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是我们对读过的书籍进行总结和思考后的产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主要依据他在教育机构儿童辅导工作经历所写,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的表现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学校的影响。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们的性格,一定比对他们茫无所知更容易掌握他们。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有些孩子对观察事物最感兴趣,有些喜欢聆听,有些喜好运动,找出使孩子产生兴趣的正确方法,从而使教授课堂和生活中其他部分紧密连接,使孩子们看出教导的目的和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度是绝对无法预测的。假如一个孩子知道他智商很低,他可能觉得全无希望,成功已与他无缘。在教育过程中,应设法增加他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由于他对生活的解释而为自己的能力定下的各种限制。老师可以看到孩子的许多层面,孩子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是像在教师手上。
我们的学校班级也是一个小的群体,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于自己的成绩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马云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他在今年七月份举办了乡村校长论坛,意在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到自己以前的成绩也不怎么好,还比较淘,现在招聘入职人员也会想要成绩中等的而不是最好的学生。
对于我们在一线的教师,马云也提到要做的是教育,可现实是许多只做到了教而没做到育,没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成绩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的不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当我们说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想想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兴趣需要培养。
每个学生都想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的舞台,这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在各个学科,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从自卑走向超越,才能走好他们以后的人生。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
体会。
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
。
。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对《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维也纳,是个犹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岁时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这本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生活的意义;
二、心灵与肉体;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四、早期的记忆;
五、梦;
六、家庭的影响;
七、学校的影响;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预防;
十、职业;
十一、人及其同伴;
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本书中主要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卑的一些描述。当然,在此书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产生此类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每天要面对许多孩子,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们和培养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案例往往会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说之前我对孩子们的欠佳行为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主观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学。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此书中提到不管一个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还是书香门第,都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说环境或遗传不具有强迫的力量。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亲和父亲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父亲的活动范围一般比母亲广,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经历。父母本身彼此应该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应该保持良好而亲密的友谊关系,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会觉得在他们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才会是幸福的。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是充满危险的。光是书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我们便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我所任教的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个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书中提到一个班的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人数太多,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被老师忽视,要适当的培养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班上的老师最好也不要频繁更换。如果频繁更换,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并且很难和班上孩子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读了这本书,我突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老师频换这种事情出现了。其实,家长的顾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当今社会,已经在鼓励老师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作为教师的我,也决定继续加强对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和帮助学生。
。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对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在我读的过程中,重点思考了本书的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确的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
同时,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达形式,阿德勒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三个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动物园去,他们站在狮虎山前,被狮子的威严吓坏了。一个小朋友躲在妈妈的背后说”我要回家。“另外一个小朋友脸色苍白全身发抖,但他站在原地仰着头说:”我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恶狠狠地蹬着狮子,问妈妈说:”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吗?”这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其实都是自卑感的表现,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达形式千万种,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可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的情景,他仍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他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不能使他有所进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在设法克服障碍,反倒是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认同阿德勒对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儿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一切实际行动来补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论是模仿大人,还是独立创造,在儿童时期就有了自己应对自卑的一套机制克服自卑,这种处世态度和方式决定和影响着每个人日后的成长方向。怎样面对自卑,怎样形成好的处理自卑的方式,是一个人成长阶段重要的经历。
我认为,在一个人自出生就与社会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在自己的心里就有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另一方面,他会对自己有了认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结”,重要的是,在这个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确的引导会让一个人对自我有更积极的认识,帮助教导孩子有更好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确教育下会形成正确的应对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师,同学等周围的人与父母一样,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甚至更不利于发展的影响。
自卑感在儿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怎样面对这个现实,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长老师等角色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我认为自卑感是有两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这种自卑情绪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时由身体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寻求合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然而,若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的引导,这种自卑情绪就会成为摧毁一个人的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致使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没有正确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坏,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优越”的天性,不同的补偿方式,造就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格特性,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风格,这些个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类传递的社会文化的同时,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与人间差异的原因。人们的自卑感(有意或无意)不断的补偿,而又不断的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断,终其一生,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生价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上进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内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实我说的这些只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所讲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我觉得,真的对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帮助,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现在感觉,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所谓的错事,因为对每一个人的意义来说,他所做的事都是对的,只不过那件傻事,是从一个错误的意义中产生,而改正那个意义,才是正途。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 ,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 1 9 3 2年 ,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 ,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 ,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 ,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因此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 :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不正确的 ,因为 “意义 ”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 、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 ,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 ,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
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
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用 。所有心理上的错误 ,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
心理学的领域是 :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 ,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 ,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 ,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 :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 。在个体心理学中 ,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 ,是统一的心灵 。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 ,他们的目标 ,他们努力的方向 ,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 。迄至目前 ,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 ,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
我们说过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 ,个人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 ,并在他的心灵和肉体间建立起关系 。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 ,并将它们修正 ,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 。在第五年结束时 ,他的人格已经成形 。他赋予生活的意义 、他追求的目标 、他趋近目标的方式 、他的情绪倾向等等 ,也都已经固定 。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 ,但在改变它们之前 ,他必须先从儿童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 。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现都和他对生活的解释互相配合一样 ,现在他的新表现也会和他的新解释密合无间 。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确定的 。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 ,我们不得不怀疑 :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 。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 ,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 ,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 ,全身发抖地说道 : “我要回家 。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 ,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 : “我一点都不怕 。 ”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 ,并问他的妈妈 : “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 ”事实上 ,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 ,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 ,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 ,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即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 ,即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处境 ,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 ,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 ,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对他有所助益 。他的目标仍然是 “凌驾于困难之上 ” ,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 ,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同时 ,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 ,因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 ,问题也依旧存在 。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 ,而不设法予以了解 ,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 。他给我们的印象里 ,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 。我们所看到的是 :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 ,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 ,他所有的举动都带有此种色彩 。如果他觉得软弱 ,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 。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 、更有适应能力 ,而是训练自己 ,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 。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觉得无法应付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 ,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 ,以此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 ,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 。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的自卑感 ,它们会变成他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便能称之为 “自卑情结 ” 。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 ,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愤怒 、眼泪和道歉一样 ,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 。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 ,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 ,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 ,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开不谈 。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 ,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 ,而不是追求成功 。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 、彷徨 ,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 。这种病征表现出一种信念 : “我不能走得太远 。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生活中充满了危险 ,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 ”
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 ,会变成爱哭的娃娃 ,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 。眼泪和抱怨 — —这些方法我称之为 “水性的力量 ” ( w a t e r p o w e r ) — —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的有效武器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 ,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
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 :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净尽 ,但是我们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 ,可是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 ,他在学校总是落于人后 ,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 。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 ,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样式却和他迥然不同 。他哥哥又聪明又活跃 ,可是生性鲁莽 ,不断惹麻烦 。有一天 ,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 : “我宁可笨一点 ,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 !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 ,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 。由于他的愚蠢 ,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 ,如果他犯了错误 ,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 。从他的目标看来 ,他不是愚笨 ,他是在装傻 。
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 ,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
除非实情被认为富有危险性 ,否则谎言便毫无意义 。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 。
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 ,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 ,是个人的记忆 。记忆绝不会和生活的样式背道而驰 。只要他的生活样式发生了改变 ,他的记忆也会随之改变 。他会记住不同的事情 ,否则他便会对他记得的事件给予不同的解释 。记忆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代表了个人的判断 : “早在儿童时代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 。 ”或 : “在儿童时代 ,我便已经发现世界是这个样子了 。 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 ,是他开始述说故事的方式 ,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 。
我们大多数人应付生活的方式 。我们得到一种印象后 ,总是喜欢用它来解释其他事情 。我们经常发现 :当一个人讨厌某件事物 ,而要找出这种厌恶的理由时 ,他通常会从他的经验中挑选出某些东西来作为解释 。
当我们听到懒散的孩子时 ,我们总可以找到有某个人习惯于帮他收拾东西 。当我们听到怕黑暗和怕孤单的孩子时 ,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个经常在注意他 、抚慰他的人 。
每个自杀案件都是一种谴责 。
假如下雨了 ,你该怎么办 ?你只能打把雨伞或坐出租车 ,想要和雨反抗或压过它都是没有用的 。
据我所知 ,解释梦的理论只有两种是容易为人了解而且也合乎科学的 。这两种声称要了解梦并解释梦的学派 ,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学派和个体心理学派 。在这两者之中 ,可能只有个体心理学者才敢说他们的解释是完全合乎常识的 。
梦的目标是它所留下来的感觉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 ,并提供解决之道 。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 ,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 。在其中 ,我们会看到和个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 。此外 ,我们还会看到他在心灵的工作中 ,仿佛正准备着他将在白天运用的各种感觉 。
很少有人没有做过由高处摔下的梦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它表示这个人的心灵保守并担心遭受失败 ,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难 。
当然 ,有些危险是真实的 ,但是把一个人弄得胆小如鼠 ,是不能帮助他应付危险的 。
决定孩子行为的 ,并不是他的经验 ,而是他从经验中获得的结论 。
在个体心理学中 ,我们不再关心着要找出害怕的原因 ,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
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 ,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过来 ,否则他们对婚姻会持有悲观的看法 。即使是在成年之后 ,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
没有人喜欢受批评 ,但是假如一个人把逃避批评作为生活的中心点 ,那他跟社会的各种关系都会受到干扰 。
在金钱方面 ,我们应该特别强调 ,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 。父亲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 ,其他人则在收受 。在理想的婚姻中 ,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经济来源只不过是家庭成员间分工合作的结果而已 。有许多父亲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统治家政的方法 。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 ,应设法避免每一个能造成不平等感觉的机会 。每一位父亲都应该了解 ,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 ,结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结婚之后 ,便深怕自己会受到贬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 。他不能只因为他的妻子是女性 ,不会像他一样赚钱养家 ,便以为妻子不如自己 。无论妻子对支持家庭的经济来源是否出过一臂之力 ,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谐的 ,那么由谁赚钱养家或谁来承担做家务 ,都不应成为问题 。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 。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之中 ,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是让他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 ,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类和朋友 。
争执是无法使人心悦诚服的 。
大部分的儿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学期间 ,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 。他们总是名列第一 ,或排在中间 ,或居于人后 。这显示出他们为自己订下的限制 ,他们的乐观程度 ,以及他们的活动范围 。
孩子会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 ,他会依照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来限制自己的发展 。
现在 ,有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认为性格中有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为迷信而已 。在每种不平凡的能力后面 ,我们所看到的 ,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 ,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
还有些孩子一向不愿意登上领袖的位置 ,他们总是希望找一个领袖来跟随 ,这个领袖就是肯收留他作为下属的儿童或成人 。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倾向 ,假如我们能降低这种卑顺倾向的话 ,我一定会觉得非常高兴 。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它 ,这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不能居于领袖的地位 ,依照他们的意愿 ,他们会选择小职员的职位 ,从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经被人预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
忧郁症患者还有以自杀作为报复手段的倾向 ,因此医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 ,就是避免给他们自杀的借口 。我自己解除这种紧张的方法是向他们建议治疗中最重要的规则 : “不要做你不喜欢做的任何事情 。 ”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我相信它牵涉到整个问题的基础 。
我们对于一个 “人 ”的所有要求 ,以及我们能够给他的最高荣誉 ,就是他必须身为良好的工作者 ,所有其他人的朋友 ,和爱情与婚姻中的真正伴侣 。一言以蔽之 ,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的同伴 。
“爱情 ,以及其结果的婚姻 ,都是对异性的伴侣最亲密的奉献 ,它表现在心心相印 、身体的吸引 ,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 。我们很容易看出 ,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 ,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 ,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 ”应把爱情和婚姻当做是一种社会工作 ,当做和天堂一样是错误的 ,把结婚当做是恋爱史诗的终结也是错误的 。
没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 。伴侣们必须是平等的 ,人们只有在平等的时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难的方法 。
我们在考虑一个人是否适合于结婚时 ,经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经在正常的家庭中受过训练 ,以及看他对待父母 、兄弟姐妹的态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处得到他对爱情和婚姻的准备的 。当然 ,我们知道 ,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的环境 ,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 。他的估计是很有用的 。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经历过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 ,但这也会刺激他设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为美满 。他可能努力让自己为结婚做好准备 。我们不能只因为一个人有过不幸的家庭生活 ,便判断他可能会失败而拒绝他 。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用。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心理学的领域是: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他们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迄至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我们说过,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并在他的心灵和肉体间建立起关系。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并将它们修正,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结束时,他的人格已经成形。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经固定。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它们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现都和他对生活的解释互相配合一样,现在他的新表现也会和他的新解释密合无间。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确定的。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不得不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即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处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对他有所助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带有此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觉得无法应付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此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的自卑感,它们会变成他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开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征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眼泪和抱怨——这些方法我称之为“水性的力量”(waterpower)——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的有效武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净尽,但是我们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学校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样式却和他迥然不同。他哥哥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性鲁莽,不断惹麻烦。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错误,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笨,他是在装傻。
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除非实情被认为富有危险性,否则谎言便毫无意义。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
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绝不会和生活的样式背道而驰。只要他的生活样式发生了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改变。他会记住不同的事情,否则他便会对他记得的事件给予不同的解释。记忆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代表了个人的判断:“早在儿童时代,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或:“在儿童时代,我便已经发现世界是这个样子了。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
我们大多数人应付生活的方式。我们得到一种印象后,总是喜欢用它来解释其他事情。我们经常发现:当一个人讨厌某件事物,而要找出这种厌恶的理由时,他通常会从他的经验中挑选出某些东西来作为解释。
当我们听到懒散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有某个人习惯于帮他收拾东西。当我们听到怕黑暗和怕孤单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个经常在注意他、抚慰他的人。
每个自杀案件都是一种谴责。
假如下雨了,你该怎么办?你只能打把雨伞或坐出租车,想要和雨反抗或压过它都是没有用的。
据我所知,解释梦的理论只有两种是容易为人了解而且也合乎科学的。这两种声称要了解梦并解释梦的学派,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学派和个体心理学派。在这两者之中,可能只有个体心理学者才敢说他们的解释是完全合乎常识的。
梦的目标是它所留下来的感觉。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在其中,我们会看到和个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此外,我们还会看到他在心灵的工作中,仿佛正准备着他将在白天运用的各种感觉。
很少有人没有做过由高处摔下的梦。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表示这个人的心灵保守并担心遭受失败,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难。
当然,有些危险是真实的,但是把一个人弄得胆小如鼠,是不能帮助他应付危险的。
决定孩子行为的,并不是他的经验,而是他从经验中获得的结论。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关心着要找出害怕的原因,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过来,否则他们对婚姻会持有悲观的看法。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没有人喜欢受批评,但是假如一个人把逃避批评作为生活的中心点,那他跟社会的各种关系都会受到干扰。
在金钱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亲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则在收受。在理想的婚姻中,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经济来源只不过是家庭成员间分工合作的结果而已。有许多父亲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统治家政的方法。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应设法避免每一个能造成不平等感觉的机会。每一位父亲都应该了解,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结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结婚之后,便深怕自己会受到贬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他不能只因为他的妻子是女性,不会像他一样赚钱养家,便以为妻子不如自己。无论妻子对支持家庭的经济来源是否出过一臂之力,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谐的,那么由谁赚钱养家或谁来承担做家务,都不应成为问题。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他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类和朋友。
争执是无法使人心悦诚服的。
大部分的儿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学期间,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他们总是名列第一,或排在中间,或居于人后。这显示出他们为自己订下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他们的活动范围。
孩子会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他会依照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来限制自己的发展。
现在,有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认为性格中有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为迷信而已。在每种不平凡的能力后面,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还有些孩子一向不愿意登上领袖的位置,他们总是希望找一个领袖来跟随,这个领袖就是肯收留他作为下属的儿童或成人。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倾向,假如我们能降低这种卑顺倾向的话,我一定会觉得非常高兴。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它,这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不能居于领袖的地位,依照他们的意愿,他们会选择小职员的职位,从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经被人预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忧郁症患者还有以自杀作为报复手段的倾向,因此医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避免给他们自杀的借口。我自己解除这种紧张的方法是向他们建议治疗中最重要的规则:“不要做你不喜欢做的任何事情。”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相信它牵涉到整个问题的基础。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够给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必须身为良好的工作者,所有其他人的朋友,和爱情与婚姻中的真正伴侣。一言以蔽之,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的同伴。
“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的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应把爱情和婚姻当做是一种社会工作,当做和天堂一样是错误的,把结婚当做是恋爱史诗的终结也是错误的。
没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伴侣们必须是平等的,人们只有在平等的时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难的方法。
我们在考虑一个人是否适合于结婚时,经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经在正常的家庭中受过训练,以及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姐妹的态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处得到他对爱情和婚姻的准备的。当然,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他的估计是很有用的。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经历过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但这也会刺激他设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为美满。他可能努力让自己为结婚做好准备。我们不能只因为一个人有过不幸的家庭生活,便判断他可能会失败而拒绝他。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书中语言朴实,译文精炼、流畅,结构严谨,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理学经典作品。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但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whatlifeshouldmeantoyou”,译为生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全书分为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阐释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但是有真假之分。虚无的生命意义是只追求个人的优越感,真正的意义则是能为众人分享的。而在后面的十个部分,作者基本是围绕这个思路,从各个角度分析影响人类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自卑情结。概括一下就是从家庭环境,接受到的教育和婚姻三个方面去解释人自卑的原因以及如何不自卑。
这本书比较晦涩难懂,故我只讲述我有所感悟的点,即为什么要认清自己。在作者眼中,一个自卑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们往往会过度在意自己的某些生理缺点或者物质基础,而且总是在不经意间和别人比较,极为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从为什么不需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如何正确和别人比较以及如何通过同伴看清自己进行讲述。
01。
不应该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诚然,从小学到中学,由于我们心智不成熟,我们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认识自己。因此,我们小时候会特别在意父母,老师,同学的评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现在的我们应当具备认识自己的一定能力,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现在具备了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别人提出的意见我们不会像之前一样,完全听取,而是会把它们当成一个参考。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赞美而过度喜悦,也不必因为别人的否定而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衡量自己的标准,很清楚自己该去干什么。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总有人看不惯你的做法,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是否满意,因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是否竭尽全力,是否有遗憾。
02。
应该正确的和别人比较。
众所周知,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生活的磨难和苦楚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在你身边,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坦然的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度过。别人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也是经历磨难锻炼出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去盲目羡慕,甚至嫉妒学校里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因为你可能不知道别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在中学时的一位友人,在学校你基本看不到他认真学习,但他成绩却名列前茅,我曾一度以为他是那种天赋型选手。直到后来,我们一起去他家玩,看着他一书房的试卷,我才知道之前的想法有多离谱。当你不如别人的时候,多去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总结自己做事的缺点,尊重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尤其是那种诚恳的指出你缺点的人。当然,直面自己的缺点是痛苦的,相当于赤裸裸的解剖自己,由于某一方面的缺陷产生的自卑,很有可能会扩散到全身,这时我们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让接下来的行动有的放矢。分清楚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不要给自己定那种难以企及的目标,否则那会让你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03。
可以通过同伴看清自己。
我们往往在外人的面前会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所以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不断承受的重压,我们需要适当的放松自己,允许自己表露出私心和欲望,让你的身心有喘息的机会。人们通常喜欢和有缺点的人交朋友,如果你无欲无求又完美的话,那么大概率是会被孤立的。而谈到孤立,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伙伴,我也很庆幸我有一群益友。高中时期,我曾担任三年的数学课代表,因为数学老师是班主任,所以我这个课代表就比别人多了一份责任。因为班主任的'事情可能比较多,加上老师对我也比较信任,所有放了很多权利给我。例如我负责检查作业,和协作班长管理班上纪律等等。其他课代表有事不敢直接和任课老师说,也是我去交涉。这样下来,确实很累,但也很充实,我觉得能尽自己一份力帮大家也是好事。但事实却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因为我管的方面比较多,加上我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班上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感谢我,基本是差生,反而私底下给我取各种外号,说我是神经病,天天管着他们。说来也可笑,尽心尽力为班级的人却被别人嘲讽。当时的我很是难过,想不通为什么是为他们好,他们却这样对我。到了后面,甚至班主任来劝我,让我不要那么负责,我又没有工资,也要自己去考取大学,没必要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所以我后面开始自暴自弃,完全不管班上的事,作业也好,纪律也罢,只要不打扰我,随他们去吧。后面我玩的比较好的几个朋友找我去散步,和我说,不要只看到那些诋毁你的人,班上还是有很多同学很感激你的,尤其是中等成绩的同学,他们觉得自己的进步有很大程度是可以归结在你的严格。听完他的话,我心里确实好受了点。后面又来了一位同学,我们之前的关系不算很好,但他也是来劝我的,他说,他是代表班上大部分的同学来的,是来道歉的,大部分同学在你不干之后,意识到你平时的工作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还是有人觉得你这样不好,但是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方案,没必要去和那些人解释,懂得感恩的人自然会理解,至于那些人,不管他们不就好了。后面我想通了,很多事情并不会按你想的发展,不管你怎么努力,它就是那样,没有必要强求。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在讨厌的人面前也能面不改色的交谈,我也不会轻易在别人身上倾注时间和精力,我开始能分辨哪些人值得你去深交,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当你迷茫不前的时候,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不妨去问问你的朋友吧。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或许会比你更了解你的缺点,作为旁观者,他们能客观地提出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你更容易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时的你就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大道。
。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
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
很久之前就想读这本书,但怕太专业,迟迟没能翻来。走读派却偏偏在国庆大假期间,开了这本书的压力读书班,对于我这种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阅读任务的人来说,着实有些为难。老毛说,试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交了30元的押金,开始新一轮的读书之旅。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有失偏颇。
接下来便是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问题了,其实这都是源于童年时期家长或者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所导致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就容易成长为一个优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骄横跋扈,控制欲会强于一般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用一切手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而要是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注,或者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往自卑的方向发展,其特点就是犹豫不决,难以担任领导职务。过于自卑的人和过于自负的人对于社会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存在。
接下来作者还论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叛逆现象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体趋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趋明显,大部分儿童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会出现对于未来的焦虑,除此之外还有成年之后想要独立的愿望。两种情感混杂在一起就出现了焦虑,因而会出现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书中都认为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类的童年对人类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效果。
说了这么多,个人认为本书的最基础的知识便是你的经历不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的原因,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底层价值观方面的改进,失控的行为会恢复到正轨。也就是说:
反思日常生活适当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许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兰克林一样,富兰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视的,他的父亲由于经济原因不让他上大学,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还不受待见(老板老给他找一些麻烦),而且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言辞犀利,经常侮辱他的对手,因此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
在这可以看出来,富兰克林这种言辞犀利,不顾一切都要激怒对手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时候在家庭中的经历有关,由于缺少关注(其实这样有失偏颇,在他匿名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他的文章倍受当时各大家的称赞,不过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兰克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不过这也侧面印证了富兰克林激怒对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言辞犀利,差点丢失了性命。
不过有一些年岁的时候,富兰克林给自己制订了《13美德检视本》(我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种好习惯的本子,每天对比自己的行为,最后,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美国宪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爷爷。
我认为富兰克林就是一个由童年的不幸经历走向卓越的一个人,我猜测,富兰克林童年时期的过于自负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而说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过程。
我们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时期家庭的原因,导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过这并不构成你要如此对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专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贡献他人,通过构建良好的两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提升,身边的人会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因为多一个敌人不去多一个朋友啦,我推测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
今年暑假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收获颇丰,给了我不一样的体会。这本书是由十二个章节组成的,涉及到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所谓自卑,就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严重对自己不相信,这是人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失去了平衡的行为状态,经常会表现为嫉妒、紧张、羞怯、孤僻、不安等等。自卑会使人变得敏感,受不了刺激。自卑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多坏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说明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但处理的好,就会超越自卑变成优越,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也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很多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有所不满,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他们想要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以此获得优越感。在书中他提出了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该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就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应有的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去鼓励他,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如果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也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正是人类对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自己,才会让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正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自卑与超越的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变成许多不同的性格与行为。如果可以把握好其中力度,便可以成为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就会成为一股逆流,将你卷入无尽的黑暗。
家庭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母亲的角色尤其重要,孩子的所有潜能都会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要尝试着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必须延伸至父亲,否则,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很多问题。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之分,父亲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们学习勇敢。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其实同等重要。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必须涉及到父亲,他们应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负责,否则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婚姻本来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没有什么的地位之分。父母要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比如,让女儿像母亲一样温柔,一样上进,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让男孩儿像父亲一样勇敢无畏,敢于负责。家庭教育非常的重要。
学校与家庭也是相互合作的。学校要时刻关心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的义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使他们学会独立与合作。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在青春期的时候产生叛逆心理?是因为他们这时候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在并不完全了解成人问题时对这个问题妄加判断,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解。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中,最需要转变的就是我们要从直接的管理转变为间接的管理,所谓间接的管理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一直靠其他人来督促。
从书中各种各样的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出,啥对社会的兴趣而又没有学会合作的人在追求虚假的优越感,工人大多都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通力合作。而父母的合作对孩子的成长又是具有重要影响,和谐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的有利。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非常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导致长大后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我身边的很多例子,我们高中班里有一个胖胖的女生,就每天不爱运动,一有空就学习,还特别容易饿。但是她的成绩也并不是特别的好,只能属于中上等。她和我说她非常的自卑,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她说她想减肥,但是觉得在高中这样关键的时期,并不能抽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情。而自己一直为之奋斗的成绩也提不上去。所以她每次走路都会不自觉地低头,她说没有漂亮的五官,也没有成绩在背后撑腰,她非常的自卑。但是经过大学一年,那个暑假,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她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变得很瘦很瘦,真的是那种非常有气质,当时前两眼都没有看出来,走路的时候也是那种,我从来没有在她那里看到过的自信。后来我问她是怎么瘦下来的,她和我说了好多好多。她说你不知道我下了多大的决心,经历了多大的痛苦。后来我想这也许就是超越吧。她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原来的那个自卑的自己。我想,有自卑感也是好的。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有了想变成更好的意念。
好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有自卑感,他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发展,这个问题必须要正视。适当的自卑是好的,它会激励人不断前进。但是也不能过于自卑。我们要充分认识并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学会与人们进行合作。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
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结的作祟。以我自身为例,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小时候因为幼年时几次受外伤后脑、脑门上都留下伤疤,觉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初中前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比我长相好看,他们总是被夸,而我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因而感到自卑;因为早恋高中复读,所以大学全班我年纪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为自己情商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搁置、排挤,感到自卑。可是,我的自卑表现出来的是骄傲。
多年前,一个闺蜜曾当面跟我说:“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感觉你特别高冷,骄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个妹妹也很坦诚:“姐,你的气场太强大,有时甚至会压过你的某些上级。上级被下级比下去了,你想他们心里能舒服吗?”
其实,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盖自卑,用表面的强大来遮掩内心的脆弱。自卑是进步的动力,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己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确实如此。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几次工业革命为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正是因为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强大的自然面前极度弱小、常感无能为力,才激发了文明科技的进步。
追求优越感是进步的源泉。
阿德勒观点——。
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像一首诗,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我的“空虚”与“充实”——。
四十六岁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驴子拉磨一样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贫瘠、内心空虚,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该往哪儿放、我的大脑该思索些什么......
空虚与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体,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动在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觉醒。
从那时开始整整两年的时间,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写公众号,不断充实自己。累,并快乐着。
2018年底,我加入十点成长计划、邂逅写作训练营,经过21天的摸爬滚打,不仅学到了“万能写作法”,还深受训练营优秀同学们的影响,他们聪明且勤奋,活泼又热心,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因为我深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优秀靠拢。
这两天,为了参加1月7日开始的阅读训练营,我又在拼命看书、储备知识。
《记事本·圆梦计划》、《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很懵很累的同时,受益匪浅:我建造了自己的《梦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单,把三年的长计划分解年计划、月计划,并立下“终生学习”的宏愿。
我曾极度自卑,也因此空虚、迷茫、痛苦不堪过。
但现在,我没有时间烦恼,被那么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如一块海绵,我贪婪地吸吮着其中的营养。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头看向自己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沉又笃定。
正如《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所说:“我仍然大胆地描绘着远大的梦想,也许会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谦虚,光会画大饼,但对于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白日梦,我深切相信美梦将会成真。”
也许,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吧。
自卑与优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
自卑并非难以启齿的弱点。
在面对更加优秀、美好的事物,自惭形秽并不丢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17450.html