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职责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第一段:写景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入主题)
写景是描述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文字描写,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之一。良好的写景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或人文景观的壮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学会如何写景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和吸引读者非常重要。
第二段:观察仔细,抓住细节(论述第一要点)
写景的关键在于细腻,观察力是写景的先决条件。我们应该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捕捉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例如,当我们写一片森林时,不仅要描述大树和草地,还要注意到那些被风吹乱的树叶,小动物的脚印等一些微小但是非常重要的细节。
第三段: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论述第二要点)
写景需要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借助比喻和拟人,我们可以将自然风光与人的情感相连,使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同时,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吸引力。
第四段:注意节奏和节奏感(论述第三要点)
写景并不仅仅是将景物的特点简单地描述出来,还需要通过语言的节奏和节奏感来调整读者的心情。节奏感是指将景物的描写融入到文章的整体结构中,使文章有起伏和层次。例如,在描写一望无际的草原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的长短和使用递进的结构,让读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草原之美。
第五段:用心感受,自然流露(总结)
写景是一项需要用心感受的艺术创作,我们不能只盯着笔尖和纸张,而是要与景物融为一体,去感受它们的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我们所描绘的景物的美。
总结:
写景是一种必要的写作技巧,学会写景能够使作品更有生命力、更吸引人。要写好景物描写,我们需要细心观察、运用修辞手法、注重节奏感,并用心感受,自然流露。只有不断磨练,我们才能写出更加细腻、感人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创造美好的阅读体验。
早就听说张家界地貌奇特,以山闻名,它有着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而且上面还住着神仙呢!今年暑假,我有幸一睹张家界风光。
一走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我就看见层层叠叠的山峰拔地而起,耸入云霄,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仙女在撒花,有的像慈祥的采药老人,有的像猪八戒背媳妇……。山下有一条小溪,清澈见底,名叫“金鞭溪”,太阳光照在小溪上,波光粼粼的,一群群“金鞭鱼”儿在溪中快活的游来游去;小溪的两边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龙虾花”,美丽极了;旁边的树林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野猴跳来跳去,它们时不时地向我们伸出手来讨食吃,可爱极了!我觉得自己仿佛闯进了一幅活的山水画中。
张家界的山顶到处是悬崖断壁,怪石嶙峋,上面坐落着远近闻名的土匪窝——“乌龙寨”。上“乌龙寨”只有一条道路,而且还必须通过三道关,分别是“一步难行”,“谁敢不低头”和“瘦人谷”,一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当年共产党攻打“乌龙寨”是多么不容易了吧!
张家界最高的山叫“天门山”,据说那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我们坐在长长的缆车上,放眼望去,四周白茫茫的一片,天门山在雾中若隐若现,一切都显得那么飘渺,为天门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天门山洞前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上天梯”,传说只要爬上天梯,许一个愿望,就能够美梦成真呢!
张家界的美景是纯天然的,是没有杂质的,是让人惊叹的,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美丽的人间仙境!
春姑娘带着绵绵春雨的离去正如同夏姑娘伴随着火一般烫的阳光来到人间。
阳光普照大地,或许是炙热的阳光让藏在叶子怀抱里的花骨朵儿实在是耐不住了,便挣脱叶子的怀抱,扭扭身子,探出头来,绽放着她那美丽的笑脸,散放出诱人的清香,给大汗淋淋的我们有了一丝丝的“安慰”。
蝴蝶小仙子们和小精灵蜜蜂闻着香结伴来到花儿盛开的地方。他们提着小竹篮在花丛中采蜜、穿梭。累了,便躺在花儿的肚子上睡一会儿;饿了、渴了,便以为在花儿的肩上吮吸着花蜜与花汁。更胜一筹的应该算是“荷花池”了吧。夏季的时候,不光池上有小仙子和小精灵们,池里还有成群结队的鱼儿在碧绿的荷叶伞下嬉戏、乘凉。池边的风真凉啊!人们在池边散步,欣赏着娇嫩的荷花在微风中婀娜的舞姿,可爱的鱼儿也时不时跃出水面为其喝彩。
傍晚,爷爷摇着一把大蒲扇,带着孙子一块坐在院子里的大榕树下乘凉。“夜色真美!”孙子感叹到。爷爷点点头。月光透过榕树的叶隙依稀的撒在地下,是那么柔和。抬头仰望,美妙的星空让人陶醉。无数的星星快活的眨着明亮的大眼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那奇妙的“旅行”。
夏天真美啊!虽然很热,但我很喜欢她……
节气到了谷雨,就想着吃老家的洋槐花了。
从童年到现在的记忆里,春天印象最深的,就是听黄莺鸣唱,听燕语呢喃,闻槐花飘香;而深之又深的,就是吃蒸洋槐花呀!每年的这个时节,如果不吃上一次蒸洋槐花,心里感觉就好像少了些什么,整个春天也变得毫无意味了!
昨天下午,有人自老家来,捎来一食品袋洋槐花,刚放到桌子上,袋子口一松开,就瞬间满室清香!一家人的喜悦溢于言表,我恨不得立即抓上一把塞入嘴里,妻子在一旁提醒说:“先把它用水淘一淘,涳一下水,明天早上拌上面蒸蒸。”“遵命!”我麻利地掂起食品袋奔向厨房。
洋槐花,故名思意,就是洋槐树开的花;有洋槐就有国槐,国槐也开花;洋槐只开花不结角,国槐也开花也结角;洋槐花花开如蝶,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稍有清甜;国槐花花开如豆,香淡,吃起来有苦味;故尔每年的槐树花开,人们常常吃蒸洋槐花,而不见有人吃蒸国槐花。洋槐始于何时,我没有查过资料,国槐,我想大概也就是在我们国家本土所固有的。因其洋槐花可以食用,所以,在农村栽种洋槐的也就多起来了。
当然,现在吃洋槐花,也只是生活的一种调剂,这与三十年前,甚至是更早以前的生活困难时期吃洋槐花是截然不同的。在以前生活困难时期,每年这个时节,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吃洋槐花,是为了裹腹保命。春尽夏初,麦子未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家家户户粮面已尽,无以为食,只有外出觅食,凡是能裹腹的,无所不吃。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听老人说,刚过了春节,好多人家就已经断炊了,人们开始外出捡拾地里去秋收剩下的坏红薯,尔后开始刨食芦苇根,后来,连芦苇根也没有了,就开始啃树皮,有的人连树皮也吃不到,就刨食观音土、贝壳粉;再后来,春暖花香,榆钱叠开,人们开始看到了绿色,开始看到了生的希望,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吃野菜,吃榆钱,吃榆叶,吃洋槐花,吃大麦,渐渐的,麦子黄了,熟了,人们又开始着新的生活!乡下的人们又熬过了一年的春慌!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洋槐花也讲究了起来。把洋槐花用水淘净之后,把水涳干,再拌上白面上锅蒸。蒸好之后,吃的时候根据口味,各有各的吃法,有的喜欢浇上蒜汁吃,有的喜欢撒上盐浇上香油拌一下吃,有的喜欢蒸槐花炒鸡蛋吃,还有的喜欢直接撒上白糖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各尽其享受。听老人说,三年困难时期吃洋槐花,根本不拌面,那时已早已没有面了,把槐花和叶子捋下来后用水淘净,在锅里稍微蒸一下就吃了,有时饿得不蒸、甚至不淘就直接放嘴里吃了,也不讲卫生不卫生了,命还保不住哩,谁还讲究那么多?说的也是,常言说:“贫不知礼。”已经饿到那种程度了还讲究那么多干啥?先保住命要紧,所谓“民以食为天”者也。
昨天晚上把槐花用水淘了之后,我就一直想着蒸槐花的事。今天早上,我早早起来,麻利地把槐花拌上面蒸上了锅。十分钟左右,槐花蒸熟了,满屋子飘荡着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让人欣慰,让人心情舒畅!我问儿子想咋吃,儿子说:“给我拌上糖。”我说“中”。我用个小碗盛了一碗,撒上白糖,用筷子调匀,给他端了过去。儿子吃了几口,说“不好吃,不香。”我又给他浇点香油(哪有这样调菜的?哈哈),他又吃了两口,还说不好吃。“那你到底想咋吃?”我有点烦。儿子说:“用鸡蛋给我在锅里炒一下吧,我吃炒的。”我说“中,我也好吃那样的。”我把鸡蛋炒好,把那没有调的蒸槐花和鸡蛋放在一起又炒了一会儿,撒上盐和味精出了锅,给儿子端了过去,儿子吃着,也不吭声了,是好吃还是不好吃?连表个态也没有。我坐在旁边,边吃边给儿子讲:“我像你这么大(儿子已经十二岁了)做饭、洗衣裳、干农活,已经啥都会干了,我七、八岁的时候就会上树捋洋槐花了,给你蒸好了,你还嫌这不好吃那不好吃,挑三拣四的,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想这样吃还没有呢。”儿子听了,无动于衷,他只管吃他的,好像也挺津津有味味的,我受了儿子的影响,也美美地吃了起来!
日出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所说的那么华丽灿烂。
为了一睹日出,五点半,我从床上爬起。天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光。云,漂浮着,黑得可怕,白云那美丽、可爱的念头消逝不见。我坐在窗前,探出头,东方还是黑色的。我百般无聊,只是发觉黑夜真的很黑,很可怕,尽管有路灯,但那微弱的灯光更衬托出夜的黑,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黑夜是梦的温床。是啊,没有黑夜,那些美丽的梦也不复存在。
我思考着,没发现已经六点了。天有了点微亮,却不见太阳的身影,只能感觉到光是从东方那云、房子的后面出来的。云随风慢慢散开,半个太阳露在外面,另一半被房子遮住了,还能感觉到它的光和热,冬天迎来一丝曙光,的确很温暖。太阳是白的,光芒不耀眼,但并不温和,只觉得眼睛没有下午看太阳那么刺眼,酸痛。但当这光芒照亮大地的时候,我想地上万物都会苏醒,太阳给了我们每个生物光、热和生命。没有太阳给予我们的温暖,就不会有地球上的生命。
太阳升上高空,几朵云又遮住了他,风却也想晒晒太阳,又把云吹走了。光开始刺眼,眼睛有点不舒服,但这冬天的太阳却又很美丽,它给了所有生物宝贵的温暖,不同于夏天,给了所有生物炎热和饥渴。
渐渐地,沉睡的大街也苏醒了,太阳升上了高空。喧闹的大街让我不得不把窗户关上,与太阳惜别,躺在床上继续休息。
在新年的光影里,谁眉梢含俏?望穿秋水,却望不穿情愿天涯路。
谁执笔素描?却描绘出最美丽的芬芳。
谁寂夜辗转?任君在心海里深入浅出,却遗留烫人的思念——暗自神伤!
倚窗临风,月寒无声。
突感寂寞染指全身,也许我就是那风雪中的腊梅,你嗅着我淡淡的清香来,送给我一个梦境般的童话。
我沉醉在你编织的一帘幽梦里,尽管衣袖渐宽终不悔。
游曳在心口的思念,铺就了一条通往寂寞的路。
窗外北风啸,天地无眠。
思来空忆满庭香,落尽梧桐秋远逝。归去茫茫,花落芬芳。何怨冰霜?
仰天长叹问苍穹,谁与我同醉?孤雁枝头叹,多少落英心碎,一叶浮萍憔悴。冷冷忧肠,惟有情难断。心亦老,语还羞,情几许,为何堪?更迢迢万里遥远,叹冬江无处系兰舟。依稀眷语,耳畔回想。情暖三分梦中藏,独对七分惆怅。
那旧诺!君可忘?
一窗梅影,满树银花。
许一抹相思,寄予琴弦,幽幽情丝穿过夜的窗。娟娟细语,写满情意的诗行,和着琴音,沿着风的方向,游曳到你的梦乡。
有君赋,何惧冬的冷峻。雪落成诗,腊梅玉骨。枝上祥光萦玉景,花间素蕊扮银装。独赏梅花弄,纤指捻余香。疏影阑珊夜,一纸素笺,一曲琴箫。
独思,只求君共赏!
吟风弄月,垂雪恋寒。
好想,与君把盏,共话浮世凄凉。于半醉半醒中,共享唐风宋雨的离人风*。
世人皆云,知音难觅。伯牙子期者,况有几人乎?
烟波流转,寂夜无声。
穷其思绪也找不出契合的词!不求朝暮相守,只愿伴君寂寥路。不争不夺,不痴不恋,在灵魂处把你定格在几米外的一处风景。
淡然,随心随缘。只愿君安!
日出,人们每天早上都可以可看到。但真正去看日出的却没有几个。这次,我特地的去看日出。
星期天早上天蒙蒙亮,我起了床,穿好衣服,拿着照相机和弟弟去转龙藏的高山上观日出。
我们刚登上山,太阳还没出来。山上的风呼呼地刮着,我和弟弟都快冻坏啦。不一会儿,太阳终于出来啦!只见太阳公公好像和我们在捉迷藏,它出来的很慢,停停顿顿的,开始像半个浅红色的月饼,从山上慢慢爬出来。渐渐地,太阳公公的脸像一个鲜红的大苹果,红彤彤的很好看。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太阳公公不再躲藏,露出了它那整个笑眯眯的脸。我立刻拿起相机,拍下了那值得记忆的一瞬间。
是太阳给了我们温暖,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离不开太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一切。
听说五一有三天假,心情特别激动。早早便筹划着要到何处玩玩。可真临近假期人却蒙了,竟不知该去何处?宅家里吧,也未免太可惜了,不是白白糟蹋了这假期么?思来想去,还是去龙岗公园逛逛吧,听说那的景色很旖旎。
休假的第一天,早早吃了饭,带着女儿向公园奔去。公园位于县城北面山坡,整个山坡状似卧龙,此园也因此而得名——龙岗公园。园内山谷山坡山脊较突出明显,因地制宜,稍作修饰,形成一座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
携手女儿步入千步梯,千步梯由几百个水泥台阶构成直通山顶。整个梯子大约有四五米宽。梯子两侧均被铁链连接。铁链外围则是绿葱葱的风景灌木,甚是茂密。手扶铁链一路四下欣赏,不知不觉便到达顶端山腰处。山腰处有一条贯穿东西向的水泥路,路面约四米宽,横跨龙岗,分别连接着不同的景点。站在顶端举目远眺,整个县城抛掷脚下,一览全域。层层高楼大厦仿佛在一夜间被施了魔法般,整体缩小,条条街道错综复杂交错着,似一张超大蜘蛛网。先去哪个景点呢?正犹豫着,一缕缕清香从西边飘来,嗅着香味脚步不自觉的挪去。
啊!好一派落花美景!水泥路两旁的山坡上种满了洋槐树,棵棵枝繁叶茂。片片椭圆形的小叶子密密麻麻的编排着,一缕一缕悬挂于枝头,每串叶子交叉处开着朵朵洁白的槐花,两块嫩小的花瓣夹着一两根小花蕊吐着星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香味弥漫于半个公园,缠绕于双肩令人心旷神怡。阵阵山风掠过,槐叶相互撞击谱出悦耳声响,片片花瓣则随风漫天飞舞,犹如白色精灵,尽情舞尽人生至美。好一场绚丽飞花只可惜未抵过命运的安排,终究还是化作春泥更护花,默默守护,待到来年,再次焕然生机,开出烂漫。
花香总是让人魂萦梦绕,忆想连连。矗立花下不禁忆起童年。离我家不远处的小山岗上也有两颗碗粗的槐花树,每年四五月,这里便是快乐的源泉。每天傍晚时分,几个小伙伴都会约在槐花树下相会,每人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篮,打着割猪草的名义,实则三两人偷带上一副扑克牌躲在槐树下比大小推点子挖坑等等。嘴馋了,就爬上树摘几朵小小的槐花放嘴里,一丝淡淡的清甜瞬间融化,弥漫全身。那时候条件清贫买不起零食,槐花便是我们这群捣蛋鬼的最好零嘴。大家一边吃着香甜的零食一边嬉戏,时而掐一把花儿撒向天空来个仙女散花,其乐无穷。玩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眼看天就黑了,提来的竹篮还空空如也,这可怎么办,回家如何交差呢?总要弄点青草打发那小猪吧,灵机一动,小伙伴们便以顺雷不及耳之势三两下爬上树捋几把嫩嫩的槐树叶蓬松的装上一小篮子,贪玩的小伙伴便跑去别的小伙伴篮子里偷拿,你追我赶打骂声嬉笑声混杂一片。
沉侵在回忆中久久不愿醒,就这样呆呆的矗立于花下不愿离去。凡是有洋槐花的地方总能充满幸福与快乐。
不知不觉,秋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天空一碧如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蓝晶晶的。白云变化多端,形态各异。它们有时像可爱的小鸟,有时像凶猛的老虎``````小鸟有的造云房子有的在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是在比谁的嗓子好。
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树叶有的像绿色的细针,有的像小朋友的手掌。有的树叶落了,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
河里的小鱼在快活的游着,它们有时找吃的,有时吹泡泡,好像在比赛谁吹的泡泡最大最多。虾子们有的晃动着大钳子,真像威风的大将军,有的蹦跳着,好像在举行跳高比赛。
啊!秋天的景色真美呀!
夏公公轻轻地走了,秋姑娘紧紧地跟着夏公公的脚步,一路小跑,来到了人间。
她是一位粗心大意的画师,在画田园风景时,不小心把调色盘打翻了。红色泼到了苹果的身上。苹果高兴地叫:“太好了!我有新袄了!”连高粱也像喝醉一般,涨红了脸儿;紫色,泼到了葡萄的身上。葡萄也高兴地叫了起来:“耶!我也有新衣裳了!还真好看!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呀扇,扇走了夏天的火热。枫树的叶子,像一枚邮票,飘呀飘。由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姑姑走进了果园,把苹果变成了大大的红灯笼,把葡萄变成了紫色的珍珠,石榴悄悄换上了大红袍,可美了。
秋姑娘走进了田野,把一望无垠的田野边的金黄金黄。稻子长高了,禾苗成熟了,麦子露出笑脸,玉米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农民伯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啊!
秋姑娘走进了花园,看到只有黄色的菊花,就用了一下魔法把菊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有粉色的、紫红色的、淡桃红色的,和橙色的菊花。顺便,还把玫瑰花变了几朵,看起来美极了!
抬头望蓝天,只见天空蓝的可爱,蓝的鲜明,蓝的无拘无束。突然,远方传来了大雁的叫声。哦,大雁就要回南方过冬了。只见他们携妻带儿,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星期六,妈妈带我去外婆家。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清澈见底的小溪,金黄一片的田野,还有那挂满黄色灯笼的枇杷树……真是美不胜收啊!
早上,人们还沉浸在美梦中,在这个时候,几声响亮的“喔喔”声温柔地 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催促人们开始一天辛苦的劳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扛着锄头,匆匆奔向农田,大老远就能看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外婆也不例外。她正拎着篮子,弯着腰,手脚麻利地在菜园里摘着装满胖娃娃的碗豆荚,拔着刚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小笋呢!
中午,快煮饭的时候,乡下人家总会从鸡窝中拿出几个鸡蛋,变着法儿吃:炒蛋花、煎鸡蛋、煮蛋汤、蒸鸡蛋羹……让你尝上几口,保准吃了还想吃。如果发现剩下的蔬菜不够吃了,菜田离家也非常近,即使锅里煮着饭,也来得及去菜田拔菜哩!可真方便呀!开饭了,我们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吃着丰盛的午餐,有土鹅肉、土豆丝、红烧鱼等。小狗小猫也都抢着往桌子低下钻,正为自己的“午餐”做准备哩!看它们如此温顺、乖巧,我不禁“赏”给了他们一块土鹅肉。瞧,小猫小狗正在为赢得主人赏赐的“美食”而斗智斗勇呢!
傍晚,吃过晚饭,乡下人总会聚在庭院外说着一天劳动的快乐,谈笑风声。不一会儿,什么辛苦劳累统统抛在了九霄云外。今天,久违了的小星星笑眯眯地跑出来了,看着星星弟弟调皮地眨着他那明亮的小眼睛,让我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可爱的星星来:“一、二、三、四……”哇,好多好多星,数也数不清!乡村的夜晚十分宁静,到了八九点左右的时候,外面便黑漆漆的一片,只听见田间蟋蟀在“蛐蛐蛐”地唱着催眠曲。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了梦乡。
乡村真美呀,我爱美丽的乡村!
但我听得出,妈妈是在关心我,而不是在批评我,因为她一到红绿灯时,就把我的手放进她那温暖的大手中取暖,不知不觉,眼泪从我的眼眶中涌出,真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妈妈用别样的方式来关心我,就好像是秋天的残花,耐人寻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父母的爱是隐形的;可父母的心永远专一;父母的心永远像秋天的残花般耐人寻味,永不改变。
不知何时,小区中的单调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清晨漫步时,这打翻的颜料总让人目眩神晕。仰望树,才猛然发现已然宣告完毕下一个季节的来到。所有曾经热意盎然的痕迹都早已悄然退去,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也许真的是撕阳光,就跳到了这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
水意
小区的花园里有一个空池子,素日向来无水,不想连着数日的雨,竟“浇”出了一个“迷你西湖”。
一片朦胧中,只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
树颜
仿佛潮水一般,绿色的一波方才褪下,彩虹般五光十色的一波便急不可耐地涌了上来,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便恣意地炫耀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像个宠坏了的孩子,劝也劝不住。
似乎不必哥德巴赫猜想容易许多。
人情
大街小巷,俨然一幅旧颜换新装的样子。或许是对这时节希冀太多,眷恋太深罢?所以,这个黄金时节,在如蝴蝶般纷飞的落叶背后,藏着几多情深意浓,和对似水年华的惆怅与回忆。
不经意间,又是一年收获和留恋这一年之时。
尾声
也许曾有过罪恶,也许曾有过善行,在这个独特的季节里,不必忏悔或颂德。只是认为,在丰收之后,我们该带走曾经演绎过的那些故事,和对过往的记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84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