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启发我们的创作思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1、通过操作学习,让孩子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能力。
3、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分类,并养成生活习惯有条有理。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各种水果卡片、铅笔。
各种文具盒、各类书、若干个瓶子、各种玩具。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玩具、书、文具盒各若干件),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杂乱的讲台。
2、引出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瞧,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呀?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生:不舒服、乱七八糟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放好;玩具一类、书一类、文具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能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孩子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相比怎样?(生:整齐了、舒服了,美观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堆瓶子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1、师:现在请看看是什么(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
(生答:水果卡片。)。
2、师: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分类前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静静地听同学发表想法,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补充。
3)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
3、等孩子操作完后,请孩子汇报。
4、请一组孩子上来汇报,教师指导。
5、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水果种类分。
6、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同一类物品,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7、现在我们再动手按其他小组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分类。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处处接触到分类,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分花。要求:想一想,你能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
2、考眼力: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应用练习,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4、小比赛:
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按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整理的?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能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事?
生1: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2: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生3: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同学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同学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同学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同学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实物投影仪一台。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研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同学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同学在相互启迪中自俺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身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同学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同学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身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同学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同学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同学初步观察、比较、笼统、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同学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同学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局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同学自身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竞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同学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同学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9+6等于多少呢?自身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同学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同学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同学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同学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同学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俺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俺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99面的第1、2题。
同学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同学,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协助,也可以让同学借助学具学习。
教学。
公开课 教案展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8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闯关游戏吧。
1、第一关,复习数的分成。
2、第二关,复习10加几。
3、第三关,填数、口算。(出示:想一想、算一算,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第四关,出示图形。
问:每个图形三个角上的三个数怎样加简便呢?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课件出示(例题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图意)。
盒子里面有几个苹果,外面有几个?(指名回答)。
(2)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加法)。
你会列出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3)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4)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课件演示)。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数一数。
b、9+1=10,10+3=13。
c、4+6=10,10+3=13。
……黑板上再次演示移动过程。
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再放一个就够10个,所以先把4个分成1个和3个,9个和1个合成10个,再把10个和剩下的3个加起来就得到13。边演示边说(板书计算过程)。
(5)重点介绍凑十法。
(6)这里把4分成了几和几,为什么要这样分?老师小结: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就是先把9凑成10再计算,我们都知道10加几得十几,很好算,所以把9凑成10之后计算非常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用“凑十法”去计算类似题型。
2、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一共有多少朵花?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集体交流。
3、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
分层练习,内化新知1、完成想想做做1师生共同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2先带领学生完成第一副图,然后让学生完成第二幅图,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完成。提问: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四、
总结。
全课。
1、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2、揭示课题:9加几(板书)。
五、游戏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4(蚂蚁搬家)。
(介绍游戏规则:每块砖上都有数字,两块砖相碰,砖上数字相加,很快说出得数,才能继续玩。)。
2、完成想想做做5。(吃水果)。
课件出示:学生逐一说出爱吃的水果,计算水果后面藏着的算式。
问:你能将这些算式有序地排一排吗?(排一排)。
问:你能说出和这里的每道算式相关的另一道加法算式吗?(指名说)。
3、找规律,完成练习。
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问:你能根据9+4=13,直接算出9+2和9+5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六、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图片展示:。
。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同学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同学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同学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同学初步认知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3、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同学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身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俺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同学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同学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知。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沛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同学读几。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同学活动,体会“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同学活动:说一说在丈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沛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同学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同学与教师一起书空。
3、同学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同学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同学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流程: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
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
(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同学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课件。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小朋友,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对信息的处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同学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同学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身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婴幼儿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同学看图,然后让同学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婴幼儿多采多少个?
(3)松鼠婴幼儿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婴幼儿还要采多少个才干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1、完成第8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同学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89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同学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第90 的数学游戏同学自由的完成。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课件):全班集体回答。
2、谈话:你们能给数学王国里的宝宝找找他们的家吗?(出示课件)这些数有的大,有的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请听:(教师讲述故事)。
2、(出示课件)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出示课件)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看十位,一个是四十几,一个是三十几,肯定四十几比三十几大。)。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出示课件“〉”)。
5、指名板书后全班读一读。
6、练习扩展(出示课件)学生说一说想法。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7、(出示课件)比较63和68的大小。
8、扩展练习。(出示课件)。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9、再独立完成试一试。(出示课件)。
(1)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3和56要比个位,因为十位上都是5。100和98比的是数位,三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大。)。
师引导学生总结:十位上的数不同时,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时,要进一步比较个位上的数;100大于所有的两位数,所有的两位数一定大于一位数。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个别学生回答)。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集体口答)。
2、(出示课件),集体练习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后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坐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同桌交流)。
四、扩展延伸。
1、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20度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60大的数”)。
根据刚才自己写的数到前面来排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路队下课。
1、通过这节课,让学生理解之间的含义,能够用不同方法解出之间有几个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画图,数数等不同方法解决之间有几个数。
一导入:。
2启发:小鹿和小狗之间有几个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数一数。
能不能用图形画一画。板书画圈圈。
小结:让同学来说说解决之间有几个数的方法。
2、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小小警察是不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呢?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张文博排第10,宋闫雨排第15.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他们之间有几个人?怎么解决。能不能画图来表示。
(3)讨论:
(4)展示同学们画的图形。
(5)汇报方法:
a、数一数从10数到15,之间有4人。板书:10、11、12、13、14、15。
b、画一画,用圆圈或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指名板演。
指名回答。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呢?指名回答。
四巩固练习当堂测。
xx。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1~33页的主题图、例1.2.3及练习七第1.2.3题。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100以内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
【教具、学具】。
课件(百羊图、百球图)。数数用的小棒和花生。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
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袋花生米和一捆小棒,它们的数量都和小羊的只数一样,数一数花生米有几颗,小棒有几根,就知道小羊有几只。四人小组,两个人数花生米,两个人数小棒,互相帮助,说一说怎样数。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理解“0”的含义。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gzhenggongwen/11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