考。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特征变化。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阻塞压抑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4)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你认为呢?(研读序及全诗)。
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5)诗中对景物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枫叶荻花、瑟瑟秋风、茫茫江月——渲染气氛,突出人物。
4.归纳。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总结、扩展。
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平易,音节和谐婉转。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乃至国外都传诵着他的诗篇,影响非常大,后来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
5.布置作业。
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思考: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骤。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b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齐读小序。
2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特点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清脆急促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欢快无比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家住京城。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红极一时。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欢乐奢华春风得意才华横溢连续升迁。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孤苦寂寞苦闷无聊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今。
琵琶女红极一时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被贬沦落。
白居易得志升迁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孤独苦闷。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生:不能。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生同:泪。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
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1课时。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京城——九江貌美——色衰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
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健康——卧病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1齐读小序。
2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特点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1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浊杂轻细清脆急促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欢快无比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习状态。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生:木兰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
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
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
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
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琵琶女出场前,白居易在干什么?
生:送别客人。
师:当时作者的心态?
生:惨将别。
生:一位弹琵琶技艺很高超的女子,琵琶艺术家。
师:艺术家,很高的评价。哪里看出来?
生:第一节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很迷人,有感染力。忽闻写出声音的神秘。
师:从侧面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好。
生:这是一位心理很矛盾,有自尊的琵琶女。她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凤姐的开场白是。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好记性,假如老师把这句台词放在琵琶女身上,你认为恰当吗?(学生模仿)。
生:不行,太粗野,太泼辣。不符合琵琶女的个性,
师:琵琶女是容易受伤的女人,好,我们把琵琶女的出场的动作模仿一遍,我们拿课本做道具琵琶。(学生上台模仿、学生评论)。
师:这几位同学扮演的琵琶女的出场,让老师想起了三个字“不要脸”,脸和面有区别吗?怎样是半遮面?(老师模仿,学生评论)。
生:琵琶女的出场侧身出来的,心理很矛盾,见还是不见,是个问题。
生:在晚上,孤单的女子和陌生的男子相见,多有不便,古代男女授受不轻。
师:但最终还是见了。这又是为何呢?犹抱琵琶的犹怎么理解,不抱琵琶可以吗?
生:白居易的诚心打动了这位女子,把船移过去,还发出邀请。再一次摆上酒席,感情很真挚。
生:不抱琵琶不行,那就不是琵琶女了,琵琶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特征。一出场,我们看到的就是琵琶。
生:可能在这位女子的心中,琵琶是最重要的艺术。
生:可怜。有过幸福。
师:是怎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
生:才华出众,十三岁就成为琵琶高手。
师:除了才华出众还有。
生:相貌出众。
师:色艺双全啊。相当于现在的当红的影视明星,歌星。诗歌怎样叙述当时这位女子的幸福甚至有些疯狂的生活。(学生朗读)。
生:名属教坊第一部,演奏水平很高。这些都是正面的写。
师:侧面写的是。
生:演奏水平让音乐教师折服,美丽的自己被其他的女子嫉妒。这些是侧面写色艺双绝。
师:还有吗。
生:演奏时的盛况,十分的壮观,歌迷为之癫狂。
师:这些五陵少年是当时的音乐发烧友,哦,谁是五陵年少。
生:就是唐代的富二代,官二代,争先恐后的送鲜花,送丝绸。
师:当时琵琶女有地位,有名气,有吃、有穿,有歌迷。为何要这样写的如此的灿烂呢?
生:跟后面做对比。
师:说具体些。
生:少年得意风光,而年老沦落色衰。
生:年轻时门庭若市,现在门前冷落。年轻时快乐欢笑,现在独自哭泣。
师:老师有个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为何不趁年轻的时候嫁人呢?寻找自己的幸福?(学生沉思)。
师:或者说那些五陵年少对年轻的琵琶女的追逐出于怎样的心态?
生:完全就是因为相貌好,不是因为演奏水平高。
生:艺术一般来说年龄大了,水平越高,而琵琶女年龄大了却受到冷落,正说明当时的富二代不是真正的欣赏琵琶女的艺术。
生: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琵琶女嫁给商人也是迫不得已的。女人吗,总要嫁人的。
生:而商人根本不懂艺术,就懂茶叶。
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形象,琵琶女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或者说她的悲剧有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
生:在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处于被人玩弄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位。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子的相貌,而不是才华。这就是悲剧。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年老了就不值钱了。
师: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女子从辉煌写到沦落,从明星沦落草根。
师:这样一位女子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感叹。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是《琵琶行》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你怎样理解这句经典。
生:只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才有如此的感叹。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朗读课文第四节(生朗读)。
生:这是一位生活不得志的生病的诗人,他告别京城,来到浔阳。
生:说的好听些是告辞,其实就是被人赶出来的,混不下去了。心情很不爽。
生:这是一位喜欢音乐的诗人。但是这个地方没有音乐。
师:是没有音乐吗?音乐有没有?
生:有。
生:而诗人需要的是,用文中的换来回答。
生:丝竹。
师:这是借代。是怎样的音乐。
生:很高雅的,很古典,有艺术享受的。
师:而此地的音乐是。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都是很凄凉的声音,和白居易的心境有关。
生:还有山歌与村笛。
师:山歌和村笛很好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怎么会难为听,并且是呕哑嘲哳难为听。
生:在白居易看来,山歌与村笛是很低级的音乐,是不入流的,人家是大城市来的贵族。
生:也说明了白居易的贵族意识很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当然,我们不能对古人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把白居易看作焦裕禄式的和人们打成一片的好干部。但至少白居易和琵琶女可以打成一片,引起共鸣。一方面由于类似的生活经历,由人生的辉煌沦落为落魄,还有一方面是相同的爱好,对音乐的兴趣。可谓说真正的知音。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正是向知音致敬,向音乐致敬,向人世间的美好的感情致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一定有知己。所以在唐代时,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曲。哀怨绵绵的琵琶曲,千百年来让人叹惋。这就是艺术的不朽,也是诗人的伟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教学过程;
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gzhenggongwen/23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