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优秀17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优秀17篇)



高一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各位教师参考。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难点:两段文字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西山对作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与探讨式学习相结合。

教学思路:作为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进而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疏通文章的意思,体悟作者的情绪与感情,最后在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基础上,达到跨越亘古、沟通情感的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从哪篇文章中来的?你知道它的作者吗?请简介之。(,上此切入)今天我们来学他“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时,多媒体把课题打在屏幕上)。

二、请学生范读课文,之后让其他同学看看他的朗读是否有问题。然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全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句,用两个多媒体投影片)。

1、媒体投影片之一:

目的:意在提醒学生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明确它是古文阅读理解的钥匙和桥梁,是建立一个古今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必然之路。

四、析文、品读:

(明确:细析文章,是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步骤,同学们应重视于此。用多媒体投影显示问题)。

析文品读。

(一)、解题:

(学生的理解可能在始得和“宴游”上,允许学生产生异议,引导分析与理解,在比较两词的基础上确定始得的特殊地位。)。

“始得”是什么意思?初识、初游。

从文中找出带“始”字的句子。

(发动学生从文中找寻句子,并引导其说明这些句子在全文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如说不出,可适度延后处理。不必一定道破。)。

(二)、分析文段,品味两段之间内在的联系:

1、文章第一段,作者自称“僇人”,说明什么?以此身份到达任上,心情如何?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被贬的第二年,听说王叔文被杀。

(此题的意思在于引导学生对作者心情与感情、情绪的了解,以及此种心态与情感在全文的作用,更深层地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在“永州八记”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恒惴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第一段共有几句?根据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层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层次的分析中细味作者的行动与心态之间的关系,了解此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对以前未得西山之前漫游荒废精力的深刻自责?

这句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写作作引导)。

西山的“特立”对作者在心理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题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心态的变化的原因,是他的俊杰的才华与西山的“特立”之间的相似性,一个顶天立地,一个超世英才,其气度上的相似性,使作者的身心为之惊喜、为之震悚、为之顿悟、为之惊醒,不能再为自己的身世而沉迷颓废下去了,应该像“特立”的西山一样“不以培塿”为类,把自己的超凡才华发挥出来,为民造福,为后人留下一些可值得品味的美丽的东西。正是在这样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下,柳宗元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游览生活,并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名作“永州八记”。)。

它们两段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生一种新的写作特点:比照和映衬。把过去所学的对比与衬托的方法与此相类推,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内容,并准备一些内容让学生在黑板上加以粘贴,以明确一些内容。)。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投影四幅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以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性认识。)。

六、小结本课内容:

从第二三幅投影中强调学习古文的必然步骤之一是掌握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情绪;从第四五六幅图中明确学习古文的第二步必须在分析文章的细节问题上加以努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情怀,并与作者在情感上真正达到跨越亘古的沟壑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并把同一时代的作家群的共同心态与迹遇作一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练习,并背诵全文,最好能够完全默写下来。

八、结束全文:投影结束。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j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始得西山宴游记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极:到)。

觉而起,起而归。

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是岁元和四年也。

这年,是元和四年。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名。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语句翻译。

(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三语文教案

(2)梦亦同趣。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实词。

1.辨析古今异义的古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2)游于是乎始。

(3)到则披草而坐。

(4)颓然就醉。

(5)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6)故为之文以志。

2.解释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而不知其所穷。

(2)梦:卧而梦梦亦同趣。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

3.辨析词类活用状况并解释。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始指异之。

(3)箕踞而遨。

(4)萦青缭白。

(5)自远而至。

4.文言句式(点名句式特点)。

是岁,元和四年也。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高一语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僇()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茷()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高一语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业。

1.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探究活动。

――“而”字的作用。

“而”在两个词语之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而”字在本文出现了15次之多,意思不尽相同,请一一例举出来,并逐一加以解释。

参考:

施施而行(表修饰关系)。

漫漫而游(表修饰关系)。

披草而坐(表承接关系)。

倾壶而醉(表承接关系)。

卧而梦(表承接关系)。

觉而起(表承接关系)。

起而归(表承接关系)。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关系)。

穷山之高而止(表承接关系)。

攀援而登(表修饰关系)。

箕踞而遨(表修饰关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表并列关系,理解为表转折关系也有道理)。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表并列关系,理解为表转折关系也有道理)。

自远而至(表修饰关系)。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转折关系)。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

(一)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维设计》)。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朗读总结。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示例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为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谪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摘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游诸山游西山。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八、板书设计。

柳宗元。

游众山:异态:幽泉怪石醉而思归。

(对比)。

数州壬壤,皆在衽席之下。

游西山:特怪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醉而忘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王秀珍。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朗读总结。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板书:

众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语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用原文回答)。

3.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词语是什么?

4.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闻,其中写登高眺望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因王叔文事件遭贬谪,经常忧郁进一步的迫害)。

2.怪特。

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柳宗元有改良政治的大志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特对西山的怪特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特立不群的品格的自我表现。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