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6.以下是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思考。
。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八年的持续奋斗,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完成了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战役中经历的磨难与考验,凝结的实践和认识,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必将成为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2021年,面对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无畏前路、不惧前行。坚守初心不改的执着,义无反顾挑起时代担当,基层干部应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努力汇聚起矢志奋斗的磅礴力量,任其征途漫漫,或有荆棘,或有磨难,携手向前,迎接挑战,共同唱起奋斗的赞歌。
唱起那首《怒放的生命》,奋斗是一首“敢闯”的歌。“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有胆量,要敢想敢做,不惧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立足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自身的实践紧密结合,在工作中敢啃最硬骨头、敢攀最高山峰、敢挑最重担子,拓宽工作思路,完善方式方法,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决不能偏安一隅、畏首畏尾,必须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散发光热,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在更高起点上书写灿烂的人生篇章。
唱起那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奋斗是一首“实干”的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基层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对惠民政策文件要第一时间弄懂吃透,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基层干部要敢吃苦、能吃苦,多到一线去,多到百姓生活的地方去,听民意、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全力以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绝不能喊空口号,必须以打破藩篱、革故鼎新的勇气来实干,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经风雨、见世面,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拉近群众距离,在真抓实干中挑起担当,锻炼出硬脊梁、铁肩膀。
唱起那首《海阔天空》,奋斗是一首“无悔”的歌。“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青春奋斗无悔,前行不忘初心。基层之路不好走,但从选择迈入基层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基层闯出一片天地。生逢其时,就要肩负重任,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也要努力在基层这个“大森林”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成为一名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基层建设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新时代走好基层路,更需要广大基层干部们坚定信念、矢志拼搏,在为百姓忙碌奔波中锤炼如磐信念,在逆流而上、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中谱写时代赞歌。
。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一场深沉的致敬,亦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守住群众幸福安定生活的重要见证;是我们所有平凡而普通的人守住个人私欲、造就不凡的伟大时刻;是我们青年干部用青春之我,奋斗在基层每一个角落的重要证明。脱贫胜利,是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是复兴之路、漫漫征程的崭新起点,我们基层干部要担当作为、奋斗拼搏、苦干实干,书写崭新篇章。
的确,作为党员教师更应该深深体会到这一点,陪伴学生成长,看到家长满意,听到社会肯定,就是幸福,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是拉着小手陪伴成长。有人说,教师,会有一种特别的气质,看上去总要比同龄人年轻一些。的确,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听着甜甜的童音,看着美美的笑脸,教师能感受到最纯朴的世界。横竖撇捺、加减乘除、abcd……教师面对的是求知若渴的儿童,更是无数家庭的希望。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体,党员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师群体的榜样,要尊重学生中的“每一个”,关注身边唯一的“这一个”,无论是起步快的,还是走得慢的,甚至害怕学习艰辛而不愿迈步的,都要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因材施教”,这是用行动书写起来的四个字。奋斗,就是拉着小手陪伴他们慢慢长大。
奋斗,是青灯相伴自身成长。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党员教师更要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坐得下身来,静得下心来,常以学习者的心态去积累、反思、提升。当你能够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怀特海的《教育目的》、佐滕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书细细品味;当你能能够认真去解读斯霞、于永正、贾志敏等一代大师的教育思想;当你能够勇敢地反复观看自己的录像课,揣摩课堂的遗憾处及积极思考改进方法……那么,这就是奋斗,艰难困苦,但玉汝于成。
奋斗,是结伴同行团队成长。在奋斗中,个人不仅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精神更加充实、满足,更加幸福。这样的奋斗也要不断地在所处的团队中进一步磨砺,“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能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远。集体的奋斗,会以其喷薄的力量,带动团队中的每一个走得更为坚实,更为长远,向着明亮的那方。而在团队奋斗中,党员教师就是一面旗,在红色引领下,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陪伴、相伴、结伴着成长,经历幸福,创造幸福——这就是党员教师的奋斗幸福观。身处伟大的新时代,党员教师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做一个幸福的奋斗者。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标志着今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年轻干部更要自觉担起重担,做一名在时代潮流中摆浪弄潮的“篙手”,奋发有为,行稳致远。
回望这一年,在无数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曾经“赤手空拳”的中国人,一次次摘下悬崖上最美丽的花。
以众志成城的恒心寻求拯救生命的“钥匙”。八方支援聚一心,不胜“新冠”誓不休。年末岁初,长江之畔,东湖之滨,黄鹤楼下。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暴发,迅速向全国范围扩散。值此危难之际,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职不分行业,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人民解放军4多名医务人员迅速行动,直指荆楚。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志愿者……数以万计的“逆行者”抱薪于风雪,逆行湖鄂。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紧闭家门,竖起一座座“隔离屏障”,用实际行动护手足周全、救亿万生命、守山河无恙。
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打开抗洪救灾的“锦囊”。洪水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22年前是我,今天还是我”,参与过抗洪的老战士又上了堤。“在洪水面前,哪有什么博士硕士,我们上了堤坝,都是保卫人民的战士!”这是国防科技大学一名抗洪战士的感人话语。灾情发生后,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我上”“有我在”的服务人民意识、军人担当风范,第一时间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其疾如风的行动速度,高效有力的协同配合,充分彰显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声声嘹亮的军号声、一袋袋硬实的抗洪沙包,筑牢一道道担当的堤坝。河水翻滚,浪花四溅,抗洪的哨声此起彼伏,人民群众与抗洪救灾的勇士心连心,交织出担当奉献的浪花。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萃取脱贫攻坚的“良方”。决胜脱贫步小康,中华实现千年梦。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书写了一段伟大传奇。经过8年持续奋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脱贫的路上,一个民族没有少,一个贫困群众没有掉队,中国共产党言必信、行必果,必将继续抒写更加壮丽的美好新篇章。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致敬每一个为国家民族奉献的“开局人”,面对未来,面对时代的更迭、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砥砺前行的“开局人”不会停下奋进的脚步,他们将手握智慧与勇气,攀爬更高的山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国奇迹还将继续!
。
感悟扶贫干部的“英雄气”
近日,毛相林等脱贫攻坚楷模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了表彰,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与他们身上的“英雄气”珠璧交辉,让人振奋。
信念坚定,感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于广大扶贫干部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是他们不渝的志向,完成对党和人民的庄重承诺是他们恪守的初心,故其不惧山之远水之深。他们始终胸怀着贫困一线的人民群众,奉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时刻想着把农产品销量提上去、把贫困户数量降下来、把经济收入提上去、把生活负担降下来。这份对信念的坚定、对初心的忠诚,值得每一位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将其作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朴实践行,感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气”。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广大扶贫干部不惧艰险,把扶贫路当新时代的“长征路”,朴实地践行着这项伟大事业,成为一个个闪亮的时代坐标。在这条“长征路”上,朴实是扶贫干部的画像,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滴灌青山;朴实也是扶贫干部的情怀,他们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带到了大山中;朴实更让扶贫干部不凡,他们用“绝壁天路”跨过大山险阻,让满腔热血淌入滚滚洪流。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多坎要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每一个节点当起点,以朴实的作风干好朴素的实事,用平凡的工作成就不凡的伟业。
勇当先锋,感悟“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的英雄气。“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广大扶贫干部在党和人民赋予的岗位上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实干兴邦”。一纸命令,他们来了,一个电话,他们来了,他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真扶贫、扶真贫,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成为贫困群众的“好儿女”、和平年代的“急先锋”,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英雄情怀。“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胜利,党员干部们要继续保持这份争先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汇聚出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
新疆的脱贫攻坚工作自201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新疆人民的勇气、智慧、努力和辛勤付出,使得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同时也常常让我深受鼓舞和启发。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从新疆脱贫攻坚中获得的精神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坚定信心,积极态度关键。
在旅行中,我了解了新疆的一些贫困地区的情况,见到了一些来自当地的慈善机构和热心人士。我觉得这些人非常坚定、非常积极,且始终对前景充满信心。毫无疑问,这样的确信心和积极的态度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关键。
对脱贫攻坚,政府和当地社区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努力可能是很坚定的,但是当我亲身到切尔克地区和伊犁河谷地区考察时,才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这么做,原因在于他们恪守信念,坚信任何目标都可以实现,只要付出努力。
第二段:团结合作,紧密配合至关重要。
对于任何一项精细的工作来说,无论它看似多么不可或缺,都需要多方人才、多项技能和紧密合作的支持。在这一个旅途的中途,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在为新疆的贫困地区工作着;我看到了很多学校帮助孩子们增长知识;我也看到了很多各层级不同的和平团体在努力争取公平和对话的机会。
这些组织之间的互相联络、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了这个动力,才能够真正地让工作产生效果。
第三段:优化微观环境,解决深层次问题。
领导良好的新疆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对民间组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个地区的保障计划、教育计划和技能提升计划也让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
与此同时,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新疆地区,当地官员以及学校和志愿者们都在努力去优化小的微观环境。这些地方常常充满了活力,在那里人们将节日和仪式当做结论的出现而出现。
第四段:寻找新机会,开拓新道路。
一些创新方法可以帮助那些最需要的人重新投入到工作和社区中。我在新疆地区的学校系统和技能培训中看到了那些创新。在设施精良的学院中,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课程和配套的培训。在高校中,就业就近成为一种有益的形式,这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机会,也帮助了人们创造了新的财富。
此外,也要提到大量外来人口在新疆得到照顾的情况。这些人并没有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新疆地区的居民对于外来移民持有宽容和自豪的态度,也为这些人提供了就业、医疗和住房的机会。
第五段:压实责任,切实措施谋发展。
新疆地区的脱贫攻坚仍然有很多需要处理的课题,但是在目前的局势下,我们仍然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同时采取有行动力的、可行的、各方参与的措施。
作为国家战略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脱贫攻坚的使命充满责任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做出实在的努力和保持最大的承诺,以最佳的动力将它推动到更长远的未来。
总之,从新疆脱贫攻坚中,我学到了很多关键课程和成功经验。总结起来,这些经验包括保持信念、促进国家的稳定、领导合作、优化环境、锐意进取、务实承担,并且需要所有个体做出共同的努力。通过这些经验,我们可以继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为所有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庄严的宣告,感动了全党,感动了全国人民,许多国家对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胜利给以盛赞,感动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丰功伟绩。
感动于惊人的“中国数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8年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惊人的数字彰显伟大的力量,伟大的力量造就伟大的奇迹。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感动于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奇迹的书写者、奋斗者、奉献者。从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到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还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千千万万扶贫人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铸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感动于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的初心。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扶贫干部和人民群众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当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亿万国人为之振奋。如此大规模的减贫实践,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心。广大扶贫干部用行动谱写了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奇迹,铸就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感动于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使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外国政要盛赞中国脱贫攻坚“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将成为全球减贫的教科书。”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祝贺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人民创造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干出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义搞出层层推责任的态度。顾大局、出实招、解心结,应是每一个层面和行业都应有所作为的目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者深有感怀也为此而做的最为艰辛!扶志、扶智、扶病、扶残、扶老、扶弱、扶育、扶产业,不只是政策措施的落实,更是真金白银的巨大投入。通水、通电、通路、通网,村容村貌整治,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各行各业的协同配合,涉及各层级的重视程度,更涉及社会层面的支持和理解、贫困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请为察右后旗点赞、为广大干部致敬吧,作为脱贫攻坚的亲历者、见证者,季节的轮换与时间的延展,变化了的是贫困地区的旧貌换新颜、是扶贫攻坚者岁月镌刻的沧桑容颜、是历经变化万千后的正定自若、更是体验世态冷暖后心智的成长成熟。不变的是春秋更替的天地轮转、是理想信念的根深固执、是忠于职守的苦干实干、更是追求实事求是甘于奉献的理念,埋头喜做十件事、不愿宣扬一份情的朴实情怀承载着后旗脱贫攻坚战的点滴行动!
综观历史,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消灭贫困和让利予民的政策上取得了言出必行的丰功伟绩。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在共产党领导下,己经由站起来走到了强起来、富起来的征程中。
实现中国梦的初衷和使命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面对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只有决心和信心,没有行动和作为,只喊口号弱视实际,只会出现画饼充饥、空中楼阁。为此,就要用责任代替漠视,杜绝各行业单位的应付了事的态度。集小溪汇成江河,每一名干部都行动起来,用心用行助推脱贫攻坚,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注重脱贫攻坚、关注脱贫攻坚战,使之成为份内之事、应尽之责,才能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力量真情实意投入脱贫致富的伟大工程和滚滚洪流中。
无论是城市返哺农村,还是先富带动后富,只有形成乡村振兴、城市繁荣的和谐统一的大格局,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对全国人民来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亟须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脱贫攻坚的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先农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建议,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为什么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杨先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反贫困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我国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形成了全球减贫事业可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产生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会更加艰巨。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把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与共同富裕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扶贫要扶志,大力弘扬、发展、丰富脱贫攻坚精神,以坚忍、自信、奋进、创新、奉献的文化逻辑,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杨先农:大力宣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减贫、扶贫、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思想理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攻坚战谱写出的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出版、拍摄、宣讲关于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书籍、电视电影、论坛讲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贫困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是脱贫攻坚精神的来源,也是解读和阐释脱贫攻坚“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大力总结和宣传反映脱贫攻坚精神的主要先进事迹和主要典型人物。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案例,围绕脱贫攻坚精神的凝练,组织全国性脱贫攻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再度评选,由县、市、省、中央层层选拔、推荐,加强多媒体、多层次的新闻报道,掀起学习、弘扬、丰富脱贫攻坚精神的新高潮。
把脱贫攻坚精神融汇到各级各类“三农”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中。从农村幼儿园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在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及全国“三农”类学校等,充实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内容,形成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讲好脱贫攻坚精神中国故事,融汇国际传播交流中世界反贫困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内容的中国表达。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分享中国经验。组织具有中国标识的反贫困国际会议,将脱贫攻坚中创造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在国际会议或新闻宣传中,注意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柔性化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报》: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人文社科研究等方面可以开展哪些工作?
杨先农:加强脱贫攻坚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建设内含脱贫攻坚精神的农业特色小镇,兴起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红色旅游。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发展、基础理论、内涵外延、体制机制、经验规律、传播教育、国际贡献、未来前瞻等开展研究。
遴选有条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立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全国干部培训学院。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构建一批特色农业小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策划规划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区域结合、条块结合、点线结合的红色旅游精品项目,把乡史馆、村史馆、“三农”博物馆、农耕文化纪念馆等统筹协调,作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红色旅游的支点。
。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对于“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有着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上下同心”,要求党员干部打好“团结牌”。“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党员干部做到“上下同心”,就是要加强团结,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围绕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同心协力打好“团结牌”,下好“一盘棋”。团结凝聚力量,团结才能制胜。面对“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打好“团结牌”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打好“团结牌”》一文中指出,“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团结的重要性,真正“懂团结”“会团结”。要做到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共事。党员干部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事业图发展,需要干部职工间的相互“搭台”“补台”,如此才能“好戏连台”;要做到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处事。领导干部要带头关心下属,“嘘寒问暖”,增强非权力影响力和感动力。同事间要加强相互交流沟通,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形成生活“一家人”、工作“一盘棋”的良好氛围。
“尽锐出战”,要求党员干部练就“真本领”。众所周知,“锐”就是精锐、精良的意思。“尽锐出战”就是把最优、最强的“力量”派出去攻坚克难。实现好“十四五”擘画的宏伟蓝图,需要更多“锐”者脱颖而出,需要党员干部练好“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要练好指导实践的理论“硬功夫”,要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当前重点,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练好服务群众的“实功夫”,坚持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要练好担当发展的“真功夫”,努力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项能力,着力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真本领。
“精准务实”,要求党员干部当好“实干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精准落实、务求实效,才能保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党员干部要做到精准务实,就要当好“实干家”,考虑问题要切合实际、落实工作要讲究实功,工作成果要追求实效,既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还要有“钉准”钉子的水平、锤楔钉子的“气力”,就是要有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面对新时期发展重任,党员干部就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苦干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当“形式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当好“实干家”。
“开拓创新”,要求党员干部大胆“吃螃蟹”。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创新发展阐明重要思想观点,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就是敢当第一个“吃螃蟹”者,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党员干部做大胆“吃螃蟹”的人,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创新精神、过硬的创新能力,敢想敢干,敢闯敢创,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勇敢跨出第一步。当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变化、新特点,党员干部要切实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贯穿干事创业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攻坚克难”,要求党员干部敢啃“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一方面说明今后改革的难度之大,另一方面动员和鼓励党员干部要敢于攻坚克难、动真碰硬。“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困难都是相对的,党员干部要有不畏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而为。水不试不知深浅,山不攀不知高低。面对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众多“娄山关”“腊子口”,党员干部只有亲自探试,亲身经历,才能方知艰难、更显勇毅,才能不断磨砺自己,增长智慧,才能更好地担当重任,砥砺前进。
“不负人民”,要求党员干部不忘“出发点”。“不负人民”就是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出访意大利期间,面对意大利众议长的问及“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时,深情地道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听之让人动容。“不负人民”是党员干部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就是“出发点”——为人民的幸福出发,为民族的复兴出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年要求完成的目标任务。今天,我第一次参加到了扶贫工作中,深入贫困户家中,见面交谈,深入了解帮扶家庭的生活、生产、子女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致贫原因,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打下基础。通过这次走访,是我深刻的了解到,在偏远的乡镇,仍有部分老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也成为我们中国梦一个重大的缺口,不能解决贫困人群的困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无法达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抓住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快速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也同样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有数据显示,全国已脱贫的9000多万人中,有一小部分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贫困户有干劲,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我们除了强调社保兜底以外,特别强调要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持续抓好脱贫户的扶智和扶志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思想观念的改造提升,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长他们劳动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同时,要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扎实做好春耕备耕,满足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
选调生作为基层干部的一份子,在党的引领下直面挑战,在不同实践经历中磨练意志,充分彰显选调生本色,为基层谱写了一曲“实干”的青春赞歌。
吹响“抗疫”集结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广东省蕉岭县选调生们迅速响应号召,冲在防疫第一线。有的不分昼夜配合镇村干部入户排查外来人口、宣传防疫知识,在村内重要卡口设点排查外来车辆、防控流动人员;有的配合县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的安排,抽调至人手紧缺的防疫点或复工复产第一线,有序引导企业恢复生产。他们克服恐惧,战胜严寒,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疫阻击战中,努力用自身的光和热点燃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切实守好农村战疫防线。在这次疫情中,有无数“先行者”做出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医务人员以生命赴使命,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挺身而出,用逆行而上的行动诠释了舍生忘死和生命至上。无数镇村(社区)干部及志愿者一线工作者主动扛起政治责任,以坚定的信念为我们筑牢了防疫的直接防线,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品质,是选调生们在未来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指明灯”。唯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坚毅,方能真正成长为一面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的城墙。
奏响“脱贫”新乐章。选调生大多驻扎于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贫困现状严峻。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刚走出校门的他们第一次面对工作任务繁重、环境艰苦、所学专业不对口、工作经验缺乏等困境,不但没有临阵退缩,反而凭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虚心向第一书记学习脱贫致富的法子,和镇村干部学习群众语言、走家串户亲近群众,了解实情,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想办法、找出路。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不理解不配合的群众有之,伸手要小康的贫困户有之,吞下其中的苦,扛下这份难,用真心、耐心和热心酿出脱贫致富的甘露,啃完最后难啃的“硬骨头”,才能算走到终点。当我们看到五保户家里喝上自来水、看上有线电视,看到贫困学子拿回家的“三好学生”奖状,看到美丽乡村建设下干净整洁的村道,就能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人口的那份挂念,明白中国共产党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远意义。广大选调生不仅要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要出于公心,珍惜难得的机会,为乡村建设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唱好“服务”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能在农村最后“一公里”失去落脚点。遍布于广阔农村大地上的选调生,是宣传基层政策的“大喇叭”,更是推动这些好政策真正造福百姓的“引线人”。人居环境整治、土地确权、森林防火、人口普查、换届选举……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有一环疏忽,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干群矛盾。要将每件看似平凡的工作,当成关系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大事来完成,提升服务意识,知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忧。初出校门的选调生犹如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播种到农村的土壤里,不仅要学会适应不同“酸碱度”,不断俯下身子倾听百姓的心声、体察民意,更要用双脚丈量黄土大地、经风雨见世面,从中吸取养分,在基层一线成长为参天大树。
跨过艰难坎坷的2020年,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奋斗目标越宏伟、斗争形势越复杂,越要求我们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时刻把基层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选调之路只是开始,未来漫漫“实干”之路还很长,选调生们将以最赤诚的初心、最热血的青春,奏响“实干”协奏曲,在中国大地上挥洒青春正能量。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关键之年。今年的“两会”是承前启后的大会,这次大会不仅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同时制定了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路线图。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自己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把人民的信任与重托,转化为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加党的活力、不断提升国家实力。
一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复兴的历史进军。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都是十分罕见的。我党正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党内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
我们党的优势是联系群众,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这两项制度扎根中国大地,是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吸收学习老一辈革命党人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自愿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做出奉献。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新时代年轻党员的良好精神风貌,为党注入新的活力与斗志,使人民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学习两会的精神,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鼓励百姓、教育百姓、融入百姓,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增瓦。
。
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作为时代的产物,对于指引方向、指导实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具有重大意义。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是一时的事,而是长期的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看到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仍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工作,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地去推进、去完成。因此,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是某个时期的事,而是需要保持劲头、长期坚持的事。必须不歇脚、不松劲,要坚持践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是只贯穿于扶贫工作的事,而是需要贯穿于所有工作始末的。一路走来,在最贫的堡垒、最穷的人口面前,是无数扶贫工作者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积极谋划、稳抓落实,站在困难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接下一个又一个“烫山芋”,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闯过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而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在扶贫战场上闪闪发光,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防汛救灾中发挥作用。正因如此,脱贫攻坚精神不仅适用于扶贫战场,也同样适用于各项重点工作之中。无论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是解决前进路上的新难题、新风险,都离不开我们对脱贫攻坚精神的始终坚守、大力弘扬。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同的事。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背后,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的努力使然,而是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工作者们的目标一致、团结一心、共同坚守使然。倘若没有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没有社会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就没有脱贫攻坚举世瞩目的成就。任何时候,都要深信团结就是力量,践行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要凝聚力量、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每一个人的坚持、努力、不放弃,大家的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定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翻越一个又一个高山、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只有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将其当作长期的事来坚持、当作重要的事来践行、当作共同的事来传承,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仍然团结一心、遇到风险时依然英勇奋斗,才能把迎难不畏难、克难勇担当书写在中华大地,才能让脱贫攻坚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53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