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在这里,我分享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读书,历来是我的最爱,有空时读一点,没空时挤时间也要读一点。一开始读着读着,其实收获不大,但是长期读下去,也能发现一些窍门,带来很多收获。最近,也有很多小伙伴问我,该怎么去读一本书,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大家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是:
读得慢,一天读不了几页。
看不完,一本书来来去去就是看不完。
记不住,好不容易读完了,却发现啥都没留在脑子里。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解决大家读得慢,看不完,记不住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有以下几点坏处:
第一、以为读了书就会,可到用的时候发现,真的白读了。
第二、总是读不完一本书,一翻书就想睡觉。
第三、学习泛泛,进步龟速,前方迷途焦虑。
解决好了阅读问题,有以下好处:
第一、读书飞快,三天进入一个领域,助力打造知识体系。
第二、聚焦所读,越读越有获得感,读书是最大的享受。
第三、轻轻松松清空藏书架,破除成长焦虑的魔障。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障碍。
第一,为什么你在阅读的时候读的慢,看不完,记不住。
在这方面主要是大家陷入了关于阅读的三个误区。
1.认为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大家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书,是不是把框架先搭好,然后再往里填充内容。所以整本书就像是稀释的思想。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作者而言,特别是畅销书,很多内容其实是有凑数之嫌的,我们完全不必从开头读到结尾,大部分内容只要略过就可以了,不会错过什么信息,从中挑出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
2.快速刷书本的数量,不注重实效。
有的伙伴觉得读书就是看书的数量,觉得读多少本多少本就是成就感。读完以后效果怎么样压根不去在乎和衡量,于是,读完一本立马刷下一本,导致越读越多,却没有实际的作用。
读书,要高效,一定是从最终的指导意义来看的。要么通过写作输出作者的主旨观点,自己收获和生发的思想;要么通过实践验证,否则读再多的书都是耍流氓。
3.只听别人推荐,人云亦云读经典。
后来,我看到他们居然拿着《国富论》、《红楼梦》等直接开读,因为有人推荐先从经典读起。结果可想而知,没读几天就放弃了。
总的说,阅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读书是好事,但不管其艰难的程度以及自己的层次,盲目追求别人的推荐,盲目追求经典,会极大浪费时间,也会打消自己的阅读动力。
第二,正确的阅读姿势。
只要带着三个问题去阅读,基本不会跑偏。
1.这本书有什么?
2.我要什么?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把你要什么和这本书有的什么结合起来。在第1个问题中,你大概了解了整本书的脉络,那么哪些是你所关注的,就应该重点去学习,这相当于把整本书精简了,去获取你最想要的部分,对你当前最有用的部分。
这种有针对性,有靶向性的寻找答案式阅读,效率会高很多,你也不会昏昏欲睡了。毕竟,现在的信息真的太多了,浩如烟海,如果读书没有目标,就会陷入知识的海洋当中出不来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知识的俘虏。
3.我怎么把它拿出来?
这一步就是你找到了那些感兴趣的内容,那么怎么样才能把他们高效的拿出来呢?是不是要对那些重点的内容进行案例、观点的补充和辅助。在此基础上对你感兴趣的点,对你需要的内容进行统合分析,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读书,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学会用,实践才是检验读书效果的唯一路径,把关键信息拿出来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才是王道。
有的朋友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读书很功利,我不反对。但有一点我始终相信,当你还有阅读困难,一年都读不了十本书的时候,别跟我说快乐阅读,那样读书真的太少了。然而,在你一天就能读几本书的情况下,快乐阅读会随之而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想如何高效的阅读一本书,大家已经有了总体的感受。这里再进行简要的叙述。
第1步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自上而下构建体系,在10分钟之内,进行三次这个动作:翻三遍目录加一遍正文,一共就是翻了9遍目录及三遍正文,通过多次的重复,你会对这本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3步解决怎么拿出来的问题。用自己的话把想要学习的内容论述出来,其中融合作者的观点。这样就是通过输出来促进输入质量,迫使你快速回忆,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脑子消化出来,达到高效率吸收。
以上的方法都是有科学实践证明的极其有效的办法,当然其中还有当中还有非常多的小细节和一些原理和思维工具的运用,重在实操!
阅读是一门技能,需要持续的练习,不要指望随便翻开书本就有很大收获,那是不现实的。
。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好像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如果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首先,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其次,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在没有读《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之前,自己一直想做一名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在读之后,我知道了作为教师不仅仅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还要教给孩子“一杯水”的知识。怎样使孩子学到一杯水的知识,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心里还要充满着奋斗感。而这里的奋斗感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感觉或行动。而是从很多方面去体现出来的。例如:怎样去做一超越失败的教师、怎样去做一名挑战自己的教师……。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里提到做一名永不放弃的教师,怎样做到永不放弃——那便是在自己想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而不是劝自己放弃,给自己找理由放弃的人,自己都先放弃了那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做一名超越失败的教师——当自己失败了这并不可怕,自己应该反而高兴。因为自己最起码自己去努力做过了,虽然失败了,可是在这做的过程里自己可以反思到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在下一次准备的时候便不会出现同样的失误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经验哪来的成功收获?没有失败过的人这次也许成功了,可是我们能保证不会发生偶然吗?在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和绝对的人,只有我们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相信自己我可以,那就一定没有问题的!
通过幼儿专家、老师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懂得了3—6岁学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理论上懂得了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应怎样科学的进行,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地去科学保育、教育幼儿。我们在以前的学前保育、教育工作中,虽然在认真努力地去做,而且有的在表面上看来效果还挺好的,但通过这次培训方知,我们有的幼儿保育、教育方式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我们在实际的幼儿保育、教育工作中把自己老师的位置给定偏了甚至搞错了,老师在整个幼儿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占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利于幼儿健康快乐地的成长。我们以前在幼儿保育、教育中还有“小学化”教学趋向,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口味”,我们一味的给幼儿灌输太多机械的东西,这可以说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也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应该在幼儿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医学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各种肢体活动能帮助幼儿开发大脑智力,所以我们应该主张幼儿在活动中去学习,让幼儿直接参与、经历活动,使他们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为什么我们说幼儿教育就是游戏教育呢,原因就是这医学科学依据。在幼儿教育中,让他们在玩中学,这远比幼儿死记硬背一些东西更有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我们应注重幼儿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养成,让他们学会讲卫生,具有自理能力,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生活上、学习上具有独立性,做任何事情能专注,动作协调,在公共场所能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公共场所的小文明人。我们要培养幼儿的自信,与幼儿建立互相信赖、互相依赖的伙伴关系。
1、符号式笔记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海燕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知道阅读是必要且重要的事,也喜欢装一把文青,但内心的焦虑却时不时跑出来折磨我,圈妈调查时,那新书有近20本没拆封的,就是我了,于是带着将信将疑的心情来到了圈妈讲堂。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首先,我有很大的阅读误区,认为一本书要认认真真细细阅读才能把精华梗概弄清楚,而我在第一个小时里,被新的知识刷新了认知。我很开心,圈妈告诉我们,可以用流水线阅读的方式来解决家里的存书。对于我这个严重拖延症患者来说,真的很振奋。
第二个让我刷新认知的收获,就是,我们被要求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读书笔记的输出,本来我就有要学习的意识,更坚定了我要学习多一门技术的信心。
第三个就是阅读的方法和速度。要先林后树,先大概阅览这本书,然后再去细读。我没想到通过课堂上原理的解释和逼自己一把的训练,能给自己这么大的鼓舞。信心和验证高效阅读魔力的时候要来了!
我现在要开始多做训练,认真完成圈妈布置的五天要完成的作业,只有在认真训练后,才能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吸收为自己的。
圈妈建议我们选择简单的书和自己的领域擅长的书,然后用新的阅读方式来阅读,锻炼自己的速度,并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我选择的书是《游戏力》和《一念之转》,给自己加油鼓劲,向一起学习的学霸们靠近更多!
读书是一门艺术,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每天做起来都觉得理所当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变得熟练,比如睡觉走路。读书之路,也是这样日益精进的过程,功夫从不负有心人。
本书把读书分为五个阶段:1、选书2、购书3、读书4、记录5、应用。人与书的邂逅与交流应该更多元、更浪漫一些。作者也强调了要把书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思想,作者推荐了读书笔记,准备一个普通的笔记本,看完书后,记录所有的摘抄与感想,这样每翻一遍读书笔记,就是在自己大脑深处得到了一次印证,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想想目前的我读书过程也是如此,每天读书,晚上写书评感想记录笔记(用手机app),然后吸收自己想要的,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真的好美的感觉,坚持读书一周,正在看第四本书,我会坚持下去,并养成与健身一样的习惯,和我宝宝一起迈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书评是写给没有读过某本书的人的文章,所以需要先说明这本书的概要,之后的内容就是评论者的感想了。所以只要读懂前半部分,就能整理出这本书的主要框架或故事梗概。为了能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行哪一页,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这样在不断思考不断写笔记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得到了潜意识,坚持下去,就会下笔如有神的。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这也就是读《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作者提出的主动阅读。
还有一个很难解释的现象就是:人如果坚持做一件事情(比如跑步,阅读等习惯),中途如果出现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频率放慢了,那就会让人失去乐趣,情绪低落,再重新坚持下去的第一步真的会很难,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经常听见有人说坚持锻炼一段时间,突然停下来,体重增长会更快。所以我们做任何事如果真的坚持下来,养成了习惯,那真的就会享受其中的。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然后通过输出(与人分享),会让自己真正享受书中学到的知识,并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本书一句亮点:浪费时间不可怕,更可怕的浪费生命。非常值得人深思。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而读书笔记是让自己更有深度、更有内容。这里有个很形象,思维让人眼前一亮的比喻:如果把读书比作一个“场所”,那么读书笔记就是在这个场所里所拍摄的照片。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场所拍照,照片会有所不同,而过一段时间再去看这些照片,对那个场所的印象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比喻太高级了。扩宽了思维。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本书也提到了读书的最高级是通过读书获得知识见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自己的烦恼,找到生活中的答案,还可以帮助他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生活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写读书笔记可以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的转变。养成习惯的做事,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而简单后,就会体验到快乐愉悦,让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这一点我是亲身体验者。
我们一起分享,用我的心得和你一起体验读书、运动带来的精彩人生吧!
关于15年运动、读书更多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搜索):木子读吧,等你哦!
记住一下几个点,帮助你提高读书效率:
第一,明确你读这本书的目的。
除了消遣,其实大多数人读书都有个明确或者不那么明确的目的。
最近在公司管理中碰到一些问题,可能会去读一读彼得德鲁克的作品,读稻盛和夫。
如果你最近想学位新媒体运营,你会去读类似的畅销书。
如果你最近想学习写作,可能会去读创意写作书系列。
诸如此类。带着目标去读,就能更快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辨别筛选哪些知识有用,哪些知识无用。而不是随便拿起手头一本育儿百科,一字一句去啃。
第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不同的人看一本书,它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心境,目的,习惯都不一样,所以有人一天读完,有人一个月才能读完。
如果你要在一堆沙粒当中找金子。那么就要缩小范围。看一本书要多久,取决于你对金子的定义。
看一本管理法则类的书,我会在目录中找到让我欠缺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深入研读,如果其他的话题我了解透彻,或者不是紧急必须的,我会选择浏览或者放弃。一本400页的书,可能我只看了50页,但是我已经能够让他对我的生活,为人,产生影响。这就足够了。
闲暇时间看一本苏东坡作品选,我最喜欢他的散文,我会跳过诗词的部分,直接深入研读他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甚至摘抄。这样下来,可能我只读了他十几篇作品,但是我了解了苏东坡文风和心境,还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学习引用。这就足够了。
读小说,我最关心故事的整体走向,发展脉络,我会简略大段的环境描写,直接跳到角色的部分;如果我想学习这个作家的文笔和构思。我的阅读重点又会发生改变。
总而言之,读书,不是整本吞下,不是浑浑然去读,既然读书时间已经被切割了,那么就在零散的思想遨游中抓到精髓和骨干。书本内容不会变,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主题阅读。
今天有了互联网,大家习惯于碰到问题直接度娘,一键通入现成的答案,失去了找资料研究学习解决问题的耐心。
但是,人类丰富多样而璀璨华丽的智慧果实,难以穷尽。如果你想要每个方面都有所了解。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主题阅读,建立知识体系。
文学,史学,心理学,哲学,医学,科技,商业,互联网。想了解哪个领域,就抓住这个主题,找到最具代表性的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书籍,仔细阅读。而非每本相关书籍都去阅读。
这种阅读,结合了目的和人的能动性,同时缩小了人阅读的选择范围,提高了专注度。
先纵向深入,再横向打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需要每个领域都足够精通,但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这种阅读经验会开拓我们的大脑思维,帮你找到更多的可能和方法。这样,我们读的书是有限的,但是这些书都是一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这就是花有限的时间建立思想体系和知识框架。以后再往框架的分支里面一点点填充。
第四,输出。
读那么多书,都记不住一个情节,记不清一个名字,也记不住它的主题。可能就是这个步骤没有做好。
你输入了很多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博闻强识如钱钟书,他的丰富学识也是在一遍遍的笔记,书札,日记,创作里面巩固和加深的。他做一遍笔记,可能比他读一本书的时间都要长。
如果没有,也许需要反思一下。我们阅读的时间,是不是花的那么值。
就算每天只有15分钟阅读时间,它也闪烁智慧之光。不抓住,三个小时也没有用。
所以读的时候,可以做笔记,读完之后,可以写读后感,甚至可以自己进行创作。这种延伸,可以帮助你寻找下一本要读的书。同时知识也被充分吸收了。
关于怎么高效读书,说了太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点。
1.明确读书目的。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性读。
3.主题阅读,建立知识框架。
4.多输出。
书海无涯,我只取一瓢饮。读书没有捷径,但是读书方法有。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像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高科技的传媒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这些传媒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书籍依然是获取资讯和增长理解力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更需要阅读。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目的,读书要么是为了获得资讯;要么是为了消遣;要么是为了理解力的提高、心智的成长。无疑,增进理解力才是最终目标,它需要我们掌握阅读好书的艺术,即增进阅读的技巧。
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收获程度取决于读者的主动程度与技巧。阅读一本书,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整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细部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越主动,对自己和书籍的要求越多,获得就越多。
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基础阅读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是进入更高阅读层次的先决条件。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方法一为略读:快速地浏览书衣提供的诸如书名、宣传文案、序、目录、索引等讯息,随意翻读内文;方法二为粗读:读一本难读的书,必须从头到尾读完,不停顿思索或查询任何不懂的地方,初步了解书的类别与内容。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一小段文字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按照顺序与关系,将全书的大纲、各部分的大纲列出来,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诊释一本书的内容。包括诊释关键字,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重要主旨。主旨往往是书中重要论述的段落。在任何一本书中,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需要你去架构出来,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组成的论述。你可以在书的空白处作上编号,再加上其他记号,把一些应该排序而读的句子标出来,这样架构一些段落就容易多了。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整理的摘要可能帮得上忙。读完整本书后,就能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没解决。第三阶段是评论一本书。除非已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评论之前,要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能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所牵涉的绝不只是一本书,要知道应该读哪些书。在准备阶段,要针对要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设计一份试验性书目,然后浏览这些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接下来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提供回答。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出来。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阅读的四种层次是累积渐进的,环环相扣,后一阶段涵容前一阶段的阅读技巧与能力,是完整的螺旋状阅读技巧。
书的金字塔。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对阅读技巧毫无帮助。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扫描一下便够了。但有的书籍是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这些书所谈论的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这些书可能不会超过几千本,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会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会掌握了它的精髓。你读完之后,便可放回架上,但可能要常常翻阅,重新复习一些想法或片段。
在几千本这样的书里,还有更少的一些书——很可能不到一百种——是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如何分辨哪些书是属于这一类的呢?当你尽最大努力用分析阅读读完一本书,把它放回架上时,心中会有点疑惑,好像还有没弄清楚的事,而且忘不了这本书,一直想着它的内容。最后,你又重看一次。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
但是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的一小部分——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它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你到这时才明白,最初阅读时,它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伟大的书——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先前读时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但是现在,就算你已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生命的尽头。
显然并没多少书做到这一点。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但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人除了心智力量的不同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不同。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帮助你不断成长。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试着列这样一份书单是很有指导性的,这不只是可以帮你发现自己最想一读再读的书是哪些。事实上,和另外一件事比起来,这一点很可能微不足道。那件事就是:当你想像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时,比较起来你是否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人类的心智与身体截然不同。身体有限制,心智却没有。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而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但这种特质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是在惩罚不经常动脑,它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很快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后,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随之而来。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在动脑,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但这些外界刺激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之后,需要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1、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的重中之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节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要“整合学生的问题”进入课堂,而不能零散破碎,一一作答。这样的课堂能包容大量的共同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群体探索,针对性强、效率高。
3、巧设活动,落到实处。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
4、高效课堂多样化的评价形式。看老师,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在引导地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总之,高效课堂,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有效。我正朝着这方面努力。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2014年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
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你解决心理困扰。
在漫长人生中读过的书而言,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
读书笔记。
心得体会。
欢迎借鉴参考。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这些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中,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阅读时间如此稀少宝贵,无论阅读各种作品,都应该不虚此读。
读书23个春秋,外加工作的这两年也基本心思扑在读书上,第一次知道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在哈尔滨出差时戴松叶给我发来了这本书的电子版,也许曾经听过,但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更别提重视。觉得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还用得着一本书来告诉我如何阅读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似乎有点清高,每日阅读,可从未思考过如何阅读,方法论掌握不够。
一个月以来,受益匪浅,收获颇深,而这,得益于读书会的极佳组织。环境、氛围、制度、责任感真的太重要,如果没有读书会这个团队,重感冒读书、旅游读书、火车熄灯读书、应酬酒多读书、忙到手发抖读书、工作忙到凌晨读书……这都不可能!读了也就算了、还天天坚持用心写。
读后感。
这这更不可能的!而因为有天天得阅读打卡的每天5页书读书会这一切便都成了可能。愿更多人加入读书会感受这氛围、营造这氛围一起成长成就自己美好他人。
就我本人,在此向读书会、向为读书会而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成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呈上读后感,向大家请教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二、读书笔记的种类1、符号式笔记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海燕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
暑假里,老师送给我一本《灰姑娘日志》,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充满温暖,充满爱。小说里的情感和心灵上的小羽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处处飞扬,触动人心。文中曲折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陈星儿从小与父亲、奶奶相依为命,父亲是小区的清洁工,奶奶看车库,顺带拾些破烂,填补家用。一家三口住在小区的地下室里,过着艰苦但平静的生活。一天放学回家,一个女人像一阵风似的扑向她,并抓住她的手,称自己是她的妈妈。骗子!星儿不相信!自己的妈妈早就病死了!无论这女人怎么解释,星儿都不相信,还把她当成坏人,远远的避开她。一天,卖煎饼的吴叔叔给星儿看了一张泛黄的照片,星儿一眼就认出,照片中年轻的男人是她爸爸,那个怀里抱着婴儿的正是那个女人。吴叔叔指着小巷尽头那间破烂的出租房,告诉她,那个女人确实是星儿的妈妈,现在得了不治之症,正躺在黑暗的屋子里呼唤星儿。星儿呆呆的跟着吴叔叔走进那间破房子里,看着眼前这个披头散发、脸色苍白的女人,星儿扑向了她,泪水夺眶而出。原来,妈妈生下星儿不久,因为忍受不住日子的艰难,离家出走。其实不久之后,妈妈就后悔了,可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回头。奶奶和爸爸本是善良之人,他们也很快原谅了她,并带她去乡下一位老中医那儿看病,在爸爸的照料下,妈妈的病情也日见好转。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看看我自己,与陈星儿相比,我感到非常地惭愧。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一道题不会做,非常着急,想请教爸妈,但他们都不在家。正在我纳闷时,忽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个身影,她就是陈星儿。她好像在向我招手,在鼓励我遇到困难时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于是就反复地把题目读了好几遍,不停地去演算,终于想出了解题的思路,列好了算式,做好了这题。甭提我当时有多高兴呀!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陈星儿的精神在鼓舞我,我还不知道何时能做好这题来呢!
正是因为我有了这位良师益友,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她能处处为我指明路灯,不再迷失方向。当我看见别的同学有新书包时,我也不攀比,不自卑;当饭菜不合口味时,我也不会耍脾气,抱怨爸妈厨艺不好;当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时,我也不会抱怨爸妈没用,我会主动克服并想办法解决。总之,我现在从陈星儿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我都没有的东西。
家长感言:平常我都在外面忙,没空来管理孩子的学习,,而今天孩子她妈妈不在,就让我抽出时间来管理孩子的学习,今天看见孩子回家来说要亲子共读,并且还这么的开心,自己心里也高兴,因为往年读书都是孩子的母亲来陪她读书,,今年说要让我陪她读,我也十分高兴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在今天晚上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学到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也发现的平时的时候自己忽略了孩子。同时也发现了书中的世界也很美妙,下次要多抽出点时间来陪孩子读书。
文档为doc格式。
。
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于是阅读就成了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次拜读艾德勒和范多伦先生的著作,加深了我对阅读的理解。
我常常觉得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但阅读能使你接触自己以外几百几千个人的人生,能和古圣先贤对话,没有时空的限制。阅读当中能发现人生的花絮、山川、道路和旅程,阅读当中有日月星辰,有喜怒哀乐,有辽阔的感情大海,有理想的思维征帆,有无边无际的诗样的风。当你在读并且想的时候,这样的“喜悦”,还不能使你对阅读油然而生兴趣吗?重要的是,不论怎样的“喜悦”,都必须付出努力——在阅读时展开联想、想像和思考。任凭书中的信息在自己的大脑里乱跑,是不会有很强的乐趣。
有兴趣是乐读,无兴趣自然是苦读。
茶余饭后,课间假日,有计划地选读一些好书,不仅能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也是对枯燥工作生活的有效调节,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
培养语感强能力。
阅读是心灵的旅程。对于精神空虚无聊的人,阅读或许是一种消遣;对于求知上进的人,阅读则是一种心灵的滋润。通过读书可历奇涉险,寻找激情,体验高贵;通过读书可与孔孟对话,与李杜为友,与素昧平生的人物风景相遇。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和一个安静的氛围,可选择小说放任自己去感知;茶余饭后,床头枕边,随时拿起一篇散文、小品,在感受激越婉约、揣摩优美精致中,便有猝不及防的“惊喜”;晨练野游或独处无聊、激情难平时,正是读诗的好时光,或朗诵,或吟哦,或浅唱,随心所欲,随情而动。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语感”是一个人对言语的具体感觉,听一个人讲话,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逻辑强不强,朴素还是华丽,实在还是飘浮,语感强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阅读也一样,但如果仅能读出上述感觉,还只是语感的浅层。语感不仅是一种内在的语言知识,是对语言好坏的感觉,而且是对情理、人格、心灵的感觉。
要读就用心灵去感知,有了自己的真感觉,最好用日记或批注的办法记下来,时间久了,自然便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
1、符号式笔记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海燕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读书23个春秋,外加工作的这两年也基本心思扑在读书上,第一次知道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在哈尔滨出差时戴松叶给我发来了这本书的电子版,也许曾经听过,但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更别提重视。觉得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还用得着一本书来告诉我如何阅读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似乎有点清高,每日阅读,可从未思考过如何阅读,方法论掌握不够。
一个月以来,受益匪浅,收获颇深,而这,得益于读书会的极佳组织。环境、氛围、制度、责任感真的太重要,如果没有读书会这个团队,重感冒读书、旅游读书、火车熄灯读书、应酬酒多读书、忙到手发抖读书、工作忙到凌晨读书……这都不可能!读了也就算了、还天天坚持用心写读后感,这,这更不可能的!而因为有天天得阅读打卡的每天5页书读书会,这一切便都成了可能。愿更多人加入读书会,感受这氛围、营造这氛围,一起成长,成就自己美好他人。
就我本人,在此向读书会、向为读书会而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成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呈上读后感,向大家请教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早在我大一的时候,《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已经在我的书单中了。如今尘封已久的书单,终于随着我考研结束而重见天日。看着刚上大学那会儿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我用很短的时间,迅速的读完了从网上下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电子版,并制作了一份思维导图,导出了一份读书笔记。这也为今后大量阅读打下了基础。
思维导图在文末附有下载链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安上xmind后下载思维导图。
我将整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了两大部分,这正是应用了本书中所记录的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一部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方法论:读者越主动,获得的越多。
阅读的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为获得咨询而读。
另一种是为增进理解而读。
第二部分: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基础阅读。
要求很简单,识别文字、理解文章表面意思就行了。这一点困难在阅读非母语文章和书籍方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的书籍,而不要通过特意阅读国外书籍来给自己增加难度。
第二层:检视阅读。
第一形态:系统化略读。
挑几个重点篇章快速阅读。
先看书名页、副标题、序。
再看目录。
再看出版社介绍。
最后随便翻翻,看最后的几页作者的总结。
第二形态:粗浅的阅读。
从头到尾读完,不懂之处做出标记,不要深究。
第三层:分析阅读。
阅读的基本原则:回答问题。
这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的论据和论证。
你赞不赞同作者的观点。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意义。
分析阅读初探:整理大纲。
列大纲,逐渐细化。
一本书的分类:实用性vs理论性。
第一个规则:尽快知道书的分类。
第二个规则: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第三个规则:总结主线内容、架构。
第四个规则: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阅读中级:诠释内容。
第五个规则:找出并解释关键字。
第六个规则:找出重要的关键句并提炼主旨。
第七个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九个规则:评价前确保你了解了。
第十个规则:理性表达自己的书评。
第十一规则:评断前找出论据。
第四层:主题阅读。
步骤一:检视并筛选出相关主题的所有书籍。
步骤二:统一不同作者的相通概念。
步骤三:建立一组共同的主旨。
步骤四:厘清不同作者的争议。
步骤五:分析讨论作者:小猪呼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1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