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模板16篇)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模板16篇)



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经典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教学水平。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

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课本第24、25、26页整理和复习。

1、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和方法的归纳,以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掌握方法,并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难点:能按照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课堂设计。

师: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

1.口算复习。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9=13-6=15-7=16-8=。

11-7=17-9=15-6=13-9=。

11-9=12-6=13-5=14-7=。

18-9=15-8=11-3=12-4=。

2.知识整理,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这些都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如果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你会怎么排?跟你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晶晶同学是如何整理的?

(1)师:横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横着看,被减数相同,减数依次少1。

预设2:横着看,后面一道算式都比前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师:为什么会出现后面一道算式比前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况呢?

生:因为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少1,减的越少,剩下的也就越多,所以差反而多1。

(2)师:竖着看,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竖着看,每一列的减数相同。

预设2:竖着看,每一列的被减数依次多1。

预设3:竖着看,下面一道算式都比上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师:为什么会出现下面一道算式比上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况呢?

小结:因为被减数的个位依次多1,减数不变,差也依次多1。

(3)师:斜着观察呢?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规律?

小结:斜着观察,每一斜行算式的差相同。

预设1:被减数和减数都不相同,差相同。

预设2:被减数和减数都依次多1,差不变。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我们通过自己整理20以内所有的退位减法算式,对这36道算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了这么多算式排列的规律,太棒了!

(4)巩固练习:

师:看着这张表,指出任意一道算式,你能很快的说出得数吗?谁能说出差是3的算式?差是4的呢?把差是9的算式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解决问题:第24页第2题。

师:小林的老师见我们班同学那么能干,她有问题要考考大家,接不接受挑战?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小丽得了12朵,小林得了9朵。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

师:小林得了9朵花,这个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解决“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这个问题,与小东得了几朵有关系吗?

师:“小东得了几朵”这个信息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所以是一个多余信息。

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告诉你的同桌你打算怎么列算式?

12-9=3(朵)。

师:算式中的12、9、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小丽得了12朵花,9表示小丽和小林得的同样多的一部分,3表示小丽比小林多得的一部分。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同桌互相提问并解答。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女同学认真思考,男同学积极回答,都挺棒的,下面我们男女同学进行个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1.夺红旗。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二轮2.想一想,算一算:

(1)桃子比西瓜多几个?

(2)西瓜比桃子少几个?

独立完成,集体对改。

小结:求“桃子比西瓜多几个?”或“西瓜比桃子少几个?”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桃子的个数中减去和西瓜同样多的部分,求剩下的部分(也就是多或少的数量),所以都用减法计算,因为求的同一部分,所以算式都是12-7=5(个)。

第三轮3.跳绳比赛。

(1)小明比小丽多跳了几下?

(2)小玉比小明少跳了几下?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有用信息,排除多余信息。解答之后要注意及时检查。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那些收获?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数100以内的`数。

(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

教科书第6页得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输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一、揭示课题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

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在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五、总结评价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

第二单元3.山行教案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述,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务必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潜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透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潜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潜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样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样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齐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样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是怎样明白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此刻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样明白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齐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生处。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此刻,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齐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明白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透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此刻,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此刻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能够站起来,也能够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述风景的古诗有很多,此刻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期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必须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

景:{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

情:热爱-自然。

第二单元《线与角》教案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教学建议: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如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材安排了折纸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折纸,获得其中的折痕,应该说,这些折痕都是笔直的。然后对这些折痕作不同的处理。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是直线。这些活动对学生建立上述三个概念,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又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上,安排了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了平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移一移、折一折等活动,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是互相平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平角、周角以及量角与画角中,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以提供他们形象地认识抽象概念的平台。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题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是学习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在操作活动后逐步认识了直线、线段与射线,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汽车的灯光、到一条笔直的公路(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学习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p18)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像学生经常有所接触,但在学习了平行线后,再来说一说这些图像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p21),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的身边的事例中进行学习,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

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仍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通过学生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如学生在认识垂线的概念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的内容(教材p22),请学生自己在公路上设计确定一个车站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从一点到已知直线中,距离是最短的。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结论性语言教材并没有出示,而是通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这一认识。所以,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从中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又如在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的小鱼平移活动(教材p17),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需要学生在方格纸上自己摆一摆,通过摆的过程,来寻找互相平行的线段。当然,寻找的活动需要学生自主地探索,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说一说互相平行线段的特点。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马老师家在(),张老师家在()。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第二单元3.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一课时。

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

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

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

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但我却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

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

7、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

第九课的论据:

第八课的论据:

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

名:出名。

斯:这。

馨:指品德高尚。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字词听写题: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 教学目的 。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

三 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

四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

六 课时安排 。

课时分配共6课时 课题 课时 。

《小山村》 2课时 。

《水乡歌》 2课时 。

语文天地 2课时 。

《小山村》第一课时 。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

2 自主识字。 。

2) 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

5) 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

6) 用“        ”组词。 。

3 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

三 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

五 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

《小山村》 第 二 课 时 。

一 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轮读、指名读(主要针对那些学习稍困难的学生) 。

三 指导书写生字。 。

1 比较分析那些的字的字形、笔画、笔顺。 。

2 观察每个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

3 范写,边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字。 。

四 作业 :1 练写生字。 。

2 整理识字卡,把“イ  ミ 提手旁 ”的字归类,看看自己能人多少个。 。

《水乡歌》第一课时 。

四. 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习语言。 。

1. 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读通顺,遇到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

2. 齐读课文,想想水乡什么多。读完后,用笔标出关键词。 。

3. 师生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意境。 。

师:水乡什么多?生:水多。 。

师:什么样?    生:“千条渠、万条河……” 。

师: 水乡什么多?生:桥多 。

…… 。

六. 背诵课文。   七 质疑。    八 快速认读生字卡片。 。

九 作业 :“咱们的家乡什么多。”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

《水乡歌》第二课时 。

一 复习。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认生字组词。 。

二 练习。说话练习:“我爱江南,因为……” 。

三 指导学生写生字。 。

3 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参考相关资料画一幅江南水乡的风光画(选作) 。

第二单元《线与角》教案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认识相交与垂直,认识平行线及画法,认识平角、周角,以及认识角的度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线与角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线与角是构成平面图形的两个基本要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明确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理解角的组成和平角、周角的定义,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是有关线的系统学习和角的进一步认识,将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运动的特征,以及图形的测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奠定知识基础。

线与角。

线的认识(1课时)。

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理解各种线的特征。

相交与垂直(1课时)。

平移与平行(1课时)。

平行线的认识;平行线的画法。

旋转与角(1课时)。

认识平角和周角;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角的度量(一)(1课时)。

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角的度量(二)(1课时)。

量角和画角。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垂直)和平行的位置关系。能借助三角尺、方格纸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等工具量角和画角。

1.经历线段、射线与直线产生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能借助三角尺、方格纸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或平行线,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结合旋转的操作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4.经历探究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发展估计意识和策略。

1.在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感受角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养成独立探究、交流反思、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1.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能够正确区分。

2.认识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和垂线。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难点。

1.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

2.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设计思路。

回顾报告写法――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一、课前回顾。

二、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

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吗?

生交流,说明原因。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趣还真广泛,下面同学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研究小组。

学生找伙伴。

师:同学们,在拟定计划书之前,请想想你们都要搜集那些资料,到哪去搜集呢?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是调查、访问、记录、摘录、网搜等。

师:下面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好工,每人负责好搜集的资料,从哪一种渠道搜集资料,开始拟定计划书。

生分工,拟定计划书。

三、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筛选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这个资料已由还是未有;资料中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撰写时可以仿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成四部分,努力做到问题明确,方法恰当,结论清楚。

报告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个同学执笔,然后集体讨论修改,完成小组合作的成果。

教后记。

优点:学生喜欢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

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有一定困难。

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

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1、记住巴金、郭沫若、高尔基、纪伯伦。

2、能读会写单元字词,记住成语意思。

3、记住课文内容要点。

(一)记住本单元文章题目、作家作品、出处和体裁。读课文,完成下表:

(二)认真阅读“字词表”,记住单元字词的音形义。

(三)记住单元课文内容要点:

1、《雪》描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没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在孤单的境遇下,敢于独自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雷电颂》课后练习一: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反复的修辞方法。

3、《日》和《月》——作者写日,为什么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里的飞蛾已比仅仅是一个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成为了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4、《海燕》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象征意义:

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高潮;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等象征着腐朽、黑暗的反动势力。

5、《浪之歌》《雨之歌》。

海浪是一个浪漫的女性的形象,也是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的形象。

雨是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2、作家作品:

(1)《海燕》一文的作者是俄国文学家创作的散文诗,全文高度赞扬了海燕的战斗精神。

(2)《日》《月》的作者是,原名,现当代文学家。

3、阅读分析。

(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开头第一段对海面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描写方法看,文中画线句子属于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骄傲吧,祖国》讲述的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争的荣誉的事。

课文有这么一句“我们身背二三十千克重的登山装备,脚穿四千克重的登山靴,在光滑而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课前预设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背着沉重装备攀爬冰坡的艰辛。但讲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那不还是好事吗,南极的风那么大,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就不会被风给吹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很突然,没有准备,转念一想,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有的同学对登山的艰辛理解还不深刻。课堂上需要解决。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装备重到底是好事还是困难。

通过讨论引导:

1,南极的风确实大,但会不会大到每时每刻就能把人给吹走这种地步。同学们讨论不会,假如这样的话科学家都不用去考察了,因为人一下地就会被风吹走。

2,让学生想象自己背六十斤重的背包,再穿八斤重的鞋子去春游或爬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都说那肯定太累,玩的也不开心。我反问,那在暴风雪中爬冰坡不是更累吗?这不正是说明科考的艰辛吗?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课后想想学生的质疑和课前预设不符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更加深学生对登山之难,科考之难的理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