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一些写得很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
作为一名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的学,要深入思考的学,要联系实际的学,要深学深悟、把握要义、把握精髓,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才能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以理论学习的新提升,不断开创实际工作的新局面。学习此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勤思笃学修身律己。修业先修身,人的素质品德决定了他的眼界与作为。优良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财政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勤于思考和认真学习来锤炼优秀品德,树立良好形象。要努力做到脑中有学问,心中有信仰,行中有戒律。脑中有学问就是要视学习为己任,通过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具备适应新常态解决新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使自己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与激情。心中有信仰就是要求自己对党忠诚,时刻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政治理想与政治品格,践行党的宗旨,努力做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行中有戒律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懂得自省自警自律,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做到有敬畏,守规矩,正作风。
第二,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持续学习是每个党员干部一生的课题,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保持旺盛的激情与工作的活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党员干部必须以学习为基石,推动各项本领的锻炼提升,必须把学习作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运用,所以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做好学习实践的融会贯通。我们必须在学习中实现能力的转化,在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把学习能力转化提升为实践能力,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精准的分析理解能力。善于分析,能把握核心要义,准确地厘清事物主次,抓住关键。二是深刻的问题研究能力。学习必须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三是举一反三的。
总结。
提升能力。要善于总结和提升,把成功的做法归纳为经验推广复制,更好地巩固学习实践成效,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第三,干事创业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勇于担当,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有的优良作风和政治品格,干事创业勇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并持之以恒推动。联系到自身工作实际,就是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对同志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结合起来,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认清肩上的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用知重负重、攻艰克难的实际行动,时刻履职尽责,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切实发挥好自身作用,带领同志们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做出工作成绩。
第四,务实创新谋求发展。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金融系统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受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面对严峻形势,在拓宽融资渠道、统筹资金力度、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新的要求比较多,新的标准也比较多,还需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探索出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解决思路。党员干部需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身解决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书,充分表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党的根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初心不改,砥砺前行。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勤思笃学修身律己,以“实干”和“为民”为基础,加强学习,不断创新,认真部署规划,探索最佳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时刻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切实发挥好自身作用。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该书将这79篇文献分为18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是建设生态文明,收入了谈话、讲话、贺信各一篇,在其他专题中涉及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等内容的文献还有10篇。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建设方针、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更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一大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谈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在谈到对人民的责任时,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的重要途径。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是务林人的神圣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他指出: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他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他在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和中央决策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他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根本措施和有效载体,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他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他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他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效益、环境损害等指标和实绩是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是新型政绩观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的有力举措。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中国人民不仅要建设好美丽中国,而且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亲自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做了题为“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演讲。他向与会者阐明: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他强调: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资源节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他在演讲中提出了4点愿景。在亚太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愿景中,他指出:单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增长不可持续,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用创新发掘增长动力,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把生态环境作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较多的十大领域之一,而且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他还把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作为第十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门说明。他指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他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他指出: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他阐述了国家行使所有权与行使监管权的区别: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他强调了山水林田湖的相互联系。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他在说明中最后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山河秀美是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生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把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既抓顶层设计,又抓督促落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增添了动力,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认真履行好第一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以最严格的监督、最有效的管理保护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等,都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把握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多次提到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特别是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着力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实际处,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召开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取得积极成果。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建立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制度,创设委员讲堂和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努力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行职能全过程。我们要牢牢扭住中心环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作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组织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履职为民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比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关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关于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等等。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把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工作重点,锚定“三区三州”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接力建言、跟踪推进。在抗疫斗争中,全国政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等议政建言。广大政协委员特别是医卫界委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力以赴救助患者,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组织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同自己很亲,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上下功夫。
抓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全面工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对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展协商议政,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白色污染防治等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围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谋划、来展开。要适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形势,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等的更高要求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同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制度建设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10个方面制度,目前已制定或修订包括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专门委员会通则等62项制度,正在制定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界别协商的办法等。我们要进一步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薄弱的就加强,不足的就改进,缺失的就制定,切实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创新政协工作上下功夫。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比如,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又对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出明确要求;既阐明了新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阐述,又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政策指导,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
实践既包括常规实践,也包括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作为更高层次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十三届全国政协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建立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制度,建设参政议政人才库,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使政协工作更好跟上时代发展。重视理论创新,紧扣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性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重视工作创新,围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等,推进工作载体、手段和形式创新,使政协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作者:张庆黎)。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
。
连日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我市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兴起学习热潮。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学习,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推动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该书出版以来,我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开展讨论、组织宣讲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也为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刻感受到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指明了方向。”市委政法委干部余保成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全面系统回答了当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书中“中国梦”的部分,让国人看到新一届中国政治核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美好蓝图的战略思考和清晰路径,让亿万百姓充满信心和希望。作为政法干部,要将这些内容与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最终达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的效果。裕华区检察院干部王秀文表示,要脚踏实地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确保每个案件从程序到实体的公正。积极推进检务公开,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既是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答案的金钥匙,也是我们广大干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指南针。学习这本书,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广阔的视野,闪烁着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思想精华的智慧。他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桥西区委宣传部干部王仲亮表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立足宣传思想战线这一神圣岗位,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高温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书中字字句句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理论创新成果。
其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文写道:“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令我回想起不久前参加的公司党支部组织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深厚宽广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重温入党誓词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当年在大学时入党的一幕,那时的我未经世事,并不能完全理解誓词的涵义。正如文中写道:“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经过了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入党誓词的意义。工作上,总会遭遇“拦路虎”,总会遇到诱惑、困惑,入党誓词正是要提醒我们要不忘入党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只要坚定信念理想,只要坚持努力奋斗,只要行得正、坐得直,光明磊落的言行的坦荡真诚的内心就是实现强大自我的最有力的武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书句句在理、字字入心,让我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结合钟绕东书记在7月主题党日活动上提出的坚持思想武装,筑牢精神支柱;坚持群众路线,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居安思危,勇于担当作为;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干事创业的要求,我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行。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在接人待物上坚守底线,认真做好公司企业文化运营,积极开展企业策划相关工作,团结大家共同建设凝心聚力、共筑未来的企业氛围,提供健康、绿色、环保的工作环境,保障公司生产运营,更好地为公司实现事业目标和早日量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共79篇,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下面谈谈我学习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认为学习本书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另一个是学习习总书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包含四个重大主题,分别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指一个导向和五大思维。
理论创新成果。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体和主线。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掌握四个方面内容: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在任务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我国未来更高奋斗目标的政治动员和大众化表达,号召大家要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首先,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时合理性。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其次,中国梦体现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涵的辩证统一。宏观层面,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的辩证统一,中观层面体现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基本内涵是国富民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微观层面,体现了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辩证统一。最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三)、全面深化改革。
体现了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坚持十个手指弹钢琴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逻辑关系和思想方法:顶层设计,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逻辑关系,要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坚持整体推进,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思想方法,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的执行力。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一个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体体现在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二)、五大思维。
历史思维:尊重历史过程、历史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时合理性,把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内在逻辑;既注重实事求是,又注重历史地看问题。辩证思维: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战略思维:对根本新、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强调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创新思维: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努力寻求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系统思维:整体看问题的思维。
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让我在宏观理论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个人信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进一步探索将宏观理论应用到微观的生产实际中,比如,如何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想这不是光靠几个人或是一群人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实际上,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踏实的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为这一最终目标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应用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理论服务于人,指导行动,比如,处理问题要带着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不能只着眼于一个问题的改善(例如为了改善覆盖就简单的提高功率),而是要通盘考虑,通过辩证的思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看待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二章《带头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把手做工作要首先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经常校正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并将其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写入党章,这一举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党带领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是我党长期以来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没有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就会出现一盘散沙、一片混乱的局面;没有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就会缺少干事创业的“主心骨”,缺少扬帆起航的“掌舵人”,缺少冲云破雾的“指南针”。回溯过去,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统一;放眼现在,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展望未来,党正带领着全国人民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身处逆境之时,要选择迎难而上;身处顺境之时,要懂得居安思危,对于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执行。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主,坚决做到不搞小动作、不拉小圈子、不藏私欲心,要扛得住压力、受得住磨炼、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做到“心里装群众、脑中有宏图、手中有方法、脚下接地气”。开展工作之时应该拥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毅力、“不见成效不收兵”的韧劲,相信只要剑锋所指定能所向披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要坚定政治立场,矢志不渝,真正做到一朝入党、终生为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铭记于心、付诸行动。要坚持不懈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与群众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传下达说土情话、实事求是说真心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坚决不说“空话、套话、气话、废话”。要善做“走读”生,坚持“走”出去,真正“走”进基层、“走”进民心、“走”出实效、“走”出感情;对群众一定要以诚相待,要时常同群众走在一起、坐在一排、站在一堆、打成一片,从而与群众越“走”越亲、越“走”越近。要学会躬下身子、弯下腰,去到群众中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不打官腔、不摆谱,尽职尽责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做好政策的实施者。
要严守政治纪律,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讲政治、守规矩是职责,也是本分。要时刻以党章党规为“镜”,绷紧规矩之“绳”;要时刻以党纪国法为“锣”,敲响纪律之“钟”,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纪律上的清醒人、作风上的实在人。要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洗洗澡、治治病”,防止“浊气”入侵而导致身心患病;要充分借助“纠四风”专项整治的东风“刮刮骨、祛祛毒”,防止“邪气”侵入而导致思想中毒。要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永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工作作风,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真正做到增勇气、强底气、讲和气、聚人气、扬正气,从而汇聚“五气”之力奋力谱写复兴路上的赞歌。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正如疫情暴发之时,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抗疫,才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大好趋势发展;又如汛情来临之时,因为有了党的正确带领,干群同心闻“汛”而动、共抗“洪魔”,才使得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这一切力量都来源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切成绩都归功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事实再一次证明,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决做到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论之源、思想之源、信仰之源,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新时代新思想的先行者、传承者、弘扬者。下面就我来谈谈我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心得体会。
坚持学深悟透,突出信仰忠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涉及报告、讲话、演讲、指示等92篇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哲理深刻,是指导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人民公安干警要熔铸永远不变的忠诚警魂:人民公安永远跟党走,要时刻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各项工作中毫不动摇、百折不挠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上级领导赋予的各项任务。
坚持秉刚执本,筑牢为民之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书中引用的内容,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到文学名著、马列主义经典名篇,无不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到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坚持通读原文,悟透其中原理,准确把握精神实质、领会核心要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学习坚定前进方向、提升履职能力,筑牢为民情怀。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指导,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以学促干,强化使命担当。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挑战将接踵而至,面临的挑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练就过强、过硬本领,才能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力量强化使命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基层干警服务群众作用,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公安工作相结合,在落实工作过程中要常学常新、反复研读、反复印证,时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增强“干”的定力、“会”的本领、“实”的作风,以担当务实的作风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机”,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破解工作难题和推动工作进步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这部著作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最新成果,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意义重大,认真学、刻苦学,做到学以致用、积极践行。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举措,聚焦学懂弄通做实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把其中蕴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握深、把握准。要强化理论武装,把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整体系统学、一体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准确掌握立场观点方法,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区政协将积极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学习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区政协工作中结出丰硕成果。
认识跟进就是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旗帜,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入脑入心,系统掌握和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拨开迷雾、把准方向、寻找出路。
在学习跟进、认识跟进的基础上,要做到行动跟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升。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精神实质的最终目的是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出实效。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所提供的方法论的指导是解决现实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武器。面对复杂的各种工作局面,只有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理论只有转化为现实行动才能拥有改造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坚定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是符合认识实践规律的。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持续深入学,推动党的科学理论多出实践成果。坚持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精神,乘势而上书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开启区政协工作新局面。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文中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诚然,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一心为民的“人民银行”,通过存入“方法”“知识”“善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存入方法,置换工作经验,做心系群众的好干部。对于初入基层的“职场小白”来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导致在处理群众问题时方法不当、效率不高。说话做事态度太过直白,不懂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导致工作进展不顺、推动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听百家言,闻百家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多听、多走、多看、多思,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凡事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置顶,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积累处理干群关系的方法和经验,厚实人生阅历。
存入知识,置换政治涵养,做信念坚定的好干部。存知识便是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长期学习的意识,坚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切不可认为理论是并无大用的“花架子”。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可以涵养党员的政治定力、筑牢党员干部的信念根基,帮助党员及时清除思想顽疾,校准思想偏差,避免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做一名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的共产党员。
存入善心,置换理解包容,做善解人意的好干部。所谓存善心就是要和群众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基层党员干部要善于观察群众的生活百态,及时准确掌握群众的生活状况,对待群众问题不能摆出一副不置可否、模棱两可的态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同理心,要懂得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仅要对群众进行物质方面关心,还要及时给予群众一定的人文关怀。要在情为民所系中为民办事,在权为民所用中为民排忧,在利为民所谋中为民解难,用包容与理解、实干与担当置换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为有效推进基层各项工作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人民银行”当为人民,党员干部要有效利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服务的机会,及时存储工作经验、坚定理想信念和厚实群众基础,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干中淬炼担当品质,做心系群众、信念坚定、善解人意的人民好公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着多处重要论述。碧血书丹青,英灵铸丰碑。在大别山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孕育了不朽的大别山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相关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弘扬大别山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全党上下的重要任务,更需要发扬大别山精神,啃下最后最难的“硬骨头”,彻底拔掉“穷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革命的低潮或高潮,大别山军民始终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正是这种彻底的斗争精神,才确保了革命红旗不倒、薪火相传。也正是大别山军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使党带领革命群众面对异常艰苦环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赢下了伟大的革命战争。脱贫是一场党带领贫困群众与贫穷的彻底斗争,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必须彻底把贫困征服,彻底拔掉“穷根”,才能真正脱贫,党才能带领贫困群众彻底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一心向党、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重要特点。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复杂,大别山地区的军民一心向党,从不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当前,脱贫攻坚处于打通“最后一米”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心,一心跟党走,不歇脚、不懈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心骨”作用,一以贯之、一鼓作气打赢这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攻坚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大别山区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在艰苦革命岁月中,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奋斗,才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脱贫攻坚是一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举全党全国之力、共同努力奋斗的时代“大决战”。虽然没有硝烟,但打好每一场战斗、实现每一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脱贫攻坚是一场遭遇战、攻坚战,必须依靠彻底的奋斗才能赢得胜利。
可以说,没有大别山军民无私无畏的自我牺牲、彻底奉献,就不可能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脱贫攻坚最吃紧的时候,更需要发扬“劲”不松、“神”不疲、“脚步”不止的实干奉献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不计回报、无私奉献,想贫困户之所想,行贫困户之所向,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谋出路、谋幸福,扶真贫、见实效才能让贫困群众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理应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要弘扬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好治国理政这门必修课,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工具书,这既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是进行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之路。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怎么学?我的理解就是指导工作,创新思维,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行合一,以知之深推动行之笃,用行之实促进知之更新,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把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要实事求是对标干,带着“刀刃向内”,认真根除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找准有可作为的着力点,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基层单位党派行管办来说,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重要思想,要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立足岗位学。要把为省民主党派机关服务装在心里,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密切与党派机关干部职工的联系,健全管理职能、增强保障能力,奋力书写党派行管工作新篇章。
一、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绝对忠诚是每个党员的首要政治品质,也是我们党坚强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党派行政管理工作是党的工作,对党绝对忠诚是完成好各项任务的必然要求。一要强基固本。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关键是立足于学,坚定理想信念;着眼于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和视察湖北时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强化支部党员意识,牢记党员是第一政治身份、为党派机关工作是第一职责。要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把管理保障,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二要严肃支部政治生活。严肃党支部首先要从支部政治生活管起严起,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常管常严。加强和规范支部政治生活,增强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使支部党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三要建章立制。严格工作生活秩序,用制度管事,用规矩管人,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服务牢记心上。服务是党派行管办的立身之本,也是党派行管办工作的职责所系、价值所在。党派行管办只有把为党派服务牢记心上,努力为党派机关服务、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才能助推党派机关工作高效运转、使他们更好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献策出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成员服好务。一要以服务保障和改善需求为重点优化服务。加强科学运行管理,提高保障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率。深化公共设施管理整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统筹使用,制定好设施项目改造方案,不断改善党派机关的办公条件和环境。紧紧抓住党派机关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推进工作开展,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二要通过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优化服务。作风关系形象、代表党性、影响工作。党派行管工作好与坏与省委和统战部的形象密切相关,要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密切关注“四风”问题不放松,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守住法纪底线,始终在清正廉洁上作表率。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从政为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民主党派行政管理工作直接跟钱财物打交道,廉政风险点比较多,清正廉洁需要时刻强调,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一要坚持高尚精神追求。锤炼党性修养,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做到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自觉抵制贪欲和歪风邪气,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二要严格执纪监督问责。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好行管办工作人员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和法纪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前两卷一脉相承,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为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宝典”“鲜活教材”“营养套餐”。下面,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谈自己在机关党建工作方面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使命任务和重点工作举措,科学回答了机关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机关的意识。”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掌握着“印把子”“笔杆子”“刀把子”“钱袋子”“官帽子”,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无论是党委工作部门,还是政府工作部门,或是群团组织,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都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任何时候讲政治都是第一位的要求。特别是县直机关作为全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排头兵”,必须始终牢记,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不行的。
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检查在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的差距和不足,始终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机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全过程,深入思考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始终让党的旗帜在机关高高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意识淡化;二是党的领导弱化;三是党建工作虚化;四是责任落实软化,并深刻指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灯下黑”。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总书记指出的这些问题在我县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有的对机关政治属性认识不到位,专注业务、忽视党建,党建和业务“两张皮”;有的对机关党建抓什么、怎么抓搞不清楚,找不到结合点;有的组织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三会一课”形式化;有的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对党建工作多是号召式、要求式的安排部署,把党建责任推给机关党委,自己当“甩手掌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县机关党的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下一步,既要坚持和完善好的做法,也要瞄准问题去、奔着问题改,敢于攻难克艰,积极探索创新,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发力,推动我县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作为县委书记,虽然一直高度重视机关党建工作,但是离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里,我也做深刻检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树立“抓机关党建是本职、不抓机关党建是失职、抓不好机关党建是渎职”的理念,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切实履行好党建的第一责任人责任。
全县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把责任扛在肩上,健全定期研究机关党建的工作机制,每年在本部门一定范围内通报抓机关党建工作情况并接受评议,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切实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要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统筹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总之,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举全县之力,不断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通篇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理论集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宗旨意识的实践总结,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系统辩证地认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和自觉运用,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和智慧。
二、通篇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治”与“理”的有机统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人民为中心”为统领,集治国与理政、目的与路径、任务与方法为一炉,充分彰显了为民治国、为民理政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与执政为民的高度统一。学深学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最直接、最管用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公仆的深厚情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倾听人民呼声中提高思想觉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理政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治国的使命担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努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着力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我省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奋力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等,都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把握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多次提到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特别是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着力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实际处,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召开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取得积极成果。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建立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制度,创设委员讲堂和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努力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行职能全过程。我们要牢牢扭住中心环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作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组织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履职为民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比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关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关于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等等。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把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工作重点,锚定“三区三州”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接力建言、跟踪推进。在抗疫斗争中,全国政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等议政建言。广大政协委员特别是医卫界委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力以赴救助患者,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组织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同自己很亲,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上下功夫。
抓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全面工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对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展协商议政,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白色污染防治等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围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谋划、来展开。要适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形势,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等的更高要求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同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制度建设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10个方面制度,目前已制定或修订包括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专门委员会通则等62项制度,正在制定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界别协商的办法等。我们要进一步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薄弱的就加强,不足的就改进,缺失的就制定,切实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创新政协工作上下功夫。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比如,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又对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出明确要求;既阐明了新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阐述,又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政策指导,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
实践既包括常规实践,也包括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作为更高层次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十三届全国政协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建立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制度,建设参政议政人才库,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使政协工作更好跟上时代发展。重视理论创新,紧扣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性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重视工作创新,围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等,推进工作载体、手段和形式创新,使政协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行以后,按照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统一安排,我认真、深入地学习了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下简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并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一系列重要论述贯通起来学习,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有压力,越学越有干劲。
下面我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谈三点学习体会。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全会、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会议、中纪委全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对纪检监察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为纪检监察工作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的执政之基更加牢固,其中纪检监察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实际,对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工作进行了系统性、创造性、根本性的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推进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应当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充分感受和认知自己肩上的光荣使命,不断增强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铭记初心,出色完成党、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我的体会是要把握好以下五点:
一是站位高。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总书记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纪检监察工作高度重视,将纪检监察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谋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脉搏,前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
二是要求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纪检监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寄予厚望,期望越高,要求越严,标准越高。如,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克己慎行、守住底线,扎紧制度笼子,强化自我约束。又如,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要求比其他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要求更高、更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信任、信心。
三是内容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内容丰富,全面具体,涉及纪检监察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深厚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的制度设计;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未来发展的明确目标;既有宏观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也有具体的落实措施,等等。我们必须强化学习,深刻领悟,全面掌握,指导实践。
四是路径明。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方向明、任务清、措施实,是纪检监察工作发展的行动指南。如,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切合实际,思路清晰,措施明确。
五是思路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多变态势,不是一成不变、停滞不前,而是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十八大以来的反腐经验及改革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并制定国家监察法。这就是总书记根据形势发展做出的战略安排。形势在发展,目标在变化,措施在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
推动我市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忠诚履职,敢于担当,奋发作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已经出版发行一段时间了,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常常奔忙于下队入户,忙于各种报表和汇报材料,但是学习是不能掉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工作,也让我们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的是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各级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懂弄通,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破解工作难题、推动工作进步的强大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启迪了思想,增强了干劲,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相较城镇滞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群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而且要整体地、系统地学习,认认真真逐篇研读、深入思考、深入领会,同时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作为公职人员,我们要永葆初心,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矜矜业业,扎扎实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
根据“三会一课”制度及机关党支部年度教育学习计划,我调整好工作,按时进行学习。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一、二专题及《十九大报告关键词》1-25问认真进行自学,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验总结、理论创新、理念宣传工作,形成了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党的理论创新,不仅会对当前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也会对未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夯实基础,更会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党的“肌体”和“细胞”,8900多万党员更应当身先士卒,学好治国理政这门必修课、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工具书,这既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经之路。走进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深悟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要立足岗位深入学,先进的思想来自实践、丰富的经验来自实践、理念的提升来自实践,每个党员不仅要学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更要结合自身岗位深入研究,让理论、思想汇聚成发展的动力之源,激发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实事求是对标干,带着“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大气魄,根除学习工作中的一切弊病,找准大有可为的着力点,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总结、善于提升的伟大政党,始终团结带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思想汇聚新动能,我们必须上好治国理政这堂“必修课”,用新时代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努力奋斗。
二、学习好、领会好十九大思想。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认真研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修养。
三、结合自身工作,加强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为全党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基层党员,必须把十九大精神作为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于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抓好抓落实各项工作,要对照报告要求,登高望远、居安思危,用于变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在实际工作中做表率、当先锋。
四、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在深入学习上求“精”,在理论研究上求“实”,在学用结合上求“广”,要按照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理论研究的空间。同时,要坚决反对脱离实际,墨守成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里,要大力倡导增强“六种意识”即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工作应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当前精准扶贫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相结合,真正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作为中共党员,我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村里工作的方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
五、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艰苦奋斗精神。
复兴之路,其景可赞其程也艰,百年梦想变成现实,得有实实在在的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中共党员和党办秘书,在工作中应更加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退避三舍的消极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自己要明白: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要敢于指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处理问题,在实践工作当中做出实绩,成为一名领导放心、同事信任、群众满意的党员。
十九大已为我们铺展开了宏伟蓝图,倍感振奋、催人奋进,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唯有坚守心中理念信念,坚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增强自身工作本领和素质,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一样的青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
中华文化善于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先哲坚守儒学主体地位,但也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儒学正是由于以丰富多彩的众多文化为源头活水,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博采众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习近平同志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结合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强调实践智慧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宋代以后儒学中“实践”概念广为运用,而实践和躬行连用甚多。明代的王阳明指出,智或知应当是良知,而良知必须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经世致用”。中华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且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而,“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信念、理想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范本,放射出灿烂的人文之光。书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就通篇贯穿了这一战略思想,使党的理论成果更加丰富、更加系统,党的自身建设更加系统完备。近日,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体会至深,感同身受,作为海信支行的兼职纪检监察员,更应该用高标准、高要求来鞭策自己。读了本书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以理想信念为灵魂支柱,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应当时刻警惕理想信念出问题导致全身“缺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始终坚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追求。
二是强化监督问责。作为纪检监察员,要认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行中找准职责定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认真查处,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工作中注重“四种形态”的运用,对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谈心、谈话、函询等方法,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对轻微违纪的,给予党纪轻处分或组织调整;严重违反党纪的,给予重处分或重大职务调整;严重违纪并涉嫌违法的,给予党纪处分并移送司法。对违反员工违规处理办法的,严格按照行规处理。
三是强化纪律规矩。作为纪检监察员,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把纪律挺在前面,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旗帜鲜明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习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践悟,把握内涵,准确理解新时代、新风尚、新作为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与纪检监察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一致。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当下全党同志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更是提升我们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助力加油和及时充电,我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把学习的收获运用好、转化好,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能力境界,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最近,支部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该书深入浅出诠释了习总书记对治国理政方面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了习总书记理性的辩证思维、强烈历史担当、务实的工作要求,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该书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崭新面貌,详细阐述了习近平同志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下面我就“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谈两点体会:
一、构建良好发展环境。___航运业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没有被淘汰,有些企业还有一定的发展。当前,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呈现,如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好条件,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是行业管理部门应尽的义务。在___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去年,我们会同___财政部门深入调研,吸收相邻地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及时制定了___扶持航运业发展实施意见,鼓舞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分享了改革的红利,极大的促进了___航运业发展。政策出台近一年来,___航运业总运力规模增加近___万载重吨,___。
二、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要转变作风,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努力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作风的转变带来的行政高效率。二是要科学引导企业发展。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并及时分析市场、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以超前的眼光及时补足市场信息,及时提供企业参考,供企业决策,让企业科学把握发展的切入点,尽可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稳步健康发展,最大程度为___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也能充分展示政府部门因科学、高效的服务,使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根据机关党支部的要求,我通过集体学、自己学和读原文、查资料等多种方式,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相关资料,其中习总书记于10月21日发表的一份讲话《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卷第47页至58页)尤其让我感慨万分。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最集中的展示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从先辈手中接过永垂不朽的精神和信仰,必定坚持把今天、未来的路好好走下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继续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因为,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无论什么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长征的过程,也是以实际行动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过程。今天,我们要走的新长征路,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不忘初心,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有党和国家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在大路的方向上才不会迷惘。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首要事项为公。公事听党指挥,坚持学习正确的理论,融入工作生活。
二、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继续坚持真理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灵魂。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活学活用,在实践中不断与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成为指导工作和生活的理论源泉,最终把事情做好。现在,中国经济强大,国力雄厚,正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繁荣、强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工作于生活方方面面,我们努力向伟人的思想靠齐,也必将不断脚踏实地完成一个有一个的工作。工作和生活,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完成,就是最好的长征精神。!
三、弘扬长征精神,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形成了紧密的鱼水关系,并把它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贯彻执行了下来。在长征过程中,自然环境恶劣,信息不畅,并且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国共产党人最终能够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当时脱离了群众,是不可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的。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尽心尽职为人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关系你我他千家万户。我为人民,人民有我,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才能对得起党和国家的教导,这个宗旨,是我事业的力量源泉。
在时代中,找到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非常不易。我们这一代人,肩负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任何徨犹豫都是要不得的,只能白白浪费青春。当然,在前进过程中,我的工作、生活各方面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其难度、其阻力,不会比80年前的长征少,但只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将克服一切困难,走好时代给予的这条新的长征路。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专题学习会安排,下面我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以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收获,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讲如何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二是与大家交流一下书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以569页的篇幅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8月18日至209月29日期间的共99篇重要文章,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书17个专题,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是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权威读本。习总书记在文中对一些重大事情谈看法和体会时,既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又能旁征博引切中要害,语言生动很接地气,思想深刻,鞭辟入里,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弄懂、学透这本字数篇幅如此多,内容如此丰富的著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学习计划是基础。首先,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好一个总的学习时长,不宜太长也不宜太急,如两个月内完成一遍整本书的学习,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其次,要将计划细化到每一周甚至每一天应该完成的学习内容,如一天完成一两篇文章或是10页左右篇幅内容的学习,两个月即可完成全书的学习,具体可按各自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但时间不宜拖太久。二是保证学习计划的高效执行和良好学习方法是关键。首先,我们要整理出适当的学习时间,以每一天为单位,做到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严格按学习计划执行,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其次,学习要抓主线、找重点和融会贯通。学习全书时,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而学习到具体专题时,又要同以往的学习内容贯通起来,如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十九大报告。这样学习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才能事半功倍。再次,学习要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做笔记,写心得,切忌流于形式甚至抄袭,这不仅是上级党组织对我们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也关系到我们是否能真真实实取得学习成效、能否将书中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武装我们大脑的利器,能否成为指导我们更高效开展日常工作的行为指南。三是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始于学习,成于践行。评价学习效果,不仅要看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更要看怎么干、干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我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到抓好组织收入、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和优化纳税服务等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切实按上级的要求完成好各项任务。只有我们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效时,才是将他们学为已用,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二、与大家交流一下书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书中专题一的第一篇,题为“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是习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部分内容。全书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开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旗帜。习总书记在文中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风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来纪念邓小平同志,来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他在文中通过引用邓小平同志在苏联求学时期、国家困难的60年代初期、1977年复出和1992年南方谈话时的原话,在赞美邓小平同志的崇高品质的同时,也宣扬了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囊括了共产主义信念、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以及对待党的历史、对待同志和自己的态度等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最后,他通过小平同志的嘱托号召全党要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夺取更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同志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税务干部,我们要把学习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作为毕生的追求,珍惜学习机会,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品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为化州税收事业的大厦添砖加瓦。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一点点体会,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分为17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其中,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我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因此,我院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并通过选修课、举办讲座、参观古迹、社团活动等形式,学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要以学前教育和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为重点,编写中华优秀文化读物,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民族服饰和手工等作品,在《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并通过官网、微信、微博、微电影、广播站、橱窗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文本的,非文本的,还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呈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一方面,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我们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涵养文化自信。在专业建设中,我们要提炼精选一批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课堂教学;要开展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要加大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合作力度,推出一批合作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实习时,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诚实守信、吃苦肯干的人文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传播和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坚定文化自信,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起。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视野开阔,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难忘,受益颇深。品读此书,体会有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开展“适应新常态,重在敢担当”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是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来统一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来凝聚共识,谋求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凝聚思想意志,形成强大精神力量。这就必须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而使美丽的中国梦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进一步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等共99篇,分为17个专题,该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古今中外,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理性的辩证思维和务实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工作,我简单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要学懂弄通,筑牢理想信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开篇是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坚定理想信念,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内在地蕴含了共产党人所固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正是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才练就了钢筋铁骨,才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才能抵御名和利的诱惑,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就要通过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固牢信仰之根,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二是要学以致用,提升工作本领。精心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愈加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间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熟练掌握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谋划、决策和推进工作,对全面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谋划好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求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把学习的效果体现在履职尽责上、作用于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共同努力,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学有所畏,加强作风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五部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第四篇内容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工厂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把习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在党纪国法面前始终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敬畏心态,做遵纪守法模范,同时必须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更要在履职中敢于担当,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锲而不舍抓好作风建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23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