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专业17篇)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专业17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让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学。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1.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2.老师解答学生不会翻译的词句。

三、精导精讲。

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分为两个层次,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为界。

第一层主要写巴江水势(与九水对比),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

第二层主要写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衬托出岳阳楼的美观。

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游洞庭湖美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为界。

第一层:写游览所见之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静、快、汹涌之景象。

第二层:触景生情,叙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达了滕子京不应悲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作业。

熟读课文;记会注释。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精导精讲行文思路与主旨概括。

触景-----思古------伤己。

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登岳阳楼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体分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悲凉,早就听闻,现在才去,有沉郁之感,应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触。也与结尾相合。

2、赏析 “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4、第七、八句写什么?

三、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登岳阳楼高二选修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五、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六、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七、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习。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九、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登岳阳楼高二选修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登岳阳楼》就是此期的登楼抒怀之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一般来说,五律的首联不必对仗。诗人之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为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强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dd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则认为这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对此二句的推崇,可谓至极。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杨伦《杜诗镜铨序》),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别又别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这其间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的追忆过程。黄生说:“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的巧妙。诗人运用这种阔狭的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登岳阳楼高二选修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活动及时长安排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导入:

【回顾导入】。

告别张若虚笔下那美轮美奂的春江月夜美景,走过孟浩然那心驰向往的鹿门,翻越李白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天姥山,今天,让我们跟随“诗圣”杜甫一起登上岳阳楼,感受那里别样的风采。(板书:登岳阳楼)。

【图片导入】。

以岳阳楼图片(见ppt)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师生共同回顾)。

(二)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诵读感知(以读带悟,把握感情基调):

1、生自由读;

2、抽生读,给出相应评价;

3、师范读,并指导。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读出气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4、生带感情再次诵读。

三、赏析内容:

(一)初知意象:

【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主要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二)置身诗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方法点拨】。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三)品诗(缘景明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1、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坼”、“浮”。

2、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过渡】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味其中的情感(生探讨,自主发言。)。

【明确】。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总结: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世纪金榜25~26页预习部分。

第2课时。

一、导入:

检查背诵以导入。

二、诗歌小结:

1、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课外拓展--感悟杜甫: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结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四、迁移训练(二选一):

(一)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明确】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明确】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二)比较阅读: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明确】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1、默写;

2、完成世纪金榜27页《为农》。

六、板书设计:

景: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身世之感国事之忧。

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反思:姜睿艳。

登岳阳楼高二选修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    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五、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六、比较赏析: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15分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七、课堂延伸(5分钟)。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第10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八、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探究讨论”一。

2.背诵并默写诗歌。

九、板书设计(略)。

十、学生情况估测及应变方法:

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质疑、探究部分,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这里选取了20福建省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

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高二选修

3、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评名句置身诗境;

2、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人方回曾上岳阳楼,见右壁写杜甫的《登岳阳楼》,左壁写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诗,便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说:“后人不敢复题矣”。

二、背景简介。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思考探究。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理解)。

参考:(1)表现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2)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而非喜悦之情。

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试置身诗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翰、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延伸:(1)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对比,品味诗歌炼字之妙;(2)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之相比,壮阔之景相同,而诗人心情各异。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比较此诗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的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夸张和烘托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岳阳楼记》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生带感情朗读)。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生带感情朗读)。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生带感情朗读)。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习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岳阳楼记》的导游词如何?

文档为doc格式。

《岳阳楼记》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岳阳楼记》教学教案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岳阳楼记》教案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废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该不会没有区别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重点词: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重点词:求,探求。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和自己命运的畅达而欣喜,也不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身命运的坎坷而悲伤。(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为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江湖为民就为国君担忧。(忧国忧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主旨。

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教案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霪雨霏霏薄暮冥冥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会翻译课文3—5节。

2、辨别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让学生翻译1、2两节。

二、朗读3—5节。

三、引导学生弄懂3—5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3—5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去。)。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排空:冲向天空。隐耀:隐没了光辉。耀,光,光辉。潜形:隐藏了形迹。潜,隐没,潜藏。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造谣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万顷:极言其广。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芷汀兰: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6、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和虚词。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因不以物喜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异义。

例字古义今义。

增其旧制规模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准备。

春和景明日光景物。

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品尝。

微斯人没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齐来深入研究课文。

二、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交代了作记的原由。

讨论并归纳:“衔远山……气象万千”。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这一句话,分号前和分号后各是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空间:湖面的广阔浩淼。

时间:景象变化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4段,提问: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这两节所描写的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第3节,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第4节,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悲”或“喜”是因为自己的得失。(这表现了他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观。)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悲喜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尽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登岳阳楼教案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正因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学习总结二:

登岳阳楼教案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岳阳楼记》教案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品评名句。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衬托。

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博大胸襟(衬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