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大班(通用16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大班(通用16篇)



大班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大班教案案例,供教师们参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先在小组里议一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作者、写作背景、词语、诗句意思)。

3、播放视频,谈感受。(美、壮观)。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出示词语积累: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碧盘滚珠。

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嫩蕊凝珠轻摇曼舞。

5、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自由读、指名读(配乐)。

6、孩子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从寺中走出时,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人心脾,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8、播放课件——西湖六月一望无垠的荷花盛开景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否给予了你心灵的震撼。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指名上黑板板书。)。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知道是哪一首吗?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

6、总结: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2、继续收集描写西湖的诗,描写荷花的诗,送别诗,比较异同。

3、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选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源。

媒体作用。

媒体方式。

导入。

注意反应。

cai。

课件。

文字。

(三首送别诗)。

1分钟。

自制。

创设氛围。

边读边想。

范读。

感受。

cai。

课件。

声音、图像、文字。

(西湖美景)。

0.5分钟。

剪辑。

整体感知引入意境。

边看边听。

作者简介。

知识。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作者、时代背景)。

0.5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了解作者。

边听边记。

感悟诗意。

理解接受。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字词句意)。

因同学而定。

自制。

提供资料协助理解。

同学自查。

感情吟诵。

理解接受反应。

cai。

课件。

音乐、图像。

(西湖美景)。

1分钟。

剪辑。

再现意境。

边播放边写吟诵。

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接受反应组织。

cai。

课件。

背景音乐。

5分钟。

剪辑。

渲染气氛、交流。

边播放边写画、交流。

欣赏积累。

知识拓展。

cai。

课件。

文字。

(杨万里其它诗作)。

2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

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布置: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习: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风光不与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反馈交流。

美美地读一读。

5、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二年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读一读。

无穷碧寄情于景。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2)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同学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同学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同学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同学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师生互动)。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二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一课时。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 )代作者(  )。全诗写的是(     )的变幻景色,把“黑云”比作(     ),把“白雨)比作(    )。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朝的(    )。“无穷碧“写出了莲叶(        ),“别样红”写出了荷花(     ),写景的诗句是(                            )。

3解释词语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句子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         别样红。

句子的意思:

5除了今天学习的这两首,你还知道苏轼和杨万里的哪些诗呢?请各写出一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3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二)古诗阅读。

1.a。

2.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是“红色”的意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

3.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