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专业14篇)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专业14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评述和感悟。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介绍几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历史研究读后感

历史研究读后感,以古鉴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历史研究读后感,欢迎阅读!

1、梁启超对史德的重视和学史、治史的认真态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史家的四长》一节里,他将史德摆在史学、史识、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玻他认为“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梁启超学史、治史总是秉着忠实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他认为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是有因果规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里,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后人评这是他“流质善变”的表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梁启超对治史的严谨与认真,他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从前的工作。”他研究历史正如他自己对后人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为了一时的名誉,而是尽史家责任,为人类的发展做真实的具体的贡献,即使这种工作是漫长或者没有尽头的,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坚持到最后。

2、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3.很感谢老师推荐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这部鸿篇巨制让我读起来颇有难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册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确实让我收获颇多。

在此同时看了一些有关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期刊论文,并浏览了其另一本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

可以说,汤氏的《历史研究》给我既已形成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其中,我对汤因比的“中国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研究兴趣,也一并作为读后感写出来。

当然,仅仅凭借对两本书的阅读,很难对某一个人的某些“观念”做出实质性的定论或者评定,在这里我也仅是通过书中看到的一些东西来浅谈自己的理解,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还请老师、同学指正。

《新语文教学研究》读后感

接触蔡伟先生的《新语文教学研究》一书,实属偶然,《新语文教学研究》读后感(史素青)。那是三月末的一天,全国首届“新语文”尖峰论坛在金华召开,本人因是特级教师肖培东的工作室成员之一,故而有幸得以参加,更因此而有幸地得到了蔡伟先生的馈赠。回到温州之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有关语文教学的理论专著。此专著除去绪论“新语文教学宣言”,共有十二章内容,分别是“语文教师:让新课程走进新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控制”“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语文课堂教学协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中小学生阅读状态及应对策略”“阅读教学形态与创造性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艺术方法”“作文教学流行观念批判与人本化作文观的建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艺术”“现代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及“现代作文评改的理论与实践”。

看着这十二章的小标题,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感知此专著的重要内容之所在,即它已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提升到了创新层面来进行研究与实践。在接触这本教学专著之前,我也偶尔接触过一些有关语文教学理论的书籍和观点,但或许是教学水平尚未到一定的高度吧,我对于那些大家理论只能了解个皮毛,并未使自己真正地从中受益。但从教十年后的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要想让自已在语文教学上有更长足的进步,有着更好的发展,我必须要知晓一些教育教学理论,让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最终让自己在自己的实践中再提升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基于此,我在读此专著时,特别在意蔡先生理论及其实践的效果。蔡伟先生结合目前中小学生阅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创新层面上提出了对策,并在结合新课标的前提下,分析当代中学生阅读的不良行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指导,提出矫正原则及矫正方法,并最终在阐释阅读教学不同形态概念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新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宽容心态对待“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运用创造性策略,此外,蔡伟先生还积极探索文言文及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如将“表演法”“声教法”“故事法”“留空法”“读注法”等一些新颖的概念与阅读教学结合,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无疑有着极为具体的指导作用和参照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为会某些课堂表现欠佳而烦恼,虽然也为之不断地在反思,但收效甚微。然而,读罢此书,我却在刹那间茅塞顿开:传统阅读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负担沉重,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单一,没有顾及到沉重的内在需要,让抽象讲解替代了课堂的一切活动 。而教师缺乏艺术的`手段,课堂里缺乏艺术的氛围,在压抑封闭的环境里,沉重是很难读好书的。在蔡先生所介绍的一些教学方法里,我最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声教法”,为了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提高那么一点儿,我还专门报了温大的继续教育跟蔡蓉老师学习《诵读艺术》这门课程。虽然蔡先生说“‘声教’是笔者生造的一个概念”,但我认为它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声教”主要包括读、诵、吟、唱、背五项内容,它们的共同特征便是出声的阅读,对象一般为教学文本,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声教法”也并不适合任何一篇课文,但它特别适用于古诗文教学。我们知道,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音韵,特别是唐宋以来的诗词,大都有一套严密的韵律体系在制约,那些作品不但整齐,而且讲究平仄对仗,易读易记,琅琅上口。而苏教版必修四里选了大量的古诗词,曾经我也会借助多媒体资料播放名家的朗诵,但事实表明,任何一位名家的朗诵都比不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表演,因为这样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带动学生的情绪表达。

“声教法”常用的方法有读、诵、背,但不管是哪种方法的运用,我们都还可以根据所教诗词的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作背景,以造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本人在教《琵琶行》时参照蔡先生所说,配上了张晓峰所作的同名琵琶小协奏曲,就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当然,“声教”还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教师范诵,师生对诵,齐吟,轮诵,分角色吟诵,背诵擂台等等,其目的就是借助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声读”兴趣。在阅读教学创新的系列研究之余,蔡先生还就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样给了我很实在的指导和帮助。

曾记得一位教师说过:为写作而写作是可悲的,为高考而写作是痛苦的,只有为生命而写作才是真实的。反观我自己的作文教学,我很汗颜,因为在有意无意间,我总是忽略了学生的“为生命而写作”。蔡先生在书中指出生活化是作文教学高效之途。但“作文教学生活化并不是将生活与作文教学简单相加,也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我们在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时候首先需要遵循五大原则”,即设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以及活动性原则。此外,还要做到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环境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和教学评价生活化。王蒙说过,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一旦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真情实感,才能见山而情寄于山,遇水而情融于水,才能以悲天悯人的姿态,给予这个世界应有的人文关怀。不能否认,蔡伟先生的研究让我从教十年之后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新语文教学研究》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是一两千字的感悟和反思,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今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再提升,我相信,有这本书的理论作为指导,我的实践肯定会有更大的成效!

血字的研究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叫《福尔摩斯探索选集》的书。这本书里,有的故事生动有趣;有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还有的故事出人意料,让人时而泪流满面,时而不禁哈哈大笑。其中,《血字的研究》像天空中的一颗星,在我的记忆中抹不去,擦不掉。

那是发生在一个夜晚的凶案。一位富翁在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中被暗杀。但经检查,除了发现屋内的几处血迹外,未见死者身上有任何伤痕,现场也没有抢劫迹象。而且,凶手在屋里最暗的角落里,用自己的血写了一个潦草的“血”字:拉契(rache)。歇洛克?福尔摩斯走到死者跟前仔细地检查起来,他敏捷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通过这些明显的提示,福尔摩斯判断出凶手是个外乡人,因为富商抢了他的妻子致使他的妻子郁郁寡欢而死,他就想替妻子报仇。他拿了一颗毒药和一颗糖,把它们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自己偷偷拿了糖,留给醉了的富翁那颗毒药。如他所愿,富翁被毒死了。所以他才在案发现场用血写下“拉契”,这个德语中“报复”的单词。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第一,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这样才容易发现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地方;第二,我们要培养创新精神,用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特别是在我的学习过程当中,歇洛克?福尔摩斯启发我:第一,当遇到答案不确定的时候,不必钻牛角尖,可以换一种思考方法,说不定原本看上去“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题目马上就会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福尔摩斯在探案时,把每个细小的证据综合在一起,做出大胆而又惊人的推测,这种魄力深深震撼了我。我也要学习他,在做数学题时,应该充分利用每个已知条件,代入基本公式,这样就可以很快得出对结论有帮助的新条件。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本文作者对江苏省常州市六所高职院校体育拉丁舞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和考试内容形式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探讨改善高职院校体育拉丁舞教学质量的对策,旨在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拉丁舞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吕秀娟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常州,21316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80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拉丁舞教学质量。

血字的研究读后感

福尔摩斯,这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这本书中有多少犯人栽在他的手里!

今天我虽然只看了其中的《血字研究》,我还是很钦佩他。

华生是一位军医,后来负了伤,政府给了他九个月的假期,他遇上了福尔摩斯先生。和他一起拼租房,后来他接到案子,他们来到了一座空屋,虽然里面只有一个蜷曲的尸体和一个德文“复仇”,但福尔摩斯三天之内就找出了真凶。可是现在,人们都“堕落”了。为了一点钱,不顾朋友的安危,遇上小偷像只绵羊,不过也有“猎犬”。

有一次,我正在坐公交车,忽然加快了速度,在公安局门口停下了,原来一个大盗在车上,司机发现了,就把车开到公安局门口,大盗被擒。

有一个故事:在一个大医院,一个小偷伺机行窃,很多人看到装没看到,显然是怕了他,当他来到精神病科时,一个患者冲上来给他一脚,小偷飞来一刀,他躲了过去,好像是被激怒了,上来就是一拳,小偷被打得精神恍惚,晕了过去。院长为了感谢他,全力以赴的给他治疗,后来他知道自己的经历后就当了一名警察。这个故事里,虽然他是一位病人,但他的“勇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福尔摩斯虽然有时像冷血人,办案就像比尔盖茨;分析问题像数学家;抓犯人时像猎犬。

我长大以后,也要当一位侦探,为人民奋斗,为和平拼搏,为志向发奋。

历史研究读后感

1、梁启超对史德的重视和学史、治史的认真态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史家的四长》一节里,他将史德摆在史学、史识、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玻他认为“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梁启超学史、治史总是秉着忠实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他认为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是有因果规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里,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后人评这是他“流质善变”的表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梁启超对治史的严谨与认真,他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从前的工作。”他研究历史正如他自己对后人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为了一时的名誉,而是尽史家责任,为人类的发展做真实的具体的贡献,即使这种工作是漫长或者没有尽头的,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坚持到最后。

2、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3。很感谢老师推荐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这部鸿篇巨制让我读起来颇有难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册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确实让我收获颇多。

在此同时看了一些有关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期刊论文,并浏览了其另一本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

可以说,汤氏的《历史研究》给我既已形成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其中,我对汤因比的“中国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研究兴趣,也一并作为读后感写出来。

《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师,如果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同样的知识,那我就会成为教育的工具,活生生的教书匠,没有活力的教书机器。那么,我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呢?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要求我们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从该书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学会从事研究,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处处充满挑战,处处充溢着新奇,处处洋溢着无尽的乐趣,处处尽显我们的智慧与才华。

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如何让自已由一名由传统型教师,转变为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研究型教师,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以前看到同事在搞课题研究感觉很深奥,自己想进行课题研究又觉得无从下手。而通过近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是呀,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每个人的学问和成绩都是特定时间和条件下的产物,既有其长处和优点,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既是成就一名研究型教师的主观条件,也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个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自我与他人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做到了节节课后反思,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双向互动反思;与同事合作碰撞中反思;再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促进教学反思。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已形成较强的反思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技巧,从而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再迈近一步。

有的老师认为做“研究型教师”太难了,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搞研究呢!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总含着热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数学题材;张爱玲说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只要我们不排斥理论的学习,努力地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会发现原来研究比教学更有趣,它促使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把“问题”变成“课题”,促进我们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与创新。有人夸华应龙老师勤于研究,他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在探索、研究中达到华应龙老师所说的这种境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教师。

《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在我国,尽管“研究型教师”的提法已经有一些年头,关于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如何做研究等也有不少探讨。我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培训工作者,也比较关注教师科研活动,并从事教师科研指导工作。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参考书籍而感到苦恼。一些关于研究的书籍要么理论艰深,晦涩难懂;要么程序复杂,枯燥乏味。近日读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鲍传友博士的新著《做研究型教师》,不觉眼前一亮。该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既不乏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操作分析;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案例丰富鲜活,贴近教师生活。它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出了一条开展教育研究的光明大道。

过去,我国的教师培训有过于理论化的倾向,而扎实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应该注重提高教师做研究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只注重操作方法的训练又会使教师过于专注技巧,而忽视理论上的学习和反思,导致“矫枉过正”,使教师能够收获到“鱼”却不能收获“渔”。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老问题和大问题。如何架设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更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研究型教师》一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尝试。该书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恰到好处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一些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生活化、情境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研究的趣味和魅力,从经验走向理论自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做研究第一个障碍就是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通病。《做研究型教师》一书把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教会教师发现问题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书中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案例分析都围绕问题而来,具有很好的问题指向性,这对于培养一线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以问题为中心的写作方式特别适合教师培训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培训不仅贴近教师生活场景,而且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能。

在很多次培训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都有做研究的强烈愿望,也有做研究的很好设想,但是总认为自己“做不好研究”“不敢做”“做的不像样”,因而“羞羞答答”、半途而废的现象比较普遍。由此可见,教师对科研活动的畏难情绪尽管有观念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对研究过程和方法的陌生。“不知道如何做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又一通病。《做研究型教师》一书不惜大量篇幅列举和阐述了易于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掌握的科研方法,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扫清了技术上的障碍,使得看似“神秘复杂”的科研活动变得容易操作,是一本很难得的教师培训教材。

当前对一线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既缺乏应有的重视,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实际上科研成果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参与科研的兴趣和教学反思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教师同行进行科研交流,实现科研成果共享,从而共同成长。因此,指导教师科学地进行研究活动,规范地表达科研成果,成为《做研究型教师》的又一亮点。

著名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是什么,是尝试和自信。尝试是一种行动,自信是观念,在观念上没有自信,仍然不会有尝试的行动。”相信阅读过《做研究型教师》一书的教师们一定会找到研究的自信和乐趣。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假期在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书中谈到当今我们的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新,不应该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的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应该怀旧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指点迷津。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是不是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是不是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地复述,把教师总结出来的条纹纲要搬运到他们的脑海;是不是经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有没有把孩子的已知设想成难点,而扼杀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举出一系列不适合的现象后,提出数学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实地充满生机,让师生切实互动发展,这一观点引起我浓厚兴趣。

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体现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

就是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难以控制,顺着学生思路去做,有时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所谓的“二度设计”,就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我们要变已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努力实现新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目标。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故其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作者认为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前实际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学案有多种或多个,舍弃过去那种亦步亦趋的“小步子”做法。这种弹性化的多重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育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捕捉新的契机,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课后写写教学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那就是课后的“二度设计”。

进行“二度设计”的好处,具体表现在:

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课前“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于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来说,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二度设计”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看法:课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课堂不是舞台,教案不是剧本,教师不需要按部就班、美轮美奂的表演。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气氛,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多角度的理解、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和欢乐。

《族谱研究》读后感

引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说,首要的不是判定文献的真伪,而是确定理解的结构。115页说的好——族谱是一种政治的宣示,建构了成员的身份和关系。

对于讨论族谱地域差异的问题,多贺秋五郎的中国宗谱之研究上下卷便指出,相比于中心地区族谱扩展和受儒教和士大夫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与当地的区域社会环境相结合,利用社会资源的因素更强大,这就是我总结的接地气的性质。

这位日本学者早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就对3300多种中国族谱进行系统编目整理。分成了华中谱,华南谱,华北谱,东北谱四大类,又将朝鲜,琉球,越南等地的族谱称为东亚谱。

光有赫赫光勋,不能够很好的接地气,也是不能使宗族文化生长出来的。那些接地气的甚至不惜虚构自己的祖先,使我们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并在文本分析中认为不可靠。

例如41页常建华的文章就说,在元代族谱当中伪冒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经历过大乱,宗族有所迁徙和流变,当然必须重新补上这个记忆,那么因为必要和不必要,就产生了这样的山寨问题。特别是它遍体开花以后,就没有那么多道德负担了。另外他们对欧、苏谱的评价是隘与薄!

还有一些家族,把族人世系画在纸上或者布帛上,有祖图,影图,祖宗画,神轴子和布谱,还有像象赞,墓碑,墓志铭,祭祖簿,坟谱,添丁簿,新婚簿等等产物。

对于失真的情况,63页谈到了明清民国的徽州族谱的情况。这种当时普遍存在的通病,明代初年的胡濙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说他们铺张夸张。于是我们今天看到普遍存在的牵强附会,攀附名人和富贵,以及故意涂改甚至公然伪造家谱的情况。所以也有一些大族站出来主张打假,并制定严格的修谱原则。

99页,刘永华先生的文章也特别重要,他采访了闽西地区的修谱活动,还有游谱和祭祀等等现象,是厦门大学教授。

书的最后附了两篇好文章。一是在明清宗族继承式,依附式,合同式三种形态中,庆源詹和庐源詹(詹天佑)抢宗子,这个斗争持续了两三百年,指责对方是欺祖和颠倒弟兄等等。

后一篇文章更厉害,370页写清华胡氏三派的争执,从明代景泰年间一直持续到民国,共有近500年。过去说修宗谱能够和睦宗族,但这里却起到了反效果。

《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一从杏帐五十年,头白犹期序三千。还我河山悲武穆,斜阳烟柳怜稼轩。凌云健笔意纵横,天水风物换新天。耄期幸逢称盛事,敢以心香寿南山。

大概是四年前,其时我甚至还不知恭三先生为何方神圣,却在无意之中拜读了漆侠先生《悼念恩师邓广铭恭三先生》一文,该文情致款款、感情醇厚,两位老前辈五十年的师生交往画像图一下子跃入我的脑子里,由是而引发我的极大震动与共鸣(当时我恰好也沉浸在一段真挚的师生情谊之中),所谓“爱屋及乌”,我出于对漆侠先生的好感,遂找来先生这部小书,一气读完,只觉先生所言深惬愚意。

如今自己亦追随前辈步伐迈入历史专业的大门,回想起来竟不胜唏嘘。

总的来讲,漆侠先生的《历史研究法》是一部很好的讲历史研究方法的著作,该书体系完备,章节设置合理,内容充实,既有总结性的语言,又能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更是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清晰明了,又极具说服力。

漆侠先生虽集中于宋史的研究,但对中国整个史学发展有着自己独特而又深厚的看法,是我们这些晚辈后生的榜样,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和研究。漆侠先生此书不仅在谈历史研究方法,而且在讲述着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使我们受益良多。从漆侠先生的语言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个时代的学习心路历程和社会风气。

不过,孔子有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们固然要尊重老前辈、固然要在老前辈奠定的学术史道路上走动,但我们作为全无定数的“后生”,更重要的理应是想办法超越前辈,即使老前辈是钱穆陈寅恪那样的“泰山北斗”。这是我们“后生”应有的魄力。

《少年儿童研究》读后感

在今年的《少年儿童研究》的第7期中看到一片短文“1分的鼓励”作者是傅秀宏。

文章的大意是说一个差生再一次期中语文考试时得了59分,差生害怕回到家中挨打,找老师求他三无老师在作文上给他加上一分,老师经过考虑同意给他加一分,但也提出了这次借一,下次还十,在下次还百的要求,不然就不借。差生思量再三最终鼓足勇气同意了老师的要求。差生没有叫老师失望在期末考试时语文考了81分老师的判分是81+10,那10分是精神嘉奖分。差生得了办理独一无二的精神嘉奖分,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差生受到了鼓舞,在今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履行诺言考了高分最终考了100分。

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孩子还是要鼓励,通过老师家长的鼓励孩子就能重拾信心,有了信心学习就有了劲头就能取得进步,有了进步再受到表扬鼓励就会在学习时更加卖力,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也能给周围的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教育孩子还是要因人施教找出自己的孩子最适合的那种教育方法。

夏天的时候,记得那时还没开学儿子偷拿了他爸爸600元钱,结果被我妈发现了,我妈问他这是多少钱,他说不知道,(那时候我们刚回来没多久,他不认识中国钱),也不认为拿爸爸的钱有啥不对。我妈跟我说了,我和他爸爸商量了一下决定不打他,给他讲道理,如果再有下次就狠狠地收拾他。结果表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现在王子行要买东西就跟我们要钱,我们不给买的时候就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买,虽然他不高兴也知道钱在哪里放着,但是不自己拿钱了。

自9月入学以来已经有快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了王子行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不大爱生病了。以前他有鼻炎每天要吃药(鼻炎药)现在已经有快一个月没吃鼻炎药了。这与他上体育课跑跑跳跳锻炼身体是离不开的。还学会了很多歌,他以前也喜欢唱歌,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在学校受到表扬回家就很开心,帮我洗碗收拾桌子,还扫地拖地倒垃圾。话说的比以前也好多了,最起码他给我讲故事我能听懂了。

晚上在家里基本不看电视了(除周末外),写写口算题卡,复习白天学过的,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再就是给她讲故事。一般晚上9点以前洗洗就睡了。

《做研究是有趣的》读后感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

教学。

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从头到尾有年轻人的生气勃勃感,其中研究问题部分过于简单直接,最后的几十条经验有意思。其实研究方法重在研读、体悟和反复训练的去做、去写。书中展现了社科学者的日常、智识思考的乐趣、自我进阶的思索,非科研类读者也能通过了解社科研究的思路来升级个人思考世界的方法。

这本书的副标题——写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已经告诉我们主要的受众是学术新人。但我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学习资源无比丰富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无碍地接近学术,所以这本书中倡导的读、写技巧极具参考性。作者自述用“真诚而松弛的语言分享我的所得”,序言作者李连江教授赞扬此书“不是教材,是伴书(companion)。诚恳友好的伴书寥若晨星,正如人间的益友。”手把手教经验“写出来是想减少后来人的痛苦和困惑,也是安抚当年无知却迷茫的自己”。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真实、诚恳,有价值观和心法,也有方法论和模板。关于阅读、思考、写作,已经有太多的文章和书籍,但能写到这个深度的,实属少见。

文员是做什么的。

读后感做文。

置业顾问是做什么的。

《小学数学研究》读后感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用现代数学观点来阐述小学数学内容”。

许多同龄人以及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大学里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用或者用不到。”

作者在文中如是说:“我们之所以学习现代数学,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以便于高屋建瓴地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首先,要补充小学数学相对严密的框架。实际上,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数学知识不可能是严密的。但是,教师应当大体知道它们的逻辑结构,包括公理化的处理方法,领会现代数学的思想,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数学本质。例如自然数的乘法交换律是规定,还是说明,或者证明?在佩亚诺公理系内,只要规定了乘法,其交换律自然是可以证明的;什么是面积?小学里只能用不严格的语言描述,其实它是集合类上定义的有限可加、运动不变的正则测度(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积为1)等”

“其次,小学数学出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的数学问题,需要介绍。譬如算法思想的揭示,先乘除、后加减,自内而外脱括弧;信息安全的密码设置和大数的因子分解有关;分形应该让学生知道、欣赏等等”

“最后则是涉及教学处理的有关问题。譬如分数的定义。(平均分的分数?两个整数的商?关键在于分数是‘新’的数);分数的大小,两两比,还是全体比?(这涉及序的处理,它与小数的关系究竟如何?);通分和约分。分数是一个等价类。(一个大家庭);分数加法有两种:数量加法和比例加法;无限小数的处理;平行线如何定义(无限延伸是无法检验的)等等。”

上次陈今晨先生来校听了陈晓丹老师二年级的课“确定位置”,提出要上升到几行几列的高度,为今后行列式(或矩阵)的学习埋下伏笔。数学可以说是一门关系学,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只要有三类:等价关系(数、式的相等,图形的重合,方程的同解以及各种各样的等价类;顺序关系(数的大小,位置记数,不等式等);对应关系(数的运算关系,函数关系,表格,坐标图像,统计图等)。故,儿子认为确定位置就是在研究对应关系。陈晓丹老师出示的小动物的队列就是矩阵的雏形,后来出示的方格纸就应该是坐标系的雏形,方格纸上的位置与数对建立起对应关系,而数对是向量的雏形。这里提到坐标系,该问坐标的核心思想仅仅是确定“位置”吗?答案是否定的,更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像。儿子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师也能演绎出很多的精彩,前提是对小学数学内容的理解,站得高,望地远,思考的也就愈多,更能发掘出别人看不到的魅力。正如陈今晨先生说,头发都白了却还在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

故,有人说“大学里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用或者用不到。”这是不正确的,只能说你没发现。全书在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分别提出了若干个有建设性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作者的观点,以下儿子例举几个问题:

1、基数和序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2、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3、小学里怎样处理“无限”

4、用空集构造自然数的冯·诺依曼方法的价值在哪里?

5、0为什么也是自然数?教学中要注意什么?

6、我们现在有哪几种进位制?教学中如何处理?

7、1为什么不算质数也不算合数?

8、3个7相加是写成3×7还是7×3?乘法的写法是算法优先还是语言优先?

9、为什么强调分数的“商”定义?

10、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中出现“3:0”呢?

11、用单位菱形的面积定义sina可行吗?

最后想说,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