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专业20篇)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专业20篇)



行政人员需要关注各种政策法规和行政规章,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和规定。行政工作总结范文汇集了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写作风格,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院校行政管理建设的思考论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行政管理时虽然采取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将不利于今后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下面我们将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处理措施,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一)管理人员信息素质不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如果管理专业素质不高就不利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传统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匮乏和信息能力不高。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许多管理人员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现代化信息处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这样就会导致管理质量下降。信息技术和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导致许多管理人员不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也不懂得如何去应用这样的技术,从而会导致信息整合水平的下降,不利于高校整个管理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大量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对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处理,最终能够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二)行政管理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做好统一规划,这样可以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的良好发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化建设不科学,导致信息管理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没有全面的规划和指导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处理,使得信息资源的协调性下降,不利于实现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不利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在信息处理时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部门之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许多部门都各自为政,每个部门之间只进行自身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重复开发,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各部门之间往往难以兼容,信息交流通道不畅,无法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优势。第二,高职院校信息化系统建设周期相对比较长,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导致出现新旧系统共存,而新旧系统之间的各种差异,会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降低信息处理效率,不利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三)缺少强有力的牵头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行政信息管理系统覆盖面比较广泛,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改革,同时还是一项管理上的升级。通过设立或指定一个强有力的负责统一协调的管理部门,可以有效减少管理中的失误,实现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由于改革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不够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充足,使得管理质量下降,不符合实际管理的要求;而且实际管理中还缺少相应的管理部门,不能够有效的将各个部门进行统一规划,无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管理人员掌握不了足够的管理信息。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信息管理人员的领导工作,不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四)信息传输速度慢由于机制不健全,在目前的信息化行政管理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受到限制,使得管理人员管理质量下降,管理责任意识不足。长期在这样的`状况下会影响到高职院校信息传播的质量,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变慢。在高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和指令自上而下逐级传递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平行部门不接受彼此之间的指令,这样就会导致信息处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到处理的效率。而且在这样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当,导致许多管理信息不能够及时被处理,信息交叉处理和重复处理的现象比较多,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变慢,不利于今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五)部门之间合作较少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过于强调分工,从而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相互之间比较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和现象,办事情时不能够一气呵成,必须要分为几个部门或者几个阶段去办,使得行政管理效率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大降低。各部门之间和合作相对比较少,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导致问题长期的挤压,最终会不利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质量。

(一)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行政管理质量。首先,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意识,从自身管理方法入手,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保证信息处理的能力,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其次,信息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善于利用信息系统来发现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找到高职院校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矛盾。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能力,为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环境。第三,高校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处理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管理人员也要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工作中本着育人管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二)加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高校行政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要不断加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的质量。在实际的管理建设中,信息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校园内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结合校园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与自身相配套的行政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管理的需求,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还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教学需求,让更多的师生能够应用到学习中去,找到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减少对管理资源的浪费。规范化和统一化的管理技术,可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实际需求,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还要本着发展的眼光和全局观念出发,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让学校师生可以参与到管理中来,发现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工作上的调整,增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质量。(三)明确牵头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在进行行政管理时应该要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管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可以有效推动信息化建设,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分工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管理的质量。同时在信息化建设中还需要坚持“一把手”原则,即在主管领导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组织好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事务,实现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四)创新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相应的管理手段,是管理能够涉及到各个行政部门,真正做到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信息化系统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还要探索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让更多管理人员能够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人员要想实现创新,还要结合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总结管理中的问题,增强管理人员和师生之前的联系,为校园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五)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管理人员要积极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好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为今后行政部门之间的管理奠定基础。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可以减少管理问题的出现,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有效地减少管理问题。(六)提升网络安全性高职院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行政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要想保证其工作质量,就要提升网络安全性。首先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相关人员行为的规范,做好管理工作,减少管理中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管理中。其次,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管理,推动校园数字化建设,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防备工作,对相应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确保数据的安全,降低信息数据运行的风险。

三、总结。

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高校竞争日趋激烈,而高职院校在教育系统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其手段之一“信息化建设”也显得更加迫切。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开展,注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行政管理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中的风险。同时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也可以降低管理负担,提升信息管理效率,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本文来自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杂志。《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马燕霞单位: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浅析对当前高职院校篮球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教学中,首先应深入调查,认真了解学生的状况;其次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第三要注重教与学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团结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篮球运动是一项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的运动项目之一,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踊跃参与,因而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篮球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同时,认识和理解该项目的基本知识,学习和运用基本技能、战术,培养从事该项运动的浓厚兴趣。那么,如何使篮球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学思想和贯彻落实,如何将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篮球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机的融合到教育实践中,应是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篮球教学课堂中,应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新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教学,以此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的目的。

一、深入调查,认真了解学生的状况。

由于篮球课是一项热门的课程,其特点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学习积极性高。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认真调查,了解掌控一手资料,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又要让学生学有可得,终身受益,所以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多下功夫。大多数人认为,上篮球课很简单,不用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打球就行了。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篮球课和其他的课程一样也是要教授运动知识、体能训练的课,每节都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

二、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可教学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具体动作要领,并能预估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方法,同时还要掌握可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其重点、难点设计的辅助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难点。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可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与才干。

三、教与学相互促进。

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多面复杂,规范性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必须选择好适合学生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篮球课人数多,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差异大,有时还出现男女同班教学,如果所学内容相同,练习方法和手段相同,就会让有些人觉得无所事事,有些则感到力不从心,对学习有一定的压力。所以要将预先研究分析的学生分成2—3组,根据不同的组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实现分组教学,对有一定基础动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学中要强化动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为主;对那些基础较差的或根本没基础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应以基础为主,从熟悉球性开始,传球、运球、投篮等各项技术,精雕细凿,循序渐进。从一开始就重点强化动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以免形成错误动作难以纠正。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重点、要以求精,求实为主,是不是实用,是不是符合战术需要,是不是与下一个动作有机的衔接,这样的要求使得学生在练习时形成和培养了一定的战术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要先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要注重把提高篮球技术水平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充实性、文化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教学氛围,更新篮球课的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大学生玩得高兴,练得有趣就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篮球课上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大学生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既有苦和累的磨砺,也有轻松快乐和满足,只要在其中既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当然,玩要有一定的章法,更要有新意,是大学生所乐意接受参与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完成教学任务与游戏、娱乐和一些常规的教学内容及形式结合起来,教师要动脑筋,大胆创新,给大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想要想要练想参与的意愿,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篮球课学习活动中。在篮球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与教材,学生特点,动作及技能形成不同的阶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而创造性的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篮球课的教学不仅要教授篮球技术,不应把篮球理论知识,技术运用,裁判的规则及当前世界篮球最新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师要知识全面,不仅要了解国内cba,cuba联赛情况,还要了解nba联赛,世界杯等重要赛事。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不一、追赶时尚、猎奇心强,常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满意,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大学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掌握篮球技术动作,更多的倾向于全面素质的发展,如做人、做事。教师的职责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的篮球技术及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育人”。而学生要端正思想,看清自己,要学到真本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道怎样去打篮球”的大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多做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心理生理及技战水平等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篮球课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篮球运动的精神要素,丰富和发展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身心素质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诱导和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技术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单一技术教学的原点,而是能把在游戏中安排技术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思考点。在学生篮球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的积极引导,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开拓思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不断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提高,让学生懂篮球、爱篮球、会篮球、更会做人,这才是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卫家宏.陈述运动—篮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民治.陈述运动—篮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浅析对当前高职院校篮球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本来应该围绕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发挥引导和梳理的作用,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更加顺畅和高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办学目标。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通常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权力较为集中,学校决策也是自上而下的,此种行政化的管理导致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不少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渗透着传统的政府部门科层制思想,侵染着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官本位现象非常严重,一所学校俨然像一所小衙门,等级森严,官味浓郁,校长、院长、处长、科长行政职位包含很浓的官僚意味。很多学校的最高领导校长、书记,俨然就是一个“小诸侯”,决策一言九鼎,开会一言堂,一个系主任往往在系里也俨然就是一方霸主,教授副教授都只是系主任这个行政领导的棋子,资源大都被这些行政领导所控制,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资源往往都是向这些领导讨、要、等,没有一些自主权。并且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机构众多,官员林立,比如一个三四千学生的高职学校,要配七八个院级领导,加上校办、教务、人事、科研、学工等等行政处室领导,各类行政级别的官员就有好几十人,甚至近百人,设立正处长、副处长、正科长、副科长、正主任、副主任、党总支正书记、副书记等等各种官职头衔,学校里充满着某某长、某某书记的称谓。更有甚者,有些小的机构往往就几个人,甚至就两三个人,却有正副处长或正副书记,真正办事的只有一两个人。而这些部门这些人一旦有了这些官衔,往往就会有高高在上的官员思想,不会亲自动手去做具体事情,总是想着挥挥手指挥别人去干,哪怕职员只有一两个,因为受着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觉得当领导就应该有所谓领导的作派。最为重要一点就是,学校这些行政领导,有时候严重侵占了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本来可以用来改善教学和科研的资金,他们可能会巧立名目用于行政开支或其他开销。网上有报道说一个高校的后勤处长占有的学校资源远远高于很多教授所拥有的用于科研和教学的资源,由于行政的干涉和侵占,使得很多高校的资源偏离了教学和科研的原始目的,造成高校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滞着学校的教科研的发展。

2.1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科学,高职院校一些主要的行政管理部门各学校基本都差不多,但有一些组织部门的设置随意性就比较大,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会相应地设置一些管理机构,有时候为了应付学校的一个应激性事务,学校党委会一开,就产生一个新的职能部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校为了分流引进人员,巧立部门,任设岗位,所以造成很多高校除去教务、学工、人事等主要的职能部门之外,各高校又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行政机构单位,很多机构,功能性并不是很强,有时可能对其它职能部门形成职能障碍。有些院校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设置过于细化,导致的结果就是行政机构非常臃肿,行政人员的队伍和整个师生队伍的配比不够合理,这些职能部门中有些部门工作职责轻,工作内容少,工作方向不明确,于是工作的时效性和紧迫性明显不够,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2.2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的行政管理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都是按照政府部门的行政模式设置行政级别,有着很强的科层制特点,领导与老师之间如传统的官民之间关系,工作中以行政命令和指令为主,与高等学校教育有点不太相符,偏离了高校以学术自由为主体的管理轨道。这种行政化的管理容易使行政权力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的普通教师和工作人员没有参与管理的决策权,学校的很多事务基本上由行政领导决定,其他人员都只能被动顺从,从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由于学校中行政权力的地位非常高,学校的所有事务都或多或少受到行政机构的干预,行政部门的定位也很容易出现偏差,这些部门将自己放在管理者与领导者的位置上,忽略了行政管理工作服务性特点,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与普通教职员工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开展。

2.3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确。

由于管理部门林立,管理职能相互之间就有交叉和重叠,有的部门职能定位模糊,职能定位不准确,师生员工有时为一件小事跑几个部门,互相推诿,难以界定。有时又出现同一件事,又有不同的部门在管着,而要求又不同,出现不知是谁做主的情况。

2.4管理专业化水平有限。

其实,管理是一门学问,行政管理,尤其是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它要求要有专门化的管理队伍,要有合乎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管理规程,也就是要有专门化的管理水平。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进入门槛比较低,专业化水平有限。很多时候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岗位成了解决就业的平台,各种专业,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有些学校还解决了很多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甚至有些退伍转业的军人还担任一些部门的领导职务。真正有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寥寥无几,这样的行政管理的队伍很难说有专业化的行政管理水平。

2.5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考核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考核水平上,考核标准过于泛化,考核方式也是敷衍了事,考核等级就是合格、优秀几类,激励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些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考核成了行政人员人际关系的考量,基本没有实质性的考核意义,调动不了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因为考核的失公正性,严重阻滞了行政管理队伍的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院校行政管理建设的思考论文

xx高职院校是广东省一所全日制普通公办院校,本文以该职业院校为例,分析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和专业结构。该职业院校共有101名行政管理人员(含图书馆人员),以本科及专科学历为主,占全部行政管理人员的81.19%,该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职称主要以中级和初级为主,副高和正高职称行政管理人员较少。而且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渠道不清晰,职称为副教授或教授的行政管理人员多是从教师岗调到行政管理岗,现在很多学院不允许行政管理人员申请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列的职称,但是对于申报研究系列的职称又缺乏相应的指导和支持,这导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未来职称发展存在迷茫。该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以40岁以上中年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占63.36%,年轻行政管理人员较少,一方面行政人员管理经验较丰富;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行政人员官僚气息较重,不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该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较多样,但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方面背景的人员较少,因此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学、人际沟通、公文写作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二)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

高职院校没有规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工作结果的好与不好难以比较。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将工作不出大差错作为对待自己工作的要求,没有动力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不明确的工作标准必然导致不完善的考评制度。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容易使行政管理人员养成“不干不错,多干多错”等明哲保身的'消极习惯,他们往往注重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很少甚至不会主动考虑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提高效率。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重经验管理,轻科学管理。行政管理人员常常抱怨每天忙碌不已,但却感觉没有什么收获,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首先行政人员每天忙于应付日常琐碎的工作内容,却对每天每周每学期的工作缺乏计划和总结反思;其次行政人员每天陷入琐事急事之中,对于事情不区分轻重缓急,常常导致每天一直忙于处理紧急而不重要的事,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没有有效完成,时间管理意识和方法有待提高。

(三)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及个人持续学习滞后。

目前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总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理论、政策的探讨。面向教师的培训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及下企业实践,培训类型及内容均很广泛,而作为要求具备会说、会写、会沟通、会操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却缺乏相应的专门的系统化的培训,如公文写作能力培训、文件归类能力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等。即使一些学校不定期开展了校内培训工作,但也往往是不分类别和层次的粗枝大叶式,理论宣讲太多,务虚太多。不能结合实际,不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抑制了其专业化的发展。首先是缺乏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工作后忽视自我的成长和提高,缺乏用发展的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工作对人的要求;其次是由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处在相对稳定和安逸的坏境,缺乏内外部竞争,使得行政人员的危机意识较弱,没有压力和动力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行政人员中一般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被家事所累,没有精力和时间为自己充电。

(一)优化学历、职称结构,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学历和职称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对于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首先,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政人员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鼓励部分优秀行政人员有计划地提高学历,攻读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关的专业,同时提高引进的行政人员的学历要求;其次,明确的职称晋升渠道有助于行政人员不断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明晰行政人员的职称晋升渠道,对行政人员职称申报给予详细的指导和支持;最后促进年轻行政人员的快速成长,实施“老带新”的助青成长政策,促使年轻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法;同时增强“老”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和理念,要清醒意识到自己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而不是管制他们。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善考评制度。

制度建设是行政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石,行政人员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引导和保障。高校行政管理作为一种职业,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高职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在岗前进行系统培训,修完规定的课程或获得相应学分,考试通过后才可获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评价出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高职各行政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务特点,制定较为详细的、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改善行政人员考核层次过于简单的问题,加大考核结果的区分度和影响力。过程评价要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行政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公平公正的考评制度,促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得到认可,使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脱引而出。

(三)加强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训应有计划性、系统性、目标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必须结合高校资源条件和管理人员素质基础,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第二,培训内容多样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培训内容还应涉及公文写作、文件归档、管理方法、礼仪知识和人际沟通等多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第三,培训形式丰富化。培训形式应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进行相应调整,尽量采取讲座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游戏等的方式,使学员参与培训过程。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学习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人员为自己的工作确定长远的和近期的目标,远离安逸区,规划每天的工作,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时间管理方法的学习,学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干扰,改善拖沓的坏习惯,赋予工作任务优先级,制定周密计划等等。行政管理人员应注意从知识、能力等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水平,提升自身核心价值和专业化水准。

浅析对当前高职院校篮球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社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能力过硬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也是企业争抢的对象。作为高校,更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之一,所有的教学围绕着逻辑推理和命题演练展开,培养学生传统数学能力的同时,加注素质教育的新方法,让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一、引言。

现在学校都在改革,倡导素质教学,并有效的结合各个科目联系实际,应用到课堂上,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人文知识、专业技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拓展、以及修养、礼仪、道德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培养。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学指的是对学生思维逻辑、数理规则、逻辑变通以及抽象图形和事物的认知和接触辨析能力,不仅包括数学的公式运算,还有相关数学知识、运算方法、分析要领和数学领域的科研方向以及与相关学科相关联部分的桥梁知识,例如,计算机,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计算机方面学习和知识运用。数学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缜密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负责、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精神,一个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当前我国的数学素质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在困境中改革前进,本文简单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方法问题。

二、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培养内容。

1.对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钻研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乐于探索真理,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在课堂上,围绕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把理论知识学通吃透,在教师的指引和传授下,掌握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对拓展学科进行更一步的学习,因此,高等数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如果没有好的数学基础,会对今后的难度更高的学习造成阻碍。

2.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通过有效的课堂书本知识,而且还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来着重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去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兴趣。在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以后工作最有帮助的一项能力。

3.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建模与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的抽象与模拟,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对问题作归纳和抽象,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对数学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教师经常给定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的衔接和应用,不能局限与书本的公式、概念和定义,那样就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且完全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毫无专业技能可言。因此,要经常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公式、概念,建立灵活的数学思维模式。怎样把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和教学相结合呢首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定要注意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发散素材,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给定题目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步骤明显,让学生先是跟随教师的指导方法,逐步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在自己头脑中加深印象,逐渐锻炼形成自己的发散思维模式,再做其他题目时,灵活的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另外一个途径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这样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对公式、定理的掌握更加深刻而灵活,寻找突破点,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当学生能够用很多办法解决一个问题时,会尝到攻克难关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培养起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去思考问题。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培养出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数学就是严谨的、认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难题的一种信心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学会用数学的观念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对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变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全方位多角度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去解释那些抽象的问题,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专业技术问题层面上,高效的解决事件难题,培养学生那种严谨、完善、精益求精和求实的科学价值观和态度,形成那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对知识的追求过程,高职数学课堂的素质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时,就是学生求知欲的体现,教师通过科学的解答为学生们解释难题,并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敢于挑战的习惯,培养今后工作中认真、迎难而上的态度,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期刊资源网,2009,(4)。

[2]赵英丽.谈高职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期刊:教书育人,2009,(8)。

[3]曾乐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人民教育出版社,,(3)。

浅析对当前高职院校篮球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大学校园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不难看到,近年来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就业质量并不尽人如意;毕业生就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也不尽如人意。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一个因素在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没有实效,针对高职在校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成为高校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基本上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学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安排、课时补贴等都存在歧视,对就业指导课缺乏考核,或缺少像一般专业课那样的考核,等等。

二、就业指导课老师不够专业。

当今高职院校的指导课老师一般都是由辅导员或者专业课老师兼任。不少老师自己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相关经验;对就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也知之甚少;和就业企业也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由这些老师上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只能是照本宣科,针对性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差了。

三、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

当今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从出版社征订就业指导课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针对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教材,对特定高职院校的就业流程并无涉及;对特定省市的就业政策也无涉及。就笔者来看,现今的就业指导教材对江苏省毕业生网上注册、毕业生信息网上填报、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等等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对毕业生档案的流转程序、创业证的申请等知识,也鲜有涉及等等。

四、偏重应聘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就业后对融入企业知识的介绍。

当今就业指导课程偏重于对毕业生择业知识的讲解,比如求职信的撰写、简历的制作、应聘技巧等等,但是,对毕业生怎么安心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后怎么尽快融入企业、早日成才等知识,缺乏相关的介绍或者没有放入教学的重点之一。现在的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仅仅就业而言,难度不是很大,但是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稳定性是很差的';并且,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成长都不尽如人意。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在就业指导时对融入企业知识的介绍重视不够。

五、就业指导课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

现今高职院校组织的校园大型招聘会、系部专业招聘会、企业专场招聘会不少,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成功率比较低,毕业生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少毕业生经常跳槽,这些都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正有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不够,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为了提增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加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针对以上各种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具体来说,应该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职院校应该把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当作日常重点工作来抓。

高职院校的校级领导应该牵头把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具体落实、制定建设方案、安排精干力量、明确考核措施、颁行考核办法,形成全院师生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甚至可以举行职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举办就业知识竞赛并实行实物奖励,以突显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

(二)加大就业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建设。

应该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让具有就业指导经验、具备教学技能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规定就业指导课教师必须具备就业指导师资质。

(三)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切实有效的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每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专业设置、校园文化等等都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必须针对本校毕业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在教学时应该融入本校就业安排的程序。对本校的校企合作情况、合作企业的情况都要有所涉及。对本省市的就业政策等知识,要结合毕业生就业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四)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后在企业的成才知识的介绍。

现今高职院毕业生在企业的稳定性差,成长有限,在企业的表现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等等,都是和对毕业生成才知识讲解不够有关。应该在就业指导时加强对学生在企业成长知识的介绍,讲解一些在企业和在学校的差异、如何尽早融入企业、早日成才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模拟等教学手段,加强毕业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了解。

(五)积极引导毕业生的阳光心态,端正就业思想。

相对于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门槛比较低,相应的就业期望值也较低。不少毕业生求职盲目攀比新姿待遇;或者对工作的环境要求很高,不安心在生产一线上班;或者盲目追求专业对口等等,都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效率。我们应该引导高职毕业生积极的阳光心态,能够从企业和社会一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早日成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留得住沉得下用得上”。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切实采取措施,增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性的思考,徐振祥,黑龙江教育,第9期.

[2]增强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探析,农智杰,百色学院学报,第4期.

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就业形势的需要及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现状,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应做到:办学定位准确,合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突破“短期培训”的模式;改变现有的指导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加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就业指导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寻求职业而进行的以方法性和技巧性为主的指导,包括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各方面的指导;广义的就业指导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身心修养、业务知识、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学习、组织、管理、创新、协调、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狭义的就业指导主要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而广义的就业指导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由此可见,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指导他们从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全面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和创造未来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就业指导最早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初期的一些美国学校中,就业指导培训的最初课程主要建立在简单逻辑和常识的基础上,而且主要依赖于观察及资料收集技能。

如今在国外,就业指导在高校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它以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配备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和心理测试等,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收集整理并提供就业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基本不存在就业指导的问题。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转变,各大学相继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初步开展了就业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毕业生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现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存在教材指导性不强、信息来源不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从业人员经验欠缺等问题,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经费和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与国外同等大学相比较仍明显不足。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笔者认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水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办学定位准确,合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公开申明“以就业为导向”,就足以说明高职教育在其根本属性上就是一种以国计民生为本的教育。为此也就产生了一种更本质的判断——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对人才的要求,逆向思维来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观念,不要跟在普通高校的后面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拓宽知识面、动手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层次教学把实验、实习等内容和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实践性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为一体,根据不同对象(工种)和班级,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突出外语、计算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2.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突破“短期培训”的模式

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的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帮助。目前,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一些高校任课教师只注重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求职择业技巧性短期促销的模式指导,如如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如何依托各种关系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如何制作有份量的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和笔试、如何把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等等,而并没有重视对学生整体的职业素质的教育,缺乏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为毕业班开设,作一些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技巧方面的知识讲座。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向一个误区:就业指导的内容是技巧性的、片面性的,可以通过突击掌握,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具体讲,从学生入学起就使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全方位的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开设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课,适当引导非毕业班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的兼职等;同时,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还可再具体化,针对某种具体职业,进行具体的指导。

3.改变现有的指导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不能仅仅重视就业指导的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目前,国内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参观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所以就业指导普遍显得单调,缺乏生气与活力。其实,就业指导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者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给学生开讲座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加强指导效果。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个体提供相关的细化服务。首先,就业指导应逐步向个性化发展,建立学生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体系和档案,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并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调适其心理状态,调整其发展目标;其次,就业指导应从低年级起,紧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高其不同的职业素质,使之对将来的选择有所准备。

4.加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证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还很年轻。教育部只是要求各个高校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从业资格的准入制度。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来看,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各高职院校要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培训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合格的就业指导队伍。

5.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很早就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格局。日本的职业前途教育、苏联的职业定向教育、德国的职业咨询也均形成了网络化指导格局。我国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搞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基础,获取足够的信息是求职的先决条件。收集信息、扩大信息渠道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手段。首先,要加快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建立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信息,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向毕业生介绍就业政策,进行就业指导;另外,要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信息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全面收集信息,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反馈信息。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求职,应当是今后择业和就业的首选方式。

综上,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以及扩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满足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院校行政管理建设的思考论文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行政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管理知识的要点,熟知行政管理的应用问题。而其中的重点便是要了解行政管理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知道如何根据管理的需要,而为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将信息系统知识与管理知识联系起来。要知道,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边缘性、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涉及到的范围极广,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大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都需要通过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这也就要求高校一定要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学习环境,才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1相对薄弱的教学基础。

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师资队伍比较弱小,实力不够雄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最专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此方面也不够重视,投入力度较小,硬件设备不完善,无法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学习的平台。

1.2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在之前我们也谈到了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但是却空有理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们并没有按照最初制定的目标来执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进行,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行政管理这一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们要帮助学生分析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找到适合学生们的发展路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相信只要按着目标来执行,最后该专业的学员们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此方面的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再加上国家对此方面的不重视,这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该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需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个恶劣循环。由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在此方面得不到发展,也就无法为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教育事业得不到进步,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2.1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角度来讲,都要树立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才能够促进该专业的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一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一个总的规划目标。而从小的方面来看,学校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一套适合学生们的学习目标,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这原则来进行。

2.2优化教学方法。

管理本身是源自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同时又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的科学,而对于行政管理这个专业来讲亦是如此,他的应用性特征就显得更加明显。首先,该专业的讲授者不仅要熟知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熟悉这些原则和方法应用的具体背景条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一般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发扬的。要意识到,只有把行政管理的一般知识放在特定组织进行的具体活动背景下去介绍和分析,才能够把这个专业的知识真正灌输到学生心中,让其加深对这一专业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借助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组织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用案例或者事实来解释或佐证相关的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活动的维持和创新特征”便是学生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当中思考的结果。除此之外,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与其教学应该是相互支持的,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促进科研,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行政管理工作者在掌握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之下,还要注意从其他学科当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我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水平。

2.3加强教学硬件软件建设。

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的便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力。行政管理学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应用性特征越是明显,对讲授者的学术性要求可能也就越高,讲授者只有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才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理论功底不仅是指老师们要非常熟悉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能够用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层次系统的介绍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求老师们对行政管理的本质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将思考的结果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来讲,由于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如果离开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必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水平了。所以说,国家和学校一定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

1.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衔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高职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很难立即解决,但是高职院校也应对此引起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制订有针对性、有个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确定专业层次与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有特色、高质量、可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学校的特色与声誉。

2.明确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明确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绘画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教学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设计中,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性和实用性较差。因此,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方向,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对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横向排列的基础课程群,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构成完整、合理、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设计、管理、施工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与专业院校间的差异,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为解决当前高职服装色彩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刻不容缓.本文结合高职服装色彩的`课程改革方法,探讨了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花俊苹罗飞虹作者单位:花俊苹(江西服装学院,管理学院)。

罗飞虹(江西服装学院,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服装色彩课程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实践。

我国高职大专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探究论文

近年来,高校创业课程教育备受重视,高职院校逐步注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实现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创业教育课程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教育团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教学“实境”环境的重要性,探索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以便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更合格的新型创业人才。

2.实践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工作,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经过实践活动,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认识,以更好理解创业流程。创业本身是一个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基础知识是创业的理论导师。由于创业环境背景错综复杂,实践手段和方式方法需要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方可避免走弯路。

2.2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注重实践,需要持续性开展动手和技能训练活动,实现本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与施展。教师要因势利导,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设置高职学生更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促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2.3符合高职教育改革方向。

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手段。学校可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同时成立产业园区,创建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创业点,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3.实践模式下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形成对创业的初步认识,如参观本学院的创业园区、熟悉创业项目等。在课堂创业教学中,可在班会、兴趣社团将创业知识穿插于此,还可举办创业大赛,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进取心。

3.2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的营造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软环境与硬环境。软环境重在文化领域。针对创业教育教学,要不断的强化文化建设教学,进行系列创业宣传,通过校报、讲座、辩论赛等形式予以传播。硬环境指实打实的创业活动。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就业以及系列创业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发其团队激情,增加学生自信心。

3.3完善创业课程。

高职学校要不断的完善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比如,包括企业管理、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课程,同时开展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辅助课程。高职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熟悉运用创业常识,开展创业活动,同时还要了解创业心理,熟悉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市场经济动态,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和创业。联合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实习,做到有针对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胜任岗位工作,积累职场经验,增加创业体会。

3.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高职学校中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部分学校和企业未能将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实际开展。学校没能从社会或者其他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创业实践基本项目少,难度太大,不适宜在校园开展,实际操作性差,学生创业受挫。为更好促进院校创业园区工作开展,学校就要积极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资源,增加学生实践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训练提升学生的职场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是引导学生创业的主要力量,优秀的教师团队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加优秀合格的创业新型人才。

4.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并且注重专业性。高职院校重视培养职业人才,并不断鼓励学生创业实践,促进在校学习期间均有机会接受企业实训,提前体验企业运转模式,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生活。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实现重要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

摘要:自从20世纪中期计算机出现以来,随着其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本枯燥的信息,在处理能力、传播速度、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信息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信息已经和人们紧密融合、且居于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固有的工作模式已经逐渐被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体验的同时,也必将引领人们进入更具时代特色的信息革命潮流中。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其不但使社会进步程度迅速,同时更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提出了具体化要求。既要确保学院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的整体形势,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管理策略。

20世纪末,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相应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而且也提高了对复杂信息的应对及解决能力。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固有的行政管理形式和内容,信息流通仍然较差,对于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尤为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办公效率停滞不前、并有持续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对自身布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发展,更要求其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提高。显而易见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符合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当下,只有建立行政管理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体系,才可以使得大且杂的管理类信息得到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的提高办公效率,优化布局结构,使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真正的落到实处。

从目前来看,由于各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规模程度、自身建设等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行政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一。鉴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致使诸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理念与方法。不能对信息在收集整理与传递应用等环节,加以整合和优化。由于其自身欠缺专业化的技能和素养,不能对自身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满足于简单的人工或者半人工化信息处理的工作模式,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从整体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任何高科技手段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管理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所以,除了引入专业性信息化人才,还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加快信息化进程。

从目前来看,加快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发展,主要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主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与行政管理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加社会认识与了解大学的途径,不但能够对大学热门学科以及校园建设进行关注,还能积极参与大学在教育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即cernet的创立,校园网络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但由于管理人员技能有限,导致其内容和形式过于贫乏;再加上更新速度较慢,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基于以上网络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引入程度,网页由静态转为动态建设服务页,实时发布最新的教育类咨询,结合当下热点及时进行更新,并将相关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建议板块,收集来自学生、社会人员等各行业的不同反馈意见,从而更加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渠道。第二,在信息化条件下,重视对院校历史数据的分类整理,通过先进的联机分析和处理技术,建立强大且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加便于对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查询。尤其是对于院校领导层而言,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今后工作方向和策略有所调整。还能够对在行政管理岗位上,表现突出的相关管理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其工作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在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加方便信息的互通互联和行政工作的协同化管理,应该从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整体出发,建立集成化的院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教育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编码标准进行统一定义,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最新技术进行统一规划,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监督和控制。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在其内网设置相关的监督板块,是考核其行政管理能力的有力方式。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合其行政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奖罚措施,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断完善其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内容,促使管理更加高效。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要定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判定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估和判定,应该遵循为行政管理服务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以方便院校开展具体工作为指导方向。也可以利用网络建议板块收集不同的建设意见,进而对体系加以很好的完善,不断深化效能评估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的判定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兼具量和质的标准。量的标准体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于各种资源的损耗程度,例如,人、物、财力以及时间等因素的考察标准,则需要将行政管理效果放在院校的整体运行中去把握。以院校的整体利益和广大教职工要求为考核的具体点,也可以利用内网投票方式进行考核,例如细分的考核点,管理协调性、灵活度、有效性以及满意度等等,能够对管理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再次,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效能判定方法。主要包括:

1.费用判定法。准确核算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例如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根据节约程度以及产出比来进行科学判定,分析管理效能高低程度。

2.时效判定法。根据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进行评估,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所用时间越长则表示效能越低下。

3.协调判定法。根据行政活动反应的灵敏度、矛盾和冲突状况以及人、财、物配置的合理性来对行政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

4.民意判定法。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各人员意见,从而作为参考建议对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当然,对于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效能的评估,一定要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服务原则,经过实践活动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策略和方法,有步骤的推动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1.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有力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并随着其在行政管理层面程度的提高,也为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规模化发展,导致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因此,相关行政人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即使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为行政管理服务,主动搜集与工作及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增强对传统媒体以外的相关网络媒体的关注程度,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道德规范。

信息化时代在进入上个世纪末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更要求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规范,并且此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而具有丰富的时代性特征。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应的挑战和考验。例如,信息的共享与独占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的监督和个人隐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基于当下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空间沟通的隐私性等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自觉用道德规范为标尺对自身加以管理,坚决抵制垃圾信息并防止有害信息的干扰。用相关的信息法律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抵御计算机病毒的水平,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做一名合格的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

3.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沟通与决策作用日益明显。面对量多且杂的信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把握与处理能力。第一,通过利用多渠道与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和技术工具。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源的能力。第二,通过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增强自身在信息整理与辨别及筛选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信息对实际工作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三,也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office软件的熟练运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强化作为主体的行政人员的能力及素质,除了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以信息规范做为道德准则。以行政服务为宗旨,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并不断对自身加以完善,为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剖析与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时间比较少,而需要学习的知识却比较多,所以如何以学生的情况为基础、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是一项需要重点探究的工作,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1.1深入了解体育知识。

体育基础知识包括体育常识、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保健知识、体育欣赏知识等,另外还需要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动损伤的救护知识以及心理知识等。

1.2体育项目的改革。

1.2.1武术武术是我国一项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还能提高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是一项不能缺少的内容,必须要重视起来。

1.2.2田径项目田径是一项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用人单位在学生的考察中加入了田径项目的测试,因为试想当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从事繁重的工作后,没有基本的体能储备,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势必会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中,在田径项目上要加强与未来职业的融合,如利用长跑项目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利用接力赛跑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团队。总之田径项目是体育教学的基本项目,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为培养学生的田径能力还可以开展定向越野等有时代特征的项目。

1.2.3球类项目常见的球类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体精神,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些厂矿企业为了增强员工的集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素质经常会开展各类球类比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就要设置球类练习,传授一些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知识,例如网球等,扩大学生的视野。

1.2.4体操和健美操体操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协调感和柔韧性,尤其是队列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纪律感,所以学生在入学之后就要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徒手操和轻器械操也能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健美操能够增强身体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优美的体型,再加上节奏感很强的节奏,提高了活力和朝气,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2体育教学同学生的专业相融合。

2.1加强体能训练。

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体能素质,是保证人们生存和劳动的核心。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要担任的工作都是位于生产第一线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工作。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学生体能训练的力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体能素质的重要性,然后要不断鼓励学生提高体能素质,丰富练习的方法和内容。

2.2结合专业的特点。

2.2.1会计、计算机专业高职院校中这类专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由于这些学生在参与工作时经常性的保持坐立状态,精神比较紧张,思维活动比较复杂,处于一种上肢运动、下肢不动的状态下。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坐立、站立姿势、良好的气质、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2.2教育专业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在体育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必备的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例如组织运动项目等,另外还需要训练他们的体育基础知识、站立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2.3医疗、建筑、烹调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处于站立、低头含胸的状态,长时间下来就会导致血液流通不顺畅以及一些心血管类的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下肢力量和灵活性,还要注意开展耐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学习保健按摩的相关技能。

2.2.4营销、交通建设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是在条件比较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导致运动系统的负担过重,容易出现一些心血管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展必要的体能训练,还要重视耐力的训练。

3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推动学生更好的锻炼、养成锻炼的意识,还能充分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如果一个人是真心喜爱体育的,那么身体素质一定很高。因此必须要在充实体育锻炼内容的同时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肯定,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身体素质。

3.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首先是对学习态度的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下述几种:学生自主参加活动的情况,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等,主要依据在于平时上课的记录。其次是对体能的评价。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能的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能的'评价是依照当前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健康第一的思想制定的。在体能评价中,不仅要包含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是对合作精神和情谊表现评价,所谓合作精神的评价就是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情况,是否能够尊重他人;所谓情谊表现评价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能自主、自信的参与体育活动,能否克服重重困难提升自我,能否调控好自身的情绪等。

3.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是学生的评价。在学生进行评价之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思想以及评价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评价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体育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行为。当学生能够公正的对自己的体育进行评价时,也就证明了学生已经具备分析的能力,另外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也极大的增强。其次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对于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最后是学生相互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还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另外同学之间的评价也能提高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3.3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首先是过程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是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做好记录;而终结性评价是对期末成绩进行评价。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把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级综合到一起。其次是差异性和绝对性评价。差异性就是指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绝对性评价也就是统一标准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重视统一标准,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是定量和定性评价,所谓定性评价就是不能进行定量评价的内容,所以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二者合二为一。例如体能的测试要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而技术评定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对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把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教学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兼备的学生,推动我国更好的发展。

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党落实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思考和梳理高职院校工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社会职责的实施途径,对团结广大教职工,增强学校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档案规范化管理是其办学层次的具体体现,加快推进现代化档案规范化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重要性和面临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并提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考。

高职院校档案是其档案公众资源的有效保藏,是科研、教学、管理、学工、决策、其他活动等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如文字、图片、图表、影像资料的历史记录,是现代社会档案价值的历史认同,直接影响高校建设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高职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既是高校发展原始累积,又是高校发展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凝结。

一、高职院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是检验其建设水平高低的有效标准,也是衡量院校层次的重要标志,是其先进制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档案规范化管理已引起全国很多高职院校足够重视,细化翔实、完善具体的档案资料是现代高校建设发展的历史再现,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淀,也是评估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载体,更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个基点,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社会性和服务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规范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领导对档案规范化管理意识不强许多高职都是中专校升格的,一些领导干部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工作迟滞于学校其他工作,档案规范化管理远远跟不上社会和院校的高速发展步伐,而经费投入少,设施陈旧,现代化技术设备几乎没有等,都是影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客观因素。(二)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制度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档案制度不健全,归属机构混乱,没有系统化,工作由各系部专兼职人员完成。由上至下的分层管理模式,对完成归档任务的下级部门人员的奖惩收效甚微,不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消极怠工等都制约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进程。(三)人员岗位不稳定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身兼多职,事情繁杂,任务繁重,既要承担其他工作,又要承担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能有效管理收集每年的档案材料就非常不易,何谈规范化管理,有时人员调换频繁,缺少培训和交流学习,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稳定性差,责任心不强,直接影响收集工作的落实。(四)硬件设备落后高职院校经费主要用于软硬件建设,档案规范化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指导方针,院系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没有统筹性和计划性,档案室只是简单的由面积不大的教室改造,设施非常落后简陋,连防渍、防虫、防火、防腐、防有害生物等基础设施都不全,何谈现代化电子信息设备和一些现代档案管理的必需品,更谈不上档案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五)管理模式呆板和利用率低下档案管理模式还是以前的纸质打包、捆绑上架等,模式呆板、手段低下且形式单一,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现代社会各种新生事物显得极不协调,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应用网络技术,档案利用率非常低下。

三、高职院校档案规范化管理若干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意识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的好坏跟领导层档案管理意识有绝对关系,领导意识决定档案管理的好坏,领导重视才能引起部门重视和全校员工意识加强,才能有正确的档案制度和决策,高水平、高质量的档案管理是院校意识的具体体现。从发展眼光出发,管理层应该跳出传统思维,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员工应该紧跟学校意志,夯实档案管理基础,使院校档案管理规范化上一台阶。(二)狠抓规范化综合管理水平院校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将部门档案纳入院校统一管理之下,加快学习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使档案管理从单一纸质向多种形式载体提升,提高院校档案管理水平。(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水平院校可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再兼职其他工作,专心做好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完善和细化档案资料,提升档案管理层次。学校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使之所学知识适应现代化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能完全胜任现代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注入,全面开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和系统建设,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网络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五)增强师生档案意识高职院校应根据需求针对学生开设一些档案知识讲座,拓宽档案意识渠道,加强档案宣传力度,增强师生档案意识,彻底改变档案管理观念,增设档案志愿者岗位,让有志于档案管理的师生志愿加入档案管理队伍,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档案服务领域,转化档案管理服务知识经济的观念,档案规范化管理始终跟随知识经济的发展,档案就到哪,尽早实现档案发展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

2.2提升行政管理决策科学。

2.3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按照不同信息主题内容如人事、教务、学生、教工等进行资源归类,建立记录高校所有信息资源的体系和基于网络的跨部门信息整合为特征的信息库,建立和规范信息采集、维护、更新和使用制度,搭建以绩效管理为驱动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数据访问接口,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和机构臃肿所带来的管理漏洞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让数据流转起来,达到多部门协同办公的目的,形成信息化行政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工作效能。

首先,提升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者中重要性的认知,强化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中的实践作用。行政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新动向。其次,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反馈等环节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信息监管制度,对信息的挖掘、分析、传递和发布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存储;建立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系统保障制度。第三,完善和升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的硬件设施是保障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软件技术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从管理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第四,高校行政管理机构需定期对管理者进行信息业务培训,了解最新的信息化发展的动向,掌握一定的先进的信息化工作方法和技术,培养行政管理者对信息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权力结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岗位设置等因素入手对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从组织结构、人员培养、绩效考核等的角度阐释了如何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务大学发展目标。

关键词:权力结构;队伍建设;绩效考核。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其依托学校组织结构、依照规章制度、采取一定措施、引导全体师生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发挥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功能,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各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来源更加丰富和多元,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量显著提高,工作难度也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沿袭了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效能较低,制约高校育人作用的发挥。

1)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对教学、科研的干预太多,影响教学系部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各类工作的开展及创新都受到很大影响。行政权力高过学术权力导致学校的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的绝大部分工作集中在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造成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量日益增加。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因为对政策及办学条件的了解及理解程度不到位,造成各项管理工作决策成本过高,执行力度不大,管理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2)行政管理机构臃肿。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特点,内部机构臃肿,在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中,一项具体工作对应设置一个具体科室,形成“科室负责人-分管科室的部门负责人-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院长”的多层管理体系,人员多、层次多,员工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行政人员数量高达教职工总数的20%。管理层次的增多导致各级结构的沟通成本大幅上升,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各项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3)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普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80%与信息的发布、资料的收集有关,而这些工作被认为是属于“打杂”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不受重视,待遇偏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成果无法成为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1)高职院校权力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肩负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机构性矛盾导致在人才培养上无法体现学术引领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各项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学术专家及学术委员会的科学决策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行政权力、领导意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决定性影响,教职工、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2)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到位。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领导不重视”“缺少培训”“晋升无望”等问题,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学院领导应用的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不及普通专业教师,一直被轻视,加之行政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畅通的晋升路径,这些都严重影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影响队伍的稳定性。

3)对行政管理的绩效考核不合理。行政管理的工作绩效考核标准没有做到科学高效,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能、勤、绩”的指标上,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考核指标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模糊的绩效考核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果。

1)将行政和学术彻底分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结构性关系,为其找到合理的归属,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让行政权力让位与学术权力,减少行政对教学、科研的干预,让学术专家在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尊重人才培养及科研项目自身的运行规律,尊重专业教师再教学、科研中的主题地位,增强系部的办学主体地位。行政管理的领导的岗位一律与学术职称分离,行政管理人员不得担任学术委员会的相关职务,从而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发挥专家及学生委员会在各类学术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在高职院校落实教学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相关规定,实行学术治理建立独立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高职院校教育和学术事务,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建立高职院校学术管理的长效机制。

2)优化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进一步压缩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数量和人员编制,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将管理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将人事、财务的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实行二级(系部)、三级(教研室)的管理,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将教育经费、绩效工资等与学生数量、专业成果等完全挂钩,各级管理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生数量、实验、实训等办学条件自主聘用教师、设置岗位、分配工资,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的主体作用,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3)建立行政管理灵活的用人体制。高职院校要在控制行政管理人员数量的同时,要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质量,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建立行政人员任职条件和任职待遇的职员制管理体系,开展岗位竞聘活动,确保行政管理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激发管理队伍的活力。在具体的人员培训层面,要大胆创新,及时引进各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切实提升行政管理的人员的办事能力。

4)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管理重心下移的多级管理机制下,将行政管理的目标进行细分,根据隶属关系将各级教学单位的成绩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进行有差异、针对性高的绩效考核。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对工作业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配比,同时加强对管理绩效的过程考核。绩效考核的各类指标要及时进行反馈,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务升降、奖惩、调岗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师,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各高职院校也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高与低是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只有高职院校理顺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方面开拓思路,下大力气进行转变,才能让行政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徐彦,刘怫翔,王雪梅.现代管理原理勾方法.辽十民族出版社,,10.

[2]夏红,杨锐.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读与写杂志.,3.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的通知对如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重大战略部署督促国内职业院校深入理解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努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就是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创新办学思路从行政管理改革入手进一步健全办学体制机制的各项建设方案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职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推进学校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一)管理观念滞后。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人才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质量改革,但现代化管理理念并没有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革工作的开展而被真正树立。落后的管理理念已直接成为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瓶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普遍存在服务效率低、态度差的现象,许多教师、学生深感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办事难,事难办”。

(二)机构庞杂、权责不清。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都致力于精简机构,然而,高职院校仍旧遵循旧有的机构设置,而且随着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加,机构设置也仅增不减。庞大的高校管理机构重叠、臃肿,导致学校权利、职责分散,甚至出现权责交叉的现象。行政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协作能力差,行政管理效率整体偏低。

(三)高职院校内部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但各种制度和机制较分散独立,缺乏统一的章程作指导,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体制机制。虽然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学校章程,但没有将学校章程建设和学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统一,实施效果不佳。

(四)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水平总体偏低。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层次不一,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多数仍采用以纸质为主的办公方式,行政管理人员依靠手工操作、跑腿送办,传输信息时间长、办公水平低、工作强度大,办事效率差,虽然许多高职院校斥资建设信息化网络,但信息化网络并没有得到有效、普遍的应用,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学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强。

高职院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现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建设发展升格,原有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管理能力较差,而近年来吸纳的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往往流动性较大,无法沉下心投入到学校的行政管理建设,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岗位,人才流失情况普遍,学校往往难以建设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铁饭碗”的意识在许多职工的心中存留,导致职工竞争意识不强,未形成在管理岗位上继续深造和学习的认知。

(一)创新行政管理服务理念。

行政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行政管理观念创新是行政管理改革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院校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观念。首先,应注重高职院校领导管理观念的更新。每年要选派高职院校领导、管理干部随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出国(境)培训、研修,开拓管理干部国际视野,学习国外高等院校管理经营策略,提高高职院校领导管理水平。其次,要自上而下树立“服务”理念。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服务高校教学活动的后勤保障部门,应摒弃“官本位”思想,自上而下有意识地宣传、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彰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切实配合教学教辅部门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二)科学设置校内机构,建设学校章程。

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革除多余的、陈旧的部门机构,调整、合并、精简学校管理机构,协调各部门、各学院的关系。各高职院校应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形成“一校一章程”,以章程为学校“母法”,理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后勤、财务、安全、对外合作、学生社团和组织等各部门、各学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议事规则等,从而形成高职院校完整的制度体系,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各项工作加以规范和引导,使教职员工的各项工作都“有规可依”,切实做到以“制度”管理学校,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率。

(三)建立健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机制。

随着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各学院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建设情况,不断调整学校与学院的关系,并逐步建立校院二级甚至是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权力中心逐步下移,同时完善学院的决策机制,激发学院的发展动力。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转变职能,指导、配合和服务学院教学、管理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理性化。

(四)行政管理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

高职院校应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推动行政精细化管理工作,将行政管理的服务焦点聚焦到学生、教师等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精细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的资源浪费,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高学校竞争力。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也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首先要在学校建立良好的执行力文化,弘扬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要不断建立完善执行机制,分别建立、完善督办机制和问责机制。有专门的人员及时跟踪各项会议、工作决策的落实、进展情况,督促办理。而对会议、工作决策执行不力的行政管理者要予以问责,有效杜绝和避免管理人员的不作为、推诿、懈怠等行为。

(五)推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建立办公自动化(oa)系统,并根据学校实际工作需求将学校日程安排、会议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短信通知、督办文件等行政工作添加到oa系统软件模块中,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管理技术,在大学内部建立一个多任务、多功能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和日常工作信息化,最终实现无纸化办公,将行政管理人员从繁杂、低效率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上,不断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其次,要设立专门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直接统筹建设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组建一支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参与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同时,要积极召开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培训会,对学校各部门的文件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

(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有效性,所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首先要重视提高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通过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进而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其次要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高职院校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进修、学历提升、参观考察等方式不断开拓视野、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专业知识水平,并将管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最后,作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国家教育部、各级教育部门关于高职院校改革、建设的文件、政策,紧跟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不断探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路径。当然,高职院校也应出台相应的奖惩办法,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惩处,对工作出色、对学校建设助力的教职员工予以奖励,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院校应把握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契机,更新管理理念,拓宽办学思路,长期坚持深入实践,不断探索改革路径,以改革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3]钟婷.新时期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j].经营管理者,,(11):251.

院校行政管理建设的思考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定位于辅助高校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除了高校教学实践的大力改革之外,高校管理实践的改革也成为教育界所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始终保持着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这不利于管理质量的提升。随着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行政管理相关诸多创新理论进入高校管理视野当中,理念与文化要素的整体融合,将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提升举措列为重点。然而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效能直接受行政管理队伍的主导,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低下,导致整个行政管理队伍的力量弱化,高校行政管理实践的改革力度也就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疲软,执行力难以到位,抑制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因此,要想进一步助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强化行政管理工作基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质量。

高校行政管理是当前高校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目的即在于基于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用于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个专业的纵深发展均为高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唯有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才能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基。随着高校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建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致使高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现代化理念的缺失以及定位不明确等方面[1]。而深究当前主要问题存在的根源,即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认识及理念上的误区,直接干扰着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提升。在各项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工作者过多地凭借着自身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统一安排,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在学习活动中处于难以逆转的被动地位,对各类活动的接受更局限于课堂当中和教材之内,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难起到有效作用。

另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理念过多停留在“管理”层面,而完全忽视了管理的“育人”核心,所有管理活动的开展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弱化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实际价值[2]。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只有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才能保证管理队伍质量建设的有效性。首先,行政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思想政治修养作为人的核心因素,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意识与行为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唯有强化党性政治觉悟,才能有力担起“管理育人”的重要使命;其次,无论在何岗位,都需要以良好的业务素质作为前提。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各类政策,更需要将业务素质范围延伸至系统教育理论、行政管理规律、现代化办公模式等领域,并以此构建现代化管理理念,深化行政管理研究,以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第三,要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正派作风[3]。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以与人交往为主,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且行政管理为高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贯彻全心服务于师生的管理理念,才能确保行政管理的实效性。可见,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改革意义重大,但前提是要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质量。

(一)在高校教职工管理过程中普及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伴随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而生成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最初形态源于现代企业管理。时至今日,高校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不断上升,由此呈现出了一定的混乱态势,为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融入提供了特定的必要性。纵观当前各机构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应用,均需要以强化内部员工的精细化意识作为前提。高校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亦有必要顺势而为,切实在高校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全面普及精细化理念[4]。对此,本文认为可采用多种方式对教职工的精细化观念意识进行培养,包括专家指导、专业培训、专题讲座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唯有保证对教职工精细化观念培养的实效性,才能为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高校发展的稳步推进以及学生的自我成长和高质量教育的开展提供稳定而强大的动力。

(二)强化行政管理者细节意识,划清职责权限。

高校行政管理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明确行政管理目标,实现岗位职责分配制度,强化个人责任,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个人教学任务。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研究需要遵循高校管理的实际规律,针对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实现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应该在稳定和谐的行政管理环境中,为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还应当不断适应社会教育人才需要,进行教育管理改革。通过多种教师培训管理方法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组织结构,将教学管理落到实处。在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加以重视,设置职能明确的教学管理岗位。

(三)推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转型。

高校行政管理应该遵循规范管理准则,规范管理也是系统化管理的基础。通过规范和规则化控制和管理,才能提升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规范意识,自觉规范自身教学管理行为,严格要求自己。管理活动的实践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两个重要主体。针对教师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流程和制度,对于学生的管理应该加大监督力度,自觉引导学生行为,通过规范化的考评规范则,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管理平台和师生发展环境[5]。让高校教职工能够在平等和公开的管理氛围中学习进步。因此,提升规则管理意识,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不断增加考核监督力度实为必要举措,有利于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提供严格的约束。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始终被放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我国社会经济至于当下的发展态势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也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和显著提升。在当前的新时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将信息化技术逐渐覆盖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互联网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其要求,决定了信息化和数据化应用的实际价值,而信息化和数据化又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此技术应用于管理中的重要优势便体现在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与工作协调,这一优势也推动了高校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借信息化应用减轻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从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高校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进一步扩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切实发挥出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

(五)创设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围。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实践,单方面的管理势必会抑制实际的管理效果,也会影响到行政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对此,高校有必要给予各方主体以平等的尊重,在不断强化监管与控制的同时,进一步履行好高校的指导与服务职能,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设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氛围,以此为高校行政管理者实践工作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空间。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人员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迎合时代的发展提高服务意识,致力于提高对教职工与学生的服务水平,确保高校行政管理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开展。

参考文献。

[3]程桂萍.培养与管理偕行激励和考核并重——关于高校行政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164-166.

[4]黄志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领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4,(33):248、251.

高职教务管理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从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三个方面对高职教育进行质t分析和成本瞥理的思考,以达成在整个商职教育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高教改革的浪潮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的主力军,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教育质童问题。例如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要,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落后,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等等。要解决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教育投入是必需的,但不是充分的。因此,我们要引进成本管理的机制。对高职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教育消耗,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管理工作,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减少不合理支出,以最少的教育消耗培养出最佳数量和质的高技术人才。

一、教育投入:质量与成本的统一。

教育质量是教育成本实现的关链,没有一定质量的教育其成本是很难实现的:教育成本是教育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教育投入,教育的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密切关注教育质量与成本,关注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变化。如果我们能够降低教育消耗成在教育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教育成果,提高教育质,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提高教育投入的收益串。

〔一)投入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比较低的。传统的高等教育投入,一直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投入方式,只注重投入量的增加,并不注重投入产出的比例变化。这使本来就投入不足的高职教育,产出就更少了,鉴于我国高职教育粗放型投入方式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改变粗放型投入方式,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最迫切的问题了。

〔二)投入方式转变的可行性。

改变旧的粗放型投入方式,采取提高“投入产出比率”的集约型投入方式,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投入方式上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手段来科学地瓦置教育资源,国家则对其保持有效的宏观调控。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投入的来源方面。改变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型投入方式,采取多种投入方式并存,实行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即不仅包括政府和社会的.公共投资,也应包括企业单位和个人及其他方面对高职教育的非公共投资。同时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投资主体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以形成一种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力量投资办学的新体制和新格局。

2在教育投入的管理体制上,应合理发挥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投入调节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强化高等教育内部的管理,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聘用制,提高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

3在教育投入的利用上,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努力实现高职教育产业的规模效益。提高办学规模的方法,一是各类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势互补,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师生比例,充分发挥现有学校的教师和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方面的潜力:二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基础好的重点扶持,对一些办学效益极为低下的学校,分别采取“关、停、井、转”的方式,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二、教育过程:多元主体的统一。

教育过程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中坚环节。在这一复杂峋系统中,要把握来自各个方面的力。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理顺各个环节的关系,以避免出现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成本的增加。

(一)办学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所有制成分的多元构成、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高职教育的多元办学主体地位日渐明朗。以政府办学为主,政府、企业、学生家长共同投资,共同参与办学,分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元办学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府是投资办学的最大受益者。教育的产出最终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企业只有参与到投资办学中来。才能更好地把学校人才的培养纳入自己的轨道,以缩短岗位适应期。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而学生家长参与办学,更加增强了学生与家长的一种主人翁的贵任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以更积极的面貌投入到学习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更大地获得投资回报。因此,办学主体间关系是平等、互利、互动、协调的社会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产生,不但使教育的成本大大的降低,而且积极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质。

(二)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理顺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才能逐步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1、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教务部门必须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关于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等等。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保障有章可循,遥免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以增强教学的质,减少教育的成本。

2、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

由于管理工作策杂,信息量极大,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一些程序性工作如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等都应借助计算机辅助管理予以解决。管理人员可以集中加强非程序性工作,解决非程序化决策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能降低教学管理成本。

3、师资队伍。

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上,到底是学校自己培养,还是到企业去聘请?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到工厂、到第一线去培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聘请专家、工程师、高级技工等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优秀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口号是喊出来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许多的问题和阻力。如“走出去”后使本来就紧缺教师的高职院校如何城补缺漏?“走出去”后教师的待遇和职称与未“走出去”的教师如何进行区分?“请进来”的教学人员教学水平如何?如何协调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中间环节?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应如何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加大教学成本的矛盾?我们认为,政府在教育投入和确定学费标准时,要考虑到高职教师培养的成本。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理所应当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的制度和完善教师评价、聘用、报酬制度。

4、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有没有特色,能不能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那么如何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使农大幅度提高成本的同时又提高实训质量?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走联合、共建之路。甚至可以设想由省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劳动主管部门举办大型大类的实训基地。该实训育,系统地对毕业生进行技巧训练。鼓励并带动毕业生共同搜集就业信息,满足大多数毕业生的信息需求,使就业信息渠道更加畅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