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态的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组织行为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于组织行为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组织行为学的心得体会,包括学习的重要性、领导力的作用、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员工动机的影响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
首先,学习组织行为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态。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了解到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特质、价值观、态度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发展。同时,学习组织行为学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表现和职业发展。
其次,领导力在组织行为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领导力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组织的目标实现上,还体现在对员工的激励和管理上。作为一名领导者,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推动团队的发展。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了解到领导力是一种可发展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
第三,团队协作在组织行为学中被重视,并且被广泛运用于组织中。团队协作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创造力,还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了解到团队协作不仅需要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只有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才能够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第四,员工的动机对于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了解到员工的动机可以通过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来提高。内在动机是指个人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部因素对个人的激励。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来增强员工的内在动机,同时通过薪酬、奖励等方式来增强员工的外在动机,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最后,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了解到组织文化可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发展。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同时,组织也可以通过塑造和传承特定的组织文化来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
总之,学习组织行为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任务。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态,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关于学习的重要性、领导力的作用、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员工动机的影响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等方面的宝贵心得。这些心得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更好地适应和发展于组织中。
近年来,我逐渐对组织行为学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其中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和个人成长中,激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我将分享自己在组织行为学激励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激励策略的制定
一个有效的激励策略需要充分的规划和制定。这需要对组织和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了解员工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从职务地位、薪酬、福利、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定。同时,激励体系要有一定的弹性,不断地与时俱进地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组织可以通过员工问卷调查等方式提供沟通渠道,以便更好地针对具体需求进行优化。
第二段:激励方式的选择
制定好的激励策略还需要再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通常来说,激励方式包括了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物质激励包括了薪资、奖金、福利、离职金等方面的激励;非物质激励侧重于工作认可、晋升、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激励。从实际工作案例来看,激励体系的设计应当根据员工的具体个性和组织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
第三段:激励效果的评估
所有的激励策略和激励方式都是一种投资,组织需要时刻监控激励效果并实时调整激励方式,以便发挥最大的效益。一种有效的评估激励效果的办法是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来进行,通过对员工绩效差异的测定,可以得出激励对员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组织也可以依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集中管理员工的激励情况,进而为组织内部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四段:激励与员工发展
激励不是简单的物质奖励,它背后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员工的自我发展动力,持续地积极主动地为组织作出贡献。在组织激励机制实践中,关键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引入专业的人才管理机构等多种方式,加强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
第五段:激励与组织文化
激励机制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顺畅地与组织文化相融合。一个好的组织文化可以通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从理念上为员工提供支持,从而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将员工的利益与组织的发展相结合,形成“共赢”的文化氛围。在此意义上,激励机制应该侧重于全面、持续的发展,与组织文化的理念与目标相一致。
总结
在当下经济不稳定、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激励成为了组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规划制定激励策略、选择合适激励方式、定期评估激励效果、注重员工发展以及与组织文化相融合,我们可以让组织的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加速组织的发展速度。未来,我将继续学习组织行为学相关的知识,完善自身激励策略设计的能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个体及群体行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的预测和引导力,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p1)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四个原则:
1、研究员工完成任务的方式,并结合员工所具有的非正式工作知识,不断体验和改善工作完成的各种新方法。
2、将完成任务的新方法写成文字的运作规则和标准。
3、仔细挑选那些拥有和任务相匹配的技术和能力的员工,并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标准来培训他们完成任务。
4、确立公平或可接受的任务完成水平,并开发一套支付系统以将励完成或超过可接受水平绩效的员工。(p3)
3.x理论:人性恶。y理论:人性善。(p5)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4.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p22)
5.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是由行为结果决定的。p23
6.强化物:是指能增强行为的行为结果。强化物可进一步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p24)
7.惩罚物:能减弱行为的结果叫惩罚物。惩罚通常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呈现性惩罚和消退性惩罚。(p25)
8.强化物(不论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是增强行为的,而惩罚是减弱行为的。
9.强化程序:
1、固定比率程序:是在做出固定量的行为之后才给予一个强化物。
2、可变比率程序:心管对行为有强化,但个体为获得强化而需要做出的行为数目是变化的、无法预知的。
3、固定时距程序:对强化物是定时给予的。
4、可变时距程序:的强化物给予时间不因定且无规律可循。(p27)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4个阶段:
1、注意阶段。这是鸡窝学习的第一阶段。一般而言,个体更为关注那些具有魅力的、成功的、有趣的和有名气的榜样。这也是很多学生仿效明星的衣着、发型和癖好的主要原因。在培训中,讲师可以通过呈现清晰、有趣、能引起员工新异感和新奇感的材料,通过激励等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保持阶段。一旦引起了个体的关注,讲师就可以示范行为,并给员工机会进行练习或复述。例如,讲师先给电话客服人员演示如何说出第一句话,然后让学员模仿并练习。
3、再现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保持一致。在培训中,对学员的评价也要在该阶段进行。例如,学员进行了几次模仿练习后,其表达内容、语气语调是否与讲师示范的相似等。
4、动机阶段。这是观察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学员之的以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增加被强化的机会。在培训中,要经常表扬学员恰当的模仿行为,并给予成绩上的认可。(p29)
11.个体行为塑造:指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走近预期目标的每一步来教授新技能或新行为。(p30)
第三章 直觉与个体决策
12.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p43)
13.知觉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某事物时,总是有选择性的把一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事物的其他部分作为背景来时行理解和解释。
2、知觉的整体性:指人能够根据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把事物的不同部分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他们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形象仍
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p 43)
14.归因理论三因素:一是行为者自身,二是行为所指的对象,三是行为发生的情景。(p45)
15.归因理论三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所有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普遍性高;反之,普遍性低。二是差异性原则。一个人对另一个对象也以同样的方式反应,则差异性低;反之,差异性高。三是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时,一贯性高;反之,一贯性低。
16.凯利提出归因模型三种特征:一,普遍性低、差异性低、一贯性高,即行为与众不同、不因人而异、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二,普遍性高、差异性高、一贯性高,即行为与从相同、因人而异、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所指的对象身上。三,普遍性低、差异性高、一贯性低,即行为与从不同、因人而异、偶尔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发生的情景。
17.维纳成败归因模型四个因素、三个方面: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而这四个因素可以按照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方面来划分。
18.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内在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
2、行为者和观察者差别:指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做掏宝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已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做外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指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体某方面的较清晰鲜明的印象后,影响到他们对体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评价;或者知觉主体对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体具体方面的评价;这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投射作用:指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以此进行归因,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
6、刻板印象:指人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是基于这个人或这件事情归属的群体或类型来进行判断的,认为这个人或事物具有其所属群体或类型的特点。
7、对比效应:指人们在评估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易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或事的影响。(p49)
19.量性决策六个步骤:
1、认识到需要做出这一决策,这种需要产生于期望阙云太与实际情况某种程度的不一致。
2、一旦确定了决策需要,接着就要确定对决策来说十分重要的标准。
3、步骤2所列出的标准并非同等重要,为了按先后顺序列出他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有必要给这些标准设置权重。虽然所有标准都是有关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比另一些更为重要。
4、要求决策者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这一步只需要列出备选的方案,而不需要对他们进行评估。
5、备选方案一旦确定,决策者就必须批判性地评价每一种方案。把这些方案步骤2、3中建立的标准和权重进行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每一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6、最优化决策模式的最后一步是从众多列出的、并评估过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侍方案。这一选择十分简单,总分最高即为最佳,决策者一般选择步骤5中总分最高的那个方案。(p54)
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20.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稳定的类型或特征差异,它由多种心理特征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p 79)
应在公开场所接受严厉批评。再次,在人员的选拔和工作安置方面,气质类型需要得到重视。在人员选拔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职业和岗位来讲,需要对气质类型和特点进行严格把关。在安排工作时,管理者也需要理角,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在适应新环境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多血质员工适应环境的速度,要快于粘和抑郁质类型的员工。最后,在工作和管理中,也需要意识到人的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气质会因重大事件的发生和长时间的强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经常以自已的性格特点来掩盖自己的气质方面的短处,所以在实践中也不要完全静止、绝对地看待气质特点。(p 85)
22.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事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p 86)
23.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p87
24.大五人格:
1、外倾性:它描述一个人善于社交、善于言谈、武断自信方面的人格维度。
2、随和性:它描述一个人随和、合作、信任方面的人格维度。
3、责任心:它描述一个人的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
4、情绪稳定性:它描述一个人平和、热情、安全及紧张焦虑、失望和不安全的人格维度。
5、经验的开放性:它描述一个人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维度。(p 97)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25.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p104)
26.价值观类型:最早的分类:理性、经济、审美、社会、政治和宗教价值观。
一、工作价值观。
二、伦理价值观。
27.态度:员工对自己的职位或自己所在组织的看法和情感被称作工作态度。
28.工作态度三个组成部分: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p109)
29.工作态度:是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看法和情感,以及自己在工作和组织中应该如休行为的信念。(p108)
30.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所持有的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p111)
31.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是员工投入组织及认同组织的程度。(p129)
第六章 激励
32.激励的一般过程:p137 图6-2
第七章 群体
33.群体: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是在特定的目标和需要导向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稳定的、规范的、彼此认同的集合体。(p168)
34.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
1、任务型角色。
2、关系型角色。
3、自我型角色。(p172)
35.解释社会从众行为: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和群体多数人有较大差异时,一般会产生心理紧张,从而产生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便个人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产生社会从众行为。(p176)
36.阿希实验:p176
3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目标。
2、群体规模。
3、群体的地位。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奖励方式。
6、成员的相似性。
7、内部的协作。8外部的竞争。
织绩效不利,导致低绩效。(p181)
39.群体决策产生的结果:
(二)在生产率方面见书(p184)
40.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p186 表7-5
41.群体决策的优势:群体决策将性格、气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整合在一起,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群体决策实现了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增强了观点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完全的有助于决策的知识和信息。在群体决策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能够相互启发,在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从而使决策更全面、更准确和更具创新性。群体决策增强民主性、合法性。(p186)
42.群体决策的缺点:
1、办事缓慢、成本高昂。
2、常常导致妥协和盲从的群体思维。
3、极端化倾向。
4、责任分散。(p186)
第八章 沟通、冲突、谈判
43.沟通的一般模式:
1、发送者与编码:发送者是信息源,他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
2、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3、通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由发送者选择。
4、接收者与解码:接收者是信息指向的客体。
5、反馈:如果接收者对发送者所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而信息最后又返回到发送者,这就意味着反馈。
6、干扰:也称为噪音,存在于沟通过程的各个环节,给沟通造成失误、失败、损耗或使之失真。(p198)
44.非正式沟通网络:是建立在组织成员的社会关系之上的,亦即组织成员的社会一种交互行为。(p207)
45.人际沟通的障碍:
1、信息发送者的障碍。
2、信息传递中的障碍。
3、信息接收者的障碍。(p203)
46.人际沟通的改善:
1、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2、善于运用反馈。
3、学会积极倾听。
4、减少沟通的中间环节。((p211)联系实际 论述
第九章 团队性向诊断及优化
47.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协作性是团队最明显的优势。p231 图9-1
48.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而超凡的目标:团队的目标必须是超凡的目标,即需要综合两人或人努力、各个成员的全力以赴才能完成。
2、相互的信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是指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个性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是有效团队的显著特征。
3、良好的沟通:群体成员产通过各种申通的渠道交流信息,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
49.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核心价值观对其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策略和体系总和。(p302)
50.卢因的组织变革“力场”模型:三阶段变革实施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p305)
51.个体层面的变革阻力:
1、习惯和惰性。
2、经济地位和利益。
3、对未知的恐惧。
4、选择性信息加工。
5、心理原因造成的障碍。(p312)
第十三章压力管理
52.压力的表现:
1、生理症状:新陈代谢紊乱,患上心脏病和中风,更容易感冒。
2、心理症状:一旦紧张性刺激被认为对我们有威胁,一系列基本的认知功能便会受到影响。
3、行为症状:嗜烟、酗酒、暴饮暴食或没有食欲,言语速度加快、睡眠失调等。(p331)
53.压力源:组织外部压力源,组织内部压力源,个体压力源。(p337)
54.个体层面的压力管理:
1、调整思维方式。
2、调整生活方式。
3、进行放松训练。(p34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各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合当代国际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现代组织发展需要的,从事管理研究或实际操作的管理人员。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程的基本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三、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分“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掌握:要求学员能够理解并把握这部分内容;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某些内容,对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内容进行把握。
四、预修课程:管理学基础;后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
一、媒体形式与使用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课件、老师面授等多种媒体形式。
(一)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式(即主教材、案例和导学手册)。为适应远程教育教学需要,组织行为学教材应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使学员在学习中,能够一书在手,别无所求。
(二)录像教材对文字教材起配套和补充作用,主要讲授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五)面授以老师指导学生如何采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当面及时释疑为主。
二、教学环节
(一)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企业管理的典刑案例,以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配合主教材讲本课程的思路、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二)网络课:这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采用最新internet网络技术为学员提供学习服务的一种重要媒体。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课程简介、问题咨询、在线讨论、学习自测、作业讲评、虚拟课堂、课件(ip或cai)、案例库、考前练兵、学术动态、资料室等十几个栏目,为学员学习本课程提供方便。
(三)面授导学: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讲授和导学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学科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使用的进度。
(五)小组讨论:这是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开展远程学习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学员们通过互相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还可以交流学习方法,营造学习氛围,培育电大文化。
(六)自主学习:这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
(七)练习与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不是平时的作业,而是开放式的、需要多次和多种方式来回答的各种问题所组成的一种开卷考试。管理与监控的办法是由辅导老师来指导完成和批改、讲评。
(八)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与学分
(一)本课程4学分,72学时。
(二)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学时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8
第二章个体行为12
第三章激励10
第四章群体行为12
第五章领导行为12
第六章组织行为18
第三部分: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理论来源,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一、组织的概念
二、组织的要素
三、组织的一般性质
四、组织的分类
五、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三、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四、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模型
三、行为变量的测量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理论或组织思想发展史
二、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四、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
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个体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情绪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掌握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第二节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
一、在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
二、关于人性的假设
三、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
四、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
第三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三、知觉错误
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
第四节个性理论
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三、个性理论
四、个性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气质、能力和性格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二、能力差异与应用
三、性格差异与应用
第六节价值观与态度为
一、价值观
二、态度
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第七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情感的理论研究
三、情绪与情感的管理实践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人的行为的特征,对人性假设的认识,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第三章激励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激励的含义与机制,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及应用,了解激励的模式及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
三、激励的作用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
五、激励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论
三、e
作为一家企业,良好的组织行为和积极的激励策略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果的提升具有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在实际工作中深感到激励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要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激励不能一刀切
很多企业都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晋升、奖金等来激励员工。但实际上,这些激励并不能完全带来预期的效果。不同员工的激励方式应该因人而异,比如对于更加务实的员工,一份名为“革命性创新奖”的奖项更容易激励到他们,而对于更加追求品质和研发的员工,那么带着这种理念设计的奖项也会更有意义。
二、激励应该及时、公正、切实可行
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差异,而且还要考虑到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如果激励周期太长或者激励标准不公,或者激励不能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事实的发生,那么也就符合不了预期的效果。
三、激励应该与团队协作相结合
激励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但是,如果组织只注重个人的成果,而不注重整个团队的效益,很可能会使得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团结能力下降,也就是说,激励不会产生预期的积极作用。反之,如果激励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更加凝聚力和合作力的团队。
四、激励应该关注未来的成长价值
激励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应该是将未来的发展和成长的价值融入到员工的工作中。因此,未来的激励和成长价值,在招聘和培训员工过程中,也应当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没有关注员工的未来发展,不仅扼杀了员工的成长,还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五、激励应该是多元化和有目的的
如果企业只有单一的激励措施,那么无论如何都无法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实际上,有可能是由多种激励方式的组合效果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比如,某些公司会提供不同的培训、旅游和年终奖励等激励通道,以激励员工不懈努力和创新成果。
总之,组织行为学和激励策略不能单独看待,而应该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员工的心理、行为、工作成果、团队协作、未来得以践行的成长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多元化和有目的的方式来进行激励,才能够更好的推进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满意度。
本人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建议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非常好’。这样的交流更有创意。”在今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接下来要谈的是联想集团。它是侧重于以业绩为重。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六、案例分析(12分,要求答出题中指定的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案例提供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析、解释和说明。对理论依据正确,问题分析清楚者,可给满分,评卷者可参考标准答案,酌情给分)
29.答案要点:
1、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魏亮老师的对先进教师认知观念,没有随学校对评先进教师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他也产生了不公平感觉。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另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相等,那他就会感到公平,显然魏亮认为自己认真仔细地教学;劳动投入大,就应该评上亢进教师,结果却未被评上;而孙强只是会写文章,并没有像他那样认真仔细地教学,劳动投人不大,却评上了先进教师。他觉得二人的劳动投入与所得回报之间的比值是不等的,所以他感到不公平。
2.高山大学的经济系主任要想做好魏亮的思想工作,协调魏亮的认知,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同时使他感到公平。根据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系主任需要帮助魏亮重新认识先进教师的评选标准;或是帮助魏亮在继续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多发表论文;或是下年度评选先进时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提高评选标准,如既要看其教学工作的好坏,也要看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数量。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关于组织内部行为和人际关系的研究领域,而激励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激励,组织可以推动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组织目标。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我有了一些深刻的感受和领悟,下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第二段:激励理论的深入研究
在学习激励理论时,我了解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管理学大师墨卡特里的 MBO 管理模式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我学习的重点。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每个层次满足后才会继续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求。这启示我,作为管理者,不能只关注员工物质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还要关注到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第三段:实践案例的分析
学习完激励理论后,我们学习了一些实践案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习了宜家家居的激励方式。宜家采用“共享生效”方式,即如果公司的利润和目标达成了,所有员工将合理分享这些成果。这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公司和自己利益的共同体,让员工更加愿意为公司努力工作。这启示我,在激励员工时,不仅要关注到个体,还要关注到团队和组织整体的利益,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共赢。
第四段:个人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激励理论和实践案例,我对激励员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励不仅仅是通过奖金和晋升来激励员工,还包括了符合员工心理需求的激励和基于共赢的激励。同时,要激发出员工的激情和才能,就需要从员工的内部动机出发,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努力的方向,并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第五段:总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激励是组织运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管理者需要了解激励理论和实践,并能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计划,从而推动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同时,需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关注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个人追求,创造出真正符合员工利益的共赢机制,让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希望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我能够把这些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切实实现员工和公司的共同发展。
可能晚上上课精神不太好,很多小伙伴没认真听课,积极性不高。所以老师为了提高上课的效率,上课的形式还是蛮多的。一开始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后来让学生自己上去讲,这样讲课的那个学生对那节内容是很深刻的。我还记得我讲的是美国心理学家vroom的期望理论,激发力量=效价_期望值。虽然这个理论存在不少缺点,但是更令人关注的是它给管理者实施激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我们以为自己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做成某件事时,一旦失败了,就会感到无比的失望。所以组织中的管理者就要注意一点,当员工的期望概率太大时,我们应劝其冷静,适当减小期望概率。当一个人期望概率太小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让其增加信心和期望概率。另外,对更多人有所启发的是,对美好的生活要有所期待,最好的尚未到来,最令人满意的是“下一次”,这样通常能激发人们做事的热情,起到激励的作用。
真学习修图,把那些不完美的瑕疵去掉,给我们呈现一个他认为完美的`画面。所以我觉得我之前不应该这样看他,他也是个认真的人,只不过是对他喜欢的事情上认真。我们很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会根据对别人的第一印象而产生了某些或好或坏的想法,但是只要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可以改正的,可以尽量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后来老师还用了两节课来做测试,是对之前学过的某些内容的测试和巩固,也对学生们提个醒,要认真学习。而结课时玩了个“天黑请闭眼”的游戏,还记得当时玩得意犹未尽,我刚选了个杀手的角色,老师就催着我们结束了。最后,各个小组也轮流上去发表了总结。其实我觉得在这个游戏中,人们都饰演了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游戏规定有法官、警察、杀手、平民这些角色,而在游戏的激烈角逐当中,轮流发话时,有人凭借玩游戏的经验,有人认真地推断,有人纯粹凭直觉,有人毫无头绪说句“我是好人”就完毕这些玩游戏的方式没有好坏高低,反而,这么多种方式倒成了组织中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是玩得那么的投入那么的认真,最后,在斗智斗勇的氛围下,大家都基本会玩这个游戏,也收获到了快乐。
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课堂结构的。开始时老师做主力,在讲台上讲课,后来也让学生们参与进来,自己找素材和资料,认真地讲一次课。然后偶尔做几次小测试,巩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最后玩一下与该课程相关的游戏快乐地结束这门课。
但在这里也想提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之前上课的时候,发现老师的讲课方式有点照本宣科了,大多数都是读着ppt上的内容。这样老盯着屏幕,同学们容易分神。所以希望老师可以换一种风格,ppt上有关于概念的内容可以简洁明了,尽量多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这样上课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让同学们在抬头看ppt低头做笔记时,多了点生动形象的感觉。也可以“逼着”学生互动,培养教师上课时的影响力和适当的威信。这样,学生上课的时候既会感到有趣也会带有点紧张感,认真地听课。
如果课堂内容跟课堂形式能较好地结合起来,我想,老师能开开心心地上课,同学们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受到了应接受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大致的感受。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a.气质b.性格
c.能力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知觉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d.角色定式
6.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a.聪明能干b.热情
c.刻苦认真d.有责任心
7.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b.赫兹伯格
c.亚当斯d.斯金纳
8.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错误的是()
a.e高×v高=m高b.e高×v低=m高
c.e低×v高=m低d.e低×v低=m低
9.提出需要层次不仅表现出“满足-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挫折-倒退”趋势的激励理论是()
a.期望理论b.双因素理论
理论
10.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
二、判断改错题
1、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2、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
3、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4、工作态度是个体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5、组织只是群体的总称,它不是管理的一种职能。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2、什么是气质?气质差异有何作用?
3、什么是晕轮效应?什么是对比效应?试举例说明。
四、案例分析题
色。今年系里来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生,改变了教师队伍的结构。这些人的特点是学历高、基础好、知识新且广,但并不象魏老师那样认真仔细地教学。他们中最有名的是孙强,刚满32岁,博土毕业,来校不足三月,就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来有人传说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将调整先进教师的标准,要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和著述。对这种说法魏老师并不相信,只认为“老师主要是教好书”。可在今年年底评比时,孙强被评为先进教师,并获奖金1000元;而魏亮却没被评上,至今他还想不通呢。
问题:
1,魏亮为何想不通?他应怎样对待奖金与荣誉?
2.高山大学的经济系主任怎样才能做好魏亮的思想工作?请用认知不协调理论来分析。
2、动机的改变
约翰.亚力山大是一个能干而有进取心的人。在大学里他学的专业是企业管理,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多种组织活动。大学四年成绩全是优秀,并且以优等生的荣誉毕业。毕业后,几家全国性的大公司积极争取他去工作。约翰与他父亲商量了这一些公司给他的条件,他父亲是一家很大的生产(制造)公司的总经理。最后,约翰决定去一家著名但比较小的炼油加工厂接受一个培训职务。他认为这家公司正在发展,很有潜力;对他来说这很重要,因为可以提高,而且有机会升职。他想如果他努力工作,并且干出成绩来.完全有机会在35岁时担任公司副总裁。
生活很美满,但就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必须牺牲一些自己的工作机会。
虽然吉尔从来没有埋怨他的加班加点的工作,而且吉尔告诉过他,她结婚时就知道他工作努力,有雄心壮志。但是,约翰还是感觉到工作与婚姻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此,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加班加点了,他也不指望再升为中层经理了。他似乎感觉到已失去竞争力。结婚正好一年的这一天,他用他所有的积蓄现付购买了一艘中型旅游客船。当他向公司老板提交他的辞职书时解释到:“我对我的职位不大满意,我想试试做其他事,我知道这很难,但我想我对旅游事业有兴趣,我会成功的。我可以肯定这次改行会给我带来幸福。”
讨论题:
1.为什么约翰·亚力山大突然改变他的动机?
2.是不是大多数成功的经理都有像约翰这样的行为?
3.为了使公司有前途的年轻经理们不要像约翰那样辞职,组织应如何对付这种情况?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79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