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小学比例教案(优秀17篇)

小学比例教案(优秀17篇)



小学教案是指在小学教育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是教师教学的指南和依据。小学教案范文的收集和整理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素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67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200∶150∶26。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反比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通过举例、交流,知识迁移,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比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反比例”,例题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三种量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发现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反比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悟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小组合作,归纳推理,探究交流。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学生想学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大胆猜测,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由此导入新课。

达成目标: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1、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2、情境导入,学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

(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达成目标: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归纳总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

达成目标:学生利用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会分析并进行判断。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达成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板书设计】反比例。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300300300300300。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比例教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比例教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教案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混淆不清,经常弄错。下面,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他们正确区分这两者的关系,希望对他们的学习会有所帮助。

一、正确认识两者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材中是安排在从p39到p47来进行叙述讲解的,且都是通过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概括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相对易于接受。

1.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中的表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的意义:教材中的表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

y/x=k(一定)或y=kx(k一定)。

(二)反比例关系的表达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

x×y=k(k一定)或y=kx(k一定)。

1.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或商)不变。

例如: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

完成该题练习时,可以先写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已知条件中速度为一定(即常量),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这一关系式,结合正比例的意义,即可知道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也就是说,当速度一定时,走的路程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路程和时间是成倍增长或缩小的。

2.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而另一种量则扩大,积不变。

例如: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所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成反比例的。

1.在事物关系中都包含有三个量,(本网网)即有两个变量和一个常量(即定值)。

2.在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扩大或缩小),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3.它们相对应的两个变量的积或商都是一定的(即常量)。

也就是说,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中,均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并且变化方式均属于扩大(乘以一个数)或缩小(除以一个数)若干倍的变化。

1.正比例的定量(或定值)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即变量)的比值(或商)。反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2.当用图象来表示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所画出来的图象是不一样的。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又叫斜线)。反比例的图象是一条曲线,且两端永远不会与两条轴线(即横轴和纵轴或函数中所称的x轴和y轴)相交。

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则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讲解中,并没有指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中常量和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正比例的关系式y/x=k(一定)和反比例的关系x×y=k(k一定)可以知道,无论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两个变量x、y和常量k均不能为零。试想,在正比例y/x=k(一定)中,如果x为0,式子无意义;如果y为0,x不为0,则x的值是不确定的(这时候k的值为0),此时x和y就不存在正比例的说法了。同样,在反比例x×y=k(k一定)中,如果x和y两个变量中,只要其中一个为0或两个都同时为0,则k的值都为0,x和y也无所谓反比例关系了。再说,如果x和y同时为0的话,那么x和y也不叫变量了,都不符合反比例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x和y以及常量k都不能为0。

因此,当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中其中一个变量用字母表示时,要求我们通过讨论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取值绝对不能为零,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卢江、杨刚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谢鼓平主编,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与设计》[s],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3.《贵州教育》[j]第3-4期合订本第65页中《小学数学毕业复习建议》(王艳)。

反比例教案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解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x2,试比较y1和y2的大小.

反比例教案

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一、基本训练。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略)。

三、综合练习。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四、讲解思考题。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五、课堂: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第8、9、10题。

七、课后作业:

第6、7、12题。

比例的教案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正比例》教案

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练习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习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练习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习,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如果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米。

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

二、判断题。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

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

三、选择题。

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圆的面积和()成正比例。

a、半径b、直径c、半径的平方d、

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5、xy+2=k(一定),x和y()。

6、下列选项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四、计算题(解比例略)。

五、解决问题。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请画出这个长方形。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实物投影。

一、复习。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1。。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