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小学教案的评价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改进。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循环小数是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此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新课开始,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通过计算求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让学生体验“循环”的含义,从而说出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教学效果好。
一、填一填。
(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数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4.385385385……,它的循环节是(),用简便方法表示是(),将它保留三位小数是()。
(3)在里填上“”“”或“=”。
0.60.65÷90.9。
0.710.7177÷61.16。
(4)在0.2525,5.234,4.99……,0.18,
二、14159……,0.23535……等数中,
是有限小数的有()。
是无限小数的.有()。
三、把下面的数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5.12345.1234。
5.12345.1234。
四、算一算,商是循环小数的用简便形式表示。
2÷55.52÷9。
67.8÷118÷7。
六、一本笔记本3.6元,李老师带了100元钱,最多能买这种笔记本多少本?
八、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循环节使下面的式子成立。
6.3856.3856.3856.385。
十一、将自然数1,2,3,4,…,按照下列规律排列。
(1)1999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2)2003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地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夏天是吃西瓜的好季节,但现在冬天也能吃到西瓜。不过夏天和冬天的西瓜价格可不一样。
2.(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索。
1.0.8×3的得数是多少,你会计算吗?
学生各自思考,计算。
集体交流:
a、0.8×3也就是0.8+0.8+0.8=2.4。
让学生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领会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b、0.8元=8角8角×3=24角24角=2.4元。
c、0.8=8/103个8/10就是24/10也就是2.4。
d、用竖式计算.
2.重点讨论用竖式计算.
a、结合学生的板演,教师进行板书.
b、说说计算过程。
c、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解决: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别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计算.)。
4.比较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5.出示:“试一试”
先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6.讨论: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怎样才能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7.小结归纳: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a、先说说每一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分别计算。
b、重点交流:0.18×535×0.24的积是多少,怎样化简?
2.“练一练”第二题。
学生做题后,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3.补充练习。
4.练习十二第2题。
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再解答。
5.练习十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
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
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逐步深入。
课堂内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买西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去计算0.8×3,并通过比较,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3.多种方式组织巩固练习。
练习设计仅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晰,能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课件播放视频,谈话导入新课。
师:那除了整数,分数,在生活中我们还常见过哪种数?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揭示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小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丰富的生活素材,激活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二、探索新知、自主构建。
1.激活经验,唤起认知。
(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素材、初读小数、观察、发现并介绍小数点。
(3)引导认、读小数。
2.借助“元”、初识小数。
(1)结合商品价格标签,运用生活经验,说一说每一张价格标签表示多少元。
(2)在自主思考与语言表述中,初步体会具体情境中小数每位数字的含义。
(3)引导观察,对比发现,小数点前后的数字表示的不同含义,初步感知小数点的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读数中,对两位小数的读法,予以指导。不专门强调读小数,将读数任务穿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3.数形结合、探索推理。
(1)根据经验知道0.1元=1角。
(2)借助多种直观图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再现分数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并发现1角=元。
(3)推理思考并初步感悟1角=0.1元=元。
设计意图。
人民币的运用,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购物经验,对商品的价格标签上的小数含义都比较了解。因此,从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角度出发,学生的经验中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学生更为熟悉,易于接受,因此,借助生活经验再现0.1元=1角,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来呈现思考过程,唤起分数学习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推理出1角=元,感悟1角=元=0.1元。
(1)根据学习经验,迁移类推出,1分米=米=0.1米。
(2)生独立探究,写出合适的小数表示出相应长度。
(3)结合直观图,认识1.3米与1.6米,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设计意图。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基础上,借助“米尺”模型,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再一次深入钻研1分米=米=0.1米,再一次的强化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2.在数轴上找到每一个小数对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
设计练习,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五、了解小数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播放小数发展史,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和深入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小数的大量应用,同时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小数的读法,小数在价格上表达的具体含义都已有所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对于小数产生的实际价值有所认识,抓住数与数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小数的来源,掌握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同时,通过与整数、分数知识的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从而对于数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67×2.09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教材第6页的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一的第5--7题。
2、并会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0。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乘小数(2)。(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那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2、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会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0。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想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同学们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师读)。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3、做一做。
3.74.6=0.481.5=。
0.290.07=0.0560.15=。
(1)师抽三名后进生上台板演第6页做一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时间3分钟)(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大一些,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2)生独立完成,师在巡视过程中收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确保全部都做完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答案的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更正。(提示:用彩色粉笔把出错的部分划掉,再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讨论(议一议)。
过渡: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板演的同学写的对不对,比一比,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
(1)小数乘小数时,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去掉,使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2)当把因数的小数点去掉,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那乘出来的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乘出来的积也扩大了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积。)。
(3)要想得到正确的积该怎么办?(再把扩大后的积缩小一定的倍数。)。
(4)小数乘小数我们应该怎么算?(师板书: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评议板书和正确率,全对的打100分,书写好的画小红旗。
(5)对照堂上答案,同桌互改,有错误的订正。
3、拓展练习(做一做2)。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下面的等式不成立。猜猜看,两个因数的小数点有可能各在什么地方?
73146=10.658把所有的可能都写一写!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想来说一说呢?(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列竖式计算。
6.70.253.50.3。
2.560.320.372.9。
0.560.180.182.5。
八、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1、故事导入: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故事总是在依次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讲不完。)。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照这样不断重复地一直讲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讲多少遍?(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循环、无限。)。
生:要讲很多很多遍。
生:要讲无数遍。
师:像这样讲的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讲的遍数呢?
生:是有限的。
2、举实例,引入主题。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
(2)、白天与黑夜的循环。
(3)、周一至周日的循环。
(4)、1月到12月的循环。
(5)、钟表从1走到12的循环。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着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小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循环小数。
0.75÷2.5=28÷18=。
78.6÷11=1.5÷7=。
1、个别演版。
2、讲评,统计作对人数。问个别学生计算错在哪里?(目的:学生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做题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3、观察你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想对同学和老师说的吗?(小组讨论,个别发言)。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刚才的小发现来完成下面的判断题。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8.3742742…也可以写成8.3742。()。
(5)、7.80=7.8()。
讲评:(1)、强调重点字词。
(2)、是5位小数,是有限小数,不是循环小数。
(4)、让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一般写法,一种是简便写法。
(5)、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比大小的方法:先写成一般形式,再比大小。
你的方法真不错,那就让我们利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0.330.31.231.2331.451.45。
2、从大到小排列。
0.60.60.6060.60…0.06。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别演版,把自己比的方法展示出来。
(3)、统计做对的人数,个别说说自己的错因。
提醒学生注意:要看清题目要求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
要用“”连起来。
比的结果里要写题目里给的原数。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思、说和做,解决了许多问题,那就让我们来互相说说这一节课学习的感受吧!
生:我知道小数按照小数部分的位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的一种。
生:我知道循环小数就是数字在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规律的无限的重复。
生:我们在写一个循环小数时,虽然在小数部分只写了几个数字,但是后面的省略号表示这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
生:我感觉循环小数是一望无际的。
同学们的表述太精彩了!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请欣赏美丽的图案。
吗?
你能利用今天学习循环小数的现象设计一种花边?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方程的解法。
3、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卡片和多媒体。
a、口算训练:
6+4.4=0.01×80=7.4-0.9=6.3÷0.63=。
2.3×5=0.4×0.5=0.2÷0.04=5÷0.02=。
18.6-6=5.4+6=9-1.35=0.3×0.05=。
1、以小组开火车形式看口算报得数。
2、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b、比较训练:
8-0.8÷5+0.24×9。
8-(0.8÷5+0.24)×9。
[8-(0.8÷5+0.24)]×9。
1、说一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2、括号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4、校对,错的说出错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数:
7.2+x=15.4x-0.8=3.6。
1、抽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每题求x的依据什么?
d、应用题:
p-53第五题: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先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两人相互讨论。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42÷1.5表示什么?42+42÷1.5表示什么?
e、布置作业:
p-53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新。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出示口答题:
3.4×1256×1.480.078×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件。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2.4×0.8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2.4×0.8”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2.4和0.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积是19.2还是1.92,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把2.4米和0.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92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解释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2.4和0.8分别看作24和8,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
出示分析推理图。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现在的积除以100,从积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4)验一验,确定结果。
通过推理,我们验证了2.4×0.8=1.92,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是2平方米左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52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