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通用24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通用24篇)



幼儿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幼儿教师是承担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以下是一些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美文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_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_。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

在很多人的心里,写有关于幼儿心理学的读后感一定是需要购买一些幼儿读物或者是阅读一些网上的书籍,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能够通读并且真正理解最基础的《学前心理学》一书才是最重要的。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虽然学龄前幼儿年龄幼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但是我们在与幼儿的相处中,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我们一昧地用我们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么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从而更难达到我们所需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发地想参与到游戏中,在快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够学到更多。

辰辰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他对唱歌画画十分感兴趣,可唯独对益智区看都不看一眼。每当小朋友玩着益智区的游戏邀请辰辰时,辰辰就说:“哼,我才不玩呢,一点意思都没有”,然后默默地走开。对于辰辰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很着急,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开始反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者,想要辰辰能够对益智区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是不是我可以换一种游戏规则来吸引辰辰,从而让他自主的想要去进行游戏呢?观察了一阵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在益智区创设了——开心大玩家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创设吸引了包括辰辰在内的很多孩子的注意,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游戏。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我只是将玩法告诉了他们,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伙伴进行游戏。来到辰辰的身边,我发现辰辰正在吃力的进行游戏,看到我的到来,他立刻询问我:老师,老师,这个水果要5块钱,那名名给我了10块钱,我要给他多少钱?”我笑着说:“现在你是老板哦,要自己想一想。”辰辰十分想玩这个游戏,只能自己想,过了一会儿,他开心的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了,我要给名名5块钱,10减5等于5嘛。”辰辰从对益智区完全不感兴趣到如今能够进行游戏我觉得十分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好的环境更会使幼儿受益颇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发展状况,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美文

《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这本书,看一眼题目我就喜欢上了,因为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觉得有许多想法不谋而合的,一路读来亲切而感动,所以迫不及待要读完,再推荐给周围的人。培养孩子自信、沟通以及跟别人相处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这儿得到爱,有些人却得到伤害。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就应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黑家培养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惊,但是冷静下来也令人佩服。

读到其中描述黑立国时最令我感叹,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里仅仅是调皮捣蛋就可形容的啊,简直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品质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内心也必定会对这个孩子忧心忡忡,从而可能就会处处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丢进草堆、想把火柴丢进汽车的汽油里(好险没有酿成大祸),扮演怪盗,在卖场“偷”手套……哪样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绪上惊天动地的反应,但是父母却并没有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若是我们平常人必须会觉得这个孩子思想有问题,道德品质差之类的,你看故意捣乱搞破坏,还想着“偷”东西,这不是有问题吗?但是谁能想到其实这样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爱心的,在大人眼里孩子的那些错误,其实并非是大人心里想的那样坏透到极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还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国自我所说:“当我们做错事时,其实自我心里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训斥的方式来责备我们,那只会激发我们的防卫心理,我们反而死不认错。”“一个孩子一生的环境,每个人对待他的方式就是这个小孩世界的自然规律,也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满完美还是充满仇恨与怀疑,都是透过和周遭环境互动得来,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动,老师和孩子的许多互动,都不能那个太低估对孩子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立琍,爱追潮流,青春期化妆,交各式男友,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妈妈在屡次劝说无效之后,便干脆主动带孩子到医药商店去买药妆给孩子化妆,因为既然她喜欢这样就尊重她的选取,与其随她瞎用化妆品损害皮肤,干脆母亲主动指导购买不至于对皮肤伤害大的化妆品。无法想象父母能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我真的好震撼。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

前天读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心爱的小猫死了,透过窗户,看着以往朝夕相处的小猫突然离去,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时,他的奶奶走过来,轻声地对他说:“宝宝,你为何不打开一扇窗呢?”小男孩听了,一边流泪一边慢慢打开一扇窗户。一刹那,她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窗外多种鲜花竞相开放,蝴蝶在飞舞,蜜蜂在采蜜,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小男孩不禁破涕为笑,心境大为好转。

由此想到了我们教师,应对各个不一样的孩子,应采用多种方式来教育,尤其是应对家庭离异、身体异常、学习困难、活泼好动等特殊群体的孩子,更应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多看看他们的长处,尽力弥补他们的短处,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欢乐。在日常活动中,有的教师会数落学习困难的幼儿,如做数学练习时,有的教师当着别的孩子说:“这道题我讲过至少3遍了,你还不会做,真笨!”试想,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人人都有存在的潜能,只要你抱着进取的态度去开发这种潜能,就会有无穷的能量。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和幼儿真诚对话,学会用敏锐的眼睛观察幼儿的言行,打开另一扇窗去看待他们,或许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而在艺术上却意兴盎然呢?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就是挖掘了自我的特长,之后有了杰出的成就,散发出了沁人的芳香。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

为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为了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园部组织了全园教师再一次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目标部分分别对3-6岁各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平时我们严格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制定幼儿的学习计划,本学期我带的是中班的幼儿,《指南》在阅读与书写准备中的目标1:喜欢听故事和看图书中指出4-5岁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做到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目标2: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所以本学期我们让家长为幼儿准备一本绘本图书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在课间游戏或午饭、点心过后我们会让小朋友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绘本图书,并能在集体面前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讲述故事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更加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的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中指出4-5岁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做到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幼儿挑食这个问题好像现在属于普遍现象,可能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好了,加上家长的溺爱,宝贝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不想吃那就不吃了,从小给宝贝养成了挑食、偏食的坏习惯。我们班有位叫谈锦轩的小朋友,有次在放学途中,正好碰到他奶奶给他买鸡蛋饼,我说:“谈锦轩,肚子饿啦?”他奶奶就告诉我说:“诺,家里烧的饭不吃为,从来不吃蔬菜,就喜欢吃零食。”我说:“那营养跟的上哒?平时在学校吃饭还好的呢,饭吃的多,肉也喜欢吃,蔬菜多少也会吃一点,也没有说一点都不吃为。”所以其实孩子挑食的坏习惯大多数都是家长给惯出来了,在学校时,没有家长在身边,孩子饿了照样会吃饭,平时我们在谈话时间也会针对孩子挑食的这个问题让幼儿明白挑食的坏处,不挑食的好处,在健康课时,我们也专门制定关于挑食的课程让幼儿明白挑食的坏处,不挑食的好处,部分幼儿在了解这些好处和坏处之后还是能慢慢改正挑食的坏习惯。在以后我们也会利用家长会或其它方式多向家长宣传关于如何改正幼儿挑食的问题,做到家园共育。

以上就是我看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所思所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各项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为幼儿制定学习计划,更为了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努力工作。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我看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感触良多,最主要的是被陶继新老师的高尚人格和好学的精神所感动。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对学生都起着表率的作用,如果自己的人格都有问题,怎麽还能虚伪的教育学生成为人格上诚实的人呢?品格是一个人的重中之重。幸福不是用功名利禄来衡量的,幸福是对人生的了解之后所获得的,是爱这个世界之后的感悟。幸福的老师具有宽容大度的品格,要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有幸福感的老师会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即使遭受到伤害,也会以一种“不争为赢”的处世哲学,不去空耗自己的精神,费劲心机的去算计别人,表现了极高的涵养。在陶老师的报告里我汲取的是一种精神的营养,感受到的是对幸福的最好诠释。

陶老师说,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不是自己多么的伟大,而是定位于自己的讲课是给听者一定的人生启示,是给听众走向幸福之路的建议。”我想,只有我们做老师的,有了对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也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当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对幸福有了更好的认识,那我们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他的这本演讲稿中讲了三个话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二是幸福人生的打点;三是品读孔子的精神境界。

首先明确读书的目的:教师读书是为了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而创造自己的教书风格。如果一个老师不认真读书就永远是个“教书匠”,是个不会创造的无个性的老师,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机械重复使自己陷入教育疲倦的状态之中。与书为伴,以读为乐,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文化的不断积累,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我甚至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讲演亦然,只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位。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今天读到"生活化课程与教师发展"一章,作者真实的描述了幼儿教师的现状,并且要求"深入的研究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感受"等等,句句字字都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原本以为如虞老师这种大师级人物,只是关注大政方针、理论创新等理论层面的东西,可是读了这本书,我在心中由衷的佩服虞老,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在中国国情下的幼儿教育。虽然虞老的洞察和呼吁暂时还不能改变中国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现状,但至少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原来并不全是我们自己孤单的在承受、思考、挣扎,还有虞老这样的专家和我们作伴,也许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共鸣,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和荣幸了。以下是部分思考:

你是否关注了教师的职业感受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一般教师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职业感受经常产生于教师的地位、待遇、社会和家长评价及工作成效等很多的因素,任何教师都会产生特定的职业感受,但的确社会和管理者并不都了解教师的职业感受。

师幼是否能真正的平等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师幼平等",而这种平等大多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可是谁又能保障我们教师自身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呢?对人类个体来说,与自己思维水平接近的人的对话能产生真正的思想互动,能获得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智慧激发,能对人的精神产生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自身来说,他们与幼儿的沟通更多的是职业的而非个人生活需求性的对话,伦理上要求教师认识到这种沟通是平等的,但从心智上说,这种对话是不对等的,教师可以去在意、照顾幼儿的感受,但幼儿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做,幼儿教师经常需要抛弃自己,迎合、照顾幼儿的感受。因而,幼儿教师自身的需求并不能在工作中真正得到充分满足,久而久之,作为成人的内心经常被搁置,可能的与成人对话的欲念被迫放弃,作为成人的幼儿教师的某些思维方式甚至某些思想慢慢的迟钝或部分泯灭。所谓童心永在,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褒扬,言说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幼儿教师的一种职业无奈,甚至是对正常的、与其心智发展水平对应的对话的牺牲。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资料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异常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忙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忙,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我”,“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教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提高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想想自我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明白。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坚持心理平衡。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美文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课中,发现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讲话,小a讲的很投入,有时甚至忘记观察老师。小b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微笑表示对小a的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小a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恐龙玩具,并邀请小b去他家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十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如果幼儿园的活动节奏没有那么紧张,如果老师中午能有一点休息时间,不用因繁琐的事情而从早上直落到傍晚,傍晚又把工作间搬回家持续到深夜,第二天天刚亮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班……刚吃完早餐便就要带幼儿跳剧烈的晨间操,每天都只能处于带病状态地强作欢笑,试问哪有心思去仔细听幼儿说。《幼儿园指导纲要》中说到的以幼儿为主导,大家都知道。只是无暇顾及罢了,真是力不从心。

但愿能使老师精力充沛、能让老师腾出时间仔细倾听,能使安东尼们对课堂感兴趣的幼儿园早日出现,使安东尼们能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事物的好奇心。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比如:我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志刚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志刚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近,接受了他。志刚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幼教事业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去年开始国家将幼儿教师的培训也纳入到国培的计划中。2012年1月5日,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走进了幼教国培中心。为什么忐忑?因为怕学不好,怕拖后腿,还因为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幼儿教师。但最终还是坚定了信念:学!只要肯学,就一定能成功。

此次培训令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幼儿教师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我由衷地为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骄傲。我们要用心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不偏爱。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

特别是对家园结合共同育儿有了新的认识,觉得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需要技巧和艺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不是一味的家长与老师相互埋怨推卸责任,家长说幼儿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老师总是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说幼儿在园表现很好,家长又说孩子在家不听话,总是和家长对着干,要求老师好好教育,好像教育本身就是老师的事,一但遇到孩子顽皮时,总是听到家长的埋怨是你们老师是怎么教的。我给你们老师告你,家长从不找自己解决的办法等等。这需要老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让家长参与幼儿活动中来,让他们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家园共育很重要,千万不要只注重形式,一定要让更多的家长理解幼儿园老师的辛苦,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要做幼儿的好榜样,因为孩子们都好模仿,而老师正好是孩子们模仿的最方便的对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的形象要做到端庄,大方得体,我们的言行要一致,说话要算话,言行举止需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好的熏陶,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我们的正能量。作为幼儿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把吸收新知识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雅、睿智。

从今以后,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名特别快乐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因为我做着让我感到骄傲的职业!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笔记

读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书感触颇深,作者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性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专业名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书中围绕着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园本教研等问题展开了独到的阐述。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它还结合教育时间中存在的与幼儿发展不符的现象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偏差等进行了剖析。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视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时间中的失误,都富有很深的意义。

具体而言,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表现主要在于: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并行事的标准。教师专业成长的拓展包括三个方面:一:量的积累,即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二是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了解、掌握再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更新。三是结构的升华,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线,以相关的学科知识为补充,是专业教师追求的目标。

而案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侧重于质的研究方法,其实践性、在场性、情境性和合作性等都决定了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做这种研究,而且这些都是教师们已经在进行、但未经理论升华的日常教育工作,可以说,每个教师都能参与研究。案例研究即把教师放到研究者、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日常教育工作中某些包含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育情景片段进行观察、分析、反思,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案例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分析、反思能力。

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能力,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在工作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深刻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有人说: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那么,我们坚信,只要有了这一态度,我们的研究必会获得成功,我们的教师必会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进校俞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99zuowen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

计划。

: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园教师《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务必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展对幼儿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仅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人际关联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潜质,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明白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一样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心得: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正因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因此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因此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正因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因此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因此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潜质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应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主角,其实教师这时就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因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好处。教师就应透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忙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

追轮胎去了。

《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字叫《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其中有一个章节谈到培养快乐、负责、有潜质孩子的5个诀窍。

在学习这5个诀窍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会使用的9种情绪密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

诀窍1,允许孩子充分、合理地表达所有的情绪密码(尽可能不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压抑)。表示开心、好奇的情绪密码,都是正面的情绪密码;表示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密码。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尽可能让正面情绪充分发挥,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如果这本书不是那么珍重,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或者你就应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亲撕报纸的动作。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上方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这本杂志不能够撕,这有一张纸,你能够随便玩。

诀窍3,排除引起苦恼的因素(尽可能设法消除因其负面情绪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镜的人就会哭,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这种表现,或者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你没有明白他发出的情绪密码,这样不仅仅仅对孩子没有帮忙,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苦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能够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背对那个人,也能够请那个人把眼镜摘下来,或者还能够问那个人是否介意让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镜,以便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诀窍4,用话语帮忙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正因饥饿哭泣时,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时刻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此刻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能够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能够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能够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仅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诀窍5,明白孩子的愿望,他想要变得和大人一样。1岁大的索尼娅走到电视机后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电线和插头,这时父亲平静地说:索尼娅,若果插头在插座里,电线就会有电,你碰它会受伤,到我这来,我给你看看这段没有电的电线,看看到底是怎样回事。要不来玩这个好玩的球吧!然后索尼娅走到父亲面前,听父亲简单描述了一下电线和电流的用途,就开心地玩球去了。这时父亲不妨说一句:索尼娅,谢谢你不去玩那些电线,我爱你。在这件事情上,首先,父亲以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并干预了她的危险举动,尽管孩子不能完全听懂父亲的意思,但她明白说话的含义和语调。其次,他还给索尼娅带给了一种十分好玩的东西球。最后,谢谢你,我爱你!他用这样正面的语言对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导索尼娅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并给予奖励。这位父亲所有的举动和反应,都是在给索尼娅师范一些宝贵的经验,还会有助于她将来长成一个心地仁慈、态度冷静以及情感和谐的大人。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以前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户外的倡导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一样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什么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此刻阅读也有极强亲近感,很贴合他倡导的白话文就应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99zuowen胡先生一生中不一样时期的各种演讲资料,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一样主角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能够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留意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户外“实是这整个文化户外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户外转变成一个政治户外”。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政府的同情和对户外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向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刻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貌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职责、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如何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用心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明白、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正因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忙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状况。一般状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明白、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明白,不好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推荐: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爱。b:为什么啊?a:正因很漂亮。b:……a:正因你的画上方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爱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老师做事或者搞笑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但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带给选取:带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取,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推荐、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刻,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明白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坚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到达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大全3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gkstkduhouhan。htm。二是圆满性,即到达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就应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忙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刻,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忙。等等。在这种状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刻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能够让他们透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一样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习,能够透过体验明白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状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刻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刻。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

计划。

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透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刻。充足的活动时刻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务必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刻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刻,教师才能够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我的教育行动之。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质、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做最好的老师》》中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向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正因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幼儿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摸一摸下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务必予以批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出奇的乖,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渴望能和孩子们一齐玩、一齐乐,但师道尊严令我望而却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正因我缺少一份童心。

可我实在汗颜。幼儿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幼儿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幼儿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用心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向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此刻,我才明白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幼儿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儿,是教育的悲哀。正因我们剥夺了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童话般的童年。作为教师,在应对幼儿时要持续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幼儿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幼儿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用心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联,让爱心成为照耀幼儿心灵的阳光,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但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能够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就应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潜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此刻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理解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潜力和受挫潜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己为中心……对于这些状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立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超多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超多的阅读确实会在不一样层次、不一样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就应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十分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向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必须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忙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一样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向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透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务必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透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忙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潜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潜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忙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己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透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持续一颗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期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样不表演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追求,面对生成性因素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读了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建华老师撰写的《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一文后,我深受启发:如果真正领悟了这其中的精髓,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是一方良剂。

“教师要成为课堂生成的助产师”,由于受学生知识水平、年龄和认知特点的限制,课堂生成难免出现一些偏颇,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师”,通过有效的渠道对学生及时点化,引领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步入正确的轨道,使生成性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我想起了自己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过程:当我发现学生预习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后,我意识到按预订的教案教学,显然效果不佳。于是,我心中便产生了顺势而导的想法。一位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使我豁然开朗,我决定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想像中理解课文”为课堂主旨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果然,巧妙的引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奇妙的想像仿佛亲历了美丽的水上城市,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个性化的感悟,美好而又合情合理的遐想创设了生成性课堂教学创新、富有特色的新境界。

方老师在文章中这样叙述:教师要做“麦田的守望者”,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是啊,教师就是站在有无数个小精灵自由嬉戏麦田边的那个唯一的`大人,要用自己的机智和宽容随时守望着这些孩子,发现哪个朝危险地带奔来,就要耐心地把他搀扶。如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师要防止大部分学生充当“看客”的倾向,不要让流于表面的讨论阻碍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能通过有效的小组形式为每个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将为课堂动态生成增添许多活力。另外,教师千万不要怕被学生“问住”了,不要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可调控的范围,要充当一位有耐心且宽容大度的麦田守望者,当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充分利用即时性资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然,要成为一个机智面对课堂生成的智慧教师,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练好教学基本内功是最主要的。在此基础上,只要我们能善待学生质疑,相信学生潜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动态的课堂生成定会闪现许多人性的光辉。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吃饭、穿衣、睡觉、洗澡、如厕是幼儿的基本需要,也是他们习惯养成和行为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帮助孩子在不断重复和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建立一种生活秩序,并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使幼儿形成规律的一日生活习惯。

2、对幼儿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督促。

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方式将枯燥的习惯养成变成符合孩子需要的、轻松有趣的活动。如:吃完饭后由用布袋木偶做的“小老鼠偷油吃”的游戏,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逐渐养成饭后擦嘴的习惯。

3、家园要协同一致地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

可以请医生为家长讲解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对本区域或本园孩子的身体状况与卫生情况进行分析,引起家长对孩子卫生习惯培养的重视。通过与家长交流,让家长理解、支持,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家园共育,营造出一个更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4、从成人自身做起,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树立榜样。

有意识地与幼儿一起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如:外出游戏、解大小便后对孩子说“来,我们一块洗手,把该死的细菌洗掉!”“准备吃饭,大家一起去洗手吧!”

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成人要有不影响别人的好习惯,才能要求孩子做到,如说话轻轻,走路轻轻,拿放东西也轻轻。

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不应按成人的意志而随意改变。如:要养成午睡的习惯,午睡时间到了就要让孩子午睡。

5、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明白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好处。

学习有关良好卫生习惯的儿歌、故事。如:将《白雪公主》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如果白雪公主参加宴会时,穿的衣服脏兮兮,手脸都不干净,王子就不会喜欢她了。

与孩子一起做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洗手后的水,使孩子看到不讲卫生的结果,从情感和认知上明白为什么要讲卫生。通过开展“讲卫生之星”的评比,激发幼儿讲卫生的兴趣。

直接告诉孩子该怎样做。饭后用纸巾擦嘴,尽量保持桌面清洁,保持衣服的整洁等。不随地乱丢纸屑,这些行为不仅自己舒服,而且还保持了环境卫生。

6、幼儿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中遇到困难时,成人要适当帮助而不是替代。

当孩子解大便不会擦屁股时,要鼓励他们并教会办法,而不是帮忙去擦。在穿衣有困难时可以示范,而不是直接帮他穿好。

1、给予幼儿自己做事的机会,不包办代替,满足幼儿自己做事的愿望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给予机会。对活动区的收拾整理,如果教师给予幼儿表现的机会,幼儿将会迅速地完成整理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任务和玩一样有趣。

给予时间。当天气转冷时,要给幼儿留出多一些时间穿脱鞋子、大衣,虽然教师能帮他们扣好扣子、拉拉链,会使这些事更快地做完,但如果给幼儿时间来练习与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养成自理的习惯。要记住:帮助幼儿学会自理是教师能为幼儿做的最重要的事。

提供活动。为幼儿提供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天的机会。幼儿自己带洗漱用品,在幼儿园住宿一晚上。这一活动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2、留心观察、研究幼儿。

当幼儿发生消极情况时,要了解原因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

3、尊重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接纳幼儿做事的过程中的不完善。

4、帮助幼儿逐步掌握自理生活的方法。

提供造作的材料。

运用游戏给予幼儿不必备的技能练习。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自然亲切,收效较明显。

用儿歌帮助幼儿熟悉和掌握做事的方法。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还能提高做事的兴趣。

5、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

“哟!今天你自己穿衣服了,真能干。来让老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尽管幼儿洗手帕时弄了一地的水,还是要夸他:“洗手帕这么难得事,你都会做了,棒极了。下次我们一起来试试怎样洗水才不会洒出来,好吗?”尊重幼儿“自己来”的尝试,让幼儿有持续自理的信心,敢于尝试。和幼儿一起找出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下次更好地完成。

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

尊重幼儿的任何自由表达行为的行为,包括他们的自言自语,有的幼儿直到6岁自言自语也常常会伴随着他们的活动进行,这是儿童语言发展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不宜过多地评价幼儿说了什么,说得是否完整贴切等,吸引幼儿愿意自由表达处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为重要。

不轻易对幼儿说“不”,如果她的表达总是被排斥和否定,会使幼儿有挫折感而失去表达的愿望和兴趣。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拓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

引导幼儿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不断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感受,使幼儿有乐于表达、交流的内容,真正有话可说。

成人要重视幼儿的提问,认知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利用各种渠道(如书、互联网、有关人员)和他们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或鼓励幼儿向相关人员询问。

为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比如鼓励他们买东西、借东西,在与人交往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

以聊天的方式。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趣的事件、突出的事例、明显的物体特征等,激发幼儿把自己的见闻清晰讲述出来的愿望,练习表达的技巧。

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幼儿朗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其充分感受到语言的丰富与优美。

鼓励幼儿讲故事、续编故事,学习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

多给幼儿自由交谈的时间,鼓励孩子之间互相接触,互相对话。

和幼儿一起模仿广播、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片段,模仿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学说相声、广告词,为大家介绍食谱、预报天气等,会让幼儿感到说话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组织和支持幼儿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义和建议,并说明理由。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寻找理由,以使自己的观点得意成立。

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可引发讨论的问题。最好是两难的问题,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相应的观点,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如你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小明做得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能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使他们带着问题思考,有话可说。

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

像幼儿的父母那样利用一切机会和幼儿交谈,如穿衣、如厕、吃饭、玩时要随机与他们交流。

像父母那样耐心地与幼儿交谈。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要比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困难得多,因此与他们交谈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懈,让他们感受到别人想与自己交谈的善意,收获与他人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好处。

1、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安静阅读图书的良好环境。

让幼儿有便于摆放自己图书的空间,如小书架、抽屉或纸箱等。

每天固定半小时作为全班读书的时间。

经常为幼儿读书,读书时先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看起,看完后提出一些问题,使他不回答,也会感兴趣并主动去思考。

成人要多带孩子到书店、儿童图书馆(阅览室)、社区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选择合适的书陪孩子一起阅读。

2、积极诱导幼儿对图书真正感兴趣。

与孩子一起边看边讲述家庭照片或活动照片,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忧和情趣。

和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或书店挑选孩子喜欢的书,时常为孩子做出热爱阅读的示范榜样。

引导孩子一起阅读信件、书报和周围生活中常可以看到的标志,如商标、路标、广告、提示语、玩具、药品、商品的说明书,请柬、电视节目单、电脑、电视、邀请信、报刊、杂志中的文字等。

和孩子一起做自己的书,一起读自制的书。

经常有意识地给孩子读书朗读图书,这样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孩子语言学习的能力,并能直接引导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3、正确指导幼儿阅读。

有序地读书,如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往后地翻阅图书,按页码翻阅,一幅图一幅图地认真阅读。指导孩子学会从用手指标题或文字读逐步过渡到用眼从左到右、转行阅读。

在阅读中练习生活实际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如将《小兔乖乖》时可以文:“如果大灰狼来到小兔加敲门,小兔不开门会怎么样呢?”“你也有想小兔一样勇敢的时候吗?”

试着与孩子交流读后感。此时,最好一孩子讲述为主,成人必须很专心、很有兴趣的亲她,并加以及时引导,避免孩子说着说着就跑题。

4、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看书时坐姿端正,书本与眼睛的距离适当,不躺着看书。

不在阳光下、走动中、吃饭时看书或图片,看书持续半小时后要让眼睛适当放松和休息。

不在书或图片上乱涂乱画,不随意卷折书或图片。

看完书或图片后要放回原处,图书有损坏要及时进行修补。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今天读了《成长的书香》一书,思絮一下子飞回童年时期似的。里面的好几个故事的内容似曾相识,就像在说着你我他的经历一样熟悉。

小时候家里穷,家中仅有的几本书就是当时爸爸的电工书。年幼的我看了似懂非懂的,不是滋味。可是,要看最受小孩欢迎的连环画就得玩侦察游戏了。因为当时村里没几户人家有课外书。因为哥哥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书,可是不外借,只有跟着哥哥到他家去才能看上一两本。上了中学,老师借给我一本杂志,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真正的书”。至今只记得有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将军如何做到百战百胜,让年少的我第一次尝到读书的乐趣。到了现在,我经常买书给孩子看,好让他从小就可以钻进书的海洋里,好好品尝书香。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向孩子学习》这本书通过讲述61个关于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像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两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

应当说,向孩子学习,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如果你连“886”“7456”“顶“等一些网络术语不明白的话,那你和你的孩子也会产生隔阂。了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习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

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百条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熟虑,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从教之路的坚固桥梁,它使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发学生思考比使学生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一生去准备这节课,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检测标准……这看似公平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学生“学不够”,而有的学生“学不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就此磨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每一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培养,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性”。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名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因此学校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学生,同样应用于教师。当今社会,教师要逐渐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学生各有所长,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与培养自身所长,并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定会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真正的“灵魂的导师”,真正的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他的这一观点也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谋而合。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块璞玉去塑造。其实,雕塑刀并不是拿在教师手中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师总是用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来作为教师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最终会使整堂课变成灌输的机器。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应当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也许这堂课没有预期顺利,学生的自发思考屡屡“卡壳”,不用担心,因为进步的阶梯从来不会攀登得轻而易举。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苏格拉底,不断地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像产婆在艰难的帮助孕妇生产。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顺产的婴儿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必然是最健康的。经过学生思考而产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就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产物,就是值得教师鼓励的。

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及的一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我想,这位历史老师的观点就是当下的“终身学习”观点。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并驾齐驱的。终身学习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师不始终关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么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劝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这位历史教师,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自己,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虽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远不及“厚积薄发”来得意义深远,从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深远。正如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但凡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论或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观点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之间能够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熟读《给教师的建议》,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更能让教师通往教育事业巅峰的桥梁越发坚固。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当然专业知识并不是只懂得自己的一点专业,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时常成为人的笑柄。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宽广,富地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孩子做错事以后也不告诉原因就斥责或打骂,而不是耐心的讲道理,反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顽固、冷酷、残忍,会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待孩子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耐心,不管你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该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潜在的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的认识,这类人越多将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责任心,他不管孩子是否来上课了,是否学会了?孩子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他一概不知,这样的教师我想是不会教出好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或对工作不负责,后果不堪设想。

沟通和理解最重要,不管是家长和老师还是孩子和老师等等。如果一个老师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非常好,与孩子示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在幼儿园学会与教师同位的沟通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快地与他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本上,而不是不讲理的乱说一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因此我们教师应取长补短,尽力让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但是不管孩子怎么样,作为老师都要一视同仁。

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来到幼儿园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但是依然记得来到幼儿园第一天的情景,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老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心。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用心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明白、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仅正因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状况。一般状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明白、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我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明白,不好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我说出自我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推荐: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

a:你的画很好,我喜爱。

b:为什么啊?

a:正因很漂亮。

b:……。

a:正因你的画上方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爱那个小的蜗牛。

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我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我的错误。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老师做事或者搞笑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但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带给选取:带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取,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我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

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推荐、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刻,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明白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坚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指南》虽然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显示可操作性,但是它并不是就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明白其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

“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要尽可能让儿童在充裕的时刻自由发展,成长虽缓慢却发展彻底。

每一个儿童有自己的独特学习风格,只能所长各不相同。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全面的和谐发展。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一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一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孩子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孩子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孩子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称赞。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孩子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孩子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孩子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孩子,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孩子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