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表达个人主观体验和观点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他人更加了解我们的思考和想法。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全面参与乡村,__大有可为201_年,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此写入党章。
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1号文)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全面部署。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_-20__年)》。
5月3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一场又一场的乡村振兴战役打响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各县(区)持续开展“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培育特色产业导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等,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热闹起来了,乡村旅游热起来了,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
但“乡村病”依然存在,发展农业产业特色不鲜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乡村旅游规划不到位,旅游吸引力不够强;新农村建设存在“等靠要”“知难而退”思想,主人翁意识不够强;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团支部“空心化”和软弱涣散较为严重;青年团员流动性较大,大多流向珠三角,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基层治理较为薄弱,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完善。
等等。
二、抓实产业造血,让农村农业旺起来四、抓细生态环境,让农村美起来。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国土面积很大,有着较大贫富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问题,保证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不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是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才有乡村振兴的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因为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很多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尤其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同时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
渐暖的空气,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也引来了远方的“客人”——帮扶领导。他们有的是来走访,有的是来慰问贫困户,也有的是调研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等工作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做准备。
“他们的到来,对我们来说是既高兴,也忧伤。有的领导来了,把村里现在遇到的问题跟他们说说,还能帮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对我们个人而言,不管是哪级领导来,我们都要带路,都要陪着,我们的私车也就变成了公车吧。”
“是啊,每天村镇之间来回跑,从早忙到晚,到手工资也就一千多,连油费都不够,更别说过上好点的生活了。要不是家有老母亲拴住了外出的脚步,我早就出去打工了。”
……
由于工作量大、薪资待遇低、无晋升空间等原因,村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严重。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村干部充当着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者、各项政策的落实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谐稳定的维护者、生产生活的服务者等角色,对基层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留住村干部的人,拴住村干部的心。
以“薪”留人。要让马儿快些跑,得让马儿吃得饱。但是,当前的村干部每个月拿到的薪资都难以维持车油费,又谈何让村干部留得下、干得好呢?所以,要想留着村干部,一方面是要制定符合当前物价的薪酬体系,提高村干部的薪资待遇,让村干部能留下来。另一方面,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如从年度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年经营性利润增长额)新增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用于提高村干部的报酬,从而将村干部的干事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要强化村干部福利保障,及时为村干部缴纳五险一金。
以心留人。“上乘者,以心留人;中乘者,以物留人;下乘者,以制服留人”。要留住村干部,仅以薪资、以制度留人,并非长久之计,唯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留住人心。因此,可从两个方面着手,让村干部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爱,从而心甘情愿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一是打破“天花板”效应,拓宽晋升渠道。部分村干部和乡村人才并不在乎经济利益,而是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但是“天花板”效应让部分在职干部消极怠工,让其他乡村人才望而却步。所以,可通过放宽村干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条件,让村干部工作有盼头。同时,乡镇可空出一定的编制,吸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村干部。二是建立关怀机制,以情感人。一方面,可建立定期谈话机制,及时了解村干部在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想法、意见及困难,对有效的意见建议要及时采纳,对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帮助解决。另一方面,可探索建立救助基金、帮扶资金等,用于解决村干部在生产生活上或者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难,强化支持保障。
以“储”聚才。仅仅是留住现有村干部并非长远之策,还需要多管齐下,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达到聚才于村,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针对在村人才,要做好“育才”工作。将村里能力强、责任心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纳入村干部人才储备库,并根据现实需要安排培训课程,组织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决策,提高其个人能力及在家乡发展方面的参与感。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要做好“引才”工作。通过搭建“内外”沟通桥梁,优化就业环境,完善相关政策等措施,吸引外出人才归巢,达到储才的效果。针对大学生,要做好防“截才”工作。可探索建立“家燕归巢反哺”机制,鼓励当地政府为有意向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等,并与之签订就业意向服务协议,让毕业大学生回归家乡任村干部,从而减少人才只出不进,一去无回的概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根据单位的工作分工,我分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幸参加县委组织部和乡村振兴局组织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学习,收获颇丰,进一步提升了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拓宽了工作思路。
党建引领选好村级领头羊是关键。个人认为第一书记工作重心是在辅助“村两委”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虽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支持乡镇相关工作,这些队伍和人员有知识、有创劲、有想法,但由于到村时间短、基层经验少,对村子的人文历史、村民的关系、村子的产业定位上还有不足之处。所以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的品德、威望、声誉和组织协调能力尤为重要。
提高乡村振兴主体能动性。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是村民,但无论是在、脱贫攻坚和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政府积极、包扶单位、包扶人着急,被包扶人不急”的现象,乃至还存在“你包扶我,你看你怎么办”的等靠要现象,既不主动还不断提出不合实际的要求。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把提升乡村振兴主体内生动力作为关键,在村民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上多想办法。致富是所有人的共同心声和期盼,只是一些村民没资金、一些村民找不到办法、或是突遇家庭大事件,也有个别人懒惰思想等原因所致造成的问题,相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通过村民个人努力、政府政策项目帮扶、帮扶责任人指引协调下,早日致富。
乡村振兴项目优先发展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国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除了涉及到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外,涉及到产业发展项目个人认为应该优先扶持村集体经济,具体项目如何设计、运行,我是外行不便发言。但通过优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盘活村集体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新突破,是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强基石,更是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保障。
减少工作大量档案化。脱贫攻坚工作,我是全程参与其中的,特别是贫困户包扶工作。在前两个阶段的工作中,最多的任务就是反复填报各种表册信息,大量工作时间围绕档案反复进行。工作中必要的留痕是对工作的一种记录和印证,但大量的反复留痕就未必有实效,浪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希望在产业发展上能多谋实效,让老百姓看到切切实实的变化,增加致富信心。
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整体功能和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党建+微信”,搭建党员“做”的平台。充分利用“微信”传递信息“快”、辐射面“广”、趣味性“高”、维护成本“低”和操作性“强”的特点,立足党员干部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实际,基层党支部普遍实行“党建+微信”学习模式,建立“指尖上的课堂”,使党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保障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同时利用“微信平台”发布信息、联系党员、倾听民意、解决民忧、凝聚民心,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收到“小平台、大服务”的效果,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加速跑。
“党建+产业”,拓宽党员“做”的途径。“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组织引书记、书记引能人,党员带头示范、能人带动发展的“双引双带”措施,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积极推行“党建+产业”模式,依托种植、养殖、劳务等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组建“支部+”模式产业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之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增利,以产业振兴示范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党建+网格”,落实党员“做”的责任。按照“便民实用高效”原则,将行政村划分成若干个网格,选优配齐网格长、网格员,实现矛盾纠纷有人调解、问题隐患有人排查、基础信息有人收集、群众活动有人组织、上级政策有人宣传,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每名党员各尽所能、发挥作用,立足转型发展实际,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以创新组织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为抓手,积极打造“党建+网格”模式,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网格,落实到每名党员头上,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第一段:引言(150字)。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我长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深思熟虑,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所启发。
第二段: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升级(250字)。
农村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当地农业资源和自然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50字)。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做好规划设计,注重科学合理布局,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组织协调,确保其顺利进行。
第四段: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250字)。
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我们需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进具有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要通过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和机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振兴事业中来。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人才的管理和激励,提供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农村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第五段: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300字)。
实施乡村振兴还需要在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方面做出努力。政府要积极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发展信心。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农村的发展。在社会氛围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树立良好的农村形象,营造尊重农民、关心农村的氛围。
总结(100字)。
实施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
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
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
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
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当前,农牧民群众已实现脱贫目标,更加关注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脱贫攻坚激发的向上动力,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不断提升。更加关注和期盼的是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
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强了道孚儿女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基于此,脱贫攻坚之后,农牧民群众更加从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关注道路、电力、网络通讯的持续保障和质量提升;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展和升级;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希望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延续。减贫成效有目共睹,脱贫政策功不可没。因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担心脱贫后一旦出现灾害、大病等突发情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出现返贫;十分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担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昙花一现;十分关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扩展性,担心政策断档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差异,甚至是“悬崖效应”“砖墙效应”。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要结合发展短板与时代要求,在借鉴经验、秉承资源、升级理念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激发新动能,开启乡村振兴。
持续完善民生基础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由于地形、气候、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我县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仍然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有限、区域供给失衡等问题,还不足以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当前,要围绕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指标体系,聚焦农旅产业发展现实需要,着力加强县乡村道路、农村水利、城乡电网、农村宽带和4g网络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切实注重民生改善,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等,厚植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把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独特生态自然风光、藏区特有风情文化紧密融合起来,走好产业振兴之路。着力在景区开发、景点打造、线路设计、服务设施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下功夫,建设好墨石公园、亚拉雪山、康巴高原植物园等重点景区,办好“安巴农耕文化旅游节”、协德风情赛马节、龙灯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让旅游业成为道孚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农业为新增长点,发展壮大高原油菜、青杠椴木黑木耳、黑青稞、高原中藏药、露地蔬菜、高原藜麦以及畜牧养殖等农牧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产品品牌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出示范带动引领。示范区建设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坚决防止遍地开发、一哄而上。坚持高标准打造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和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努力争创四川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先期启动协德乡、八美镇雀儿村、麻孜乡沟尔普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着力高质量脱贫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开创新时代全县“三农”工作新局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沉睡资源”,强化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引进、生产技术支持、物流仓储配套,为示范创建提供基础支撑。
改革只争朝夕,奋斗起于方寸。在道孚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交汇的历史时刻,我们只有坚持以__新时代__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届__确立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找准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立足于发动和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道孚的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走得更扎实、更开阔。
。
__在__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__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广大干部的殷切期望,为广大干部健康成长标定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人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和启迪。作为基层一线驻村帮扶干部,紧紧追随党的脚步,紧扣讲话精神的关键内涵,不仅要以“生龙活虎”的干劲抓好落实,更要以“雷厉风行”的猛劲补齐短板,还要以“矢志不渝”的恒劲共谋发展、展望未来,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新本领,以持续稳步推进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十足的“干劲”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定好位,以实际行动谱写新篇章。
以“生龙活虎”的干劲找问题抓落实,不断奋勇当先。
基层群众的困难和复杂的工作环境都需要驻村帮扶干部不断增强观察力、辨别力、判断力,强化预见性,第一时间深入基层一线,以良好的服务把“为民”放在第一位,用务实的精神找到问题的“病根子”,开好“药方子”,把为民服务办出“药到病除”来,并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声声入耳,从群众的发声中解决群众实实在在的“急难愁盼”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列出“办事清单”,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一件一件地及时去解决,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乡村振兴大道上的难题和挑战冲锋,为民生事业发展不断奋勇当先。
以“雷厉风行”的猛劲补短板争一流,提高服务质量。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帮扶工作事无巨细,作为基层一线的帮扶干部在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立足帮扶村实际情况,以“群众无小事”为目标,以迎难而上的气魄激发奋进担当作为,进一步把群众的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把细节落实在每一个步骤上、每一个流程上,要不断提高办事的方式方法,以高质量、高效率推动落实好帮扶村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以“矢志不渝”的恒劲下真功出实招,共谋乡村发展。
基层一线的驻村帮扶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将个人奋斗和脱贫成效巩固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相融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帮扶村的发展相结合,这种无我的“奉献因子”镌刻在广大基层一线驻村帮扶干部人的心上,彰显在他们驻村工作的日日夜夜中。新形势下,作为基层一线驻村帮扶干部要怀“为民解忧”的赤子之心,在走村入户中练好行走调研的“脚力”,自觉自愿用青春奋斗感知乡村振兴的大步伐,在扶贫扶智工作中不断书写为民奉献的时代感人故事,在帮扶村变化的浪花中以“小我”的奉献彰显“大我”的情怀,在为民服务工作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以坚守执着的奉献精神来沐浴农村大课堂的“风雨”,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书写青春华章。
。
__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推动农村全面提升,共建美丽和谐乡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40年以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共建美丽和谐乡村,必将开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都要全面进步。一方面,我们要加快突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安定团结,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安居立业,生活幸福美满。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关键点,要想让农民收入提高,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有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可持续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中坚持质量兴农是重中之重。比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实施产业兴农行动,推行标准化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牌、一县一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不断提高乡村的自制能力,从而形成治理有效、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乡村振兴既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福祉,也关系到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我有幸参与了乡村振兴工作,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增强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来推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提高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其次,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求。
第三段:发展产业和农村经济。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发展产业和农村经济,只有通过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够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想推动乡村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认识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二是要注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第四段:改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活条件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大农村公路和桥梁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方便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其次,要加强农村供水和电力建设,确保农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电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五段: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只有有力地支持政策和足够的资金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首先,要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产业扶持等,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其次,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受益于乡村振兴。
总结: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乡村振兴的成功,关键在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产业和农村经济,改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这需要各级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先进模范接续奋斗,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建在山脚下的山泉水厂一派忙碌,生产的品牌矿泉水每年为村集体创造60万元收入。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十八洞村打造“花垣十八洞”公共品牌,山泉水、山茶油、腊肉、苗绣特色产业驶上了品牌化发展的快车道。家门口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电商、民宿等新业态越来越火,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不只十八洞村。河南省兰考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成为乡亲们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塞罕坝机械林场依托“绿色银行”开启二次创业,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蹚出生态致富路;陕西省绥德县郝家桥村发展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吸引力持续增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模范采取更有力的举措,铺展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万企帮万村”升级为“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帮县带村奔共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秀清更忙了,她刚与30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发展火龙果种植。“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入股分红,件件都是乡亲们关心的要紧事,一刻也耽误不得。”苏秀清说,她将扎根山乡,倾尽全力,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在一个个脱贫县、脱贫村,脱贫攻坚先进模范们干事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他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脱贫地区人气越来越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模范为榜样,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苦干实干,一定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
回望20__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强化党政同责落实,有力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去年中央首次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各地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粮食的良好局面。
摘帽不摘帮扶,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构建起有效的衔接机制。当前,财政金融、土地人才、产业就业等33项衔接政策已全部出台,各地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56.3万名驻村干部完成轮换,乡村振兴的接力棒顺利交接。
欣欣向荣的乡村面貌,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广大基层干部。20__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明确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并将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对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作出了具体部署。
近年来,为激励乡村干部担当作为,各地陆续出台相关配套制度,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并抓好村干部教育培训,20__年对23.7万名新选派驻村干部和新上任乡村干部已全部轮训一遍。同时,强化村干部激励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激励干部安心工作、担当作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进入20__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更加考验‘三农’系统的能力水平。”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建设过硬干部队伍上下功夫。在工作方法上,把为农民而建、为农村而兴作为出发点,把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作为着眼点,把因地制宜、尊重客观实际作为立足点,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保持历史耐心。下一步,要分层次、分类别举办专题研讨班、培训班等,组织开展好干部培训,切实提高“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本领,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66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