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新的内涵拓展,历经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考验着基层党员的历史担当。在迈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中,基层党员需拥有精神新状态,以踏实奉献的爱国心、优质高效的为民心、砥砺琢磨的进取心,迎接“三新”变化,做好基层服务工作。
永葆“尚思为国戌轮台”的爱国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往回一步看,成绩斐然,往前一步望,更要乘胜前进。国家将权力赋予我们,我们就应担起为国的重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名优秀党员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守在服务岗位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年轻的基层党员,应以他们对标对表,甘于奉献,厚植爱国情怀,将责任之心融入工作,把满腔热血化为报国行。
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悠悠万事,唯民为大。”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新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整治农贸市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何升级改造,如何完善经营,真正地“改出”幸福感,“圆就”居民梦,作为基层党员,要结合市场发展,考虑群众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便民程度,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延伸工作。
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进取心,瞄准“新”发展格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当今世界,风云激荡,破解“卡脖子”的惠民难题,新发展格局强调集合优势资源,恢复主动地位。以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工作成效,助力基层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广泛征求民意,畅通民意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把老区改出新面貌,使居民过上新生活,让城市增添新魅力。基层党员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才能在这场惊涛骇浪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奔涌向前的浪潮里,让我们誓以“三心”迎“三新”,争当新时代的奋楫者,努力干出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xx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xxx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
。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xx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以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
以xxx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以xx****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以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新的内涵拓展,历经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考验着基层党员的历史担当。在迈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中,基层党员需拥有精神新状态,以踏实奉献的爱国心、优质高效的为民心、砥砺琢磨的进取心,迎接“三新”变化,做好基层服务工作。
永葆“尚思为国戌轮台”的爱国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往回一步看,成绩斐然,往前一步望,更要乘胜前进。国家将权力赋予我们,我们就应担起为国的重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名优秀党员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守在服务岗位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年轻的基层党员,应以他们对标对表,甘于奉献,厚植爱国情怀,将责任之心融入工作,把满腔热血化为报国行。
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悠悠万事,唯民为大。”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新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整治农贸市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何升级改造,如何完善经营,真正地“改出”幸福感,“圆就”居民梦,作为基层党员,要结合市场发展,考虑群众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便民程度,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延伸工作。
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进取心,瞄准“新”发展格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当今世界,风云激荡,破解“卡脖子”的惠民难题,新发展格局强调集合优势资源,恢复主动地位。以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工作成效,助力基层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广泛征求民意,畅通民意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把老区改出新面貌,使居民过上新生活,让城市增添新魅力。基层党员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才能在这场惊涛骇浪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奔涌向前的浪潮里,让我们誓以“三心”迎“三新”,争当新时代的奋楫者,努力干出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xx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
。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xx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贯穿整个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创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武器。
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理念运用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其基本方向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创新发展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否定,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肯定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
创新发展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有规律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发展有自然规律,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发展有经济规律,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创新发展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保障。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它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是为了适应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人的认识和实践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离不开实践。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这一个飞跃。实践尤其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发展的成果,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创新发展的成果和成效如何,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实践和创新发展是一体的运动: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力量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所激发、调动起来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他从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四个大的方面来深刻阐述新时期特别是十九大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具有特别强的指导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要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质机制。
作为一名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党员,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岗位上要有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治疗思想和治疗特色,把治疗方法从学会到转化为自我的独特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治疗周期,为健康中国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中,我们需要更深刻的理解这个阶段的内涵,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将会从五个方面来总结这个阶段的内涵,以及我所体会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宏观经济的主要特点。
新发展阶段最大的特征,就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增长,从数量扩张迈向质量提升,这就需要在宏观经济上进行缓慢调整。这个阶段的宏观调控并不会大规模扩张,而更多地是以就业、物价、货币政策等方面的调整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宏观经济的稳定才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起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第二段:科技创新是核心。
在新发展阶段中,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是我们新发展阶段总体战略的关键要素。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的推进,未来会出现更多的跨界融合创新。因此,科技创新无疑是为我们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的核心。
第三段:强调服务型经济。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重视服务型经济。服务业是一个较为新的经济领域,它的发展将会为我们带来更为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强调服务型经济会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提高全国性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还被广泛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策略,因为服务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第四段:实现增长与平衡之间的协同。
新发展阶段的增长与平衡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因为增长是我们经济的支柱,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为我们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如果这种增长不得到平衡,我们的社会将失去平衡,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协同增长与平衡,就成为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之一。
第五段:构建江湖。
江湖是相对自闭的组织,很少向外部分享信息,建设江湖意味着中国经济外向型的转型。这个新发展阶段就像以前的江湖秘境,在这里不断构建,不断发展。为了构建好这个江湖,我们需要的是各泛行业的人士都能够靠着互相的合作来打破传统生产与销售隔离,在系统和协同性方面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不仅需要加速自身技术创新和发展,还需要团结外围行业协同发展。
总结:
新发展阶段的内涵远不止于以上所述的五个方面,它涵盖了国民素质的提升,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翻牌等各个方面。我们面临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在这个阶段都有了巨大的提升,透过其中能看到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或许这也是我对新发展阶段的看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发展阶段中,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感受到了新的机遇和潜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了在新发展阶段中,创新变得格外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智能化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以提升经济质量和竞争力。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者。
其次,我认识到了在新发展阶段中,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了关键词。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更多的绿色发展方式,如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循环经济等。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再次,我认识到了在新发展阶段中,人才成为了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在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确保人才的培养不受地域和阶层的限制。
最后,我认识到了在新发展阶段中,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潜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世界经济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合作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共赢和互利共赢。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各种先进经验和技术,拓展市场和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新发展阶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是新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作出贡献。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新发展阶段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共同构建美好未来的中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入,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深刻领悟新时代、新阶段的特点和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学生的成功铺路。
新发展阶段是什么?它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转向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我们需要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地管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顺应世界潮流,积极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
实践新发展阶段,必须遵循诚信、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全球战略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将学生的培养置于本次发展的整体大局之中,努力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新发展阶段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在教育领域,我们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吸纳各方面优秀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起到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领导需要立足本校发展现状,广泛调研、精准分析,以智慧引领学校持续稳定发展,为实现教育事业的更高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师资力量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智能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每个教师都应该随着新时代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理清教育关系,解决教育难题,以个人的力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学生的成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素质高尚的人才。在新发展阶段,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健康、博学、创新的素质,拥有自信、勇敢、不断进取的精神,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胸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新发展阶段吸取了历史发展的经验并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广泛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教育事业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新发展阶段的步伐,为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这一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做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转向”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同过去相比并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泛化和滥用新常态概念;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的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就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在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同时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社会生产适应人们需要的程度。在市场经济中,人民需要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不仅要全面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且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需要变化,由此来确定发展目标。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党和政府则应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把握人民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正确处理宏观指引与微观促动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有宏观指引,也有微观促动。宏观指引包括指出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任务和重大措施等;微观促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动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宏观指引中,要协调好产业、区域、城乡等重大比例关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在微观促动中,要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办事,全面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作用。
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如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如何兼得,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尽快补齐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短板,实现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取向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适当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现良性互动,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力构建开放新格局。在开放条件下,国内人民需要分为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需要,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供给来满足;国内生产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产品通过内销和外销用于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内需和外需、内销和外销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提高开放水平,改变国内一些地方轮番引进加工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状态,转变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倡导构建多层次命运共同体。
加快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设计和构建共享发展制度需要明确共享主体、对象和方式。我国共享主体是人民,包括全社会成员,要保证每个人都能通过适当方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对象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物质文化产品、宜居环境、和谐氛围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通过每个人以多种方式分享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不同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的方式存在差异,分享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这种差异应当保持适度。现在虽然收入差距比较大,但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同过去相比离共同富裕目标不是远了,而是近了。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今后要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规范致富方式,加强和改进收入调节,让先富更好地带动共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兴领域和科技让人眼花缭乱不已,其中不乏有许多发展迅猛的新机遇。这些机遇,引领着我们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我深刻体会到了新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种种启示和体验。下面,我将会简单阐述我对新发展阶段的一些个人见解。
首先,新发展阶段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各种前所未有的新兴领域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涉及到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机、以及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深深感觉到,我们需要多探究、多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机会。
其次,新发展阶段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探索新领域的机遇,它也在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经济形态的基础。从过去单一制造业向着基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方向进行大力转型,即所谓的“双倍增长”,这无疑是把中国的经济从传统的生产型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的一种新尝试。如何让中国经济走入更加自由、无限、繁荣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和远见的路程,而新发展阶段则是这一历史任务的具体实现。我们年轻人需要主动掌握知识,积极跟随时代步伐,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自己独特的力量。
再者,新发展阶段引领范式创新的大潮。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各种以上一代领域为基础的创新,正在激活着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未来,我们将会在崭新的领地上,进行无数试验和创新,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注重理性、注重突破传统的束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更开阔的思路,有更创新的想法,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边界。这样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一种先发优势,确保我们在未来的过程中,有所建树。
最后,新发展阶段,更是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这个阶段,对于我们来说,具备了新的历史意义。既然是时代的洪流所带动的,就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去进步、求新、求变,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为中国的新发展阶段做出贡献。抛弃故步自封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按照时代的规律与变革,创新思维方式,倾听和学习不同的声音,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引往更富创意、创新、创造力的路线,实现更富创新的自我价值。
总之,新发展阶段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期,拥有无限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机遇下,我们应该敢于拥抱变革,不断变革自身的思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积极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我深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全面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的时期,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新发展阶段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机会无处不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新兴的行业和领域正不断涌现出来,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比如,在互联网起步阶段刚刚开始的时期,我就选择了加入一个互联网公司,通过努力和进取心,我在公司里小有成绩,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同时,这个新阶段也带给我们了更多升职机会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创新和个性化非常受欢迎,有时不一定需要依赖传统良好的教育和背景,更多区别的将是个人独具的创新能力。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应对新时代的机会和挑战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口号,更多要注重他们的机会发生地;抓住机遇、放眼未来、勇敢实践、努力创新,就是我们应对这个新阶段的重要方式。
第二段:挑战需勇气面对。
虽然新发展阶段带来了丰富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获得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创新能力。因为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经历更多竞争和压力,因而需要有足够强大的适应力和坚韧、才能快速融入和获得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遇到过自我怀疑、恐惧失败的情况,更曾经感到挫折。然而,随着时间和崭新事业的稳步推进,我深感到一个要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打破重围的方法,自我调整、充分思考、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更主动地与人沟通等等,从多个方面持续提升自己。
第三段:责任值得肩负。
在新阶段的发展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实践证明,唯有负责任和坚韧的人,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公司能走得更远,很大程度上,绝不仅因为公司有多么多么的天赐福泽,还因为成员能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及对社会负责。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所找到的机会和取得的成果,都是一种社会契约,是我们应该去实现的责任。我们的家庭、朋友、社区都应该成为我们负责的范围,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去履行。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守卫人心和良知。
第四段:追求某种质量。
追求某种质量是我们在新时代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尽管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未来,但重要的还是要保持清醒和体谅。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许多形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争取某种质量。这种质量,可以是智慧,也可以是创新,可以是安宁,也可以是尊重。只要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构建起适合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第五段:和谐合作、共赢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中,我认为和谐合作、共赢发展是最关键的。不能再以农村或城市资源等区分一切,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枪匹马一人在战斗。
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合力克服困难以及解决困境。努力争取应有的财富、尊重自己、诚挚对待别人,才能在成长中有效地激发和展现我们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描述一个真正融合在新发展阶段中的团队,这只能是一个相互认可、信任的团队,具有高度的智商、眼光、创造力和社会思考能力,是一个能对外输出未来的团队。
总结。
从以上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团队,在新发展阶段能够合理应对不同的环境,并能有效地策划和推进其工作,从而为新阶段的发展做出贡献。新发展阶段的到来是一个好时机,带来了丰富的机会和挑战。我深信,只要我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于自信,就会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扬我国威,获得更多的成功。
第一段:开场白(150字)。
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一直在积极推行新发展阶段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试图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感受到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与挑战,也通过这个过程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挑战与变革(250字)。
新发展阶段教育的推行,无疑给我们教师队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变革。首先,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更好地满足学校和社会的期望。这些变革和挑战对教师的角色、方法和基本功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第三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250字)。
在新发展阶段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打破旧有框架,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上,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兴趣和习惯养成的培养,从而推动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第四段: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300字)。
在新发展阶段教育中,教师需要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协作、课题研究等各种教学方式,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去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第五段:结尾(250字)。
尽管新发展阶段教育充满了挑战和变革,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并尽可能地普及和推动新发展阶段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未来,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深感自己应该对新发展阶段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以下是我对新发展阶段内涵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发展阶段内涵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边天、计划经济到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改革的任务和工作需要完成。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地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新发展阶段内涵强调了稳中求进的重要性。方向已经确立,但是举措必须谨慎。当前世界经济风险不断,国内难题不少,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也一定会出现。因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掌握好发展的节奏和节律,既不能搞大跃进,更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全面考虑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好度。同时,还需要加强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
第三,新发展阶段内涵强调全文制度改革。改革的风口已经到来,而改革的关键是制度。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全文制度改革,才能使发展更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改革后,能否真正转化为制度优势和发展活力,取决于制度的刚性和软性,更依赖于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因此,全文制度改革必须包括领域广、内容全、力度大、落地实的特点,才能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四,新发展阶段内涵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在当前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更加需要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反映了政府对人民群众诉求和需求的关注和回应。政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环境和促进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为重点,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最后,新发展阶段内涵也关注国际发展环境和全球视野。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始终把握住国际发展环境和全球视野,深化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做好国际合作和对外援助工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总之,新发展阶段内涵体现了中国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要条件,反映了充分会聚国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的总体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强化民生关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66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