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二年级教案,并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挂图,正方体教具等。
出示教学挂图。
先数数。
再摆摆。
后画画。
比一比问:从正面看这3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呢?
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问:题里要求我们做几件事情?
指名回答题中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集体交流。
3.做第3题。
全班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观察三副图形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学生摆摆。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与例题同样的3个物体。
看一看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3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
各自默读题目。
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的对不对。
明确要求,学生连线,再回答问题。
先独立拼,再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讨论各有几种拼法?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抽象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在操作活动中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认识直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
4、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抽象思维的发展,感悟抽象的数学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冰箱照片)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相应的照片。
再猜猜(出示捐款箱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要是看见哪个面的照片你就能猜出来呢?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熊,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面,并连一连吧!
刚才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看到了茶壶的一个面。如果能让小朋友全面地看到茶壶的上下两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它的上下两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请看幻灯片试一试3中的(2)。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大家一起拼一拼。
课件出示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木箱的哪一面吗?
请小朋友积极动脑,猜一猜吧!
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幻灯片、玩具小熊、水杯,长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
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上下认识上面、下面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五、书本练习,课堂作业本练习做,反馈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第三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1、这些学生是偏僻的农村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水平都比较差。
2、大部分学生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的知识,在原有知识层级上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的认识比较模糊。
3、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不能很好的完成练习任务,自觉性比较差,所以尽量把握住学生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尽量多掌握。
1、通过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观察,从不同方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上新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识别方向,看我们班谁的反应快而且指的方向准确。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听口令用手指出你的方位。
师:正面正面在哪里?侧面侧面在哪里?后面后面在哪里?
设计意图:以游戏作为全课的开始,既缓解了上课开始时学生的紧张心理,又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游戏活动也恰到好处地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初步感悟到方位的初步知识,为下面的上课做了基础性的铺垫。
谈话:“课件出示玩具熊猫图”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国宝小熊猫。)。
同学们,下面是四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观察熊猫,那你们能说说下面这些图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举手回答。
师逐一出示答案。
师追问: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熊猫的。
师问: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全面地观察到熊猫,要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生1:可以把小熊猫转一转。
生2:也可以我们围着小熊猫转一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所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有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让学生知道要让每个人都能全面的观察熊猫。就要换位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谈话:这时,开来了一辆大货车,同学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大货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学生观看大货车图)这四个同学分别看到大货车的哪一面?同桌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二)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4题。
右边的三幅照片分别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学生填写序号,并说明理由。
(三)填一填(课件出示动物们观看房子图)。
小猪盖了一间特别漂亮又坚固的房子,邀请了它的好朋友小狗、小猴、小猫和小鸟来看看它的新家。那同学们能说说这些动物看到的是哪一面吗?请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小结:小猴看到的是正面,小鸟看到的是上面,小狗看到的是左侧面,小猫看到的是右侧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站在不贩位置观察物体,看到手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要想清楚、全面地观察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板书设计。
正面。
左侧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右侧面。
后面。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观察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
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 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 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立体图形。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3、通过观察、操作,能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3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本课伊始,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偶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能正确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陶冶情操,深化美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到在不同的方位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教具学具:
4人1小组玩具、多媒体(小黑板画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课件出示玩具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依次出现,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谁看到的。)。
这是从上面给一个物体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体吗?学生猜过后,出示第二幅照片,继续看…直到最后一张。
二、探究新知。
(1)4人小组拿出一件物品放在中间。进行观察,并互相说出你所看到的。
(2)交换位置,再次观察这个物品,每位同学能从不同的方位看到这个物品。
2、画出所看到的物体。
(1)4人小组再拿出准备好的玩具,每人各自选一个方位坐好,并用笔把它画出来。
(2)交流各自所画的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3)思考:同样的物品,为什么画出来后是不一样的呢?
(4)根据学生所说作简单小结。
3、辨别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物体。
(1)出示书中例一的插图。
(2)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你是怎么判断的?。
三、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做一做。”(68页)。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3)从不同位置观察下列物体的形状。
(4)让生分别说一说看到的形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本课伊始,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偶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本课伊始,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偶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运用表象,发展观念。
刚才我们在不同位置对熊猫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出示例1情境图:
1、情境模拟。
(1)看一看:对照情境图,先请每组的四位学生都站到小明的位置上,看看小明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再到小红、小芳、小亮所站的'位置看一看。
(2)想一想:请学生静静地想一想上图中的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
2、运用表象。
(1)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分别贴出四个不同侧面的熊猫图片,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相应的图片下板书四位同学的名字。
(2)辨一辨:课件任意出示上图中的一张熊猫照片,判断是哪个座位上看到的,请快速站到相应的座位旁。
3、自主迁移。
找一找:除了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观察,你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又会看到什么?(例如,从上面观察,看到熊猫玩偶的头顶。等等)。
4、反思提升。
(1)启迪反思: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提升: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板书: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方法迁移、想象推理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观察者与熊猫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较好地实现由实物到形状图的转化,明确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连一连。
(1)课件出示下图:(教材第68页做一做)。
(2)观察推理:图中的四位同学看到大卡车的哪一面?分别是右边的哪幅图?
(3)独立解答:学生各自在书上连一连,然后汇报,同时课件显示答案。
2、站一站。
(2)活动判断:课件分别出示茶缸前、后、左、右四个不同位置拍的四张图片,学生想一想在哪个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站到相应的位置。
3、填一填。
(1)课件出示下图:(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2)想象推理:有三名学生分别站在3个序号所在的位置,为城楼拍照,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个位置拍的,请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3)交流汇报:学生回答后显示照片的序号。
4、猜一猜。
(1)课件依次出示:电脑的背面图、盘子的底面图、茶壶的顶面图、兔子的背面图、储蓄罐的侧面图、闹钟的正面图。
(2)大胆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分别是物体的哪个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激活经验储备,经历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猜测、合情推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体验,学会数学思考,感受数学美。
(五)全课总结,迁移延伸。
1、畅谈收获。
2、小结延伸。
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今后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样只凭某一方面的了解来判断,这是不准确的,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观察,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设计意图】课尾小结呼应课始,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
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幻灯片、玩具小熊、水杯,长方体盒子。
一、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
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上下认识上面、下面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五、书本练习,课堂作业本练习做,反馈。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使学生感受对称美、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教具学具:
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那些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分层练习。
1、练习十六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十六第2题。
判断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练习十六第3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数学书,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然后再书上连线。
4、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老师准备的图片,分别看看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做练习你学到了什么?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以后再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多从几个方向看一看。
四、课堂检测。
再往桌面上摆一个立方体,让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看到的形状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出看到的具体形状?
(2)分别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教师逐个检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69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