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6篇)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6篇)



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写写心得体会,这让我感觉非常充实和满足。下面是一些关于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论语二十则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文化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精华。其中,二十则孔子言论旨在指导人们的修养和行为,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二十则孔子言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道德原则,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处世能力。

二、理解人性。

《论语》中许多经典语句关注人性本身。其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还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醒我们做一个有修养、有涵养、不容易生气的人。这些言论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性本善,而人的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人性,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

三、寻找人生意义。

《论语》中的许多言行都表达了孔子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追求意义的愿望。其中有一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告诉我们真正的仁人是为了追求道义而甘愿牺牲自己。孔子倡导的“仁”、“义”、“诚”等,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应该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道德准则。

四、结交朋友。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关注个人的修养,还有引导他人。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老师,并且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有一句“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於礼乎”,告诉我们要注意人脉关系,通过社交来开拓自己的人脉。通过结交朋友,我们能够打破孤独,增加彼此的知识储备、个人经验和资源共享。

五、践行学习。

孔子一直将学习视为人生的核心任务。《论语》中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喜欢学习的人比知识渊博的人更好,乐于学习的人比喜欢学习的人更好”。学习不仅要有知识储备,还要喜欢和乐于学习。通过自我学习、社交学习、实践学习、反思学习等多种方式,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学习也是追求改变和成长的过程,是人生的不断拓展。

六、结语。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髓,还凝聚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华。通过学习《论语》的二十则孔子言论,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原则,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二十则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论语二十则的背景和重要性(约20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和后学的言论记录。其中的二十则无疑是这部经典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篇章之一。这二十则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人生道德、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重要见解和智慧。读者们通过研读这二十则,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秀的道德观念,更能获取到指导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二十则,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体会。

第二段:道德修养及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性(约300字)。

论语二十则中的很多条目都在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性。比如,其中一则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一条目告诉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做到心无旁骛,守住底线。另外一则提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条目则告诫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嘴上的仁义道德,而应该通过行动来体现。这些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对个人修身养性、塑造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家庭伦理及亲子教育的价值(约300字)。

家庭伦理也是论语二十则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孔子提出了“有子道,务于正、废于不正。唯其与则同。小人之与,则己呼。”的理念。这一条目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或者家长,应该带头做好榜样,以正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们。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共同追求,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训。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第四段:社会秩序及治理之道的思考(约300字)。

论语二十则中不仅关注个人修身养性和家庭伦理,还涉及了社会秩序和治理之道的问题。其中的一则提到“立于向善,而拂不敬,违之者,弗存。”这一条目告诉我们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整体的利益。在社会治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强调了各个阶层的角色和责任。这一理念对于社会和谐、法治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五段: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当代价值(约300字)。

论语二十则是孔子学派的经典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读这二十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价值观念和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如道德沦丧、家庭关系紊乱和社会秩序不稳等问题。而论语二十则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为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供了启示。

总结(约100字)。

论语二十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读这二十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当通过学习和实践,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状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能够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到达“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资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处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用心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能够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能够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就应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

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就应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先的真相越来越远,最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盘上。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就应有任何时间期限。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一直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领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由豁然开朗。通过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诠释,在那简短的文字、朴素的语言里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种精神的升华,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桑,感受到远古圣贤们那种温暖,平和而不失庄严的人格魅力。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论语》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激烈的时代都应该调整好心态,做最好的自己,不强人所难,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话说,就是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谓,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宽广的胸怀足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爱人”,“知人”是《论语》里孔子的另一个思想精髓所在。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我们只有具备了一种仁爱之心,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其譬,可谓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当我们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树的同时,还应该身怀仁爱之心,帮助他人,助人为乐,使我们的内心有一种“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满足感。

细读《论语》,仔细体会一番,它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时时触动着我们躁动游移的心灵。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当我们贫穷时学学颜回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生活多么的清苦,颜回都不改变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被物资生活所累,始终保持一份恬淡安宁的心境。《论语》告诉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善良高尚的人,还教给我们君子之道,孔子谦虚的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内心无比仁厚,宽和的人,不会计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内心的安静、坦然。而强大的内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君子不忧不惧,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纵然我们离君子的距离还远,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做最好的的自己,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我们才不会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断得以提升,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价值,充满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每个人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时不免会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拥有了一双隐形的拨开迷雾的大手,总能引领我冲出一切迷雾,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种种言行,虽简短却总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话语直扣人心,阐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说,《论语》是一本十分乏味无趣的书籍,既无小说的通俗易懂,也没有诗歌的风华韵律,不知从何读起。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但之后再深入地阅读,细细品读每字每句,就慢慢发现了乐趣。

在《论语》这本书中,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是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每天都会学习到一点,每天都要学会积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么样:帮助别人做事有没有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用心温习?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讲一个字——心。

个人都会有私心,关键取决于你是否跟着心走,会不会为了一点私心而去欺骗自己,违背自己的内心。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脸上的汗水随着脸颊一颗一颗地流下,滴在了纯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迹,似乎在证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灵光一闪,给图形加上了两条辅助线,就轻轻松松地把难题给解出来了。之后,我装出来一副解难题的样子。看着同学们在低头苦思的样子,暗想:待会儿有人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就直接说不懂吧,这样就我一个人会解这题,老师一定会夸我的。想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地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平时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学问我会不会那道难题。不能告诉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说了,就不会被夸了。对!就说不会吧。我刚要说出口,可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一抬头,就对上了她那充满真诚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开始犹豫不决了。她平时经常帮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么自私!“我来教你吧。”这话一说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还看到了她眼里的欢喜。之后,又有陆续几名同学来询问,我也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那一次,我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是快乐。朋友间的真诚相待是我在《论语》中学到的最好的一课。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论语》,我喜欢这本书。《论语》的点滴,每一页纸,每一个字总能直抒我的内心。“凡事应跟随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书中上得最好的一课;“随心”是我在《论语》中最深的记忆!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早在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一部充满智慧的经书。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这些言行记录下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读论语,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修养。

首先,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深邃思想。孔子的思想是深邃而广泛的,在论语中,他的思想包含了宇宙的法则,对于社会、人性、政治等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论语·八佾》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深刻表达了孔子对于道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说明了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要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生命就有了意义。在学习中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我也会联想到这句话,内心感到特别深刻。

其次,阅读论语也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例如孝道、忠诚、和谐、务实等等。这些中华文化元素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源。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种民族精神中,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厚重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邃。读论语,静坐思考,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驾驭自如。

此外,读论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孔子在论语中谈到过很多对人生有益的话语,例如:诚招勿疑,自抱柔蓝,而后施行之,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地面对一切,这样才能让我们走向胜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都能化用孔子的智慧,把他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读论语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还能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读论语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行事更加从容自如。因此,我建议大家多读读论语,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它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引。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多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语二十则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誉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一本有关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的宝典。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从二十则论语中选择了二十个触动自己最深的话语,进行心得体会。

第一段:《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做官的道理——以德来治理国家,才能让众多的人心如星辰般围绕着你。这个道理让我深思,在工作中,我要坚持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做一个让人民群众信任、敬仰的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第二段:《学而第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在我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思辨的精神,不仅要不断积累知识,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三段:《子罕第十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要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才能开拓新的领域。在我面对新的挑战时,我会先总结以往的经验,再结合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段:《颜渊第四》。

“君子不器。”《论语》中的这句话把做人的智慧凝聚在七个字中。意思是君子应当虚怀若谷,不要自视过高,不要把自己当作所谓的“器”,而是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态。在工作中,我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同事请教,以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第五段:《卫灵公第二十五》。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心胸开阔,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都是一种坦荡的气质,而小人总是心怀不安,躲躲藏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做一个有担当有气度的君子才是人生的追求。在我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会竭力做到坦荡荡,坚守自己的原则,在困难和逆境中不变初心。

通过解读《论语》中的二十则名言,我不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不断的升华和丰盈。《论语》中那些智慧的箴言,如同导航仪一般,指引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进。我将始终坚持学而思之,并不断温故而知新,不自视过高,以及保持谦虚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我深信,只要脚踏实地地去践行这些智慧,我的人生将充满无尽的可能和希望。

读书论语心得体会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生活以外,孔子还很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对“玩”的态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他也不忘“游于艺”,当他闲居在家时,一改在朝中谨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当看到别人饱食终日,他便劝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总之,生活的快乐总是可以自己寻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高中论语十则心得体会2

论语,顾名思义,论而语之,论的是古代贤士的心得体会,语的是流传千古的康庄大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一起走进《论语》。

语,论也。语,言也。孔子便是洞悉了这个字,生活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无不给予我们莫大的感悟。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论语,他们心中的论语其实就是一句句深奥又富有哲理的话的汇总。非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正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纵然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真谛,但每一句短诗,无不给予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必向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且交了朋友就应该用心对待,还要注意尺度,这样才能长久的将友谊持续下去。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给予我们了清晰的价值观,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做什么。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看完论语之后,我又抽空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她独特的解读方式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他并不刻板,但一定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可于丹老师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和朴素,平易近人的孔子形象。正如易中天所说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让我们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让我们学会快乐的生活。

来,《论语》中说道讲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于丹论语心得的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曾经被捧被批的圣人,因着朝代的更替主权的轮换曾遭受过天与地的对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却如此亘古不变。这一次,他又借着于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洗礼,人性的成长。当然,读《论语心得》,在他人的心得之上取得感触,是比较容易而且盛产的,要把这些感触化成文字,真是写也写不完。下面我就说几个对我工作学习非常有益的感触,与大家分享,共勉。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那个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在我们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中,也常常听到朋友们这样的牢骚。刨去青春傍身,年轻气盛,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一点思考。

还有另外一则也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虽然其中映现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够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快乐的风骨,无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发现自己无力用事实来说服拥有这样思想的人,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品完后我如此喜悦;圣人的智慧也终归是圣人的智慧,品完之后发现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每一轮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吧.孔子不只是位思想的巨人,更是位行动上的巨人,他就是用他的一言一行来做榜样与表率,感染着身边的人与他所处的社会.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我也体会到点滴,人生是有坐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命意义,要活出精彩,要活出不败的人生!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每每在我脑海中响起,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如今,我深深地感悟了读书的益处和内涵,我想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二、在阅读《论语》中我获得的启示。

首先,《论语》引领我踏上了内心的探索和思考之旅。书中的思想和哲理,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准则和方法。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树立道德观念。每当我面临问题、犹豫不决时,我就会找到《论语》中的相关章节,并看一看孔子的言论,从中获取“灵魂”指引。

其次,《论语》让我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伦理和道德规范,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孔子的言论充满智慧,他让我们懂得做人的底线和道德标准。我也因此产生了自我提升的强烈意识,希望学会在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之间达成平衡。

最后,《论语》深刻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和意义。《论语》中写了很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例如同舟共济、互相关照、友善相待等等。这些都是如今社会中常常被忽略的,去看完《论语》之后,我更加积极地去关注他人,去做好世间的每一个小事,因为我也深信,一个人的能坚守自己的底线,也会成为其他方面的力量的。

三、对于我来说,阅读《论语》有哪些收获?

通过阅读《论语》,我获得了一份新的思维方式,让我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同以往,在更多的时候我会去思考事物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同时,我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因为多了一份对道德标准的潜移默化的把握。我也易于察觉身边的人和事,去迎接更多的人和机会。

四、在阅读《论语》时,有什么不足之处?

《论语》是一部文化遗产,最初编纂的时间远古,当中一些禀承着旧时代的思想。虽然《论语》的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有一些内容还是缺乏现实性。另外,我认为《论语》思想较为量大,针对某一领域要深入学习,需要耗费长时间,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需要具备耐心和时间。

五、总结。

总之,阅读《论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所言,读书确实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论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代表着东方的思想传承。我们今天也应当在学习西方知识,能够站在世界的视角上去思考。综而言之,《论语》不仅仅是传统的思想传承,更是融合体现了忧民之心与实证精神的英明之作。读《论语》之人,不注重功利得失,其道其心更加为着人民。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读书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通过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研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他对人生道德的关照。下面我将简要介绍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实践出真知。

《论语》中强调实践作为获得真知的关键。孔子强调要注重讲学与实践相结合,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意味着通过反复温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中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因此,我开始注重将书本上的观点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之道,穷于神而广于事”的理念。他认为只有身心修养好、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君子,从而给予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只有明晰道德底线,做到守信用、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通过读《论语》我意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修炼个人品德,发扬家庭美德,投身正义事业,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段:谦逊与博学。

《论语》中强调了谦逊和博学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教而不倦”的观点,强调学习并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保持谦逊和满腔热情持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和修养。通过阅读《论语》,我被孔子散发出的对学问和人生的热情所感染,开始了不断学习的旅程。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学习,才能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素养。

第五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我。

通过读书《论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道理和处世之道。我明白谦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并努力将这些想法和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我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着孔子的原则去待人接物,保持平和的心态,温和待人,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我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维系着和睦、团结的氛围。我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以回报社会对我的培养。

总结:

通过读书《论语》,我获得了很多启发和领悟。孔子的伟大智慧和对人生道德的关照,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实践出真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逊与博学的理念,我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学会待人接物,并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坚信,只有坚持这些理念,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读《论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