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古诗诵读教案设计(专业24篇)

古诗诵读教案设计(专业24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够帮助教师认清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古诗教案设计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

古诗教案设计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想像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课时

学习《望洞庭》

1、导入,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学习《菊花》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菊花的名称?

2、请你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1、朗读古诗。

2、说诗意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菊花围绕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专心致志绕着观赏以至于夕阳西下都不知道。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在百花丛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凋谢,就没有其它花可观赏了,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3、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背诵并默写《菊花》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学习《风桥夜泊》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古诗教案设计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会。

古诗教案设计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教案设计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在叙述离别之后进行了反思。相距万里,道路阻长,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有一线希望。但是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充满艰险。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含到一起呢?第三种说法,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头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为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个意思。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里“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邪臣之泯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依北斗望京华”,“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为女词,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语,产生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进一步的全面关照,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吟诵古诗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间”,被它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就会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大光书局,1935年版。

赵之谦《古诗十九首论析》,台北,学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恸而绝的情感:《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欢乐常在河之彼岸。

“弃妇”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

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教学难点: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怀。

教学重点:《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用“联想”的钥匙,打开诗歌之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案2

用“联想”的钥匙,打开诗歌之门

古诗梅花的教案设计

一、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和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身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不值:“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怜:屐齿:苍苔:小扣:柴扉:篱落:

疏疏:一径:深: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对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怜: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王安石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成畦:成垄成行。

4、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将:携带。绿:指水色。

5、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中心思想]。

诗人通过对邻居生活的赞赏,对纯真情谊的讴歌折射自身的追求,表达自己的闲适、惬意。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延伸阅读:

《古诗》教案设计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古诗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教后记:

古诗梅花的教案设计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2、学生分析。

3、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

4、课前准备。

观看ppt第一页,聆听赵薇的《离别的车站》。

5、教学思路。

6、教学手段。

诵读品味,联想激发,学生合作探究。

7、教学用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8、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用心听曲,体会歌词意境。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儿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

(一)导语设计。

一曲《离别的车站》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动荡乱离的上海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离别的痛苦固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去体会《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二)解题。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较远,语言上难免有不懂难明之处,借助注释疏通句意,并找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提示:现场抽查4名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主要是课下注释。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请在笛子独奏《妆台秋思》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再读全诗,领略诗歌的韵味。

(四)局部揣摩(精彩赏析)。

“诗无达估”,读诗是最容易产生独特的体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任选一处你最有感触的情节或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语言或其他别致的形式写出来。

(五)总结与升华。

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写下来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提示: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文笔塑造了一个丈夫远游在外因刻骨思恋却不得相见而陷于无限痛苦之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男重女轻,女子因为婚姻不自主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只能坐等男人“施与”的悲惨命运。

(六)拓展延伸。

下面这首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名篇,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课堂实录(部分)。

学生:我想说的是“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句诗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句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句啊?

教师:好,太精彩了,找得准,解说得更精彩。

学生:我想象的是离别的前夜。

教师:哦,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学生:不一定。

教师:不一定?

学生:第四册课本。

教师:好,这个同学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把第四册里这么美得一首诗自己找到了,还这么慷慨地介绍给大家那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某某同学的有感情地诵读啊?好,有请某某同学(语调略带夸张地)!

学生: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师:高一13班还真是藏龙卧虎啊,我也凑个热闹,我写了一首打油诗(幻灯片呈现),给大家读一下:

一天两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九天十天十一天,红泪滴尽透罗衫。

谁来说一说鄙人(夸张地)这首小诗?好,说好听一点啊!(学生大笑)。

教师:谢谢啊(语调夸张)!(学生大笑)。

四、案例反思。

再次,尊重诗歌重诵读轻解读的学习规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诵诗并进行点评的积极性。

古诗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古诗教案设计

(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

观看ppt第一页,聆听赵薇的《离别的车站》。

诵读品味,联想激发,学生合作探究。

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用心听曲,体会歌词意境。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儿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

一曲《离别的车站》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动荡乱离的上海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离别的痛苦固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去体会《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1、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较远,语言上难免有不懂难明之处,借助注释疏通句意,并找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提示:现场抽查4名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主要是课下注释。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请在笛子独奏《妆台秋思》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再读全诗,领略诗歌的韵味。

“诗无达估”,读诗是最容易产生独特的体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任选一处你最有感触的情节或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语言或其他别致的形式写出来。

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写下来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提示: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文笔塑造了一个丈夫远游在外因刻骨思恋却不得相见而陷于无限痛苦之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男重女轻,女子因为婚姻不自主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只能坐等男人“施与”的悲惨命运。

下面这首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名篇,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学生:我想说的是“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句诗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句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句啊?

教师:好,太精彩了,找得准,解说得更精彩。

学生:我想象的是离别的前夜。

教师:哦,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学生:不一定。

教师:不一定?

学生:第四册课本。

教师:好,这个同学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把第四册里这么美得一首诗自己找到了,还这么慷慨地介绍给大家那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某某同学的有感情地诵读啊?好,有请某某同学(语调略带夸张地)!

学生: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师:高一13班还真是藏龙卧虎啊,我也凑个热闹,我写了一首打油诗(幻灯片呈现),给大家读一下:

一天两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九天十天十一天,红泪滴尽透罗衫。

谁来说一说鄙人(夸张地)这首小诗?好,说好听一点啊!(学生大笑)。

教师:谢谢啊(语调夸张)!(学生大笑)。

再次,尊重诗歌重诵读轻解读的学习规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诵诗并进行点评的积极性。

《古诗词》教学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古诗梅花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古诗词》教学教案设计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又一座高峰,是一个蕴藏极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宝库。宋词艺术多姿多彩,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而柳永被视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柳永词二首》中的《蝶恋花》虽是言情,格调却偏与高雅,此词所表现出来的爱情是高度升华了的审美对象,当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功力、色貌之类的东西,看到的只是美的灵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必修三的《宋词四首》,对词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积累,而本学期我们主要进行选修一的教学,在期中考前,学生结束了唐诗之旅的学习,巩固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总结了不同诗歌的题材特点,现阶段的学习是要由唐诗过渡到宋词唐诗和宋词虽然都是诗歌,但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需要再次结合宋词的特点巩固鉴赏诗词的方法。另外对于诗词的学习,我们教学一向倾向于读背默,往往忽略了运用,本课想在解读宋词、品读千古名句的基础上重视运用诗词来表达情感,从而实现诗词学习的另一价值。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宋词婉约派作品细腻委婉、百转千回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优秀文学作品阐释的开放性。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宋词婉约派作品细腻委婉、百转千回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优秀文学作品阐释的开放性。

课文: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不减唐人高处”

2、看似无限风光,背后的苦楚谁知?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此词,读准字音。

伫黯阑憔悴。

2、反复朗读,融入自己对这首词营造的意境和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婉约风格的宋词,在朗读时需要想象画面,揣摩情义,节奏上一般要放缓,要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知。

1、圈划朗读过程中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提问并讨论解决。

注释未涉及及需要更正之处:

生:渐渐生发残照:夕阳余晖。

会:领会凭:靠。

阑:栏杆图:贪图。

一醉:痛痛快快大醉一场伊:第三人称代词。

消得:值得。

2、教师串讲此词大意(鉴于这是学习的第一首词,学生对宋词语言表现的特点比较陌生,教师带一次路)。

描写的景色是怎样的?反映怎样的内心情感?

面对此时此景,诗人本人的所做、所思以及心绪是怎样的?

有哪些字词是尤其值得揣摩体会的?

4、结合对句子的感悟进行朗读。

5、在阐发诗人内心幽微的情绪的基础上,理出诗人内心活动的变化的过程。了解宋词婉约派情感表达方式含蓄、过程百转千回的特点。

四、深入理解。

1、介绍柳永的生平经历。

写《鹤冲天》得罪仁宗“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回复:“且去填词”

柳永回复:“奉旨填词柳三变”

2、自甘身处社会底层,混迹教坊歌楼,为歌儿舞女填词。

结合屈原的“所为伊人”——中国文学传统中,多为理想的化身。

4、再次朗读。

五、作业:

用描写性语言扩写这首词,在保持原有情感、意境、语言风格基本不变的前题下,融入对意境画面的想象和抒情性语言。

《古诗词》教学教案设计

一.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积累关于楚辞、《楚辞》、《离骚》及屈原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二.结合课下注释,师生探讨掌握比兴手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

大三步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堂导入,目标再现。

二.问题呈现,师生探讨。

(一)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1.关于《楚辞》及楚辞《楚辞》,作品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楚辞体”“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关于《离骚》评价: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二)整体把握,强调词句的理解。

1.分段诵读,强调部分词句。

2.明确各节大意。

(三)师生探讨。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加以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3.《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2.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也叫错综对。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学习《古诗》教案设计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古诗三首-教案,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古诗三首ppt,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班古诗诵读教案静夜思

2、引导幼儿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头饰人手一个,塑料地毯围成一个小“池塘”。

(一)通过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游泳的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宝宝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吧!

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

3、游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下,你们看哪里也有小白鹅,哪些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呀?(模仿小鹅的手型)。

4、我们仔细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呀,?

(二)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哦原来呀,小鹅看见这么多的客人来了,正在高兴地欢迎我们呢!你们看,有这么多的小鹅?(鹅鹅鹅)。

2、小白鹅一边在欢迎我们,一边还在跳舞呢,我们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来跳舞的?

(三)再次结合多媒体,通过模仿动作,进一步感知古诗《咏鹅》。

1、它们是怎么在跳舞的呀?它们的脖子是怎样的?(它们伸着脖子,头还抬的高高的一边跳舞一边还唱着歌呢:曲项向天歌)集体模仿动作。

2、它们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白白的羽毛)哦,你们看它们还在水里游泳呢?(白毛浮绿水)集体模仿动作。

3、它们的小脚可真漂亮,是什么颜色的呀?(红红的)那它们是怎么在游的呀?哦,像划船一样的,我们来学学看,(红掌拨清波)集体模仿动作。

(四)和着音乐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我们现在听着音乐轻轻的来学学小白鹅边唱边跳,好不好。(轻音乐)。

2、这次我们大声的唱给小白鹅听。(轻音乐)。

3、小白鹅,它送来了一盒它唱歌的磁带呢,不过它唱歌的速度有点快,我们跟着小白鹅一起唱,好吗?(跟念)。

4、这一次,小白鹅想请你们能找个朋友表演给它看,你们愿不愿意呀?(快)两只两只小鹅手牵手到草地上去玩。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古诗梅花的教案设计

一、引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在叙述离别之后进行了反思。相距万里,道路阻长,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有一线希望。但是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充满艰险。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含到一起呢?第三种说法,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头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为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个意思。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里“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邪臣之泯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依北斗望京华”,“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为女词,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语,产生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

六、《行行重行行》艺术。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七、总结:

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进一步的全面关照,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吟诵古诗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间”,被它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就会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题: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形象分析?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大光书局,1935年版。

赵之谦《古诗十九首论析》,台北,学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恸而绝的情感:《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欢乐常在河之彼岸。

“弃妇”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

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教学难点: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怀。

教学重点:《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古诗教案设计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

怀乡思亲、孤独寂寥、

壮志难酬、

与友人依依惜别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一、上课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课件作者画像出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感受一下??请看板书(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打开课本)

三、“三读”知诗意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

(2)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自己拍、同桌互拍、轻拍桌子)

(3)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

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这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学生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一个画面?

(3)感悟方法: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读,感悟情感美

a.引导领悟情感

b.背读: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大家一起背一下(配乐)

七、【作业】

1、课后积累作者诗句

2、用你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春晓》古诗诵读的教案

1.认识五个生字。

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春天的美。

诵读古诗。

通过诵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春天的美。

生字卡。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百花齐放,到处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诗人孟浩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小组内互读,纠正读音。

3.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4.指名读古诗,评读,纠正读音。

三.看图,理解意思。

1.图上画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读。

分组读。

齐读。

(读后评议)

四.指导背诵。

分组、分男女生比赛。

春 晓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

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自读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

(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

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昌黎先生”。杰出的_______。

(二)学习《竹里馆》。

1、读:读古诗。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学读,指名读。

2、解:解诗意。

参照课文旁批,理解诗意。

译诗: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里。

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很深,没有人知道,

只有那天晚上的月亮将我相照。

3、悟:悟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背:背古诗。

一分钟快速背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解题: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情。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时被夜晚的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一分钟速背古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四)学习《逢入京使》。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描写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慰藉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怎么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明确: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速背本诗。选择抽查。

(五)学习《晚春》。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各自竞相展颜,挽留春天,就连那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片片飞舞的雪花,加入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感情,同时也提醒人们抓住时机,乘势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

速背本诗,抽查。

四:当堂反馈。

1、《竹里馆》里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竹里馆》里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竹里馆》里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_________来反衬。

4、《晚春》里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夜洛城闻笛》里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逢入京使》里表现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这是一节课外古诗诵读指导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既然是指导课,就只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做一个指导,学生因为事先已经背会,所以在背诗时没有怎么耽误时间,但是学生在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这里费时有点多,不过总体感觉这节课书声朗朗,达到了诵读的目的。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2、掌握初一课外古诗并可以准确默写。

3、能轻松默对理解性课外古诗提问。

掌握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理解、情感把握。

一、导入回顾,指导学习诗歌。

1、回顾提问:诗歌赏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1、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景物、关键词(组)。

2、指导学习诗歌《晚春》。

(1)背景: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

(2)景物:草树、杨花榆荚。

(3)关键词语:知、斗、无才思、惟解。

(4)情感归纳:不得志、惜时、不放弃。

(5)有情感诵读。

3、指导学习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1)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2)景物:

(3)关键词语。

(4)情感归纳:

(5)有情感诵读。

二、合作学习,赏析诗歌《竹里馆》。

先按照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准备,然后交流,明确诗歌情感。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三、当堂训练。

1、靠自己,按照方法赏析《逢入京使》。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2、熟读成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