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报告大气磅礴,明确指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报告鲜明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将进入新的历史定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自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深受全世界关注。
作为党的一名基层人员,要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和领导方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为党和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和谐社会,离不开每位公民的公共努力,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敢闯敢当、敢抓敢放,坚守正道,传播积极的思想。
我们一定要把十九大的精神领悟到、学习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激情实干、勤于思考、努力敬业,做出显著的成绩,来回报党和国家。同时,我们也要鼓舞和影响身边的同事,通过带动身边的人做好所属项目的基层工作。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必将走向繁荣富强。
近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员代表群策群力,为推动中国之治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国之治不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是一场需要与群众高度协调配合的双簧。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关注群众,跟进了解群众,始终扎根群众这片沃土,才能汲取养分,用强大、茁壮的根系固锚土壤,形成一股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力量,推动人民生活持续向好,社会发展不断向前。
扎根群众,及时把握群众反馈收获工作自信。精准扶贫的路上,我们都在摸石过河,虽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毕竟每一村、每一户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面对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在采取措施搞改革、搞创新的同时,必须扎根群众,及时把握群众对于扶贫工作的反馈,从群众质朴的兴奋、激情中,默默无言的支持中,收获接下来迎接更大挑战的自信。
扎根群众,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明确工作方向。基层工作以群众为中心,关起门来闷声干,不了解群众需求,根本起不到作用。只有深入打进群众内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制定相应工作计划,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也正因为如此,跑断腿、费口水也成为了基层工作的代名词,广阔的乡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只有靠双脚去丈量工作的厚度;人民质朴、受教育程度低,只能靠一张嘴跟他们把所有问题解释清楚。
扎根群众,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实现奋斗意义。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是群众,只有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家家户户一派新气象,一片欢声笑语,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而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难,因此,必须扎根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忧愁困难,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积极为他们解决问题,在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走的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教导,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来时的路就是群众这片沃土。我们来源于群众,生长于群众,只有把根牢牢扎进群众,和群众成为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找准工作方向,在奋斗中不断发展,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越来越好。
拿破仑曾言:“中国,那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别弄醒它!因为它一醒来就会震动世界。”
是的,没错,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因为它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给予了无数的炎黄子孙精神上的支持。但是,日渐强大的中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去中国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演绎了中华文化不朽的传奇。《红楼梦》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达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红楼梦》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却因我们追捧时尚潮流而忽视了这部意义非凡的文学巨典。我们应当给予它传承与创新,否则就会在“去中国化”中渐行渐远了。
传承中华文化,勿忘初心。我们似乎走得太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一味追求外国新鲜的“韩剧”“美剧”,却忽略了本土的“粤剧”“京剧”,这无疑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打击。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我们应该好好传承,而不是否定它。我们本国都拥有的东西,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观看外国的剧目呢。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外来文化,我是希望中华文化能得到很好的延续与传承。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勿忘初心,这是作为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最起码的尊重。
传承中华文化,应在保留精髓的同时不断求新。佩特罗尼乌斯在《残属集》中写道:“大自然的力量不在于一成不变地保持固定方式,而在于经常改变自己的法则。”那真正不变的,会被无情地抛弃,以积极改变的状态融入时代潮流的,才会真正为人们所用。比如,烧瓦是一门技术活,各环节时间绝对不能省。这个行业劳动量大,赚钱少,对年轻人彻底失去了吸引力。烧瓦这一行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它的不变成了它走向消失的墓志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对烧瓦进行改造创新,保留其精髓,那么烧瓦既可以得以延续又不至于消失。
传承中华文化,应赋予中华文化时代色彩与生命力。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的四时美景,后以此比喻堆砌辞藻、内容贫乏的诗文;也指花前月下,男女浪漫的爱情。从古典文学的解释到现在的解释,多了时代感,词性也更偏向褒义,值得肯定。它的生命力不是来自字面的变动,而是在于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应为其注入时代色彩与生命力,赋予中华文化更壮阔和辽远的时代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不让“去中国化”侵蚀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中华文化,绽放中国风采,让中国继续在世界民族之林扬帆起航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__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系统解读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政治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远瞩高瞻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强烈的历史担当,反映了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凝聚党心,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核心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希望所在。新中国成立__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要充分发扬这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实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凝聚军心,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全过程,保障国家主权安全。
三、凝聚民心,汇集新时代前进的磅礴力量。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52次,处处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情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首位,增进人民福祉。要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新时代奋进前行。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回首过去,重峦叠嶂,布满荆棘;展望征程,任重道远,策马扬鞭。新时代要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学习成果转化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做好扶贫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建设坚强的党支部,有了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带头人,就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就能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底气越来越足,所以,基层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领头羊“。
一、抓住“主心骨”,把握大方向。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一个好的书记,就能带好一支队伍,干出一番事业、及一片群众。发挥好“主心骨”的作用。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优秀大学生村官、退军人中吸纳“双强”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让“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服务型成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精准选派那些“作风硬、懂农业、能吃苦”的优秀干部到软弱后进和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真正让这些“领头羊”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二、做实”党建+”,提升引领力。脱贫攻坚离不开精准的群众工作。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真心实意为民办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方向。做实"党建+”,强化“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脱贫理念,突出党员的示范带动,形成广大农村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党建责任,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将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和班子考核有机衔接,真正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蹲得住、干得好,提升党建引领力。
三、立足“落脚点”,锤炼真本领。以以民为中心不是一个用来喊喊的口号,要“心入”群众,“身入”群众,愿不愿同群众打交道、解民忧,敢不敢走进群众,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素养的标尺。多想想困难群众,多问问困难群众,多走进群众,多为群众办事,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心走好群众路线,解决群众困难。只有坚持走进群众,多和群众交流,多听群众意见,干部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人与人之间只有心灵相通,情感才能水乳交融,才能心心相印。什么样的服务态度决定什么样的服务效果,要用诚心、细心和耐心,换来群众的舒心、顺心和安心。所以,“真心为民”是脱贫攻坚的“落脚点”。
全国两会于5月21日和22日召开,作为一名机关的工作人员,一名党员,在思想上我将认真学习两会精神,以实际行动拥护党中央所作出的决定。这一段时间,我认真收听收看了本次“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对于站对立场,明辨是非,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实践两会精神,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积极发挥好党员在群众中的带头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我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把握住重要的历史机遇,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必定能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现实。为此,我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
首先,在思想上,我们将继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从而在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动力,做到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并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审批工作的要求,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更好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在生活上,我将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坚定信念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不平凡的审批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切切实实地为同事,为部门,为单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深为自己所处的工作感到自豪,也深为自己所处的盛世感到自豪。通过对今年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使我对国家现状有了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让中国这艘巨轮沿着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航道前进,我们一定还要大力学习党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努力把它们付之于实践。
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在京召开;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京召开。这是一次特殊的“两会时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因抗疫而推迟召开的两会,必将有力巩固防控成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激励14亿中华儿女向着既定目标任务奋勇前行。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应该看到,民生一直都是贯穿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最突出、最鲜明的一条主线,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那样,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要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团结凝聚力量,实干创造未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广大干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行动指南,要大兴实干之风,干字当头,实字托底,让实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座右铭”和奋斗底色,营造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凝聚新时代的奋斗伟大力,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蹄疾步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地带,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不毛之地、山川贫瘠。70年来,右玉县一任又一任县委、政府领导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斗沙植树、造林绿化,使全县林木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0.3%升至54%以上,创造了树进沙退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实干苦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右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将“右玉精神”高度凝练和概括:“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右玉县广大干部群众用70余年时间书写的不仅是“右玉精神”,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典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定位为我国长远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无论是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改善人居环境,还是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发展质量,都要求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从根本上破解“破坏生态环境来提升发展”的问题,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右玉70年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在发扬“右玉精神”中厚植绿色发展理念,补齐生态短板,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
在发扬“右玉精神”中推进绿色发展,一个首要的方面,就是要知行合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就是要想问题、找办法、出点子、选路子,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尤其是要考虑有利于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考虑有利于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考虑保护好群众切实利益。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70余年不遗余力团结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就是为了保护好右玉百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地,就是为了给右玉百姓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子,让这方水土能够养活这方人。广大党员、干部,在谋划一地一时的发展中,绝不能因为谋求发展,就破坏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决不能因为需要发展,就上马“短、平、快”项目,而忽视了群众的需求,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来推动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发扬“右玉精神”中推动绿色发展,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牢不逾生态红线的发展理念,把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在谋划地方发展布局、制定发展举措、引进发展项目和培育发展产业等工作上,自觉摒弃短视思想,杜绝依靠“牺牲环境要发展”的做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发展绿色事业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各级各地也要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要从严问责,倒逼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做保护生态和推动发展的“行动派”。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70年来,右玉县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换领导不换思路,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紧盯植树造林不放松,咬住治沙造林不松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山接着一山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精彩演绎和生动写照。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答好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这道题,广大党员干部就应拿出“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定力、拿出“滚石上山”的韧劲、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和常态,在持续建设生态文明中开创绿色发展新境界。
壮丽秀美的山川,是美丽动人的景色;伟大的精神,更是震撼心灵的风景。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当自觉发扬“右玉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担当,以实际行动描绘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画卷。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共构、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等百花齐放,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无疑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持续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此后,理论界对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形成的“四个自信”的学习、研究和阐释的文章,如“井喷”般见诸报刊。有学者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底气,有学者论述了践行文化自信的思路,等等。这些研究对切实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乃至“四个自信”的思想真谛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具有较大启示。然而,某些研究阐释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文章中,却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未能消除的被毛泽东批评的“党八股”现象、被邓小平批评的“形式主义”现象以及被习近平批评的“标签化、空泛化”现象。
首先,关于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及“四个自信”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蕴含的思想逻辑。诸多文章在梳理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和“四个自信”的重要论断时,几乎都没有注明出处,只是简单表达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对这些引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作考察,大致可将其分为四种情况:其一,在新华社播发的习近平讲话全文或从新华社关于习近平出席某次重要会议并作讲话的统发稿中,可查到该论述。其二,在上述两条渠道中都找不到,但可在党报发表的记者综述或采访稿中核查到,其权威性虽低于第一种状况,但可间接判断其准确性。如有文章报道:“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这一重要论述的出处,是三天后(2014年3月10日)《贵州日报》登载的记者采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侧记》,以及3月13日《人民日报》登载的记者采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其三,出现在网络或微信公众号中的记者综述中的习近平相关论述,其权威性和准确性都大打折扣。如有文章报道:“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1]在新华社关于习近平此次考察澳门的正式通讯稿中,查找不到该段原文。其四,则是对习近平的讲话乱贴“标签”,诸多文章热衷于“以讹传讹”,如有文章把“文化自信是基础”的论断,硬生生地放到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并且还拉来了习近平的另一论断:“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上述情况表明,对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和“四个自信”思想乃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和宣传,一定要作严肃考证,不能照抄照传,甚至“以讹传讹”,这不仅会败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声誉,而且会搞乱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形成逻辑。因此,厘清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形成过程,从中揭示其思想逻辑,是研究和宣传“四个自信”的必要前提。
最后,关于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同“三个自信”的关系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很多学者在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后,为了论证文化自信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贬低“三个自信”的价值。如有学者认为:“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3]这一为了突出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空泛言辞,轻易地把语焉不详的所谓“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说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同时他认为,“增加文化自信”,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而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逻辑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四个自信’一并提出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的“逻辑框架,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其首要价值就在于超越了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传统思维定式,进而为我们深入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4]这同样是空泛的论述,因为整篇论文并没有说明“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传统思维定式”是什么,文化自信的提出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传统思维定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怎样的内涵和外延上作了“进一步完善”。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把“道路、理论、制度”的统一视为“传统思维定式”,又非常实用主义,即为了论证一个新提法的历史定位,而毫无顾忌地贬低原有论断。
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上述学者的观点,至少为我们提出了关于学习、研究和宣传“四个自信”的三个问题:其一,如何厘清“四个自信”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逻辑演进;其二,如何厘清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同文化自觉的关系;其三,如何厘清文化自信同“三个自信”的关系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四个自信”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乃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0月28日至3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召开期间,我通过网络、电视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大会精神,并实时观看了新闻发布会和会议公报。大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关于推进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脱离社会制度的抽象的现代化,而是在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并就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含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方位,不忘执政初心,继往开来推进党的事业。从理论逻辑看,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牢记执政使命,掌握执政规律,完善执政体系。从实践逻辑看,领导近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可以说,党的领导体系建设是根本,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和保障。同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方面制度: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三、关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崛起,它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还开始向强起来转变。中国能不断创造转变的奇迹,不仅是因为有着强大的物质力量,还因为有着强大的精神基础。只有宝贵的精神,才能保证这个国家能够长期屹立不倒。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引领,这个精神引领就是“中国精神”。
中国不管处于何时,社会主义发展到何种程度,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党和人民不仅需要在物质力量、经济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在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上立于不败之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构筑中国精神,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突出质量效益、绿色导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咬定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切实抓好巡视整改,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10月31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布。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该认真研读,从中体会我们党执政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及自信从容。
初心不改永为民。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之初,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从未变色,从未变味、从未变动。红色政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报提出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都要瞻仰革命先烈,就是向全党传递这个信号;公报提出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中,有四个与党的建设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搞功过相抵,说明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没有变味的,变味的做法就要受到惩罚;这次提出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党成立和执政以来,历经了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重重考验,初心依旧。
着眼百年担使命。百年梦想,代代接力。我们党提出的纲领是伟大的,是坚持了全球观、人类观、人民观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个百年梦想的伟大目标。说明了我们党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亮梦、敢于成梦。因为有人民的情怀,因为有历史的情怀,所以我们敢于有梦;因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世界需要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追梦;因为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民是需要教育引导才能更加明晰方向,搜易我们必须亮梦;因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党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有实现伟大梦想的实力和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能够成梦。此次提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目的就是再次表明,我们党担当百年使命的自觉和责任。
自我革新更自信。我们党坚持自我革命,从来都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于法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十九大提出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其中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居首。目的就是告诫全党,时刻不忘自身使命,不忘加强自身修养。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共产党是负责任的大党,不但要搞好中国人民的事情,还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推动人类名义共同体的构建,说明了我们党的自信。
文档为doc格式。
。
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性意义。_,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学懂弄通做实,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邀请各界名家、专家畅谈十九大,他们将结合各自的实际谈体会、谈收获、谈打算。敬请关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位是前所未有的,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17日,北京气温骤降,窗内却温暖如春,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谈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会时,不仅一字一句背诵了报告的多处原文,更满怀激情地一连用了3个“前所未有”来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最近一直在阅读和深入思考十九大报告,“获得了很多启发”。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王蒙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么是美好生活?仅仅gdp高了,物质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就是美好生活了吗?当然不是,美好生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富起来之后,人民都渴求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希望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这些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标。而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各种错误思潮、社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让王蒙体会更加深刻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清晰、明确、深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了我们文化的根脉、本原。”王蒙说,“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也阐明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上,曾发生了将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思想,哪一个不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呢?怎么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王蒙认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则是讲清楚了文化自信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语境,离开了这个语境再谈文化自信,就容易走偏。”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的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强调根源的活力,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使得中国文化不断活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之后,文化的开放与创造始终处于改革事业的前沿,为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先进思想的能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城乡均等、区域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队伍人才济济,文艺创作实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不断凸显中国的国际形象。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大变革的时代,那种单一文化谱系传统的环境已不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其深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硬实力提高显著,但我们的软实力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中国目前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精尖产品上,我们却缺乏优势。这里的差距,就体现在了品质上,而品质上的差距,又跟人的素质有关。我们可以认为,文化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力推动。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二一三年十二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谈中国或者中国崛起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个形容词就是“精彩”。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而文明型国家是“百国之和”的国家,也就是历史上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超大型国家。那么它的文化自然也是“百国之和”的丰富多彩。而且这种精彩不仅是时间上的——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而且是空间上的——发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从餐饮文化切入来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西餐中,比较公认的、最好的菜是法国菜,但法国菜主要是法兰西一个民族的菜肴,而“百国之和”的中国,仅是最富盛名的就有八大菜系,其中任何一个菜系拿出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都超过法国菜系。再加上这些菜系的各种分支以及其他许多菜系,一切都是中国漫长历史上“百国之和”的产物,只能用“精彩万分”来形容。其实餐饮文化只是中国文化丰富性的一个缩影,其它文化领域也类似,从文学到诗歌,从美术到戏曲,从音乐到建筑,从家居到民俗,物质遗产也好,非物质遗产也好,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举世罕见。随着中国迅速崛起,越来越多国人开始体会到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无穷魅力,只要你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力,中国大地到处都是灿烂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文化的精彩还在于其海纳百川、融多样为一体。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气势恢宏、内涵丰富、延绵不断的文化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和整体主义,包括儒、释、道的互补。这是一种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包容,“大道并行不悖”的传统,这与当今世界许多地方无休止的宗教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光是方言就有成千上万种,还有56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在一个文明型国家内部,这种差异是无比的精彩,大家欣赏这种差异,热爱这种差异。这些差异都可以在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此外,中国文化的精彩还表现为开放和时尚。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国门大开,各种西方和异域的文化元素纷至沓来,与中国文化碰撞,这种碰撞使中国文化更加精彩万分。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甚至是非常时尚的,比方说互联网来自西方,但在网络世界里,侠客传奇、三国、西游、水浒、封神、山海经都可以大显神通。与外界大规模的文化互动,激活了许多中国文化的意象和资源,激活了中国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从视频作品到影视大片,从《流浪地球》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从手机表情包到动漫、vr等等,都是如此。无疑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
这一期青年大学习主题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为什么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得这么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总书记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有以上三种文化的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在这点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党所难以比拟的。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成功带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催生着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共构、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等百花齐放,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无疑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在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非凡成就;在70年历程中先后凝成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清正廉洁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品格和形象;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创造、为学术艺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广泛课题和广阔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民族自古就信奉“和而不同”原则,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文明关系上,既满腔热情,又理性平和,是最能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敦煌时特别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而文化自信的国家和人民,对自身的文化越是自信,越会积极地敞开胸怀,与其他文明平等开展交流对话,积极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文化自信,关键要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组织专门团队集中攻关,提炼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研发推出一批国外民众喜欢的文创产品,让中华优秀文化看得见、带得走。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创作和翻译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图书、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剧等,打造更多体现国家水准、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文化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媒体、智库、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广交深交朋友,以民心相通促进互联互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一言以蔽之,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
第四,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期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本期网上团课,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南方杂志社第二党支部书记、时政部主任李焱鑫,为我们专题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力量。
。
。
本期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本期网上团课,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南方杂志社第二党支部书记、时政部主任李焱鑫,为我们专题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力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71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