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实用18篇)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实用18篇)



学习心得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因此要注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己的体会。小编在这里分享一些学习心得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云梦县审计局工会副主席邓常,2018年初被选派担任隔蒲潭镇和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以共产党人的时代脊梁和担当精神,长年累月扎在村里,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短短两年,就带领所驻村的13户贫困户16人整体脱贫出列。中国审计报、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网站先后多次报道了他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去年底,他被推荐评选“全县最美干部”。

铺修机耕路。

和平村五组郝家湾村后有一畈300多亩的肥沃耕地,常年种植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通往那畈耕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去那里干活很不方便,叫苦不迭。

群众利益无小事。邓常驻进村后,与村“两委”干部实地踏勘,谋划把那条羊肠小道翻修成一条长210米、宽3.5米的水泥机耕路。经测算,工程需投资16万元。

钱从哪里来?邓常同村“两委”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不能抱有对国家“等、靠、要”的思想,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商量解决修路资金问题。工程施工队也不请,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自己修路。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打杂工,节约工程劳务成本。

说干就干!2018年12月初,工程资金如数筹齐,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每天天一亮,大病初愈的邓常就和另一名工作队员赶往工地,提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施工中,他们见事做事,重活脏活抢着干,连双休日也不回城休息。村里的能工巧匠们见工作队员如此卖力,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工程施工进度快,质量好。不到半个月,工程顺利竣工。

每当村民们踏上这条平坦、舒适的机耕路,总是啧啧夸赞:“这不仅是一条机耕路,更是一条连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改造旧危房。

邓常驻进和平村时,村里有3户贫困户住着危房。现如今,这3栋危房均已改造一新。

三组贫困户栾文忠,是位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吃着五保,原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这栋危房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达到d级危房标准。老人担心房子倒塌,早已寄住到亲友家里去了。

有一次,邓常转到三组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了栾文忠的住房苦处。他痛心疾首,不停蹄地跑镇里,奔县里,很快争取到了上级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扶持资金2万元。

老办法照搬。村里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筹资解决建房劳务费用,组织能工巧匠帮老人盖建新房。邓常和另一名工作队员又义无反顾地当上了盖房工地上的搬运工。

2018年12月底,新房落成了。邓常开着面包车,把栾文忠从亲友家接了回来,乐呵呵地住进了新房里。

老人老有所居,邓常却心事未了。他返回局里,向局领导汇报了栾文忠的家庭生活情况,请求局里拨款帮助栾文忠添置家具。局党组经研究集体拍板,拨款给栾文忠老人购买了饭桌、凳子、厨具,送到老人家中。栾文忠喜笑颜开,逢人便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的干部亲!”

打造“工薪族”

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缺门路,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邓常与村“两委”苦苦思索,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一部分贫困户成为“工薪族”。2019年春,村里安排贫困户5人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其中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3人,由市场运作的环保公司支付工资的2人。财政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760元,环保公司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

二组贫困户龙银涛,患有侏儒病,现年60多岁,终身孤寡,前些年靠开个茶馆和小卖部维持生计。现如今,成了村里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保洁员,每年新增了9120元的固定收入。

凡事事在人为,和平村为贫困户打造“工薪族”的步伐一发不可停止。邓常与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又组建成立了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贫困户5人季节性就业,从事农产品包装工作,每人兜底工资8000元。加上加班加点,在专业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4个月季节性上班的工资收入实际达到1.2万元以上,最高的可拿到1.5万元。

放飞“候鸟群”

改革开放后,和平村富余劳力走南闯北,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达800多人,占全村总劳力的75%。

邓常瞄准了产业扶贫的这一契机,在村民外出打工相对集中的群体中建立党小组,开展外出党员与村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依托外出农民工党组织带领和组织贫困户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向浩浩神州放飞“候鸟群”。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和平村贫困户揭开了产业嬗变新的一页。去年,村里长期呆在家里的包括原已脱贫的8名贫困户青壮劳力与村民们一起,赴武汉,下广东,上北京,到东北,融入了劳务大军行列。

三组贫困户张水平夫妇二人,均已60多岁。今年,邓常协同村“两委”为他家转让了责任田,让外出农民工党组织把他们夫妇二人带去武汉打工,一人在车间当工人,一人做门卫,每月工资合计5900元。

发展“产业链”

无农不稳,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和平村有7户贫困户仍耕种着责任田,这些田要种,但要看是怎么个种法?

去年,邓常与村“两委”经过商量,以蔬菜产销一条龙的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贫困户全部吸纳到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和蔬菜大棚入股,既参加分红,又推广运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提升耕地产出效益。

大棚种植时令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精、人精我优。和平村现已成为省农村经济合作社示范单位,大棚种植的辣椒、茄子、包菜、蕃茄等11种蔬菜已获国家绿色认证,除本地蔬菜商贩来村蹲点收购外,订单还远销武汉、河南、北京、东北三省等地。

一组贫困户龙云祥,种植大棚蔬菜9亩,去年由于市场行情好,1-5月份就获蔬菜纯收入11.5万元。加上他本人在经济合作社从事包装工作的工资收入和2个孩子在外打工的工资报酬,去年家庭纯收入达24万元。

脱贫攻坚,决胜小康,邓常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正演奏着一曲壮丽的时代颂歌。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__,男,壮族,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参加工作,现任__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工作以来,他就与扶贫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先后从省开展扶贫工作沼气池建设、小水窖建设、茅草房改造建设的“三项大会战”中任镇三项大会战办公室主任,后来又在担任副乡长期间一直分管扶贫工作,之后,调到县扶贫(办)局担任副局长期间分管精准扶贫,再调到县发展和改革局分管易地扶贫搬迁和本单位精准扶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对党的忠诚和工作的敬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充分发挥本职工作职能,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做到对工作负责而不越位。作为副职,__同志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正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应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并完成,尤其是对一些难度大的具体工作,要敢于负责,敢于去做,而不能往上推,把责任推给正职。在扶贫局担任副局长期间,10月全县全面启动实施扶贫攻坚工作以后,按照领导指示,组织建立__县精准扶贫网,初拟了全县“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包帮工作方案,同时,按照要求,认真指导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经常与主要领导沟通,对自己分管的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单位挂钩帮扶工作的安排,多征求主要领导的意见,并适时汇报进展情况,不擅自做主,真正做到工作到位不越位。

二、做到积极辅佐而不离位。工作中,他切实树立全局意识,当好配角,为正职分忧解难,使单位的一盘棋走得活。作为分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按照__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安排,__县实施3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34户8219人,共搬迁建档立卡1285户5009人。他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积极作为,建言献策,勇当尖兵,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在本单位挂钩帮扶工作中,他紧紧围绕挂钩两个村和186户农户的脱贫出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把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工作做细做实做足,做到减贫内容精准到到村、到人,确保完成减贫任务。

三、做到服从支持而不盲从。10月,根据组织安排,__同志从扶贫局调到发改局工作,按照班子分工,主抓易地扶贫搬迁和本单位挂钩帮扶工作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及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为工作推动积极建言献策,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改工作中,针对资金置换和旧房拆除工作滞后问题上,建议县乡联合出击和加强督导检查进行后,工作成效明显好转,易地扶贫搬迁置换全面完成,全县易地扶贫搬迁1038户旧房拆除建档立卡户工作按期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四、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做好分管的脱贫攻坚工作。

(一)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不论是在扶贫局还是发改局工作,__同志一直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和挂钩帮扶工作,开始了两点一线的扶贫工作,奔忙在全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挂钩的两个村,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晚上通宵达旦也经常出现,20下半年以来,没有一个节假日,像一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鞠躬尽瘁的“老黄牛”精心耕耘着自己的土地。

“爸爸去加班了。”这是孩子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由于都忙于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家就像临时的旅馆,晚上回去小孩都已经入睡,早上出来,孩子还没有醒来,遇到熟人就张口“爸爸去加班了”。

(二)舍小家为大家,全力决战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以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没有时间打理,全部交给老婆处理,老父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一年到头没回去几回看望;他没有时间陪伴和为孩子解忧;孩子生病他没有时间送去就医;他把一切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决战决胜,一定要保证脱贫出列!”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三)苦尽甘来,成效明显。一份血汗一份收获,__同志在脱贫攻坚战的路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全力做好扶贫工作参谋助手的干劲已有所收获,目前,__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的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30个集中安置点1772户7365人,其中:建档立卡1038户4223人,同步搬迁人口734户3142人,2017年12月底已全部完工并搬迁入住;全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262户854人,其中:建档立卡247户786人,同步搬迁15户68人。涉及2个集中安置点,截至目前,县城安康小区二期安置房建设已完工,现已完成抽签分房入住;__乡平告二期22户建档立卡户房屋和基础设施已完工并已3月底抽签分房,15户同步搬迁户住房正在主体施工。挂钩的多贡、能地2个村委会186户贫困群众已经脱贫出列174户,挂钩村村容村貌、村组道路等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明显提高,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帮扶成效非常明显。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事迹感悟与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一学黄文秀“感党恩”的不忘初心。黄文秀的一生是忠诚于党、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的一生。她坚定、勇敢,从贫困山区走出来,又怀着一颗感恩与赤子之心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家乡建设发展、投身于扶贫工作,扎进大山深处,不顾满身尘土,奔波于狭窄山路间,用生命诠释了她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严以修身、锤炼党性,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心中的信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打的,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学一学黄文秀“向下跑”的为民务实。黄文秀的一生是忠诚于人民、为民务实、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热情、阳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她对自己和全体村民的承诺,她利用两个月时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摸清情况,驻村一年汽车里程数增加2.5万公里,方言不通苦练方言,百姓不解常迎笑脸,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心里始终想着人民的利益。“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听“原生态”的声音,掌握不曾“过滤”的实情,“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真正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发”,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为开展工作“充好电”。

学一学黄文秀“加油干”的担当实干。黄文秀的一生是忠诚于事业、不畏艰难、担当实干的一生。她勤劳、务实,在服务百坭村的1年2个月20天里,她帮助村子发展电商,‘’砂糖橘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手电筒。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始终牢记党的嘱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赢得群众信赖,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云梦县审计局工会副主席邓常,2018年初被选派担任隔蒲潭镇和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以共产党人的时代脊梁和担当精神,长年累月扎在村里,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短短两年,就带领所驻村的13户贫困户16人整体脱贫出列。中国审计报、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网站先后多次报道了他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去年底,他被推荐评选“全县最美干部”。

铺修机耕路。

和平村五组郝家湾村后有一畈300多亩的肥沃耕地,常年种植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通往那畈耕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去那里干活很不方便,叫苦不迭。

群众利益无小事。邓常驻进村后,与村“两委”干部实地踏勘,谋划把那条羊肠小道翻修成一条长210米、宽3.5米的水泥机耕路。经测算,工程需投资16万元。

钱从哪里来?邓常同村“两委”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不能抱有对国家“等、靠、要”的思想,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商量解决修路资金问题。工程施工队也不请,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自己修路。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打杂工,节约工程劳务成本。

说干就干!2018年12月初,工程资金如数筹齐,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每天天一亮,大病初愈的邓常就和另一名工作队员赶往工地,提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施工中,他们见事做事,重活脏活抢着干,连双休日也不回城休息。村里的能工巧匠们见工作队员如此卖力,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工程施工进度快,质量好。不到半个月,工程顺利竣工。

每当村民们踏上这条平坦、舒适的机耕路,总是啧啧夸赞:“这不仅是一条机耕路,更是一条连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改造旧危房。

邓常驻进和平村时,村里有3户贫困户住着危房。现如今,这3栋危房均已改造一新。

三组贫困户栾文忠,是位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吃着五保,原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这栋危房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达到d级危房标准。老人担心房子倒塌,早已寄住到亲友家里去了。

有一次,邓常转到三组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了栾文忠的住房苦处。他痛心疾首,不停蹄地跑镇里,奔县里,很快争取到了上级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扶持资金2万元。

老办法照搬。村里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筹资解决建房劳务费用,组织能工巧匠帮老人盖建新房。邓常和另一名工作队员又义无反顾地当上了盖房工地上的搬运工。

2018年12月底,新房落成了。邓常开着面包车,把栾文忠从亲友家接了回来,乐呵呵地住进了新房里。

老人老有所居,邓常却心事未了。他返回局里,向局领导汇报了栾文忠的家庭生活情况,请求局里拨款帮助栾文忠添置家具。局党组经研究集体拍板,拨款给栾文忠老人购买了饭桌、凳子、厨具,送到老人家中。栾文忠喜笑颜开,逢人便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的干部亲!”

打造“工薪族”

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缺门路,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邓常与村“两委”苦苦思索,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一部分贫困户成为“工薪族”。2019年春,村里安排贫困户5人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其中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3人,由市场运作的环保公司支付工资的2人。财政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760元,环保公司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

二组贫困户龙银涛,患有侏儒病,现年60多岁,终身孤寡,前些年靠开个茶馆和小卖部维持生计。现如今,成了村里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保洁员,每年新增了9120元的固定收入。

凡事事在人为,和平村为贫困户打造“工薪族”的步伐一发不可停止。邓常与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又组建成立了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贫困户5人季节性就业,从事农产品包装工作,每人兜底工资8000元。加上加班加点,在专业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4个月季节性上班的工资收入实际达到1.2万元以上,最高的可拿到1.5万元。

放飞“候鸟群”

改革开放后,和平村富余劳力走南闯北,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达800多人,占全村总劳力的75%。

邓常瞄准了产业扶贫的这一契机,在村民外出打工相对集中的群体中建立党小组,开展外出党员与村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依托外出农民工党组织带领和组织贫困户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向浩浩神州放飞“候鸟群”。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和平村贫困户揭开了产业嬗变新的一页。去年,村里长期呆在家里的包括原已脱贫的8名贫困户青壮劳力与村民们一起,赴武汉,下广东,上北京,到东北,融入了劳务大军行列。

三组贫困户张水平夫妇二人,均已60多岁。今年,邓常协同村“两委”为他家转让了责任田,让外出农民工党组织把他们夫妇二人带去武汉打工,一人在车间当工人,一人做门卫,每月工资合计5900元。

发展“产业链”

无农不稳,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和平村有7户贫困户仍耕种着责任田,这些田要种,但要看是怎么个种法?

去年,邓常与村“两委”经过商量,以蔬菜产销一条龙的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贫困户全部吸纳到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和蔬菜大棚入股,既参加分红,又推广运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提升耕地产出效益。

大棚种植时令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精、人精我优。和平村现已成为省农村经济合作社示范单位,大棚种植的辣椒、茄子、包菜、蕃茄等11种蔬菜已获国家绿色认证,除本地蔬菜商贩来村蹲点收购外,订单还远销武汉、河南、北京、东北三省等地。

一组贫困户龙云祥,种植大棚蔬菜9亩,去年由于市场行情好,1-5月份就获蔬菜纯收入11.5万元。加上他本人在经济合作社从事包装工作的工资收入和2个孩子在外打工的工资报酬,去年家庭纯收入达24万元。

脱贫攻坚,决胜小康,邓常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正演奏着一曲壮丽的时代颂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年届花甲的浙江杭州中学老师陈立群拒绝百万年薪远赴14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台江县义务支教。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不孤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决战中,一大批来自杭州的帮扶人员,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我州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我州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我州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立群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陈立群们”的义举和精神值得我们全社会认真学习。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全市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我市脱贫攻坚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牢记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丁铁刚是我市扶贫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生前为龙江县龙江镇畜牧中心副主任、龙江镇驻九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3月20日,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离世,享年48岁。驻村扶贫期间,他扎根基层、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与村民同甘共苦,全心全意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用真诚和爱心走进了贫困户心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使命和担当。5月26日,中共齐齐哈尔市委追授其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此次活动作为各级党组织迎“七一”特别党课和大中小学生暑假第一课的内容,请各单位按通知精神,组织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队员、大中小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收听收看,积极关注龙视新闻快手号参与线上发表正能量评论,并开展撰写观后感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共同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前进力量,激发奋斗激情。

丁铁钢脱贫攻坚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当看到丁铁钢同志为了让广大农村贫困乡亲早日脱贫,不辞辛苦、不畏艰难,带病奋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最后不幸因公殉职、半个月后他的老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时,我的内心十分沉重,正是应了那句古话――自古忠孝难两全,丁铁刚为了更多的家庭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吃苦在先、牺牲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的本色体现,是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我在心里对丁铁刚烈士说:“铁刚同志,一路走好!你已经做好了你应该做的事了,现在该由我们接过你手中的党旗继续向前走了!”

在痛心一个孩子失去了父亲和爷爷、一位妻子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一位刚刚送走了黑发人的白发人又郁郁而终的现实的同时,我们更加痛心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好干部,这也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培养出一个有着很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干部,是很不容易的,从专题片中相关同志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由于基层一线乡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不是很高,所以党和政府不得不抽调出一批综合素质很高的优秀干部下基层加强精准扶贫工作,丁铁刚同志的牺牲固然和他的体弱多病有关,然而繁重的工作、基层干部力量的薄弱却是主要原因。

我们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很多基层干部包括村干部就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教师,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没有机会深入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和社会维稳前线工作,但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使命,我们不同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师,我们是人民教师,之所以称为“人民教师”,就是因为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不仅仅是让学生自己将来进入社会强生存发展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中,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树立起读书报国的志向,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基层建设一线出现更多的像丁铁刚同志那样的优秀干部,培养出更多“活着的丁铁刚”!

7月1日,我们重温入党誓词,从丁铁刚事迹中,让我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践行党员使命,努力工作。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学习感悟

今天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对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我也有幸成为了一名帮扶责任人,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扶贫干部一同见证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胜利。

唱响时代赞歌,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战果鼓掌。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近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今天,我们当为影响人类减贫事业历史进程的中国成就鼓鼓掌。

传承榜样力量,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楷模鼓掌。在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接续奋斗,走得辛苦,却依然坚定。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用7年时间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43年不改初心使命,改变了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后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一个个榜样,是基层干部砥砺前行的的一面面旗帜。今天,我们当为以平凡书写不平凡的脱贫攻坚楷模鼓鼓掌。

不负人民嘱托,为脱贫攻坚路上的自己鼓掌。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榜样如炬,照亮前进的方向,予人前进的力量。作为年轻一代的扶贫干部,回望自己的扶贫路,我们在大雪纷飞里走家入户,我们在炎炎烈日下跋山涉水。我们倾注心血,我们沾满泥土,我们坚守岗位,我们勇挑重任,我们发光发热。我们无愧于内心,我们不负人民重托。今天,我们当为在脱贫攻坚路上正挥洒汗水的自己鼓鼓掌,致敬从未动摇过为人民服务信念的自己。脱贫攻坚不是告一段落,而是开启崭新篇章。我们当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把榜样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自己在未来某天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榜样和力量。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

近日,张桂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现年64岁的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始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2008年,为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张桂梅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用爱心和智慧助力万千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捧读张桂梅的先进事迹,令人潸然泪下。

张桂梅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张桂梅虽然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始终坚持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毅然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她信念坚定,斗志顽强,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坚持树人先树魂,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忠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桂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全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我情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最终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

张桂梅始终坚持无私奉献,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桂梅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始终秉持为民情怀,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无私奉献托举着无数乡村女孩和家庭的明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桂梅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张桂梅始终执着接续奋斗,爱岗敬业、担当作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张桂梅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身患病疾。然而,面对病痛,张桂梅毫不畏惧。她甘为人梯,执着奋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主战场40多年。始终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用一颗纯粹之心,引导学生们成长,为山区女孩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出了重要贡献。“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桂梅攻坚克难、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学习她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干事精神。以实实在在的担当作为,担负起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切实挑起时代重担,让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不断升华。

榜样鼓舞人心,使命召唤担当。我们崇敬张桂梅这样的时代楷模,我们更应该像张桂梅那样,信念坚定、无私奉献、接续奋斗,俯首甘为“燃灯者”。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学习感悟

张桂梅老师的双手贴满了膏药,因为关节疼痛已经很难弯曲,只能用膏药缓解疼痛,除此之外每天还需要吃药,早晨十多种、中午五种,这一幕让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心痛不已。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一盏心灯,为我们点燃。华坪女子中学建校12年,1800多名女生从这里走出大山进入大学校园,但是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用生命照亮了“学子”的前行路。

行善助学,让“学子”脚下有路。“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让民政部门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这是张桂梅老师病危住院上级领导来看望她时说出的一番话。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张桂梅老师发现,有很多女学生读了小学就辍学回家,或者外出打工、或者早早嫁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大的起色,这让她觉得非常难过,大山里女孩子们的命运不应该就这样被草草确定,她们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应该通过获得知识改变命运。张桂梅老师就下定决心办一个免费的女子高中,可建一所学校何其艰难,她抛下荣誉、放下身子在大街上进行募捐,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人误解过她,说她是骗子,被人当面吐口水,甚至被放狗咬过,但是张桂梅老师都没有放弃,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开办了华坪女子中学。张桂梅老师参加工作的几十年,她的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工作收入除了看病吃药全部用来捐助贫困学生,至少捐出了上百万元,她是孩子们心中可以依靠的高山。

傲笑病魔,让“学子”眼前有光。“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1997年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收到病检报告后她没有让领导、同事和学生知道,而是自己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她不仅没有停止工作,还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直到晚上12点休息,硬是拖到学生参加中考才进医院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修养半年时间,可是她24天后就回到工作岗位,由于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但她却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就这样,她一边坚持工作,一边在领导们的劝说下进行治疗,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上讲台,很多人都不理解,问她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她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敬业笃行,让“学子”远方有灯。一位哲人曾说过,伟大往往是在平凡的夹缝中闪光。敬业,并不是要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做好一些看似简单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起床咯,姑娘”“傻丫头,快点”……每天早上五点多,华坪女子中学宿舍楼就会响起张桂梅老师的声音,她有一个从不离手的小喇叭,每次看到有学生磨蹭,就会从张老师的小喇叭里传来吼声。在华坪女子中学,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上床睡觉,吃饭的时间也限定在15分钟以内。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63岁的张桂梅坚守贫困山区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她翻山越岭、走家入户做家访工作,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访遍华坪及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即使病魔缠身,却依然坚持站在三尺讲台,她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黄诗燕同志任炎陵县委书记八年多,是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他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心中想得最多、眼里看得最重、手上抓得最紧的是脱贫攻坚。他带领全县20多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心脏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信念,不辱使命。黄诗燕同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炎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要义,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不忘初心,不负人民。黄诗燕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干在实处、不务虚功。他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努力解决群众疾苦,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牢记服务人民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造福人民群众。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黄诗燕同志作为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有担当、善作为。他咬定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认真谋划,持续推进,促进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之路。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担当务实,锐意进取,勤奋敬业,恪尽职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奋斗激情,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力以赴干事创业,努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永不懈怠的攻坚精神,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炎陵县脱贫摘帽后,黄诗燕同志坚决落实中央“四个不摘”的要求,不停顿、不放松,带领全县人民巩固脱贫成果,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他坚持把战斗堡垒筑牢在一线,把最强力量汇聚在一线,把脱贫责任压实在一线,始终保持攻坚态势,不断夯实脱贫基础,使全县脱贫成效更加扎实。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战斗姿态和攻坚锐势,持之以恒,慎终如始,汇集强大攻坚力量,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清廉为官,清白做人。黄诗燕同志始终把讲规矩、守纪律挺在前面,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从政要求,清正廉洁、正人正己。他带头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民生最需要的地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追求笔扫千军整理高尚情操,公私分明,公道正派,不谋私利。学习黄诗燕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两袖清风、清白做人,坦荡为官、干净做事,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学习脱贫攻坚的心得感悟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还需要绷紧弦、加把劲,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脱贫攻坚的心得感悟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议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脱贫质量。

乡镇要从修复基础设施着手,从抓好脱贫攻坚着眼,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高度关注民生福祉。做到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提前谋划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压紧压实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

狠抓落实,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一是注重基建,夯实脱贫村屯硬化。例如道路扩建项目、硬化项目、续建项目、岩面涵洞桥建设项目、滚水坝建设项目等路、桥、水毁点修复;对贫困户房屋进行修缮或新建。二是强化执行,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做好贫困户产业奖补、发放及产业覆盖率,完成预脱贫户新建或修缮住房及建档立卡移民搬迁户等工作。三是合力攻坚,确保贫困村整体摘帽和贫困户精准脱贫。要强化作风建设,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常态化督导暗访,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优良作风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三、统筹兼顾,防疫生产两手抓。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乡镇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范疫情输入,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应对工作,切实做到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控。准确把握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标对表上级的决策部署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力做好开好局、起好步。

当前,形势正往积极方向变化,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加快恢复,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然而,我们既不能因为疫情形势向好而麻痹松懈,也不能因疫情风险存在而裹足不前。脱贫攻坚在决胜阶段,唯有咬定目标不放弃,全副武装继续向前,才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眼下,脱贫攻坚任务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既战“疫”,又战“贫”,齐头并进夺取全胜在此一战。而贵州,这个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通过“决战三步走”正做出自己的努力。第一步:解封省内交通“关卡”,降低疫情应急响应。

在采取全省统一集中收治、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后,贵州率先提出解除省内各市州、各县、乡村之间设立的“关卡”畅通省内交通、流通,为复工复产创造良好条件。随后,发布《关于全省统一部署应用“贵州健康码”的通知》,在各类公共交通场所入口统一部署应用“贵州健康码”。

通过扫描贵州健康码登记个人信息,对所有流动人员进行精准管控,防好“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全省疫情防控形势转好后,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率先将新冠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级一级响应调整为省级三级响应,抓好依法依规、有序规范、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助力全面复工复产。

第二步:做好远教培训,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农业生产对于贵州来说至关重要。我省避免人员聚集产生聚集性疫情隐患,努力降低疫情影响,依托“村社合一”农村合作制经济模式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远教平台,发放春耕培训资料,帮助农民学习科学耕种知识、农作物种植方法,积极支持、有序推动广大农村春耕备耕。贵州还组织12支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产业专班,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利用电话、微信、公众号、远程视频、实地查看等平台和方式开展春耕备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专家讲座等,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科学引导农民投身春耕生产。

第三步:苦干实干,抓紧时间决战脱贫攻坚在决战脱贫攻击的关键时期,贵州出台多个政策措施,力求“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省文化旅游行业受到重创,贵州出台十条措施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重振文化旅游发展信心。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通知》,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强用工单位和农民工双向对接,确保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加强与外出农民工就业目的城市沟通,打通交通卡点,通过包车包机等方式“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精心组织推进农民工零风险健康返岗就业。组织9个督查组分赴全省各地督导检查,设立1800亿元补短板稳投资专项融资资金,开展复工复产情况调研,了解脱贫攻坚实际困难。以更严、更细、更实的作风把各项工作抓到位,更加深入的开展农业产业革命,苦干实干、实干巧干,使先前被疫情打乱的部署回到正轨;把疫情带来的损失,从产业结构调整中补回来。

在“战疫情”和“斗贫困”两个战场中,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全省有6万多个基层党支部、50多万名党员干部强化责任带头干、扑下身子扎实干,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努力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战“疫”,努力夺取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下,党中央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更加坚定了全党全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气可鼓不可泄。如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脱贫攻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强大气势、气场。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必须要把气鼓起来,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问题宜疏不宜堵。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我们面前也有一些“拦路虎”。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新冠疫情导致外出务工受阻,收入减少;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等等。问题面前,宜疏不宜堵,不能畏首畏尾、退避三舍,也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发动各方力量综合施策、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只能胜不能败。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无论外界的客观条件怎么变化,必须如期实现。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要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对未摘帽贫困县、贫困村等险隘发动“歼灭战”,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取得最后的胜利。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今年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书写出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伟大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道路。疫情来袭,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要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战役,在推进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扎实做好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这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第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会议的一项重要部署。在疫情形势趋缓的当下,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监督和保障脱贫攻坚,对辉县市纪委监委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当地疫情形势持续向好的当下,辉县市纪委紧跟形势变化,及时将现阶段监督重点调整到境外疫情输入防控上来,紧盯境外返回人员申报、排查等关键环节,发挥派驻监督优势,督促统战、公安等部门落实主体责任,抓实抓细各项防控监督,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

但是,守住防止境外输入的大门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老百姓要的不仅是安全,还有脱贫致富的美好期待。然而,在河南省未退出贫困村序列的52个贫困村中,辉县市就占13个。对这样的“贫中贫”、“困中困”来说,脱贫攻坚原本就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加之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冲击,13个贫困村的现状可谓雪上加霜。

面对这样一个“烫手山芋”,辉县市纪委采取县乡两级纪委“监督到户覆盖到人”的方式,确保损害贫困群众利益的行为有人管,影响扶贫政策落实的事情有人问、有人查。紧盯“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等重点环节,对扶贫事实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一是一、二是二,精准监督发现问题,不回避矛盾,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确保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尤其是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要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确保实事求是监督,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力争圆满完成13个贫困村顺利脱贫的任务。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强调,“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定位,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对辉县市纪委监委来说,就是要按照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直面当前复杂局面、坚定必胜信念,依规依纪依法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监督战和深度贫困“歼灭战”,坚定稳妥、扎实有效、高质量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有种精神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优秀党员、“燃灯校长”张桂梅的这番话一直萦绕心间。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党员群众的期盼,作为一名新时代组工干部,应当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保持初心“想干事”、磨砺自身“能干事”、敢为人先“干成事”,应该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追求。

秉承初心,播撒“想干事”的种子。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党的优良传统、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无不激励着我们以饱满的信心砥砺奋进,“救一个就是救三代!”这是张桂梅的初心。作为组工干部,自觉把政治信仰融入情感之中、植根于内心深处,把忠诚老实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树立远大志向,制定工作规划,怀着事业心和责任感去积极投身组织工作,内心深处是自己想要干一番事业,要以“滚石上山不松劲”的精神去干事创业、担当使命,有了这样的初心才会把事做成、做好。

锤炼本领,筑牢“能干事”的底子。经验的提炼是最大的本领,知识的运用是最强的能力,新时代组织工作对组工干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本前提,同时,要坚持在学中思、事中看、干中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以扎实的知识才干和在实践中刻意的磨炼让自身本领不断硬起来,做到“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真正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

敢为人先,谱好“干成事”的曲子。干成事很难,干成事亦很可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干成事成为了一种新的追求,“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这是时任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的誓言,194公里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是他干成事的真实写照,就是这种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的高贵品质,才使得刹那芳华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组织工作任务重、业务政策性强、程序规范要求高,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分析党建、干部、人才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且敢于、善于去寻找干成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用“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展现新时代组工干部新作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新时代组织工作的实践中“燃灯精神”发扬正当时,张桂梅、邹碧华等一大批共产主义事业的“燃灯者”立足本职发热发光的精神品质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程。榜样是前行路上的标杆,组工干部当学习传承好“燃灯”精神。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李玉用几十年的时间,深入贫困地区,走遍全国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了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而20_年年初热播剧《山海情》里面讲述的福建支援宁夏闽宁,福建专家来到村里教村民们种蘑菇,让大家挣到了第一桶金的故事情节,也是根据食用菌从业者的故事进行创作的,李玉挺喜欢这部电视剧。“那就是我们所有‘蘑菇人’的一个缩影,让大家了解了我们背后的故事,这个剧的评分很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真实了。”

因为在扶贫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之时,李玉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10位获奖者中,有人为了扶贫事业奉献了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对全国从事我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我也只是一个代表,这个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食用菌产业的。”

李玉表示,他真心感谢自己团队的成员,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除此之外,我更想感谢广大的菇农,就个荣誉源自他们在第一线辛勤的工作,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评估员选择了菌类产业,这是不容易的,大家实实在在的用自己的奉献支撑了行业,才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能够40年发展700倍,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产业。”

李玉表示,跟自己荣获表彰比起来,他更开心的是脱贫攻坚的胜利,“脱贫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经过这八年,我们确确实实是摆脱绝对贫困了,我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的乡村,原来的落后状态,通过精准扶贫改变了面貌,真是让我由衷幸福,绝对贫困的标签撕得可真不容易,能够有幸参与其中,我为自己和团队感到骄傲。”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下庄村公路通了,村民们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相信,下庄村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他愿当一辈子筑“路”人,将下庄的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下庄村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成了毛相林的新梦想。2018年,毛相林向县、乡两级争取到下庄的乡村振兴开发项目:依托下庄村精神和下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打造乡村旅游,建设集生态田园观光、民俗节庆活动、乡村文创、户外运动拓展、乡村康养旅居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三峡山村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

为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奋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村老一辈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20年4月,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村文化广场边建成,广场上还立起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不惧艰险凿出“天路”的村民姓名。今天,下庄村的精神已融入基层党建,融入乡风文明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世界奇迹。这样的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勤恳恳干出来的。从凿通出山之路、探索脱贫之路、谋划振兴之路,到铺就通向幸福的文明之路,毛相林在一次次“开山凿壁”中,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如今,毛相林和下庄村脱贫致富的事业还在继续,毛相林们所承载的“时代之光”,也必将照亮新的奋进之路!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我们这里像个井底,所以习惯往上看。”暖阳洒在院坝,毛相林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老辈人传下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过去,被困谷底的下庄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体和108道“之字拐”,去趟县城,走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3天。

难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穷下去吗?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毛相林没有气馁,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终于说服了村民。

艰苦并没有动摇毛相林的决心,但意外的出现却让他因内疚而产生了犹豫。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还要不要继续?就在这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我儿子死得光荣,咱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毛相林带着大家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山上的工地。历时七载,下庄人用双手,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初2米宽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了标准的山区公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推动炎陵脱贫,他埋头苦干如黄牛;牵挂群众冷暖,他怀揣初心解民忧。1月16日、17日,本报推出追记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的系列报道,上篇《红土地上老“黄”牛》和中篇《一心为民践初心》刊发后,在全市产生热烈反响。

从罗霄山脉到株洲市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缅怀着黄诗燕,热议着他的感人事迹。他殚精竭虑谋脱贫的精神,不忘初心贴民心的情怀,正持续引发学习与致敬。

“扶贫事业,未竟之功有我们”

报道刊发后,__、__、__门户网等媒体迅速。在株洲的微信朋友圈,关于黄诗燕的报道也引发了“刷屏”。

市扶贫办综合宣传组组长谭雪平说,在朋友圈读了报道后,他被黄诗燕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干事创业的事迹深深感动。“黄书记身上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为百姓谋脱贫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学习。”谭雪平说,“今年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我们要以更坚韧的干劲,更扎实的步伐,继续砥砺前行。”

炎陵黄桃产业办副主任谭忠诚回忆说,黄诗燕病逝的半个多月前,还跟他说黄桃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要认真思索接下来的规划。“黄书记思考的炎陵黄桃产业升级成了他未竟的事业,我未完成的工作汇报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实现黄桃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黄书记的遗志,我们一定全力达成,绝不辜负他的期望。”

炎陵县鹿原镇金紫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万莉萍说,读这两篇报道,她好几次抹眼泪。她说,报道让她想起黄诗燕曾经的叮嘱:你们工作队和支村两委一定要摸清还有多少村民住危房,我们县财政就是砸锅卖铁都要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保障问题。“书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在我们心里扎了根,我将努力站好脱贫攻坚最后一班岗,让村里老百姓真正脱贫,步入小康,告慰书记在天之灵!”万莉萍说。

“心系百姓,特别注重民心实情”

对报道写到的黄诗燕,老同事、旧相识纷纷表示写得到位,青年干部则说汲取到了工作经验与方法。

读到报道《一心为民践初心》,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颜三元说,曾与他多次共事的黄诗燕如在眼前。“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经常说,我们都是农家子弟,当了干部,决不能忘本。早年,我见他经常将农村的谚语,以及农民生动的口语记在本子上。他和农民拉得上话,农民把他当自家人,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讲。他了解农民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这让他考虑问题、制定政策时特别注重民心实情。”

31岁的渌口昭陵居委会支部书记甘彬说,报道里写到的黄诗燕,让他深切认识到了紧密联系群众、俯身身子做工作的重要性。“面对面‘身入’群众,心贴心‘心入’群众,实打实‘深入’群众”,黄诗燕总结的这些工作理念,让甘彬受益匪浅,被他从报道里摘抄进了工作笔记本。

醴陵市东富镇副镇长、龙源村第一书记付聪说,看完报道后,她深感黄诗燕有太多地方值得学习。“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攻坚克难的坚韧斗志,学习他真抓实干的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接过他的旗帜,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株洲贡献青春力量。”

看到报道,黄诗燕生前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廖建文,泪水又一次溢出眼眶。“黄书记一直很关心我家。看了报道,我又想起,他一次次鼓励我努力上进。放心吧黄书记,我一定好好上班,争取早日找个老婆,靠自己双手打造幸福生活。”

【短评】。

简单与不简单。

黄诗燕的一生是简单的,也是不简单的。

做人,他简简单单。对待工作,他风里来,雨里去,不言苦;对待生活,他勤俭朴素,住平房,爱看书;对待身边人,他严以修身,以德服人,不搞特殊照顾。正如他所喜爱的“岁寒三友”,他就像松一样,傲寒不傲天;他就像竹一样,扎根不松根;他就像梅一样,报春不争春。他用不朽的革命精神与人格魅力,树立了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光辉典范。

做事,他从不简单。他在炎陵的9年,是勤勉奋斗的9年,是率先垂范的9年,是克己奉公的9年。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刻在了他的脸上,不离不弃;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已经刻在人民心中,不失不忘。正如他常说的,“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但脱贫功成,务必在我”。他的为民之情扎根在那片红土地,愈来愈浓;他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渝,越来越深。

简单点,做人的方式简单点;扎实些,做事的作风扎实些。让黄诗燕精神住进我们心里,思念、歌唱、奋斗、前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