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以下范文中的思考和观点或许与我们的经历不同,但它们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摆脱贫困》一本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29篇重要讲话、文章的书籍。书刚拿在手,我心里嘀咕:“一本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书籍,一位领导人的讲话,读起来会不会难懂?”轻启书扉,目录中的几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弱鸟先飞、滴水石穿、从政杂谈……“似乎是本平实易懂、形象生动的书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起来。书里语言贴近生活,比喻让人容易理解,数据来自实地调研,篇篇文章值得精读,值得反思。
一思“弱鸟先飞”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1988年处于十分贫困的闽东,如何让这只“弱鸟”先飞,在调查闽东九县后习总书记有了:树立“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反思现今的自己,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入队才满1年、接触现在的专业工作才近半年的统计人,才浅尝统计的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急需提高的业务能力也有很多。做改变、促进步,首先正视自己的这些“贫”。明确自己的不足有哪些,如何改正、提高的措施方法才能被恰当地对准方向、摆对位置。快速补上业务上的落差是当务之急,练好业务能力就如“飞洋过海”的本领。平时积极地与对应处室、同级地市、县级队专业人员请教、沟通是一副特效药,它能在我疑惑不解时,在我混沌迷糊时给我清晰地指引。怎样能羽翼丰满呢?这不单需要时间的磨砺,还需要平时实践的积累以及反复研读制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书籍的收获。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能力提升了,才能熟练掌握业务,更好地指导开展工作,更好地与企业沟通,更好地让统计服务于社会。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者的鸿鹄之志,在我看来,就是让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怀揣着坚定的用数字尊重社会的信念,恪守统计职业道德,才能确保我们大家统计事业更好地、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因为我相信: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二思“滴水穿石”
“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这些都是小学时候便已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这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不单局限于恒,还道出了其他的道理:“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通篇对我最大触动的是“敢”字,因为性格原因,很多时候,面对陌生人、领导自己表现得非常拘谨,给人的印象要么是过于冷漠、要么是呆头呆脑。几次和同事、领导的谈话,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统计调查需要与企业人员、调查户、社会公众、等各行各业广大的调查对象沟通,如果自己不“敢”,工作开展会遇到阻力。在单位日常的工作中,免不了与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沟通,这些不“敢”自然不会带来畅通地沟通和满意的结果。打破不“敢”的心魔,就如《重返地球》中父亲告诉儿子的那句话:“恐惧只是你的选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唯有首先相信自己、逐渐改变自己,凡事“敢”想、“敢”说、“敢”做,才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思“从政杂谈”
这篇文章里从“‘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5个方面谈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有些内容虽写领导用人、为官及修养,但其中道理,值得品味。此间道理相互贯通,可由彼及此,对照促进。“芝麻官”千钧担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为人光明磊落,是做人基本原则之一,凡事有担当是一名青年应当担负的。“芝麻官”还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基层是与百姓接触最多的,也是锻炼培养人的地方,对于经验的积累、个人的锻炼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照自己在平时的工作检查、访厂工作以及统计宣传等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的是统计的形象,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在与基层人员、调查对象沟通要注重方式方法,才能使工作有序开展,不断获得收获。
青年干部四忌中提到了:“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在现今快速信息时代是许多人的通病。“急躁、烦躁、焦躁”似乎充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与别人的沟通中,如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灌输给别人,不但得不到认同,反而适得其反。还记得刚接手现在从事的专业时,因为急着要一份报告,在与县里专业人员的沟通上产生了些摩擦,双方都有些不愉快。一天我和科长谈起此事,他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在要求县里做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这项工作是不是临时要求做的,如果是,人家做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才导致无法提供。县里的专业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个专业,一时兼顾不上是正常的。另外还有个沟通小‘技巧’:别一大早,一开口就谈工作,就像闽南茶文化一样,坐下来先泡茶,你先跟别人问个好,再谈工作的事,不是能更好么?”按照科长传授的经验,此后与县里的专业人员沟通,再没有出现双方不愉快的现象。通过此次事情,我告诉自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心平气和,工作就能开展得更加顺利,自己和他人的心情也能够更愉悦。
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是说要让我们养成做事前谨慎思考,再做事的习惯。而我认为不单单做事前,在做事后也应该多反思自身;不止于“三”思,应该多思。此书在通熟易懂的语言文字中道出那些我们虽然熟知却时常忽视的道理,反复品茗,犹如茶香环绕,滋养思想,促人奋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文档为doc格式。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写的一本书,虽然时间过去了25年之久,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是现在重读此书,特别是细读《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觉得过时,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哲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全书透露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群众观点和服务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谆谆教导,激励着我要掌握好、运用好这一基本功。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共产党人过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将成为领导干部今后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态”。本文就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谈读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开宗明义提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此,要做到“三个不能忘”。
以民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团结带领群众执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强烈的“民本”的思想,决定了他在政治作为上“爱民”与“害民”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这么多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当前,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观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观点,树立“权为民所用”与“权为民所赋”的观点。领导干部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稍有含糊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走向负面,为人民所唾弃。
对群众满怀真情不能忘。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比较积极上进,不习惯别人奉承,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时间久了,极少数干部官僚气息就逐渐滋长,久而久之就养成“当官做老爷”的习性,对待自己部下和基层群众,大有一种“让我一时不愉快,我就让你一生不好过”的施虐心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老老实实做人的感情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与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近日有幸拜读《摆脱贫困》一书,此书总篇幅不长,全书共29个章节,12.1万余字,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习近平同志到任才3个月,就走遍了宁德市的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宁德市绝大部分乡镇,他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倡导实施“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为我今后该如何开展工作指明的方向。
作为一名干部的首要基本功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躬身力行为我们做出了解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作为一名基层的干部,我感同身受,更加赞同总书记的这一观点。基层干部作为人民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如果不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心声,如何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如何能够更好地履行基层干部的职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党员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对于当下的基层干部而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恩来同志早在50年前就告诫过全党: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如果我们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那么,在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联的关系就会失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40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
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主要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但是其中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却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将它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夜已深,书虽薄,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思考着书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期间四下基层、谋划发展、践行马列主义思想的记录,凝聚着习总书记的实践感悟和智慧心得,是留给闽东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旨,静心潜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部著作,对于我县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开创“四个古田”跨越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迪。
从《摆脱贫困》一书中对闽东教育的思考和论述,到党的__届__全会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深受启迪。古田六中学作为普通一所中学,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阶段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教育阶段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快学校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更好地服务“四个古田”建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教育有关决定的精神,以创建示范性艺术学校为目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抓龙头,促升学率。形成符合“四个古田”需求,加强古田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二是树品牌,历史赋予我们深化改革,创建六中美好未来的庄严使命,让我们传承六中的办学思想,发展艺术名校育人特色,抓住古田城西新区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索中变革,在奋进中自强,励精图治,合力兴校。
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撰写了一篇名为《摆脱贫困·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的文章,文章叙述了总书记同年闽东上任,走访闽东九个县和毗邻的浙江温州、苍南、东清等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结合和自身的扶贫工作的联系,有了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扶贫工作中应树立“先飞”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阐述闽东应该依靠自身努力在某些领域“先飞”,应该从引导当地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树立起鸿鹄之志。从我市实际出发,我市扶贫过程中,“三变”是我市从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措施。在习近平总书记“三位一体”的“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的“三农”思想指引下,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与我市发展的“现实逻辑”结合起来,对基层创新实践进行总结提升,提出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龙头,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以农民为主体,以小康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总体思路,通过股权纽带把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深化农村改革新路。这是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一条适合我市的改革之路。
二、要用法治思维配合“三变”改革求地方发展。
“三变”改革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公平公正为基本要求,确保改革正确推进、准确推进、有序推进、协调推进。“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把法治作为重要保障,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一是围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二是围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主动稳妥推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农村产权制度,确保在法治框架内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是围绕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壮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范围,推动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在法治引领下加快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四是围绕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维护群众权益,依法加强社会治理,高度关注和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三变”改革需大家提高意识将改革融入自身工作中。
通过认真学习,本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三变”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三变”改革的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实现路径,并在思考如何结合本职工作,推进全县“三变”改革深入开展,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习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下面是由本站小编带来的有关《摆脱贫困》读书心得五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什么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__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年12月29日至30日,习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__年11月2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在同志看来,脱贫致富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
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同志的哲学思想遍地开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理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部分,国家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则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赖思想,这就是为我们树立了全局观念,也是要发展好局部的有志气体现。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闽东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但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脑中的贫困”。一方面由于缺乏行动指南而陷入思路贫困或思想贫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动的价值目标和人生信念而陷入信念贫困。这本书之所以取名《摆脱贫困》,意在突出语义双关,强调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思想贫困,而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其一,摆脱思想贫困就要解放思想,自信自尊,崇尚行动,实事求是。为了克服闽东地区长期贫困造成的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和人穷志短的自卑意识,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弱鸟先飞”的辩证法,鼓励看到闽东长处,弘扬闽东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强调集中力量搞“经济大合唱”;强调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内因,立足长远,“不图虚名讲实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动“渐进、累积式的变化”。这本书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典范,也为闽东乃至所有读者注入了行动至上的精神正能量。
其二,摆脱信念贫困就要“把心贴近人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和勤政爱民的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始终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书中对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有大量论述。在他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政治立场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官伦理与道德修养,其核心在于有爱民之心。因此,他不仅强调“知与行合一”,而且强调“心与行合一”。他结合群众路线方针,对儒家典籍中的格言与官箴做出了新阐发。这本书既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典传统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一本当代中国的“新官箴”,对于党员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勤政实干,爱民为民,都具有持久的教育意义。
其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整顿党的作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起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今天重温《摆脱贫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_
_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__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习总书记同志强调,"要把脱贫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寿宁县一些农民住宅人畜混居,卫生状况很差,县里要帮助农民规划农村住宅建设,将人畜分开,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在全市所有的贫困村普遍开展以安全饮水、通村道路、新农宅建设和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结合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开展脏乱差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建设整洁村庄。三是开展以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为重点的美丽示范村庄创建活动。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优化居住点布局,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供水。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解决农村供电设施负荷、电压低等突出问题。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注重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摆脱贫困》一书除了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外,更具有含金量的却是诸多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这对于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身居高位、根系基层。
很多人都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时过境迁、随着成长的变化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当时的诸多抱负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往往被淡忘。但作为当今大国元首的习近平总书记为当今世人做了亲身示范,他年青时的政治抱负和治世情怀依旧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超前认识、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在当前仍然推动全国、引领世界,身在高位,却根系疾苦群众,这是值得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当前,一些人在未出人头地的时候低调、谦卑、踏实和忧国忧民,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尾巴高高翘起,当初的理想、追求和抱负渐渐远去,慢慢脱离了群众,说话“假、大、空”,贪图安逸、消极怠慢,上班喝茶看报,遇事能拖就拖,办事效率低下。通过《摆脱贫困》一书,结合当前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世界初心常在、坚守始终的最好例证。
二、大爱无声、身体力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真正能上山抓虎、打虎和杀虎,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的人,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历史上的唯一。他没有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官二代”,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身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感受很深。书中习近平总书记那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独到的见解,勤奋积极的进取精神,震撼的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令人振奋,同时又发人深思。这不只是一次学习,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教育。
“贫困”两个字对一个从农村出身和在贫困县成长的我来说,深刻明白着“贫困”是什么;对于一个在贫困县奋斗的基层干部来说,更理解“摆脱贫困”有什么实际含义;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具有实际意义书,让我触动颇深。
首先,要信念坚定,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贫者自救。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重点是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要注重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立足本职工作要勇于担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在个人方面,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
再次,要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只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长足有效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用社会核心价值观把全民族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最后,要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干部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后,密切联系群众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二是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意思就是个人的价值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千千万万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奋斗中,当每个人不止限于考量自身价值的时候,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的事业必将走向成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71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