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实现教师间的互补与合作。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用的参考。
首先必须避免几个错误的观点:。
第一,就是全盘否定.
第二,学生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第三,就是坐观其变.
第四,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那么,作为我们这些进入新课程的教师,应该要做些什么呢?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对学生赞赏。我们平时一直在赞赏学生,可我们赞赏比较多的是班内那些所谓的“精英”,而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常常和自己意见不一致,对着干的学生,你赞赏了吗?其实他们才是更需要赞赏的,更需要树立自信心的。另外,我们赞赏时不要习惯横向把他与别的学生比较,更应关注他个人的纵向进步,赞赏的方式不能总是简单的“很好”“不错”一类,在这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可根据需要进行物质奖赏。象我因为还担任班主任,从班级管理的需要出发,我常常用物质的奖赏手段。钱从哪儿来,我让学生收集好他们吃的易拉罐,让他们在收集过程中体验赚钱的辛苦,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一举两得。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对学生尊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甚至“你不听也得听”.学生完全任老师摆布,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忽略了学生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社会人,他们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走进新课程,我们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我们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在平等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真正去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有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被赋予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让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要知道,我们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我们教师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我们还不会使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为此,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我们不仅要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课改后,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涉及了天文、地理、自然动植物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我们教师如果不去学习了解,就很难在课堂中解释学生的突然提间,我们常说”语文教师是杂家"就是这道理。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合作。
走进新课程,我们需要新的评价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端正教师善于合作的态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当今社会,任何1项科学发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整个科研小组――也就是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合作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间的合作需要我们教师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其次,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1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认同,这点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1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激发教师积极反思的热情。
教学反思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新1轮课程改革10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发展?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1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1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师教学有3大特点:1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2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3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教师工作要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
经验从哪里来?教师的经验主要从实践中来,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所思所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1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学反思中学会设计;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交往;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这说明,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书,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反思,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成为新课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中的4个关系和4个强调: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课改的需要。
1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才不会不断的重复,才会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反思。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础。
5、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主要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言谈自然实验法为辅的实践研究。
6、研究阶段。
(1)6月――209月实验前期准备阶段。
(2)年9月――6月实验研究第1阶段。
(3)206月――6月实验研究第2阶段。
(4)206月――年9月实验总结、结题阶段。
7、研究措施。
(1)实验主体研究。
本课题采取由点到面的研究方式,以参与实验教师为主体开展实践研究,选取典型性经验,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在全校进行推广。
(2)体现学校特色。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特色性、创新性校本培训研究。
(3)提供典型案例。
通过培训策略与模式的研究,提供丰富多采的典型性案例,还可以提供多元的可选培训方案,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4)开展实验交流与总结。
8、成果类型。
本课题实验的主要成果以经验总结、典型案例、录象、论文、研究报告为主要形式。
9、实验保证措施。
1、加强领导:课题领导小组的领导,要承担起领导责任,从组织上、物质上、实验场所上、实验时间上要予以保证,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克服困难,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加强管理:课题小组负责人要认真组织课题实验人员按计划实施实验过程,建立课题小组例会制,坚持每月例会1次。结合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搞好实验课题的管理,把常规教学和实验课题的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课题研究带动常规教学,以常规教学促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的传统教育学观点认为,教师的职责只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观点仅仅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者,将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功利化、工具化,在漠视教师教育技能专业性的同时,抹杀了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创造个性,更难奢谈教师专业发展。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甚至一度内化为全体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这一局面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所改观。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渐入国门,深刻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教书匠”们开始了深入的反思和大胆的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满足于“一言堂”式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努力在教材之外加入了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了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定位上的转变,反映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伴随着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也渐趋全面、深刻。如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应当在时间上贯穿教师从业过程的始终,更应当是涵盖教师师德水平、职业能力、学识水平、创新意识等的综合素质的变化提升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认识提升转变,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深入调研和分析当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视学习能力培养等弊病和问题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从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尤其是在一些对识记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为了追求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成绩选择突击记忆和题海战术,从而忽略了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虚高的考试分数掩盖了学习上存在的盲点和薄弱环节。针对这样的问题,《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3、从重师道权威向重教学相长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教师定位、教法推介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解放了师生双方的思想和手脚,使教师们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互助提高;使学生能够“放开胆子”想,“甩开膀子”干,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4、从重单一提升向重综合发展转变,着力改革片面的评价、甄选机制。
一直以来,因为有中、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以分数论英雄”的畸形评价系统,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不断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我们的'社会在选拔、任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同样以学业成绩为最重要指标,这样片面的评价机制导致我们的素质教育“常谈常新”,难于真正落实。
新课改针对这一弊端强调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注重在学生成长、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不仅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通过跟踪访谈、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将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自我提升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领会、迅速调整、积极适应,才能在对新课改各项目标要求的全面贯彻中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跨越发展。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在一场名为“学习”的伟大实验中大有可为的研究者。我们的教师要想参与到这场伟大实验中,就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依靠严谨的学风,广博的学识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又要努力使自己从一名能够“教会学生”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会教学生”的研究型教师,要把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教学活动同样当做一次次伟大实验,不断总结教育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使教书育人从自己谋生的手段转变为乐在其中的终生事业。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模式为以实践促进认知的学习方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既为我们教师的知能结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教学模式的老教师形成了一种倒逼态势,一方面促使他们摒弃刻板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愿,使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在全新的教学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生长和创造。
3、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教育评价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新课改倡导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也促使以往教师教育成果评价过程中校方“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所改观。由于在课堂管理和组织中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单元也因为各自教师的不同执教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风格。加之在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中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并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性因素,在教师教育评价中也再难用“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指标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必须同样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变他因评价为自我评价,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评价机制贯穿始终。这中评价机制将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应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学校制定课程计划、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真实可靠的调查依据。
1、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方案制定和推行的现实基础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参与和协助,它的成功都是不可想象的。“广大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1]一线教师作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际执行者,这个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课程改革的成败。诚然,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不可能等到有一批业务素质完全与改革要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出现后才付诸实施,否则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我们的教师素质总要或多或少地落后于改革的期望,但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应该控制在一个可以把握、并有望不断缩短的范围内,保证既可以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力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又能够借助改革的实施让教师看到自身专业发展的希望,使得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伴随改革的持续深入而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方案制定与推行的现实依据。
2、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高层次师德水平的支撑。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往往比学识水平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改所倡导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需要有一批师德高尚、勇于担当的教师队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的熏陶渐染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而要打造一批这样的教师队伍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切实保障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学生观;要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将师德考核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建立“能进能出”的双向任用机制,营造紧张有序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扎实的业务素质作基础。没有技艺娴熟的工人们添砖加瓦,万丈高楼也仅仅能够停留在梦想的蓝图中。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展开的“大学区”建设就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益探索。通过不同地区的资源共享和人员合作,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课程资源,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有效平衡了各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争做潮头的引领者,正如前文所述,把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当作一次伟大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不断的实践与调整中获得业务素质的提升。
五、结语。
课程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反映了教育事业自身不断扬弃、勇于更新的可贵精神。面对新课改语境下的无限机遇和重重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必须有不断探索、敢于破立的勇气和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在重重挑战中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磨练一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教师队伍将新课改的美好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石鸥,段发明.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a].中国教育学刊,.33.
[2]陈子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行为转变[a].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8.
[3]蔡其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a].中国教育学刊,.47.
实施新课程以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而且是四个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课程的确定性比较明显,从课程的内容、教材、标准到考试都是统一的,全国各地没有多大差别。而新课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它不但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而且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龄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为教师留有很大的余地;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正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课堂教学才焕发出了光彩,才更可能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尤其强调教师要具有对教学起实质性作用的“实践智慧”。
由于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可以说,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能力发展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有学者指出,教师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教师的能力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新课程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教师的能力发展。我认为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教学人员,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仍然是知识的输出者和重要的源泉。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角色应适时地进行转换。教师实际上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同时,教师应扮演“学生的导航者”的角色,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等。
(二)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信息社会里,教育的一个最主要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要顺利完成这个角色转换,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且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三)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被大大地拓展了。终身教育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作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学生只有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方法,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意识,做到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作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使学生成为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的人。
(四)教师是因材施教者。
当今社会,个性化教育取代整齐划一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原来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来安排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五)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不仅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教师的专业学习应该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过程。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我认为教师在终身学习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努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六)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兴起于美国、英国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批判了传统的工匠型教师,要求把教师培养成为反思型教师。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变化,人们开始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反思的教学和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了,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
总之,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变革,不断地孕育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一方面要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给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供的各种机遇,推动自身专业素质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地寻求专业发展机会,探索专业发展的路径,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完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素养,进而达到更好、更有效的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中学历史教师的'角度,以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教师个性为切入点,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初步思考.
作者:贾利梅作者单位:永清县职业教育中心,河北,廊坊,0656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课改浪潮下潜藏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进行怎样的调整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试图从课程改革的新特点、新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以及二者的相互适应性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师发展进行一次浅显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首先必须避免几个错误的观点:。
第一,就是全盘否定.
第二,学生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第三,就是坐观其变.
第四,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那么,作为我们这些进入新课程的教师,应该要做些什么呢?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对学生赞赏。我们平时一直在赞赏学生,可我们赞赏比较多的是班内那些所谓的“精英”,而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常常和自己意见不一致,对着干的学生,你赞赏了吗?其实他们才是更需要赞赏的,更需要树立自信心的。另外,我们赞赏时不要习惯横向把他与别的学生比较,更应关注他个人的纵向进步,赞赏的方式不能总是简单的“很好”“不错”一类,在这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可根据需要进行物质奖赏。象我因为还担任班主任,从班级管理的需要出发,我常常用物质的奖赏手段。钱从哪儿来,我让学生收集好他们吃的易拉罐,让他们在收集过程中体验赚钱的辛苦,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一举两得。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对学生尊重。在传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甚至“你不听也得听”.学生完全任老师摆布,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忽略了学生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社会人,他们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走进新课程,我们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我们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在平等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真正去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有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被赋予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让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要知道,我们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我们教师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我们还不会使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为此,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我们不仅要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课改后,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涉及了天文、地理、自然动植物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我们教师如果不去学习了解,就很难在课堂中解释学生的突然提间,我们常说”语文教师是杂家“就是这道理。
走进新课程,我们需要新的评价体系。
2.1体育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dd心理dd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建立新理念、改变旧观念。
3.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教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创新与设计。
4.1优化整合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4.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任何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体育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融益智、健身、添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将封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唤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练时做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的主动体验。例如教学生跳远,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可以先不讲解跳远的有关动作要领和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相象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的跳跃动作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示,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跳远动作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讲解几种不同的跳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跳远技术,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跳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3多方位、多角度的设计课堂。随着中学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进行的,即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总是整理队伍、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准备部分是让学生慢跑和做操;基本部分是让学生按大纲规定的两个基本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结束部分要求学生做放松练习和教师课后小结情况,这样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实际上限制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扼制了体育教师的创造性。
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课堂教学程序要以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程序是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的课堂教学效果来。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想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释放身心能量,调节紧张情绪,获得愉快体验。
因此,课改后的体育课不能再成为军事课,要避免过去动不动就让学生站军姿、罚跑步和体能训练,尽量少搞队列队形训练。所以,体育教师要转换观念,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程序。
5.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6.结束语。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中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
[2]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琦、杨文轩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体育科学[j].1985(5).
[4]李锋、孙向燕.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与管理[j].2002(10).
[5]吕世虎、宋晓平.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课程?教材?教法[j].2002(8).
[6]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因此,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我校确立的实验课题是“构建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时间是20xx年——20xx年。
二、研究目标。
20xx年——20xx年,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员培训为主线,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教师从“适应性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每周的业务学习,明确内容,强化措施,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的..。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的人向.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体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坚持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研课竞赛活动,使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教师教育发展体系1、探索与寻找教师教育发展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推广。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与策略。3、探索研训一体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与策略。(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探索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的“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体系。2、探索教师内需性培训的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体系。四、研究重点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校本研修,即“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体推进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通识培训项目、新课程学科培训项目的持续发展。2、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3、端正教师善于合作的态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当今社会,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个科研小组——也就是必须依靠.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合作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间的合作需要我们教师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其次,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认同,这点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激发教师积极反思的热情。
教学反思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发展?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师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二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三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教师工作要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
经验从哪里来?教师的经验主要从实践中来,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所思所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学反思中学会设计;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交往;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这说明,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书,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反思,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成为新课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中的四个关系和四个强调: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才不会不断的重复,才会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反思。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主要.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言谈自然实验法为辅的实践研究。
通过学习“注重培养‘四基’,提高数学素养”一文,了解了《标准(xx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修订内容。我是第二学段的老师,我认为了解第一学段的修订内容是必要的,比如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由原来的11条要求减少为3条,除了删除“不确定现象”的3条,其余移到了第二学段,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等内容也移到了第二学段。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从原来的第二学段移到了第一学段学习。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则增加了“认识中括号”的学习。“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从第二学段移到第一学段。将千米2、公顷的认识移到第二学段,并降低了要求。
在第二学段中,删除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移到第三学段。对“可能性”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删除了“两点一直线”、“两直线相交一点”的内容。针对目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增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增加了用字母表示等量关系,增加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强调学生在探索周长与直径比的过程中认识圆周率。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原来也是要实现这个转变,现在是要努力做到扩大思考学生的数量,使更多的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2.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体育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dd心理dd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建立新理念、改变旧观念。
3.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教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创新与设计。
4.1优化整合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4.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任何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体育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融益智、健身、添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将封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唤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练时做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的主动体验。例如教学生跳远,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可以先不讲解跳远的有关动作要领和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相象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的跳跃动作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示,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跳远动作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讲解几种不同的跳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跳远技术,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跳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3多方位、多角度的设计课堂。随着中学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进行的,即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总是整理队伍、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准备部分是让学生慢跑和做操;基本部分是让学生按大纲规定的两个基本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结束部分要求学生做放松练习和教师课后小结情况,这样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实际上限制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扼制了体育教师的创造性。
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课堂教学程序要以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程序是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的课堂教学效果来。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想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释放身心能量,调节紧张情绪,获得愉快体验。
因此,课改后的体育课不能再成为军事课,要避免过去动不动就让学生站军姿、罚跑步和体能训练,尽量少搞队列队形训练。所以,体育教师要转换观念,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程序。
5.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6.结束语。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中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
[2]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琦、杨文轩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体育科学[j].1985(5).
[4]李锋、孙向燕.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与管理[j].2002(10).
[5]吕世虎、宋晓平.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课程?教材?教法[j].2002(8).
[6]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我以往的工作中没有遇到的,通过这半年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
小学高年级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整个班级的班貌就要从培养习惯开始,我紧抓此关键的教育时机,逐步树立我们班的班风。根据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教育环境——对校园“规则意识”的学习。首先,利用早晨、中午、班会等教育时间,运用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讲故事悟道理,小知识竞赛等等,让“规则意识”深入孩子的心坎,使每人都产生积极的向往心理,“相当一位文明好学生”。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评选礼仪小标兵的号召,我们班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良性的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孩子们通过竞赛、争章等活动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形成了“力争上游”的良好风气,使得我们班在纪律上,还是良好习惯上都能初步形成。
本学期由于学生人数特别多,我积极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把小组长每天必干的工作讲清楚,反馈时效率提高了很多。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李远航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经常会发现他自己一个人捧着语文书默默地看。表扬他两次之后,他变得愿意和我说话,居然有一天跟我提议,他们路队有散队的现象,路队长责任心不强,如果他当路队长,一定会认真负责,把路队管好。结果,他工作十分认真,他们的路队情况一直很好。这件小事让我明白了你关心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孩子才会乐意为你做事。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我们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家长,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乏各种人才,班级管理中有事我会及时有家长沟通,及时告诉家长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长也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我发现不是家长不管孩子,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只要我与家长沟通之后,家长都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张俊宇是个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有一次,连续两次数学作业没写,早晨一到学校就到我的面前解释,此事告知家长之后,跟家长谈话中得知家长长期以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挺好的,所以没有怎么去管教孩子。这次沟通之后,家长知道了孩子的问题后,及时监管,孩子的作业不但写完了,而且质量很高。
个别同学的'教育,比陈鹏、冷学林两人,脾气火爆,不能自律,很难与同学相处,更需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做学校教育的后盾。所以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好家校配合。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我意识到必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进行作业展览,请家长谈自己的困惑,形成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20xx年xx月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
本学期,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使班级的某些工作不能全面开展。另外,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彻底。转差工作还不够彻底,效果不明显。
今后,我将继续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培育人。我相信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刻苦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定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育观念是教育学生的心理背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而且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观念,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不少美术教师抱怨自己的课学生只是应付了事,课上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教师也无可奈何,其实这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的偏颇造成的,我们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我们方法又不对,好比是顾客喜欢红烧肉,餐馆上了白菜,炖排骨。所以新课程重学生,而教师也要加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先兴趣,再有技巧、有策略的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去学习,一个好教师应有做推销员的潜质。
身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教师是教育者,也必须是学习者。试想孩子们就连节假日还都忙着学这学那,我们做教师的怎能不学习呢?社会的迅速变迁使身边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我们来回答,我们不刻能样样精通,但至少应该去努力了解一些。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更应该是受教育者,要处处丰富自己的知识,时时为自己“充充电”,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超越自己,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50分钟的教学时间,不认真准备,肯定是上不好课的。我觉得备课也不仅仅是把一次要讲的内容准备出来,而是要把一学期要讲的知识只有全部装在心中,你对每节课要讲些什么才心中有数。什么内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强调,有时只须稍微一提。做到这些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只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想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想到要对得起学生,就肯定会下功夫。
以上就是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同时我也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大会。虽然很累,但是我仍然听的很认真。从中学到了不少。在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研修成果,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示范课上展示的一些优良的教学经验,都是值得我学习值得我深思的。使我体会至深。想想我自己, 真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触。
第二,教学成绩的提高,要以德育教育为前提。有抓好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点上我做的很不到位。4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教育。今后一定得改变我的'教学观念。以便少走弯路。
第三,在两位教师的示范课上,使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我,更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四,在教学管理上,需改进管理方案。渗透德育教育。改变以前的管理方案,通过媒体等现代化的设备,对孩子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并转化学困生,解决一些孩子们存在的实际问题。减少学困生。
总之, 本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也算是一种推动吧!并且,又一次充实了我的教学思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来结合自身教学谈一谈对数学课的认识。
教学周长这一节课,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在交流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做法,由学生来评价每一种做法的优劣,而不是老师评价的哪种做法更好、哪种做法更简单。在求小花园的周长这一环节中,曾出现了这样一幕:学生组内交流后,然后进行全班汇报。这时一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做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她刚说完,另一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说:“老师,我跟她做的不一样!”然后,便说出了自己的做法:190+410=600(米)560+240=800(米)200+200=400(米)600+400+800=1800(米)。同学们看后,都认为这种方法很简单。展开讨论,学习别人好的做法,并且能够对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使得后面的“习题”出现了灵活多样的做法,当我看着他们一张张兴高采烈的脸,听着一连串想不到的精彩发言,我深深地感到,课改让学生真正当起了小主人。
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意见成为下一步的方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与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的数学课却处处存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无论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是错是对,只要他具有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就应提倡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当然也并不是要学生天马行空,任意思维,而是鼓励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全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
作为教师是应该掌握一定的尺度的。例如:我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来教学,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十分全面的,会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对于解决问题能力上投入了很大精力。有小组交流中各抒己见,有全班性的讨论,争辩,学生们兴?很高,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而且殊途同归解决一个问题时的多种方法也能说的头头是道,而我也尝到了让学生放开手脚的甜头,作为数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在本次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听了王尚志教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辛苦讲解,使得自己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职业迅猛崛起,人们对会计专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现代职业需求的变化,许多高校纷纷调整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开设了一系列新的课程。本文将以会计专业新课程为背景,分享作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200字):新课程的意义。
会计专业的新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曾学习过“财务分析”和“税务规划”等新课程,这些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提升了我对财务数据的解读能力,加深了对企业财务情况的理解和判断力。此外,新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演练,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和领导才能。
第三段(300字):新课程的学习方法。
对于新课程,学习方法的调整至关重要。我发现,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在课堂上教授的不仅是理论知识,也有许多案例和实践操作。因此,我调整了学习策略,加大了在课下的实践学习与独立思考时间,主动寻求相关实践机会。此外,新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讨论,我通过与同学们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工作能力。
第四段(300字):新课程的收获。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不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会计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工,有效地分析财务数据,并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税务规划方案。此外,通过参与相关实践项目,我还学到了如何协调团队成员的合作,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通过这些收获,我对未来从事会计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第五段(300字):新课程的启示。
新课程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需求至关重要。会计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行业的步伐。其次,要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参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只有积极投入,才能收获更多。最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需要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100字):
通过学习会计专业的新课程,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深化了对会计职业的理解。新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启示让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勇于接受挑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希望未来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19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