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数学(优秀19篇)

心得体会数学(优秀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犯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数学心得体会

一、培训学习非常必要。

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专家们的解惑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和急需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在培训过程当中,我们每一位参训的教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我认为,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更新非常必要。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教师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动的水”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会不自觉地走上老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我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问问自己。而这次专家给了我明确的回答。今后,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科学、与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头脑,这次的培训无疑给我们一次头脑风暴。

三、注重方法非常必要。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多联系生活,多创设情境,多动手操作,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课堂才有实效。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中专家也讲到,教师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实践活动的应用。

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做好后续研修,在实践、学习中不断进步。

数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1、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

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三、认真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一定会和新课标同行,用新课标来指引前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铺垫。

数学心得体会

金融数学,又称分析金融学、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其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工具揭示金融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各种未定权益的合理定价和选择规避风险的最优策略。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该文中,巴歇里埃首次使用bro博文首先学习数学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数学的推理是严密的,数学结论的论证是有条理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一种处理问题的严谨态度。

数学心得体会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彩描述。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求教师创设生活化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一)手工类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提示语,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小棒、硬纸条、图钉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在学习了这一课后,让学生回家以后观察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并指一指。

(二)美工类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学校到家的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拼图类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学生的课后作业尤其显得十分重要,它时时刻刻激发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作业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努力做到开放性。这类作业也可分为选择性作业、调查性作业、查阅性作业。

(一)选择性作业。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基础不同、能力不一、兴趣各异的学生,所以作业设计体现出差异和层次,使学生有选择的空间,能根据自身的水平、爱好选出适合自己的作业。作业设计中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保证了学困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通过选做题的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在学习方面(写字、阅读、口算)。

b了解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各行各业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二)调查性作业。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

在这些调查式的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三)查阅性作业。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苏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数学心得体会

早上8:00准时赶到__学校,8:30准时开始了数学科的复习培训会,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初中数学的培训。上午三个多小时,下午三个多小时的培训会,让我受益匪浅。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它决定着我们初中教学的方向。__老师从中考命题的角度解读了《课程标准》,通过课本题与中考题结合,就"中考考什么?中考怎么考?"的问题给出了答案。张老师以20__年中考题为例子,帮我们分析了命题的根源及命题的思路。20__年中考题中有半数以上的题目在课本上能找到原型。原来课本就是本源,是基础。__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中考命题的演变过程,每一次题目的设置和演变都体现着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从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采纳,从数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上,无不渗透着命题人的心血。

我们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中考命体又何尝不是这样?命题老师处处想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中考题源自教材,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看来,我们教学的方向应该以教材为主,拓展变式,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多下功夫。

___老师则在初三复习策略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从学校层面,到教研组层面,再细到教师个人。郝老师说中考复习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她说,一要促成学生的课堂参与,二是功夫用在课堂之外,成于落实之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郝老师还分别对复习课和讲评课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模式。她说复习课不是新授课,课前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很有必要,老师选题要精,选题要在提出问题上下功夫。郝老师建议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以提高复习效率。至于讲评课,郝老师认为讲评课的顺序应该先"评"后"讲",分类评讲,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通过测试讲评,要对教学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查缺"容易,"补漏"需要老师精心准备。

___老师高屋建瓴,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给我们作了精彩报告。冯老师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给我们就核心素养与旧的教学模式作了对比。同时对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作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冯老师还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例给我们做了示范。他认为,任何一个教材中的内容的设置我们都要看到它的作用和意义。比如课本中的章头图作用是什么?怎样利用?都是课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冯老师要求我们用六大素养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就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

我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把所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通过教学能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意识的能力。

___老师则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怎样对习题进行研究。许老师通过几个几何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一题多解的探索过程。通过习题的变式及拓展,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变的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存在感,让学生的价值得以在探索中得到体现。

今天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我终于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其实,数学学习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怎样把学生引入正确的学习轨道,怎样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老师精心设计是课堂教学很关键的一环,学生主动参与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在各个环节下足功夫是每个教师应做的,也必须要做好的。

数学课心得体会

前几天,听了很多老师在多媒体教师讲的公开课,是为了促进高效课堂顺利推进的课赛,通过本次听课,对我触动很大,从中受到许多启发。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色,这次课赛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展现出了各位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各位教师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点。

1、首先就是精美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课题时,有的老师有谜语导入,有些老师利用了幻灯投影揭示了这节课的课题,具有趣味性,首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3、教学内容得当,对课本进行适当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处处存在。

4、教师教学语言亲切,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消除惧怕的心理全情投入学习中。还有的老师语言很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气氛就会很浓。

5、教师做到了留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和讨论。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与协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来小组合作的力量。

6、教师做到了变“教”为“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也就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知道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7、绝少数教师的评价语言用的很好,例如:有位教师说“暂时不说你是对还是错。”

这次课赛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

1、语言:有的老师语言表达和问题表述不完整,有时学生答非所问便由此而引起的,有的老师语言缺少亲和力、激情,学生也死气沉沉。

2、教师的“导”:有的老师没有“导”到位,让学生无法思考,或是一发不可收拾。有的老师“导”得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

3、教师的评价:有的老师的评价和单一而其没有意义。总是“很好!”“你很聪明!”,甚至有些老师连简单的评价也没有。我认为机械性的表扬或是表扬次数多反而失去了激励的作用,表扬学生的经典回答,让全班学生有“经典”可以模仿,表扬学生的“好”,要讲清楚“好在哪里”,便于指明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

4、有的教师任然用的老模式,老方法——教师“教”,学生“学”。对待老的教学方法,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都说“懒老师培养出勤快的学生!”就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吧。

5、教师素养:可以说我们的周围的教师素养还不高,特别是文化素养。都说教师要是源源不断的泉水,但目前看来还不是,各位教师都要加强学习,而其不断的学习;或者说有些老师的功底很好,但是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从我们周围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数学心得体会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它不仅是一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知识体系,更是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数学与一般自然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研究的不是具体事物自身的特性,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即数、量、形等等。数学具有两重属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现实生活是数学抽象的来源,因此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是形影相伴。

以往把数学狭义为“计算”,把原本含有多种逻辑经验的数学内容减化为数字运算。而实际上幼儿园数学内容应包括:集合概念、数概念、图形和空间概念、量概念等四个方面,计算包含在数概念中。

孩子为什么要学数学。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具有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不仅能帮助孩子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使孩子充分体验并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关系。孩子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在于:一、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二、使孩子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孩子是怎样学数学的。

用一句话来说,孩子学习数学是通过对各种材料大量、反复的操作,从“数动作”发展到“数概念”的。因此,不是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成人再生动的讲解也不可能使孩子理解并掌握,更谈不上运用了。孩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都是在大量的练习和应用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建构”的,而机械记忆(如背诵、做算式题等)并不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孩子是通过操作探索活动来获得数学概念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那就是通过提供大量的、新颖的、吸引人的操作材料,使孩子通过自主的操作以及同伴之间的充分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海丽达幼教中心决定于20xx年春季起在率先在深圳各分园全面实施《蒙氏数学》的教学。选择《蒙氏数学》可以说首先是出于一种需要,再就是出于一种比较。

此《蒙氏数学》有别于传统的蒙氏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传统蒙氏历经百年而不衰,其数学教育是以感官训练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数前准备、0~10的认识、十进位系统、连续数、分数的导入、平方立方的导入等。重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由蒙台梭利设计、创新的,隐含有系统数学经验的系列感官教具和数学教具,获得丰富的数量经验,从而“顿悟”出这些“具体化的抽象”教具背后的数量及逻辑关系。

显然传统蒙氏数学教育偏重于数学知识的体系和对年幼学习者思维的训练,但对于数学的另一大特性——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习者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没有体现,这种不足是时代上的局限性导致的。自上世纪80年代率先由西方提出并倡导的“大众数学”的理念,即“每个人都能学数学、每个人学自己的数学、每个人学有用的数学”是对传统蒙氏数学教育的极好的补充。本学期海丽达幼教中心引进的亿童《蒙氏数学》,也正是在大量吸取了传统蒙氏数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法和学具的精华,契合最新数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本土化了的蒙氏数学课程。在传统蒙氏教室里,系列的数学教具每样只有一件,这对班额数、班内幼儿年龄结构等要求甚高,于我们的国情、园情来讲就不具有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亿童《蒙氏数学》将其教具进行纸面化,在节约与环保的同时做到人手一套,避免了孩子在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同时配以《操作册》作为对集体活动之后小组与个别活动时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求。这是传统蒙氏数学教育中所没有的。

考虑到我国家庭基本上是父母双方都有工作,不像西方国家妈妈们在孩子上小学前几乎是全职妈妈的情况,因此特别还配了《作业纸》让孩子每周一次带回家完成,这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进行了哪些数学活动,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辅导。

因为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执教教师就不必再在制作数学教具上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能将这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观察与分析,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当教师这么做时就是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从中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孩子们。在实施《蒙氏数学》课程时我们提醒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适宜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和优雅的仪表。即在数学教育中融合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素质的教育。因此,如果一段时间后当您的孩子回家后帮忙把玄关凌乱的鞋子按大小配对摆放,把妈妈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按高矮逐一排队时,请不要无所谓:从表面上看是孩子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从深层次来说是孩子已经具有了强烈的秩序感!秩序感对提升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长能为孩子学习数学提供什么支持。

在了解了数学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价值和《蒙氏数学》课程的情况后,也许家长会认为:那就让孩子在幼儿园参加这种学习吧,我们可以轻松点了。亲爱的家长们,请一定不要忘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学龄前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没有您的支持和参与,他们所获得的是不完整的数学教育。因为孩子的数量经验来自生活,如果没有大量的数量作为基础,教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孩子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孩子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您同样是孩子学习数学的老师。

考虑到家长们平时工作、家务、学习、交友等之外,与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很有限,而且也不太可能专门花时间研究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因此选择了《蒙氏数学》。这个课程中有一本《作业纸》就是专门为孩子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家园共育”而设计的。

前面提到教师会每周一次(一般会在周末)请孩子将《作业纸》带回家,家长们除了为孩子读题目(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因为他们识字很少),解释题意之外,对一些需要家长带孩子共同完成的,比如观察街道上的车辆、门牌号码等这些需要去到实地调查的任务,请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一拍脑袋就替孩子填上答案。中国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是重“思”而轻“行”,但这是有悖于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这种做法非常有害于孩子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另外《作业纸》上面有特别为家长们设计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为家长在和孩子互动时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通过玩亲子游戏,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数量经验,还能增进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使您和孩子一起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意义。通过玩游戏,在孩子眼里,您不仅是他(她)亲爱的妈妈、爸爸,更是一位有智慧的长辈,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当然在和孩子玩游戏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要只是为玩游戏而游戏或只为丰富数量经验而玩游戏。

通过数学活动,孩子获得的是大量的逻辑经验、数量经验以及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学到的是“自己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如果孩子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学习的乐趣,幼儿园的数学学习必将成为他们学校生涯的良好开端。如果孩子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学习准备,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上的准备,他们将终生受益。

同时相信通过经常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些任务和玩亲子游戏,您也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寻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而这些一定足以改变您儿时对数学的痛苦记忆了吧。那还有什么能比发现美好事物更美好的事情呢?所以请您也快来参与我们的数学教育。

心得体会数学

育才中学刘__老师的一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听了这节课以及刘老师课后的分析与讲解,我的触动很大,感觉自己此次受益颇深.我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应当瞻前顾后。

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学中知识的主线。虽然是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是却将前后的重要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也清楚的让学生意识到了本节知识的重要性。

2、教学应当来源于学生(关注学生)。

背。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去关注我的每一个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知识、备学生)。

3、数学思想很重要。

数学思想是我平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感觉它没那么重要,总是一带而过,认为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但是在刘老师这节课中充分地显示了它的重要性,让我感到思想的渗透强于习题的练习。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中考时总是看着最后一道大题感觉无从下手,我感觉和平时数学思想的渗透有很大关系。

4、情感激励重于知识讲解。

“爱因斯坦:这个世界用音乐来表现,用数学来概括。”刘老师一开始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的情绪马上就发生了变化,而坐在一旁的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第一次感到原来数学有这么大的作用。在后边的教学中“你可以编教材了”等这一类的鼓励性语句,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出现过的,原来是可以这样鼓励学生的。经过刘老师的鼓励,我感觉学生们学习的劲头很足,感觉这节课过得很快。为什么自己的教学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我们每节课的情感激励都能达到刘老师的水平,那么我们的知识讲解将会很轻松,因为学生愿意学了,爱学了。

当然,在听完这节课后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那就是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该参与到学生中去,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关注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收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数学心得体会

在前面的听课活动中,我听了赵红艳老师、刘美珍老师、曲小玲老师的课,在短短的三节课里,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在上课开始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展示并让学生说出来、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去看、去想和去做。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活动,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学生。

另一节课,赵红艳老师的复习课,让我深深的知道了小学数学在上复习课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环节,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整理的过程清楚,知识理得清晰,突出了复习的重点和核心知识。而且结合具体的题目,在比较中体验和梳理知识,同时,注重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所有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既复习了知识,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快乐,让复习的过程更加具有价值。

第三节课,曲小玲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心得体会

初二的新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于初一内容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初中数学相关知识内容时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都能听得懂,因为初一的数学学习还是处于过度阶段,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加减乘除!习题训练中的很多题目都可以一步到位,即使与新知识有关的题也并不难做,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也是以之前学过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题。

数学学习最大的特点:一步步加深,新知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知识深度不断加深。初一到初二,初二数学学习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会不断加大,这时或许一部分学生就开始不能适应初中数学,自信心下降,与其他同学拉大了差距。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差距在有可能还会不断加大。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初二的数学学习中不掉队,及时跟上?首先要树立下面几个数学思想:

初二数学会增加大量方程的知识内容,方程反映出来数量关系是一种等量关系。方程内容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如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方程: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初中数学按照各地教材不同的布局,会有序的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方程与不等式。到了高中我们还要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

解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方程会以实际应用问题或现实生活为背景,取材新颖,时代感强,立意巧妙,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问题转化能力等,是中考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及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际应用问题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的层面很多,方式也很灵活,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代数综合题,它综合了初中代数相当多的知识点,有些又与生产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以及代入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等。二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此类型题目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综合考查其他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难度较大,一般为中考中的压轴题。

中学数学中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很多,但应用广泛,重点考查的有化归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对于初二学生而言,要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轨道中来,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数学心得体会

数论专家写的数学历史简史,条理性,逻辑性强,作者奇才博学,读书多,文字精彩,有大手笔。整本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精彩。特别是他对于过去世界数学历史的回顾,没得说。它都是些“经典”的诠释与介绍。

读数学历史的意义?如同哲学家,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曾说过:“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局部,同样,不认识局部也不可能认识整体。”这像中国常言道,“不观全局,不足以为谋”。同时他还强调“一叶知秋”的重要。其实,在学习所有学科领域应该都是如此。

尽管作者涉及介绍数学历史内容太广,太丰富,他在关注数学思想美或者算法思想本身及将来数学发展的前景或者未来数学发展思想萌芽方面的介绍,居然都不欠缺。特别是面对将来,数学毕竟更多,更大的挑战是要面对未来,像量子物理,ai算法等,它也都有介绍。

只是好像如何对于控制调节“复杂系统”之全新数学缺乏有挑战的系统思考,或者似乎需要有更多或者大手笔对于未来数学发展,像能够有“一叶知秋”的深思熟虑,或者列出还有哪些数学有待证明难题挑战?如果作者能够有一个简单清单,可能就更精彩。因为现在似乎不缺对于一个不是数学家都可以总结内容书。例如,过去的数学。特别是用如此多笔墨与精力介绍已经知道的数学历史,多少有点像是一种人才极大浪费。因为介绍数学家们及其数学或者八卦故事小册字已经成堆了。当然,本作者下半部分有关现代数学内容介绍及数学应用部分最精彩!这也可能正是他的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它能够开人的数学大眼界。

如此有上建议,是因为来自对于数学吃瓜读者的兴趣或者好奇心,及未来新一代读者,更关心的可能是哪些有挑战或者未知的,激发人想象力东东。因为人对精神包括数学领域的创造是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渴求,也许就不会有下一位“新的爱因斯坦”式人物,也不会有新一代有影响力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大数学家。一本经典书一般涉及过去,现在及未来。所以,衷心希望作者能定位更好,集中精力在下一部近代数学介绍书中,只关注高精尖内容,将其他内容留给一般科普普通作者。附录中内容介绍到20xx年,数学界最终确认俄罗斯的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满分好书!

数学心得体会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中新增了“三会”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部分,集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内涵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几何直观,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课标新增在第一学段要求图形的测量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这种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发现不同的方法,不同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经常有老师问为什么要讲统一单位,原来的教学中学生就是直接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价值,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厘米的认识》一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首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去测量相同的长度,有的学生用手量,有的用自己的铅笔量,还有可能用自己桌上的橡皮去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所得的结论,当然是不同的了。比如说,有的同学测量的是三扎长,有的同学可能测量的是五根铅笔这么长,还有的同学测量的是15块橡皮那么长。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当同学们你说你的结果,我说我的结果,彼此间就无法交流。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度量单位需要统一,否则它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即要使测量结果让大家都接受,就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单位。学生产生了这种需求,然后再来学习长度单位。

建立标准度量单位,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出发,对建立标准单位的意义有客观地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把让学生体会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个环节设计好,让学生经历完整“度量单位”的从形成到产生的过程。由此看来,关于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不仅要在长度的测量中给予关注,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中,仍要让学生去感受。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不能靠机械地记忆换算公式和反复操练,而是要能够体会单位之间的实际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对单位的理解。单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例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1厘米的长度可以用什么熟悉的物体来估计。对单位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测量结果、对量的大小或关系的感悟。关于对度量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实际例子体会度量单位的大小,比如,一个成人的身高为175(),应当选择cm而不是mm作为单位,这是对认识长度单位地深化理解。再如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约1000(),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要用实物感知度量单位的大小,如1米约相当于几根铅笔长,强化学生对度量单位地感知。在明确实际测量的对象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方法关系到测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进行、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比如,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是不错的选择,但用它测量一栋大楼的长度就比较困难了。

总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测量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积累选择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具体方法的经验。

估测长度是新课标突出强调的内容。估测既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大小。估测与精确测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精确测量的结果有时需要用估计的办法来感受,对事物进行估计时则需要对度量单位很好的认识与把握。估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课标中要求“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例如1支铅笔大约长()厘米;1米约相当于()支铅笔长;无障碍坡道的宽度应不小于90();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高15()。学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生活中熟悉的物体长度作参照,比如平时经常使用的铅笔,通过测量,对铅笔长度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然后再用已知的数据对其他物体作出估测,以便作出更精准的判断。

学生估测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估测“单位”位标准,以该标准作为“新标准”,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物体估计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的探究过程,体会估测的意义和方法。

数学心得体会

一、课堂展现,领略名师的风采。

教师们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这些有名的教师们都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环节设计,欣赏名师的艺术。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情境教学是名师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上课伊始,名师们一般都首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或创设情境。然后,名师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刚才脑海中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紧跟着,名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相关学科学习相联系,尝试去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就把生活和相应的学科紧紧相连了,不仅拉近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引发的情境,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兴趣油然而生,兴致高涨。学生学得有趣,教师课上得流利、连贯、自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三、善用教法,感悟名师的灵感。

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名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四、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提倡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组为主的探究性课题。在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得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

五、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5.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学科功底要扎实,自身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

6.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听课学习,是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没有经验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我们这些教师而言,教书育人这条路还很长。在将来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

数学心得体会

第一,知识点的复习。

更加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同时这些基础知识复习完了以后,一些简单的应用,你需要注意,特别像我们关于定积分的一些几何应用,从今年的角度来说,我们数二的试卷,体现的非常的明确,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可能我们数一的同学,数三的同学,对这部分也会作为重点的内容出现。这是第一件事情,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及对于知识的应用的角度提出认识。

第二,对于重点和难点,能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

我想针对于我们真题体现出来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以及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需要真正提高这种训练的力度。如果把知识,特别是简单的知识,能够明确,这样在我们真正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比较灵活的去运用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提前备考,夯实基础。

具体来说,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整个考研的数学复习分成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冲刺阶段。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主要关于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阶段,核心的材料就是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来上课的时候,这种本科教材,在大家看的过程中,主要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做一些适当的题目,最后能够做到,当老师强化课程的时候,当老师讲到某些知识的情况下,你能够回忆起这个知识具体说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这样的话,能够提高你对知识的认识,这个阶段就可以,一般的情况下,大约在6月30日之前,能够合理地把三科的教材,按照以上所说的达到基本要求就ok了。强化阶段是关于知识的运用,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核心的,我想是两个部分。

1.归纳总结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考研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常考的题型。我们20xx年出现的试题,仍然有很多的重点难点的问题,是我们老师在课上一定讲到的,甚至有一些题型是我们在平时举例子的时候一些原题,这样的话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去理解老师在课上所讲的。

2.强化阶段做的第二件就是系统的做一些复习,具体来说要选择一本比较好的考研数学的辅导书,按照书的顺序,这种结构,重点地去研究书上所说的常考的题型,典型的方法,同时要做大量的训练,这个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对知识的一个认识,特别是在考研的过程中,能够把一些最常见的一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这种方法,来给他解决,这样的话,容易提高我们成绩。另外在冲刺阶段,核心的就是需要大家进一步地加深对知识的运用能够,主要需要去做应试层面的套题,包括真题。

我们每一年的真题,对于下一年的复习都是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以前的真题进行系统地研究,我们有的时候,是能够判断这种趋势性的,你比如说今年的很多的试题,都是延续了这样一个特点,像我们数三的题,经济应用的考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另外,关于比如数一常考的概论统计部分,参数部分也是我们在各个课程中反复强调的,如果说基本的方法,你能够通过做这个题,通过听老师的上课,能够合理地理解,这样的话我们在做的时候,一定会取得相对好的成绩。

数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通过这几年的探讨学习,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心得体会

4月25日、26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名师之路”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历史一天半,领略了周xx、高xx、徐xx、黄xx、张xx等小学数学界专家名师的风采,观摩示范课和聆听报告共达十节次。他们的课犹如好茶留有余香,让人回味无穷,他们的报告更是让人受益匪浅。细细品味他们的课渗透着与我们不一样的教学观念,彰显着数学独有的魅力;他们的报告是他们经验的总结,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从他们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每位名师的背后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故事,不禁使我想到很朴实的一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仅让我与专家名师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使我的思想观念豁然开朗,让我给自己的教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对比之下,我颇受感触,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收获一:一堂好课就是要真正与学生成为朋友,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每位名师的课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黄xx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把这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课前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聊数学”,复习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统一为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接着抛出问题:分数加减法能用以上方法解决吗?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以答辩会的形式展开讨论研究,孩子们的思维之花完全开放了,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的答辩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非常精彩。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发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可以通过通分把它变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统一。

收获二:每位名师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脱离教材,也不背离生活实际,不断地开发教学资源,即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错误,经过教师巧妙地引导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了知识。徐xx老师在上《平均数》一课时,根据课题情景套圈游戏,出现了四组渐变式统计图:第一组个男生每人都套中7个,四个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引“总体水平”;第二组四个男生每人套中7个,五个女生每人套中6个,讨论后学生发现:女生虽然多一人,但总体水平还是6个;第三组男女生人数相同,但每个学生套中的不一样;第四组男女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不同,总数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套的最多的和最少的不能代表整体水平,通过移多补少得出每人同样多这就是表示整体水平的平均数的范围。这种根据教材设置的层层深入的教学情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们带入了知识的海洋。这一点也正是我在教学中所缺乏的。

收获三:教师在课堂上丰富的语言,给不同学生多种多样的评价,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真是服了你;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你真够水平”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

收获四:从名师们的专题讲座中感受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周xx老师《例谈数学课的“数学味”》中指出数学课应还原数学本质,要看到学科的本质,教材的核心,深入核心本质,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计算教学中,摆小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操作过程与计算算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让算理外显;高xx老师提出了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六步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探究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组织研讨,提升认识;徐xx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概念教学的策略,重视概念的产生来源,重视概念的教学本质,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重视概念的灵活应用;黄xx老师提出大问题教学的理念,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围绕“大问题”的提出进行10分钟的模拟教学,由学生提出优化意见,上课老师稍作调整后进行第二轮模拟教学,再讨论优化。

走进名师,感受名师,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学习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在三尺讲台上尽显光彩,必须脚踏实际上好每节课,学习名师但又不一味的模仿名师,创造出自己的课堂,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数学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不禁让我重新对这一理念加以剖析。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而作为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

教学。

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理解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矗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估计完成某一任务(烧饭、买菜、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二)“数与代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情感的数学。

在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学阶段,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学生今后去创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情感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心得体会

2007年3月29至30日,我有幸在学校领导安排下参加了湖北省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活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会上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副主任王明明、小学数学教科院柯尊信、小学数学副主编殷现宾等专家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作报告。通过学习,使我对我们的数学课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获得了教学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同时我将把培训中取得的收获努力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2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副主任王明明主题报告《关于小学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有效地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鲜活生命的体验,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性教学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理论上研究的比较多,实际尝试的比较少;表面上做得比较多,实质性研究的比较少;似像非像的比较多,真正有效方法的比较少。针对这种现象,王明明专家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展开了一些理性与非理性冷讲座。听完她的讲话使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开展有效性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只有明白这个问题,才能付之于行动。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

二、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感受益匪浅,他们的课堂上,无时不闪动教改之光,无处不洋溢和谐之氛围。

三位教师分别执教了《24计时法》、《年月日》、《长方体的认识》,虽然课的内容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主要体现在:

1、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三位教师都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活情景,如《年月日》、《24计时法》中从学生自己的生日、值得留恋的日子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设计了一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活情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引领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数学活动之中。它消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畏惧心理,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导火线,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新知创造了条件。

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不但长了知识而且长了智慧,可以说终身受用。

三、听取《小学数学》副主编殷现宾专家谈《怎样的案例是有价值的---例谈教学案例的写作》。

殷现宾专家说在数学文稿的写作中,很多老师喜欢写教学案例。因为这些鲜活的案例来自课堂,来自我们身边,研究这些案例对我们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或者启发作用。然而,写好一篇教学案例,并非一般老师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地记一个教学流程,写上几句分析的话。其实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是做出来的,有价值的案例要体现新、实、深。同时殷现宾还具体谈如何写作以及投稿的技巧:

1、选题要小、典型;

2、“借鸡下蛋”;

3、能写成片段不写实录,能说明问题就行;

4、抓住问题焦点,详略得当;

6、“投其所好”。

卡耐基说:“只要你相信自己的努力,世界上没有不能迎刃而解的事。”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发展自我,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听取殷现宾专家讲座使我知道写作也是一样,要写得精彩,首先要活得精彩。如果平时认真学习课改精神,积极参与课改研究,留心观察课改状况,关注教学实践,及时捕捉课改花絮,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写下课改的点滴思考与体会,那么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

四、听取评价课题总结。

首先听取了湖北省小学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一年来工作小结,随后武汉市课题组汇报了他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听了其他实验学校的“思考、实践、收获”的实验全过程,和我校实验相比很多相似之处,如评价内容、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工具、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等。

本课题实施几年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而且从课伊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老师习以为常的活动。但也有不禁仁义的地方我们部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现象普遍存在。

经过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小小细节,从日常教育教学点滴事情做起,及时反思,及时改进,真正把新课程理念的种子播撒到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之中,做到细微深处见真情。我相信,有了前一阶段的实验基础和专家们的指点,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我将带着他们的宝贵经验走进课堂,为课题工作进一份最大的力量。

数学心得体会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仔细聆听堂邑镇中心小学杨老师的讲解之后,领悟了一些新课改专家的意见与建议,自己受益匪浅。

我觉得一个教师的真正的本领不是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如何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去唤醒他们学习的求知欲,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向着“我要学”的方向转变。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和自我的动手操作,由大胆的猜想到谨慎的辩证,实现自我的探索过程。在我看来,其实学习数学就是这样的一个辩证过程,就学生个体而言,当他们学会这个“辩证”,便可以享受到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喜悦,从而喜欢学数学。最近几年,在课改的改革过程中,确实使得我们的学生受益很大。

纵观新教材,新课改的重心发生转移。逐渐将重点转向学生,注重“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到第一位,教材在选取方面时刻关注学生,选择适合阶段年龄的事物。使学生开拓了思维,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很深厚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我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最适合同学易于接受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室学习书面的知识,其实来源于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材的一二单元中有很多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素材,在“数与代数”、“智慧广场”等均能体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来叙说自己对于他们的理解,加深他们的印象,达到传达教学信息的目的。

新课改的过程中,课改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和课上老师讲的时间与学生听的时间,调出大部分时间的让学生去思考,活动大脑思维,激发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是一种师生通力合作关系。

以上是我对于课改的一些体会,课改的浪潮在全国广泛展开,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投入到课改中,实现自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