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如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以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起到提醒和引导的作用,使教学更加符合教师的预期和学生的需求。
《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每组一份)。
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每组一个)。
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
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播放古代造纸录像)。
本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
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为遵守科学发展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我以谈话导入,继而出示四种材料,让其猜测:谁更容易吸水,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了。
(二)实验观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安排了三个实验,并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能力差,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实验时指导学生操作,配合、观察、比较,实验后归纳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为什么纸更容易吸水?由这质疑,立即进入第二个实验。
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师巡视,生合作观察,描述结果,师点拨:让学生明确纸由纤维构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张纸,顺理成章进入第三个实验。
第三步:指导学生造一张纸,明确造纸方法后,小组合作,从而知道材料课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中,活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动静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教师及时引导下解疑,从而形成正确地认识。
(三)应用知识,深化认识。
利用课堂小结、“考一考”等形式,巩固知识,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采用了归纳直观式板书。一目了然地再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尖利的东西,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2、了解一些避免尖利物品伤害身体的方法。
1、各种尖利的物品,如笔、剪刀、树枝、筷子、大头钉等。
2、手偶若干。
3、教学ppt一个,教学操作卡若张。
(一)教师讲故事《小猴哭了》。
出示手偶小猴。
教师:这是谁呀?(小猴)打个招呼。教师直接讲故事。
(二)教师出示带有尖头的笔,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猴为什么哭了?(小鸭的笔戳到了它的眼睛)出示笔。
小结:笔有一个尖尖的笔头,戳在我们的身体上会觉得痛。有时尖尖的东西会戳破我们的身体,导致流血。尖利的东西对眼睛的伤害特别大,不慎戳到,甚至会失明。
(三)讨论: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是尖尖的?
教师小结:尖利的东西有很多,如各种刀、树枝的尖头、筷子等。(幼儿每讲一样物品教师就拿出一样,放在幼儿的面前)
(四)观看图片上幼儿行为,比较不同行为的性质。
教师:图片上小朋友们也在玩这些东西,请你看看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对的?如果正确请在上面贴个五角星表扬一下。
幼儿分组操作。
图一:小朋友用画画的笔在别人脸上画花脸。
图二:小朋友在玩弄树枝。
图三:小朋友一边望着窗外,一边在用剪刀剪纸。
图四:小朋友拿着筷子和小朋友追逐跑。
四种情景图片,每一种图片都有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集体评价。根据幼儿讲述出示相应图片,共同判断对错。
(五)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都知道了尖利的东西不正确使用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平时不要拿尖利的物品和同伴哄闹、玩耍,当周围有同伴在这样哄闹时要提醒他们,并躲开他们。
日常活动中,在幼儿使用这些尖利的物品前,特别提醒幼儿注意使用的安全性。
1、认识各种植物,知道植物可以生长在水里、土里两个不同的环境中。
2、认识汉字:水里、土里,学习按照植物生长的环境,对植物进行分类。
3、乐意与同伴一起布置制作分类的展板。
1、师生共同收集、制作各种植物的图片。
3、每组一张大白纸,剪刀、浆糊、油画棒。
4、黑板一块,粉笔一支。
1、游戏:猜猜我是谁,引起幼儿兴趣。
玩法:教师手握植物卡片,问:公鸡头、母鸡头,黄豆黄豆在哪头?幼儿猜对了再问:猜猜我是谁?幼儿说出植物名称。展示在投影仪中。
2、认识各种植物,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
(1)请小朋友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图片,并展示在黑板上。
(2)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3)出示教师收集的相应的图片,或用画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3、引导幼儿交流植物生长的环境的经验。
(1)展示课件,画面分成两块,一半写上汉字“水里”一半写上汉字“土里”。下面是各种植物的图片。
(2)引导幼儿认读汉字,并启发幼儿上来对植物进行分类,分别将图片放在汉字“水里”、“土里”的下面。
教师将植物图片逐个放大,让幼儿猜猜它是长在哪里的?请个别幼儿上来放入相应的格子中,答对了,会有奖励。(如:恭喜你!答对了!、答错了,加油!)。
4、小组活动:制作展板——植物生长在哪里。
(1)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的植物图片,按照植物生长的环境对植物进行分类,并在不同的环境里添画生长的植物形象。
(2)启发幼儿先在小组商量、讨论,然后,再让与同伴制作“植物生长在哪里?”的.展板,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指导。
(3)展示幼儿制作的展板,教师请每组的代表在集体前介绍,让幼儿相互交流制作的经验和想法。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生存的环境。
2、认识陆、海、空的动物。
活动准备:
1、动物图卡。
2、绘有底图的纸。
3、动物园门票。
4、白色、色纸、胶带。
活动过程:
1、想想:
(1)老师拿出动物的图卡,然后请小朋友想想它们的家在哪里?
(2)老师展示动物生活环境的书或图片,加深孩子的印象。
2、拿出一张已画好底图的纸,画有陆地、天空与海洋。
3、拿出几张动物图卡,如:老鹰、青蛙、小白兔、鱼,请小朋友放在其生长、生活的地方。
4、老师再拿出一些动物,问小朋友它们的家在哪里?
5、因为有些小动物的家太远了,有些家被破坏了,所以请小朋友来为这些动物设计一个大的“家”―――动物园。
(1)全班分为2组。(一组教师带着讨论,一组保育员老师带着讨论)。
(2)请各组先想想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哪些生活在草原区,哪些是生活在沙漠区的动物。
(3)讨论各组动物园总共有哪些区?(可拿出动物园的入门票,供小朋友参考。)。
(4)拿出2张大纸请两组分别来画出自己设计动物园。
(5)将每组画的动物园贴起来,请小朋友欣赏。
活动结束:
让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的图画贴在动物园中。
1、学会不受颜色特征、实物大小、排列形式和种类的干扰来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2、能自己检查自己操作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ppt、幼儿画册
1、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1)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ppt(每排5只)。
提问:两排小鸡一样多吗?为什么?
(2)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ppt(上排为黄鸡,下排为灰鸡,每排5只)。
提问:两排小鸡一样多吗?为什么?
(3)出示上下疏密不一的两排小鸡ppt(上疏下密,每排5只)。
提问:这两排小鸡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为什么?
(4)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毛毛虫ppt(上密下疏,每排6条)。
提问:这两排毛毛虫一样多吗?为什么?
(5)出示上下大小不同的两排小猴ppt(上密下疏,上排7只大猴,下排7只小猴)。
提问:这两排小猴一样多吗?为什么?
(6)出示种类不同、大小不同、疏密不同的两类物品一样多(芹菜和包菜、草莓和西红柿、西瓜和辣椒、鱼和苹果)
2、幼儿分组操作
3、评价幼儿作品
《它们一样多吗?》是一节新授课,这节课的难点则是让幼儿很清楚的明白理解数量的守恒这一概念。通过上这节课我才发现,孩子们会因为大小,排列的顺序不一致,导致错觉将数量一样的物品认为是不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游戏,鼓励幼儿发现物品的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及物品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每组的物品数量不变时,不论他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怎样变化,其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1、学会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和不同排列形式的干扰,感知集合中物体的等量和多少。
2、学习用“=”或“=”表示物体之间的等量关系。
认识等号和不等号。
图片4幅,等号、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各一个。
幼儿练习纸、笔每人一份。
一、认识等号、不等号。
1、认识等号。
不等号。
日感知等量(认识等号)。
(1)、(出示图1)提问:图片上的小狗和母鸡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为什么?
(3)倪老师这里有两个符号,你们觉得用哪个?小朋友们可以互相商量一下,再来说说用哪个符号。
(4)认识等号。
2、比较多少(认识不等号)。
(1)(添上一只母鸡)你们看,现在小狗和母鸡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为什么?
(2)刚才一样多的我们用等号来表示,不一样多用什么符号呢?
(3)认识不等号。
3、运用符号。
二、幼儿操作练习。
1、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先数出每组物体的数量是几。
2、根据物体相等或不相等在中间填上“=”或“=”。
3、说说用了什么符号,为什么?
三、延伸活动。
1、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等号和不等号,还学会了使用它们。
2、延伸活动。
(出示大于号、小于号)倪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符号,你们知道是什么符号吗?让我们下次再来认识它们吧。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吸水性的强弱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吸水性是材料的一种物理性质,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3.纸、木头、塑料、金属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性最强,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3.运用适当的语言定性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不同材料物理性质的探究兴趣。
2.初步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认识材料的物理性质。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黑袋子(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喷壶、圆圈纸、课件、磁铁、教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选择合适的材料擦干黑板上的水,说明理由。
2、出示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谁更容易吸水。
1、想办法了解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是否吸水?
2、布置实验要求:(投影)。
(1)用什么滴水?滴多少水?滴在什么地方?
(2)怎么看材料是否吸水?
(3)记录:用图画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人人能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4)做完实验,上交所有实验材料。
3、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到黑板上张贴记录单。
4、学生交流。
5、讨论:
(1)通过刚才观察、交流,你们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一样吗?
(2)哪钟材料吸水性最强?其次是什么?塑料和金属呢?
(3)纸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三、纸的观察。
1、猜测纸的组成和结构。
2、观察纸的组成和结构,画在记录单上。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4、归纳: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活动手册。
五、自我问答。
1、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2、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3、介绍学生自己造纸的步骤。
六、作业安排:
1、小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一张有特色的纸。
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做成纸样标本。
能不受容器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变化影响,初步感受液体的守恒。
1.教具:量杯一只。高脚粗细不同的的杯子两只,玩具小熊,鸭子各一只,水(有颜色,便于观察)
2.学具:人手一套杯子,豆子若干。
(1)出示玩具小熊、小鸭。客人来了,我们请他们喝饮料吧。
(2)将水倒入量杯中,请幼儿观察水的位置,并让幼儿记住刻度。
(3)将水倒入幼儿面前矮而大的杯子。
(4)用量杯量相同的有色水倒入小鸭面前的小杯中。
(5)小熊有点不高兴了,他说小鸭的饮料比他的多,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
(6)鼓励幼儿想办法证明大小杯中的水是一样多的。
(7)引导幼儿将大杯中的水倒回量杯中验证,观察水是一样多的。
将小杯和大杯进行比较,请幼儿观察:水是一样多吗?
为什么?
请幼儿将量杯中的豆子倒入不同的杯子中,并观察其变化验证豆子是否变多或变少。
水和豆子没有增多或减少,不论倒进什么样的杯中,都和刚才的一样多。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生存的环境。
2、认识陆、海、空的动物。
活动准备:
1、动物图卡,动物园门票。
2、绘有底图的纸,白色、色纸、胶带。
活动过程:
一、想想。
1、老师拿出动物的图卡,然后请小朋友想想它们的.家在哪里?
2、老师展示动物生活环境的书或图片,加深孩子的印象。
二、拿出一张已画好底图的纸,画有陆地、天空与海洋。
三、拿出几张动物图卡。
如:老鹰、青蛙、小白兔、鱼,请小朋友放在其生长、生活的地方。
四、老师再拿出一些动物。
提问:小朋友它们的家在哪里?
五、因为有些小动物的家太远了,有些家被破坏了,所以请小朋友来为这些动物设计一个大的“家”―――动物园。
1、全班分为2组讨论。
2、请各组先想想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
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哪些生活在草原区,哪些是生活在沙漠区的动物。
3、讨论各组动物园总共有哪些区?
(可拿出动物园的入门票,供小朋友参考。)。
4、拿出2张大纸请两组分别来画出自己设计动物园。
5、将每组画的动物园贴起来,请小朋友欣赏。
延伸活动:
让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的图画贴在动物园中。
1.在游戏和操作中了解物体的多少不受排列方法的影响,感知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顺序。
2.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共享游戏的快乐。
《它们一样多吗》
1. 游戏:快乐大转盘。
游戏“快乐大转盘”导入,复习目测数群,激发活动兴趣。
2.游戏:是不是一样多。
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出示画有多少不一样或一样多物体的卡片,幼儿快速判断,如果是一样多,就站立抱头,如果不是一样多,则蹲下抱膝。
幼儿游戏,慢慢加快速度,比比谁的反应最快。
3.请你跟我拍拍拍。
师拍手,幼儿倾听并跟拍。并数一数我们拍了几下手?变化节奏,再次拍手。小结:我们拍手的节奏不一样,但我们拍手的次数是一样多。
4.变花样。
师出示三张不一样排列方法的图画纸:你发现什么秘密?小结:它们的排列方法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有6朵小花。
师再次出示三张排列不一的图画纸:这里又藏了什么秘密呢?小结:这么多不一样排队的小花,但是它们都是有6朵。
5.雪花片变花样。
每个幼儿6个雪花片,请幼儿为这些雪花片排队。
提问:你们每个人有几个雪花片?你摆出了几个不一样的造型?小结:不管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它们的总数不会变,都是10个。
本节课的设计以游戏导入,以身边熟悉的物体为载体,让幼儿在游戏和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不受物体大小和排列顺序的影响,整个活动准备充分,层次分明,幼儿在活动中也基本掌握理解了数的守恒。
1、观察、了解动物生存的环境。
2、认识陆、海、空的动物。
1、动物图卡,动物园门票。
2、绘有底图的纸,白色、色纸、胶带。
一、想想。
1、老师拿出动物的图卡,然后请小朋友想想它们的.家在哪里?
2、老师展示动物生活环境的书或图片,加深孩子的印象。
二、拿出一张已画好底图的纸,画有陆地、天空与海洋。
三、拿出几张动物图卡。
如:老鹰、青蛙、小白兔、鱼,请小朋友放在其生长、生活的地方。
四、老师再拿出一些动物。
提问:小朋友它们的家在哪里?
五、因为有些小动物的家太远了,有些家被破坏了,
所以请小朋友来为这些动物设计一个大的“家”动物园。
1、全班分为2组讨论。
2、请各组先想想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
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哪些生活在草原区,哪些是生活在沙漠区的动物。
3、讨论各组动物园总共有哪些区?
(可拿出动物园的入门票,供小朋友参考。)。
4、拿出2张大纸请两组分别来画出自己设计动物园。
5、将每组画的动物园贴起来,请小朋友欣赏。
让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的图画贴在动物园中。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应鼓励同学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资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同学只要拿到了实验资料,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只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身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同学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同学来动手做,让同学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1、红绿塑料盆个5个(红塑料盆盛合适的水)。
2、塑料框5个:毛巾、海绵、毛线团、医用脱脂棉。
1、塑料小盆4个(盛合适的水)。
2、皱纹纸、餐巾纸、生宣纸、水粉纸等。
1、塑料筐5个,每一个筐中装有蔬菜。
2、红墨水。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到游戏城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高兴)那大家跟我一起来吧!我们开着火车出发咯!
1、介绍道具。
玩法:
幼:海绵、毛巾、棉花……。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帮水宝宝搬家的游戏,就是用篓子里的材料把小盆子里的水搬到大盆子里去,在搬的时候要注意把袖子卷高一点不要把袖子弄湿了,还有在搬水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啊,那样很容易摔倒噢,好了,现在我们卷起袖子开始行动吧。
2、幼儿选择材料帮水搬家,教师观察并指导,提醒幼儿不要把袖子弄湿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有没有都帮水宝宝搬好家啦?
幼:因为它们都可以吸水。(如回答不出来老师拿一块海绵放到水里然后拿出来让小朋友讲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海绵毛巾、棉花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以后,它们都能把水吸上来,因为他们里面都有小细缝,这个水宝宝就会沿着棉花里面的小细缝爬到棉花上面,然后我们把这些工具搬到另外一个盆上拧一下就帮水宝宝搬了家。
幼:还有纸、木头、粉笔……。
幼儿操作做实验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实验做好了吗?
幼:做好了。
小结:我们把纸巾放到水中,发现水沿着纸巾慢慢爬了上去。这说明这些纸里面也都有小细缝,这些水就是沿着它们里面的小细缝爬上去的,这种现象就叫做"毛细现象"。水沿着纸里面的小细缝慢慢的爬上来,这种现象叫什么现象啊?有的东西里面的小细缝,小细管很细很细,我们师看不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小细管,才会发生"毛细现象"的。
师:刚才我们来蓝猫游戏城之前蔬菜宝宝们跟我说了一句悄悄话,你们想知道说的是什么吗?(想)它们说它们也可以吸水的,小朋友们认为蔬菜宝宝们能吸水吗?要不我们现在来试试看,看蔬菜宝宝们到底有没有这个本领。为了能让我们小朋友看的清楚点,现在我不用刚才的自来水,现在用红墨水来做实验,我想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用不同的蔬菜来做实验,看看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那我就用小白菜来做实验吧。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白菜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幼:下面变成红颜色了。
师:小白菜为什么会变成红颜色的啊?
幼:因为小白菜里面有小细管,红墨水沿着小细管慢慢的爬到小白菜上面这样小白菜就变成红颜色了。
师:我们小朋友说的真棒,蔬菜里面也有小细管,说明蔬菜也能怎么样啊?
幼:也能吸水师:那蔬菜吸水也是什么现象啊?
幼:毛细想象小结:原来蔬菜里面也都有小细管,能够吸收水分和营养供自己生长。有了这些小细管蔬菜也发生了毛细现象。
师:小朋友们看,蓝猫游戏城里还有好多的材料,你们去玩一玩看它们能不能吸水呢?
师:我们小朋友来说说看你玩了哪些材料,他们能吸水吗?
1、师:那今天你们在游戏城玩得高兴吗?(高兴)今天呀!我们学到了好多好多的科学知识,知道了小细管可以吸水,小细管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
2、师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
师:天不早了,我们该回去啦,下次我们再游戏城来玩好不好啊?小火车又要出发开回去了,坐好了吗?出发了。
怎样能躲开危险。
1、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培养幼儿远离危险的意识。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大声讲话。
3、引导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图片、红色圆形粘贴纸。
一、教师出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都做了什么事情?对不对?为什么?
二、教师鼓励幼儿在教师里找一找危险的东西都有什么?(插座、电源开关、饮水机、桌子缝等。)。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能躲开危险。如:不从高处往下跳;不拿小剪刀;跑时系上鞋带;不将手伸插座;不把小扣子放在嘴里、耳朵里、鼻子里等。
四、教师引导。
幼儿将小红圆点贴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室内有危险的地方。
在宝宝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存在着危险。通过这一活动,让宝宝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哪些危险,知道要远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等。最后的巩固环节,让宝宝在危险的地方贴上小红点。在活动中老师说过的危险的地方宝宝们都能贴上小红点,但是还有许多地方也隐藏着危险,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靠学校和家园共同努力,帮助幼儿不断巩固!
活动目标:
2、了解如何避免尖利物品伤害自己的身体。
活动准备:
2、手偶若干。
活动过程:
2、教师出示带有尖头的笔,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为什么笔尖碰到小猴的眼睛,它会大哭?(笔有一个尖尖的笔头,戳在我们的身体上会觉得疼。有时尖尖的东西会戳破我们的身体,导致流血。尖利的东西对眼睛的伤害特别大,不慎戳到,甚至会失明)。
4、观看手偶表演,比较不同行为的性质。
请幼儿观看手偶表演,每段表演后让幼儿讨论:怎样做才能让自己避免受伤害?
情境一:小兔子用画画的笔(笔是细长的)为小朋友画花脸。
情境二:小猴在摆弄树枝。
情境三:小兔子一边望着窗外,一边用剪刀剪纸。
情境四:小鹅拿着筷子和小朋友追逐跑。
5教师小结。
教师:首先要正确的使用这些物品;其次不要拿尖利的物品和同伴哄闹、玩耍;最后,当周围有同伴拿着尖利物品哄闹时要提醒他们,并躲开他们。
文档为doc格式。
评课选优终于结束了。虽然有点解放的感觉,但上完课还是有点遗憾,因为自己发挥得不是很好,总觉得能挑出许多小毛病来。但欣慰的是,经过这次上课,我得到了锻炼,也收获了许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音像资料,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因为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方便学生理解;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就用多媒体出示四张分别由金属、塑料、木头、白纸做的物品的图片,直接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学生看见了色彩鲜艳的图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尤其对动画比较感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介绍古人造纸,我也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找到一段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了以后,非常想自己动手试试造纸,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学生动手探究的目的。
科学课上,有许多的教学需要在实验上展开,实验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由于时间关系和材料的准备,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可是。合作的时候怎样确定各个成员的角色分配?成员间如何合作高效率地完成实验?实验后怎样进行汇报?最后怎样处理实验器材等等?如果教师组织得不好,学生就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懂得在实验的时候如何参与集体活动;汇报的时候不懂得倾听,不会从实验中引发思考、得出结论。结果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大家只能玩玩就下课了。
但是,习惯的东西不是几天的时间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将这些渗透在每一堂课上,每次做实验都规定学生要按照要求来做,如老师没有说开始的时候不能动手;每组都选一个组长,其小组成员都要在组长的安排下进行探究;做实验时不能大声说话等。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能习惯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了。而这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恰恰是我欠缺的,这是一个细节,是我所忽视的,而长期下来,就会影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再培养就很困难了。我从这学期一开始,就很注重培养三年级学生的实验习惯。因此,在检验材料吸水能力强弱的实验时,学生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配合、合作完成探究。组长操作——滴水,一个同学记录,而另外两个学生观察。
我把猜想和结果放在了一张表格里面,在中间用两条竖线分开,就明显一边是猜想,一边是结果,既简洁明了又可以直接对比。
在纸的观察记录表里,原来的观察方法一栏是让学生自己写的,但几次试教都发现学生来不及记录,而且也不会记录。于是,在实验时,为了记录,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实验时间不充分,观察不细致,发现也不多。后来经过商讨,决定用多媒体,在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时,只要学生说到的方法,我就演示,并用多媒体在表格里出示观察方法的图片,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或写下来。经过这样修改以后,学生不但能细致观察,还能有目的的去观察了。
原来,要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别说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正确、教学设计要新颖,就连记录表格的设计也要反复推敲,尽量设计得合理、精致。
两周的磨课磨出了一种感悟,一种对先进教学理念深切的感悟,这种感悟今后将一直指导我的教学。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希望我正处在这一蜕变过程的起点,正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过程,让我逐步从“经验型的教师”实现向“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科学素养教师”的转变,并终将实现‘蚕变蛾’这一本质意义上的转变。
很多的感悟,零零碎碎地存在在内心表达不清楚,或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以后的教学。只是遗憾的是课太多,又要许多时间准备材料,真的没有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只是成了一个麻木的“教书匠”了,缺乏了成就感。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在时间上很紧张。我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重点讨论了如何滴水、观察哪些变化,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反思后和我的引导后都做的很好,这点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
操作前我让学生自己先猜测这下材料的吸水性,然后才做实验。结果发现纸的吸水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餐巾纸。木头的吸水性也比较好,只是速度慢了一点,塑料和铁片的吸水性不怎么样,水滴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看见的或者猜测的都很准。
纸吸收水的能力如此之强,学生们却是一点也不惊奇,实际生活中这种经验实在太丰富了。学生观察纸的特征后,能够描述出许多纸的特点:软、易折、透光、能写字、容易燃烧等等。
总的来说,孩子们收获都很大。
1.让幼儿观察溶解现象,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1.每人一小杯温水,一把勺子
2.果珍,方糖每桌一份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东西,你们知道要干什么吗?今天我们要来做个科学实验。
2.现在先请小朋友们尝一尝你们杯子里的水,然后告诉我水是什么味道的?(没有味道)。接着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白色的东西放进你们的杯子里,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它变小了,没有了)请幼儿尝尝水变什么味道了。(甜)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放进水里的是方糖,它在水里慢慢地变小,最后没有了,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溶解就是化了,没有了。(幼儿跟着说两遍:溶解)
4.现在请小朋友每人舀一勺黄色的粉末放进你们的'杯子里,再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操作,教师巡视。请幼儿观察后讲述发生的变化。(颜色变了,水变成黄色的了)
5.教师再次讲解溶解的含义。果珍溶解时会是水变颜色。
6.教师再用“高乐高”做试验,让幼儿观察讲述,“高乐高”溶解也会使水变颜色。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很花时间。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材料盒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产生。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也可,就是直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不过,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学生造纸,刚刚开始一个班,造好的纸再怎么吸水还是很湿,不能马上写字,要等几天,加上天气不好一直不干,不能写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提不起来了,第二个班级上课,我教给同学一个办法,用吹风机把造的纸吹干,效果好多了,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把人造纸搞定了,学生在自己造的纸上写字画画,虽然粗糙但都很兴奋,效果非常好。
对这节课,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材料盒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对这节课,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异样,可能是因为删减了一些教材的环节,也可能是因为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心里总不够塌实!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然而生活中又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要引导小班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护知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健康”活动《躲开危险》,以游戏、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知道环境中不安全的因素,减少幼儿在探索和游戏中的安全隐患。
1、喜欢参与活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能说出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
3、学习避开危险的粗浅知识和方法。
知识经验的准备:请家带幼儿了解一些有关安全的图片,丰富幼儿有关安全的知识。
物质准备:绘本图片《十只小猫咪》、教育视频《保护自己》、学习包《怎样玩才安全》。
1、看一看。
教师出示《十只小猫咪》的绘本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说一说。
幼儿说出了小猫咪做了危险的事,自己也就意识到了这件事存在着危险,要躲开这件事。
教师提问:小猫咪都做了哪些危险的事?结果怎么样?小朋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才不会有危险。
3、找一找。
教师播放视频《保护自己》,引导幼儿寻找视频中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并说说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
教师提问:请小朋友找一找视频中的哪里不安全?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
4、想一想。
看学习包中的图片,想想:哪些小朋友的玩法是安全的。
请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制作安全标志,贴在班级区角中,让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时时有安全,处处要安全。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是很花时间的。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学具袋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可以只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学具袋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作业也无法完成!(也纳闷了,这节课的作业还有这么的多!)。
对这节课,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异样,可能是因为删减了一些教材的环节,也可能是因为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心里总不够塌实!
发一点对新三上教材的感慨:总课时量大,每一课时的量也大!为这个学期的教学进度担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83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