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热门24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热门24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不同类型作品的读后感,多样化的观点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让“爱”走进课堂陶行知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让“爱”走进课堂陶行知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陶行知读后感

以前的我,事事靠别人。

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妈妈总是六点半叫我起床,所以我上学一直都没有迟到过。慢慢的,我变得懒惰起来。每天等着妈妈来喊我。有一天,妈妈有急事先走了,我竟然一口气睡到了八点!我哭哭泣泣的走去学校,早饭也没吃,还一个劲埋怨妈妈。

那时我有个坏毛病,就是不愿意用笔记作业,但又怕忘记某件家庭作业,所以每次星期天,我就让同桌帮我记作业。有一次,也许是同桌不小心,少记了一项家庭作业。星期一课代表收作业我自然是交不出来,我不仅被老师数落了一顿,而且站在教室前面罚站。我心里愤愤不平,与同桌大吵了一架,课后,他对我说:“你不能总是让我帮你记作业呀,你不能自己记吗?”我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考的一塌糊涂,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给我们讲题,这张试卷上有许多题老师都没讲过。老师看着我,语重心长的说:“老师不可能教的面面俱到,这完全靠你们自己,去多读题,多做题,多来问题。”

最后老师告诉我:“你不能事事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你要学会独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于是,我终于明白——我,要靠自己!

于是,我养成了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并且每次把作业都完成的很好。

于是,我学会了自觉学习,主动做题。办公室里也经常有了我的身影,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

于是,我变得勤劳、勤奋。我不仅学会了做饭,而且在学习上也变得独立,主动。

陶行知老师说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到社会,人们都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曾关注和思考过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不能不对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请保留此标记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虽然早就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伟大的思想,指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前进的方向。先生的一生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他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人格魅力,他那“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学会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那将会是另一种情景。

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走近陶行知,我更明确了自己的为师之路。

今年是学校的读书年,上周五,学校刚进行了精彩的读书交流论坛,彰显了“书香浸润人生”的活动宗旨。的确,读一本好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受益良多,在寒气还没有褪尽的二月,每晚灯下,除了阅读了王微老师的《不幽默,你就别做教师》之外,我还看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陶行知》。

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平民教育”、“学校观”、“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读后感。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让“爱”走进课堂

我从书中感受到陶校长崇高的境界与高尚的情怀;从陶校长的叮咛中顿悟教育的真谛;从他的教育故事中体会爱的深沉与执着。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知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我必须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浇灌。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经为顽劣的学生大动肝火,曾经为想方设法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彻夜难眠,曾经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陶校长的教育故事,我手不释卷。

《蜻蜓的故事》告诉我:教师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爱满天下。这样做才能唤醒和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让孩子们的心灵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爱,不是宣泄内心的不快;也不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而是平心静气地给予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具体的帮助。

时间在指缝间流逝,我的教育故事出没在这浅浅的平淡里。这些故事就如璀璨的珍珠,点缀着我繁忙而充实的教学生活,使我平凡的教学生涯变得有滋有味。

“世有解花语,凭谁解花语”?我自己都渴望被别人赏识,难道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不渴望被我关注吗?他们趴在办公室窗口“窥探”我的时候,那种奇妙的割舍不掉的情分从小心翼翼的“窥探”开始了,突然,旁边老师呵斥一声:“回班读书去”。他们一起推搡着跑回班去,这种初识的情感幽淡如芷兰的清香,蔓延着浸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一年时光,慢慢地在消逝中沉淀。你会惋惜地发现所有的热情和激情都在这匆忙中消失殆尽,那种第一次初识的感觉已经模糊了,因为工作任务的繁重,更因为那些不听话的不喜欢学习还经常捣乱的小家伙们,我开始心情烦躁,变得不耐烦了。他们不再是我心中的“芷兰”,不再那么纯净和洁白无瑕。我越发觉得自己委屈。在课堂上,我提出很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一个孩子站起来后,无论我怎么引导就是不开口说话,此时,我想起家中正在发烧的宝宝,心里甚是焦躁。然后,我瞅了他一眼,说:“你坐下”。课后,我深刻反省,在课堂中我只是宣泄了内心的情感,而忽略了所有学生的感受,耳边总有陶行知声音回荡:你今天爱学生了吗?爱是悉心,不是咆哮。接下来几天,我发现一直拥戴我的小子居然上课不注视我了,任我怎么旁敲侧击的提醒,他都提不精神来,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要做的就是弥补我的过错,让他重拾信心。此后,我的目光一定会扫到他那里,有时我会对他点头示意,我开始抓住一切机会赞扬他。一个多月后,他到办公室背《二泉映月》的片段,我提起上次课堂中发生的事,真诚向他道歉,并激励他上课大胆举手发言,他声音洪亮的说一声“哦,老师下次我还到您这背书”!然后开心的跑出办公室了,自此,他每堂课都会把小手高高的举起。

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博爱、慧爱”的教育走进课堂。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该有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发现他们身上被掩饰在弱势后面的优势。爱是相信,相信这些孩子的明天会同样美好;相信精心培育的种子终究会发芽;相信“顽石”也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相信一切生命力量都会散发出勃勃生机。

陶行知读后感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它时时处处都在启导着你的人生,为你披荆斩棘;为你铺路建树;为你剔除人生的“棘”。人离开了好书就是放弃了追求好人生,放弃了向往新未来,就等于放弃了鲜活的生命。

与好书形影不离的人就会远离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更会因物质世界中的贫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灵世界中谨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欲望与能力相平衡,不贪欲;对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见异思迁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质的欠缺而更接近灵魂深处,并因生活中点滴获得而对命运多一份诚谢,从而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内心的感恩、宁静与平和;从而认真做事,规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旧书”就是读书人最心爱的书,是读过不知多少回的书,也就是能给人的灵魂乃至人生以启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书。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书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在临大学毕业之际,《陶行知文集》就成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书。从那时,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变了人生的追求,顽强地直面挫折,不断走向一条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我在从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时,每每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正是它改变了我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这本书,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这本书,我才扬起了人生之帆;正是这本书,才成就了我好人生。这本好书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导师,是这本好书为我点起了一盏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灯。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言我们耳熟能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因此,在闲暇之余,我认真拜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教育思想读本,通过阅读,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让我受益匪浅。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公职业理想,也是陶公的终身追求。他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把她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们多教师都能像陶公那样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该是如何的一片灿烂呀!做教师的要有教育情怀。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实践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体验中教育。就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作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他的流弊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但就教育立场说,其效力仍是极大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摈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摒弃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为考试而读书。学校作为学生走入大社会前的小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学习与成长。例如,在孩子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识字,大街小巷的广告语,标语,都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去年,我校还展开了啄木鸟行动,让孩子们上街去寻找存在的错别字。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还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记住他们。

在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活起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互动,不已死板教学为主题,利用图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试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不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鼓励是自信的基石,鼓励能唤醒沉睡的心灵;鼓励是黑暗中但是一盏明灯,给人以豪迈、信心和激情。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就会激活一个人的巨大潜力,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流都可能让孩子如沐春风,激起自信心。一个经常受到鼓励的学生,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学习知识的热情。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和评价的作用。如一上课教师一番满腔热情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充满爱意的脸部表情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在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时老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精彩”“真聪明,老师感谢你敎会同学这些知识”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哦,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能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快乐,快乐带来的幸福。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堂。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定要努力读陶、知陶、研陶、师陶,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不懈奋斗!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陶行知选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读后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孩子的爱心是师德的制高点。“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

格言。

他在创办晓庄学校的时候就多次说:“晓庄是在爱中诞生的”他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他的抗战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对人民巨大的爱的体现!我们以诚为本,我们以爱为怀,我们热爱学生,我们热爱教育,我们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在幼儿园这个家里,我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给每个孩子爱,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是做老师的艺术孩子有两个家白天的家在幼儿园,老师就是他的妈妈所以她们和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老师的一个微笑的赞赏、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事实也证明: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孩子有痛苦和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慰籍;当孩子有缺点时老师的公正和帮助,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例如,我们大班本学期转来一位从外地来的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自己说的是家乡话有几次把大便也拉在裤子上,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细心地告诉他,什么时候想上厕所都可以去,不可以拉在裤子上,会生病的,他低下头又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给了他一个微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拉在裤子上了在许多活动中,他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于是我仔细观察他的眼神动作,逐渐领会他的意思同时让活泼开朗的孩子陪他一起玩在游戏中我教他说,鼓励他多说普通话,有机会就让他在大家面前表演,使他感受到说普通话的快乐他也在互学互玩中获得了许多开口的机会和乐趣又如我班的范祺儿一开始拒绝画画于是我握着她的小手慢慢地启发她小手动小笔也会跳舞,就会变成小树、小花,还可以变成许多许多当她指着画,高兴地告诉我“美丽的花园里小朋友在跳舞呢!”时,我由衷地为她自豪,孩子的想象力真丰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表现。

奉献是师德的着重点,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教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这才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奉献、学习他的无私、学习他的无畏,学习他的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生活一起前进,才能做一个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方法,才能成就一种对学生有影响力的师德。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

《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使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视事业高于一切,无私奉献、不畏强暴的陶行知爷爷。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曾和同学谈论过长大以后干什么,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以后去外国当专家,在外国定居。因为中国实在太穷了。”陶行知爷爷却不以为然,他说:“无论中国再穷再落后,但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一个小孩子能说这样的话,可见陶行知爷爷是多么爱国。

陶行知爷爷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一次演讲时他说过,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即使学了也是学而不化,如果学生能自愿地学习,就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对《四块糖》这个故事特别有印象,还记得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巴砸了另一个男同学,陶校长看见了,连忙制止,叫王友放学后来他的`校长室。放学了,王友来到校长室,见陶校长还没来,便默默地等着。

陶校长来了,他掏出一块糖对王友说:“我叫你放学后来我的校长室,你很准时,所以我奖励你一块糖。”他又说:“我刚才叫你别砸你就不砸,说明你很懂事,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很是疑惑。

陶校长又说;“我已经了解了事情,是那个男同学先欺负女同学的,你用泥巴砸他说明你很正直,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伤心的哭了,惭愧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吧,即使他欺负女同学,我也不能用泥巴砸他呀!他毕竟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呀。”陶校长又奖励他一块糖果。就这样陶行知爷爷用了四块糖就让王友认识到错误,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真是奇特有效,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爷爷的故事深深的教育着我,我要向他学习。原来的我很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嫌中国不发达。但我读完《走近陶行知》后,知道了要想让中国发达,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陶行知》读后感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大家心中的陶行知》一书,本书共117位名家分7个不同的行知板块写下了自己心中的陶公,赞颂了陶公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倾其一生心血所做的种种努力,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和高尚追求及浓浓的大师之爱。这些“大家”心中的陶先生宛如一个慈祥的长者,话语中蕴含的全都是朴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从教的经验之谈。读来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管中窥豹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肤浅感受: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这是他人生的信条,也是他毕生生活的写照,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他爱德教育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他对平民、对穷人、对乡村、对农民的博爱,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正是需要拥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记得班里有个孩子,家里的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有一天早上,我接到该妈妈的电话说孩子怎么也不愿意来读书了,一直在家里哭,让我快去劝劝她。我迅速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后,及时与孩子沟通,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扑进了我的怀里,看着孩子哭得红肿的双眼,望着她那信任的小眼神,我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会好起来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坎坷,我们要学会坚强!老师相信你是个坚强的姑娘。接着,我利用休息时间跟她妈妈单独聊了聊,希望家长之间的感情不要影响孩子的情绪。我们班又利用主题班会寄予孩子无限的关爱,看到有的孩子眼里闪着泪花,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感情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尽量抚慰孩子的受伤的心灵,让孩子心灵少一些伤害!罗曼.罗兰说:要散播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用爱心营造阳光,让我们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师爱”如无声的细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我们教给学生爱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对学生来说,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造就一个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杀一个人才。

是的,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倾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如人行于百花园中,所过之处皆是芳草蛱蝶、鲜花争艳,值得我们继续研读。他的教育思想滋养了一批批师者,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对当今的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陶行知,不能不学陶行知,让我们在陶行知这盏明灯的指引下,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朱慧英)。

《陶行知》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读后感。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传》一书以生动的事实展示了一位教育改革先驱者敢探新理得道路,其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我们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他以真实的形象凸显了一个具有浓烈的爱的楷模。读了这本书,不仅使我汲取了营养,也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教育一线冲锋陷阵的老师,读这本书感受最深刻的是陶先生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美好品格。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奉行的箴言,不管过去还是将来,他都是师之楷模,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尤其是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守住教育这片净土。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难缠的学生或家长,也会遇到一些非议误解甚至中伤。就在今年学期初,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安排学生保险事宜,我把通知发到班级群里。没想到一位家长在群里说我收的是什么补习费。这种没凭没据的诬陷让我觉得很气愤,我在群里对收费情况作了详细的解释,并希望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可没想到那位家长居然连续几天给我发送一些带有不雅内容的视频链接,我感到非常气愤想报警,甚至想让他的孩子调离我班。这件事给我很深的伤害,我们校长很重视,通过和村里协调,由村主任出面妥善处理的这件事。后来我平静下来,想到孩子当着这样的父亲(孩子的父亲游手好闲,好喝懒做又品行恶劣,已经离异)也是极其不幸的。因为家庭的变故,父亲的负面影响,这个孩子平时衣着邋遢,没有好的行为习惯,甚至有学生反映过这个孩子曾几次偷窥女生厕所,学习成绩很差。也是经过这件事之后,我知道了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失责,作为孩子的老师,我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从那之后,我更加关注关心这个孩子,孩子的姑姑和爷爷奶奶不止一次的对我说,没想到我能这样宽容大度,不但没有因为家长的过失行为怀恨,反而对孩子更好了。的确,这个孩子在我的格外关爱下,变化很大。这件事也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和收获,我觉得我的心灵又得到了一次净化。有了“爱满天下”的支撑,我也时刻告诫自己“爱,再多些,好吗?”对工作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就能以更饱满的热忱拥抱我所挚爱的教育事业,就能克服工作中的任何困难。

《陶行知》读后感

对于陶行知本人,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陶行知》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读后感

假期我认真地读了《点击陶行知》感触非常大是其中的“生活即教育”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下面,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谈到: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他同时又谈到,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因为,他要实现一种教育的理想,就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陶行知先生为此在文中进一步用实例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是相连的,是一个学理。他进而又提到,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这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与劳动。这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做真人。自有人类生活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我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读了陶知知先生的著作,既感觉受益匪浅,又感觉责任重大,同时又得到了启迪。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是社会所求;素质教育,是社会所需;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社会所盼。我只有竭尽全力,多学,多思,多想,多做,按陶行知先生所言,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读后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孩子的爱心是师德的制高点。“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他在创办晓庄学校的时候就多次说:“晓庄是在爱中诞生的。”

他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他的抗战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对人民巨大的爱的体现!我们以诚为本,我们以爱为怀,我们热爱学生,我们热爱教育,我们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

在幼儿园这个家里,我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给每个孩子爱,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是做老师的艺术。孩子有两个家。白天的家在幼儿园,老师就是他的妈妈。所以她们和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老师的一个微笑的赞赏、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

事实也证明: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孩子有痛苦和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慰籍;当孩子有缺点时老师的公正和帮助,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例如,我们大班本学期转来一位从外地来的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自己说的是家乡话。有几次把大便也拉在裤子上,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细心地告诉他,什么时候想上厕所都可以去,不可以拉在裤子上,会生病的,他低下头又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给了他一个微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拉在裤子上了。

在许多活动中,他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于是我仔细观察他的眼神动作,逐渐领会他的意思。同时让活泼开朗的孩子陪他一起玩。在游戏中我教他说,鼓励他多说普通话,有机会就让他在大家面前表演,使他感受到说普通话的快乐。他也在互学互玩中获得了许多开口的机会和乐趣。又如我班的范祺儿一开始拒绝画画。于是我握着她的小手慢慢地启发她小手动小笔也会跳舞,就会变成小树、小花,还可以变成许多许多。当她指着画,高兴地告诉我“美丽的花园里小朋友在跳舞呢!”时,我由衷地为她自豪,孩子的想象力真丰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表现。

奉献是师德的着重点,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教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这才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奉献、学习他的无私、学习他的无畏,学习他的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生活一起前进,才能做一个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方法,才能成就一种对学生有影响力的师德。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

今天的老师,除了努力向师风师德中提倡的好老师标准敬业乐业、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要求自己外,我觉得还要增加的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思想、能力和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职能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负责精神,也就是高度的责任感。

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待任何工作和环境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工作。孩子有语言学习的最佳期,老师也有出成绩的最佳时段。面对每一次挑战和机会都会以积极的姿态准备着。当然,外表直爽的我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