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在一学年内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详细规划的一份文件。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际应用实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数不清的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艺术代表作?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华文明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星之一,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播放视频片段)。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一场令所有华夏子民耻辱的灾难,是一出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每个中国人心碎的悲剧,它也是那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的历史的真实写照。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这出悲剧怎样上演的。(播放视频片段)。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是怎样回复他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
1、雨果及作品介绍ppt。
三、整体感知。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果在法国甚至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巨大影响力,同学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下巴特勒上尉为什么征求雨果对自己远征中国的意见?(利用雨果的影响力,对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赞颂和美化。)。
(二)阅读课文第3段。
1.齐读文中第三段。
2.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自读)?
代表性句子有:(ppt演示)(齐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总结:(ppt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情感: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从中可以看出坐着怎样的品质?(正直、公正、头脑清醒、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者。)。
(三)请大家齐读课文(5-10段):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批判谴责态度)。
三、品味语言。
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
2、找出来读一读。(ppt演示,学生反复读,体会作者愤怒的心情)。
明确: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3、运用反语在表达上什么作用?(ppt演示)。
4、除了运用反语,本文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什么鲜明特点?
明确:鲜明的对比。
5、请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并简要分析各自作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
(2)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3)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对比,--揭露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
(4)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的对比--赞美圆明园的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讽刺劫掠者的语句体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四、感悟升华。
1、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明确:(ppt演示)人类的立场。
2、从他的立场您能感受到雨果先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ppt演示)。
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陈磊。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2.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学生活动:学生凭借想象与经验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二)品读圆明园。
教师引导:雨果也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教师引导: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三)诗化圆明园。
教师引导:
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也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学生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探究目的。
教师引导:与自己的写作目的相比,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讨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缘由——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
教师小结:富有感情的描写、抒情可以和直接的议论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引导: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反差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发现反语修辞得出结论——越表扬,越讽刺。品读反语讽刺。
教师引导:“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结合。“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即“美丑对照”原则。
学生活动:发现并归纳出本文的对比魅力。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三)反思运用。
教师引导: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和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找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教师引导: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出示课件补充书籍《九三年》故事梗概。请同学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学生活动: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四)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通过富有感情的描写去评价。2.站在一定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表达观点的方式评价观点的要素。
铺排越美好越可惜人类高度。
反语越表扬越讽刺人民立场。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一.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4、预期达到: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导入新课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朗读的方式,朗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3、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4、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5、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一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提到的很少。
文档为doc格式。
。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战争给人民国家带来的创伤,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理解雨果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片段,圆明园被毁后图片,
二、课题,作者简介,字词。
三、读课文,思考:
1、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
3、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强调反语)。
4、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四、拓展。
1.伊拉克战争图片。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
3.战争是罪恶之源;永远不要战争;要珍爱和平。
4.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5.辩论:关于圆明园的修复之争。
教学后记。
易红梅。
指导思想: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教材分析: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五、课堂练习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六、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1,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预期达到:
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预期目的:
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xx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学完这篇课文,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为雨果的道德和良心而发出由衷的感谢。他说得多么好啊: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强烈地表明: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所犯下的罪行。还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更重要的是:雨果能公开地大胆地指诉强盗政府,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您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哦!不。应该是对世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及对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尊重。因为雨果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我们所有的人都尊敬他!
我想,他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受到了更大的鼓舞,我们会万众一心,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类付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记住历史的残酷,激励他们花更大的心思去为祖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作贡献。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
一、导入 。 。
二、整体感知。 。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
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课文中包含的不仅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好的河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与学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效果自然远远高于教条化、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正面提倡为主,缺少理性反思。看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的例子占了绝对主导。二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本国利益奋斗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高大上的,只要以此为前提,不管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
由于上述两点的长期共同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这种理念的危害:对本民族的掠夺行为,或心生自豪,或保持沉默;对批判这种行为的国人要么感情上难以接受,要么依然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生世界观成熟前去纠正这样的理念,后果就会很严重。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的讨论中,有同学已经能够认识到像雨果这样的人不一定就不爱国,并且举出孙中山与清政府关系的例子加以证明。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原文中“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表述,说雨果是把统治者和人民区别开的,批评肮脏的统治者,不等于批评国家。通过讨论,这堂课不仅明确了雨果作为人类共同的良知的守望者形象,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爱国的公民群体,是这个国家得以发展、拥有自由与尊严的保证。
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朴素爱国情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
重点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
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教学。
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
资源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资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
过
程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浏览课文批注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教过程。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结合配套练习。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附后)(推荐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3、圆明园(资料附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教师提问: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71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