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热门23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热门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和他爱读书。一同插队,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从插队村里被招聘为县上干部的陶海粟第一次到梁家河村一间破窑洞里拜访习近平时,第一眼就看见炕上、窗台上、箱子上,到处都堆着书。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唾手可得,但从我自身来反思,学习不系统不深入的问题很突出,更多的只是浮光掠影碎片化的泛泛而学,深入思考不够,将所学转化吸收还很欠缺。作为乡镇基层干部,我更应该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补精神之“钙”,筑思想之“魂”,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在学习实践中筑牢自身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根基。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早期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有了更为鲜活的认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使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实生活。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身经历所谓的知青岁月,却能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当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时光,沉淀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所有身处基层的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基层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习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文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90后的我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其中磨砺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现在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们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工作固然会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书中反复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时候,习近平的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从北京带去的书本和他一空下来就读书的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的热爱。正是这些在知青岁月中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的坚持和习惯,对习近平总书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和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年轻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将自己的所学都投入到伟大的基层工作事业中去。

“干字当先,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到基层磨砺意志和品格。不论是修沼气池、修公路、开办代销社和铁业社还是修筑淤池坝,这些举措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举措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众真实诉求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着手去推进的,也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敢为人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书中以七年的知青时光为例,为我们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和魄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真实的诉求,做到“实干”而非“蛮干”。

在当初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的宝贵经历,也希望自己和每一位工作者也能够在工作中多学习,远离浮躁,实事求是,保持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重要的是写下见解。“需要”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直面深渊”态度,既有广阔的宏观视野,也需要仔细研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书中我得知,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一个历史时期,有苦、有泪、有心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的艰苦与奋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无形的压力,工作、婚姻、生活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一定要认清自我,坚定自我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众多诱惑所蒙住双眼,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接受磨砺,敢于吃苦,勇敢担当。

那个时代的环境是艰苦的,无疑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生活的条件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有朝气敢想敢干。虚心学习那个时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继承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解决,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展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干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社会。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作为当今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犹记得那年那天那个青年,去到了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原。年纪最小的他,去到了环境最苦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平凡却又最不简单的七年岁月。雷平生回忆说,那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是他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去到陕北插队的日子。本来因年龄不够,不用被下乡的他,受父母奋斗经历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活动。在那里,他虽年纪小,且又是书生,但却从不输气势,不怕生,与谁都能聊上几句。我想这与他坚持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在那七年的岁月中,他学到了太多太多,那将会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喜欢读书的他,喜欢写东西的他,即使条件艰苦,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这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份无畏与勇敢,那份热爱与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形式主义者。他帮助梁家河村的人们修井取水,治理环境,改善种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实践,服务于人民。这后生好啊,劳动能吃苦,很憨厚,很踏实,人品极好。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也都愿意跟随,推崇他。有一种信念叫薪火相传,他是在浓郁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他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也不难猜到,他从小就有着这样又专又红的思想。有一种磨砺叫百折不挠,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

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年仅15岁的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有多少重的困难需要去面对,又有多少的委屈要自己扛。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就没有如今他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他也曾坦言承认,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如今的他。这份大气,坚持是我们所推崇的。有一种奋斗叫脚踏实地,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向成功。早期思想的萌芽,加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一种梦想叫强国强军。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这种气吞山河的气概足以面对一切的难题、重任。他的这份沉着冷静的态度足以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挑起领袖的重任。有一种责任叫全球担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面对当今国际形式,他没有后退,没有胆怯,而是主动挑起重担,共创美好家园。有一种初心叫人民为本。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个农民,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没有官架子,高腔势,他就是他,一个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农民。,方得始终。这就是他,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感慨颇多。习大大的知青岁月恰好反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梁家村当知青的七年,环境条件艰苦,而不到二十岁的习大大不怕吃苦,坚持了下来,还和梁家村村民成了一家人。既来之,则安之,他带领村民修大坝,建沼气池,开代销商店等等,给村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把节省的时间加入到劳动生产中去,时时刻刻与群众在一起,心心念念着为村民谋福利。那段岁月是磨练人的,是为了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事实证明,习大大不负众望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爱戴他,拥护他。,习大大从青年时期就已经这么做了。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吃得起苦,耐得起磨练,把底子打扎实了,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这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撷取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x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是探寻党的领袖初心和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体悟和践行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一心为民的情怀、实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我们解决了过去长期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要办却一直没有办成的事情,这一切成就离不开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作为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仅是总书记个人宝贵的实践经历,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和深挖的精神宝库。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当年上山下乡的全国知青中,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总书记属于老初一学生,只有15岁多。那时候的总书记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我们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

青春是用来奉献的。‚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总书记把七年的打拼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这是青春里关于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最美的奉献。这种奉献足以启示我们,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把‚小我‛凝聚成‚家国‛,把点滴真情奉献给祖国人民。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人生价值,这样‚有血有肉‛的青春,无上光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展现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为当代青年人如何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这是探寻人民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要我们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要时常反躬自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业务能力,集中精力谋划好统计工作具体措施和办法,使统计更好地成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和“监测器”。

这是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书中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领袖的衷心爱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的故事详实的细节记录了总书记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蕴含着信仰、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这使我深受启发,给我在思想和人格上树立了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真正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定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对党无限忠诚,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牢群众观点。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为全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我们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的重要法宝。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跟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足干劲,奋发有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开创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我反复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该书集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名直接与群众接触、为群众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为推进以脱贫攻坚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店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进一步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实干苦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总书记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总书记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总书记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走过的路,就是走上黄土地、走近百姓、走进民心的路。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至今任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在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等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闪耀的是习近平为群众做实事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是村民们最中肯的评价。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如是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群众路线的新阐发和认识的新高度。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上认识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

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磨练了习近平的意志和品格,他的经历令人佩服,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要多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将书中知识精华作为行动指南,时刻牢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在基层建功立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是探寻党的领袖初心和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体悟和践行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一心为民的情怀、实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今年×月,我认真读了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实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艰辛的成长历程。近日,我再次研读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书中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犹如精神宝藏和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激情和热情。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鲜活教材。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岁月,他始终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而是对党组织的执着却越发醇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修改的党章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其中,这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加自觉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加自觉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是一本身体力行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材。总书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把粮票和钱悄悄地压在房东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送给讨吃老汉……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普通农民”“老陕”,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深厚真挚、令人感动。知青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他人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各项“三农”政策举措的试金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等领域的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知青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梁家河老乡说,“近平读书有‘书瘾’”“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这是总书记长期注重学习的积淀和升华。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由于疏于学习。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

实践是理论之源。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的两年里,带领村民建沼气,方便了群众做饭照明;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生活用水、便利了农田灌溉;创办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办代销点,方便了社员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讲,“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伟大成就。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要学习坚韧的务实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基层、大胆探索、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为实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习近平十分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讲,“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他不光学习技术,还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学习,学习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知青黑荫贵讲,“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他对历史知识“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持之以恒的必须课,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发展史、××政策史、××演变史,充分发挥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决策的资政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历史,又要倡导和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讲,“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梁家河村民说,“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技术,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惟进取,故日新。我们要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事业中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针对陕北良田不足问题,他重视打淤地坝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针对妇女劳动强度大问题,他开办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满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针对村民饮水不便、水质不好问题,他帮助村里打深口井,亲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头;针对运输工具不足问题,他置办机械设备开磨坊,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运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战线上的年轻同志,我们要注重加强“××”领域尤其是××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研究,为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尽智竭力。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很很多规划和想法”。针对有人断言“沼气池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成伟业、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与总书记为民族、为人民、为党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切相关。作为“三农”战线的青年同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敢于碰硬、知难而进,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顶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重温这本书,我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时代精神。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央党校团委共同主办的“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交流会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举行。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活动并讲话。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沈黎萍、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辛鸣以及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央党校团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高校团学干部、青年师生代表一同参加活动。

傅振邦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广大青年学生而言是“青春宝典,精神宝藏,工作宝诀,党史宝卷”。要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傅振邦指出,广大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学生要深学深思深研,体悟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旨,要深刻理解书中所生动诠释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根”“源”,深刻理解书中所生动昭示的青年习近平成长之路彰显的磅礴力量,深刻理解书中系统体现的科学方法论。傅振邦要求,各级团学组织要充分汲取智慧力量,服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握新时代的际遇和机缘,更加自觉地坚定维护、捍卫、紧跟党的领导核心,更加自觉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更加自觉地励志勤学、刻苦磨练,更加自觉地把激昂青春梦融入新时代伟大中国梦;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组织实施,广泛动员团学骨干和青年学生学习,创新载体形式学习,紧密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团学组织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学习,坚持将主题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活动专门邀请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被采访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曹谷溪同志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活动中,中央党校青年教师曾毅、吴文珑,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博士生唐泽地、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一学生王垚西以及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分别做交流发言。在互动访谈环节,曹谷溪同志、中央团校教师程立耕、延安大学团委书记李扬、浙江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傅尧力、南开大学2015级本科生贾立甲结合学习总书记的“青春故事”和总书记给青年学生的回信精神,共同分享感想,交流收获。会场外,各地、各大中学校团学干部和青年学生通过中青网、青年之声·微邦、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观看直播,一起参加了主题学习交流。

据悉,“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共同主办,日前已面向全国各大中学校团学组织下发了通知,对活动内容、形式、要求进行了明确部署。该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以奋发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活动将结合“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通过开展主题团日、举办征文活动、进行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故事”,更加清晰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根源和实践起点,更加坚决拥戴、维护、捍卫党的领导核心,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勤学苦读。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就坐下来看书,读书成瘾。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汲取知识、改变思考、开阔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敢于担当。因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被大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积极作为,心系群众,干了许多好事。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更要学会担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作和生活,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即使事务再紧急,也要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强国逐梦的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枝一叶总关情。

陕西,亦泛称“三秦”。三秦大地,自古兵家必争。一者“三秦天府之国”,二者“三秦饶俊异”,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朝代的国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代,均与陕西有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朴厚的人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习近平,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同样有着知青经历的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地方,是对他确立世界观、选择人生道路、磨砺意志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也是他向全世界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形成了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思想,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意识,形成了保护生态、坚守底线的观念。总书记告诫大家,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他多次强调:“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

是啊,不忘人民养育情,“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根本所在。娄勤俭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一起苦、一起干,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多次提到“人民”,讲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娄勤俭随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这次访问,他感慨良深: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人民”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把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根本遵循。娄勤俭表示,陕西省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积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推动陕西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手边就放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说,原来《学习时报》的连载我都剪下来留着,现在出了书,学习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发我们昂扬奋进,以更好的工作实绩回报总书记对陕西的期望和关怀。

苟日新,日日新。

当记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武晖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拿着手中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感慨万千:“看到这本书,40多年前和习近平在一起的许多事情就浮现在眼前。现在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出得太及时了,这可是梁家河的宝贵财富。”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同志曾经讲,7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拿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深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奋发作为,干事创业。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我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在真学实做上深化拓展,在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

二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细心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抓牢、抓实、抓细。

三是坚决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

四是突出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要深入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并且做好全镇村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作。

五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十九大召开在即,信访稳定是确保大会顺利召开的前提条件,要对全镇信访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带头下访接访、包案督访,带头处置重大复杂问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六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作风实现新的转变。严格要求自己,抓实全镇工作,不松劲、不懈怠、不畏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勇于担当,带头苦干实干,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确保全镇各项工作开展稳中向好,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党员干部只要时刻牢记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获得这种踏实感和力量,我们的事业也必将实现辉煌发展。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那时年龄很小,但是很稳重,做事情很认真,是个实实在在想问题、爱思考的人。”一起去四川学习修沼气的黑荫贵说,为了完成任务,即使在血吸虫病比较严重的乡下学习,蹚河沟、踩泥水,很容易感染,近平和我们都没在意。1975年7月,延安报刊上写过长篇通讯《取火记》,记录了在习近平延川山区建沼气的生动事迹。当发现沼气池漏气时,习近平为紧急抢修,和技术员刘春合跳入了沾满粪浆、又脏又臭的沼气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热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过气来……习近平为民办实事不辞辛劳,当年是他在梁家河点燃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踏实干事是一个党员干部起码的要求和职业道德,我们不但要肯干事、能干事,还要干成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沉心下来、身先士卒、踏实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取得实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9名讲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回忆、讲述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的故事,尽管每个人的身份、学识不尽相同,讲述的故事也各有侧重,但从中我们能够非常真实、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一路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一位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我也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受领悟到五句话: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指路明灯,它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像嘉兴南湖游船上的那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之路一样。没有信仰的人生,犹如黑暗中行路、逆水中行舟,没有目标,不明方向,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总书记那时候小小年纪,就能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农村插队,很难想象,一个稚气未脱、青涩懵懂的少年会有这样的选择和打算,而且还在这样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上一干就是七年,其他知青都走了,他却从知青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他当时是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总书记说,15岁下放到梁家河时,人生一片迷茫,但不久后,他在梁家河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这人生第一课的含量是无价的。梁家河的七年,留给总书记最深刻的记忆是,对人生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信念是支撑信仰的内生动力,有执着的信念,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总书记内心的信仰。也正是这份内心执著追求的信仰,照亮了总书记前行的人生之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勤学善思,做知识的真正主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同伴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总书记对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他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上山劳动挣取工分,他却没有把读书的这一良好的习惯给改变,没有把学习给落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总书记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知识带给他的力量。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知青的那段岁月里,他“带一箱子书下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书记在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那是学习的功效,读书的功效,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功效不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

总书记在给年轻干部成长指明方向时说:“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是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我想这应该是总书记成长的真实写照。他到农村插队,开荒、挑粪、收麦、放羊,这是他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接地气”的第一次实践,后来,他担任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建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还带领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这是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第一次实践。正是在梁家河的这七年,在一次次的“第一次”实践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始在他心底植根,担当责任的精神开始在他身上展现。再到后来的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一步步成长为大国领袖,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担当责任这“两件法宝”。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能清楚地找到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实践,奠定了总书记成为大国领袖的实践基础。

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对于总书记而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是使命责任担当,更是无私奉献付出。在现在的梁家河,可以参观知青淤地坝、知青旧居、村史馆,以及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和代销店,这些都是总书记无私奉献付出的点滴写照。在那段岁月里,总书记始终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也不能招工或参军,他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对于这些他毫不在乎,他就打算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块黄土地,奉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奉献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多年后,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回延安时,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婆姨。”这有种带着媳妇回家见“公婆”的味道,总书记俨然把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就是他的亲人。他还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对这里用情至深,念念不忘,说明他在这片黄土地上付出了太多、奉献了太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这种默默地无私奉献,磨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从陕北的小村庄走出来,带着宝贵的奉献精神,坚持奉献成就事业,走到县城、到省城、到首都,尽管他把心留在了梁家河,但他注定不只是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而生,他注定为天下苍生而生,他注定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在总书记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在他的知青岁月里,要过好“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的15岁孩子,哪能受得了这些。他住不习惯,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经常挠,后来都挠得流脓流血。他吃不习惯,每天吃的是“粗粮”,比如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非常粗糙,难以下咽,还因为缺油,饿时间长了,有一次他竟和知青雷平生蘸酱油膏吃生肉。“劳动关”对于他这个京城来的少年也是极难的,但随着时间延长,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长到10分了。最大的问题还是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但他还是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仍然继续求上进,先是入了团,后面还是因为以团员身份参加了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工作,表现突出,群众认可,才一波三折地入了党。也就是那样一段时期,他从犹豫、彷徨,到充满信心全身心投身到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此时他的思想,已经逐渐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那些苦难的经历丰富了他的情感,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从不畏惧、从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动摇,让他在治国理政的道路上,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刚到梁家河插队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他的经历或许在我们及更年轻的同志难以想象,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倍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我们今天的工作,尤其是在经发局面临着事务多、人手少的困难,但与____在在梁家河的经历相比已显得是多么微不足道,我们只有从思想真正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所谓“无奋斗、不人生”。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作为经发局的一员,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要立足本职,不怕困难,敢于担当,做好每一件事。

读《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有感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文档为doc格式。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总结

青年干部成长除了客观环境、组织培养等,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努力和人格状态密切相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青年一代砥砺成才的最佳教材,也堪称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最强指南。

在成长理念上,要淡定平静、不急于求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知青之时,就确定了正确的人生理念。他在早年的一篇专访文章中专门总结过这个道理:在从政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公式,没有这种规律。

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有不少人为自己设定了太大的目标、完美的成功时间表。在这个所谓人生成功目标的误导下,有些年轻干部会错误地认为,要尽快升迁、提前上位才是成功。求之不得则走歪门邪道,想着一步登天,结局往往却是一步陷落。青年干部首先要明了,“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将机遇和成功的要素集于一身,追求才有可能实现,要对升迁问题、成功问题怀一颗平常心。

在成长定位上,为民做大事,不求当大官。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知青之时,就定好了人生的正确坐标,就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他曾经讲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从政,就是一种事业的追求,就得舍弃个人的私利,不能什么好处都想得。

怀有官本位意识的人,最容易得此政治病症。这种人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觉得大官比小官威风,以为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这种“官本位”意识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有些年轻干部会错误地认为,大官才过瘾、高官才威风,反而没把为民服务、干大事业放在第一位。事实上,声名都在离职后。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真正留下美名的,是那些为民办实事、为民干大事的人。

在成长支撑上,要终生学习,忌不学无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知青之时,就一直坚持学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

有些年轻干部,不把心思放在努力学习上,而是放在投机攀附、求曝光率、贪图一时虚名上。岂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长远的进步靠学习,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

在成长路径上,要脚踏实地,忌不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知青之时,就懂得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他曾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自己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他获益终生的东西。

现在一些年轻干部很“飘”,没有把根扎在中国大地上。心思飘浮,不是锚定目标,扑下身子干,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作风飘浮,不从问题出发寻找现实对策,却总想着一蹴而就,不能奏效就怨天尤人。为官从政必须脚踩大地,接地气、深扎根,唯有如此才能成材。

在成长心态上,要成熟大气,忌心胸狭窄。书中的很多细节都很动人,习近平在知青时代,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适应社会能力很强。他后来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座谈时,曾问“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

不少年轻干部获得了很高的学历,但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强,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不真,有的甚至会骄傲自满,看不起群众。在实际工作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性格的自我修炼很关键。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自从拿到《***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一口气阅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对于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通过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真实可靠,详细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

全书内容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是通过采访29名当年的知青和乡亲编制而成,均为口述实录,真实还原当年的历史细节,详细讲述***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真实动人,话语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青年,深深地激发了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苦干实干的情绪,增强了工作中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我作为一名和群众直接接触,为百姓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青年***看齐,把基层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为街亭镇各项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青年***的七年的艰苦岁月,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乡镇干部,我们需努力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学习把握精神实质,牢固自己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是探寻党的领袖初心和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体悟和践行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一心为民的情怀、实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读《***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同时获得了读书与行路的双重收获,因为《***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在青少年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进而实现求真与务实的统一。这本书讲述了***同志的成长与人生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生动的党的群众工作课程,其中渗透着***从融入群众到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一再阅读,让我深刻理解和领会到如何通过求真务实的生活与工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1969年年初到1975年10月。少年***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在这七年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迅速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并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把好一些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一直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包容、关心;***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完成了他的人生升华。***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的为民情怀。***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同时,也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更是当前的青年干部锤炼党性、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一次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口碑,成了一名“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当***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带给大家前进的动力。

从***的七年知青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年轻干部理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要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努力办;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与民争利的事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坚决抵制,做到廉洁刚正、执纪严明。在工作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成本账等,逐项比较分析,明辨利弊得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在工作上要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人们从中不仅能了解到习近平年时代的奋斗历程,更能体会到我们党中央领导人的智慧和毅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青年一代已经体会不到当年知青岁月的艰苦考验,但是习近平总书记种面对曲折和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用自己的青年时代对这句话作出了的诠释。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步一个脚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习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知青这段时间并没有因为每天繁重的劳动而放弃学习,他到陕北插队,箱子里重重的全部都是书本,每天晚上都会熬夜看书,广泛涉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前快餐文化盛行,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这种精神,爱读书,读好书,真正为将来自身的成长打好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月,我认真读了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实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艰辛的成长历程。近日,我再次研读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书中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犹如精神宝藏和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激情和热情。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鲜活教材。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岁月,他始终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而是对党组织的执着却越发醇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修改的党章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其中,这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加自觉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加自觉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是一本身体力行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材。总书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把粮票和钱悄悄地压在房东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送给讨吃老汉……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普通农民”“老陕”,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深厚真挚、令人感动。知青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他人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各项“三农”政策举措的试金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等领域的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知青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梁家河老乡说,“近平读书有‘书瘾’”“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这是总书记长期注重学习的积淀和升华。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由于疏于学习。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

实践是理论之源。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的两年里,带领村民建沼气,方便了群众做饭照明;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生活用水、便利了农田灌溉;创办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办代销点,方便了社员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讲,“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伟大成就。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要学习坚韧的务实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基层、大胆探索、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为实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习近平十分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讲,“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他不光学习技术,还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学习,学习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知青黑荫贵讲,“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他对历史知识“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持之以恒的必须课,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发展史、××政策史、××演变史,充分发挥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决策的资政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历史,又要倡导和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讲,“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梁家河村民说,“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技术,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惟进取,故日新。我们要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事业中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针对陕北良田不足问题,他重视打淤地坝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针对妇女劳动强度大问题,他开办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满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针对村民饮水不便、水质不好问题,他帮助村里打深口井,亲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头;针对运输工具不足问题,他置办机械设备开磨坊,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运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战线上的年轻同志,我们要注重加强“××”领域尤其是××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研究,为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尽智竭力。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很很多规划和想法”。针对有人断言“沼气池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成伟业、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与总书记为民族、为人民、为党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切相关。作为“三农”战线的青年同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敢于碰硬、知难而进,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顶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重温这本书,我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时代精神。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来的时候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即使条件艰苦,身心劳累还是不忘学习,所读的书涉猎广泛,涵盖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经典古籍各个领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据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反观我们的今天,各种优越的读书、学习条件,但却以各种理由忘记了学习。”好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读书学习才能更加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提升对事务的认识高度。经发局作为港区经济发展的总参谋,这就更要求我们每位同志都要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时代在发展,固步自守就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学习,更新思想理念,与时俱进。结合工作来说学习我想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政策方针的学习,要及时学习国家、省市及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政策变化和领导精神、及时把握政策导向,尤其是经发局对应上级多个部门,各条线的政策几乎每年或两三年都有变化或调整,比如外商投资政策、高企业管理办法、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节能减排新的法律法规等等。只有及时学习研究,才能更好准确的指导服务企业。二是要勤于业务学习,我们作为一个开发区,就要求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工作方法,敢于创新,打破制约瓶颈,改变经验办事的思想。在工作中,可以向周边县市区学习、向其他好的开发区学习,向身边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