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观点。
第一段:引言(100字)。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接触法律知识的重要机会。通过普法教育,我们大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本文将从法律学习、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律运用、法律宣传和守法养成五个方面,总结大学生活普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法律学习(200字)。
在大学期间,我们通过修读法律相关课程和课内外活动,深入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基本法律文书的学习,如合同、劳动合同等。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对法律条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法律运用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我意识到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深刻认识到守法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第三段:法治观念的形成(300字)。
大学生活普法的一个重点是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通过普法教育,我们深入了解国家法制建设的伟大意义和法治社会的优势。法治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正确认识法律并在实践中应用。为此,学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例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社会实践等。在这些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尊重法律,也体验到了法律的保护力量。通过这些体验,我们逐渐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并形成了守法自律的意识。
第四段:法律运用(300字)。
普法教育不仅仅是学法律知识,更是学会运用法律。大学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例如签订合同、租房、购物、交通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能够合理分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保障自身权益,也能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在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指导下,我曾在一次遭受不合理扣押的经历中,通过法律手段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法律知识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段:法律宣传和守法养成(200字)。
大学普法工作不仅关注我们个人的法律知识和素养,也重视法律宣传和普及守法意识。我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律宣传活动,例如法律讲座、法治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守法的决心。我也积极参与法律宣传,通过展板和讲解,向校园内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大家形成守法意识,树立法律权威。
结尾(100字)。
在大学生活中,普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法律学习、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律运用、法律宣传和守法养成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大学生在普法教育中收获良多。这些普法的心得体会将成为我们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坚实基础,为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法律规范的不断重视,大学普法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大学普法知识讲座,讲座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些法律基本知识,收获颇丰,现在我将我的观察和体验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在讲座中,我得到了一份“普法提高版”手册,手册中对于各种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解答非常详细,让我感受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这份手册是以百姓生活为背景,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许多法律问题,如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等等,这样让普法教育变得非常贴近生活,让人们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有真实的场景和案例可供参考,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段:讲座带来的收获。
讲座中,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合同”的相关知识。这个话题在讲座中得到了详细阐述,主讲人讲述在合同中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果因为合同纠纷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维权。合同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法律形式,对于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非常重要,讲座中通俗易懂的讲解了合同的一些基本款式和注意事项。我在这方面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于合同知识的理解,还知道了一些可以相对规避风险的方法。
第四段:普法教育缺陷。
虽然此次讲座对我来说是一场收获颇丰的盛宴,但是我同时也注意到了在普法教育上存在的一些缺陷。讲座虽然讲解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见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完全全面地介绍法律知识。由于讲座时间比较仓促,一些覆盖因特殊行业所产生的法律问题还未被涵盖,这是讲座存在的不足。
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将大学生普法教育纳入到必修课程中,对于大学普法教育的发展,我认为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细致详尽地解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法律疑问。此外,在讲座中应该加强对于特定行业中法律问题的介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法律问题的处理方法。通过这些改进,可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更好地遵守法律规定,做有良知的公民。
结论。
总之,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法治社会的同时,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成为了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应该把普法教育的重心放在提升大学生生活中的法律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段落一:在大学普法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普法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普法教育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普法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国民的法治观念。其次,普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则。最后,普法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段落二:大学普法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的领域广泛。通过这些学习,我对国家的法律体系、法律主体和法律程序有了基本的了解。我学习了宪法、刑法、民法等基础法律,在各个领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法律解读和法规学习等形式,我不仅知道了法律的具体内容,还了解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和解释方法。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还提高了我对社会法治的认识。
段落三:在大学普法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普法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法律知识,更是培养思辨能力和法治素养的过程。通过参与法律辩论、模拟法庭等活动,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能够深入思考,理性评判,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同时,普法教育还培养了我遵纪守法的意识,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规则和法律的约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段落四:大学普法教育不仅限于理论学习,还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参与法律援助和公益活动,我亲身感受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在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法律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正义的有力工具。这种实践经验不仅使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段落五:综上所述,大学普法教育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通过普法教育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法律知识,更培养了思辨能力和法治素养。普法教育帮助我形成了良好的法治观念,提高了我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普法教育的收获将给我带来更大的优势,使我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将一直关注普法教育,不断学习、实践,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普法教育逐渐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我曾参加过一系列的普法教育讲座,得到了很多启发。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普法教育是一项全民普及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以及讲座,让人们认识和了解法律,提高法律素养,从而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大学中,普法教育讲座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所参加的普法教育讲座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刑法、行政法、民法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讲座,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法律知识,了解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参加普法教育讲座,我意识到了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石,它是维护公序良俗,保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了解并遵守法律规定,千万不能违法乱纪。
第四段:我如何在学习中运用普法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会将普法教育理念运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我将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增加自己的法律能力。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普法教育讲座对我的未来影响很大。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能力。同时,我也会将普法教育的理念宣传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够认识和了解法律知识,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普法教育讲座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法律知识,提高了我的法律素养和能力,更让我了解到了作为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坚持普法教育的理念,为维护法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普法活动是为了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民素质,促进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作为大学生,我积极参与了多次普法活动,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些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普法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段:参与普法活动的重要性。
普法活动是大学时期的一项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普法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法治建设的现状,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同时,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我的参与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参与普法活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段:普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普法活动以多种形式展开,例如普法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宣传栏目等。这些形式的活动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了解法律体系、法律权益的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对法律的认识。此外,普法活动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参与普法活动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普法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拥有正确的法律知识和思维方式。其次,普法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最后,普法活动还可以促进法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社会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通过多次参与普法活动,我受益匪浅。首先,我提高了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会了正确运用法律策略解决问题。其次,我增强了法律意识,明白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责任,懂得如何维护和保护自身的权益。最重要的是,我在与他人交流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这些成果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段:加强普法宣传与实践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普法活动的效果,我们需要加强对普法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普法活动的支持和投入,提供更好的场所和资源。除了传统的形式,可以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推动普法活动的传播,提高其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在普法活动中,可以加入更多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法律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总结:参与普法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通过了解普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普法活动带来的益处,同时,从个人角度出发,总结参与普法活动的成果和收获,进一步加深对普法活动的认识。通过加强普法宣传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普法活动的作用,促进法治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法治建设的进步。
普法,指的是普及法律知识,让普通民众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以及法律的适用范围和程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普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涉及到我们的诸多方面,如学习、生产、工作、社会交往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们的普法意识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大学生的普法意识不够强烈,普法素养不够高,普遍存在法治观念单一、法律知识匮乏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所致。而这也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常常感到迷茫、无助,出现错失合法权益的情况。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普法素养,需要落实全社会普法工作的责任,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的普法宣传教育。从教育层面上,大学应该加强法学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从家庭层面上,家长应该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法制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从社会层面上,要引导广大大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传媒,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咨询能力,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多的保障。
大学生应当主动关注法律法规和各类案例,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熟悉诉讼程序,学会如何维权和求助。只有当大学生打好普法基础,学到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后,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思维来解决问题,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平安。
第五段:总结。
大学生普法教育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推进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主动打破自己的思维僵化和成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用法律思维来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推进法治中国的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是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普法活动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作为大学生,我们也积极参与了普法活动,这为我们增加了法律知识,加强了法律素养,对于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参与普法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参与普法活动,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法律的知识,还能够亲身体验到法律的魅力。例如,我们参观了法院的庭审过程,亲眼目睹了真实的司法环境,了解了法官如何依法判决,并学习到了法庭礼仪和法庭规则。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也增强了我们遵守法律的决心。
第三段:普法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和帮助。
通过参与普法活动,我们的法律知识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们学习了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做到守法守纪。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与他人辩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法律问题,并学会了基于法律原则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尽管普法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普法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强大,很多人对普法活动了解甚少。其次,普法活动的内容有时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使参与者产生了厌倦情绪。最后,普法活动的深入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一次简单的活动无法满足我们对法律知识的全面需求。
第五段:进一步普法活动的建议与展望。
为了提升普法活动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普法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普法活动的内容应该更贴近大学生的兴趣,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现法律知识,激发大学生主动去学习和了解法律。此外,普法活动还应该形成连续、有章可循的体系,以长期的意义来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
普法活动作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学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普法活动的参与,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虽然普法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对未来普法活动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希望这次普法活动能够持续下去,并不断改进,为我们的法制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近年来,普法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全社会的后备军,大学生是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对象和主力军。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普法讲堂,并深感受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下面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普法讲堂心得体会展开论述。
第二段:普法教育的重要性(约300字)。
普法教育是在法治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是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提高全民法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讲堂中,我们了解到现代社会法律体系的构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权益的保护都是普法教育的目标。通过普法教育,我们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国家法律体系的规范和法律责任的界定,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侵权。
第三段:普法讲堂的特点和亮点(约300字)。
普法讲堂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亮点。首先,它通过形式多样的讲座、沙龙等方式,生动有趣地阐述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其次,讲堂的内容紧扣时事热点和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者,通过普法讲堂,大学生能够了解到法律文化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增强法治信仰,为法律的公正实施做出贡献。
第四段:普法讲堂的意义和效果(约300字)。
普法讲堂开展的背后,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对大学生的正向影响。首先,普法讲堂宣传法律知识,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依法办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普法讲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念,提醒他们要远离违法行为,以身作则,树立诚信意识。最后,通过讲堂,促进了大学生与法律的互动,培养了法律意识、法律情怀,为青年法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段:个人的收获与反思(约300字)。
参加普法讲堂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对法律的认识更深刻了,了解了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其次,我明白了法律是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我要遵纪守法,为社会和谐出一份力。最后,我看到了法律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普法宣传教育中来,弘扬法治精神。
总结:普法讲堂心得体会不仅给我带来了法律知识的充实,更让我意识到法律教育对于每个公民和社会的重要性。普法讲堂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在普法讲堂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同学一定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现代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培养公民法治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许多高校开设了普法讲堂。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近期参加了一场普法讲座,深感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经历,我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第一段: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
在普法讲座中,我明白了法治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维护,社会才能实现良好的秩序和稳定。法治的存在不仅能够化解矛盾和纠纷,还能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了解这些,让我更加珍惜法制社会的成果,也更加坚定了我维护法律的信心。
第二段:深化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在普法讲座中,我接触到了一些平时所不熟悉的法律知识。例如,知道了行政管理的法定程序,把握了移民的法律规定,了解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整合了我之前零散的认知,也丰富了我对法律的整体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掌握这些法律知识,不仅有助于自身权益的保护,也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
第三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普法讲座,我意识到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法律不是遥远的事物,而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时刻保持警觉,了解法律规定,才能在法律面前有抵抗和求助的意识。同时,法律知识的提升也有助于我们在遇到纠纷和困扰时更好地处理问题,避免陷入法律纠纷。通过普法讲座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身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应积极参与法制建设,教育他人,共同构建法治社会。
第四段:关注法制建设和社会公义。
普法讲座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是关注法制建设和社会公义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法制的健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法制建设,主动了解法律法规并宣传普法。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权益,还要关心社会公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段:实践与理论并重,提高法律素养。
普法讲座的做法提醒着我们,学习法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更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我们可以积极参加模拟法庭、法律实践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只有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的法律素养才是真正有效的。通过参加普法讲座,我明白了学习法律只是开始,真正提高法律素养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
在本次普法讲座中,我认识到法治对社会的重要性,增长了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我将会时刻保持对法律的关注,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参与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普法活动是指以法律为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一项社会教育活动。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普法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参与普法活动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体验。
段落二:切身体会及收获。
通过实践的普法活动,我对法律的学习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中,我结识了许多热血青年,他们对法律的热爱和执着令我钦佩。同时,通过座谈交流和观摩法庭实况,我深刻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这些亲身经历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段落三:普法活动的规范意识与责任感。
在普法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感。参与法庭观摩实践,我切身感受到法官和律师举止谨慎、言谈严谨的精神风貌。在志愿服务中,我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求,给予帮助和引导。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有法律意识、有责任心的大学生是多么重要,在法治社会中要时刻保持秩序和践行法律底线。
段落四:普法活动的影响与推广。
参与普法活动,除了个人成长,还使我认识到普法工作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法律的传播和普及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推动。我积极参与法律宣传活动,组织同学们一起开展公益讲座,向社区和学校的师生普及法律知识。通过这些推广活动,我看到了普法工作的积极成效,并且也发现了法律宣传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使我深入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广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法律。
段落五:对个人未来的启示。
参与普法活动使我认识到,法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保障,也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和尊重的规范。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法律意识,做到守法用法、学法用法。只有在了解法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确立合法合规的行为准则。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普法活动,以法律的普及和应用为己任。同时,我将传递法律的声音,引导更多的人加入普法队伍,共同构建法治社会的美好未来。
总结:
通过普法活动,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在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普法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法律观念,推动了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我将继续坚持参与普法活动,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自己的法律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汤磊。
6月11日下午,我校全体班主任到高新区参加了“五五普法”课程学习中,除了学习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外,还学习了与教师这个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即《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以前,许多教师不懂教师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故有法等于无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通过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我认识到:国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置于脑后,做出了有违教师形象的事情。
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百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宁的学生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师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将一些原来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做法规范化,用规范化建设来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整体水平。
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把整个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全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现阶段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入到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个伟大事业中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身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未来贡献一生。
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视的作用。四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通过多年来法制教育,广大群众要求社会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学好用好法律不单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与法治国家的实现紧密相联。
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公务员系统普法宣传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机关特别是在基层,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还比较突出,并直接消极地作用在实际工作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一些地方公务员学法环节存在形式主义不无关系。在因制度弱化导致的上无压力下无动力的情况下,部分公务员提不起学法的精神和用法的自觉性。这就导致部分公务员法律素质不高,行政活动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合法性。因此,在将来的学法用法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形式、充实内容、健全机制、强化培训、严肃考核,真正提高广大公务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
当前上访案件和群体性的事件呈急剧上升态势,分化了政府在发展经济为主线上的大量精力。以上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没有严格执法或者依法行政造成的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严格依法行政,就有可能累积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给接下来的工作增加阻力,从而阻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现在,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心的局面来之不易,公务员队伍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主力军,更应把依法行政这根弦绷得更紧一些,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旦“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被破坏,就很难修复。另外,我们也要在制度上完善,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践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务员学法用法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其次是本职工作的需要。基层工作量大面广,涉及诸多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服务好本职工作。最后是自身建设的需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工作的形象。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学法是用法的前提,但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法。我们只有把学习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公务员系统普法宣传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机关特别是在基层,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还比较突出,并直接消极地作用在实际工作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一些地方公务员学法环节存在形式主义不无关系。在因制度弱化导致的上无压力下无动力的情况下,部分公务员提不起学法的精神和用法的自觉性。这就导致部分公务员法律素质不高,行政活动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合法性。因此,在将来的学法用法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形式、充实内容、健全机制、强化培训、严肃考核,真正提高广大公务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
通过参加“法律进机关”相关课程学习,感觉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确保我们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依法行政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解放思想的安全保障。因为法律规范对人与社会的行为具有指引性,它指引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从理论上说,不坚持依法行政,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方向,近于空谈。从实践中看,不坚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会导致我们行政机关公务员随心所欲、恣意妄行,会把实践引入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确切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依法办事才是可行之道。
“六五”普法规划开展以来,使我对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有了更深入了解,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对有关基层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在今后工作中坚持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运用法律的知识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参加这次的大学生普法活动,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普法。
欢迎大家阅读。
今年暑期6月28日——7月4日,作为法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我很荣幸自己能参加此次社会调研。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此过程中我也获益匪浅,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活动前期,我们一次次地修改。
活动方案。
进行选拔和培训队员、分工、布置任务、整理活动所需材料和物品、与合作单位和实践地点联系沟通等各项准备工作。这其中所需要的细心负责和付出的辛苦只有真正参与的大家才能体会到。
在活动中,大家针对活动的实施、如何提高活动效率等问题各抒己见。有时可能会产生分歧,但只有在一次次的争执、讨论、磨合中,才能确定最佳方案、将工作做到最好。采访、调查、宣传、开会、总结是这几天活动的基本概括。模拟法庭演出之前,大家都认真背词、多次排练,互相鼓励和配合,为的就是能带给当地居民更真实的感受。在街头采访时,"蓝精灵"们不畏酷暑在街头奔波着,即使队服也被汗水浸透。有时遇到冷眼相待、不屑配合的群众,也有过心酸和无奈,但看着同样辛苦却任劳任怨的同伴们,我还是坚持着圆满完成了这次实践。
此次活动中,我有很多深刻的感受。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想好问题,这些问题既要贴合主题又要让被采访者愿意回答。而且在发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有一些群众不愿意配合,觉得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群众觉得难为情,在普法过程中,更需要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群众更容易理解,更乐于接受的通俗语言,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拉近我们与被调查群众的距离,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更易于普法。
其二,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着高等教育,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为社会服务,然而,不深入到社会中体验社情是无法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我们的调查对象有从事各类行业和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商家会遇到强买强卖、不法推销等问题,村民们会遇到遗产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纠纷,由此我感受到了《婚姻家庭法》、《消费者保护法》、《劳动法》等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法律来源于社会,但是法律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的法制已经比较健全,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更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国已经成为文明的法制社会,在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然而实践过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普法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只有小部分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部分人还只是通过偶尔看法制栏目和浏览法律网站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也基本上是被动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依法维权意识较差,还有极少数群众根本不了解、不关心法律,更谈不上运用法律。由此可见,法制教育在基层极待加强的,而这也正是是我们法律人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的法制建设情况和普通群众对法律的关注程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举办模拟法庭,设置法律咨询台等多项活动进行普法,同时在调研中增进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更加明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此次活动必将在我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五五”普法已接近尾声,“六五”普法即将开始。在新形式下,能否能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进程,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部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普法规划,下面,就“六五”普法的保障措施谈谈看法。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机制。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全民工作,涉及面广。因此建立一个具有指挥全局的权威的领导机制,是实现普法目标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所在。前些年,通过各级普法机构的努力,基本保证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工作机构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形成更加科学的、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与本级司法行政部门合署办公,但应作为常设机构设置,配备一名同级副职为专职副主任和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并单独列编。
二是要强化刚性保障机制。我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有些地方也尝试立法。但仅限于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规范,依法治理工作则很少涉及,致使法制建设工作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甚至出现用传统行政手段抓法制建设的现象。因此,国家应尽快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组织、机构、职能、责任、义务等,应确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权威地位。“六五”普法期间,还要进一步健全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监督制度,评比奖励制度,并用法律法规加以确定,以规范和约束依法治理工作。
三是要强化考核评估保障机制。“六五”普法规划要在量化考核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评估机制,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定期检查验收,公开评比结果,普法主管部门每年应根据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各单位实行百分制考核评议。对连续两年取得考核优秀等级的单位及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单位挂牌整改,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或由普法主管部门建议同级党委,政府予以免职。要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考察,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核等制度。规定领导干部年度普法考试不合格,其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核不得评为合格以上等级。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两年未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不得提拔重用。在提升职务或跨区、跨行业转任新职务时,还必须在任前接受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考核。凡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暂缓任命并进行补考。两次考试不合格的不予以任命或不再提请任命,以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重视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是要强化监督激励保障机制。检查监督是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包括立法监督、习法监督,行政监督,新闻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同时,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对查处的违法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并提出整改意见,限其改正,以保证普法任务的落实。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要通过建立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要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各种奖项之中,广泛表彰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等方面的先进集体(个人)。尤其注重对从事普法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的表彰奖励,逐步改变五年表彰一次的惯例。同时对习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勇于揭发者也要予以表彰奖励,以弘扬正气。
五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普法队伍建设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但是,就目前队伍建设壮况来看,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拿我县来说专职普法人员2人(编制在司法局),基层单位多数是兼职人员,这根本不能满足日常普法工作需要。“六五”普法期间,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列编的形式,彻底解决普法人员不足,不专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新闻队伍,法制文艺宣传队伍,法制宣传队伍“五支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中坚作用。同时加强执法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坚决清除那些违法建纪人员,促进执法状况的全面改善,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学法,守法和依法办事。
六是要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普法经费数额不足,不能到位,不能专款专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六五”普法期间,可借鉴科普法和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加大普法经费投入的做法,由习法行政、财政部门研究出台具体的保障办法,明确提出建立依法治理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用增加。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对普法必用的东西,微机、摄像机等基本设施。
七是要强化理论研究保障机制。加强普法依法治理论研究,可以为加快普法依法治理立法和指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普法依法治理的环境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理论研究跟不上形势需要,无异于自断前程。因此,在“六五”普法期间,要动员一切有志于普法工作的人士特别是基层普法工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一套科学指导普法依法治理伟大实践的理论体系,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
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
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
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
一是在人力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就县实际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这四支队伍。全县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员”骨干队伍(宣讲员、辅导员、报告员),并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全县组成普法宣讲团17个、普法宣讲组286个,定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全县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和司法战线资深的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统一规范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在全县城乡之间。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设施资源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必要条件,全县舍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一些法制宣传必要的外部设施和内部设施。全县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制宣传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具体实现了“五化”,即:
(1)办公场所实现专室化,从县办到各基层依法治理办都设有专室。
(2)工作运行实现图示化,从上到下统一制作工作运行图板、统一制作牌匾,各种组织、制度、指标、任务量化上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3)宣传器材设备实现现代化,各级依法治理办都配置了数码像机、录像机、微机等宣传器材和办公设备,县办还配装一台专用普法宣传车。
(4)普法档案实现规范化,全县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文字档案齐全、类别清楚、专室专柜。
(5)是普法工作实现网络化,县办通过政府网与各乡(镇)依法治理办实行微机联网,“1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全部开通,运行良好。
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以“八项”宣传形式为载体,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并在完善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搞突破。
第一,开展常规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常规性活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开展“法制文艺”下乡活动。以县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为依据,组织创作编排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
第三开展“法律大集”活动。以各乡(镇)集贸市场日确定为法律大集活动日,每个乡镇每年举办5次以上。
第四开展“法律广场”活动。在县城设置2处“法律广场”,定期开展法制宣传。
第五开设“法律橱窗”。充分利用乡村公开栏现有设施,开设乡村“法律橱窗”。乡(镇)每周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村每半月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
第六开辟“法制专栏”节目。采取“以案说法”、“法制讲座”、和“银屏字幕”等形式,通过电视覆盖面,把法律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
第七开设小区“法制长廊”。在县城繁华小区开设2处“法制长廊”,确定专人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八建立“法律农家院”。每个乡(镇)只少要建立3—5个村标准性高、运用性强的“法律农家院”,并逐步实现“村村有个法律农家院”。
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采取政府拨付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一点,法律服务创收一点等措施,县办普法经费10.8万元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实践,提出这个“1234”工程,就是从不同方面加强思路的科学性、目标的远近性、对象的彼此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推进的整体性等要素的建设,使它们更趋完善、科学。当然,仅就普法“1234”工程的提出,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尽善尽美。但它不是孤立静止的,可以通过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更好服从服务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体目标。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的角度,以未来向度的思维,用全局全程的视野,去把握法制宣传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和层次,才能在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结中,不断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必然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所以,我们不应有要不要普法的想法,而需要有怎么样才能把普法搞得更好一些的谋划和措施。针对目前普法工作现状,我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思维创新为前提,以实践创新为基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在把握切入点、增强针对性、立足多元化上进行探索,寻求突破,切实把普法这项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抓深抓实。
一、创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为公众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推动普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树立大普法的理念,普法是全民普法。普法不只是普法职能部门和普法工作者的专利,普法的主体是全民,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各级组织、行政机关和司法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更是最具说明力的普法。普法的客体也是全民,普法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普法教育对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实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提高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文化素质,是每个公民必须认真面对和努力适应的现实。所以要树立一种新的普法传播理念,即普法不仅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个公民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单纯是灌输,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而应是一种互动,一种双向交流和感染。公众在学法的过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逐渐有了法治理念,并用之去指导行为方式,其用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极好传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需要才是根本,普法对象众多,内容广泛,普法教育要承认和重视不同对象人群的个性特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立足点,满足和服务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需要,一切以适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求为标准。普法只有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时,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化发展。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当普法内容形式符合普法对象个人需要时,他就会对其产生亲和力、认同性,从而引发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从而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
二、创新普法手段,以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切入点,提升普法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审时度势,开拓创新,是新形势对普法工作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普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普法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基础工程应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普法工作更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遵循和善于运用其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效果,确保其影响力和长期效应。一方面,要总结继承近20年来的经验积累,把一些较成熟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使之升华和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推进普法工作,在对形式主义、过时落后、效果不佳的方式方法坚决摒弃的同时,创新手段,使普法工作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必须恰当地把握好时间和空间,了解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紧跟形势,服务中心,围绕热点,做到应时应景。二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增强效能性。无论是谋划工作、制定计划,还是开展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有选择、分层次,有步骤、分阶段,合理利用资源,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确保普法工作的效能和深度。三是区分对象和内容,增强针对性。普法规划为我们划定了一个基本框架,但普法具体内容需结合当地实际和不同对象而定。普法教育的对象,范围广,层次多,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针对性设置与其社会角色相近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突出地域特色、群体特点、个性风格,做到量体裁衣,分类施教。四要创新方法和形式,增强艺术性。受教育者,虽本质上对法有渴望和需求,但实际上往往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与老一套的做法。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才能使普法更具吸引力。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教与熏陶相结合,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受到公众实实在在的欢迎和喜爱。五要拓宽渠道和载体,增强渗透性。普法已走过了启蒙阶段,早期经常运用的集中式、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用工制度变革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受到了局限。现代社会信息传输面广量大、快速高效,所以,现在的普法要多管齐下,讲究载体的多样性,强调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与声像、文字等实物载体有机结合,构建多形式推进、立体化覆盖的法律传播体系。要在渗透和结合上做文章,把法律知识渗透于司法实践中,渗透于法律服务中,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普法无处不在,无时不闻。六要提高层次和水平,增强科学性。近20年的普法,使广大公民从对法律的无知,到对有关法律知识的耳熟能详;从过去把法律置于事后,到现在把法律置于事前,都说明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有了极大提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学一点法律条文,而是希望把法治精神贯穿到他们的生活中。所以,普法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总是停留在灌输条文上,要提升层次,更新观念,把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律文化、倡导法治思想,作为普法的目的,贯穿于普法工作始终。
三、创新普法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机制。人大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题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进行个案监督,对不懂法的干部不予任命,对不依法办事的干部坚决罢免,等等,使人大的监督权威得到有效发挥。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加大对违法乱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监督各级政府和国家公务员严格执法。新闻媒体要敢于对司法不公、违法行政事件进行充分曝光,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也非常重要。群众监督的前提是学法懂法,掌握法律武器。普法使群众的监督作用得以更好发挥,群众的监督也使普法更具实效,两者相辅相成。第四是保障机制。保障机制非常重要,包含多个方面,如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完善机构,配齐配强班子,健全组织网络,提高队伍素质,为普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要积极探索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政府财政拨款与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和社会赞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依靠制度开展工作是最有力的保障和最有效的办法。目前,我省在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学法用法、农村普法和外来人员法制教育制度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指导和推动普法工作的有力保障。第五是考评机制。普法教育有否落到实处,评估成效是最后一道难题。单位领导变了,人员变了,出现了很多变数,一时的定量定性与定论,难免有失公正与公平。四五即将结束,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评标准体系迫在眉睫。关键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指导普法工作,改进考评方式。考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普法工作,要从其思路是否妥当、措施是否得力、形式是否丰富着手,更要从普法是否取得实效的更深层次加以考核,突破普法的框架,在更大的范围内考察其实际效果。我们目前考核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尽合理,因此要建立完善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全新的`考评机制,以避免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工作简单化和表面化,求真务实,真正促进普法工作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与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这次普法教育活动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一)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与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与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与润物细无声上。
(二)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对学生的普法知识我们应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加学生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应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学生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讲究方式,措施有效,努力提高学生法制教育效果。
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人群,学校的普法工作必须以学生为重点,大力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学校的普法工作任务。我们在日常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在活动中丰富教育内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三)教师应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校宣传法律知识的主要力量,教师学法非常关键,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教师学法可以采取自学、听讲座与考试相结合地方式。在教师中通过开办讲座,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制定各自的普法教育计划,并落实到每学期的政治理论学习中。通过组织教师听专题讲座、看录像的形式完成普法计划,内容涉及《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使教师们及时了解国家的立法动态,增强对依法治国的信心,并运用到依法执教的实践中,可以收到明显成效。
(一)抓好学校法制教育阵地。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要做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大学生每月组织一次普法活动,每半年上一堂法制课。学校统一聘请政法、基层派出所领导或业务骨干担任法制副校长,聘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纳入对学校、教师、班级、学生的综合考评内容。各年段、班级组织主题班会、法制演讲、法制辩论会等法制实践活动时,每位学生要学习一至两部法律法规,写一篇学法心得体会。
(二)活化法制教育形式。
为了加强在校生的法制教育,我们应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多管齐下,严格措施,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教”、“听”、“读”、“写”、“察”等灵活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
1、是“教”,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课、品德与生活课、团队活动、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2、是“听”,采取听取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与法制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宪法》、《刑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各种基本常识。每年举办校园法制宣传月活动,聘请政法机关干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与高尚的道德引导。
3、是“读”,即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书刊,观看法制教育资料图片与爱国主义教育影视或者生动形象的法制图片,使广大师生直观地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4、是“写”,即举办法制教育征文活动。配合“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开展《平安征文》等活动。通过征文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
5、是“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了解法制夏令营;参观禁毒、禁赌、禁黄等图书展览,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需要校内外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我觉得学校可以基本做到:
一是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学校环境更具有艺术性;。
四是设立黑板报、专刊、文化橱窗、读报栏,开辟法制教育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五是利用校园有线广播与闭路电视系统,自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
2、积极指导家庭教育。
二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
六是定期向学生家长印发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家校联系的加强与对家庭教育系列指导,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3、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利用业余活动对学生进行纪律法制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集体观念。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帮助教育职能,以增强学生抵御各种不良现象的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4、抓“创安”、抓整治。以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为载体,切实做好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根据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标准,结合各班实际,制订出各班自创工作方案,建立“创安”工作领导责任制与目标管理责任制,学校从上到下,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分解落实到每位老师身上;把“创安”工作作为年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增强了学生自防自治能力,预防案件发生。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广电等部门对侵害青年学生权益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台球室、游戏机室、录像厅与歌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与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着力治理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现象,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坚定了学法和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依法管理学生的信念。在教师法制学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风、制度、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增强自我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面对违法行为不为之所动,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全心全意的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
生活作风上,能够牢记“学法、用法”的教导,用工作纪律严格约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抵抗违法的坚固防线。反对违法行为,勤勤恳恳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目前,通过学习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经营明显改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教师法制教育的学习,可以时刻让我进行自我约束,增强防范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尽职尽责,恪守职业道德。
教师法制学习的目的不但是要求我进行自我约束,同时还能增强我的警惕意识,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遇到险情能够作到触变不惊,临危不惧,能够机警的去应对所面临的险境,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难题,能够果断勇敢的去化解各种危机,当小学生生命受到威胁时能够义无返顾的去保护小学生,与不遵守法律的人和事做斗争,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利益。
教师法制教育学习后,我不但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同时也更加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及发展趋势,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会进步,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更是使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法制教育的学习我们应该继续的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工作也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的人生轨迹也才会留下更好的印记!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始终坚持教师法制教育学习,不断提醒自己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老师所要履行的职责,重点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学习,在思想上筑起法律的坚固防线,警惕各种校园的违法的现象出现。二是要加强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等深入分析,汲取经验教训,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小学生自我法律的防范能力。
动考试,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法律上的知识。让我明白,毒品对一些自制力不强的人有很大的诱惑,只要一吸上就很难戒掉了,我们怎么才能不去接近他呢?法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去网吧,不吃陌生人的东西就不会染上着可怕的毒品,过一个健康人的生活了。
现在我们来说说安全出行的事吧!上帝对每一个。
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拿新闻里的那件事来说吧!一个孩子和妈妈正走去卖菜的路上,一辆卡车撞上了那位6岁的孩子,孩子倒在了血泊中,妈妈看到的孩子死在自己的眼前,不禁惊叫起来。事后,那位惊叫司机起来抓到了公安局,经警方调监控,那位司机酒后驾车,闯了红灯才使那位6岁的小生命消失,如果司机没有酒后驾车没有闯红灯的话孩子就不会死,如果…….再多的“如果”也救不了这完全调谢的蓓蕾重新开放了。
这次的法制教育会让我懂的了“要珍惜生命”安全驾驶”’"不要被毒品诱惑”过一个快乐、健康的人生。
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过去20年里,全民普法教育在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为构建与-谐社会发挥着法治保障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还较明显。如何搞好第五个五年普法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突破重点、难点与盲点等薄弱环节上,通过攻克薄弱环节来提升“五五”普法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普法教育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全民普法教育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转型、企业转制、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各种利益调整的主要特征,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的普法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因而在实施普法教育中就出现了对一些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对工作难点缺少办法与对盲点部位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其表现:
是领导干部学法抓而不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的决策者。他们的法律素质与学法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与一个单位的学法热情,关系到所属地区与部门的法治化建设水平。因此,我们在推进“四五”普法中一直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与部门的领导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的问题。会上要求多,会下落实少,对下要求多,对己要求少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普法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
是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应该说,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在工作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与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是流动人员法制教育难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大趋势。仅新都目前就有外来流动人口10万多,占本地人口六分之一。他们一方面为新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
是中小私营企业法制教育存在盲点。由于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面广,一些业主本身素质不高与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因而对自身的法律学习与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劳动合同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又缺乏对中小私营企业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工作难以渗透,以致普法教育在中小私营企业中存在盲点。
是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多年来,在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中,各级政府一直将农民的普法作为重点来全力推进。特别是各地以贯彻与开展“综合示范村”以及“法律明白人”创建活动为契机,使普法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进。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普法骨干紧缺与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使普法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是对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法制教育滞后。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向城市聚集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村委变社区,农民变市民。但是,城市扩建也对失地农民带来了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安置与生活保障等问题。而法制宣传教育不能适xx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生活保障等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普法教育质量不高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有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的问题,也有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因此,在推进“五五”普法中,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以提升普法教育质量。在建立法律保障制度中,我们认为,应构建以下四个保障机制:
要构建普法教育组织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不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组织机构,而且还要赋予其相应的'职能与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不力,普法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与权限,让它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与保障作用。
要构建普法教育责任机制。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否则共同责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地区、部门、单位与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
“五五”普法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既要求发展,又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及其成功经验。
今年暑期6月28日——7月4日,作为法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我很荣幸自己能参加此次社会调研。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此过程中我也获益匪浅,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活动前期,我们一次次地修改活动方案,进行选拔和培训队员、分工、布置任务、整理活动所需材料和物品、与合作单位和实践地点联系沟通等各项准备工作。这其中所需要的细心负责和付出的辛苦,只有真正参与的大家才能体会到。
在活动中,大家针对活动的实施、如何提高活动效率等问题各抒己见。有时可能会产生分歧,但只有在一次次的争执、讨论、磨合中,才能确定最佳方案、将工作做到最好。采访、调查、宣传、开会、总结是这几天活动的基本概括。模拟法庭演出之前,大家都认真背词、多次排练,互相鼓励和配合,为的就是能带给当地居民更真实的感受。在街头采访时,"蓝精灵"们不畏酷暑在街头奔波着,即使队服也被汗水浸透。有时遇到冷眼相待、不屑配合的群众,也有过心酸和无奈,但看着同样辛苦却任劳任怨的同伴们,我还是坚持着圆满完成了这次实践。
此次活动中,我有很多深刻的感受。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想好问题,这些问题既要贴合主题又要让被采访者愿意回答。而且在发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有一些群众不愿意配合,觉得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群众觉得难为情,在普法过程中,更需要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群众更容易理解,更乐于接受的通俗语言,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拉近我们与被调查群众的距离,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更易于普法。
其二,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着高等教育,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为社会服务,然而,不深入到社会中体验社情是无法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我们的调查对象有从事各类行业和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商家会遇到强买强卖、不法推销等问题,村民们会遇到遗产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纠纷,由此我感受到了《婚姻家庭法》、《消费者保护法》、《劳动法》等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法律来源于社会,但是法律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的法制已经比较健全,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更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国已经成为文明的法制社会,在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然而实践过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普法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只有小部分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部分人还只是通过偶尔看法制栏目和浏览法律网站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也基本上是被动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依法维权意识较差,还有极少数群众根本不了解、不关心法律,更谈不上运用法律。由此可见,法制教育在基层极待加强的,而这也正是是我们法律人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的法制建设情况和普通群众对法律的关注程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举办模拟法庭,设置法律咨询台等多项活动进行普法,同时在调研中增进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更加明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此次活动必将在我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必然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所以,我们不应有要不要普法的想法,而需要有怎么样才能把普法搞得更好一些的谋划和措施。针对目前普法工作现状,我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思维创新为前提,以实践创新为基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在把握切入点、增强针对性、立足多元化上进行探索,寻求突破,切实把普法这项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抓深抓实。
播理念,即普法不仅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个公民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单纯是灌输,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而应是一种互动,一种双向交流和感染。公众在学法的过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逐渐有了法治理念,并用之去指导行为方式,其用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极好传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需要才是根本,普法对象众多,内容广泛,普法教育要承认和重视不同对象人群的个性特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立足点,满足和服务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需要,一切以适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求为标准。普法只有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时,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化发展。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当普法内容形式符合普法对象个人需要时,他就会对其产生亲和力、认同性,从而引发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从而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
法工作更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遵循和善于运用其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效果,确保其影响力和长期效应。一方面,要总结继承近20年来的经验积累,把一些较成熟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使之升华和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推进普法工作,在对形式主义、过时落后、效果不佳的方式方法坚决摒弃的同时,创新手段,使普法工作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46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