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精选22篇)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精选22篇)



读书心得是通过文字表达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对自己阅读过程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些思路和参考。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文心雕龙》分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

“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论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本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思想深度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受益匪浅。

《文心雕龙》以“雕龙”来比喻文学创作的过程。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必须具备“气势盛伟,其文必华丽”之要求。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过程,通过对词句的变化和修饰,使之有神采和魅力。此外,刘勰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言之有物、情景传神、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修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以波罗蜜多心经的“无法可得法”为根据,将修辞归纳为“法”和“无法”两种。“法”即学习和遵循传统格律和修辞手法,“无法”则指的是超越传统,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刘勰认为,既要掌握传统,又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卓越。

第四段:对《文心雕龙》中关于“性灵”与“形象”的思考。

刘勰强调作品的“性灵”,即作品应该有灵魂,有情感。他认为,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把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之具备生命力和感染力。此外,刘勰还提到了作品的“形象”,即通过形象的描写和表现来实现作品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好的作品应该通过形象的刻画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深度。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精雕细琢的文字,还必须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读者,要有善于发现和欣赏优秀作品的眼光和品味。

总结。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了刘勰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他对文学修辞、性灵与形象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新的认识,意识到好的作品需要循循善诱,以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打动读者的心灵。无论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相信《文心雕龙》对我们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情感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方面的反映,刘勰在此很明显地强调作家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一命题。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充实而又有文采,情感真挚而又文辞巧妙,这是写作的基本态度和方向。

圣人的文章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写出文章来,要知道写的好与不好,就需要一个参照物,那自然要以要把圣人们的文章拿来比较一下。符合圣人的意思就是符合了道,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圣人伟大在他把世界中的道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你只要照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写大字要描红,你只要依着那个样子把红的笔画填满就是一个漂亮的.毛笔字,虽然没有原来的字的神韵,但总是可以入目的。写文章也是,照着圣人告诉你的道去描写生活中的事情,文章本身的立意就很高妙了,好像高中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考试作文主题要健康,就是要我们原道啊,虽然那个道不是圣人说的道的全部。

文章的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定式和定法,刘勰举了《春秋》、《丧服》、《邠诗》、《儒行》、《周易》为例来阐述“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同样他又一次强调,圣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这种种不同的风格正是因为圣人能体悟到了“道”才可以自如地运用,对文章的繁、略、隐、显,能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处理。所以此时便涉及到了《征圣》的基本思想“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圣文之雅丽,衔华而佩实”这是圣人的文章。我们要想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就必须学习圣人的道。是否是以圣人的道来作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是检验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原道》中说天地万物之所以美,那是因为它们符合天地间的道,要是你的文章不符合道的本意的话,不说你的文章是不是阐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单就文采这一道槛你就跨不过去。“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怎么才能写出还文章,这里已经开始向《宗经》过度了。文章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都是环环相扣的。佛祖当年菩提树下得证大道,立下四万八千法门,为众生开方便之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圣人也有大道,圣人的道就在经书里面。“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经书就是一道方便之门,我们推开它,就算是登堂入室了,是不是再往里走,全在自己。

《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渐做到的。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如果“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那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学识作为艺术思想的基础的话,那不管你是思维迟钝还是思维活跃,在文学创作上都是走不长远的。而且还会出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的现象。这又要求作者能够在纷乱的思绪当中把握住最灵性的闪光点。做到“博而能一”,这样的才学和心态才算可以开始写作了。

总的来说《神思》是一篇艺术想像论。强调心也就是思维与想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艺术思维是对生活和世界的反映,只有有了广博的学时才能更好地刺激想像,但是要有明确的重点才能将驳杂的思绪引入到你的主题上去,对于想像的描述自然离不开美妙的语言,辞令是行文写作的基础。至于更进一步的写作技巧则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的清楚的东西了。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学宗旨和启蒙之作。它令人受益匪浅,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探讨,还是对于文学鉴赏的方法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别描述我对《文心雕龙》的心得体会。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他提出了"章与节,不离其目"的要求,这意味着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所有的描写和叙述都要为主题服务。他还着重强调了"意者,文之鼓神也",文学创作要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才能打动人心。同时,他指出“章之丰,贵于文萸”,即章法的丰富多样性是文章更富有魅力的表现。通过这些要求,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更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其次,刘勰对于文艺鉴赏的方法论给予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了文学鉴赏的三个层次,即“玩赏得理者,闪光之审知;玩赏者,目情之真切;玩赏不得要领者,陋让之俗好”。他认为,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审美才能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和赏析,更好地品味文学作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应该能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而那些没有理解作者用心之处,只是追求流行的人,则是陋俗之徒。这种层次性的思维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有目的、更有收获。

第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探讨了文学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他分析了由“文身至文心”这一转变过程,认为文学的发展一定要注重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换。他还提出了“故文在禅,状于形”。这意味着,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要注重形式的运用,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形态的多样性,深入探索各种形式表现下的内在意蕴。

第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对于文学批评的角色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对于文学作品应该审美欣赏和批评评论相结合,批评评论不仅能够帮助作者提升创作水平,更能够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他重视文学批评中的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不同意养成一种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评的心态。他还提出了“形因批作,名以其之,并览世之文”,认为批评评论应该结合具体的作品情境,客观地进行分析。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进行文学批评和评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博取《雅》,穷邈《诗》”,既有雅致和宽广的视野,也有朴素和真诚的情感。他追求一种既有内在深度的文学,也有和谐的形式美。他还提出了“士不游于俗”,认为文人应该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通过文学艺术的追求,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些追求和心态,鼓励我们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独立思考的自由。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文学批评著作,通过阅读和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我们不仅能够深刻认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要求,更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这本书中丰富的理论和实例,让我们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希望我们能够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将理论转化为创造力,用心感受文学的魅力。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学与写作艺术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文论著作。在阅读《文心雕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它的内容与思想有着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我对《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深度分析感到十分震撼。刘勰从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的结构与形式、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他以丰富的实例以及精炼的论述,使我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对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分类都有独到的见解,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书中对于“道”、“物”、“言”、“辞”、“志”五个要素的论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以及作品的深层意义,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其次,《文心雕龙》对于文学创作的思想与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刘勰在书中强调了文学作品要具有双重的价值与意义,既要重在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又要具备一定的观念与思想内涵。他提倡作品要以真实为根基,要求作者要有真诚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于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他也强调了作品要符合艺术的规律,要对于形式与结构有一定的掌握与把握。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应该如何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作出选择,如何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作品的艺术性。

再次,《文心雕龙》中对于作品的审美评价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迪。刘勰在书中对于作品的立意、构思、辞章以及其它方面都有详尽的评论与评述。他以深入浅出、明确简洁的语言,告诉了我一个好作品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与价值。他认为作品首先要有独特的立意,要通过作品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要给读者带来思考与启发。其次,作品在构思上要精心巧妙,要有合理的结构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言辞要优美流畅,要有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于如何欣赏与评价一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认为《文心雕龙》这本书对于现代文学与写作也有很大的启示。尽管它是在古代撰写的,但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与理论依然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尤其是对于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对于文学的批评与评价等方面的论述,都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写作与评价有着深刻的启示与指导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与吸收这些古代文学理论,使自己的创作更加接近真实、更具有艺术性。

总之,阅读《文心雕龙》这本书,让我对于文学理论与艺术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它不仅帮助我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与方法。通过细致地解读与思考,我相信在我的写作道路上会更加自信与果敢,在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上也会更加准确与有力。我会将《文心雕龙》中深邃的思想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让我的作品更加丰满与饱满,更具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我要感谢刘勰这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更加热爱写作,更加热爱文学。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一直想读下《文心雕龙》,选了今人讲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门,若有兴趣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方便对比如今对文章审美和写作技法等的要求。粗略看来,此书成书虽早,但其中的一些观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扩充和发扬。

刘勰总体上依旧以儒家经典为指引,但结合六朝的时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规,文也不仅是为政治服务。全书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对于以文抒发个人情感的肯定,也有对修辞等写作技法的强调(甚至都设专篇来论著,体现了写作指导书的性质),只是不可忘根本,强调文章还是要注重实质,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要风骨兼备,不可空结奇字、以至甚至丢失流畅性……等等。种种这些,其实与我们今日对写作的要求,还是非常相似的。

《文心雕龙》不再仅仅强调文章的内容,更注重起其写法和写作者本身,只是鉴于当时的写作风气比较重形忘本,故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方向,是非常冷静客观而有先见性的。书中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多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述不多。而刘勰则颇能认识这一关系,《时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细致深入得多,而且可贵的是没有汉儒那种简单化的弊病。”这是我读完这本著作,感到最为惊喜的地方了。

关于写作部分的指导,尽管今人已少写诗赋,但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纵使不写作,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乃至史书阅读中,分析品鉴的参考。

至于这个精读本的解说,作为入门是绝对够用了,文字比较正统严肃,有些教科书的风范,大概部分人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对原文的理解却是很有帮助的。

顺带一提,刘勰的文笔是真美啊。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王熙凤)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李嬷嬷)。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众人)。

(二)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6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猪八戒)。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8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作者)。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12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小妖)。

13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葛仙翁)。

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三)水浒传中的歇后语。

1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周通)。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刘高)。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阎婆惜)。

4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潘金莲)。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王婆)。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第21回作者)。

9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作者)。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作者)。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蔡福)。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军校)。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作者)。

(四)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1.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2.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3.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5.刘备三顾茅庐—————好难请。

6.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7.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8.诸葛亮征孟获——收收诸放放。

9.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10.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11.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12.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13.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14.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15.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16.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17.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8.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19.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20.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21.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22.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23.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24.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25.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6.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2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28.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29.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30.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31.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32.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33.张飞讨债—————声势凶。

34.张飞上阵—————横冲直撞曹。

35.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36.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37.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38.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39.阿斗的江山—————白送。

40.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41.曹操转胎—————疑心重。

42.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43.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44.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5.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46.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47.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48.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49.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50.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51.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52.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53.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54.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55.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56.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57.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58.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59.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60.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61.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62.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63.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64.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5.黄忠叫阵—————不服老。

66.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67.张飞睡觉—————不闭眼。

68.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69.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70.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71.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72.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73.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74.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75.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76.刘备编草鞋—————内行。

7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78.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79.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80.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81.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82.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83.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84.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85.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86.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87.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88.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89.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90.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91.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92.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

歇后语简介: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有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的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今天我读了本书叫《草船借箭》,故事中的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想要置他与死地。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你必须在十天之内给我十万支箭,否则死罪。”

可诸葛亮却出乎意料地说:不用十天我就用三天。并且还立下军令状。原来他利用雾天开了二十多艘插满稻草人的船,去接近曹操的水寨,由于雾太大,看不清,曹军不敢出兵,只能放箭。就这样,诸葛亮很顺利取到十万支箭凯旋而归。周瑜不得不心服口服,感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也比上他。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天生的,是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天文地理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读书,积累更多知识,长大才能应对更多挑战。另外我们不要学习周瑜嫉妒别人的才能,更不能陷害别人,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提高各项才能,去赢得胜利。

《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文学素养的养成决定着人文精神的高度,也决定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中国教育文学网、《文学校园》编辑部主办的“文心雕龙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写作大赛,以新课程改革的文学教育理念和严谨规范的评比程序,为学校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文心雕龙杯中小学文学写作大赛。

折叠一、大赛缘起历程。

“文心雕龙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写作大赛,原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和《小学生生活》杂志社、《教育文摘周报》发起主办的作文赛事,主题为“新课标写作才艺大赛”,在成功举办五届后,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中国教育文学网站、《文学校园》编辑部承接主办,第六届主题改为“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写作大赛”。大赛以新课程改革的文学教育理念和严谨规范的评比程序,为学校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把大赛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校园文学研究课题,探索语文教学有效途径,示范引领全国各类校园竞赛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得到了文学界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和教育界专家的.支持,如金波、毛志成、张之路、曹文轩、吴思敬、庄之明、林莽、洪烛、胡军、李东华、蓝野、顾之川、孙智昌、何郁等,对大赛给予了热情指导与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等各大媒体与网站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校园文学写作赛事。

折叠二、大赛立场与意义。

文学素养的养成决定着人文精神的高度和文化品位,也决定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今,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为校园师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平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大赛以“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配合新课改教学实践;倡导校园文学写作,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宗旨,逐步确立了以“真实的体验、新鲜的创意、确切的表达”为总要求写作立场,提出和倡导“选材生活化、情感真实化、视角独特化、构思创新化、思想审美化、手法灵活化、语言个性化、文风朴实化”,鼓励自主写作,心灵写作,生命写作,本真写作,生态写作,质朴写作,写“人之常情”“缘情而发”“言之有物”,立足生活去写实实在在的作文,不是假话、大话作文,不是伪装、矫情作文,要做到语言艺术、表现艺术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同时以中国文学经典名著《文心雕龙》命名,体现了我们要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母语写作传统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规律。大赛所倡导的写作理念也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兴趣,以组织参赛和作文教学、文学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从而使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改变了写作教学现状,发挥出了大赛的独特作用,引领作文竞赛活动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折叠三、写作要求与评价标准。

(一)写作总要求。

真实的体验(选材生活化、情感真实化——写什么)。

新鲜的创意(视角独特化、构思创新化、思想审美化——怎么构思谋篇)。

确切的表达(手法灵活化、语言个性化、文风朴实化——怎么写)。

(二)“八化”要求与评价标准。

选材生活化——能从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合理虚构、加工、组合,使文章提升生活又还原生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情感真实化——能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包括景、物)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字句含义不虚假,喜怒哀乐,情感真挚,发自内心,读来引人共鸣。

视角独特化——能从一个独特新颖的视角切入,体现出敏锐的观察力,独具慧眼,与众不同,使文章立意不凡。

构思创新化——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构思文本,体现独特的想象力,使老题材能推陈出新,布局巧妙,章法自如,层次清晰连贯,水到渠成。

思想审美化——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思想,并通过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灵活的表现手法和灵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具有艺术的审美性,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不是干巴巴空洞地写思想观念。

手法灵活化——能灵活地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和多种修辞、多种句式,自由表达,使文章富有文采,不呆板。

语言个性化——能在文章的言语表达中具有自己独到的方式,字里行间闪动个性,体现自己的生活文化环境(地方民俗语言),且生动流畅,思想鲜明,不俗气,有自己独立的语言风格。

文风朴实化——能在文章中不东凑西拼、照搬套用,不故弄玄虚、故作成熟状,不“为赋新诗强说愁”、宣泄自我颓废状,不堆砌词藻卖弄文采,不生编硬造矫情造作,而是实实在在地描写生活,表现积极健康的生活主题。

折叠四、奖项设置与评奖程序。

(一)学校推荐与初评。

大赛组委会由资深编辑、作家、高特级教师组成评委会进行初评,根据学校、分赛区(点)组织的参评作文及推荐等级目录,按中学组、小学组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入围篇目。

(二)决赛终评。

初评获奖学生参加现场写作培训与总决赛,角逐“全国校园小作家金奖、银奖、铜奖”及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由大赛名家组成的终评评委会评定,举行颁奖典礼,分别颁发奖杯、决赛证书、奖品;对未参加现场决赛者的初评入围稿件终审,评定一、二、三、优秀奖,颁发证书。

(三)教师奖、集体奖。

评出“指导教师奖”,特别突出者授予“全国校园文学写作名师”荣誉称号;同时评出“写作教学论文奖”,颁发证书。从参赛单位中评选出本学年度“全国校园文学写作示范单位”(同时授予校长和具体组织者为“全国校园文学写作示范单位模范校长”“全国校园文学写作示范单位模范教师),另评出“全国校园文学写作优秀团体奖”,分别颁发奖牌或证书。成绩突出的单位推荐成为校园文学研究会团体会员,同时经考察设立“全国校园文学写作基地”(具体条件另附),为推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搭建平台。

为保证大赛的顺利开展,大赛组委会办公室配备数名专职人员,每年9月起动新一届大赛方案,开始组织征稿。学校凭借大赛平台,配合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写作,将优秀参赛作品推荐给大赛组委会,这样层层选拔,使许多学生得到了锻炼与竞争的机会,又发现培养了具有写作才能的特长学生,为升学提供了艺术才华的实力证明。

折叠五、组织交流与研讨。

学生因写出好作文而获奖,成为教师和学校教学的成果,为此,我们组织热心的老师们共同探讨大赛的理念与做法,探讨提高写作教学的正确方向,构建一个以写作竞赛活动带动校园文学发展以及写作教学的平台,积极为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写作服务。同时,大赛组委会为有条件的获奖学生举办全国校园文学新星采风夏令营,包括名家讲座、写作培训、现场决赛、颁奖典礼、游览采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实践活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趣,丰富了生活,增长了才智。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读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开放,不需要别人去观赏或者赞美;《读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总之,没有《读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两条平行的流水线。有一天,不经意间,又碰到了《读者》,娓娓读来,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热烈;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

《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总之,《读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与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杂志。后来,我每个月都会按时买回最新的《读者》,弥补自己因为上网过多,落下的阅读功课。最近的《读者》对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譬如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

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网民)需要的信息。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荆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我一直没弄明白《读者》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那么多的温床,在一张张慵懒的温床上它滋生蔓延,让双手捧着它的大中学生乃至于一部分小学生及小资们视为至宝,他们软绵绵地躺在床上沙发上或靠在公园的坐椅上,在午后的阳光中,在迷蒙的清茶的袅袅热气中,享受着比绅士还绅士的雅士的感觉,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本《读者》,品读一本《读者》,言必谈《读者》,一切的一切,《读者》已经成了一个高雅的符号。

作为一本号称全国销售量第一文摘型刊物,它所选摘的文字,它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几乎没有烈度。在它的身上,我们见不到壮怀激烈的心胸,感受不到慷慨悲歌的境界,见不到充满阳刚之气的风骨。它是一壶温吞水。没有灼人的热度,更没有涌动的岩浆,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它有的只是小温情,小脉脉,小情调,小感动,小哲理,小回味,小资料,小婉约,小隽永,小深沉,小风花,小雪月,流淌着似水柔情,象是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象是笼着青纱的梦;象是一杯牛奶加咖啡,更象是一块棉花糖,而以半月刊面目出现的它,更多的时候成了一块块口香糖。它没有重量,没有含量,没有厚度,没有博大的视野,没有深沉的思想,期期重复,内容虽不一,但调子大同小异。而十几年前的它,那时,它的名字叫《读者文摘》,形式虽然没有现在的花哨,内容虽没有现在的充实,广告虽没有现在的繁杂而明星四射,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实实在在的含量,构建出了不少永恒的经典。它的九十年代的很多期刊,我现在还保存着。如今,它随波逐流滑入了市场经济的潮流,利益驱动成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想不流于世俗怎么可能呢?它标榜自己高雅它就高雅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大浪淘沙,一切都将现形于时间的流程和历史的过程。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悯情怀,偶尔出现一点对弱者的同情心,也成了可怜兮兮的点缀。穷人的艰辛,弱者的呼号,冤者的哭泣,正义的蒙羞,良知的泯灭,官场的无耻,人生的义务与责任,民族的兴衰与进取,,在一期接一期的内容里,又能见到多少呢?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它成为一个思想家,不能苛求它所选摘的作品成为思想家的著作,那样,对它的品读将有一种艰辛与苦涩了。我们很难以平静的心态接受的是,它的毫不客气地以读者身份出现的自我表扬,而它的自我检测自我剖析自我的客观的评判甚至自我找差距,我们却几乎没有看到。“孩子是自己的好”在所有的编辑面前,他们的“孩子”———《读者》,永远是最好的。他们的“孩子”,在为全国的众多的读者“传道,受业,解惑”。其实,作为一本通俗刊物,《读者》有很多的优点,它的内容,没有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不言自明。我之所以谈出以上的看法,是针对着《读者》的自我标榜——它把自己定位为人生的导师,高雅文学的范本;针对一种全民性的一边倒的阅读的心态,而这种阅读,充其量,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已。

《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读后感】推荐阅读: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

段1:引言-对《文心雕龙》的介绍和意义(150字)。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批评之祖。它由刘勰在南北朝时期创作完成,以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阐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规律。研读《文心雕龙》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创作的本质,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我对《文心雕龙》的心得体会。

段2:教育观点-《文心雕龙》的教育价值(300字)。

《文心雕龙》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性著作,但它的教育价值远不止于此。通过学习刘勰的批评思想,我们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文心雕龙》中还涉及文学的道德与修养,从而教育人们如何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来创作文学作品。此外,《文心雕龙》还强调情感表达和形象描写的重要性,培养我们的情感沟通能力和观察力。

段3:文学价值-《文心雕龙》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300字)。

《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修辞艺术和创作原则,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首先,《文心雕龙》告诉我们文学人物的塑造应该追求真实而不是刻意追求完美,因为真实的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文心雕龙》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要求作家在作品中展现真实的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情。另外,《文心雕龙》还提到作品的结构布局、篇章之间的连贯性以及意象的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提高文学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段4:艺术观点-《文心雕龙》对艺术创作的启发(300字)。

《文心雕龙》的艺术观点对于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发。刘勰在书中提到“性静者心之体,所以事理存焉”,强调了艺术创作中个人内心情感的重要性。他还强调了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并提出所谓“雕虫小技”的倾向不应该成为艺术的主导力量。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注重个人内心的追求,勇于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技巧和浮华的表面。

段5:总结-《文心雕龙》对我个人的影响(150字)。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得到了深刻的提升。我明白了文学作品要有真实的情感、清晰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同时,我也从《文心雕龙》中学到了如何用意象表达情感、展示思想,以及塑造真实而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这些都对我个人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更有自信地走在文学之路上。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宝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心雕龙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它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书中所提到的文心、文艺、文学的关系以及其对于我个人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文心雕龙对于文心的思考令我受益匪浅。文心是指写作者的情感、思想、心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作为一名创作者,只有对于文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才能让作品具有更加真实和深刻的内涵。在书中,刘勰提到了文心的五种基本状态分别是欣喜、愤怒、笑乐、悲忧和愁思,这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在我的创作中,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内心的情感,让作品充满真实和生动。

其次,文心雕龙对于文艺的探讨给我带来了灵感。在书中,刘勰谈到了文学和艺术的关系,指出文学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是通过形式的塑造来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而文学正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这种塑造的过程。这引发了我对于文学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的思考。在我的创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形式的运用,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叙述方式来打造生动的艺术效果。文艺是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因此在创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情节的设计和人物的塑造,力求将艺术与现实的结合展现得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文心雕龙让我对于文学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刘勰在书中多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而读者也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可以给读者带来思考的启示和情感的共鸣。在我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不仅拓宽了眼界,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思想和智慧。因此,我将更加积极地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让文学作为我的灵魂和精神的寄托。

最后,文心雕龙对于我个人的启示令我受益匪浅。刘勰在书中多次提到了审美的重要性和创作的艰辛。他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作需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对于自己和作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我的创作道路上,我将更加坚持不懈,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文心雕龙让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文心、文艺和文学的关系,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创作的启示,都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提高了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我相信,只有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文心雕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将伴随我一生,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