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个经历或事件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一、坚持“做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2、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家长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习惯,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孩子6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3、通过听故事,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入厕习惯。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办法》中,要求实施的六大育人工程之一是“家庭育人”工程,要落实的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48件实事有5件涉及家庭。
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实施的家庭教育。但,“育人”谈何容易。仅一个“育”字,就有3层含义:一为生育,二为养育,三为教育。更何况育的对象是“人”,更是有着千奇百怪想法和做法的“未成年人”。
有一组漫画《凯文和霍布斯》,图一:儿子凯文说:爸爸,我希望你在这里签个字并且做个公证。图二:爸爸霍布斯看见纸上写着:我--父亲,已在下面签字,证明我以前从没做过家长,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要为我犯下的错误负责,并同意支付由于我的不称职,儿子要求进行的任何心理咨询的费用。图三:儿子一脸怒气自言自语:我真不明白,你们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怎么被允许生孩子。
我认为这画的可贵之处在于,揭示了现代孩子们内心的困惑和反抗:父母不了解自己,怎么能当父母,我对父母不满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父母的迷惑和愤怒:我们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为什么不明白,这孩子怎么啦。
我是一名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家长,还是市心理热线咨询员,每每遇到同事、朋友、家长向我倾诉孩子的“罪行”,我会推荐一种自己一直在实施,而且很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他,那就是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何谓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
这是美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janenelsen和cherylerwin在《帮你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一书中提出的,包括: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方式,好的判断能力,锻炼孩子的个人耐力,以及帮助孩子养成所必备的人生态度和观察理解能力。
我理解:慈爱就是尊重,坚决就是约束。如何适度地既慈爱又坚决,既尊重又约束?陶行知老先生给了答案:发现你的小孩,了解你的小孩,解放你的小孩,信任你的小孩,变成你的小孩。我们做父母的要时刻瞪大眼睛去观察孩子,细心发现:我的孩子今天情绪不对,我的孩子特别善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于思考:我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从我身上,孩子学会了什么。然后给孩子真正的基本的需要,例如:归属感和价值感;感知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享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
二、我实施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的个案。
女儿现在5岁2个月了,从2岁半上幼儿园开始,我开始记录《小贝妙语》,相当于她的成长记录袋,其中不少有趣的细节,反应了孩子品德、性格、生活方式“羽化”的过程和成长经历。尤其是,4-5岁阶段,孩子的个性特征在此时被塑造而成。
个案一:(女儿4岁开始)。
我的发现:孩子漠视父母的关爱的症状。表现--吃饭了,女儿看着饭菜说:没有我爱吃的,我不想吃。
我的思考:支持孩子这种行为的思想观念是,家里就一个孩子,父母的关注都在她身上,长久独享这份爱,她习惯了,自认为是家中的最重要,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是为了她。
对策:(1)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包括:喜欢吃什么,为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为什么。(2)讲故事,告诉孩子要健康成长需要摄取各种营养,不管口感如何都要尽可能吃。(3)请她在厨房帮忙,感受厨房的闷热和油烟,体会妈妈的辛苦,同时珍惜自己和妈妈的劳动成果。
效果:(1)会每样饭菜都吃,区别在于量的多少。(2)会在吃饭前说:谢谢妈妈。
扩散训练:教孩子学会感恩,回报。
对策:(1)引导孩子看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妈妈,洗脚》,重复说这孩子真懂事,知道疼妈妈。激发孩子要爱父母,为父母做事。(2)设置训练情境:假装不舒服,躺在床上。引导她为自己服务。如:我需要你的帮助,请给我倒杯水……过一会,表现出有好转并感谢她的帮助,如:谢谢你的帮助,我知道你爱我。(3)父母要经常向孩子“索要”帮助和“爱”,鼓励孩子向父母说:我爱爸爸妈妈。如:孩子,我需要你的帮助。爱爸爸吗?以此,逐步培养孩子“大人也需要帮助”的意识,强化孩子“我爱爸爸妈妈,我能帮助他们”的意念。
效果:女儿快5岁时,一次,我发烧,家中只有我和女儿。我昏头昏脑躺床上,只觉得她不停地在我身边穿梭,轻声叫我,轻轻摸我,帮我盖了两层被子,又弄了一块小毛巾湿了冷水放在我额头上。我听见她给爸爸打电话,叫他快回来,给我买药。然后,坐在我旁边看书给我讲故事。至今,那份感动萦绕在心头。
个案二:(女儿3岁开始)。
我的发现:孩子没有责任感的症状。表现--妈妈,我帮你扫地了,你得表扬我。
我的思考:支持孩子这种说法的思想观念是,她所看到家务都是大人做,就认为家务就应该是大人做,她的任务是玩。孩子没有“我是家庭小主人”的概念和责任。
对策:(1)恰逢社会上流行一首歌《我爱我的家》,我们改了歌词。我爱我的家,可爱的爸爸,可爱的妈妈,可爱的小贝贝。爸爸妈妈爱贝贝,贝贝也爱爸妈。我爱我的家,努力加油吧,为了可爱的家,好好工作吧。三口人一起唱,感觉家特别温暖。逐渐,女儿上学离开家时,要举行简短的告别仪式了,只有一句话:再见,可爱的家。(2)合理的家务分工,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应该为家做事,应该为家人服务。借鉴一位同事的做法,三口人排值班,每人一天,戴上标志。责任是:负责扔垃圾,摆碗筷,睡前提醒关好门窗、煤气,拔掉插销。表现好,则奖励得星。(3)父母故意不负责任,让她承担责任以及后果。如:上舞蹈课前不提醒她带所需物品,受到批评后加深印象。(4)给女儿的一封信。每次出差,我会给女儿和丈夫各写一封信,并把两封信的内容都读给孩子听,女儿的信上要交代她,照顾爸爸,提醒爸爸哪些,并让他们互相评价,奖励得星。(5)每月一次家庭会议,三个人都要发言,说说自己为家和家人做了什么。
效果:(1)会提醒父母:妈妈,快走,要迟到了。爸爸,下雨了,关窗户(2)每天晚上自己整理第二天用的书包。(3)父母交代的事情基本能完成。
个案三:(女儿4岁半开始)。
我的发现:孩子不讲信用,不守规则的症状。表现--睡觉前,例行讲故事,讲完一个,女儿又要求讲一个,再要求讲一个,无休止地提要求。
我的思考:支持孩子这种行为的思想观念是,父母爱我,不舍得我哭闹,会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对策:(1)和孩子商量,民主制订规则,严格执行,合理地限制和约束孩子的行为。用规则约束孩子,是在培养孩子从小遵纪守法的品质。如:睡前只讲一个故事,但孩子可选择。(2)遵守诚信的对等交换原则。你对孩子提出规则外的某个要求,孩子一般会相应提出一个要求交换,既然答应了,就要遵守。
效果:我尝试帮助女儿改掉睡前吮手指的习惯,危害她都知道,但屡试屡败。这次,她非常强烈地提出要求,每天早上要自主选择衣服,我趁机要求她改掉吮手指。她答应了,果真不再违犯,我也履行承诺。有时,实在感觉她搭配的衣服出不了门(她对衣服厚薄的掌握还好,颜色的搭配就弱些了),有时丈夫也责怪我就一个孩子还弄得乱糟糟的。但为树立讲诚信、守规则的形象,我坚持了。现在,女儿在几次照镜子比较后,有时也能听进我的合理化建议了。因此,规则和诚信父母尤其要带头严格执行,别破坏。
个案四(女儿5岁开始)。
我的发现:孩子依赖性强,不愿主动学习的症状。表现--女儿上了“快读班”,一个月来,根据我的点读测试,已经能熟练快速的认识81个常用字,还有几十个不太熟练,提醒也能认得。按常理,自主阅读《幼儿画报》困难不大。但,依旧依赖父母讲故事。不愿意自己看书,看书只看图画,不看文字。
我的思考:支持孩子行为的思想观念是,5年来,孩子习惯主要依靠“听觉”获取知识和信息,“视觉”的对象只是色彩斑斓的图画。对不形象的文字不“感冒”。
对策:(1)多激励:老师夸你进步大,认字快,已经是班上读字最快的小朋友之一了。(2)培养兴趣,激发阅读文字的乐趣:上学放学的路上,让孩子见到标识牌、广告牌上的字就读。陪孩子一起放慢速度用手指着逐字逐字放声朗读书,让孩子逐渐知道只看图画不能完整的理解,必须阅读文字。(3)给孩子多创造独自阅读的机会和时间。如:孩子要求陪读,父母故意以暂时没空为由,让孩子被迫先自己阅读。
效果:刚开始实施一周,孩子已经接受用手指着朗读故事的方式,有时也能独自主动出声阅读。
三、实施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的体会。
三句话:1、要成功实施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必须凡事先示范。
2、要成功实施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父母要把自己变成孩子,必须逢事先问,假如我是孩子。
3、要成功实施慈爱而坚决的家庭教育模式,父母必须要有情趣,学会换着花样与孩子沟通。
一首诗:《预言》卡莱尔.吉本。
你的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活的儿子和女儿。
你们创造了他们,
然而,他们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
但无法给他们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留得住他们的身体,
但锁不住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你无法造访。
即使在梦里,
你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
但是,无法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活从不倒退,昨天也永不再来。
愿我们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不给孩子的成长留有丝毫遗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
例如,在去年的老人节来临之际,我和孩子一起浏览了这样一则新闻:青岛市老龄办副主任孔庆有做客民生在线,围绕“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实现老有颐养”主题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他在网谈中透露,我们青岛是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先于全国13年、山东省7年,到20xx年,青岛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人。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看,青岛老龄化的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
截至20xx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2.67万人,占总人口的17.32%;并且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值大、比例高,高龄化突出,空巢化显著,农村老龄问题加剧,老年抚养比加重等特点。
看完新闻,女儿也惊叹:“妈妈,再过20年我们家有多少老人?”边说边扳着指头数,一副严肃而认真的样子。听了女儿的`话,我及时的加以引导,说:“那么我们一起来把我家的情况分析一下。”找来纸和笔,绘制了人口构成图,呈现一个倒三角,如下图:
我指着女儿所在的位置问她“:你怎样才能让这个倒三角挺立不倒呢?”她有些委屈的说:“我使劲儿扛着呗。”我及时的表扬了她:“你有敢于担负这个责任的勇气,妈妈很欣慰,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呢?”女儿若有沉思,绊绊磕磕的说:“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有一技之长,还要锻炼好身体,以后才能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我及时的给与肯定。又把我以前摘录的一句话送给她:“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紧接着又因势利导:“你目前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就要对你的学习负责,学习再累,你也要热情的去投入,你对学习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如果你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那就在学习中勇敢地负起责任。有责任心才会使你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令人信任的气质,才能立足于社会,将来才能担负起对家庭的爱、对社会的爱。勇敢负起责任,会随时随地都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优秀的人,责任感会让表现更加卓越。”
。
大家好!我是——小朋友的爸爸,很荣幸能在这里借这个机会来跟各位讲讲我对女儿的一些教育心得,家庭教育心得。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女儿,人生的经历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现就家庭教育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心得体会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是老师。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尊师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老师对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今后,我决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我的孩子,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以上心得体会,只是我一管之见。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走完全部人生旅途。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将来顺利读完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当女儿上一年级时,我总就得这段时间应该是培养她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上学后,我每天陪她一起完成回家作业并要求做完后一定要检查,并做好复习和预习。我总觉得如果养成这种习惯以后,她学习不会有什么困难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刚开始,我女儿动作非常慢,写字慢,做题目慢,一个字写了擦,擦了写。一篇课文没几个,生字,可她却要写上半个小是,甚至一个小时。有一次语文测验考了65分,后来老师打电话来说我女儿不是不会做,而是动作慢,来不及做,叫家长在家里多锻炼她。于是,每天放学回家做作业,我在她写字台上放了个闹钟,让她有时间观念,让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女儿写字的速度明显加快,回家作业的质量也很好,女儿也有了自信心。我还帮她买了一些课外作业,让她利用双休日在家多练习,做好以后我像老师一样用红笔帮她批改,并写上分数,错的帮她讲解,直到她弄懂为止。从一年级到现在五年级,一直保持这种习惯。我想小学这些知识都是基础,不外乎就是多做题。题目类型看得多,做的多,考试肯定能考好。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下面我来谈谈在家里是怎样辅导三门主课的。
首先,我先说语文。低年级的语文不外乎就是把学到的生字记住,再慢慢扩展成词语,词语学多了就会造句。基础一定要打好,每天的生字和词语一定要背写出来。这样日积月累,她认识的字多了阅读能力也会提高。这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分析和作文大有帮助。还要多看课外书,刚开始可以看一些注音课外书,有助于拼音的提高。还要多带小孩出去看看大自然,让她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这样等到高年级写作文时,就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写进去。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的增加,要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就轻而易举了。在家里我也经常买一些开放阅读,阅读分析的书,让孩子在家多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分析,也可以让她读到好的文章,这真是一举两得。
关于数学的学习我没有特别的绝招。孩子小的时候,大脑语言功能的发育大过逻辑思考。就是说小孩子对逻辑思考比较的迟缓。所以说,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你要用简单的方法告诉她。不要你以为很简单的题目轻描淡写地跟她一说,可她还是不理解。一定要根据小孩的思维去想,去理解。为了使教育符合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可以重点的训练她对于数字的敏感。用做游戏的方法,用扑可牌一张一张出出来,来训练她的计算能力。等她学完了加减乘除还可以和她一起玩24点的游戏。这即能学到知识,又能和孩子增加感情。有一次,学校举行亲子活动,我和女儿拿到24点pk赛的冠军。等到孩子她逻辑思维有了飞跃前进的时候,对数学的学习会更加迅速和轻松。
现在的英语比我们小时候难多了,我也是跟女儿一起从头学起,白天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晚上在复读机里多听几遍,让她会读,读熟了再让孩子把单词背出来,并且默出来。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读,背,默这三样是基础,基础扎实了,对今后的辨音,语法等都能应付自如。再让孩子在家多做一些课外作业,巩固一下,这样的英语成绩肯定ok。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她们吗?中国正走向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将亲历并创造中国一个又一个辉煌。愿所有的孩子都志存高远,勤奋努力,担负起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
在20xx年9月16日的那一天,我有幸参加了海宁市实验幼儿园与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早期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名师名课教学观摩活动”,亲聆名师们的课堂。名师们的课堂可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我不由得被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教学睿智所深深吸引了,由此,一天的听课对我而言也显得非常短暂,可是收获颇丰。她们的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充分体现了“创新、探索、自主”的教学新思想、新理念。
那一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得紧凑,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有上海市知名教研员肖燕萍的精彩点评;上海特级教师吴佳瑛老师的大班数学活动《温度计》和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找太阳》两个教学活动;还有上海市黄埔区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姚博文的两节精彩的美术活动等。虽然是短短的一天学习,但我感触颇深,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深深的理论引领,真是受益匪浅。看的越多,接触新鲜的事物越多,越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就越多。
在这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吴佳瑛老师带来的大班数学活动《温度计》和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找太阳》两个教学活动。她用她特有的教学机智和回应方式,把这两个传统教材诠释得生动有趣,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深深吸引了观摩老师们的眼球,就像知名教研员肖燕萍所言:“听佳佳老师的课非常轻松,因为她在引导孩子时,总是善于激发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在回应孩子的回答时,总能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她隐藏了自己在课堂中‘教’的地位,却突出了自己‘引’的作用!”
看佳佳老师的教学活动这是第一次,以前一直只是耳闻,从未亲眼目睹。这次观摩,我深深得体会到佳佳老师之所以课堂教学如此成功,最大的因素是她的提问恰到好处。
例如佳佳老师的《小兔子找太阳》,整个课堂给我感觉亲切、自然、轻松,充分体现了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特别是在提问上的技巧。刚开始佳佳老师没有直接出示兔子,而是先让幼儿看看兔子的下半身,问:“是谁呢?穿的什么样的裤子呀?尾巴怎么样啊?”等等。这样的提问帮助幼儿精准地表述,整个互动强调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习惯。在让幼儿打开信封寻找太阳的过程中,体现了佳佳老师问题的启发性,她在信封里画上圆形,启发幼儿“小兔子要找的是什么?”并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什么东西是圆圆的等。给我留下映像最深刻的桥段有佳佳老师与幼儿互动的机智、互动的智慧,她能做到“让幼儿在课堂中快乐的喜欢动脑子”。例如:让幼儿找圆圆的东西时,佳佳老师会很巧妙地引导孩子去思考“找着找着小兔又找到了马路上、天上、佳佳老师的身上等等。”即是对刚才孩子们的总结,又演绎到另外一个维度,是培养幼儿的思维变通性、迁移性。其中,当小兔快找到太阳时,佳佳老师用非常激动欣喜的语气说“快啦!快啦!快要找到我要找的东西啦!”这句话体现了问题有层次性,更体现出佳佳老师教态自然真实,一点不做作,能积极带动小朋友急切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在最后出示ppt让幼儿观察图片回答“谁在找太阳?”(动物、植物、人类、物品)其中有个孩子回答了太阳能。老师回答“你很有学问,长大肯定很能干!”这样的表扬给了这位孩子很大的鼓励,这时其他的幼儿也纷纷表现出了自己的小智慧,回答的非常完美,佳佳老师利用班里出色孩子的表现来带动其他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大多是通过提问与问答来完成的,提问的科学性决定目标的达成,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小兔子找太阳》这节活动中可以看出,佳佳老师在提问的技巧上充分体现了她的教学能力。
首先,我觉得她的提问考虑到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提问的设计注重了思维发展的过程。如其中佳佳老师请小朋友找圆圆的东西时,“找着找着小兔又找到了马路上、天上、佳佳老师的身上等等。”佳佳老师的这个提问使幼儿的思维呈现灵活性。正是佳佳老师的巧妙追问,旁敲侧击,适时点拨,引发了幼儿经验的拓展。
其次,佳佳老师提问中关键词的运用,也引领着孩子正确思考。我不难感到,佳佳老师的.每一句都很精练,每一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如她在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快啦!快啦!快要找到我要找的东西啦!”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孩子已找到的圆圆的东西,又告诉孩子们,我们要找的圆圆的东西就快出现了。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承上启下,而且幼儿一听就明白。
第三,佳佳老师的提问语言独具魅力,吸引并激发幼儿的兴趣。佳佳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语言幽默,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这次观摩学习,让我体会到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对幼儿的回应,都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需要、幼儿发展出发,需要教师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厚积而薄发,名师的成功与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我开阔了视野,同时对照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善于汲取和发扬,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这就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我觉得今天学习的内容中,感受比较深的内容是(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我觉得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因为通过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有效的去指导教育孩子。我的女儿快四岁了,所以我也在网上找到了比较详细的四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这是一个出轨的,不守规矩的年龄:
一、体力xx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二、情绪xx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三、智慧xx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四、社交xx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
五、行为上应注意之点: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我将以上内容对女儿进行对照后,觉得还真是相差不多,比较吻合。原来我在网上也曾经搜过相关的内容,但看了总是没感觉,直到今天听了马教授现场的授课,通过马教授列举的一个个鲜活有针对性的例子,才体会到为什么看大片一定要去影院看,而不能在家里看电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专家就是专家啊,嘎嘎!
今晚下课后我回到家,因为上课的缘故一天没见到女儿了。不知道是听课真的悟出点什么,还是有其他的原因,看着女儿在家里调皮捣蛋我居然没发火,居然相当有耐心的看着她,那种感觉好像、似乎、大概、也许有些理解一个四岁孩子的世界了。
我不敢保证自己一定就是一个成功的妈妈,我不敢保证在我的教育下女儿一定要多么优秀,但是我会用自己一颗最真的心,朝着最高的目标去努力,把马教授讲授的知识逐步消化吸收,让我的女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无限的可能。父母的责任就是要精心呵护好这株幼苗,使它能够自然茁壮地成长。这个时期特别需要“用心灵呵护,用头脑抚养”。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喜欢模仿的第一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列举出家庭教育常用的一些正确方式方法,像“父母共同参与、言传身教、寓教于生活、尊重孩子差异、平等交流、严慈相济、亲子共成长”等等,都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得以证实的一些好方法,可供我们们在日常家庭教育中随时使用。不过,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事实表明,学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孩子们成长的需要;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只能把孩子教成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孩子需要主动思考、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学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早晨往孩子肩上放书包,沉甸甸的,10岁的孩子每天都要背着这么重的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孩子们越来越沉的书包,是老师的期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结果,带给孩子们的却是越来越少的娱乐时间,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不妨让孩子们当一天自己的主人,老师们、家长们可以引导,不必强制,让他们自己组织娱乐、竞赛,让他们自己撒欢、游戏,让他们放飞快乐、张扬个性,让他们真正地自由地做一天自己的主人,这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更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最好方法。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孩子自从上学以来,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习成绩了。在中国,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而经常忽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只是代表孩子在特定时段内的学习效果,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孩子的一生,因此,良好的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教育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一点一滴积累而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
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怎样对待自己、对待孩子,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所以当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时,应先从父母身上找原因,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看一看孩子就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子了,家长在要求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有给孩子树立了榜样,他才会心服口服听家长的话,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赞赏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经常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肯定和认同,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被认可、被赞美的愿望,恰当地赞美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一句赞美的话,往往会让孩子受用一辈子,改变孩子的一生。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夸奖孩子:你太棒了!你真行,爸爸妈妈都应该向你学习!这些话本身就给人很大的满足感。当孩子考得不理想时,如果把责备埋怨变成理解和支持:“这次考得不好只能说明是这一次,咱们现在努力,凭你的聪明智慧,下次一定能考好!”孩子听了这些催人奋进的话,心里一定会心里用劲,不断进步。
五、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最重要。
现在的许多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如何,对他一生的发展、学习、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的关系。自觉、坚持、果断、自制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因素。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孩子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进入小学三四年级以后,意志品质的各个因素发展很快,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1、亲子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孩子和改变孩子,而是家长提升和成长自己,这才应该是亲子教育最根本的核心所在。
2、妈妈(的内在情绪)是大海,孩子是小船。大海风平浪静,小船自然安安稳稳,大海风大浪大,小船被掀翻的可能都有。妈妈,是孩子生命的根基。
3、孩子身上的有些问题,叫做“你妈妈(或你爸爸)觉得你有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占90%以上。
4、做为父母,当你不开花,所有的亲子技巧都只是装饰,甚至毒药。当你开花,你不需要任何亲子技巧,或者,任何,都可以是你的技巧。
5、孩子的生命,只有被真正地看见时,只有真正地被看见时,才能得以开花。
6、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经常不在家不能陪伴他,而是你因为不能陪伴他而产生的愧疚情绪状态。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的离婚,而是你因为离婚而担心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忧虑情绪状态。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打骂了他,而是那个打骂背后你自己的焦燥愤怒情绪状态。做为家长,我们自己的内在情绪状态与生命状态,是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的,而不是你的行为。
7、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先爱好自己,并保持内在的放松。爸爸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爱好孩子的妈妈。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了解并做到,这世界将美好得不可想象。
8、放下恐惧与控制,相信孩子,全然地相信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成长的奇迹,只有在本然的爱和全然的相信里,才能发生。
9、教会孩子们去看、去发现、去听、去捕捉、去感受、去感觉,远比教孩子10000个知识更重要。鲜活而有力的生命,才最珍贵。当我们真正地打开眼睛打开耳朵打开心,我们才开始接近真正的生命。
10、孩子,只是在用问题的方式来呼唤爱,呼唤被看见,呼唤被关注,呼唤生命的养料,如果你能读懂这些信号,并回应予爱、关注、看见,那么,他就很快成长了,不“问题”了,他便会还你惊喜与开花。
11、真正的爱孩子,是放手让孩子做他自已会做甚至还不会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替他做他自己已经会做的事情。别让爱变成碍,别再碍孩子了,别再用这种爱孩子的方式来爱自己里面的那个内在小孩了。给孩子他想要的,而不是家长自己想给的。
12、有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跟毒药没什么两样。
13、没有恐惧的父母,才可以带出自由自在的孩子。父母恐惧越少,孩子越本然,越平和,越自在。只是很多父母压根就看不见自己内在的层层叠叠的恐惧,这些恐惧,像乌云一样阻挡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让孩子变得或焦燥或纠结或无力。爱孩子,从看见自己开始。
有位深圳的妈妈对我说,她6岁的儿子看起来总是晕晕乎乎的,说话莫名其妙,有时候会让人哭笑不得。我问她具体的情况,她举了两个例子。
比如,妈妈开车的时候,母子俩曾有这样的对话。
儿子:“妈妈,车灯为什么会闪?”
妈妈:“要变道。”
儿子:“为什么变道就闪呢?”
妈妈说:“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
儿子:“为什么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
妈妈:“我们要变道了,当然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呀!”
孩子又重复了一句:“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呢?”
妈妈觉得孩子有点不可理喻。还有的时候,他坐在车上说:“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
在妈妈看来,孩子的话纯属胡说八道。
听完,我问妈妈:“关于开车变道的事情,你觉得孩子是故意捣乱,还是真的不懂呢?”妈妈说:“他应该懂了吧,我已经说得很明白啦。”是的,我们以为自己说得很明白,孩子就应该懂,其实并没有解开孩子心中的疑团。听了妈妈的描述,我对妈妈说:“估计孩子没有理解变道和闪灯之间的关系,一个6岁的孩子,没有开车的经验,他的理解非常简单:变道就变道吧,为什么要闪灯呢?还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关他什么事儿?”妈妈说:“看来他可能真的不知道。”变道的时候要闪灯,让后面的司机有心理准备,避免发生碰撞——对成人来说这是常识,对孩子来说,这是新知识。那么,如果用讲解常识的方法去讲解新知识,孩子肯定会觉得云里雾里。
我告诉这位妈妈,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比如这个交通规则,你前面给他讲了半天,只是回答了“是什么”——变道要闪灯,但没有回答“为什么”——变道与闪灯之间的关系。
妈妈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我告诉她一个思路。我们不妨逆向提问:“如果我们不闪灯,后面的司机不知道我们要变道,假设他又开得很快,会怎样呢?”孩子思考一下通常能想出答案——发生碰撞。然后可以问孩子:“两车碰撞在一起,是不是很危险?车会受损,人也会受伤吧?有什么办法能避免碰撞呢?用招手的办法有用吗?用喊话的方法能听见吗?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这样慢慢引导,孩子会发现,闪灯是最安全、最有效、最聪明的方法。然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继续观察:除了变道闪灯,还有什么时候要闪灯?每种闪灯的含义是什么?道路上方的各种标志,以及路面上各种线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呢?没有会怎样?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讨论,孩子不但了解了完整的交通规则,还理解了每项交通规则背后隐藏的智慧和祝福。孩子自然会认识到,交通规则是保护大家的,他也会更愿意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被孩子问烦了,我们常常敷衍孩子说“本来就是那样的”,这等于没有回答。有一次鹏鹏小朋友问他妈妈:“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呀?”妈妈告诉他:“因为轮子是圆的。”我发现鹏鹏仍然一脸困惑地站在那里,我就走过去问鹏鹏:“你是不是想知道,你只是踩了踏板,为什么轮子就会转动起来了?”鹏鹏使劲地点头。于是我把自行车倒过来,然后用手摇动踏板,让鹏鹏观察发生了什么。他饶有兴趣地看了很久,眼睛里闪耀着好奇的光芒,我告诉他,与车轮和踏板固定在一起的零件,叫作齿轮,带动两个齿轮转动的,是链条。
我没再多说什么,但我相信,以后他上物理课学到齿轮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这一幕。再比如,孩子问“鸟为什么会飞”,如果告诉孩子“因为鸟有翅膀”,这只是回答了最表层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就此引申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家里养的鸭子也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呢?不妨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慢慢孩子就会发现,这与鸟的翼长和体重都有关系。其实,这个话题已经靠近了空气动力学。另外,不同的鸟,飞的高度和姿态也都不一样,有的鸟还有特殊的本领,比如滑翔、悬停、俯冲、翻飞等。如果孩子感兴趣,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的鸟类,由此孩子便会对动物学产生好感,并惊叹于造物的神奇。
学习,往往都是从有价值的问题开始的。我曾经向许多妈妈建议,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为什么”先记录下来,并放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常常问出一些非常深刻、非常核心的问题,而且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历史等人类的全部学科。这些“为什么”也是最好的知识路线图。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追踪答案,开始知识的发现之旅,带着问题去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和亲人朋友,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并庆祝每个并不新鲜的“新发现”。通常,一个“为什么”解决了,又会生出许多新的“为什么”,通过追踪这些“为什么”,慢慢就织成了一张完整的知识网。这个“织网”的过程是主动的、愉悦的,充满了探索新知的乐趣。并且这些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孩子通过探索得到答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孩子上学以后会发现,课本上的知识他早就思考过,甚至发现他自己当前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超越了课堂的内容。
当然,和孩子一起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我们的耐心和好奇心的考验。孩子的好奇是全方位的,而我们的好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流失,我们更关注“有用的”和“需要的”内容。与孩子相比,我们的好奇心已经严重萎缩。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另外,随着孩子知识面的扩展,如果我们希望与孩子有交集,哪怕部分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也是个技术活儿,这不但需要耐心,还需要毅力。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相反,如果我们轻视孩子的“为什么”,敷衍孩子的问题,甚至阻止孩子问“没用的”、考试不考的问题,那么孩子探索的链条便会出现断裂,因此失去学习的灵魂——主动探索的精神。当孩子进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就成了一个被灌输、被填充的知识容器,只会机械地记忆结论,很难洞悉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仅仅把知识储存在大脑里,不能灵活运用,那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残骸”。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被动、不自觉”,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是否做到了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认真对待了孩子五花八门的“为什么”。没有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注定会成为苦差事。
也许你会问,既然书本上都有答案,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结论,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吗?确切地说,这是高效的储存知识的方式。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的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探索的过程会综合运用并提升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相当于让孩子重走了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路径。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课本上那些知识,就算忘了也可以很快查阅到,最关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取学习的能力。这便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常常看到一些家长硬生生地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孩子却很排斥。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我们想讲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想学的时候。教育的契机通常是等来的——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当孩子感到好奇的时候,机会便来了。以前文中那个6岁的男孩为例,如果家长心血来潮教他长度单位,会显得很突兀,孩子也会感觉很枯燥。他说“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也许是说着玩,也许他并不懂得1000米有多远。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比如,车再向前走一段,可以问问孩子:“到北京了吗?你能说说1000米有多远吗?”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便可以判断出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说着玩。平时在开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他,1000米大约有多远。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申出一个长度游戏,比如,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1厘米又是多长?如果孩子不知道,可以找一把尺子和孩子玩测量长度的游戏,比如,和他一起量桌子有多高、窗户有多宽、走廊有多长,或者30米可以几步走完。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先估计后测量,和孩子一起互相出题互相验证。总之,这个游戏玩过了,孩子对千米、米、分米、厘米都能有概念,也能估算出一些东西的大致长度。这不恰好是数学课上要学的内容吗?我们通过游戏在恰当的时机已经教会了孩子,等孩子再学习的时候便不会有陌生感。如果一个新知识里面包含了孩子熟悉的内容,就特别容易使其产生共鸣。既然孩子提到了北京,不妨拿出地图让孩子找找北京在哪里,看看深圳与北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如果去北京,要经过哪些省份、哪些城市,这也能让孩子间接地了解地理知识。
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另外班级授课制虽然高效,却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点。学校当天教授的内容很难与孩子想学的内容相吻合。而家里则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千万不要把家里弄成第二个应试教育的舞台。因此我不主张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也不主张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通过游戏,无须正襟危坐,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知识了。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契机,却要花费金钱和时间,依赖兴趣班培训某种单项能力,真是舍近求远。
孩子的学习问题是每个家庭都必然要经历面对的,是偷不了懒的事,假如你今天偷懒了,那么早晚有一天会还回来!
俞敏洪,这个响彻云霄的名字,2009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的船队。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胸怀世界,志在东方,以下内容为俞敏洪与家长们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
我之所以能够在这谈谈家庭教育的心得,确实是因为我接触的孩子太多了。从我在北大开始教书,一直到后来办新东方,到现在从新东方走出去的700多万学生。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幸福,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不成功而痛不欲生;我看到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的满心幸福;我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中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进入了商业社会。而现在的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中国人在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小企业都陷入这样一个慌乱中间,而在这样一个慌乱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孩子诚恳后又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育孩子善良,结果我们发现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是不是该教孩子更加凶悍一点。我们成人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展示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方针出了问题。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为什么错误,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惟一标准。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们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地位,有财富。
我自己深深的陷入到这样的痛苦之中,许多人见到我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俞老师,你现在也进入中国富豪榜了!”没有人会说:“俞老师,你的人品不错。”第二句是:“你作为新东方的掌门人,新东方很赚钱啊。”假如说有一天新东方倒闭了,我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成功者吗?如果我成了一个身无分文,必须要靠自己的力气赚钱的人时,还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俞老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我才觉得这个人是我真正的朋友,真正认可了我的成功。我本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不是因为我有新东方,我赚了钱,而是我有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我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心中没有邪恶念头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做过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情。当然有时候话语上一不小心说了一句伤害别人的话,这是有可能的。有些话脱口而出,别人会觉得不舒服,我可以向他表示道歉,但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肯定没有做过。
我觉得我成功的第二点,在于我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其实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位都是可以帮助别人的。我现在有条件可以向甘肃的地震灾区捐款300万元,可以为甘南建造一所新东方希望小学,我很乐意去帮助他们。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助别人。大家都认为做事情需要自己有才能,但还有另外一种办法,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从小就特别热爱劳动,我干农活,干家务活,我在14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我们县里的插秧冠军,17岁时,我是县里优秀的手扶拖拉机手,我父母的勤劳带动我的勤劳。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好也不坏,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但我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说我傻,有人问我这样打水有什么好处。我相信好处是会有的,你做一件善事,它的回报今年可能会出现,也有可能是10年后出现。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当天就要求回报,那你一定是个势利眼,也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你不要求回报,回报也会来。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你是好人,他们能不伸手帮你吗?当然,我打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我有困难时他们会来帮我。但是10年后的1995年,新东方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那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特意换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新东方才会不断地做大,做成美国的上市公司,做成了今天的规模。
从我的经历我想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他们不会说老师没教好,新东方外语没教好,叔叔阿姨没教好,人家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得特别顺利。父母亲可以想一下,你们是想做一个倍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怎样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女儿学习水平现在处于中等,但我从来不以此作为女儿是否要努力的标准。我和我老婆的教育理念相反。我老婆是女儿不进前5名就会生气,而我刚刚相反,我女儿第15名我很高兴,我每次都会对女儿说:“你看你们班40个同学,你15名,后面还有25个人,你多厉害!”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说,你的孩子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人品的树立来自于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我们要求孩子的东西没有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比如说,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老子没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那打麻将时我看你也挺开心,你没上大学也挺开心,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但是我在树立榜样方面遇到很多问题,我的工作是要用电脑的,但是我打开电脑,我女儿就会以为我在做其他的事情。虽然我对女儿讲我是在工作,但是我女儿不相信。没办法,后来只要我女儿学习,我就拿一本书在我女儿旁边看,这样一来,就有一个规矩感在里面,榜样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父母对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准则。我以我父亲为例。我父亲是个木工,是架大梁的,他是我们那方圆15里的专家。我父亲是一个一高兴就可以不要工钱的人,因为架大梁家的人都要请喝酒,我父亲一喝高兴就不要钱了。因为往家拿不回钱,我母亲就跟我父亲打架,我父亲长得很壮,我母亲很瘦小,结果每次都是我母亲打我父亲,父亲从来不还手。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特别的无所谓,任何时候都不伤害我的母亲。我母亲属于个性特别刚强的人,有时候说的话我听着都挺难受,但我父亲从来没有还过嘴。所以呢,我老婆怎么训我,我都是不回嘴的,我觉得我应该向父亲学习。父亲的大度变成了我身上的一个优点。我母亲带给我的东西更多,有两样东西是我从小就学会的。第一,要勤劳勇敢。城市里的家长让孩子勤劳勇敢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好多人会说,我们孩子连学习功课都忙不过来,怎么勤劳勇敢啊?家务我都帮他做完了,他怎么勤劳勇敢啊?虽然我现在条件很优越,但我还是想办法让子女们勤劳勇敢。不像我那个时候,你不劳动的话,就饿死了,农村的环境注定不需要我父母说我就会去做。
我母亲带给我的第二点,要乐于助人。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小时候有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第一件事情,有一次下大暴雨,我当时八、九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父母影响。当时,家家户户都晒着玉米,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那些稻谷已经被淋湿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就给我讲了两点,首先,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淋湿。其次,如果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是不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我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第二件事情,有一年粮食欠收,我们家就剩下不到20斤的粮食,母亲居然分出一半的粮食送到邻居家,当时我很不愿意,而母亲却说:“没事,我们家人少,还可以用菜掺着米吃,邻居家人多又没有米,不分给他们米会有人被饿死的。”从此那户人家和我们的关系就特别好,经常主动帮我们收割,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好人。到现在,我母亲都是我们村最受尊敬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要想一想,我有没有伤害别人。比如说,我们大人有的时候喜欢在背后说邻居和同事的坏话,而且说的时候不回避孩子。我跟我老婆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议论东家长西家短,哪个人人品好,哪个人人品不好,哪个人小气,哪个人不小气。结果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跟我讲她们班哪个同学好,哪个同学不好,哪个同学小气,哪个同学势利眼。我跟女儿说不能说同学的坏话,同学天天跟你在一起,她们身上如果有你认为的缺点,你放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习同学们的优点。我女儿立刻反问一句:“你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不也议论很多叔叔阿姨吗?我为什么不能说同学的坏话?”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从此以后我就跟老婆定了一个规矩,在孩子面前不能议论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说对方的好话。
如上所述,现在家庭教育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教育孩子有良好的人品,第二就是要进行心情教育。我女儿天生就比较内向,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我儿子就很外向,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好几次,我女儿做事情慢条斯理,我儿子就比较急躁,这些都是天生的不同。除此之外,孩子的智商也不同,我目前还没有看出我女儿和儿子智商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因为他们年龄差距比较小。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确实高。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比如胡雪岩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但最后变成了最厉害的商人,而且还心怀大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这个协会有一千多个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全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但他们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角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士之一,但他曾经也是穷光蛋,家里贫困,没上过大学,靠推销东西为生。有一次他在纽交所门前碰到了一个满面笑容的人,那个人是个股票经纪人,他就以为当股票经纪人很幸福,于是他就努力当股票经纪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股票经纪人培训班里的人,那个人开始看不起他,后来发现他玩魔方很厉害,而这个人恰巧也有同样的爱好,于是被这个人的魔方技巧深深的吸引了,他们两个也成为了好朋友。这个人因此获得了机会,变成了美国最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实现了亿万富翁的梦想。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人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启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的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比如我女儿在国外上学时,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家虽然有台式电脑,但是用笔记本电脑会比较方便,而且家里也不缺钱,不给她买也不对。我就告诉她,爸爸一定给你买,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她能背诵下来30篇新东方的英文励志文章,就给她买。结果两个星期不到,她就背得滚瓜烂熟了,我就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也把孩子喜欢的方式变成她做另外一件事的动力。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所以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
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教育孩子和驯养动物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很多做父母的还不如动物园的驯兽员。驯兽员驯动物有两种方式,第一,鼓励,绝对的鼓励;第二,限定,甚至是惩罚。我曾经问一个驯养海豚的驯兽员,为什么他训的海豚能从水中跃出,并从那么高的圈钻过去?他说其实海豚开始是不会做的,他先把这个圈放在水里面,被训的海豚谁钻过去就给它一条鱼吃,没钻过去的就不给吃。海豚也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鱼的方法,后来海豚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当然动物肯定不能像我们人一样那么聪明,比如说我告诉你,这个圈你钻过去,我就让你上北大,你肯定就钻过去了,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对你有利。海豚不会知道利益的关系,但是海豚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我钻过这个圈我就有鱼吃,没钻过去就会挨饿。紧接着驯兽员就把这个圈提出水面一半,让海豚继续钻。海豚发现圈不在水中了,只能跳过去。逐渐的,圈被不断提高,大概要提10-20次,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海豚跳圈的训练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在看海豚表演的时候,凡是从那个圈跳过去的海豚一定会游到驯养员的身边去要鱼吃,因为它知道每次跳过去都能吃到东西。
从上面海豚的例子中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鼓励和限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比如说孩子得了0分,你要鼓励孩子下次考到10分,那孩子一想,考到10分还是挺容易的,你就可以加些条件。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鼓励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定规矩。我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我老婆每天就让他吃很多,把牙齿都吃坏了。我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规定他一天只能吃一个冰激凌,而且必须吃完晚饭半小时以后才能吃。我儿子那时刚4岁多,不知道半小时是什么概念。我就告诉他,那个长的针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半个小时。我儿子一会儿看一下那个钟,半小时看了100多次。总算熬到半小时了,迫不及待的吃到了冰激凌。第二天时,就变成看十几次了,到了第三天就变成看两三次了,到第四天他知道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吃,就玩去了,等到他想起来吃的时候半小时已经过去了。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同时要给孩子定规矩。立了规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随便更改,更改就会出现问题。
最后我要谈家长会犯的另外一种毛病,叫做才能综合症。父母特别想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其实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中国父母会犯两个毛病,第一,凡是自己不会的东西会让孩子会,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中获得成就。所以很多家长就强迫孩子从小学这个学那个,没有任何意义。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慢慢的成长。我女儿很喜欢弹钢琴,从5岁就开始弹,弹着弹着就变味了,一级一级的考上去,每个星期都要上课,每次都坐一个小时不能动,结果把我女儿弹钢琴的兴趣全部扼杀掉了。我女儿不想学了,而我老婆强迫她学。我问我老婆,你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过了钢琴十级,请问她10岁以后还学不学弹钢琴?如果她10岁以后不学,那从她1岁到10岁学钢琴有什么用?你如果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那么你让孩子10岁就通过十级考试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你让孩子这么学,让她对钢琴失去兴趣了,她根本就不爱弹钢琴了。我和女儿说,爸爸不强迫你学,也不让你考级。爸爸这辈子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不会演奏乐器,演奏乐器可以排解郁闷。学习钢琴原则上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未来你一定会进入社交圈,如果你能在朋友唱歌的时候进行钢琴伴奏,这样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你不想学,能不能保持你现在的水平。我女儿其实是很喜欢钢琴的,作业做累了,就弹半小时钢琴。这以后她每个礼拜跟老师学一次,学习钢琴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一点,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最后我想告诉家长朋友们,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终身都不一定会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才。也许从小孩子的一出生,就想着他(她)在每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父母的希望总是好的,然而,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小孩的心理特征不同,可采取教育的方法也要因时因人而异,方式不尽相同。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及同事的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是学习家教经验。
俗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们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方法,我平时通过看书、上网以及向家教成功的同事请教,学到了一些方法,我感到,当今时代有很多育儿方式让我们选择,但不管是看到国外的蒙特梭利教育,还是看到远古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也只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和在自己育儿教育上有一点借鉴,因为每个孩子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二是保持健康心态。
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做父母的,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既关注孩子的分数,又不能以偏盖全,要关心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不如意的事,家长的冷静、耐心、毅力等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其实,我们许多家长早体会到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也很需要,甚至非常关键。
三是注重培养习惯。
我觉得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主要在时间安排、书写整洁、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等方面给予引导和督促。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记硬背,学会举一反三。
四是坚持鼓励为主。
我曾扪心自问,孩子的心智犹如一张白纸,如何才能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画?面对家长的呵斥与责罚,孩子茫然的目光与呆滞的动作,不仅让我们感到无助,有时还会有一丝无能掠过心头。专家说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鼓励,我感到,每次父母赞许的眼神都是小孩进步的助推器,父母的真诚夸奖是增添他自信的砖石。
。
我跟张朋友一起报考驾照,驾校师傅是我的学生。报名后,我就开始学习科目一。先是阅读课本,不明白的地方找同事请教;后是在上网练习,“金手指”上的练习每天最少做100道。
在此期间,我隔三差五地提醒张朋友,督促他学习。朋友“诺诺”有声,答应得好好的。下午4点多,我接到学生的电话,告知明天到东郊车管所去考试,并委托我给朋友通知。我拨通朋友的电话,建议他今晚到西安来,明早我俩一块去考场,省事些。朋友觉得很突兀,抱怨说:“不是说好提前一个周通知吗?咋突然明天考?”我听到此番言论,大吃一惊:“我不是上周还规劝你开始练习么?”
事情过去很久,我终于谅解了朋友。原因很简单,朋友在山区小县城,生活节奏慢,任何事都需要别人三番五次地催促才能完成。小县城有一种奇特的工作安排怪圈:上级规定的期限是30号完成,下级担心下属拖拉,便提前到25号,下下级再提前到20号。久而久之,办事员掌握规律后,则养成了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行动的惰性思维。朋友对待驾校考试就是这种思维惰性的具体表现,尽管我不停督促,但丝毫没有引起他的重视,他总以为到了最后关头仍有余地。殊不知,这次考试是今天通知明天考。
近年来,流行“重要的话说三遍”,于是老师家长都要多次叮嘱学生。其实,这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不是好事。孩子也会养成思维惰性,等着家长无限次地啰嗦。起初,说三遍还管用,时日一长,就会变成五遍六遍甚至八遍十遍。家长嫌孩子疲沓,孩子嫌家长啰嗦。
正确的做法是“重要的事说一遍”。李朋友的女儿三年级,要参加一个演出,演出时需要一段音乐。朋友帮女儿找到磁带,女儿喜不自胜,接过后顺手放在书桌上。朋友提醒她放在书包里收好,女儿“嗯嗯”两声,便埋头看书写作业。
第二天早晨,朋友开车送女儿上学时,发现磁带还在书桌上,女儿却浑然不觉,正忙忙乎乎地换鞋,背书包。朋友不动声色,开车前往学校。不久,女儿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爸爸,我忘拿磁带了!”爸爸明知故问:“不会吧?我不是交给你了吗?”女儿认错:“我落在书桌上了。你给我送来吧?”朋友口气很柔和,但态度很坚决:“不行的,我马上要主持董事会!”女儿放声大哭:“那咋办啊?节目马上要开始了。”朋友建议道:“你找老师把节目往后调一调,自己打车回家去取!”女儿吓坏了:“不行的,老师要打手的!”朋友果断地说:“没事,打不死!”然后挂断电话。
经历一番波折,包括接受必要的处罚后,小孩子自然会养成好的习惯。“受人之事,忠人之托”,这是责任心,也是诚实守信。无论重要还是不重要的话,都只说一遍,自小开始,教育孩子就会容易一些,省事一些。
那一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得紧凑,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有上海市知名教研员肖燕萍的精彩点评;上海特级教师吴佳瑛老师的大班数学活动《温度计》和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找太阳》两个教学活动;还有上海市黄埔区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姚博文的两节精彩的美术活动等。虽然是短短的一天学习,但我感触颇深,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深深的理论引领,真是受益匪浅。看的越多,接触新鲜的事物越多,越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就越多。
在这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吴佳瑛老师带来的大班数学活动《温度计》和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找太阳》两个教学活动。她用她特有的教学机智和回应方式,把这两个传统教材诠释得生动有趣,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深深吸引了观摩老师们的眼球,就像知名教研员肖燕萍所言:“听佳佳老师的课非常轻松,因为她在引导孩子时,总是善于激发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在回应孩子的回答时,总能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她隐藏了自己在课堂中‘教’的地位,却突出了自己‘引’的作用!”
看佳佳老师的教学活动这是第一次,以前一直只是耳闻,从未亲眼目睹。这次观摩,我深深得体会到佳佳老师之所以课堂教学如此成功,最大的因素是她的提问恰到好处。
例如佳佳老师的《小兔子找太阳》,整个课堂给我感觉亲切、自然、轻松,充分体现了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特别是在提问上的技巧。刚开始佳佳老师没有直接出示兔子,而是先让幼儿看看兔子的下半身,问:“是谁呢?穿的什么样的裤子呀?尾巴怎么样啊?”等等。这样的提问帮助幼儿精准地表述,整个互动强调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习惯。在让幼儿打开信封寻找太阳的过程中,体现了佳佳老师问题的启发性,她在信封里画上圆形,启发幼儿“小兔子要找的是什么?”并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什么东西是圆圆的等。给我留下映像最深刻的桥段有佳佳老师与幼儿互动的机智、互动的智慧,她能做到“让幼儿在课堂中快乐的喜欢动脑子”。例如:让幼儿找圆圆的东西时,佳佳老师会很巧妙地引导孩子去思考“找着找着小兔又找到了马路上、天上、佳佳老师的身上等等。”
即是对刚才孩子们的总结,又演绎到另外一个维度,是培养幼儿的思维变通性、迁移性。其中,当小兔快找到太阳时,佳佳老师用非常激动欣喜的语气说“快啦!快啦!快要找到我要找的东西啦!”这句话体现了问题有层次性,更体现出佳佳老师教态自然真实,一点不做作,能积极带动小朋友急切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在最后出示ppt让幼儿观察图片回答“谁在找太阳?”(动物、植物、人类、物品)其中有个孩子回答了太阳能。老师回答“你很有学问,长大肯定很能干!”这样的表扬给了这位孩子很大的鼓励,这时其他的幼儿也纷纷表现出了自己的小智慧,回答的非常完美,佳佳老师利用班里出色孩子的表现来带动其他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大多是通过提问与问答来完成的,提问的科学性决定目标的达成,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小兔子找太阳》这节活动中可以看出,佳佳老师在提问的技巧上充分体现了她的教学能力。
首先,我觉得她的提问考虑到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提问的设计注重了思维发展的过程。如其中佳佳老师请小朋友找圆圆的东西时,“找着找着小兔又找到了马路上、天上、佳佳老师的身上等等。”佳佳老师的这个提问使幼儿的思维呈现灵活性。正是佳佳老师的巧妙追问,旁敲侧击,适时点拨,引发了幼儿经验的拓展。
其次,佳佳老师提问中关键词的运用,也引领着孩子正确思考。我不难感到,佳佳老师的每一句都很精练,每一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如她在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快啦!快啦!快要找到我要找的东西啦!”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孩子已找到的圆圆的东西,又告诉孩子们,我们要找的圆圆的东西就快出现了。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承上启下,而且幼儿一听就明白。
第三,佳佳老师的提问语言独具魅力,吸引并激发幼儿的兴趣。佳佳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语言幽默,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这次观摩学习,让我体会到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对幼儿的回应,都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需要、幼儿发展出发,需要教师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厚积而薄发,名师的成功与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我开阔了视野,同时对照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善于汲取和发扬,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这就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编者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说不,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
说不,是一种能力;。
说不,是一种智慧;。
说不,是自我观念的肯定;。
说不,是抵制错误思想的利器。
学生在学校犯错,不是说他打定主意专门去犯错,往往是相识的几个人凑在一起,有人一鼓动便天不怕地不怕了。
要想让孩子在学校少犯错或者不犯错,那就要教会孩子说不。
一强化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说不。
要说孩子不知道什么不该做,不能做,做了要受到相应的处罚,那是瞎话。关键是几个孩子在一起,一旦做出某个决定,有的孩子认为自己说不会没有面子,正是这种毫无意义的面子让孩子会犯下较为严重的错误。
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孩子对是非的判断,甚至还要夸张犯错后果的严重性,让孩子有所畏惧,知道说不!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敢于说不。
孩子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往往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凑在一起瞎玩,一旦其中一个提出某个错误的决定,作为十三四岁的孩子,根本不会说不。
因此只有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努力学习,或醉心于阅读,或爱上某种运动,有了这些正能量的爱好后,孩子的心性得到培养,对不好的做法就会敢于说不,至少不会随意去参与违反校规校纪的事。
三远离有恶习的同伴,乐于说不。
那些犯错的孩子,一般都是一个地方的,小学有一定交集的主动或偶然地聚在一起,如果一方没有自制力,产生某个错误的想法,自然就会犯错。
古有孟母三迁,今就应该有让孩子远离有恶习同伴的父母。没有了挑起事端的由头,就会少很多犯错的时候。
让孩子学会说不,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又能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杜绝孩子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犯一些从众的错误。
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家长们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活动,不要放在学校就不闻不问,自由生长的小树总会有所偏颇,需要我们不断地纠正,约束!
热爱户外,喜欢大自然是每个人的天性,小孩子尤甚。天气炎热,加之我们也比较忙,因此旦旦大部分时间仍然呆在户内;但我们总要抽出一定时间,领着孩子去户外玩一玩,两三个小时不长,一小时半小时不短。
旦旦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体育场,因为那里有一些体育器械,小孩子很多。体育场人声鼎沸,嘈杂无比。去了后,我往往选择一个僻静的角落,处理一些邮件,浏览一些新闻,阅读一些文章;任由旦旦自由玩耍。
初始,我也担心旦旦让人拐跑了。他在玩的时候,我在旁边睄着他。他见大人在,气势如虹,不一会儿就成了孩子的首领,领着一帮小孩子攀高爬低。我有意躲起来,看看他如何应对。其实,他也睄着我们。看不见大人了,他就四顾寻找;发现我们以后,还有意带着一群孩子经过我的面前,有炫耀意。
如果时间尚早,他会带着我上金台山,还吹嘘说他能顺利地走出迷宫——当然是大人们以前带他去过。
我们打算到西口游玩的时候,因为时间较长,决定带着他。第一天,多数时间是坐车,所以体力不是问题;但安全是问题。湖北坎子山景区,主打风景是石林。在陡峭险峻的石林里攀爬,别说7岁的孩子,即使是我,也要费一把力气。但我对旦旦相当放心,因为他多次给我展示过他的四肢力量:在家里,他两手一撑门方两侧,两下子就身体悬空,脑袋顶着门头,然后一跃而下;到体育场或公园玩,他见到比较细的柱子,三下两下就爬上两三米高,然后腾跃而下;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他眨眼间就爬上双杠,左腾右挪,十分麻利,还马步站在双杠上冲拳。每至此时,我惊诧之余,总会开玩笑说:“你倒着用脑袋着地,才算本事!”他都是直接跳下,说:“那不行,脑袋摔笨了!”
旦旦爬得比我快,我既没有厉声制止,也没有大惊小怪地惊扰,而是陪着他,引导他:让他沿着有人走过的痕迹,便相对平坦安全一些。
事实上,他比我们成人灵活多了,也比我们想象的胆小得多;换句话说,他的安全意识还是挺高的。我们钻进尚未开发完毕的风洞时,里面漆黑,他多次要求我们赶快出洞,理由是害怕;面临非常高的石坎,他会选择观望,然后绕路。如果他选择跳下,都是有把握的。
第二天,我们爬北阳山,除了危险外,更多的体力的挑战。我们一行人,大多数都是老师,懂得如何唤醒孩子的潜力。比如捡到一支野鸡翎,便插到他的帽子后面,封他为“大王”。还找到一根木棍,称“权杖”。于是,他拿着权杖,威风无比。如果落在后面,他就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最前面。有一次,他因为拉屎而落得很远,走在前面的同事大声呼喊:“大王,前面有情况!”他一听,劲头十足,飞奔向前:果然,前面出现了一大群牛。
事实上,孩子比我们成人顽强,脆弱的是家长。旦旦穿的是短裤,难免被荆棘划破腿肚。他受的伤还不算小,鲜血都流出来了。他看了看我,我灿烂地笑着说:“不用理他,继续前进!”旦旦连摸都没摸一下,便继续做他的大王。
刚下车,正准备上山,旦旦从高处下跳,摔在地上,短裤腿都磨了一个洞。他表情痛苦地看看我。我笑着夸他:“你的这个动作难度比较高,不仅人没摔着,还把裤子摔成了洪七公!”他忙问洪七公是干啥的,我说是讨米要饭的叫化子。他也跟着裂嘴大笑:“我才不做叫化子!”
路途的艰难是很多的。遇见牛群羊群是他最高兴的时刻。到达北阳山顶,一片开阔,石林耸立,相对地势平坦。我们大人自顾玩自己的,对旦旦完全弃之不顾。偶尔想起,一喊,他高声说:“我在这儿哪!”他感兴趣的是牛,跟牛游戏乐此不彼。我们摆姿势拍照时,他也激情有加地掺和。
返程的路上,太阳越来越毒辣。他偶尔喊几声肚子痛——早晨7点吃早餐,一路上吃面包,喝酸奶,饮冷矿泉水,肚子不舒服也是有可能的,我们便背他一程。说实话,十几年前,金柳7岁上华山,我一路把她背下来,一点不费劲,如今背旦旦,加上有时上坡,简直累得半死。他在背上不安分,不时手打脚踢路旁的树枝野草,也增加了背他的难度;但岁月不饶人却是本质。
从早8点开始上山,至午4点到达山脚,历时8小时,行程十四公里以上,我们仅在返程中断断续续地背了几次孩子,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孩子的体力充沛得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成人每到休息处,便静静地坐着,吃点东西,补充水份;而旦旦是一刻都不闲的,或攀高,或爬低,或用棍子戳地钻洞,或舞动权杖打草惊蛇……我们批评他:“你把劲省着点儿,一会儿走路!”他消停片刻后,依然故我。
我也时常反思:“我是不是拿人家娃子下油锅,不心痛?”静言思之,也不是,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金柳5岁上翠华山,7岁爬华山,8岁攀上木王森林公园的鹰嘴石(海拔2700多,比华山还高200米),12岁从西安徒步回镇安,走了7天……这些我在《河畔的金柳》一书里都有详细记载。
看来,我既不是两面派,也不是冷酷无情,而是对孩子的爱很理性。
从女儿出生到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现在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其中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想必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当看到孩子那灿烂的笑脸,听到孩子那稚嫩的声音时,什么烦恼,什么辛苦统统都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不知不觉中女儿上幼儿园已经两个月了,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个月却让我感觉到小家伙的变化非常之大,也顺利地度过和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学习阶段。
我家女儿生性较活泼,好动,刚到幼儿园时老师说有点坐不住,不听指挥,于是我就特意买了一些她感兴趣的积木和拼插玩具让她玩,刚开始只能玩一会儿就跑了,后来在我们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下,渐渐地坐的时间久了,玩得也更投入了。
女儿的自理欲望特别强,一岁多就能自己喂饭,穿裤袜,可是因为我们总是嫌她动作慢,吃饭脏就剥夺了她的这些权利,一切包办起来了,没想这是阻碍了她的正常发展,好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又重拾好习惯。
值得欣慰的是,女儿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就没哭过,而且很享受这种集体生活,我觉得和孩子分别时要有意的告诉她妈妈要离开她一会儿,什么时候回来是有关的,不骗她,让她有安全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老师细致、悉心的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妈妈般的温暧!在此表示感谢!
总之,育儿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祝愿我的女儿和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
为人师数十载,转眼宝宝也五岁半了,坚持做宝宝日记也六载有余,太多感悟总想与人分享,成功或失败乃一人之言,教子理论也需要实践和,更重要的是探索和归纳,当然,教育规律应该遵循孩子的个体差异,所有成功的家教经验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希望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多参与交流话题,多探讨成功培育情商和智商的话题.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生理和心理)成长,稳步成才!
走进教育之门,我就希望有一天能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整合传播开来,虽然我是沧海一粟,但我更希望为教育事业发挥自己微弱的光和热.所以,我会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感悟及时融入我的课堂,让孩子们天天感受新的教育气息,让他们充分享受新思想带来的振奋和愉悦.
0岁及学前早期教育已是众多知识家庭谈论的重要话题,我们的早教工作应该是竭尽全力了,甚至有的为了孩子上一个更好的幼儿园不惜重金,专职接送,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也再所不惜,父母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为自己喝彩!但是,在幼教中陷入困惑与迷茫的大有人在,朋友聊天,更多也是教育之难,我想,大家都有同感,我也一样.当我用某些理论去指导幼教实践时,也曾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因为它不适合孩子!我开始思考新的航向.
孩子上进,聪明,乖巧,善良,经常帮助别人,还会关心别人,特别善解人意,在别人发生矛盾时,总会有理有节地劝慰别人,俨然一个小大人!今年上幼儿园,知识的重复让我感觉有些浪费时间,我觉得在这个学习关键期应该及时引导和提高他的学习能力.从事多年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是最讲究基础知识积累的,记忆字词,阅读理解,会话写作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决定先从阅读开始.
孩子已学完了小学阶段的全部拼音,但不是很熟练,我决定让他阅读带拼音和插图的故事书,一开始读有些生硬,但孩子自小受我和他爸爸的习惯的影响,对读书还是蛮有兴趣,就当培养兴趣吧,我们各自读各自的,孩子就凭他的一知半解却也津津有味,一个暑假过去了,孩子还是有时间就坐在那儿读,刚开始出声,后来默读,渐渐的能读上半个小时......
有一天,儿子心血来潮,大讲他的故事会,原来他把他读过的故事全背下来了,一些描写的词语,四字词语,成语竟然也脱口而出,我们震惊了!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啊!
会阅读了,没有拼音的故事书也能流利的读下来,还能发表一下评论呢!
接着,我们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引导他早期写作.日记是孩子每天晚上的必修课,由不知道如何写到每天自己坚持写,使他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快速成熟的过程:......我是男子汉!......我很勇敢!......我很坚强!......自我评价和自我觉醒马上在日记里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47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