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专业19篇)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专业19篇)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及时对教学进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计划范文七: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新人教版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新人教版圆环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环的面积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以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2、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计算圆的面积。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实物,认识圆环。

出示光盘。提问:谁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光盘?

2、实践操作,感知圆环。

(1)刚才我们简单认识了圆环,现在你们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个圆环吗?

学生用一张白纸剪一个圆环。

(2)学生操作,动手剪环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说出剪圆环的过程。

让学生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3、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时,边说边演示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变成环形的动态过程: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师生交流后,明确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大圆)的半径或直径和内圆(小圆)的半径或直径。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尝试解答。

(5)反馈解答情况。

方法1: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方法2:大圆半径的平方与小圆半径的平方差乘以3.14。

观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乘法分配律,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转化,其实它们是一致的。

小结: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新人教版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

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人教版面积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

哪个是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它们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识。

1.探究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拿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

问:边长1分米也就是多少厘米?那它的面积怎么算?

两个答案难道不是同一张纸片吗,讨论。

问:从刚才的学习过程里你发现什么没有?

老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

问:你能猜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3,做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讨论: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完成第3题。

四、总结全课。

布置作业:1、

想做第4题和和补充若干。

2、完成思考题。

新人教版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5cm),黄(4cm*4cm),绿(3cm*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平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认识平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1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平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认识平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你们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1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问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数学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图形,并能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运用几何知识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什么?并出示其对应的字母公式。

2、引课:

多媒体展示几组组合图形,并提问这些还是简单的图形吗?它们都是由什么组合而成的?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讲授新课:

1、多媒体出示例题:。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的侧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方法一:墙面积=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8×5+8×3÷2。

=40+12。

=52(平方米)。

方法二:墙面积=梯形面积×2。

=【5+(3+5)】×(8÷2)÷2×2。

=26×2。

=52(平方米)。

3、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中队旗,想求中队旗的面积是多少,有几种分析方法:小组合作。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方法四:

4、小结:多媒体出示:

想一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应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主要可以采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课堂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cm)。

2、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门的形状如右图,单位:米)。

(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花费5元,

那么学校共要花费多少元?

3、考考你:求下面图形中阴影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计算这些题,说一说求组合图像的方法都有哪些方法?

“分割法”、“添补”和“等积转换法”

人教版长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中获取更多情感,同时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谜语。(课件出示)。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3、同学们,我们手中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盒子,但都不相同,如果把它们都包上一层红色的彩纸?它们的颜色就相同了,那么,需要多大的纸呢?用学生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引出所复习的长方体,使得数学课堂更为生动,同时从学生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二、实践探索,发现新知。

1、结合教材p18也页内容,初步感悟表面积含义。

(1)根据左边的长方体纸盒,按要求完成所提问题。

(2)问题(见教材p18)。

(3)如果做上面的纸盒,需要多少纸板呢?

师引导问: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

(1)课件演示展开图,加深理解。

(3)汇报。

3、分析比较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简单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想象,展开的实物图,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

探索。

三、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课件出示“试一试”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汇报交流。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2、知识运用。

(2)四人一小组,用两个形状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算一算,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我设计的练习题从易到难,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研究、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智能。体会生活中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变化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你们认为呢?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相得益彰。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圆面积》教学设计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作业纸、课件。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面积》教学设计

1、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小黑板、卡片、中国地图、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是不是相等?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练习。

1、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查资料,了解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谁查到了?说一说。

2、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发的区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全国西部地区土地情况表。

学生看表读出表上的数据。

动笔将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然后互相交流。

3、老师还收集了这12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

4、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x5cm),黄(4cmx4cm),绿(3cmx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平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认识平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1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平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认识平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你们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1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人教版数学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板书:观察比较)。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作业设计。

1.你能用小方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回去设计给爸爸妈妈看。

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和“口算”对应的练习。

《圆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课件、学具、作业纸。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m2),等于0.86m2。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1: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m,高是1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预设2:也可以看成四个三角形。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左图:。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

右图:。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预设:和之前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1.基础练习。

师:求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就是求什么?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2.拓展练习。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人教版长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板书:(长×宽+长×高+宽×高)×2。

板书:(长×2+宽×2)底面周长×高+长×宽×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五、评价。

体验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上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正确的表象。

(2)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面积?

2、学生回答。(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出示数学课本的表面、粉笔盒的表面及黑板的表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学生回答。(黑板表面最大,粉笔盒表面最小。)。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新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二)新课导入。

分成36个面积为4厘米2的小方格,长方形长24厘米,宽6厘米,分成16个面积为9厘米2的小方格。)。

2、首先请三、四组同学闭上眼睛,一、二组同学观察正方形,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一、二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36个小方格)。

3、再请一、二组同学闭上眼睛,三、四组同学观察长方形,也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三、四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16个小方格)。

4、请学生根据观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讨论)。

5、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小方格多。生2:长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的小方格大。生3:都不对,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两个图形的小方格不一样大。

6、那为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办?(应该把两个图形的小方格变得一样大,再数方格比大小,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比较)。

7、我们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厘米2,读作1平方厘米,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8、想一想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学生讨论)(指甲、橡皮、大头钉)的面积。生:不行,1厘米2的正方形太小了,用1厘米2的正方形测量桌面用的太多了,要用大一点的。

9、由学生的回答引入1分米2这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积是1分米2,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10、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分米2?(粉笔盒表面、电灯开关、磁带)。

11、我们用1分米2的正方形测量教室的面积,行吗?

1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行。(1分米2这个单位测量教室面积太小了,要用一个更大的单位)。

13、再引入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1米2。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米2,在黑板板书。

14、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米2?

15、学生回答:桌面等。

小结:刚才学了三个新的面积单位,分别是厘米2、分米2、米2,也知道厘米。

2﹤分米2﹤米2,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或米2)填空。

(1)一张火车票的面积约24()。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火车票很小,所以是24厘米2。

(2)一张手帕的面积约4()。

手帕的面积比较小,可以用厘米或分米,这里的数字为4,所以用分米。

(3)一块黑板的面积约3()。

黑板的面积比较大,要用最大的单位:米2。

(4)校园占地面积约5000()。

校园的面积很大,要用三个单位里面最大的,所以是5000米2。

(5)一个铅笔盒盖的面积约140()。

(三)总结。

课堂设计说明。

认识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是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习三个面积单位,真切的了解1厘米2、1分米2和1米2具体是多大,形成具体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运用三个面积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厘米2,读作1平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分米2,读作1平方分米。

《圆面积》教学设计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圆的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自学课本,提出疑难。

自学课本16页前两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完成这两道题,将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三、组内交流,质疑问难。

请小组内所有学生将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组内互帮互学,并能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来,互相交流。组长在汇报时要说出本组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交流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展示,梳理引导。

1.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组内交流情况。

学生需讨论的问题是:

(1)第一个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题意求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就是求半径是3厘米的圆的面积。

(2)第二个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知道要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圆的周长公式可知,已知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2时到3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先独立思考,然后两人交流一下再独立完成,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认真思考,完成下题。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1时到6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各位评老师: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人教版数学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还记得吗?说一说。

2、在我们的教室里,同学们能发现哪些平面图形?

3、用手比划一下这个数学书表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5、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指名说。动手操作。说方法。

观察。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以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再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

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同学们可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些图形面积大小的?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比较方法。

3.我们是怎样比较的?先独立观察、思考,再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要说清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归纳方法:

数方格。1、重叠法;2、分割平移法;3、组合法;4、借助参照物。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进行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活动三。

第1题:

第2题:

你能画面积相等的图形吗?看谁画的图形既符合要求,又与众不同。

第3题:

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

第4题:

我们知道用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图形来。那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想,再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你还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动手试一试。

作品展示,说自己拼成的什么图形?怎么想的?独立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主动汇报。

在书上画。展示。汇报思考过程。先思考,再拼图。

汇报。组织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动,运用平移、旋转、割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的事实,体会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培养图形切拼的意识和图形的转化思想,为后续运用转化思想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