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乡村大道教学设计(精选18篇)

乡村大道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教学计划不仅仅是一份安排表,更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序规划和整合的思考。随后,我们将分享一份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提升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1、谈话导入。

(1)板书“乡村”,谈话:我们都是乡村的孩子,在你的印象中,乡村是怎样的?

(2)板书“四月”,谈话:四月的乡村,有哪些吸引你的景物呢?

师:今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2、简介作者: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3、初读古诗。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

3、朗读中感悟:

(1)品味“山原”

预设一: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预设二: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2)品味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你还能怎样形容此时的雨呢?(蒙蒙细雨……)。

迁移:乡村四月的细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你听到了什么:

4、回到整体。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人)。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图不要太多,四张就可以了)。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是啊,乡村四月忙人多,他们都在辛勤劳作,你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

仿写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小结: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乡村的四月这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1、刚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陆续续读到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对比读一读。

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这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成就了无数“乡村田园诗”。

《乡村大道》教学设计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蚕、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4、激发想象,把诗改写成小作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1.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田园乐》《雨过山村》《约客》。

一、课前带文,感受田园风光。

1、描述情景读,揭题。

听着抒情的音乐,让我们仿佛走进了田园。田园风光,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欣,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王维的《田园乐》生:《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译诗解文读。

师: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雨滴,绿绿的柳树笼着淡淡的春烟。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家童都还没有打扫地上的落花呢!莺鸟啼叫,山客还在酣眠。

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3、真是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啊。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跟着老师一起,到王维的画里去走一走吧!

4、师描绘图画,生听,想像画面,填写句子。

春天来了,桃花开得多热闹啊!有的桃花红彤彤的,像一团团火焰;有的桃花是淡粉色的,像一片霞;有的桃花还是花骨朵儿;有的羞答答地展开了几片花瓣;有的已经展开了笑脸,尽情展示她的美丽。在这清晨淡淡的雾色中,千万条柳枝随风舞弄着她柔软的身姿,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之中。耳边传来黄莺的歌唱,真好听啊!别说山客不想醒来,连同学们都陶醉了。

能不能告诉大家,在这幅画里,我看到了,闻到了,听到。

5、师小结: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为我们描画出的美丽的田园风光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读着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产生无尽的想象。

6、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继续享受如画的田园。(出示课件,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一)初读诗,读准确。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原文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上两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再把它读通读顺。

2、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有没有错,(你读得很正确,并且流利,但有两个字的读音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蚕、桑)学习生字“蚕”“桑”及讲读多音字“了”。

老师很想听一听“”,开始——)。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诗,读节律。

1、同学们,诗不但要读正确了,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

老师出示第一句,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a、请生读,师注意评价。

(师示范读,再让他跟读提示:节奏之间要读得声断气连)。

b、请全班齐读,(读得很好,真是有板有眼)。

2、让我们仿照第一句的节奏,标出其它三句的节奏。

3、二人小组互读互听。

4、师出示整首词的节奏,男女生读诗。(评:读的节奏很准确;真是有板有眼。)。

(三)读韵味。

1、师范读韵脚。(出示韵脚,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红色的字读得有什么不同?)。

2、生说自己的发现。

3、师:在诗句的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能使诗句的音韵更加地和谐优美。这就是押韵。

4、请学生练读,感受音韵回旋。

5、小组赛读。(两大组比一比,评:真是和谐优美;老师听到了回旋的音。

韵;)。

6、咱们配乐齐读一下,一定会读得更好。(配乐)。

三、悟情品境释疑交流。

1、译诗解文读。(调换顺序再读一遍)。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春天来了,山坡田野间草木青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四月到了,正值农时,没有人闲着。

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去插秧了。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组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组1、2:山朗润起来了,

组1、2、3:水涨起来了,

组1、2、3、4: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组1、2、3、4: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组1、2、3:风轻悄悄的,

组1、2:草软绵绵的。

师:四月的江南,无论哪里都是绿的:(补白想象发散读)。

生:想象,四月的江南,绿了。

师: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生1:墨绿、浅绿、嫩绿、

生2:翠绿、淡绿、粉绿?

生3: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师:刮的风是绿的,

生4:下的雨是绿的;

师:流的水是绿的,

生5:阳光也是绿的。

师: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生6:挤在一起,

师:重叠在一起,

生7: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师:那一望无际的绿啊,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告诉我们这无边的绿?(遍)。

2、师:除了绿色,还有什么色彩?——白。(出示图片)。

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师:难怪诗人会这样写——。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3、乡村的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们听——(杜鹃声)在子规的声声啼叫中,雨轻轻地来了。音乐(图片)。

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句诗写得多好啊!是的,

生:严冬一过,如烟如丝的春雨,又悄悄的来到人间。它催促大地苏醒,它给春天增添生机。

师:看!那蒙蒙的细雨像烟雾、像薄纱一样笼罩大地,使大地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

组1:细雨滋润着柳树,柳树醒来了,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微。

风吹拂,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组2、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也扇着翅膀,在柳枝上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了春天的赞歌。

组3、迎春花禁不住张开笑脸,欣喜地沐浴在雨抚摸的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

齐:啊!多美呀!这树、这花、这草构成了只有春雨才能描绘的绚丽图画!补白想象发散读:

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像,像。

生1、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2、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3、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引导生说完整句子)。

4、激趣情感,评价激励读。是啊,四月的雨啊,像雾那样轻:

生1读——(师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四月的雨啊,像纱那样柔,

生2读——(师评:我仿佛触到了春雨那轻捷柔软的手指了)。

四月的雨啊,像烟那样迷蒙,

生3读——(师评:乡村四月的景真美啊。)(板书:景美)师读诗句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5、乡村的四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它是美丽的季节,又是繁忙的季节。

6、看图片理解“蚕桑”“插田”。(看着他们劳动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说说体会,)。

是啊,乡村的生活多么辛苦繁忙啊,诗人是用哪些字词把这种的景象描写出繁忙的景象写出来的呢?(才了?又)是的,人们忙完了蚕桑,又忙插田。人们只是忙完了蚕桑和插田吗?还可能会有哪些农活?7、(赏读文本,师生接读古诗)。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人们白天耘田夜晚绩麻,连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学习种瓜呢,多可爱啊!

生:四时田园杂兴。

8、乡村的人们真勤劳。(板书:人勤)。

9、所以作者会说:引导读——。

10、同学们,这就是美丽的乡村四月,我们怎能不喜爱它呢?读——(前两句)这就是勤劳的乡村人民,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而自豪,读——(后两句)。

11、小组合作:在小组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古诗。再小组展示。

12、我想,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印在心里了,全班配乐齐诵。

四、拓展练习。

1、生改写。

2、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描写真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你笔下的乡村就像一幅画一样。

你的比喻句写得真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3、小结: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寥寥几字就能让我们浮想联翩。

4、作业:出示〈〈雨过山村〉〉,这首诗又让你看到了怎样迷人的田园风光呢?课后写一写。

五、总结。

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田园诗,读一读,赏一赏。感受诗的魅力,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认识“蚕”、“桑”两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3、引导学生抓住“绿遍”、“白满”、“才…又”等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江南乡村景色的优美以及人们的勤劳,激发学生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结合诗文及相关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感受田园文化的魅力。

一、情境导入:

2、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江南乡村的风光及自己的感受。看到这样的风光你想说点什么?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翁卷走进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课题,指读)。

二、初读正音,读出诗的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要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

2、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课件出示“蚕桑”,指读,简单释义《结合“插田》“摘桑养蚕”)。还有一个多音字“了”(出示“了”),大家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读,教师从结合字义选择字音角度对学生评价,如:你能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3、练读诗文。

三、结合注释读诗文,了解大意。

1、过渡:读诗还要解意。请大家结合课后注释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哪个词语不理解,哪个句子说不好,可以举手找老师帮忙,老师很愿意为大家服务。

2、学生同桌互说诗意,教师巡视指导。

3、指生说说诗文大意。

4、指生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教师板书(山原、川、子规、雨、人)

四、抓重点词语,领悟诗境,体会乡村的景美,人勤。

(一)设疑:

(二)学生自由读诗文,标出词语,说体会。

(三)师生交流。

1、引导学生抓住“绿遍”体会景色的美。

(1)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四月的整体感受——美,然后引导:“你就抓住一个你觉得最美的词说一说。”若学生只说出词语,则进一步引导:“绿遍是个什么样?具体说一说。”可用“像——”或“让我觉得——”把感受说具体。评价可以用“你的比方多准确而富有诗意呀!你也快成了小诗人了!”(指两名学生说,在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后板书“绿遍”)。

(2)补充诗句,感受“绿”的不同韵味。

过渡:多么生机勃勃的绿呀!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也写到了这富有生机的绿(课件出示《咏柳》生读),大家看贺知章笔下的绿和翁卷笔下的绿一样吗?(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比较二人的不同:一个是工笔细描,一个是挥笔涂染。若学生说不出,教师可适当简笔画)

(3)引导学生读美。(课件出示第一行诗句)导语:“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诗句里读出来吧。”(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可用“你让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你让我看到了青翠欲滴的绿”或“你读得还没有‘绿遍’”评价。)

2、与“绿遍”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指出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依法引导学生体会“白满”并板书(此环节以学生读、谈为主,简略处理)。

3、引导学生体会“雨如烟”。

(1)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四月的整体感受——美,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如烟”说说感受。可用“像轻纱、像薄雾、像细丝”把感受说具体。(指一名学生说,在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后板书“如烟”)。

(2)扩展想象:闭上眼睛,张开双手,如烟的细雨飘到了你的脸上,落到了你的手心里,什么感觉?闻一闻,随着如烟的雨飘来了——?(若学生自己说的具体,此环节可省略)

(3)依法引导学生读美第二行诗句,读出轻柔舒缓的感觉(课件出示,齐读)。

(4)补充诗句,进一步感受“细雨如烟”的美。

(注:以上三个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顺序调换。当完成一个环节后,教师引导:“我还不能确信,谁还从别的词语中读出了乡村的美?”

4、过渡:除了美,你还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才…又”体会人们的勤劳并板书)

5、这勤劳的人们难道不是乡村的一景吗?(板书:乡村美景)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乡村的美景吧。(配乐读最多两遍第二遍可以背)

6、小结:(是啊,江南的乡村四月,山川秀美,细雨如烟。这迷人的景色不仅吸引了我们,更吸引了诗人翁卷。)

五、出示作者,补充诗文,初步领悟田园文化。

1、交流作者资料。

(2)出示资料:“翁卷,字读古,一字灵舒。浙江柳市人。是南宋时期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以善写田园诗著名,布衣终身。”引导学生质疑:“有才华为什么还布衣终身?”教师引导:大家能不能从这首《乡村四月》中找到一些答案呢?(引导学生从板书中找到:对乡村美景和人民的爱可能是其布衣终身的原因之一《强调》)

2、过渡:不只是翁卷,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被这优美淳朴的乡村田园生活所吸引,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课件出示王维《山居秋瞑》、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指读)

3、总结:一首首寄托着田园情思的诗歌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板书“田园文化”)。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我们会继续徜徉在“田园诗”的涓涓细流之中,继续感受我们灿烂的千年文明!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一、入境——启动情智

2、补充板书 乡村四月

让我们跟着宋代诗人翁卷的步伐一起走进“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知诗人。

师: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我们浙江有一位诗人用诗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 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在他们四人中翁卷年事最高。著有《西岩集》、《苇碧轩集》等。他的诗显的较为平易,但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

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现情智

(一)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5、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景美、人勤)

(二)吟一吟:

1、生吟古诗。

师:那你们谁能把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读出来呢?试试吧。(生自主读)

2、师范吟古诗。(板书:吟)

3、学生想象吟诵。师:哪个词让你最有感觉,能勾起你无限的想象?把你听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听。(生汇报并发挥想象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生1: “绿遍”让我看到了乡村到处一片葱茏的景象。

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传递给大家。读

生2: “白满”让我仿佛看到了乡村的稻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一眼望去,闪着金光。

师: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再读

生3: “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云雾迷蒙的仙境之中。

师:多让人向往啊!把我们也带到你那神仙般的境界之中。请读

生4: “子规声”好美啊!象在唱歌。

师:是吗?不行,不行,我们也要去听歌。

生5: “闲人少”、“才了……又……”让感受到了乡村的四月很繁忙。

师: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 哪有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这两句诗)

师:乡村,忙碌的何止四月?请看(出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一句)范成大笔下的“昼出耘田夜绩麻”,你能用“才了——又”的句式改写这句吗?(板书:才了……又……)

生:才了耘田夜又绩麻。(真不简单,你们都会改诗了。)

(三)、拓展语言训练。

师: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生回答)

师: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

师:好,孩子们,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带着无限的想象由生1、2、3、4同学来合作吟一吟。(板书:吟一吟)

师:听听杜鹃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请你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把你们的想象放进诗里吟一吟。(生齐读)

过渡: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加上你们美美的吟诵,让乡村四月这幅画卷充满勃勃生机。

(四)小结

师:农人的辛勤劳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是啊!乡村的四月正是播种的季节,繁忙的季节。景美人更美!

三、表达——发展情智

1、感情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2、吟唱古诗。

师:是啊!没有春的耕耘哪有夏的一路芳香,秋的硕果累累。让我们记住翁卷,记住《乡村四月》,感恩农民伯伯,是他们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再读古诗。

3、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诗情。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 白满

景美 读

子规 烟雨

闲人 少

人勤 吟

才了 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一、品悟教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教学准备1.教师充分备课。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3.学生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了解作者。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现在就请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过古人庄》(唐)孟浩然、《游山西村》(宋)陆游)。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乡村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2名左右)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听录音感悟,读通诗句,勾勒田园,整体感知。

们把这首。

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3.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蚕。

桑: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诗中有几处多音字,你们能找到吗?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

5.老师刚才听大家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让一些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6.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乡村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勒出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

于是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四、感悟赏析,走进田园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前两句诗,请说一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画出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雨如烟)。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5、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6、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子规、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如诗如画)。

7、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省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8、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才、又)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看到人们在忙些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地头忙开了,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种田了。)。

五、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那样清脆响。

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5.吟诵全诗。

6.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1.出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宋·)赵师秀。

2.师:这是这是一幅绝妙的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七、小练笔。

山原白满川——景美子规雨如烟。

闲人少。

才又——人勤。

附诗:

纯真是童年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微笑是没有国界的快乐永恒。

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纯真的心回归自然的源泉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蚕、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4、激发想象,把诗改写成小作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1、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田园乐》《雨过山村》《约客》

一、课前带文,感受田园风光。

1、描述情景读,揭题。

听着抒情的音乐,让我们仿佛走进了田园。田园风光,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欣,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王维的《田园乐》生:《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译诗解文读

师: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雨滴,绿绿的柳树笼着淡淡的春烟。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家童都还没有打扫地上的落花呢!莺鸟啼叫,山客还在酣眠。

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3、真是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啊。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跟着老师一起,到王维的画里去走一走吧!

4、师描绘图画,生听,想像画面,填写句子。

春天来了,桃花开得多热闹啊!有的桃花红彤彤的,像一团团火焰;有的桃花是淡粉色的,像一片霞;有的桃花还是花骨朵儿;有的羞答答地展开了几片花瓣;有的已经展开了笑脸,尽情展示她的美丽。在这清晨淡淡的雾色中,千万条柳枝随风舞弄着她柔软的身姿,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之中。耳边传来黄莺的歌唱,真好听啊!别说山客不想醒来,连同学们都陶醉了。

能不能告诉大家,在这幅画里,我看到了,闻到了,听到。

5、师小结: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为我们描画出的美丽的田园风光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读着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产生无尽的想象。

6、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继续享受如画的田园。(出示课件,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一)初读诗,读准确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原文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上两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再把它读通读顺。

2、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有没有错,(你读得很正确,并且流利,但有两个字的读音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蚕、桑)学习生字“蚕”“桑”及讲读多音字“了”。

老师很想听一听“”,开始——)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诗,读节律

1、同学们,诗不但要读正确了,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

老师出示第一句,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a、请生读,师注意评价。

(师示范读,再让他跟读提示:节奏之间要读得声断气连)

b、请全班齐读,(读得很好,真是有板有眼)

2、让我们仿照第一句的节奏,标出其它三句的节奏。

3、二人小组互读互听

4、师出示整首词的节奏,男女生读诗。(评:读的节奏很准确;真是有板有眼。)

(三)读韵味

1、师范读韵脚。(出示韵脚,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红色的字读得有什么不同?)

2、生说自己的发现。

3、师:在诗句的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能使诗句的音韵更加地和谐优美。这就是押韵。

4、请学生练读,感受音韵回旋。

5、小组赛读。(两大组比一比,评:真是和谐优美;老师听到了回旋的音

韵;)

6、咱们配乐齐读一下,一定会读得更好。(配乐)

三、悟情品境释疑交流

1、译诗解文读。(调换顺序再读一遍)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春天来了,山坡田野间草木青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四月到了,正值农时,没有人闲着。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去插秧了。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组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组1、2:山朗润起来了,

组1、2、3:水涨起来了,

组1、2、3、4: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组1、2、3、4: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组1、2、3:风轻悄悄的,

组1、2:草软绵绵的。

师:四月的江南,无论哪里都是绿的:(补白想象发散读)

生:想象,四月的江南,绿了

师: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生1:墨绿、浅绿、嫩绿、

生2:翠绿、淡绿、粉绿?

生3: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师:刮的风是绿的,

生4:下的雨是绿的;

师:流的水是绿的,

生5:阳光也是绿的。

师: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生6:挤在一起,

师:重叠在一起,

生7: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师:那一望无际的绿啊,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告诉我们这无边的绿?(遍)

2、师:除了绿色,还有什么色彩?——白。(出示图片)

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师:难怪诗人会这样写——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3、乡村的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们听——(杜鹃声)在子规的声声啼叫中,雨轻轻地来了。音乐(图片)

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句诗写得多好啊!是的,

生:严冬一过,如烟如丝的春雨,又悄悄的来到人间。它催促大地苏醒,它给春天增添生机。

师:看!那蒙蒙的细雨像烟雾、像薄纱一样笼罩大地,使大地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

组1:细雨滋润着柳树,柳树醒来了,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微

风吹拂,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组2、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也扇着翅膀,在柳枝上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了春天的赞歌。

组3、迎春花禁不住张开笑脸,欣喜地沐浴在雨抚摸的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

齐:啊!多美呀!这树、这花、这草构成了只有春雨才能描绘的绚丽图画!补白想象发散读:

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像,像。

生1、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2、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3、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引导生说完整句子)

4、激趣情感,评价激励读。是啊,四月的雨啊,像雾那样轻:

生1读——(师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四月的雨啊,像纱那样柔,

生2读——(师评:我仿佛触到了春雨那轻捷柔软的手指了)

四月的雨啊,像烟那样迷蒙,

生3读——(师评:乡村四月的景真美啊。)(板书:景美)师读诗句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5、乡村的四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它是美丽的季节,又是繁忙的季节。

6、看图片理解“蚕桑”“插田”。(看着他们劳动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说说体会,)

是啊,乡村的生活多么辛苦繁忙啊,诗人是用哪些字词把这种的景象描写出繁忙的景象写出来的呢?(才了?又)是的,人们忙完了蚕桑,又忙插田。人们只是忙完了蚕桑和插田吗?还可能会有哪些农活?7、(赏读文本,师生接读古诗)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人们白天耘田夜晚绩麻,连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学习种瓜呢,多可爱啊!

生:《四时田园杂兴》

8、乡村的人们真勤劳。(板书:人勤)

9、所以作者会说:引导读——

10、同学们,这就是美丽的乡村四月,我们怎能不喜爱它呢?读——(前两句)这就是勤劳的乡村人民,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而自豪,读——(后两句)

11、小组合作:在小组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古诗。再小组展示。

12、我想,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印在心里了,全班配乐齐诵。

四、拓展练习。

1、生改写。

2、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描写真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你笔下的乡村就像一幅画一样。

你的比喻句写得真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3、小结: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寥寥几字就能让我们浮想联翩。

4、作业:出示《雨过山村》,这首诗又让你看到了怎样迷人的田园风光呢?课后写一写。

五、总结。

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田园诗,读一读,赏一赏。感受诗的魅力,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乡村四月古诗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楚梅。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诗眼,欣赏诗歌蕴含的诗情画意,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片。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3.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介绍诗人。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教学过程:

一、意象正题,切入主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这单元的课文真美,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到古代,看看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我们去年学习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你们记住了吗?指名背诵,再全班背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2)过渡: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个,对比李白杜甫,我们是比较陌生的,那我们就先简单了解他一下.。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3)、了解诗人:指名说出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师相机补充。(4)、板书课题:乡村四月(5)、质疑、解题:从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点明了时间,地点。题目意思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6)、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美(1)、同桌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蚕桑(平舌音),了、卷,多音字。(3)、指名初读诗句,再听录音朗读,校对读音、停顿、节奏。(4)、再读诗句:师范读,指名读,齐读。(5)、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接着我们就按释、明、品、悟、诵的方法来学习。

三、再读诗句,释词义,明诗意。(1)、小组互读,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释词,理解诗意。(2)、检查自学情况:a、说说你读懂哪个字、词的意思。b、把词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c、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诗的内容。

四、品诗句,欣赏诗的意境。

过渡:通过刚才的理解诗意,你明白了第1、2句和第3、4句分别在介绍什么吗?

指名回答。(第1、2句写景,3、4句写人。)。

(1)、学习第1、2句诗,品景(美)。

师:诗人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分别用(——、~~~)划出。

(看到:山原、白满川、烟雨。听到:子规声)。

师:描写了什么颜色?(绿、白)绿、白到什么程度,从哪两个词看出?(遍、满)。

投影出示填空:(浅绿色的)——(秧苗)。

(绿油油的)——(油菜)。

(深绿色的)—。

(竹子)。

(翠绿色的)——(桃树)。。。

师:哇,展现在你眼前的山原,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感觉?(生机盎然、生气勃勃。。。)。

师:指导品读。(田园真美,你们再美美的读这两句诗,图文结合,想象一下,你走在乡村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指名说说,相机点拨。(。。。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人在画中游。)。

(2)学习第3、4句诗。品人(勤)。

a、小组互读,读诗句。(边读边想,农民们还会干些什么?我们班里不是有很多从乡村来的同学,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组员。)。

b、从哪两个字词看出他们的繁忙和紧张?(才。。。又)学着诗人没写进去的忙补充一下,投影出示练习。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田)。

——才了(耕田)又(种菜)。

——才了(翻土)又(种瓜)。。。。

师:人人都忙着干活,给人一种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你会想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要抓住时令种植。此时你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那你又联想到那句有关耕种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感受到了什么?(要珍惜粮食。)。

五、回归主题,感悟诗的感情。

你跟诗人的感情一样,投影出示填空:这首诗不仅表现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六、诵读,升华感情。

(1)、小组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读出赞美之情。

(2)、全班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七、课外延伸:推荐读田园诗人白居易《村夜》、王维《田园乐》。

板书设计:

乡村。

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初夏风光。

}

热爱。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农忙景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一、入境——启动情智

2、补充板书 乡村四月

让我们跟着宋代诗人翁卷的步伐一起走进“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知诗人。

师: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我们浙江有一位诗人用诗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 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在他们四人中翁卷年事最高。著有《西岩集》、《苇碧轩集》等。他的诗显的较为平易,但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

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现情智

(一)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5.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景美、人勤)

(二)吟一吟:

1.生吟古诗。

师:那你们谁能把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读出来呢?试试吧。(生自主读)

2.师范吟古诗。(板书:吟)

3.学生想象吟诵。师:哪个词让你最有感觉,能勾起你无限的想象?把你听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听。(生汇报并发挥想象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生1: “绿遍”让我看到了乡村到处一片葱茏的景象。

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传递给大家。读

生2: “白满”让我仿佛看到了乡村的稻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一眼望去,闪着金光。

师: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再读

生3: “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云雾迷蒙的仙境之中。

师:多让人向往啊!把我们也带到你那神仙般的境界之中。请读

生4: “子规声”好美啊!象在唱歌。

师:是吗?不行,不行,我们也要去听歌。

生5: “闲人少”、“才了……又……”让感受到了乡村的四月很繁忙。

师: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 哪有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这两句诗)

生:才了耘田夜又绩麻。(真不简单,你们都会改诗了。)

(三).拓展语言训练。

师: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生回答)

师: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

师:好,孩子们,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带着无限的想象由生1、2、3、4同学来合作吟一吟。(板书:吟一吟)

师:听听杜鹃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请你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把你们的想象放进诗里吟一吟。(生齐读)

过渡: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加上你们美美的吟诵,让乡村四月这幅画卷充满勃勃生机。

(四)小结

师:农人的辛勤劳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是啊!乡村的四月正是播种的季节,繁忙的季节。景美人更美!

三.表达——发展情智

1.感情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2.吟唱古诗。

师:是啊!没有春的耕耘哪有夏的一路芳香,秋的硕果累累。让我们记住翁卷,记住《乡村四月》,感恩农民伯伯,是他们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再读古诗。

3.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诗情。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 白满

景美 读

子规 烟雨

闲人 少

人勤 吟

才了 又

乡村大道

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读透字面背后的内容:经历风雪,生活才有意义,才会美好。

感悟诗歌内容及内在联系,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们都走过什么样的路,能说一说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交流。

3、小结:同学们走过很多不同的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畅通无阻,有的曲曲折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踏着这样的路,走出家门走向小学,走向中学,走向广阔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路的诗歌:《乡村大道》。(板书课题)。

4、学生交流本诗作者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弄清诗人写诗的背景。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醒学生读好生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认清字形。重点指导“簸”、“匍匐”的写法。

(3)学生独立书写,师巡视。同位互检。

(4)同位检查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

(5)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乡村大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汇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理解重点语句。诗人都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乡村大道有哪些特点?(全班交流。)。

2、自己读课文,小组内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问题。理解:无始无终、遥远、天地之交等词语。

3、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把乡村大道比作什么?(桥和丝绦)。

4、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指名读,想一想。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这又是什么样的丝绦。

5、自己读诗歌,说说作者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什么?(一条条险峻的黄河、一道道干涸的沟壑)。

6、指导朗读,说说自己体会出了什么?(作者认为,既长远又险峻,这就是乡村大道。)。

7、理解词语“颠簸、干涸、沟壑”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匍匐”、“侏儒”。

8、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体会。(乡村大道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9、你能从中了解作者对乡村大道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理解“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如果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那还算什么伟大的生活!”

10、指导朗读,采取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11、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有什么联系?

(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诗歌进行概括和总结,是照应关系。)。

12、你懂得了什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13、有感情朗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熟读成诵。

四、感受内容,拓展延伸。

1、作者写“乡村大道”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村大道”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植根人民,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2、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人生路不光是平坦的大道,还有艰险的小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遇到坎坷的时候,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3、推荐文章,课外阅读。

(1)《甘蔗林――青纱帐》;

(2)《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

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生机勃勃。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3、4句古诗。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

乡村大道

预习提示:1、读通读顺诗歌。2、自学生字、生词。教学目标:

1、这首诗语句优美,充满激情,教学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读透字面背后的内容:历风雪,生活才有意义,才会美好。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及内在联系让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乡村大道的诗歌。二:检查预习:

1.分小节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交流本诗作者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弄清诗人写诗的背景。

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

郭小川,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1919年9月2日生于河丰宁县,1933年到北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爱国运动,并开始诗歌创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秘书长。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一青纱帐》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自读自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按要求自学。

1)认真读课文,思考诗人笔下的乡村大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四:理解重点语句。

再读诗歌,诗人都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了乡村大道有哪些显著特点?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参考:

第一小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长远和宽阔。

第二小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险峻和曲折。

第三小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坎坷和丰沃。

朗读全诗,感悟诗歌内容。

作业:字词两遍。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听写字词。

丝绦 缔造 干涸 沟壑 匍匐。

二:重点理解最后一小节。

2、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有何联系?

3、你懂得了什么?

(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三:拓展延伸。

1、第三小节不要这部分行不行?

2、谈一谈作者写“乡村大道”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分小组读。

2、男女对读。

3、全班齐读。

作业:选自己喜欢的小节,熟读成诵。

课后检测:

1、形近字组词。

绦(    )缔(    )涸(    )。

涤(     )啼(    )固(    )。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初步领悟诗歌

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哦,他不理解蚕桑,有谁了解?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2、进一步感悟诗句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3、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4、从画面中,体会情感

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5、说出感受

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生:他们很快乐。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6、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重点与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学习资源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朗读、交流中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在诵读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意。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两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忆古诗的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作者简介:教参28页。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三月,春天将结束,四月,夏天刚来到,称初夏)

引导学生看23页四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诗人用一首什么样的诗来描绘这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的呢?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认读生字。

3、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绿遍山原: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满眼皆是绿色。

看图,全是绿的吗?河流,稻田里的水泛着白光,(白满川)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哇,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吗?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读一读。扮演诗人吟诵。

作者还看到了什么?看第二幅图(雨如烟)

这雨如烟,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除了像烟,还像什么?(像纱、像一层薄薄的雾)

对啊,同学们,你们看,把这山原笼罩的,不是烟,不是雾,是那春雨啊,飞烟卷雾弄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就是这春雨啊!

雨是如烟的,应该读得轻些。

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如画的美景勾勒出来了。让我们用美的声音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在这诗一般的画卷里,农民又在干什么呢?请你再赶快读读看。(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他们虽然忙碌,心却是快乐的。读出快乐。

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诗一般的画卷和人们劳动的欢乐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得乡村的四月变得更美了。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请一名学生读诗,想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倾听中想象你看到的景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样的景象中,你有什么感受?

(德育渗透: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

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体会乡村的美丽,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总结写法。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给你感受最深是哪句诗?能用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人以闲少做反衬,突出农民的辛劳与繁忙)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看看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没有记住了字,自己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它?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三、指导书写。

注意插的笔顺。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

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达到会背诵。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和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3、领悟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品味和体会,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美。

1、书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符号你会联想到什么?它特别像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学生自后发挥)

2、书写“ ”,再来看这个符号,你又想到了什么?它像哪个字?本意就是河流,古代的人在发明字的时候,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某些事物的大致轮廓,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像刚才我们看到的“木” 和“川”。

3、汉字神奇的地方不仅如此,再来看老师在木字上添加,书写出“桑”,看到这个字,想起了上期我们学过的一首《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书写“天”和“虫”,看这两个字能组合成什么字——蚕,为什么会用这两个字组成小小的“蚕”字呢?(大胆联想,结合蚕的神奇。)

4、继续添加书写“木—— 村”,看到这个“村”你想到了哪些词?(尽可能的组词,培养组词能力)

引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来自乡村的诗人,他生于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他一生不曾做官,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他所喜爱的诗歌创作,是一位真正的布衣诗人。他用他的诗歌描绘着建乡那别致的水乡景色。每当人们提到他,就马上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3、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踏出诗的节奏,好药会从诗中读出画儿来,从画儿中体会诗的意蕴。

1、出示“绿遍山原”,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儿呢?

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山陵是绿色的,原野是绿色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

你想起了哪些词: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2、出示“白满川”

你从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先结合注释理解)

江南有水乡之称,河流弯弯从稻田流过,从小村庄里流过,此时,天色和水色相互辉映,河面上一片亮白。(通过想象和观赏来帮助学生理解)

水面图1:波光粼粼

水面图2:白茫茫,雾气弥漫

3、同学们已经从诗中看出了画儿来了,出示图3,把你的诗送进这个画面中去吧!

绿遍山野绿满川(读出味儿道来)

4、你觉得在这一句诗中诗人的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出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品字词,培养语感)

重点“绿 白” “遍 满”

5、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你从诗人的诗中听到了什么?(子规声声)

6、可是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诗人说的这是什么样的雨呢?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缥缈、如轻纱,似薄雾。)

7、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吧!“子规声里雨如烟”。两句练读: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8、在诗人的眼里,不仅仅只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在我们这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还看到了一种更亲切的画面,那是谁?(家乡的人们)他们在做什么呢?从后句诗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人们的忙碌、繁忙)

9、你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呢?“才……有……”“闲人少”试读感悟人们的繁忙,紧张。

10、回到题目总结:乡村四月美景图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美,而且也通过诗人赞美了勤劳的人们。

出示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些诗人的乡村四月美景图吧。读整首诗,音乐开始了。吟诵。

1、江南乡村生活令我们充满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再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另一个画面吧!

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引导想象画面:在小草发芽、生长、,黄莺飞舞的春天里,那拂堤上的杨柳刚刚透出黄嫩的枝芽儿,顽皮的孩子们呀,正在趁着春风放飞一只又一只五彩的风筝。

同样有美景呀,小草、黄莺、杨柳。

同样的人呀,是那些顽皮、可爱、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读一读(让我们吟诵出这首诗吧)

2、原来,我们眼中的乡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诗,一副美妙的画儿,那画中的一草一木,那画中熟悉的人既让我们感到亲切,又让我们留恋。

可曾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诗的影子,看(出示画面),那诗歌就在它顽强而又柔嫩的细芽之中。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那诗的身影可在风中摇摆,飞上了柳梢。

《垂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乡村四月 美景 图

宋:翁卷

景美 葱葱 粼粼 声声 蒙蒙

人美

乡村生活作文教学设计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的。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程设计。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初步领悟诗歌。

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哦,他不理解蚕桑,有谁了解?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2、进一步感悟诗句。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3、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4、从画面中,体会情感。

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5、说出感受。

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生:他们很快乐。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6、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重点与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学习资源。

挂图、网络资源等。

文档为doc格式。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画,因为。

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景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村夜(唐)白居易。

田园乐(唐)王维。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3、作业: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乡村四月古诗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