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下教学计划范文选自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他们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内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把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探讨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析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难点: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学具:
教具:相关教学课件。
学具:小棒(10根或15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播放: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自豪、激动……)让我们记住这一难忘的时刻吧!你们想不想像杨利伟叔叔那样象往遨游太空呢?(想)有志气!现在我们就用小棒摆飞机,代表我们的心愿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老师摆1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
师:你们想摆飞机吗?估一估,你手中的小棒能摆几架像老师这样的飞机?
(稍作停顿)自己动手摆摆!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2)观察思考。
课件出示:两架飞机。
师:这个同学用几根小棒摆几架飞机?他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集体探究“同学们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用摆小棒根数的2倍。)。
(3)列式计算。
师:要求同学们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5,就是求10是5的2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可以这样列式:10÷5=2。
(重点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一种关系,所以得数后面不要写“倍。)。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计算。(板书完整课题)。
(5)练习。
完成54页做一做。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为了欢迎航天英雄杨利伟到学校做报告,这些小朋友正在排练节目呢!瞧,他们多么认真啊!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欣赏的有5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后列式解答。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写单位名称的情况。
(2)集体交流后,小组代表发言。
三、反馈练习,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神五”杨利伟相片。
(1)信息站:你会提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数据一):
神州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课件出示数据二):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课件出示数据三):
一件宇航服重约10千克小明的书包约重2千克。
(2)小组交流探讨。
(3)学生汇报。
重点让学生讲出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2.55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做一做”图片。
(2)学生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四、总结评价。
五、思维拓展。
开放题:第一行画6个三角形,第二行画圆,使他们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六、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用除法计算。
例2:10÷5=2例3:35÷7=5。
15÷5=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1、达标练习。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2、初步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4、感受数学价值并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师生共研,学习新知:
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两个数的因数又该怎样来求呢?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那么既是16又是12的因数是:1、2、4。
16和12的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8的因数:1、2、4、8。
师:我们就把1、2、4叫做16、12和8的什么呢?
生:公因数。
师:4就是16、12和8的什么呢?
师: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公因数是什么意思?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生:就是几个数都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师:同学谁能说一下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呢?
师生共同总结概念:
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出示课件: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15和18的公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呢?
15的因数18的因数15的因数18的因数。
不清。
15和18的公因数。
三、合作探究,认识互质数。
5的因数:1、5.7的因数:1、7.
2、7和9呢?
7的因数:1,7.9的因数:1,3,9.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师总结: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四、深化练习、掌握方法:
小组讨论方法: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师引导出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8=2×3×330=2×3×5。
归纳出:18和30的公有的质因数是2和3,
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呢?
把两个短除法合并成一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2×3=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练习。
学生动手练习,师巡视指导,学生上黑板演示过程。
五、小小能手、我来闯关:
第一关:填一填。
1.15的因数有(),20的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第二关:判一判。
1、公因数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3、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第三关:做一做。
六、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上的收获。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指出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已经有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板书设计: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把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8230。
39315。
35。
18=2×3×3。
30=2×3×5。
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是2和3,因此:
合并两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教材对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只是让学生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几分米?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用不同的小正方形摆拼、观察、思考,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在摆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新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3、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互质数的数学意义能够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小组合作探究练习法。
小黑板出示复习题。
一、温故而知新。
1、温故——例1填一填、想一想。(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
12的因数:1、2、3、4、6、12。
30的因数:1、2、3、5、6、10、15、30。
2、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知,把话题集中到两个数的相同因数——公有因数方面,并指导学生用课本中的集合图揭示12和30各自的全部因数。
重点思考:两个集合圈相交的部分应该填哪些因数?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反馈,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前言:两个数的公因数。
二、新知探究。
1、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讨论反馈自己的发现。
(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由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究过程,很自然地提出列举法。
(2)介绍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板书介绍,并试求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试一试求下列各组的最大公因数。
16和246和127和9。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再进行集体讲评。
议一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在思考后明确:必须除到两商除了1再没有别的公因数为止。
思考: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6和12、7和9这两组数,分析最后的结果为什么是6和1?
3、介绍互质数。
(1)互质数的意义。
(2)对互质数的探讨。
分析:2和34和158和912和61和184和25。
在学生议后,得出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有哪些。
并得出结论:可以是不同的质数(2和3)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是合数(4和15)两个都是合数(8和9)1和非零自然数(1和18)。
三、练习深化。
求下列各组数中的最大公因数。
24和307和918和631和338和57。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才,哪几组数可以直接得出?
四、全课总结。
1、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互质数的意义能够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正确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正确判断两个数的互质关系。
五、布置作业。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和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活动一:合作探究。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可能的拼法有:
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2:横着摆6个,摆了2排。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三个,摆了4排。5:竖着摆12个。
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2×6=1212×1=126×2=123×4=124×3=12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1:3×4=12和4×3=12的因数一样。2:1×12=12和12×1=12的因数一样。3:2×6=12和6×2=12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
1、12、
2、
6、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
1、
2、
3、
4、
6、12。三:练习师辅导书本9.1,2,3题。四:布置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分为五个步骤: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对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会求最大公因数。
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的方格纸,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探究交流,抽象概念。
(1)合作探究。
提供学具,学生操作。
(2)反馈交流。
得到: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符合要求。
(3)讨论交流。
还有没有别的铺法?边长是3分米的地砖行吗?为什么?边长是8分米呢?
a、引出猜想:
b、枚举验证。
a、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概括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师板书)。
三、尝试练习、探索方法。
四、巩固练习,完善新知。
6和915和204和1216和32。
(完成后,解决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2、选择题。
a.4b.6c.8d.16。
(2)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
a.1b.甲数c.乙d.甲、乙两数的积。
7/98/3618/729/154、*小巧匠。
12cm16cm44cm。
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完成之后,完善公因数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msn(中国大学网)。
1、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列举、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理解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算理。
1、教师对学生能够利用列举法、短除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习情况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及时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表现。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前作业。
师:谁能拿着你的作业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非常清楚,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
问:还有不同分法吗?(生答师演示)。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同位互相看一看各自是怎样分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总结列举法。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边长1、2、3、6与长方形的长24和宽18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生:1、2、3、6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
师:我们把18和24的因数都找出来,对比着看一看吧!
师:谁能快速找出18的因数?24的因数又有哪些呢?(指名说)。
师:对比观察18和24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2、3、6、
师:看来,这和我们刚才的想法是一样的,1、2、3、6既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我们就把1、2、3、6叫做18和24的公因数。
师:公因数中哪个最大啊?生:6最大。
师:我们就把6叫做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其实在前面的课前作业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列举出了18和24的因数,又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列举法。
2、教学集合圈。
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出它们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来。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12346。
91881224。
师:左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18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24的因数、因为它们有公因数1、2、3、6,所以我们就把两个集合圈合在一起。
问1:现在你知道左边这一部分表示的什么吗?(指名答)。
师:下面请同位互相说一说集合圈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师小结。
师:现在给你一个集合圈你会填了吗?
师:看到这道题你能不能直接填呢?那应该先怎么办?
生:先找到16和28的因数和公因数,再填集合圈。
师:请同学们先在作业纸上列举出16和28的因数,再填集合圈。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展示与评价。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汇报)。
给大家说说你先填的什么?又填的什么?
指名说一说,及时评价。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作业。
师:同位互相检查一下,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认识短除法。
1、讲解短除法。
师:请大家先把18和24分解质因数。
师:谁来说说你分解质因数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都有质因数2和3、
师: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短除式合并在一起,用短除法来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边板书边讲解……。
师:最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能得到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了。
问: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用短除法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练一练。
师:下面请你用这种方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快速的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问: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
四、练习与应用。
1、练一练(苏教版p27t1)。
师:接下来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把它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展示汇报。
师:我们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时候,除了列举法和短除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介绍)。
2、扎花束。
师:同学们!春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到了,学校花束队买来了两种颜色的花准备来扎花束。(课件出示,师读题目要求)。
问: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其实在求什么?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完成在练习本上。
问:大家一起告诉我最多能扎多少束?这样每一束花里面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呢?
2、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已经在研究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了!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
课本p79~81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因数。
6.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和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4和624和85和7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因数法。
10.练习:求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三、巩固练习。
12和18。
99和132。
24和30。
39和65。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一、预习砺能。
1、提问:什么是因数?怎样找一个数的所有因素?
2、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提问:从16和12的所有因素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导学砺能。
1.出示例1。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剪正方形。
(3)、多媒体演示剪小正方形的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剪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0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2、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1,2,3,6是12和30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引导学生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砺能。
1、达标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试一试”。学生完成后归纳出规律。
2、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初步了解了它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各位老师: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分为五个步骤: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学习本课之前,本册教材已经安排了认识因数和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这些内容与本节课紧密相联,是学习本课的铺垫和基础。同时,找最大公因数又是约分的基础,而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本课在分数运算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编写者编写本节课时,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版)的理念,非常注意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在“找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
这里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一项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积累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形象的数学例证作支撑;同时他们在进行数学概括时往往不够完整,在数学表达上往往不够严谨,这些都需要精心的引导。
以上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教法、学法的一项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教材处理:
教材首先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圈中,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思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练一练中,呈现了两组找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练习,一组是8和16,另一组是5和7。第一组是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第二组是找互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在教学这两种特殊情况时,给出更多的数字,安排了三对数,第一组4和8,16和32,6和24,每对都存在倍数关系,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观察最大公因数,发现每组的最大公因规律。第二组安排了三对数3和7,8和9,15和16,都存在互质的关系,也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观察、发现每组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然后现去想一想,每组数都有些什么特点,从而概括这两种特殊情况组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二、说方法。
教法、学法选择: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版)》,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把四基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对本节课主要选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了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和谐统一,我还选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我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探索研究。主要使用了四种教学手段:
1、学具操作:合理的使用学具能促进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帮助学习建立数学建模。
2、白板运用:恰当的演示,给课堂带来清晰的层次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方式。强大的.电子白板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4、课堂板书: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三、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复习找因数的方法)。
回忆旧知识,又是为向新知识的延升做好铺垫。
让学生找出12的所有因数。并说说是怎样找的?找因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白板上出示1、2、3、4、5、6、7、8、9、10、12、15、18、20数字和集合圈1)。
让学生将12的因数拖入集合圈中,回忆找因数的方法。怎么找因数才能又快又有顺序?
用乘法算式,有序、不易遗漏。
二、探究。
再找一找18的所有因数,并出示集合圈2,让学生将18的所有因数拖入集合圈2中。
9、18。
移动集合圈。展示交集动态的过程。
师:左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12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18的因数)中间的圈里是?(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那我们可以给他取个名字?(公因数)。
我们可以将4放到中间的集合圈中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我们就称他为12和18的公因数。
巩固练习。
你学会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了吗?试一试吧。
找6和9的公因数找30和45的公因数。
如果请你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你会觉得是哪一个数字呢?
巩固练习。
我们学会了找最大公因数,那同学们能找出这三组数的最小公因数吗?你有什么发现?
1、4和816和326和24。
2、3和78和915和16。
做完后分小组相互交流,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每组的两个数有些什么特点,和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这些特点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都有这些规律呢?分小组验证。
反馈得出结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为1。
三、练习反馈: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2、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教师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习和新知的传授能够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首先教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学号别在胸前,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学号展开,也就是借助学号这个载体,让学生复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同时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概念的时候,也是借助学号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联系了学生实际,借助学生最熟悉的学号这个载体,完成了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二、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揭示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12的所有因数和18的所有因数同时到前面来站好,当学生找不到位置的时候,教师引导全体同学作裁判,这些同学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从而来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了学习节奏和精神状态,对学生探索、构建新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激发矛盾,突出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激情。在这个前提下“公因数”和“最大因约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精讲多练。
本节课,教师从复习导入到新知结束,只用了不足15分钟。余下的时间学生做练习,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规律。练习的设计主要是体现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在分层次的练习活动中探索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学生今后求最大公因数的速度和正确率。练习容量比较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和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活动一:合作探究。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可能的拼法有:
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2:横着摆6个,摆了2排。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三个,摆了4排。5:竖着摆12个。
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2×6=1212×1=126×2=123×4=124×3=12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1:3×4=12和4×3=12的因数一样。2:1×12=12和12×1=12的因数一样。3:2×6=12和6×2=12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
1、12、
2、
6、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
1、
2、
3、
4、
6、12。三:练习师辅导书本9.1,2,3题。四: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加减法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列举、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评价任务设计:
1、教师对学生能够利用列举法、短除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习情况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及时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表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前作业。
师:谁能拿着你的作业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非常清楚,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
问:还有不同分法吗?(生答师演示)。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同位互相看一看各自是怎样分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边长1、2、3、6与长方形的长24和宽18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生:1、2、3、6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
师:我们把18和24的因数都找出来,对比着看一看吧!
师:谁能快速找出18的因数?24的因数又有哪些呢?(指名说)。
师:对比观察18和24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2、3、6、
师:看来,这和我们刚才的想法是一样的,1、2、3、6既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我们就把1、2、3、6叫做18和24的公因数。
师:公因数中哪个最大啊?生:6最大。
师:其实在前面的课前作业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教学集合圈。
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出它们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来。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课件出示】。
123612346。
91881224。
师:左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18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24的因数、因为它们有公因数1、2、3、6,所以我们就把两个集合圈合在一起。
问1:现在你知道左边这一部分表示的什么吗?(指名答)。
师:下面请同位互相说一说集合圈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师小结。
师:现在给你一个集合圈你会填了吗?
师:看到这道题你能不能直接填呢?那应该先怎么办?
生:先找到16和28的因数和公因数,再填集合圈。
师:请同学们先在作业纸上列举出16和28的因数,再填集合圈。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展示与评价。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汇报)。
给大家说说你先填的什么?又填的什么?
指名说一说,及时评价。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作业。
师:同位互相检查一下,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认识短除法。
1、讲解短除法。
师:请大家先把18和24分解质因数。
师:谁来说说你分解质因数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都有质因数2和3、
师: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短除式合并在一起,用短除法来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边板书边讲解……。
师:最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能得到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了。
问: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用短除法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练一练。
师:下面请你用这种方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快速的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问: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
四、练习与应用。
1、练一练(苏教版p27t1)。
师:接下来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把它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展示汇报。
师:我们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时候,除了列举法和短除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介绍)。
2、扎花束。
师:同学们!春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到了,学校花束队买来了两种颜色的花准备来扎花束。(课件出示,师读题目要求)。
问: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其实在求什么?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完成在练习本上。
问:大家一起告诉我最多能扎多少束?这样每一束花里面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呢?
2、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已经在研究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了!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gzhenggongwen/16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